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2]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际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中国可谓是经济大国,但目前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强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乏的是技术与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以培养自身的竞争能力,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我们的企业了解我们的产品,提高国际知名度,从而占领更多的世界市场。
但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还处于探索期,另外也面对着国内国外诸多阻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还有很多的坎要跨,以保证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弄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归纳其在行业、区域、投资方式上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关建议,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高政府及企业的重视,从而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工作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指导。
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征分析
2.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在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出国办企业”的号召,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已被列为我国重大发展政策。此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内部化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企业也纷纷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发展起来,参考已有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79年国务院提出要出国办企业的口号,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中国一些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率先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2)起步阶段(1986年~1991年)。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外投资主体的限制,扩大了范围,简化了相关审批程序。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额及企业数量都逐步增加,并扩展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由外贸公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类公司向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综合性金融机构等扩展;投资行业也由服务业、餐饮业等少数初级行业向资源开发、机械加工装配、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3)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1992年开始党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在国外开发能源、开展加工贸易,以便更好的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大中型国有企业迅速壮大,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也开始活跃起来,在对外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在“十五”规划纲要中,政府正式提出支持鼓励企业利用比较优势投资境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及合作开发资源。2002年党中央再次重申要加快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同时陆续放宽了国家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及服务体系。
2.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增长迅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快速增长,2014年与吸引外资的规模首次接近。自2002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5%。2014年的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虽然在迅速扩大,但相对于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也不断扩大,2014年首次步入世界排名前十位。
(2)投资行业多元化,门类齐全,但集中度较高。其中服务业的投资流量及存量都超过了七成。2014年投资存量多于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四个:采矿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这四个行业的投资总量占总额的77.8%,投资存量达到6867.5亿美元。
(3)投资地区多元化,但具有很高的集中程度。我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虽然广泛分布在全球的186个国家及地区。但2014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的国际及地区存量占总投资额的90%。另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中国的香港地区,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东道国的区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的程度、政策的稳定性等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采矿业的投资除了中国香港以外,主要流向了澳大利亚与欧盟,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具有很大的资源导向性。
(4)境外大型投资项目主要以国企为主,跨国并购将成为主流。我国国有企业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雄厚,竞争力相对较强,因此境外的大型投资项目大多都由国有企业承办。但国有企业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由于与政府挂钩,会引起东道国政府的猜忌甚至是阻挠。在投资进入模式上,简单的建立办公点等方式是最初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继而发展到投资办厂和资源开发等,后又开始采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股权置换和建立国际战略合作联盟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现状与对具体投资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先进的科技与管理经验。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缺乏长远意识与创新精神。另外,我国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对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3.1 投资总量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量相当于美国的40%,日本的70%,考虑到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对比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偏低,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2 企业内部要素与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技术水平偏低,科技创新实力较弱,缺乏跨国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足;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在创建海外经营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另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模糊,境外资产监管松懈,导致对外投资效益较差。这些都是因为我国缺乏一套能适应目前国际竞争需要的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3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不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十分广泛,但大多数投资都集中于亚洲的中国香港和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开放的避税区。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随在逐年增长,但总体投资量却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市场多元化的实现,也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十分不利。
3.4 国内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缺乏跨国并购经验,成功率低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逐渐发展为以跨国并购为主的模式,但回顾之前的并购经历,很多并购由于事后业务整合失败或管理不当等原因而失利。由于我国企业在跨国投资的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缺乏经验,以及对东道国的投资政策、文化背景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一直十分坎坷,成功率也较低。
4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4.1 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在抓住机遇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内外发展局势,制定出正确的对外发展战略。不能盲目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现状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制定企业投资规划。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打造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做好人才战略,积极引入和培养国际型人才,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能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对外投资战略的基础。
4.2 制定正确的“走出去”发展战略
在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及发展需要来制定正确的对外投资战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对外投资,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应逐步加大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将主要投资领域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到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进行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学习其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充分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但需注意的是,不能全盘西化,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西方发达企业的“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4.3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除了增强自身条件外,还要建立与其投资项目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尽量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前期,需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找出潜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制定出有效的应急解决方案。为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扫除可能出现的障碍,推进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通过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可以接触到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自身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OFDI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OFDI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因此,还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分析我国OFDI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并探讨出相应对策,是更好落实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集中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我国OFDI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动力。
摘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纷纷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走出国门对外投资以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因此,通过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找出目前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地了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并实事求是结合具体情况与国情来探讨解决方案,进行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有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把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作为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艰难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需要我国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我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宗斌,沈明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J].人民论坛,2011,(0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问题;对策
