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各自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阐述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接着本文详细阐述了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保险投资基金必要性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我国保险法变迁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趋向
摘要: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行业资金池的命脉,也是保险行业增强赔付力的关键。保险法中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范的适时完善和修改,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有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法规的拓宽多是资金的外向型运用渠道方面。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运用渠道潜力无穷,值得大力拓展,并且法规也逐渐在这个方向指引行业导向,因此行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下一轮法规完善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保险法;保险资金;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一、保险法变迁逐步拓宽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
(一)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的过程中,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金用于投融资,使保险资金不断增值,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经济实力和承保能力的活动。为了保障保险公司稳健经营,避免投融资风险,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形式、禁止行为及其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
1、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保险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为此,保险公司的投融资一定要坚持多渠道、多方式和相对分散,一定要选择回报率高的投融资项目。安全与效益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效益是目的,安全是基础。因此,在资金运用中,稳健的经营不是先追求效益,而是先保证安全,在这个基础上再努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2、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如买卖证券投资基金券等。以保障投融资安全有效,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并保持足够的变现能力,以保证及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需要。
3、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和具体项目的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保证资金运用安全和效益的原则规定。这是法律赋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职权。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保险公司应当严格执行。
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法规对资金运用的要求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在此基础上追求收益以增加利潤。
(二)第一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该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保险公司运用的资金和具体项目的资金占其资金总额的具体比例,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
这段时期保险资金的运用一直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只允许用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并禁止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保险业以外的企业投资。由于我国刚刚发展保险业不久,采取谨慎约束的方式在当时不失为一个保持行业稳健发展的良策。
(三)第二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2002年10月,我国对保险法进行首次修订。这次《保险法》修改的原则之一是强化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与国际接轨。这次修改是在外在压力下作出的,主要是履行入世承诺。
虽然第一百零五条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只字未改,但是为了强调保险资金的证券化问题,拓展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并进行有效监管,我国对于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的限制性规定做了相关补充,相继出台了六个政策性文件,主要有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的《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角》、《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六个文件共同构成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政策框架,为保险资金入市铺平了道路。
(四)第三版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及其分析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逐步降低,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保险资金一般都允许用于投资不动产、银行存款、买卖有价证券、贷款以及投资保险相关事业。因此,有必要拓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
同时,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逐步成熟,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日益规范,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些条件也为拓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提供了可能。因此2009年保险法第一百零六条增加了“投资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投资不动产”的规定,删除了2002年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中“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条文。
从这一条文的大幅度修改可以看出,保险法规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限制逐渐放宽,同时法规的制定者们也意识到在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修改和完善时过于强调保险资金的外向型运用,因此删除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这一条文,为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运用提供了契机。
二、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趋向分析
(一)“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必要性
从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规变迁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认可的“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还是第三版保险法出台之后媒体普遍关注的“不动产投资”,资金的运用都是属于收益不能自我控制,同时也是收益和风险正相关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或者是“被动投资模式”。其特点为:收益不确定性,收益和风险的高度相关性。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波动很大,从3年前的平均不到4%到2007年的超过10%,这些都是由于保险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和依靠资本市场的结果,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近10%的GDP增长率完全不相匹配。
而这类资金运用模式,国内的研究已经很多,比如杨帆、韩卫国、甘露的《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研究》;孙键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程太和、范从来的《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模式探讨》;李国安的《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效率的提高》;开军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分析》;卫红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胡文富的《资金运用—保险业的生死结》;傅安平、宋丽的《从寿险资金运用看其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赵大治、黄振华的《加入WTO更要打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对保险资金运用资本市场的现状研究、暴露出的操作技巧问题等提出的看法:二是对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必要性的讨论,主要表现为究竟要不要直接进入的争论。
