高职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通用9篇)
【内容摘要】学生的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主流之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问题较多。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品格为目标,健康为基础,就业为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式教育模式。
【关 键 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作者简介】杜月菊 女 河南孟州人 硕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德育心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各方面不断的进行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注重专业教育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20多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10多年来,也进行得有声有色,积累了一些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测验、调查分析、理论研究、意义论述多,泛德育化倾向严重、实效性较差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且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为此,党中央、中宣部、教育部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一直认同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这一说法,也一直在思考作为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觉得二级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或许能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认知偏差心理健康教育困难重重
首先,社会认知偏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在当今社会,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的升学理念与学生求学、就业难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中学形成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加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晚,在社会上的知晓率较低,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其次,学生认知偏差。面对当今的社会竞争,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自身缺乏了解,对社会、职业知之甚少,不恰当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传统的否定教育、纠错教育、家常便饭似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情感缺失;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的学非所爱、学非所用的现况、在竞争中找不到与别人比拼的交点等,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立足社会的希望,导致他们迷失自我。
再次,教师认知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心理有病”的人进行教育治疗,针对个别学生教育活动或把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的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
(二)机构不健全,学生诉求途径较少。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摆设;相关课程的开设阶段性强,到四年级几乎不开,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不间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跟踪辅导、指导机制;学科渗透、班会参与的机制也不健全;在一二年级学生入学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比较薄弱,一二年级加起来总数不到20%,只有到四年级,各学校才会突击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高职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位一体构建模式
二级学院主要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普查、活动月、活动营5大模块全年不间断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在学校都能自信、阳光、快乐的生活学习。
一、第一模块是每年的9月,在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专门针对新生入学后极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安排心理学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4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在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表,一共对4个专业安排了4名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了总计16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688名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一个全新和良好的心态。我们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给新同学们授课时,课堂氛围很好,很受同学们欢迎。
二、第二模块是在每年的11月,对学院的心晴天使进行集中的规范化的培训。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学院的19名心理委员和188名心理呵护员从建立心理委员的意义、心理委员的性质、心理委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基本职责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全体学员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取得结业证书。心晴天使培训班的开展意义重大,培养大批的心晴天使,增强了我院心理健康预防网络,更好的配合了老师们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我校整体心理教育上一个台阶。
三、第三模块是每年12月,在学校机房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我院688名新生在图书馆机房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普查一是让我们全面了解了新生入学后整体的心理状况,并针对他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帮助我们建立完善的新生心理档案,掌握新生中一些心理适应不良的人群,积极对问卷得分呈阳性的同学开展跟踪、关注、辅导工作。我院已经对4名得分呈阳性的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关注辅导。
四、第四模块是借每年的心理活动月的契机,开展面向全校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我校心理健康活动月中,我院积极筹划准备的3场心理沙龙活动营,我院主办的以自信为主题的三场心理沙龙共计邀请学校各个营共计90多人次参加。这心理沙龙营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享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学院在每班开展自信主题班会和户外素质拓展。让同学们积极参加心理活动,分享自己的自信故事,让更多的同学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荡起自信的双桨。
五、第五模块是我们的特色心理沙龙营。
通过我们学院的实践,2013年在我院的特色心理沙龙营活动中,同学们整体表现积极,热情,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同学内心真实的想法,活动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也使大家越来越自信阳光。心理沙龙活动营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开展方式,的确对我们学生的整体心理活动态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能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信心。
每一次心理沙龙活动营结束后,我们都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以班级的形式开展沙龙会不会更有意义,是否还会这么受欢迎。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近万人, 与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 他们普遍存在学习和生活目的不明确, 对职业生涯比较茫然等突出问题, 且在应对挫折和困境时, 部分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笔者从事近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 我院已出现多起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生活和学习的现状, 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针对这一问题, 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方针, 并结合我院实际, 系统开展“五位一体”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工作机制
2002 年教育部颁发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1]我院为加强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于2011 年印发长院〔2011〕77 号文, 即《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 并依据文件精神, 设置有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及各班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经院党委会研究决定, 我院于2011 年正式成立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院长亲自担任小组长, 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以及各系主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各系部相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以院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为导向, 由各系学生管理副主任担任站长, 一名专职辅导员担任副站长, 学工全体成员担任组员, 保证及时有效地观察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学院每个行政班级设置一到两名心理委员, 便于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以及学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畅通性。
除此之外, 我院新生入学, 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后, 开设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培训班通过一系列的主题课程, 保证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发挥积极作用。如, 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职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办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与会谈技巧。