截至2007年底,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
同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国际化的销售网络正在构建。2007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0.9万亿美元,净利润为1.5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2. 24万亿美元(按照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7.81),占2007世界企业500强的10.7%,比上年增加1.4百分点;净利润总额为0.99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企业的6.5%。这表明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在对外投资数额方面,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上升到248.4亿美元,增长了9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然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与FDI流入量相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
近10多年来,全球已出现多次大公司的并购浪潮,各大公司纷纷构建超强规模的大型跨国公司,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还不够。总体看,发达国家既是重要的外资流入国也是重要的外资流出国,但对外投资往往大于吸收外资,即外资流出量大于外资流入量。
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占世界1%,在全球位居第13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同期外资流入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占世界5%;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33,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0.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
2.我国国有企业缺乏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以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现状而言,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而我国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體制严重滞后,其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选择和公司决策,而是一种公司名义决策、政府实际决策的政府行为,尤其表现在大的投资项目上。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体制障碍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物,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
3.我国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之所以与国外一些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研发投入较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和开发资金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企业可以维持简单生存;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2007中国500强企业中只有31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5%,达到和超过2%的也只有98家,尽管跨国企业所占的比重要高一些,但与发达国际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还属于国家主导型,企业的研发经费来源只占到20%左右,而发达国际企业投入占到40%—60%。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企业还不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4.产权明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过程中政决府干预较少,趋于市场决策。在激励机制方面,中小企业中的公有制企业已基本理清产权,而民营企业则无产权之忧,加之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成本低、技术适用性强及创造的就业机会多等特点,使其受到许多发展中东道国的欢迎。然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比其他企业更多、更大的阻力,表现为审批手续繁杂、缺乏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这大多与政府管制过严、服务不到位有关。
5.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缺乏
随着我国跨国投资的数量增加,跨国经营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造成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跨文化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各类专才都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跨国经营企业向纵深发展。有些跨国经营人才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较低,难以在同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同时我国企业也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跨国经营的人才资源配置急需完善。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比较技术优势
技术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未必是尖端技术,而是易被东道国消化吸收的适用技术。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其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小规模制造、多功能机器设备等基础工业和标准实用技术方面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如家电、轻工、纺织制造等产业。在这些行业中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因此,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外直接投资中,应重点向制造业投资,可充分发挥我国技术结构多元化、适用技术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和错位竞争战略,以开拓市场空间,建立综合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虽然我国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经营十分有效,但对发达国家来讲,单以传统技术优势是很难实现规模化、全球化战略目标的。为此,跨国企业可选择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优势如超导、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此类高新技术产业投向发达国家。此外,跨国企业也可以食品加工、手工艺品、中医中药等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术优势产业在发达国家进行海外投资。
2.加快构建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增强其综合实力
鉴于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我国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培育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对此,我们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实际情况,借鉴日本、韩国综合社型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社型跨国公司。
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有关银行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一定的信贷和担保业务,难以满足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所需资金的大量需求。为此,应迅速改变目前一些企业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局面,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消除不必要的内部竞争,促进贸易型、工业型、金融型企业实现有机结合,发挥整体优势,构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经营的综合社型跨国公司,尽快形成综合优势与规模效益,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综合实力。
3.增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与精湛的工艺设备提升外,更主要是依靠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技术转让的70%,技术专利的80%。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不仅要增加对跨国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更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培育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通过跨国并购,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及组建研发战略联盟等方式以开发和获取高新技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发挥各自在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开展研究开发和创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技术创新与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如宝钢采取的“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促进”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创新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方面很值得我国其他跨国企业借鉴。
4.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鉴于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以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目标,就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跨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必须明确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减少境外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通过境外上市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推动其海外经营;三是,通过跨国购并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使企业获得现有的经营资源,迅速进入新产品市场,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与快速扩张和,提高其跨国经营实力。
5.大力发挥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据统计,美国511家从事出口制造业中有81%是中小企业;日本国内企业有433.8万家,其中中小企业达432.6万家,占企业总量的99.7%,中小企业是日本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将是我国企业未来跨国经营潜力最大的主体。因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少、便于管理、经营方式灵活、一定的成熟技术与传统技术、及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等特点,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扬长避短,集中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加入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经营集团,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共生经济效应”,以提高资源集中使用度,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实体。国外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它们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协作。
6.加强培养和发展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经营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富有创造性,同时拥有专门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并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外语的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更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因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培养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4.
[2] 陈银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06,05.
[3] 苏丽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践和中国的战略选择[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4] 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OL].http://www.unctad,org/2007.