而这一系列的研究的瓶颈就类似于基金类研究的瓶颈,不断地分散风险,而不是自我实现风险的规避或者消化,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徘徊。而保险资金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必将安全性置于收益性之上,从而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也将遭遇一个瓶颈,从而制约保险对新型险种的开发和研究,长此以往,是非常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与“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相对的,就是“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也可称之为“主动投资模式”。其特点是:收益率可以自己决定,同时利用保险行业的优势将风险自我消化,即实现几乎零风险的收益率。这就弥补了“外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不足,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二)“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的可行性
保险资金的“内向型资金运用模式”即自己掌握资金的管理权和收益权,从而在具体经营中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例如金融控股公司,即保险公司涉及银行、证券甚至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在于:保险公司的多余资金以及保险公司控股的银行吸收的存款可用于银行发放的贷款,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因此保险公司控股的银行发放的贷款必须经历更加严格的审核,而保险公司在审核风险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这方面的把关也得以保证。而贷款的期限可以和保险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结合起来,就解决了保险公司偿付资金的问题。同时,银保结合,有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展,避免了早期银行保险人员对保险知识的匮乏以致展业效果一般的问题。
保险公司自身发展证券业务的可行性在于:保险公司和证券业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分散风险。而通过证券公司将保险公司以及保险公司发展的贷款业务的风险证券化,不仅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回笼率,增加流动资金和赔付能力,同时真正实现了保险公司只是风险集散的中介的功能:风险的聚集是通过销售各类保单,而风险的分散是通过证券化将风险以及风险带来的收益率再卖给投资者,保险公司真正实现了零风险,赚取的也就是中介的费用。而这样的利润是稳定的长期的。
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直接投资于相关产業,这不仅是新保险法所引导的趋势,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这样的保险资金运用更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上的政策建议
当前,随着国家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不断完善,保险公司参与进行了相关改革试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信托管理业务、第三方管理型健康保险业务等,尚未在现行保险法中规定。同时,随着国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行业之间彼此渗透与合作也在逐渐加强,一些金融集团通过子公司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经营。对此,均需要在法律上留出发展的空间。总体来讲,在修改我国《保险法》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现行规定时,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1、保险资金投资方式应当多元化。应当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运用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不动产、抵押贷款、投资公共事业、股票等,这样,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从长远来看,还应鼓励保险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形式,如允许保险公司依法参与发起基金管理公司、参股信托投资公司,收购、设立商业银行,以实现保险与银行、证券等业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金融服务产业集群。
2、对保险公司不同资金运用方式设定不同的比例限制,以防范保险资金进入高风险业务的总量。如日本保险法对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上限规定为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0%,对不动产投资的上限为20%。
3、对寿险公司与产险公司资金运用进行分别管理。投资结构因产、寿险的不同而不同,产险投资要求流动性优于寿险,而寿险的赢利性和安全性优于产险。因此,寿险基金可大量用于安全性、赢利性高,但流动性较低的投资方式,如不动产和贷款。非寿险基金应大量用于股票、存款等流动性强的投资。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作者:方 婧
我国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的联系及发展中的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各自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阐述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接着本文详细阐述了VC、私募投资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
一、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概况
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理论界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同时这些理论成果指导着实践,为我国融资困难而有潜力的各类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资金支持,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但是关于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为了促进三种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风险投资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搞清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VC,是“venture capital”的简称,在《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中,把“venture capital”的中文译名定为“创业风险投资”。它泛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并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对未上市公司及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主要是高科技公司)投人权益资本,并且主要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创业企业创业历程的一种资本投资行为。在这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受益人和基金管理公司按协议分享投资收益。
私募基金对应的英文名称为“Private Equity”,简称PE。所谓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主要是用来区别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公募基金的。它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根据投资方向,可以将其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权证等;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主要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或企业债券。而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为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发展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重振资本,Pre-IPO资本,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IPE)、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起源于西方的私人股权投资,是一种非公开募集资本,专注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它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金融制度创新。我国最早的一家经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是注册于上海的海富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继海富产业基金之后,又一家试点的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获批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首期基金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
二、三种投资基金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是一个政策热点和理论争论的焦点。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说,它是一大类概念,国外并没有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名词,而是通常称之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
刘琦认为,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除了称谓上的不同,还具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这里的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讨论稿明确发改委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主管部门。
笔者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只是中国的一种特定名称,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它实质上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范围要大于产业投资基金,但两者在内涵方面具有一致性,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以及或明或暗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活跃,使这种内涵的一致性更加明显,即它们都是“有组织的私人股本市场”的投资工具,通常以股权或准股权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承担较大的创业风险,同时也通过退出分享较高的收益。