二、教学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 工作队伍建设应纳入学校师资建设和师德建设整体工作中。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于2005 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我院为配合教育部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 于2013 年印发长院党〔2013〕6 号文,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设立综合素质教研室, 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国防教育等课程教学工作。且于2014 年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占2 个学分, 总学时为36, 其中理论教学为8 学时, 实践教学为28 学时, 分别分布于学生在校的前五个学期, 前四个学期为每学期8 学时, 第五个学期为4 学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 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三、咨询体系
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心理咨询模式分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
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我院学工处根据长院党〔2011〕39 号的文件精神, 于2011 年12 月成式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承担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院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如:心理咨询师工作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待人员守则;心理咨询工作纪律;心理咨询员守则;电话咨询程序;电话咨询注意事项;对患严重精神疾病学生进行转介处理的有关规定;来访者须知等。除此之外, 安排学院专兼职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值班的同时, 还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约登记表和心理咨询记录册, 保证每次咨询有案可寻。
四、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体系是为做好预防工作, 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心理问题。这一体系要求各系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 加强监控,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危机干预工作。为此, 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定了关于做好心理危机分级汇报工作制度。分级汇报制度分为周报制、月报制、紧急上报制, 并根据各系心理测评结果加强排查心理危机高发个体, 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
周报制是各系每个班级心理委员根据 《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晴雨表》的内容随时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 并如实填写表格上交辅导员, 各辅导员做好记录、整理、上报和处理等工作;月报制是各系心理健康负责人总结并填写 《月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 于当月月底上交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并实行危机事件零报告制度。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情况需填写《心理危机干预记录表》;紧急上报制度是各系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应将该生的情况及时上报, 特殊情况直接越级上报, 并在24 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五、活动体系
目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院级活动、系级活动和班级活动。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也分为这三类。院级活动主要指通过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新生心理健康普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辅导员及班主任培训、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系级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系心理工作站, 开展以系为单位的活动, 除组织配合院级举办的心理健康活动外, 还开展具有各系部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进寝室、现场咨询、校外拓展、心理健康趣味讨论会、心理健康广播等。班级活动一般是配合院系开展。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并且与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每个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同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样, 起步比较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短, 但基本已形成密切结合学院实际的一套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然而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位一体”模式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工作机制, 充实教学体系, 细化咨询体系、危机干预体系, 丰富活动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一、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之前,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身体的住所,更是其个人情感得以寄托之处。因此,父母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较之于学校、社会,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容易被其接受并巩固。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是最早开始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系统、家庭环境系统。父母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格特点等;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及家庭人员构成等。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个性的形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家庭教育中,应当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诉求,在不同的生理心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
二、发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不仅直接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又反映时代发展的精神,同时也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个体需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因素的组合,对学生舒展身心、养成良好习惯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次是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活泼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益于身心的制度措施和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和学习氛围。第三,精神环境,学校的精神环境包括校纪校风、教师的教风等。其中,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与学生的接触较为频繁,在潜移默化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武鸣县现有二十多位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他们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对本县心理教师资源的整合,打造科学性、专业性的“心理教师之家”团队,可为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三、发挥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认为,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个村庄的共同努力。这强调的是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校,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越来越大,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模式。但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并没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教育模式,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互动机制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各具特色,各有特点,既彼此独立不可替代,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而,应当在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的同时,积极促进三方面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三方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机制。为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有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联合互动机制。
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联合互动机制,需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引领下,制定相关配套公共服务政策,协调好各方关系,对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职能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定位各自的角色,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村委会、学校与家庭、专业服务机构及志愿者群体参与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机制中的主导作用,确保支持性公共服务长效运行。此外,还可与联合县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梁启超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校稳定、家庭美满与社会和谐。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开学初,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关工委”和“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有关工作管理,积极争取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年来,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的丰富多彩。我校还被评为省级家教名校。