本文是200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研究项目(07457264)的重要研究成果。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 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 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 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
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重点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1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旦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给国民财富造成大的损失。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增长。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需要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加强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要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企业信息不畅问题;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2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和企业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规模,以责任心对待质量和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贸易秩序混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也减少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取的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
3.3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如果我们不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进展比较顺利。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3.4 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主张在和平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与各国广泛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谋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大国经贸关系,努力维护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还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专业:电子商务082201H 姓名:解碧茹
学号:20082212011
1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从总体上和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分享国际经济交流产生的比较利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亦毋庸赘言,由于世贸组织的大多数“游戏”规则是基于发达国家较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定的,加之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的一系列“市场准入承诺”使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骤然”增大,使得国际国内对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大相径庭,形形色色的忧虑和期待油然而生。换言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
一。今天,我就中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做一阐述。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经济恢复举步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只能说是全球产销量第一,我们还没有成为全球汽车强国,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开发水平与世界汽车强国还有一些差距。《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5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28%。《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我国汽车工业在2011-2020年仍将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汽车工业是经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世界经济大国都是汽车大国,在一定意义上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汽车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仍予以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工业,以其国内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就业面广、积累资金能力强等特点,必将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同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汽车工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居
民收入稳定增长。
2、加入WTO之后,关税下降,进口汽车新品种激增,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新产品相继推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价格不断走低。
3、汽车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明显加快,通过与国内外产业资本兼并整合,向全面合作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集中度。
4、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在我国汽车工业企业中,已经对外合资的企业都已建立研究开发中心,为合资企业换型车的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
5、近年来世界传统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大跨国公司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重组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已成为趋势。汽车零部件生产大量向东欧、巴西、墨西哥、东亚等地区转移,整车生产转移也已经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需求潜力,汽车工业制造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技术素质好等因素,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相发展和转移生产能力的地域。
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汽车工业发展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组织结构散乱、自主开发能力弱、汽车消费与使用环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尽快解决,将影响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在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中,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从产品类型上看,我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只能达到国际70年代的水平,引进的汽车新型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仍然不高。我国汽车行业科研人员缺乏并分散,科研投资少而又少。例如,长春汽车研究所并入一汽集团后,科研经费只占一汽集团销售额的1%。而美国通用公司、福特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科研费用所占销售额的比例是一汽集团公司的数倍。目前只有一汽集团具有独立开发轿车能力,但关键部件有些还要依赖进口,以前的轿车整车项目几乎全靠引进。
2、服务与管理落后
中国汽车的销售行为与国际惯例相比差距很大,服务水平也较落后。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现货现款的销售方式,缺乏信贷、购车储蓄、分期付款和租赁销售等促销手段。同时,汽车销售、保修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资料咨询等服务功能也很不健全。
中国人均工资是欧美的1/20,汽车价格却不比人家便宜,原因之一就是低下的管理水平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企业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3、进出口极不平衡
中国汽车进口总额为2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亿美元。进出口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贸易逆差。现在,我国汽车关税仍定在80%-100%之间,如果关税再下降,这种逆差还要持续攀升。中国目前已开始把汽车产品的产销圈定在国内市场,主要解决进口替代问题,这就使中国汽车工业一时很难走出国门。
4、消费政策问题
其一,目前中国轿车的进口关税为80%-100%,即实际上中国自己生产轿车的价格并不具备实质的优势。
其二,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价外收费现象非常严重。据某省对汽车购置环节税费征收情况的调查,有据可查的就有22项费用。除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占车价10%的车辆购置附加费外,还有占车价3%的道路增容费。入户检测费,以及号牌费、司机上岗证费。防盗锁及打字费、入户手续费和废气检测费等。轿车人户上路之后,还有车辆保险费、养路费等各种负担。北京市的汽车上路,还要机动车泊位证明,这一项还不得不花1000元-3000元。据调查,养一辆私家车,除了一年耗油费约4000元之外,每年至少还需花去其它费用9000元-10000元。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的对策分析:
1、国际化战略
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为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挑战,企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国际竞争本质是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争夺。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已趋饱和,跨国汽车集团正在有限的世界汽车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进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将不敌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丧失部分国内市场份额。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趋弱,企业靠本身力量是远远不能生存的。为开拓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企业也已涌现出不少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一大众公司、江铃汽车公司及上海汽车系统零部件企业与一些世界级供应商的联盟等,都为今后组建和参与战略联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失去独立。面对跨国汽车集团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迅猛地向全球推进,中国汽车企业应是多维和多变的。关键是要使跨国汽车集团的战略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首先,中国汽车企业要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强强联合,形成二三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集团,再以此进一步与跨国汽车集团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壮大集团竞争力;其次,中国汽车集团应逐步放弃零部件配套自成体系的传统思想,建立几家具有规模效益的零部件集团,以此与一些世界级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并成为这些世界级供应商区域性的战略伙伴。
2、独立性战略
要达到独立性战略目标,就不能再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与外国大企业合资,这样只能成为外国大企业的子公司或兼并的对象。要使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国家的出路只能是选择适当的战略伙伴结成联盟,即所谓的韩国模式。我国企业要具有与外方互补的优势或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即要有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并拥有知识产权,这就要先在国内进行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本国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形成战略伙伴联盟。同时,这样做不但能够具有较多的自主权,也加强了进入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3、自主开发战略
以吸收、消化外方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为重点
对外开放的重点要放在吸收、消化外方的先进技术及管理上,并最终使我国汽车企业走上自主开发、自我发展的道路。实现从只注重引进技术向注重自主开发创新转变,从引进国外车型向独立自主开发自己车型转变。
a.增加科研、开发经费
b.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体系
C.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
济>2003年第18期。
2、张占斌,<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J],<理论前言>200
4年第02期。
3、张占斌,<国际汽车产业模式比较与中国发展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
究>2003年05期。
4、丁春辉,戴格,李素荣,<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
经济>2002年第08版。
5、时玉洁,山西省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6。
6、史忠良,郭南芸,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问题分析[A]
7、唐丽艳,汲自华,中国汽车工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
理]2005年12期。
8、何叶婷,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走自主开发之路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冯杉,余晓钟,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影响因素链研究[J],经济师,2005年
05版
