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精选4篇)

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 篇1

我国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近两年来,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课题申请人通过CNKI、维普等学术资源网文献检索发现,自2006年以来,有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论文共有86篇,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制度模式、筹资机制、财力保障、档案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等,初步形成了一下几

个特点:

第一,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不断深化。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贫困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着缺陷,使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必要。而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的比例为4.7﹕1,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现象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左右。因此,学者(卢海元,2008;吴航 窦尔翔,2009)认为,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其重要意义而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增进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国来看,目前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和安徽、山西、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市),正在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要求,探索以缴费补贴、基金贴息、老人直补、待遇调整等方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参保补贴机制,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建立农民个人缴

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探讨有了突破。由于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工作起步有先有后,因此,各地模式各不相同。从学者(卢海元,2008;周莹,2009)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总结归纳为七种类型四大模式,具体包括:一是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四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五是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六是纳入商业保险体系;七是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实际操作模式而言,一是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模式——烟台模式。这种模式坚持“政府倡导、个人自愿、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的原则、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上以收定支,类似商业保险。二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 的苏南模式。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三是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的青岛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扶持相结合” 的原则,实行财政补助和兜底。四是以政府高补贴为特征的福利社保模式苏州模式。该模式实行“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分别实行两种社会基本

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即纯农户)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并建立了

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相互衔接的机制。

第三,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目前各地试点采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符合社会保险的价值取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有效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

存在各级政府责任不明确、缴费基数确定方法不规范等问题。

赵殿国(2008)认为,由于过去一段时期内农保工作处于整顿规范阶段,管理体制不顺,少数省级、多数地县级单位还未完成职能划转工作,绝大部分乡镇一级的职能机构没有落实,农保管理工作断档,直接影响队伍的稳定、档案的管理、保费的收缴、养老金的发放和基金的安全。基金安全增值困难,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增值渠道单一。按目前规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二是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目前绝大部分基金在县级管理,管理手段缺乏,易于受到当地行政干涉,难以防止基金挪用等弊端,基金管理运营效率普遍偏低。三是现行基金管理的治理结构不利于基金风险的控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缺乏统一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缺乏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五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缺乏系统性政策规范。六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财政资金投入。七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有待规范(陈淑君,2009)。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政策的理解与宣传、执行机构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政府角色定位、农村经济发展、执行机构完善和监督体系完善等方面也缺乏增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孟芳,刘和平,2008)。

第四,对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原则和建议有创新。赵殿国(2008)指出,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 “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制度条件来看,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为应对保险覆盖面窄、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等挑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王章华(2009)认为,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要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体现普惠制原则,具有弹性和包容性,并加强法规建设。同时还应该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规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档次确定的方法、健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立法、加强基层政策的落实。

周莹(2009)在分析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后指出,在实施的具体模式选择和设计上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原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强化政府责任,政府应投入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方面基本缺位的现状。第二,划分区域区别对待原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村养老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区之间的农村养老方式、保障水平不平衡。因此,在设计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时,要基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区别对待、合理设计、合理制定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养老保障目标、标准等指标,绝不能一刀切。第三,农民群体收入差异原则。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内涵及层次有很

大差异,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应当考虑不同收入农民的要求差别。

在操作层面,一是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三是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四是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换、衔接问题。五是改革基金管理模式,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韩俊江,2009)。也有学者指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对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应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先立法后实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应该有鼓励家庭养老的措施,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合力作用(张腊梅,2008)。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关键;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是做好新型农村社会老保险的保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基金省级统筹是实现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基石(陈淑君,2009)。孟芳,葛笑如(2008)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特征应体现为通过正向的鼓励激励和诱导措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而尽量避免使用监督性 惩罚性的方法。一是兜底激励;二是融资激励;三是配套激励(吴航 窦尔翔,2009)。有学者也提出要从合理定位政府角色的政策主体层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策环境层面、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渠道的政策执行层面和建立完善的监