首先,成立一年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为协调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一主两翼”的互动教育网络,全面实施现代化的家庭教育。9月14日下午4:30,黟县实验小学在校会议室召开了一年级家长委员会成立会议。学校行政领导、一年级的语数教师及12名学生家长委员会成员(每班各三名家长)出席了会议。会上,程国营校长向各位委员介绍了我校家长学校的概况、新学年学校工作思路及本学期收费情况。接着学习了新修订的《黟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工作章程》。随后,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机构,主任委员由一年级组长——钱明珠老师担任,副主任委员从12位学生家长中民主推举产生,分别是操贵心和汪海兰两位同志担任。会议气氛融洽,委员们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其次规范并创新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家长学校”负责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家教理论培训、法制教育宣传等,以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学生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2009年一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四次大型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2009年3月11日和12日,1至5年级各班家长集中在本班教室,由班主任向家长通报开学以来本班的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教育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希望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向家长们宣传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六年级毕业班家长集中在多媒体教室,由程国营校长向家长做《家校携手合作,共育合格毕业生》的专题发言。他希望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思想动向,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小学毕业生。授课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还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个别交流。本次家长学校的授课活动,内容充实,指导性强,为共谋孩子教育的明天,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2009年4月27—30日,1、按本学期计划落实教学内容。通报五一之后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午睡时间,要求家长协助学校严格管理,关注学生的安全。
2、分析语、数等学科期中考试情况,提出后半学期改进的措施。
3、公布本学期班级两名优秀家长名单,邀请他们做经验介绍。
2009年11月19日至11月20日晚上,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家长学校授课计划,结合年龄段学生特点,在确定授课内容时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采用对话、提问、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使内容深入浅出。程国营校长给一年级家长授课的题目是《与孩子一道走进新课程》,通过授课使学员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了解新课程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家教水平。各年级各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就如何加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家长们进行了交流,同时对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向家长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六年级组重点就毕业班孩子的心理特点,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与家长做了沟通。通过家校互动平台,不仅使家长们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认识,得到了启发。而且也提升了老师们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9年9月15日,学校利用两个晚上时间,分班级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召开甲流防控家长会,会上各班主任向家长们详细传达了当前的甲流疫情和学校为防控甲流所采取的做法,要求家长们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共同防御甲流,确保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结合学校教学进度,各班还与家长们分析了学生开学以来的学习情况,就学习习惯等培养方面与家长们进行了沟通、交流。程国营校长结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要求家长倾注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核心。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舆论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因此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舆论,抵制和压倒不健康舆论的消极作用,同时加强班主任间工作经验的交流,探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首先要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当学生与你心心相印时,再给他说明道理,他才会心服口服。这一点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时机中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例如,我校在班级里就开展了“我想对……说……”的论坛,设立了“悄悄话”信箱,结合班级主题活动等。在活动中,认真倾听未成年人的需求,增强与未成年人的信任和理解。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
目前存在较多的学校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一片充分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展现智慧和自由创造的天地。
1.结合形势重大节日及纪念日,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受到教育。
2009年3月20日下午,六年级(4)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东岳山举行放风筝活动,以此庆祝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的隆重召开。清明节将近,通过祭扫烈士墓、网上祭奠、举办中华经典.清明节诗文朗诵会等多种方式,缅怀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流过汗、洒过血的先烈们;国家正式设立“烈士纪念日”的第一年,4月3日下午,我校四(3)班的同学来到东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烈士纪念活动。这次活动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涤,将指引他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 为了缅怀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为了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开展了“心系灾区,祝福祖国”主题教育。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全体队员学会知恩图报,始终不忘父母之恩、师长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学雷锋活动月”为契机,各班自行组织学生阅读“雷锋”系列书籍,学习雷锋精神,了解雷锋的事迹。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助人的快乐,节约的快乐。“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结合文明礼貌月开展感恩教育。结合植树节,各中队积极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广泛组织队员进行“植树、护树”行动,为建设“绿色校园”出一份力;同时各中队也可利用这一契机深入开展“环保”教育。5月25日,各班召开“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教育。各班学生在师生互动轻松的谈话交流中,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6月1日,在我校举行了以“我为祖国歌唱” 为主题的“六一”庆祝活动,活动中进行了各类表彰、爱心捐助活动、文艺演出。演出节目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生动活泼,无不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成果。2009年12月31日,我校开展了 “红歌大家唱”2010年元旦庆祝活动在中操场隆重召开等,在活动中队员们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
2.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参加团县委和学校举行的“扶残助残有你有我”签字仪式,“我与残疾小伙伴共成长”一句话征集与温馨贺卡制作活动,关爱残疾孩子捐旧书义卖活动。当得知洪星小学幼儿班席宇胜小朋友被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急需巨额医疗费用时,少先队总队向全体队员发出倡议,向席宇胜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6月1日上午庆祝会期间,各中队队员代表纷纷将筹集到的爱心捐助款投进了捐款箱。全体队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席宇胜小朋友献上一份祝福,送去一片爱心。经统计,全体少先队员共捐款壹万壹仟叁佰壹拾陆元捌角。
3.以“文明礼仪教育月”、“安全教育日”、“禁毒日”等为载体,开展了主题鲜明的活动,学生深受教育。
全国中小学生第十四个安全教育日,交警大队警官、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许龙飞为全体学生举行“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法制教育知识讲座。讲座中,许警官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告诫学生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为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我校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生命只有一次“主题班会、组织师生开展意外突发事件疏散演习、出“安全知识”黑板报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为迎接世界法律日的到来,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围绕“做守法公民,创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在活动周期间,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举办讲座、召开主题班会、出专刊、签字仪式等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体验活动。三月初,全体师生齐聚在国旗下,举行 “安全文明礼貌月” 活动启动仪式。由此拉开 “安全文明礼貌月” 活动的序幕。我校与县市容局联合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文明小卫士劝导队”的队员们头戴小红帽、身披绶带,在老师的带领下准时来到指定区域,对学生及市民不文明行为以及不遵章守纪、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劝导,各班积极开展了以“与陋习告别,向文明握手” 的养成教育活动。5月22日,我校部分学生参加了黟县“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学生在进行网上签名寄语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述说着自己此刻的心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深深的爱国之情。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和迎接5月12日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会、晨会、班队活动课,通过举办主题讲话、主题班会、播放宣教专题片等形式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此活动旨在让学生铭记灾难,提高自救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我校还开展了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我爱我的祖国”等各类主题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体系核心支柱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所应承担的角色还有一定距离,而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为支点和抓手,以毕业生就业后“回炉充电”和用人单位、校友企业员工培训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点,填补毕业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缺失,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贯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内涵