(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涵盖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 fund)、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maround),Pre-IPO资本(如bridge finance),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PIPE)、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等等;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这其中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在资金规模上占最大的一部分。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指后者,以与VC区别。
笔者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投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企业。虽然PE与VC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现如今,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现在也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参与VC项目,也就是说PE与VC只是概念上的一个区分,在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产业投资基金与创业风险基金之间的联系
我国把产业投资基金分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三种形式,正如前文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大的范围。然而这
三种类型存在界限不清,内涵重叠的现象。并且在三类产业投资基金中,在我国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创业投资基金一种,因而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就主要集中于创业投资基金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种研究现状不但有悖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事实上,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已经开始探索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来进行国有企业重组。
笔者认为,在三者的联系方面,产业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要大于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内涵,即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但是因为产业投资基金分类中的其他两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在我国尚未发展起来,故我们可以说,产业投资基金的实质是创业投资基金。其联系用图示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又具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这三种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是一种用高风险来换取高回报性质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二,这三种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都不是为了对投资对象进行控制,其追求的目标是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运作良好之后,在通过基金推出渠道退出时所获得的资本增值和收益。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杨立新表示,在高新技术竞争中,技术、人才和资金三者一样都不能少。对于规模尚小、但是市场前景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底价不高,信用担保缺乏,加上申请周期长,银行贷款拿不到,政府支援申请周期长,常常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资金的缺乏,无疑已经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仅专利技术就有7万多项,但专利技术的实施率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60%~80%。
高新技术企业欢迎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投资基金融资较少涉及债务问题,因为风险投资基金经营者主要是以收取企业(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作为交易,不像银行贷款那样不管企业是否盈利都要求按时还本付息;风险投资基金可为企业(公司)提供多种服务,如管理方面的服务、理财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知识获得、人才引进等;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还可以协助未来企业(公司)上市。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是否真的缺钱,而不能满足各类型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问题,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说:“我国金融市场不缺钱,然而大量资金被迫存放在银行,使金融风险在银行过度集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企业想发展需要资金,却因为银行的风险规避政策而难以满足融资需求。”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如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强,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分担银行体系的压力。
风险投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这个作用。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它还可以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地完成转型和上市。这是因为:其一,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其二,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者即管理人不仅擅长企业经营管理,而且还对所投资企业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个市场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能够较好地为创业企业提供诸如指定长期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物色战略合作伙伴和关键人才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服务。
此外,投资者需要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1的比例。在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可利用资金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挖掘现有社会资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仍呈上升势头,这与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不能说没有关系。同时,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也是以万亿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是必要的,但是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一个现状是,偏向于投资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如处于中后期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企业的运营状态比较稳定,有望上市,有望获得高额的资本收益。这就需要我国在大力发展基金的同时,处理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的关系。
四、三种投资基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私募基金目前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一直游离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没有取得合法的法人地位,不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尤其是保底收益的承诺,使其表面上表现为无风险的高收益资金,有点类似于“私下集资”。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无法发展,并且衍生出许多欺诈事件,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这势必会对我国发展尚不成熟的私募基金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此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很容易出现发展过速过热现象,以至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目前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只能参照《公司法》,而无专门法律依据,严格意义来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还属于非法行为。这使得产业投资基金得不到实质的发展。当前现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在许多方面未能从私募股权投资的行业运作特点出发,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有时反而构成法律与政策的障碍。比如: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投资;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支持不足,影响了投资者预期收益和投资热情。