督体系的政策评估层面来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制度推进的制度化原则、政府责任原则、社会化原则、渐进性原则。在制度推进策略方面,要根据制度身份和职业特征匹配相应的制度,农村与城市逐渐统筹具有可衔接性;传统家庭养老逐步弱化,新型社会养老同时强化;聚类分析法划分区域。在路径推进方面,要划分 “基础养老金为主,设立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附加商业养老保险金” 三个层次;低水平、强制性缴纳、政府兜底、受益确定性的基础养老金;自愿性与补充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商业养老保险金”(周莹,2009)。在制度框架与基金管理模式两个方面,一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可以实行:最低养老金(零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保基本+缴费确定型。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模式创新方面:一是可以推行委托投资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二是探索银行质押贷款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

理方式(刘昌平,2008)。

第五,国外有关中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试点研究十分有限,多为一些新闻报道。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闻周刊、欧洲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均有报道,但

没有深度的分析。

从上述近几年研究的特点和试点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案例分析多,理论探讨较少,多为一些工作总结性的研究报告。二是单一地区案例分析的多,跨区域、跨国家比较研究的少。目前单一区域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黑龙江、河南、陕西、宁夏等省市区。三是研究成果有限,发表的刊物核心期刊少。从CNKI检索的86篇论文中,多为一些普通期刊。四是研究机构不多,缺乏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研究。目前从事社会保障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多集中在一些大专院校,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学理性的探索,缺乏操作层面的论证。五是研究方法单一,多为一些文献法、总结归纳法等,缺乏抽样、田野等实证性的统计分析数据。六是对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试点调查的研究成果不多,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

因此,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视域下,站在全国的高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成果,并使之“中国化”,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几个空间的差异性着手进行理论探索和实际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

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 篇2

(一) 国家的政策和立法滞后。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起步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1992年, 民政部发布《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这是第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部颁规章, 可见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很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 以及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晚, 在政策立法以及财政的支持上也远远落后。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缓慢, 以及相关管理事业的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依据民政部门制定的《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在运行。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缴费都不具强制性, 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 这也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

(二)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在政府筹资和农民筹资两方面均存在着问题。对于政府筹资, 在政府资金增长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保证机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 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有建立相应的有利于方案施行的操作机制。事实上, 这一原则已在各地的实际执行中不同程度的被打破。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个人全部交纳”的情况, 基金的筹集实际上成为了个人的完全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更愿意选择他们所认为的比较可靠的养老方式。

(三) 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和集体单位的配套缴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规定为:“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显然, 此规定对政府财政 (国家财政)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支持未作任何硬性约束。而据国际惯例, 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是由政府拨款或由政府和雇主出大头, 受保人出小头, 这样才构成社会保险, 而我国的做法不符合社会保险的特征。至于集体补助方面, 由于集体经济呈急剧衰落的趋势, 很多地方的集体经济已名存实亡。

(四) 投保门槛高, 社会保障水平低, 可持续性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是一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 不具有共济性。因此, 个人未来养老金来源主要是缴存积累和有限的增值效益。考虑到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上涨等因素, 显然这点钱根本不能有效保障农民老年生活。另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些地方只能持续几年时间, 时隔不久却已经解体了。一些地方基层部门在并无立法的情况下采取行政措施来强力推行养老保险, 对不参加者给予各种各样的处罚, 这样搞起来的养老保险一旦风头过去或者下一任地方官员不重视, 就自然而然地会中途废掉, 农民的钱无法收回, 最终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五) 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 基金管理不规范, 基金保值增值难。在基金的投资运营方面, 实行完全积累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手段单一, 现行的政策规定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银行以实现其保值增值, 只有少量基金参与股票或直接投资。这样在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 物价的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时时面临贬值的风险。有关工作管理体制至今没有理顺, 造成不少地方管理工作断档。同时, 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滞后、管理技术力量薄弱, 多数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只能承担最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 农民自身对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老年人比重过大。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 811万人, 占全国老龄总人口的67.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就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日益加大, 如果政府对农民的养老保险补贴过多, 就会给政府财政带来一定的难题。

2.个人参保意识不高, “土地防老”、“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养老的主体,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制约, 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认识上有差距, 部分群众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并不十分了解, 以至于认识不到位, 工作上不支持, 行动上不积极。

