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精选8篇)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
1)、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我们很早就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但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行业,也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融资渠道。其现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投资公司的“能量级别”低(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弱),达不到产业规模,因而难以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只有上千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资本,只能支持一些投资少、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受“块头”、实力限制,无法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缺乏抗风险能力,资金难以快速地滚动发展。风险资本不足是风险投资事业不能尽快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2)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流量单
一、有限,导致了科技风险基金的风险投资职能很弱,风险投资行为也不规范。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富有家庭及个人、养老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投资银行、外国投资者等。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来源主要是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虽然在发展初期由政府资助扶持风险企业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随着风险企业向纵深发展,开辟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更具有长远意义。因为在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风险资金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政府行为来代替市场的风险投资行为,往往也是低效的。
(3)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及资金市场化程度的脆弱,使我国风险企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一方面,我国国内的高技术市场大部分被国外产品占领,这使得我国的风险投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金相对比较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投机者可以利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漏洞,不必冒很高的风险便可获得很高的收益。加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覆盖面比较狭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损害了一些进行高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的利益,使他们的高投资不能获得很高的收益。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使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因惧怕“投进去,收不回”,而对风险投资望而却步。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其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期的未上市的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要求有相当高的回报来补偿其承担的高风险。若只是为了获得红利,那么即便是高成长企业的很高的利润和红利也无法充分补偿这种投资的高风险,因此只能走退出渠道:高价出售、上市或回购。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退出机制。就风险投资的三种退出方式而言,首先是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还没有适宜高科技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市场,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很难将成功的风险企业辅助上市;其次,不少高科技公司、企业脱胎于高校、研究机构,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我国高科技企业很难自由的转换产权,这又阻碍了转让股份的道路;再次,风险企业一般是在缺少资金时才会有融资需求,其创立者无法通过回购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第三条路也行不通。这种状况造成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容易退出难,无论风险企业发展好坏都不得不继续提供管理和融资,因而非常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
(5)风险投资的政策资源和人力资源尚缺乏,这是我国风险投资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家对风险投资的关注尚停留在试点阶段,其发展处于自发状态,缺乏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规划、政策及法律法规建设还是空白,不具有像美、日等发达国家那样充足的扶持性政策。另外,风险投资家应是具有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我国目前不仅缺乏这类精通风险运作的人才,而且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也不适合这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2)、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问题
风险投资业在我国发展成绩显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相关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这些问题也是阻碍我国风险投资更快发展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在风险投资资本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民间资本来源不足,制约了风险投资规模的形成;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政策和措施方面吸引力不足;我国相关的法规制度滞后,阻碍风险投资的形成发展;资本市场建设不完善,风险投资的“出口”问题尚未解决;缺乏具有高度专业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示范和引导作用:明确政府直接出资介入风险投资的功能定位,建立投资阶段的相对前移机制及功成身退的退出机制。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机制,吸引境内外资本。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监管体系。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政府在风险投资运作中迫切应当完善的法律法规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金融法规。
努力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积极创造市场需求。合理利用政府采购协议条款,在政府采购法规中明确提出扶持风险投资企业,积极帮助国内风险投资企业参与国际交易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积极推出创业板,为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创造重要的市场条件,建立规范化的收购兼并市场,让风险投资企业通过股份转让退出市场。
加强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广大的人才群体,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级人才从事风险投资事业。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分析
法律和法规是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保障, 如果法律法规缺失, 可能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行业的各种不规范现象。如发起人资格审核不规范、基金组织结构不规范、基金投资方向不当、基金信息披露不合理等, 这些不规范行为可能影响到基金市场的正常秩序, 不利于基金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立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本土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进行的规定。2006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只是对创业投资基金进行了规定而且也只是“暂行”规定。这种立法现状使得我国本土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找不到足够的法律依据, 只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个别审批来设立, 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蓬勃发展。
第二, 立法的层次低, 效力不高。当前, 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规范都是由国务院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 属于行政规章,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 位阶不高, 进而导致效力不强, 使得在实践中, 往往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和遵守。
第三, 法律规范不够明确具体, 不够全面。法律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规范不够明确、具体, 导致实践中操作性很差, 同时内容也有缺失, 如至今我国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将私募明确合法化。这也使得在实际操作中, 很容易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 对基础产业基金和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来说, 尽快出台一些规范产业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使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运转起来已迫在眉睫。当前应抓紧逐步制定和完善产业投资政策法规体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规范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尽快出台《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在基金发展过程中, 再根据发展中积累的经验, 适时颁布《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将来条件成熟时, 再出台一部具有全局规范性的《产业投资基金法》。
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体制分析