2 退出机制存在不足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已发生许多积极变化,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确立,主要表现在:尚未设立创业板市场,投资于中小型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途径;产权交易制度落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地的交易规则、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各异,产权的异地转让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场外交易市场规模相当小,且十分不规范。
3 资金来源较单一
根据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将所有种类的风险投资基金分为四种类型:即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独资或控股。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2003年《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独资占14%,国有控股占48%,两项合计高达62%。民营控股和外资独资或控股分别占27%和11%。这种过度单一的资金来源,虽然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其过度依赖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的特性,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作为西方创业投资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在我国受到法律法规的影响不允许从事风险投资。我国的个人投资刚刚起步,实力和规模还相当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强。风险资本
供给渠道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量,不能真正发挥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投资潜力,从而阻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二)行业内部问题
1 运行机制不健全
政府作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出资人”的极端地位,往往产生多重负面效应。
(1)风险投资企业长期依赖政府,听命于政府,蜕变为政府的附庸,难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2)高管人员由政府派任,不仅因专业素质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开创局面,反而把严重的官僚化作风带给了风险投资企业。(3)不利于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队伍。(4)极易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产生寻租等腐败行为。
2 高风险与信用缺失
在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过60%,风险高出一般产业。目前我国各类投资基金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基金的运作和项目投资的失败;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由于社会信用的缺乏,这种信用缺乏不仅体现在个体信用缺失,还体现在组织信用和政府信用的缺失,这几种信用缺失交织在一起就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高风险。在各类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的缺失会加剧风险,给经济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
3 规模较小
目前,美国已拥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资金达48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风险投资主体规模可谓相形见绌。我国现有风险投资实体仅近百家,很多公司只有1000万左右的资本,其投资实力可想而知。而且,很多小型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干脆将资金投向成熟产业,根本未起到风险投资的作用。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仍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我国风险资本增长较慢,规模偏小,这样就使得投资基金,尚不能在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4 专业人才缺失
介入风险投资的这些投资家应是具有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懂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风险意识的产生和风险投资的决心来自风险投资家、高科技、未来高科技商品市场及创业者素质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建立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我国长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们普遍缺乏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成为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5 投资理念、工具和手段相对落后
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其雄厚资本,而是在非货币方面: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解决风险企业家的代理问题。这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创新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仍面临制度约束,无法有效收集信息并对目标企业实施监控。
五、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我国私募基金,有一部分是运作比较规范的私募基金,应让它合法化,对其他的地下基金,应当规范化。若让一部分运作比较规范的地下基金以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规范化、公开化,给它们一个适度的发展空间和自由竞争环境,一方面它们为争取更多投资者的信任,会主动要求监管并披露交易信息,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客观上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降低了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培养出一支比较规范的资产管理队伍,以置换出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的资产管理人员。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风险投资的全国性法规。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制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存在明显冲突,如《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风险投资基金是金融机构不是工商企业,但却按照《公司法》设立等。面对风险投资发展中的这种尴尬,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法》,以促进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并降低风险。
(二)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可以建立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国际经验表明,行业协会在风险投资的培育和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赋予了自律职能的风险投资协会不仅是行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是风险资本家培育的场所,同时,还是规范风险投资活动的有效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市于1999年11月首先发起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风险投资协会,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天津、广州、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陆续成立和筹建了10多家风险投资协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除深圳以外,其他地区的行业协会目前还不具备资格认定和行业自律职能。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各地风险投资协会的建立及其自律职能的赋予,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风险投资的稳健运行。
(三)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疏通风险资本退出渠道
我们应当积极推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来弥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通道。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退出模式。目前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模式主要有上市交易、柜台转让、股份赎回、破产清算四种模式。积极推动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创业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建设,提高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定价功能和机制。并且,随着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其他的条件成熟,应当适时推出我国的“二板市场”。
(四)加快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