3.农民收入水平低, 缴费压力大。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很快, 但同时也伴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 使农民实际的购买能力下降。另外, 我国目前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二、建设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从政策和立法上加强制度建设。制度通过法律来规范, 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法律规范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约束和强制性地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把相关的事项通过法律予以规定, 利用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有效、持续性地进行。坚持“公平与效率结合”的立法原则, 在农村建立独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农村独生子女以及双女户家庭应当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强制的、个人储蓄账户的、由独立非营利基金组织管理的、政府最低担保的制度。

(二)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 “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为主, 同社区保障, 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上两个重要的文件都强调了“有条件的地方”, 这表明在当前情况下,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体制问题、基金来源问题、管理问题应该有差异。

(三) 监督管理,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许多方面。要求政府牵头, 统一政令, 加大推力, 协调方方面面关系, 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 政府应投入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 以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扶持微乎其微的现状, 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具体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支出和以减免的部分农业税税金转换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参保的负担, 促进社会稳定。

(四)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从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养老基金的筹集靠集体、靠政府是很不现实的。靠农民自身更是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 要积极寻找其他合适的基金筹集渠道。通过缴税的方式筹集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通行做法, 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来源。这样可以增强筹资的刚性和强制力, 扩大制度的覆盖面, 提高了社会养老保险抵抗风险的能力, 还有利于平衡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负担, 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

(五) 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 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 以规避物价上涨和利率下调带来的基金贬值风险和政府信任风险。完全积累制的农村养老保险, 积累起来的资金必须保值增值, 否则将变成历史包袱。同时, 在银行利率不断调整的情况下, 不能再承诺一个固定利率, 要实行分段计息。据统计,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100多亿元, 分散于2000多个县市, 就目前而言, 不存在统一运作、使用的可能。因此, 努力提高资金的管理和运作能力, 避免基金贬值风险, 也就成了各级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机构的一大重任。

(六) 提高保障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提高保障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 如有条件, 建立专门的农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由财政、劳动、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 负责规划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资金征收、管理、经营, 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的策划。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筹措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工。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农保干部, 可以通过举办财务、业务培训班, 学习交流, 提高农保干部的工作能力, 提高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

(七) 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的基础。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教化、搞城乡统筹发展等。另外还要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无和多少, 对于集体能否为农民的养老保障提供经济支持,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削弱, 乡村企业的发展壮大, 让村级集体企业富裕起来, 从而使村级集体具备了为村民提供包括各种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的能力, 这样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保证。

(八) 加强对农民参保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 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 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 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经常地、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 讲清形势、算清经济账, 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孙合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2].刘昌国.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3].向雪梅.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08

[4].劳动和社会保险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设想[EB/OL].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2002

[5].万克德.浅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违规操作现象[J].西北人口, 2002

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 篇3

如何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千百年以来,我国农民养老靠的是家庭互助和养儿防老,这些几乎成为农民的唯一选择。由于农村国民素质和文化层次相对来讲比城填国民低许多,再加上国民普级教育的层次低,农村教育普级更低,农村的教育资源又严重短缺,普遍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都偏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旧文化影响,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根深地固,一时是很难真正全部改变,因此养儿防老几乎成了农村居民的贯例。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有的家庭没有生男孩,养老就成了他们这一群人中困难。要想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我认为:一要普级教育,国家要加大和倾向农村教育资源、财力的投放力度。二要防止腐败,专款专用,农村的养老保险金最好是实行中央直拔。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建立新农保基金,重视和办好养老院。四要建立养老保险改革创新。对一些农民工、流动的农村人口国家要实行统一登记造册,每一个招工单位要为农民工支付养老保险金,国家要为每个农民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动资产帐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五要筹集好养老保险资金。可以国家直拔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地方政府补一部分,社会公益资助一部分;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六要对一些在家乡务农的农民,他们收入较低、经济拮据,国家要实行评估,确实属于贫困的,国家要对这部分人群的实施养老救济,他们的养老保险资金可以由国家和所属当地政府共同支付;对一些五包户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实行终生养老制。我想只要这样完善建立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也可以减轻我们国家计划生育的负担和农村人口的安居。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篇4