1.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指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在院校管理中引入客户导向的理念,将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定义为高职院校就业客户群,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支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校友联络等就业“后服务”项目,即全程化、可持续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为工作定位,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工作内容集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服务研发、校友联络为一体,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校友联络为重点,以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机构为工作载体,形成就业指导与服务、“后服务”相通一体,教育工作与市场经营并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构、毕业生“回炉充电”、用人单位管理与服务、校友会管理、评价体系五项机制相联结的模式结构,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和培养、校友联络充分融入社会就业工作格局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主要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第一,对毕业生来讲,“后服务”模式能给予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以强大的支撑,也给予用人单位以信誉保证,一定程度上促进毕业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第二,对用人单位来说,招聘一名具有就业后服务保障的毕业生,不仅员工的技术技能提升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拥有了毕业生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资源,实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企业人才质量“双提升”。而且,就业“后服务”模式也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启了更广泛的资源平台。第三,对高职院校来讲,就业“后服务”模式有助于倒逼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回校继续学习、培训,有利于学校依据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反思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就业“后服务”模式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的途径,拓展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突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沟通,强化了高职院校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功能,从而促进了终身教育覆盖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网络体系建设。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职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地交换和流动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人的―生“一次就业”被“多次就业”所代替。但是毕业生在职场上的事业发展状况,多样化的再教育需求以及多样化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得不到满足,较少有人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差距的矛盾,后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的缺失等问题已经影响毕业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其在职场激烈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的关键。
1.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毕业生固然有在校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岗位匹配性和社会经验,这不仅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在入职后的发展提升,主要表现如下: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专业技能和能力不足。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不强,工作责任感与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对岗位角色、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等还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③毕业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在工作中不能怡当地处理与同事、领导、客户之间的关系,常常忽略基本的日常规范和办公礼仪。④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错事经不起领导的责问,工作中缺乏恒心与毅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成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适应职场的较大隐患,不利于其成长。
2.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发与就业后服务均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也要为学生毕业后提供继续跟踪的就业后教育服务。因为毕业生离校进入职场,要有一个适应期和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存在空白:首先,高职院校与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目前,学校与毕业生间的联络沟通大多处于自发、无序、低效、不规范的状态。其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调研形同虚设。很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高签约率而对调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调研形同虚设,调研报告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对毕业生就业后的相关指导当作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普遍认为学生离校即为就业服务的终结,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与继续教育相贯通的工作理念与机制。
3.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缺乏有效机制。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至,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目前由于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稳定性差等原因,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较少且重视不足,现有的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目的功利化、培训内容抽象化、培训形式刻板化等问题,企业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表现在:首先,职前培训时间集中压缩,培训内容针对性差,流于形式。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重视不够,对员工使用多、培养少,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提升与支持保障。最后,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与学校合作的员工培养机制,岗前培训、职场适应、自我规划等环节都缺乏投入,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很少涉及,这既不利于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岗位,也不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运行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既需要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整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群体等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寻求作用发挥的长效保障机制。
1.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实现教育投入与就业劳动转换、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对接的基础桥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政府应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构建与运行优化环境、理顺体制,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学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及终身教育体系的融通,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促进就业,以终身教育促进职业发展,推动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由就业“后服务”串起的就业与终身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此,首先,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打破相关体制机制的束缚。一方面放宽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政策推动确立高职院校现代产权制度和教育经营体制,引导重点发展面向校友、用人单位等教育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就业后”延伸性教育服务产业,打通就业“后服务”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针对性。第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与服务充分融入国家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职能,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为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员工、校友和社会继续教育者提供公益性服务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同时可将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任务外包给高职院校开设的经营机构;细化相关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政策宣传和税收优惠等管理手段,落实和促进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就业咨询、职业培训等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分转化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培养形式多样化、面向人人的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学历衔接渠道,激励企业重视参与和加大投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学校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多兀投资模式。
