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篇1

摘要:目前我国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对我国来说任重而道远。所以继续搞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关键字:投资环境 经济 改善 对策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的“硬环境”

“硬环境”指那些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东道国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环境保护、社会生活服务和旅游设施等。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本身的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吸引投资的基本条件。

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收外资第二大国。今天的世界,一方面是存在着巨额资金在 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依然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处于激烈的吸引资金的竞争中。这样,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就 成为备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从我国地区来看,东中部地区投资快于西部地区,地区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无法和沿海相比。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外部物质条件,投资者是不可能到一个能源供应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投资的。例如,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传统产业中的五成、高科技产业中的八成是加工装配出口型的,一定要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制约因素。

今年,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谈到西部投资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国债投资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是逐年加大的。以国债投资为例,2000、2001、2002和去年,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分别为22%、41%、42%和43%.去年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确实比东部地区要慢一些,不是因为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慢了,而是因为东部地区增长得更快。由于东部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较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的投入更多地流向东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随着祖国大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台商投资方向也将逐渐向大陆中西部进发,2005年可望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放,台商进入西部地区发展将在大陆广阔的内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行销渠道。这是推动台商投资中西部的最大动力。另外,西部地区的西安等城市拥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实力。把台湾企业行销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当地雄厚的基础研发能力结合,使中国大陆成为市场进入标准的制定者,将为台商进入内地带来可观的利益。

简而言之,今后要双管齐下,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广开资金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状况会有较快的改善。

(二)我国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那些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政策、法规、文化社会风俗、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以来,中国西部各地在转变观念、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让投资者尴尬、使项目搁浅的事件仍屡见不鲜。西部大开发是与改革同步进行的,必然要与旧的思想观念以及既得利益群体发生直接碰撞。大开发实际上是对旧秩序的一场伤筋动骨的革命。中国西部大开发须先“软开发”。

有投资商感叹,在西部跑不审批不仅要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要“车跑烂,腿跑断”。政府太过强大而市场功能有限,官员地位膨胀而企业及企业家缺乏尊严,正是西部地区错乱的综合表现。

“软件”问题: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政府办事程序多,一方面背离市场秩序的“潜规则”、“人情规则”等人为因素重,这些均加大了交易成本,滞缓了发展节奏;二是“官”的意识强,权力更多的是与管、卡划等号,而不是服务;三是局部眼光和短期行为普遍存在,或许是因为发展的迫切,对于投资者更多竭泽而渔,却很少放水养鱼。市场机制下的西部大开发,生产要素的流动不是靠政府调拨,也不是靠一个倡导或号令就能“应者云集”。哪里有利润,哪里有效率,资金和人才才会流向哪里。另外,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提出资金缺乏仍是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主要瓶颈之一。西部地区目前在吸引投资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西部地区产业聚集度严重不足,缺乏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这无形中加大了外来企业投资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二、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对策

(一)改善“硬环境”

首先要改善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综合全面的市场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原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渠道。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国家还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改善“软环境”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软环境”建设,我们要做的是:

(1)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要有健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健全的外汇市场,健全的资本市场,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解决外汇平衡问题。投资环境的差距就是现状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差距,改善投资环境就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习惯、方式。

(2)完善法律环境。曾有外国投资者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认为绝对不要把尖端技术带到中国去,这将极大地阻碍我国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保护投资者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需要形成和完善一个尽可能综合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对触犯法律者有效的惩罚手段。我国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规范的法律环境。

(3)改善政府管理。在原有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政策招商的基础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透明、稳定、高效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引资机制。

(4)西部地区需建立融资新机制。要吸引外来投资,就必须要优化地方投资环境,完善西部投资机制。投资环境需要适应跨国投资的新形势,努力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因为投资的软环境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最后,要使投资软环境、硬环境相互促进。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投资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环境的这种状况是远远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从“软环境”和“硬环境”同时改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并协调规范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推动金融体质改革,改善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建设融资新机制。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另外还要促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参考文献:

[1]高婧.杨乃定.祝志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西部地区项目投资环境风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2期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篇2