关于产业投资基金是否需要监管, 学术界存有争议。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教授认为, 产业投资基金实为私募股权基金, 政府介入太多, 政策风险过高, 不利于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审批时间较长, 浪费行政资源, 也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性质决定了产业投资基金无须立法监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因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程序复杂, 其投资对象就决定了比证券投资基金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它涉及到相关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在是否需要金融监管问题上, 监管理论有一个基本判断标准, 就是你是否使用他人的金钱, 而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特征之一是由专家 (管理人) 为投资者理财。因此, 对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不能放任自流, 必须进行监管。但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下, 对产业投资基金监管职责并不明确, 监管主体、监管手段和方式有待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明确的规定。渤海产业基金通过国务院特批设立, 解决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合法性问题。但在这种个案审批制度下, 一方面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也存在信用资源匮乏的问题。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政府行政权力常常对产业投资基金实行直接干预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实际上进行股权私募投资的其他企业则无法名正言顺地取得合法资格。这就使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复杂化, 不利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限制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同时, 由于缺乏制度制约, 容易导致权力“寻租”, 影响监管的公正和效率。
目前, 我国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监管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而是由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资委等部门共同行使, 而这些部门之间还没有针对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无法有效地进行沟通, 亦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制度, 容易出现多头监管的现象, 造成产业投资基金监管的混乱。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不健全, 有可能造成产业投资基金无序发展, 加大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风险, 进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影响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实际上涉及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中央各部委局的关系, 如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二是各个地方政府对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权限不同;三是中央部委局与地方性政府监管权限的划分。目前,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存在监管权限不明、各自为政、多头监管和受利益驱动放松监管的现象。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处于发展初期, 一些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 发展压倒了规范, 人们对监管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出努力。一是理顺中央部委之间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明确各自的监管权限, 统一各地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标准和程序, 逐步改变产业投资基金多头监管局面。在初期, 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局参加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 逐步形成统一而分工的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 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在重视政府监管作用同时, 更要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初期, 政府介入要“适度”和“适时”, 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制定产业基金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 积极探索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道路和模式。三是要制定监管制度, 依法规范制度监管行为, 改进监管手段, 逐步由审批制过渡为核准制, 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 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为投资者提供法律救济支持, 促进产业投资基金的规范化运作。
三、产业投资基金有效的退出机制分析
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的基本特性是“以退为进, 为卖而买”, 资产的流动性对基金运营至关重要。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企业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股份, 而是通过企业成长获取回报。在国外, 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IPO、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并购市场、资产证券化和内部市场等无缝链接的资本市场, 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提供了发达健全的退出渠道, 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国内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够, 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的有效退出渠道。目前, 我国在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之外, 尚没有运作规范的三板市场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投融资通道, 产业投资基金实现退出难度大、周期长。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说, 如果不能实现及时退出, 投资者无法获取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 这将极大地影响投资热情。
退出机制的设计是效率投资增值的关键, 其设计和执行关系到整个投资活动的收益实现。归纳起来, 目前效率投资的退出渠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IPO公开上市, 即所投资企业上市后公开出售所持有股份, 实现资本的退出。IPO方式可以使投资者获得超额资本回报, 同时也能表明所投资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因此最乐于接受的方式。二是股权转让, 即当资本不能通过二级市场变现时, 产业投资基金将所持有的企业股份通过管理层收购方式回卖给企业, 或者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将企业股份转卖给另一家有实力的企业。三是清算, 这是一种被动退出的方式, 同过清算企业资产实现资本退出。清算的方式主要有解散清算、自然清算和破产清算。一般来说, 通过清算方式仅能部分收回资本。
要在我国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二板市场
目前, 我国还没建立真正的二板市场。主板市场现在是企业的主要上市渠道, 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使得主板市场成为产业投资基金退出体系框架中比较难以实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建立一个有活力的、规范化的低成本、低上市标准的二板市场势在必行。通过制度和监管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促使市场繁荣。从而使二板市场真正成为我国新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最优良的融资场所, 并确保其上市要求比主板市场略微宽松, 如在盈利性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主营业务要求、行业要求、股本要求等方面可适当的放宽。当然, 考虑到新兴市场的特点, 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保护二板市场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在中国二板市场的成立初期, 上市标准不宜过于宽松, 应随着二板市场的发展, 在投资者日益成熟、新兴企业运作日益规范之后, 再逐步放宽各种限制, 与国际惯例接轨。
2. 鼓励和引导高科技受资企业到海外上市
国家对股票发行实行额度管理, 并将政策倾斜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使得容易受到产业投资基金青睐的众多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存在上市的可能。
相反, 在香港创业板市场和许多国外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外二板市场却没有这些限制。只要企业符合上市标准, 经过特定程序, 就可以上市融资。
3. 发展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并购市场的形成必须依托于一个成熟、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因而, 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无疑是当前的必由之路。为了积极努力地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 必须大力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考虑在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区, 选择一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产权交易机构。对其加以改造和完善, 使其从事证券场外交易。以实现产权市场的证券化;同时, 各产权交易市场之间应建立联系, 尽快实现联网交易, 加速发展全国性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产权交易市场。第二, 要规范我国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行为。中央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对产权转让的有关问题作出统一的规定, 破除各地区、各部委的一些相互抵触的规定, 促使我国企业间产权交易的规范化。第三, 必须加速培育产权交易机构, 尽快成立产权市场监管机构, 对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进行监督和管理。应该将大多数产权交易机构培育成市场中介, 以帮助企业顺利实现非证券化的实物型产权交易向证券化的标准产权交易的转变, 并为企业进行并购程序设计等服务, 使产业投资基金并购退出顺利实现。
摘要: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支持和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特别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分析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入手, 找出其发展障碍,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障碍
参考文献
[1]覃家琦, 蕾渝.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7) .