1、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 养老形式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善,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日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国际上普遍把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看作达到人口老龄化。1999年,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的大关就已经突破, 正式步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据预测, 到2030年, 农村人口中,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17.39%。再加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应运而生。

2、有利于启动农民消费需求, 刺激内需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 内需增长的刺激功不可没。在我国,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市场前景尤为广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但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亦随之增加, 农民将有限的收入储蓄起来, 用以购买“安全”, 以防遭遇年老、疾病等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稳定农民心理预期, 激发农村潜在的购买力, 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如果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都无法得到保障, 则无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况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目前, 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已经不相适应, 因此,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是保障农村和谐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与目标

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覆盖全民, 实现公平、正义和共享。对于农民养老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约束下, 根据下述原则, 提出中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

1、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村养老保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从目前我国实际看, 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不同地区在财政能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上差距悬殊。因此, 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应当考虑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构建合理的标准, 这个标准要既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又不超过政府经济支付能力的范围。

2、因人而异的原则

所谓因人而异, 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 按照其身份不同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现阶段, 我国农村人口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农民身份却又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 第二类是乡镇企业职工, 第三类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第四类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的农民。我们要针对各类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风险差异, 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体系。

3、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资的原则

农民的养老问题关键在于经济保障, 资金的筹集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温克勒在研究欧盟国家农民养老金的财政状况时曾指出:“没有一个社会保障机构能只依靠所缴费用来承担农民养老金的支出, 它们都需要依赖政府补助和其它方式来补贴。”目前,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由农民个人缴纳, 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实际上是一种诱导性或鼓励性储蓄, 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农村养老保险的实行不仅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支持, 还需要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缴费补贴。在个人缴费为主的基础上, 集体根据自身经济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助, 国家还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参保补贴和税收上,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扶持。只有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 才有利于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4、循序渐进的原则

社会保障公平要求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贫富等, 均应被强制性地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然而有学者认为, 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 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现阶段实行一种基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同时又便于未来与城市衔接或整合的农村养老模式是具有合理性的选择, 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上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为:以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突破口,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分地区地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创新, 力争到2015年农村参保人口占农村应保人口的50%左右, 争取在202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实现基本生活保障的养老制度。同时,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 实现保障形势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基金管理规范化、服务水平标准化等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农村养老风险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农村养老成为中国21世纪的战略难题, 它将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法律上、制度上、管理体制上进行加强和完善。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 我国农民群体发生分化, 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体制问题、基金来源问题、管理问题应有所差异。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 应该实行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根据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将离土不离乡和离乡又离土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将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同时, 在制度设计时, 既要考虑农村养老保险本身的特殊性, 也要为将来建设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打下基础。

2、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 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来支撑。通过立法的形势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只有1991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我们要加快立法进程,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框架, 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依靠法制的力量, 有力、持久、稳定地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完善。

3、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和投资渠道

充足的基金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养老的费用除个人负担外, 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第一, 加强国家财力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明确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增加财政补贴, 完善财政拨款机制。第二, 国家陆续取消的农业税的一部分可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使之转化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来源。第三, 提高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费用, 将土地征用费用用于建立并充实个人养老账户, 使他们老有所养。同时, 还可以通过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债, 征收特种税 (如遗产税、特殊消费品税等) 等多种渠道来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同时,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健全, 在稳妥的前提下, 我们可适当放宽农村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可以采取信托投资的方式, 来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在降低风险的同时, 保证投资的回报率, 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4、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与服务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 责任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虽然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仍由当地民政部门独立管理, 其不但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能力, 而且集征缴、管理和使用于一身, 缺乏有效的监督, 地方民政部门或政府贪污挪用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基金运营、社会监督和管理社会化五个方面的关系, 做到既相互分立, 又密切配合, 同时也相互制约, 形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的良性循环。同时, 要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社会化,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作用。

5、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协调与衔接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加快, 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在农村和城镇之间双向移动的农民工或外出打工者, 这就需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增加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的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协调与衔接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下一篇: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