2.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对常规的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延伸性、拓展性、保障性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校企合作”企业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就业“后服务”模式能够全过程、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与职场之间不同程度的衔接,通过职场适应、就业支援和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为用人企业提供就业后跟踪服务和职工教育培训,为校友会建立一个动态全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从而不断开拓学校的就业市场。为此,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衔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信息和需求,加强与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沟通合作,形成固定的信息交流网络与联动机制。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除了具有市场经营的性质,核心任务还是服务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要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专项就业帮扶,提供就业支援,除了就业指导、政策宣传,还应为就业困难毕业生联系见习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其找到工作。第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关注,以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指导、服务与培训的管理机制。畅通学校就业工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就业工作部门与成人教育学院合作衔接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就业“后服务”工作;实行就业导师对接制,按专职和兼职人员将就业创业与继续教育培训“一站式”推出;通过就业“后服务”拓展校友工作领域、增强校友工作的系统性,使就业、就业“后服务”与校友会的工作联动推进。第二,整合服务项目形成标准化,坚持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就业支援的公益性,同时实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培训在就业“后服务”中是具有民生与市场双重效应的重点服务项目,应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培训项目品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大实践成分,以资格证书培训为基础、以实践能力考核为导向,转变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同质化的发展误区,在定位上要强化以校企对接的办学理念来与社会一般盈利性培训机构相区分。第三,构建就业“后服务”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为契机,实现就业评价和教育教学反馈一体化,就业工作评价与就业“后服务”评价全程化,学历教育评价与非学历教育评价并重。评价方式可包括第三方提供的就业质量报告、客户满意度评价、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定期拜访制等,注重将社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定就业“后服务”的主要依据。
农村职教创业教育心理分析与新模式构建
创业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打造职教航母的核动力,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教中的创业教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步入创新型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作 者:田占慧 刘继广 钟利军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刊 名: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G725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模式 创业心理
17世纪,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广为各国各类教育所采用。传统高职课堂教学中大多延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过去教学实践已表明, 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损害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并最终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
这种直接将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机械嫁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做法, 背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势必会妨碍其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总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教学对象界定模糊
多元智能人才观认为:人的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存在差异, 所以其成才的目标、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现有教育学实证研究表明, 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普遍长于抽象思维, 而高职院校学生更多长于形象思维, 这一培养对象差异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才有可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成才需要。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具有抽象思维倾向的学生, 忽视了具有形象思维倾向的学生, 致使其学习兴致不高, 接受知识迟缓。而这些具有形象思维倾向的学生正是高职教育的对象, 所以必须对传统高职教学模式进行变革, 以更好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
(二)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总体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探索、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学术型人才, 以及依据这些规律进行技术应用研究的工程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 具有必备专业理论基础, 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嫁接过来的, 它更符合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以满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传统高职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 课后再单独组织学生去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这就机械地分割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 使得学生理论学习脱离实践, 学习兴趣不浓, 效率低下;实践学习脱离理论, 缺乏理论指导, 效果自然不佳。
我们要探索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文章接下来将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平台搭建、教学组织设计、学生成绩评定四个方面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期更好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是以高职学生为教学主体, 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把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无限拟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制定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向性和能力观, 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定向性, 即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等应用型人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 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界定;其次, 对岗位工作进行细分;最后, 确定细化后的岗位工作的标准, 并据此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能力观认为, 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即具备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 更要重视其方法能力 (即具备职业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和社会能力 (即具备职业所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的培养, 协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 应该先系统分析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为教学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二) 教学平台搭建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交融, 同时进行, 这就要求教学平台要与真实工作情景尽可能地接近, 其具体搭建如图2所示。
在这样虚拟的工作场所中,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同时, 也要起用教练设备, 配合教练素材进行实地演练;学生在听教师讲授专业理论同时, 也随同专业教师进行实务操作。
显然, 这样的教学平台有利于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 并及时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势必会大大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率。
(三) 教学组织设计
教学组织设计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 学习领域同岗位群中岗位工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通过系列学习领域的完成, 最终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在开展各学习领域时, 我们可以根据其包含的内容,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景, 每个学习情景都基于一个完整工作过程, 并在具体任务导向下走向结束, 最终完成一次教学过程。