[2]李晶.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与管理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7.
[3]范丽平.产业投资发展过程中的基金风险及防范[J].当代经济, 2008, (3) .
关键词:创业投资 西部地区 对策
一、 我国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國创业投资行业的投资地域分布开始显现“西进”的趋势,西部地区的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逐年增长。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创业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在急需资金的西部分布相对较少,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1.本土创业投资企业规模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其中由政府直接设立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占大多数,其次是民营企业,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较少。截止2010年底,西部12个省区市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共有7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10.74%。可见,创业投资在西部尚未真正形成气候,力量较弱。
相比国内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西部地区本土创业投资企业明显势单力薄,其资产规模普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不少正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企业自身还属于成长阶段,资金实力不强。
从新增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来看,2010年西部12省区市共新增承业投资企业19家,占全国总数的12.75%,其中四川、陕西、内蒙古和重庆分别新增了8家、7家、4家和4家,增长较快。2010年新增投资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了431911.60万元,占全国总量的20.85%,资产增长情况较好。
2.吸引创业投资的能力
2010年度西部地区吸引创业投资金额达到239758.80万元,占全国总额的10.15%,西部各省区市平均吸引创业投资金额与当年GDP之比为3.00%,其中陕西为8.40%,宁夏为6.78%,处于全国前列,但西部其他地区的吸引能力尚低,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距。
3.被投资行业
西部地区的创业投资集中于传统行业。CVSource 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是西部地区近几年投资机构最为青睐的行业,其次分别是能源、医疗健康及农林牧渔。这充分显示出西部地区在能源及资源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
二、导致西部地区创业投资落后局面形成的原因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吸引创业投资能力较低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于全国尤其是东部来说并不发达,西部地区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项目的数量远远少于东部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量也少于东部,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自然也大大低于东部。
2.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是创业投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东西部的发展不均衡和近年来人才政策的放开以及人才流动的灵活性增加导致了西部地区优秀人才的严重流失,使得原本人力资源就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人才更加匮乏。因此人才不足是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给创业投资带来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
3.信息渠道不通畅
对于创业投资机构或创业投资家来说,多渠道的项目来源,才能形成充分的项目流,才能保证筛选出高质量的项目。这就要求创业投资家有一个多渠道的信息网络。一般来说,项目来源主要有两种:(l)创业企业的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的主动寻找;(2)中介机构的推荐。由于在西部由于中介机构不健全,投资与被投资双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目前主要是靠创业企业进行主动申请或创业投资者主动寻找项目,这导致可供选择的项目数量的不足和投资的低效。
4.退出机制不健全
创业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股权及时变现.因此创业投资的退出是创业投资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顺畅的退出渠道是高额收益的安全保障,是创业投资成败的关键.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再加上针对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导致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发展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建议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西部的科技创新,增强创业投资吸引力,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有机结合,紧紧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并借助外力加快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积极拓展与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和技术转移,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引进高素质人才
应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下大功夫引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资源的创新创业人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西部成为高层次人才向往和创业的理想之地。
3.改善信息渠道
改善以往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主动寻找投资机会的模式,政府应为双方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如定期开展项目交流会等活动,搭建互动互利的合作平台,提高项目考察效率与投资成功率。与此同时应大力推动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4.进一步完善退出渠道
目前,我国在退出渠道方面,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功能也急需拓展。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责无旁贷,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投企业退出机制,同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资本市场,从而使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变得更加通畅。
综上所述,尽管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投资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随着西部创业投资政策与环境的不断完善,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合理的配置及大于东部地区的政府扶持力度等有利条件,可以说西部的创业需求会不断高涨,创业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臣.创业投资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冯中圣,沈志群.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1[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张凤岗.中国创业投资研究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郭陈华)
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除了少数公司因为我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我国投资外,几乎都在我国进行了投资。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全面开放后,外商投资的幅度将越来越大。其中尤以世界500强为典型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截至2003年低,投资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无论是从项目数量看,还是从投资规模和外方实际投资额看,日本跨国公司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从项目数量看,500强中的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838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71%;500强中的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220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18%;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10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9%;其他国家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少,只有2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2%。从投资规模看,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169.30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56%;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5.22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1%;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1.83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0%;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规模较小,只有9.36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3%。