一、环境审计的由来

“环境污染危害”的话题随着1962年美国作家莱切尔·卡特《寂寞的春天》一书的面世,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那时起, 审计也便关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环境审计, 最早出现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是顺应环境建设、污染治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于我国现时情况而言, 更是响应十八大报告,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但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先天不足的环境压力, 加之以资源破坏换取经济增长更对我国生态资源施以重压。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起步晚, 环境审计仍在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针对我国国情, 为防止空气污染、土地及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了相应的机构及制度建设。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环境审计的构想首次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被提出;2005年刘家义提出了“我国今后的环境审计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项目的审计力度, 拓宽审计范围, 积极探索环境效益审计”等。但我国环境审计对象单一、审计类型单纯依靠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思路保守。总体而言, 我国环境审计方法、制度的深度与广度均没有成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我国环境审计可划分为生态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是生态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方式。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等;环境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一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南水北调污染治理工程等。在以政府为单一审计主体的现状下, 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为抓手展开, 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虽已涉足环境审计领域, 但要想达到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程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环境审计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主要包括:

(一) 公民环境意识不强。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重经济增长, 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很难转变。现如今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依旧存在。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 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 是竭泽而渔。环境审计意识缺欠,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的借口。

(二) 环境绩效审计薄弱。

从宏观政策讲,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的使用进行财务审计, 没有全面开展环境效益审计。近几年, 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设为审计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国际公约的履行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方面, 基本上是空白。实际上, 效益审计中对于环保资金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很难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 单纯的依靠统计数据,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出资金使用效果。

(三) 审计工作主体单一。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 环境审计目前主要还是政府审计, 在微观上, 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组织参与度较低。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环境审计关心程度低, 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市场难以形成。而在政府审计机关内部, 因为环境审计项目范围拓展难度大, 无法保证环境审计质量, 事前监督的效益被严重削弱, 加上政府制定的环境审计准则不完善, 导致了审计的高风险。审计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审计力量和监督薄弱, 资源整合落后于环境审计需要, 从而限制环境审计的发展。

(四) 缺少立法支持, 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虽然基本形成了环境审计及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和评估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 使得审计人员常常因无法可依而处于被动的尴尬位置。同时,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学习阶段, 审计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便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五) 无专业人员队伍作保障。

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要求强, 涉及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配备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保护审计队伍。它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的财会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审计或经济类专业人员, 具备的工作技能不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开展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是履行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需要。根据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滞后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宣传, 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堪忧的状况,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履行监督职能,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 树立正确的环境审计理念, 贯彻落实资源与环境基本国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 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加强环境管理的大趋势, 但是,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还处于萌芽状态, 效果和效率都不理想。因此, 推广环境审计应开展环保资金绩效审计, 审查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审查被审单位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在已开展的治理项目审计基础上, 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将重点放在相关项目的使用情况上;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 充分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 二者相互促进。

(三) 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

为了增强环境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审计质量,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扶持民间审计, 发展内部审计, 不能单靠一个部门, 而应展开三位立体式审计主体格局。在审计机关内部, 要求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统筹兼顾。开展合作审计, 不同区域、地域可跨地区合作, 提高准确性。

(四) 推动环境审计立法, 加强理论研究。

环境审计是利用审计手段检查、监督和评价环境的行政执法行为, 环境审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还应将审计法规与环保法规相结合。在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还应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进一步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审计人员应认真总结审计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完成体验与升华的转变, 立足国情, 整合环境审计与环境经济。

(五)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 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完善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 配备专职环境审计人员, 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 审计机关可采用“引入”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引入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的人员, 不断扩大审计队伍;还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和审计工作有保障的专业审计队伍;再次, 审计机构可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 通过对环境审计专项项目和日常审计工作的指导, 弥补审计专业队伍中存在的技术不足。

(六) 因地制宜突出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

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资源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十六字方针, 结合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要求, 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审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土地、海洋、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审计。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审计,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掌握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效, 查找原因, 提出建议。

3、扩大自然生态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资源审计, 关注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 特别要关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 揭露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国家治理战略布局由“四位一体”深化为“五位一体”, 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也应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环境审计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现实情况,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代表大会报告及相关记者招待会发言稿.

[2]张庆龙.政府审计.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蔡春, 陈晓媛等.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唐滔智, 罗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审计的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6.

[5]石雪梅.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 2012.12.

[6]黄旭全.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8.