建设结构合理、职能完善的中介机构系统,可以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目前须在发挥已有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咨询等机构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速风险投资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风险项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企业等级评定机构等新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中介组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相结合的制度性有效监管,使其出具的工作报告真实、合法、有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和社会形象。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现行的优惠政策不管是对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风险投资业发展都相当有限,优惠范围明显偏窄,优惠幅度也不大。如对以股权形式获得奖励的科技人员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职务成果,优惠也只是延迟纳税;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优惠范围和程度较窄,对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等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风险投资机构存在双重征税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拓宽优惠政策的范围,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生产企业的政策优惠幅度,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对不同层次(国家、企业、单位)和不同性质(职务成果、个人成果)科技人员因科技发明所获得免征所得税,完善企业法规,避免双重征税,同时,应该使新创建企业可享受“三免五减”,运行中的企业可适度减轻营业和企业所得税负。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大大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从而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大力发展。
(六)组建保险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建议优先选择保险行业中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大型保险集团牵头,试点组建专门的保险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未上市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保险资金进入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如启动快速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和筹建进程;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投资回报较高、所需投资额较大的优质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
此外,保险资金私募股权投资要得到保监会、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批准和支持,建议各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为投资高效运行创造条件。
六、结论
风险投资基金在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它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在搞清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三种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从而为促进三种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风险投资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贾伟)
作者:陈 芳
新形势下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探析
一、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简述
产业投资基金(industrial investment fund或IIF)作为新型的金融投资工具,在我国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它是一种借鉴国外规范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形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我国境内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06年产业投资基金才有较快的发展。1998年1月国内第1只中外合资产业基金中瑞合作基金在北京成立;2003年5月中国一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发起人之一,代表中国政府参与发起成立;2004年11月中国一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在北京注册成立。这些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为我国产业基金的新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此后,2006年-2008年国家发改委分三批共特批了10只产业投资基金,具体设立情况(见下表)。在这三批产业基金获批后,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决定在《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将不再推出新的产业试点基金,而是调整监管思路,将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核准制下更有利于体现企业的能力,这对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二、新形势下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新形势下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分析
1、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之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由于经济过热,物价增长过快,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对于本就存在巨大融资缺口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帮助,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这些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促使其规范运作。
2、产业投资基金是现代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进器。由于现代高科技企业风险性高,并且存在一个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由于市场性强,政府直接投入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而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与高科技企业建立起一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能够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对长期的有效资金支持。
3、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优化资本市场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日益富裕,投资理财需求增大。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投资理财工具缺乏;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广大居民手中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投资于实业,并由专家进行管理,使得广大居民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均可参与实业投资,并通过专家管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从而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丰富投资理财品种,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4、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有选择地引导设立较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可以起到带动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新形势下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将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纳入宏观规划。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这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取向。
2、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首先,国家正在加紧制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2008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传达国务院对下一步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指示,研究起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有关事宜。其次,制约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障碍正在清除。《公司法》已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额度的限制。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为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拓宽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渠道,提高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效率的作用。发改委今年特批的第三批产业基金有可能率先采取有限合伙制,将为我国产业基金的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3、从经济环境层面来看,首先,我国经济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很多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的瓶颈,从而可以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其次,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顺畅的资金来源渠道。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期限长,并且要求基金管理人对企业经营具有较为专业的知识,这一特点决定了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资金源于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希望介入产业投资基金。2008年4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可将不超过总资产10%的资金用于投资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也希望介入产业投资基金。