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产业分布
截至2003年底,500强投资总额在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主要是:第二产业占83.67%,第三产业占15.84%。与大多在华投资的外资相同,工业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行业。农业,交通等基础行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利益率低,资金回收慢等原因,所以所占比重不大。
从投资企业数看,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为73.78%,占有绝对优势。在第三产业中,500强企业的投资则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业上,比例为10.79%。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开放,投资也将不断增加。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截至2003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项目数达900个,占到所有投资项目总数的75%左右,其次是社会服务业,投资数为128个,占总体的10%左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也分别有58和49的投资项目数,而其他的诸如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采掘业等则呈个位数分布。
500强投资行业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所以成为投资重点,是因为他们经营范围广,比传统产业风险小,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高新技术领域中的跨国公司竞争将更加激烈,跨国公司只有具备超前意识,输出较先进的技术成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额大幅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管理水平先进,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绝对优势。为了开发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一般愿意把资金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外商直接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分布格局,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
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行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我国空白的技术。跨国公司投资较多集中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从而直接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以下几个特点:
降低产业技术研发的风险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将大大降低技术进步的风险。以前我国企业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引进的技术,往往由于资金供应不配套,忽视市场的开发,缺乏成熟的商业策略,成本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许多技术引进项目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由跨国公司投资引进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转移与其相关的资金供应,市场开拓和相应的商业计划、管理知识,都会随之整体进入,引进的技术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企业技术水平提升速度明显提高跨国公司在刚刚进入我国市场时,出于对我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内配套技术及技术人才的情况缺乏了解,所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往往是试探性的。这些技术和产品可能仅仅是相对于我国的先进水平,并不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最先进技术或比较先进的技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特别是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后,多数企业都再次或者多次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甚至是最先进的技术。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刚进入我国市场时,产品和技术水平都不是最先进的,经过不断增加投资和滚动式引进技术,到2002年底,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实际投资额已达34亿美元,在中国的销售额2000年高达40亿美元,占全公司全球总收入的10.6%。现在摩托罗拉经验将部分本行业世界高精尖技术引入我国,在我国生产的手机的技术水平,已经等于或高于在美国的产品。
研发投资多且有增加趋势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在华设立R&D机构。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主体,我国广泛开展与其合作是获取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自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R&D机构的发展趋势日益迅猛。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至少设立了96家规模较大的R&D机构。这96家跨国公司的R&D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其中北京有49家、上海27家、广东(广州、深圳)7家、江苏(南京、苏州)6家;西部的城市包括西安3家、成都1家。这96家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从事IT行业(计算机、通讯、电讯)的为70家,占总数的72.9%;其次为精细化工8家(占8.3%)、生物医药8家(占8.3%)、汽车7家(占7.3%)。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研究领域主要以IT业为主,而IT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这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上述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企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进而促进了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由于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要有效地运转,必定要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它们来华投资,为了使其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运转和经营方针能有效贯彻,就必须在我国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在母公司或海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培训,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经营理念,技术要求,管理特点,营销方式等被它们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所了解和掌握,开阔了其眼界。
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多层次、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信念是,公司的竞争优势需要全体员工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无法脱离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体现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所有的管理理念,专有知识和诀窍都向子公司传递,这些跨国公司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丰富而实用,培训工作的效率很高,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的方式及教材。提升我国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商在我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90年代初期以后,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中急需提升和大力发展的产业。从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行业来看,其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均要高于一般外商直接投资。有数据显示,500强在纺织及服装,食品及饮料行业中的投资项目数虽然较多,所占比重分别为9%和8%,但投资规模所占比重分别仅仅只有2%和4%。相反,他们投资在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领域的项目虽然分别只占10%,9%和2%,但其投资规模却分别占到20%,14%和4%。总之,由于技术先进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一些技术,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而且推动着这些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
优化我国产业的组织结构
跨国公司投资优化我国产业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和加强了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联系。跨国公司投资将会带动其海外配套商来华投资,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大型跨国公司多数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各地有多家技术水平相当,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当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的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一些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显着作用。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产生行业垄断现象