在具体实施中, 如前所述, 在所搭建的教学平台上, 教师讲解专业理论同时进行技能演练, 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同时亦跟随教师进行实务操作。当一次教学过程结束之后, 学生职业能力晋升一个台阶。
(四) 学生成绩评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绩评定也势必要进行根本性变革, 为此我们接下来将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构建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即“5-2-3”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详细内容如图4所示。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期间的新生事物,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还存在诸多方面制约因素, 如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素材准备、师资建设、成绩评定等等方面的限制。接下来, 笔者将就这五个方面给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 课程开发
教学模式的实施, 最终会落实到专业系列课程的设计与编排上。传统教学模式下, 课程设计与编排跳不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成为了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 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偏离目标轨道。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 为确保这一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 在“项目导向下, 任务驱动下, 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对其进行重新开发。
(二) 教材编写
传统高职教材大多是对本科教材的压缩, 过于偏重理论, 而且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严重脱节, 这显然不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需要。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依据专业自身特点, 突破传统学科体系限制, 将具体学习领域分解一个个“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基于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 并将这一个个学习情景有机串接起来, 编写成顺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需要的教材。
(三) 素材准备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边讲边演练, 学生要边听边操作, 演练与操作都需要相应的素材。专业教师应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与教学需要, 通过走访企业, 同基地指导专家一道, 搜集、整理必备教学素材, 构建教学素材资源库, 供教学使用。
(四) 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即不仅要具有宽泛的专业理论基础, 熟悉教学方法、规律, 更要有丰富的企业经验, 对实际岗位工作内容、过程十分熟悉, 而且能够将这一丰富经验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
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时, 可以通过“请进来, 送出去”的策略来实现, 即将企业中专业理论基础好的技师、管理者请到学校来, 同时将学校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去锻炼。
(五) 成绩评定
与传统“一考定乾坤”相比,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评定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考评, 即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考评。
显然, 传统学生成绩考评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 我们就要构建并实施新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这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工作, 才能使其落到实处, 所以相关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四、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构建的同时, 更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所以, 我们要努力克服上述瓶颈问题, 确保其实施落到实处。
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万能的, 有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理领域, 并不宜于机械地套用这一教学模式, 而是应该探索新的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阵地建设;体制建设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心理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尽快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深入推进,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核心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多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校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院系二级单位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系二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实际的现状却是:队伍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没有,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2012年省教育厅提出各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室就是个很好的信号和举措),缺乏健全的機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等。因而,探究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远意义
第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第二,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复杂和严峻的迫切要求;
第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单位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二级单位的工作定位
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在整个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是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校一切政策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院系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
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阵地建设
1.构建院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进行思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的建立。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挠,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大学生有了心事或烦恼往往先告诉同学。因此朋辈辅导能在院系心理构建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应建立院系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检验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由于朋辈咨询是义务性的工作,因此朋辈咨询者应具有热情、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可以通知先自愿申请,然后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是否有爱心有耐心,然后可以通一些笔试筛选出符合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培训阶段,进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主要以上课,讲座和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阶段,要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开展院系二级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的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展版、团体辅导活动、还有5.25心理节活动、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宣传片和影片的播放,利用晚点名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渠道等,在院系普及心理健康的宣传。
(二)体制建设
1.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建立内容完整、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二级院系心理危机管理体系,起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恢复的功能,提高院系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专业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来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其次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完善危机干预流程;重点研究自杀和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突然死亡事件的干预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体制。第三建立健全的院系心理危机管理各项工作机制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包括院系负责人制度、院系联系人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队伍建设培训制度、报告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值班制度等。第四,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网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多部门配合完成。因此学校危机管理须建立院系与其他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网络,比如学院同教务处、学生处(部)、保卫处、后勤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在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院系要配合其他部门,也可请求其他部门的帮助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各尽其能、通力合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朋辈、家长都纳入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的困惑可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排忧解困。如在专业上的困惑,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心理辅导队全中对学生在专业上困惑的解答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案例分晰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理论联系实践。