三、内蒙古区位及资源优势的现实化需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拥有我国陆地口岸最多的省区,共有边境口岸18个。同时,内蒙古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内蒙古东部与东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内蒙古国际国内区位优势明显,与周边国家、地区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
内蒙古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其中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之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世界稀土总量的76%,铬铁矿探明储量180万吨,居全国第2位;煤炭资源尤其丰富,内蒙古含煤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已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超过山西省,居全国第1位;风能储量2.7亿千瓦小时,占全国总储量的1/5,居全国首位,是中国风力发电量最大的省区;同时,内蒙古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亦是储量巨大。
内蒙古“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形成大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巩固和提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非资源型等其它产业。这使得内蒙古将在长期内保持旺盛的产业资本需求,但是毕竟内蒙古是欠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我们在采取传统的筹措资金手段之外,可以考虑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新型金融形式,发挥直接股权投资的优势。同时,就经济运行实践看,机电、石化、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有良好的资本增值潜质,可以成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优质投资对象。所以,内蒙古要将固有的区位资源优势发挥出
来,必须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四、内蒙古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的构想
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特色的基金,它在试点之初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我国社会法制的健全,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内蒙古产业基金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应鼓励采取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合伙制基金由于具有“组织机构简单而运作效率高”的优势,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主流,而契约型较少采用(主要用于证券投资基金)。在有限合伙制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凭借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和较高信誉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掌握管理和投资等各项决策权,通常只需对基金资本的10%进行出资。基金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主要承担出资义务,不承担管理责任,而只有以其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有限合伙企业对于投资人来说进出灵活,增减资本不需要烦琐的程序,合伙人可以根据协议的规定进行分红,这有利于基金经理和投资人之间灵活分配投资收益。
产业基金在我国毕竟是刚刚起步,在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外部监管体制尚不成熟健全,证券和资产管理机构处于创业阶段的情况下,产业基金采取合伙制形式,具有许多优点:第一,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违法违规成本较高。因此证券及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伙人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强,一般都能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第二,有利于赢得客户信任,从而有利于这类机构品牌的创立和信誉的提升;第三,由于出色的业务骨干具有被吸收为合伙人的机会,合伙制可以激励员工进取并对公司保持忠诚,有利于吸引人才,培育高水平的投资管理专家团队,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等等。
另外,就我国产业基金的试点实际来看,我国第1只中资大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的组织方式相当独特以契约型为主,兼有公司和合伙制的特征。这是由于该基金在设立的时候我国尚未完成的《合伙企业法》修订工作,采取这种形式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该基金也兼有合伙制的特征。当前我国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已经于2007年6月1日,该法引入了有限合伙制,这就为有限合伙型基金的设立创造了法律条件。
五、内蒙古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的构想
(一)筹资机制的构想
产业投资基金的筹资机制,包括基金的资金来源、募集和发起以及募集操作等。内蒙古在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时,为了控制风险影响的范围,募集方式应以私募发行为主,发行对象为大型机构投资者。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募集方式以私募发行为主,并不排斥公募方式,发展较好的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市,募集资金。
(二)投资机制的构想
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必须是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行业及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中长期生命力的行业。内蒙古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用集中的资金去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内蒙古急需发展的产业,并解决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投资时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内蒙古功能定位的要求,将投资方向定位于交通、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项目。在具备一定的运作经验和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投资基金选择投资对象的范围可以拓展到区外。因为我们要看到当前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具有投资对象的多样化及投资领域多样化的新特点: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未上市的股权,但也有上市的股权,还可以进行夹层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已主要投向不是高科技企业,据相关统计,70%的私募基金投资到了传统行业。
(三)退出机制的构想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所投资的企业成熟后将其上市,基金将持有股份在股票市场公开出售,从而实现退出;其二,当所投资的企业不能上市或企业的管理层不愿将企业上市时,基金持有人可以让企业购回其所持有的股份,从而实现退出;其三,通过产权市场转让股份,即将受资企业整体或部分出售给行业内的另一家企业或其他有实力的公司,从而实现退出;其四,被投资企业清算,这是一种被动的退出方式。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投资基金在退出时,可以优先考虑产权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市场退出主要是以协议转让股权的方式进行,该方式操作上简便易行,且不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在具体产权市场的选择上既可以是本地的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也可以是外地区的北京产权交易所和天津产权交易所等产权交易机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
作者:邸胜宝
推荐阅读: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06-0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07-18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16
对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思考06-24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09-17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探讨05-26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06-21
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09-17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06-22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