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占全行业30%的有133个,占50%的则有57个。跨国公司全面系统地进入中国市场,极大地挤压了中国原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与以上现象伴生而来的是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遇到了困难。在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中,中方难以接触其核心技术,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有所下降。以上的现象均是与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有关。因此加强自身,增强实力,这是改变外商投资负面影响的可行切入点。
外方控制核心技术以至产品增值率低
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大约8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当代主要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吸引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前来投资,有利于贯彻用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但是,用市场换技术客观上难度很大,一是世界跨国公司企业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倾向严重。这些企业往往垄断技术,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输出,而是把低技术工序向外转移。二是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从装备上保证了其核心技术不扩散,以致出现产品高科技,劳动简单化的现象。三是消化吸引新技术及其装备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过在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下,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所采用的技术仍是比较先进的。
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生成新的结构性矛盾
至今,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重点仍是制造业领域,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早已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应是第三产业,但跨国公司出于诸多考虑而常常选择投资制造业,而非别的行业,这有可能造成我国的产业结构畸形,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产业结构战略更无从实施。此外,由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20多年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些年来外国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实践经验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跨国公司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正面效应,防止其负面效应,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促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生产基地
这就需要从制度和投资环境入手,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努力保持中国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这一地位。在产业选择上,除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通信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外,还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使跨国公司尽可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发,汽车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会计,审计等领域开展投资,以确保我国经济在行业上能够平衡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大力培养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努力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开展。
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转变
首先要鼓励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重组。当今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中的一种潮流,顺应这一潮流,我们也应当适当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特别要鼓励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使国有资产从一些低效率的部门中退出,提高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但也必须注重防止新的垄断的形成,保持市场的有效竞争结构。
其次要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服务业是我国加入WTO后着重培养并需要开放的行业。我国在投资上准入的领域是电信、金融、商品流通等发达国家占较大市场和竞争优势而中国政策管制与保护比较严的部门。从实际来看,我国在这些行业不具优势,但这些行业的开放潜力还是很大的。当然,上述领域特别是金融业的敏感性,对其开放既要积极还有慎重,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积极谨慎地扩大上述行业的对外开放。
发展国内配套企业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
《广告经营管理》
姓 名 付秀丽 班 级 09广告学1班 学 号 091200121 成 绩 指导老师 李英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公益广告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还很薄弱,我国的公益广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益广告的特点和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策。
关键词:公益广告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我国公益广告一直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公益广告的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
二、我国公益广告的特征 我国公益广告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公益性
公益广告的最显著特征是公益性而非商业性,公益广告是纯粹的“公益服务广告”,其中是不含有任何商业目的。公益广告虽然也是在从事一种诱导性传播,但是其广告信息均围绕公众利益,而不是广告主利益。
(二)义务性
公益广告内容与广告主商业利益无直接关系,但还要投资制作,体现出投资者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感。无论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还是企业 都是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驱使下,策划、出资制作了相关内容的公益广告。
(三)社会性
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公益广告所产生的效益带有显著的社会性。公益广告的主 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再通过广告以鲜明的立场、健康的方式实现正确导向作用。它解决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通过社会的倡导或警示产生效益。公益广告从主题内容和传播效果看,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大众性
广告受众具有大众性。公益广告从性质上讲是公众服务类广告,属于大众传播性广告。从内容上讲是社会性题材广告,从目标上讲是宣传教育类广告。这一切都决定了公益广告具有最大的受众面,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
(五)教育性
公益广告以广告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公众产生教育目的。公益广告诉求方式丰富多样,以其社会性的主题,表现在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里,寓宣传教育于情理之中,以倡导、鼓励、规劝、警醒甚至批评等方式引起共鸣,达到一般政治教育所不及的社会效应。
(六)观念性
公益广告在内容上是传播事关社会公众直接利益的一种观念,这种不是关注商品、关注企业个体而是关注社会公众利益的观念性广告,成为公益广告的又一特征。公益广告信息传播观念,告知一个与全民福利有关的信息或活动,传播一个政令、共识、理念,教导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
三、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但现阶段处在初级阶段.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层面上。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意水平不高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做的等同于宣传性广告。
(二)企业社会公益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很多企业家也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
(三)题材不够丰富
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发布形式不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公益广告更偏爱电视、报纸,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资金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O% 以上。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人,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
(六)制作水平低,艺术感染力弱,没有创意
有些制作者认为公益广告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的,其实不然,公益广告因为没有商业冬季,所以百姓才放下“戒备心理”,没有包袱的观看。这也是公益广告的难处——如何用轻松的方式把这些原本说教式的观念灌输给观众。现在很多省级、市级电视台仍然会出现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画面单调、情节乏味。这样的广告既没有情节片段,又没有发挥出视听的特点,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公益广告。
(七)区域经济发展与公益广告创意的不平衡