我国农村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 投资理财 农民

一、前言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而言,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理财观念有所转变,更多的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投资理财中,但受个人素质、文化水平和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居民投资理财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才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保障和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理财意识薄弱

我国理财产品绝大部分投资者仍是城镇居民。农民尚不具备资产增值与保值的意识,家庭收入除了正常合理的消费以外,所拥有的金融产品较少,绝大多数乡镇农户会选择银行存款和房产,而对国债、入股等理财途径不是很了解。对于农业保险、养殖保险,多数农户仍不愿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农民没有退休金、养老保险,更没有公费医疗,他们注重拿出一部分积蓄专门谋划自己的健康和养老保障,从而养老保险在部分农村也相当普遍。投资企业入股只是极少富裕农户的投资渠道,在投资环境好、生活水平高的村庄由村委会带领参与集资办厂等投资乡镇企业的理财途径。近年来,农村合作医疗也深受农户青睐。但是购买国债、民间借贷、入股等理财途径却被冷落。绝大多数农户对理财带来的收益并不乐观,认为那是“有钱人”的游戏,理财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相对薄弱。还有一小部分具有投机心理,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短期收益率上。或者受失败个例影响,排斥所有金融理财产品。而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没有根据自身的收入条件和文化素质条件确立适合自己的理财目标,合理设置理财计划。

(二)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居民的资产投资行为未能市场化。虽然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别,但农村地区封闭、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民金融资产的选择仍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农村居民收人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也不存在证券交易所、产权交易所、邮市、币市等金融资产流通此类场所, 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仍然是很少,虽然证券投资基金的总量在不断上升,集资、入股等方面投资只是针对少数城市居民来说的。从而使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投资行为受到较大的制约,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积累起的少量积蓄只能以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方式来持有。他们只看到了储蓄存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征,却忽视了受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储蓄不但不能带来收益,反而会使资产“缩水”。除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范围窄外,农村地区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制约着农民理财的开展。

(三)投资理财知识匮乏

农民在资产迅速增长的同时,理财能力却停留在较低水平。在就某一理财产品的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追求短期利益,但往往是这种频繁交易或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使其丧失了更多利益。或是局限了自己的投资方式,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一种理财产品中就等于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避免风险。而风险与收益往往是正相关的,这就需要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一味地追求无风险的储蓄存款而忽视通货膨胀或一味地追求股票、期货、外汇等产品的高收益,而忽视高风险都是投资理财能力不足的表现。

三、提高农村投资理财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的投资理财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树立投资理念,将资金周转起来,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报刊、课堂等宣传方式能让居民更直观地接受投资理财教育,以便引导农民选择多种投资方式;专家讲座、技能培训的方式,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专业的咨询和管理服务;借用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更能向人民传达理财概念,普及理财知识;而将投资理财课程深入到义务教育中有利于让更多的青少年具备投资理财意识。此外,政府还应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为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提供便捷的服务。

(二)发展乡镇金融市场,拓宽农民投资渠道

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理财环境。农村金融理财市场潜力很大,但能够深入到城乡的金融机构很少,比如证券公司几乎没有到小城镇或农村去销售金融产品的。在农村地区没有更好的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缺少银行网点和金融理财方面的主导机构,农村市场上的理财机构仍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为主,没有基金、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不仅给农民了解和购买理财产品带来很大的不便,也限制了银行理财服务的推广。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基金、股票、债券、股指期货等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推广,改善农村的理财环境。同时加强对农村小额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的信用评级的监管。

(三)开发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

目前市场上针对农民的理财产品还比较少,在理财品种上,大多都以保险、基金为主,此外,在大中城市可以买到的理财产品在农村根本就买不到。因此,中国金融机构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开发适合农民理财心理、操作简单方便、且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这就需要金融单位和相关部门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基金理财对城市居民来说历史悠久,但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却依然陌生,因此基金业应该通过创新获得农民的认可,不仅可以为农民进入证券市场提供工具还成为分流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基金的金融工具及载体。农民在了解和掌握了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后,在进行家庭理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投资偏好和家庭状况有选择的进行投资,以便在风险承受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朱春燕.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储蓄替代行为分析[J].消费经济,1999,(01).

[2]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

[3]郭洪生.欠发达地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J].黑龙江金融,2009,(02).