10、《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 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 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 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 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 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 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 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 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 核心竞争力较弱, 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 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 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 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 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 但在我国,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 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 并且自担风险, 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 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 生命力极强, 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 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 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 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 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 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 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 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 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 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 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 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 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 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 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 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 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 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 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 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 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 而许多产品, 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 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 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 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 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 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 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 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 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 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 不连续, 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 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 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 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 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 利用得非常少。
4. 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 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 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 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 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 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 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 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 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 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 政府的引导缺失, 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 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 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 优化投资结构, 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 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 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 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 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 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 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 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 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 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 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 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 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 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 因此,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 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 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 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 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 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 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 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 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 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 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 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 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 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 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 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 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 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 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 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 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 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 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 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 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 形成整体的合力, 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 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 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 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 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 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 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保证民营企业, 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 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 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 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 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 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 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 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 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 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 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 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 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 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 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 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 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 2009 (7) .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9) .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 2010 (6) .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大型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长沙远大中央空调公司、万向集团公司等一些优秀的民营大型企业,都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业务,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
2.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财政部涉外司和外经贸部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显示:68.7%的企业认为其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3.2%的企业自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8.1%的企业在区域内领先,说明跨国经营企业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经营状况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的经验。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占90.3%,其余9.7%则处于亏损状态。年出口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70%。
3.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以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跨国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往往大于国内经营,为了规避风险,我国企业大多选择独资或控股51%以上的投资方式,以便取得支配地位,掌握境外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4.境外企业的管理以自派人员为主。对于境外企业的管理,除了海尔采取本土化策略外,其他企业均采用生产车间或自主决策的管理策略。而且九成以上的企业采取以自派人员为主的方式,把握着经理、财务、技术等关键部门和岗位。
5.企业在产品上大都有某些竞争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52.4%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18.8%的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价格和性能方面的竞争优势,17.8%企业认为拥有品牌优势,还有11%的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拥有差异性优势。
6.跨国经营企业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行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咨询以及农业开发和合作等领域。但投资的重点仍集中在贸易和资源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分散,投资成功率较低,缺乏竞争力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普遍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企业后,不能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仍旧沿袭国内经营的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处于被动局面。而且由于我国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责权不对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企业不能适应国际经营和竞争。
2.资本实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惜贷”现象。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匮乏。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传统体制因素影响,我国企业中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人才大量流失,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增大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困难。
4.信息和服务缺乏。大多数企业无从获得到国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而且无法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使风险性大大增加。
5.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而且创新不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为加工贸易型,产品也大多只是进入低端市场。
6.管理环节过多,监管体制不畅。由于跨国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严重的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个项目分别要经过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经贸、外经贸、外汇三条线的审批,经常使企业坐失良机,而且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
1.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产业和行业,应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定部署、方法和措施,分阶段实施。在区位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政局稳定、双边关系友好且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產品领域。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对外投资企业的权益,优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环境。
3.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加快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对外投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4.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投资的层次结构,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5.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由半政府性质的协会、商会等非盈利性机构出面,在主要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所遭遇的风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推荐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07-09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06-01
浅析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06-10
我国瓷砖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06-08
第六册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09-15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1-18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0-02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08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