广告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地域和经济水平的不同也制约着广告业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导致其广告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广告观念更新快、接受信息的速度迅捷、积累的广告经验丰富、广告制作手段先进。公益广告的创意、制作、发布手段都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激烈的广告竞争氛围,也印证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广告创意水平越高”的论断。
四、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公益广告是继商业广告之后.为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风气或宣传某种新观念而出现的。一条好的公益广告更能有效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企业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公益广告将比商品广告更能迎合公众心理,促使人们明辨是非,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针对公益广告目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把握公益广告的特点与商业广告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 准确把握公益广告的特点,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公益广告活动.促进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公益广告反映内容题材广泛,一般说来,公益广告的内容题材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好的加以鼓励和提倡,对不好的及时给予警示,对公众行为发挥导向作用。公益广告具有感情色彩,需要了解公众心理.需要进行感情投入。动之以情,以人道的、富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情味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二)要掌握公益广告的原则。要办好公益广告。必须切实掌握真实性及公益性原则
公益广告要真实,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真实性是公益广告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制作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品广告雷同或商业性痕迹太重的情况发生。要去除公益广告的商业味,应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要站在公众同一立场上,产生好感,易于接受。公益广告必须有长远的宣传计划,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积极的思想或某种新观念,不能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效能,使公众不断受到感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要为公益广告提供资金支持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乐于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并将此举视为树立形象、传播声誉、扩大影响的公关手段。虽然公益广告不能直接推销商品,不能给广告主带来直接投资回报,但是它却推销了广告主及其品格。懂得市场竞争之道的企业和商家都深知.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形象的竞争,经营者的品格是形象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不管企业对公益广告出于何种需要,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借此寻求建立全新的企业形象.扩大自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积累企业的信誉值和无形资产。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广大商家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四)要努力提高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的素质
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益广告内容的优劣及制作水平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广告制作人员.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公益广告;也只有好的公益广告,才能对社会公众产生良好的教育、感化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提高公益广告的普及率 公益广告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政府作为公益事业宣传的龙头,应当重视公益广告对民众行导向的重要作用,应当在央视播出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其次企业要认识到公益广告并不是义务出资,从表面上讲,公益广告的投放确实主题是呼吁民众规范行为,重视社会道德。所以企业如果能支持公益广告的话,企业的形象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的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广告、公益事业,支持公益广告、公益事业。为社会生活中的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转换升级并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发展势头平稳;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行业利润率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期专报介绍目前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供参考。
一、我国面粉加工业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行业发展势头平稳,整体实力较强
根据粮食行业协会统计资料,2009年我国粮油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超万亿,达11184.2亿元。其中,小麦加工行业总产值1580亿元,较上年提高14%,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14.1%。小麦粉加工产能继续增加,据统计,全国入统规模以上(30吨/天)小麦粉加工企业共2787家,年生产能力12167万吨,较上年新增566.6万吨,增幅4.9%;小麦粉产量5532.7万吨,较上年增加27.1万吨,增幅0.5%。其中,日处理小麦200-400吨企业数量562家,比上年增加48个,增幅9.3%,400-1000吨企业数量212家,数量比去年增加27个。行业利润总额达26.3亿元,较上年增长11.5%。
(二)加工在小麦产区区域集中情况明显
从小麦加工产能区域分布看,产能超2000万吨的省份2个,为河南和山东;超1000万吨省份3个,为江苏、河北和安徽;超200万吨省份7个,为陕西、新疆、湖北、四川、广东、黑龙江和山西。其中,除广东、黑龙江之外,面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小麦产区,尤以黄淮海小麦产区最为明显。该区域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五省小麦产量高,约占全国总产的75%左右。面粉加工企业数量多,五省入统企业1558家,约占全国入统数量的56%;小麦粉生产能力所占比重大,五省年加工能力8241.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8%,较上年增加495万吨,比例增加1.2个百分点;小麦粉实际产量大,五省小麦粉产量4096.6,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4%,较上年增加39.5万吨,比例增加0.3个百分点。
(三)普通面粉在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大
由于国内居民面粉消费主要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国内面粉加工企业也以生产普通面粉为主,普通粉在产品结构中所占比重大,仍占据面粉主流市场。据统计,2009年普通面粉(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产量4724.4万吨,较上年增加235.4万吨,超过总产量的85%。全麦粉、专用粉、营养强化粉等特色面粉产量约624万吨,较上年减少100万吨,占总产量的11%左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品质要求的提高,普通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二、当前我国面粉加工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
2009年,全国小麦粉加工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66.1%,且产能增幅是产量增幅的近10倍,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目前,行业内中小型企业仍占多数,日处理能力200吨以下的企业达1962家,占入统企业数量的70%,且众多规模以下企业尚未纳入统计。受企业规模偏小影响,大部分企业只是从事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简单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能力弱,尚无法满足市场对多样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据统计,2009年全国粮油加工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23.6亿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2%。
(二)行业利润率低,企业发展受政策影响大
据统计,2009年小麦粉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558.1亿元,利润总额26.3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7%,在粮油加工行业中利润率最低。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工企业原粮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小麦粉作为主要的民生产品之一,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面粉企业利润率一直保持低位。另外,国家在扶持行业发展方面政策、措施也很有限。尤其是在小麦定向销售加工企业政策出台之后,由于受惠企业在原粮采购、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方面比其他企业更具政策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总体看,行业发展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态势,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难度加大。
(三)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加速进入国内面粉市场