4.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是不可少的环节,机构的建设内容要明确,目标清晰,应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场所,明确职责和任务,进行指导和督查,制定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
总之,院系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等来构建院系二级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然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
[2]刘富良,朱逢九.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前沿,2007(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公寓;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55-2
0 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公寓一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发生了许多恶性事件,学生公寓的文明健康活动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公寓文明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公寓中的实施,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公寓管理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负责。
1 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构建高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细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全面成长。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切实落实上级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公寓是国家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与学生直接关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心理教育学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心理教育,公寓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了解的基层,也是学校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十分的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到宿舍由全面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公寓是四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1.2 公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管理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多半时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社区活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活动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公寓成为了心理病态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例如马加爵案件、复旦学生投毒案等,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在大学生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一手资料,有利于及时地把控学生的心理走向;而且,在公寓中开展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人接受。同时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1.3 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需要以公寓为主阵地开展工作
目前,很多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问诊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大多数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向朋友诉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即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行为,通过日常的交流帮助被咨询者,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地高效、切实解决学生的需要。目前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已经在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等部分的高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行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咨询员队伍,在学校的公寓中与公寓管理员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
2 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2.1 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理念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一般人较高,因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愿意主动地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这也为心理咨询辅导场所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大多都设置在教学区,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行咨询活动,同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可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心理问题,使公寓管理体系更加地完整,使公寓管理更加地文明、健康。并且在公寓内设置心理辅导场所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2 在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传统的公寓管理中基本上都是设置专门的公寓管理人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随着公寓心理病态恶性事件的发展,公寓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公寓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公寓管理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寓管理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心理辅导员入住公寓,提升高校公寓管理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入住高校公寓的管理模式,还继承了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吸收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以健康教育管理内容为中心,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容,为其增加新的效能,对公寓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对大学生而言,公寓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即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到公寓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 注重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寓的朋辈心理教育
加强对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以舍长、层长、楼长为主线带动整个公寓,使公寓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机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由班级心理委员、舍长、层长、楼长中选拔(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先),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配合,比如成立大学生党务工作中心、党员工作站让有关党员、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进行心理状况的了解、心理危机识别,同时注重增进同学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教育作用。
2.5 明确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公寓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并且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使其具有心理健康的内涵,例如举行“公寓文化艺术节”“装扮宿舍大赛”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和谐、稳定的宿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宿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良好的宿舍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高校全面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分支,并且在公寓管理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新方式,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促进公寓健康、文明发展,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活、学习、交际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虞跃光,吴文珍,邱萍,等.高校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8(6):57-58.
[2] 董雪,王娟.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4):161-162.
[3] 祁承勇.大学生公寓的朋辈互助模式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3):40-41.
[4] 罗文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影响分析[J].速读(中旬),2015(1):44-44.
【高职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模式构建】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2-26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0-03
高职一体化教学会计07-05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困境10-16
试论文化建设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10-01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