近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业发展势头平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小麦粉加工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仅是产能的扩张,特别是面粉领域,产品结构单一,“大路货”比重较高,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外资企业进军国内谷物成品粮市场,行业竞争渐趋激烈。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益海嘉里已拥有120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据业内人士预计,到2013年,其新增、新建小麦年加工能力可能达630万吨,将超过河北五得利集团(390万吨,2010)。且外资企业在产业链建设方面起点高、准备足、动手快,国内众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以购定产,以产定销”的层面,抗风险能力较弱,内资面粉企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
三、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一)面粉企业继续整合升级,产业链建设步伐将加快
2009年,小麦粉加工企业数量继续减少,较上年减少41个,但日产400吨以上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7个,产量较上年大幅增加,少数大型企业产量所占比重也在逐步上升。从行业竞争态势和发展现状看,通过整合升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整体优化升级趋势明显。企业产业链建设进程加速,在粮源环节,涉足订单农业,从源头抢抓粮源特别是优质粮源;在物流环节,通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及与粮食仓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应对市场风险和保障生产加工能力;在销售环节,打造自身销售网络,建设直接面向终端市场销售网点等。在外资涉足面粉加工领域后,国内面粉行业重组兼并和产业链建设进程可能加快。
(二)食品安全受重视,面粉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面粉增白剂“废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据悉,全国食
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面粉增白剂。卫生部监督局也发布征求意见稿,拟从2011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面粉增白剂的取消对面粉加工行业可能是行业变革和产品升级难得的机会。同时,在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生态和满足城乡居民更高品质要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成为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特色产品比重将有所提高。
(三)受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市场影响力将继续增强
风险投资简称是V C (V enture C apita;) , 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下:“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
二、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历史
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我国开始了对风险投资艰难的探索历程。
国家科委在1986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首次提到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战略方针。
1987年各个省份的创业中心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它是中国科技投资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这一时期中国风投行业发展缓慢, 风险资金的投入仍是政府拨款式的投资方式。
1998年成思危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议案 (简称“一号提案”) 掀起了风险投资的热潮, 中国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7年到2001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过在这之后随国内创业板暂不开设走向低谷。
2004年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势的预期好转以及网络潮的回暖, 风投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风投业进入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006年国务院出台有关政策使证券商的创投业务重新开闸。
2015年正值IPO市场重新开闸之际风险投资额也大幅增长。
三、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
风险投资公司根据所有权和隶属关系可以分为上市公司, 私有制公司, 银行附属公司, 风险投资股份公司和辛迪加组织。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部分都是政府出资建立的。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发展, 我国部分风险投资公司或事业单位在不同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局势, 有些甚至已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这些公司主要碰到了以下问题:
(一) 风险投资主体错位
风险投资机构在国外的主流架构模式是合伙制的风险投资企业, 相对来说受政府监管较少, 投资活力较高。我国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是以政府出资为主由此造成了制度上的效率低下, 没有充分利用好来自于各种民营企业、个人、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的其他资金, 没有激发这些资本的投资活力, 限制了我国的风险投资活跃性, 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循环良性发展。
(二) 融资渠道单一, 基金规模偏小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的和私人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富有的家庭和个人、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公司、外国投资者等等。然而中国大部分的风投机构绝大部分是政府出资, 民间资本很少, 并且只拿出很少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成熟期或者是已经上市的企业, 为了规避风险追求短期绩效将风险投资变成了保险投资。
(三) 缺乏高专业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风险投资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涵盖以下领域:金融、证券、投资又懂财务、会计、管理、法律等。他们不仅要凭其学识和经验从成百上千个项目建议书中仔细筛选出有成功希望的项目, 做出投资决策, 还一定要参加其所投资企业的董事会, 主要是进行财务监控, 还要协助该企业培养营销人才。
(四) 缺乏撤出手段
风险投资希望通过股权投资获得高额回报, 而这是以产权的流通性前提的。在项目开发成功后有两种选择:一是企业上市, 二被同行大企业收购或兼并。可见, 要想风险投资事业发达起来, 国家必定有非常健全的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而我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股票市场不健全, 能上市的高科技企业的概率极其小;第二,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 高科技企业不能自由地转换产权。风险投资缺乏退出手段, 阻碍了有效获利。
(五)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税收法规:第一,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各类高技术企业。目前我国对于风险投资受资公司在所得税上的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对新办的高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但实际上, 这是一种低效的优惠措施, 因为只有大约3%的高技术企业在前两年就能够获利, 而绝大多数的高技术企业并没能享受到这一政策所能带来的好处。第二, 在增值税方面, 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购置成本不能作为费用扣除, 而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作为费用扣除, 也就是说国外的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更大;第三, 有关融资方面法律的缺陷还造成了非法集资等社会不良现象。
四、应对我国风投发展挑战的建议
(一) 完善风险投资结构
整体思路是要减少政府的主导性和扶持性基金, 激发其他资本力量, 主要做法如下:第一, 政府可以出资带动, 但当公司发展步入正轨时, 政府资本应该退出, 让其他社会资本介入;第二, 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结构, 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治理结构, 政府要减少对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干涉, 经营管理者必须与原所在单位割断联系并承担投资风险责任。
(二) 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有以下渠道可以考虑:第一,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第二, 商业银行资金也可以多种模式进入风险投资;第三, 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 获得风险投资资本, 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第四, 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风险投资领域;第五, 券商可通过例如入股风险投资公司等方式介入风险投资。
(三)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有以下做法可以解决人才紧缺:第一, 加强高等院校相关教育, 拨款辅助此领域的教育工作;第二, 聘请国外有丰富经验的人士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开拓其视野以及深化其对风险投资的实质性认识;第三, 在实际的操作环境建立有效机制中鼓励工作人员去不断摸索、丰富经验与创新。
(四) 建立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加快创业板与股票市场的完善, 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使得资质符合的公司可以正常上市, 而不是一味封堵;第二, 建立公司产权交易市场, 为公司并购构造一个信息流动顺畅, 交易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五) 改善税法机制, 完善其他法律
针对法律制度的问题有以下解决办法:第一,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使其更符合现实, 使得高科技企业能真正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好处;第二, 加大优惠政策, 促进高科技公司的活力, 调动投资者的活力;第三, 通过考虑市场现状与运行中的问题, 完善其他有关于融资方面的法律。
五、总结
中国风险投资机构从国外引进以来发展一路颠簸, 高度依赖于金融体系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应的政策变化。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但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应面对变化迎接挑战将我国的风投事业发展到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沈文京.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2010.R.
【关键词】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原因分析
为了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投资性房地产》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那么我国目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现状如何?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公允价值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应用现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何需要完善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现状
据笔者统计,在准则颁布当年仅有18家企业选择使用公允价值模式,之后几年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数量也只是缓慢增长,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仅有34家企业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仅占全部上市企业约1.5%,可见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延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就房地产行业来看,仅有中航地产等少数几家房地产企业选择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这可能是因为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房产都是作为企业存货计量,而准则明确规定作为存货的房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的缘故。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数量具体变动见表1。
另外,准则规定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公司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但是对于具体的公允价值确定方式准则却没有明确规定,目前许多企业按评估价格方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但也有企业按照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第三方调研报告或谈判价格等其它方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格,确定方式的不一致使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加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难度。各公允价值确定方式企业选用数见表2。
二、我国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应用中遭遇现状的原因
1.公允价值较难取得、应用成本较高。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满足上文提到的两个条件,但现实是准则对于“活跃的市场”、“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实际上这些定义在实务中界限模糊,会计计量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大量职业判断。而对于采用评估方式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企业,如果借助外部独立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评估本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则每年的评估费用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原税法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与会计的不一致也会增加企业核算成本,但是目前该税法文件已经废止。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容易造成利润波动剧烈、掩盖正常业绩。我国房地产市场尚不成熟,房价受供求关系、居民收入、政策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波动。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一般作为固定资产处理,需要按期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计量相对具有稳定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市值的波动将在账面上得到体现,市值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水平,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巨额波动容易误导投资者,而掩盖企业正常业绩。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中不乏ST股,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往往远高于其账面价值,ST股转换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不排除其借助会计变更以达到“摘帽”目的、摆脱退市风险的可能性。而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了保持稳定性和谨慎性,更多企业选择继续以历史成本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条件严格。上文提到,准则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存在活跃的市场且能持续可靠取得其公允价值,才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而准则对能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规定也甚为严格,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限定为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或已出租的建筑物,自用房地产或者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拿制造业来说,制造业企业拥有的房产很大部分是作为自用房使用(例如库房),如此严格的条件限定了可作为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房地产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小了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应用,使许多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望而却步。
4.现金流与账面价值背离程度加大。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的利润增长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做支撑。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能入账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表,但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损益对于当期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会造成企业账面价值和实际现金流背离程度增大。由于许多企业都施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对于需要以股利政策留住或吸引投资者的企业来说,公允价值的引入无疑会加大分红政策和股利政策制定的难度。
5.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和后续计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准则中判断该项资产是否属于投资性房地产、是否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如何确认其价格等事项都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大量职业判断,这就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无论是在会计知识还是职业道德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应用实务中遭遇了一定困境:一方面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数量很少,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确认方式也并不统一。而公允价值较难取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相比历史成本模式较高、采取公允价值模式可能掩盖企业正常经营业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要求条件严格、现金流与企业账务价值相差加大、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是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继续选择历史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熊莉.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辰实业和津滨发展案例[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3]陈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J].企业导报.2009(6)
[4]李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推荐阅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10-08
我国瓷砖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06-08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0-02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08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07-06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7-12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10-02
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