[4]证券导刊.2000(3):41.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篇4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篇5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和覆盖情况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失业、工伤、老龄、家庭、残疾、生育、遗嘱等九个方面。从职能来看,可以分为社会救济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其中社会保险基金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它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尽管我国各类社会保险覆盖层次和覆盖人数正逐渐增加,但从整体来看,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社会化程度低,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在全国近9亿的农民当中,有7亿多的农村人口几乎未能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在城镇,一些个体、民营企业的雇员也未能完全享受社会保障。因此,继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层次,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医有所补、失有所助,是新时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必然要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作方式和投资运营原则

我国社保基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社会保险金收入、国有资产划拨、基金投资收益等。总的来说,社保基金来源于社会,由被保障者、政府和所在单位三方共同承担。在投资运作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保基金会直接运作与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些风险,因此,在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安全性原则。第二、收益性原则。第三、流动性原则。第四、分散投资原则。

(三)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结构

基金投资范围: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

基金境外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货币市场产品,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以及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 篇6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姓名: 葛 剑 学号: 1106140206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经济学 班级: 经济 11-2 联系电话: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但是经济方面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气污染就是很严重的一方面。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监测的我国559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322个,县级城市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按重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评价,2006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无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5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44.2%)、55个城市为三级(占48.7%)、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7.1%)。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增加0.9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大气污染日渐严重,为此,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和治理对策。同时希望通过介绍大气污染的危害来警醒世人保护环境。

关键词: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具体问题

污染来源

治理对策

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降低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8年的209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948万吨,减排143万吨,减幅6.8%,其中生活污染源减少116万吨,高于工业污染源,减幅达23.3%;烟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445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070万吨,减排385万吨,减幅26.5%,其中工业污染源减少326万吨,高于生活污染源,减幅达27.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32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991万吨,减排330万吨,减幅达25%.虽然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有所减低,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据专家分析,二氧化硫排放量水平仍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60%左右。

(2)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污染类型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城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全国近2/3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并且近三成的城市超过国家三级,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2005~2010年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三年有所回升,总体变化不大。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初见成效。近年来,酸雨控制区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呈减少趋势。但是在全国的6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

(3)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20多年来,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针对一些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虽然通过努力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但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氮氧化物污染加重,有些城市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特别是随着小汽车走入中国百姓家庭,汽油消耗量急剧增加,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4)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大气污染冬季最严重,其次为春秋季节,夏季最好;污染总体上北方重于南方。城市大气污染由人类活动及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综合影响形成,沙尘天气加重了北方大气污染。

二、具体问题

(1)酸雨:中国家环保局、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的《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课题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初步预测酸雨发展的新办法,评估了酸雨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酸雨在2020年前仍呈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酸雨控制综合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 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减产约1.5 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1 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 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这份报告还表明,我国大气污染输送和沉降80%以上的影响区在国内陆地范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酸雨也受到日本、韩国的影响。

(2)光化学烟雾:目前,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

(3)我国云量和太阳辐射减少: 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科学家发表报告指出,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烟雾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我国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多年来呈下降趋势,比半个世纪前要少很多;而另一方面,天空云量也在减少,“万里无云”的情况更加频繁出现。据美国“科学生活”网站报道说,研究者发现,从1954年以来,我国的地面太阳辐射大约每10年减少2%,近50年来平均大约减少了10%。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我国500个气象站用仪器记录的地面太阳辐射量。研究者还发现,在同一时间段内,我国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10年下降了39毫米。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中国学者钱云推测,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太阳辐射减少与温度上升、风速增强等因素合并影响的结果。

三、污染来源

我国的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以及交通污染源。(1)生活污染源:城市居民、机关和服务性行业,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煤烟、油烟、废气等造成大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厌氧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和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

(2)工业污染源: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工厂迅速增加,而大气污染的来源也迅速增多,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工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如化工厂向大气排放的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异味和恶臭的有机和无机气体;炼焦厂排放的酚、苯、烃类和化纤厂排放的氨、二硫化碳、甲醇、丙酮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粉尘。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等种类不同,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如:由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及农药厂、造纸厂等各种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烟气,含有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碳黑、卤素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3)交通污染源: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也是主要来源之一。飞机、汽车、船舶排出的尾气中含NO、NO2、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HC)、CO、铅氧化物、苯、多环芳烃等大气污染物。而且由于汽车汽缸结构不好,燃烧不完全,以及使用汽油抗爆剂四乙基铅等,在燃烧排放的尾气中,还含有大量污染气体。

四、治理对策

(1)加强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革新

在烟尘治理方面,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摄氏度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在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将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在脱硫方面,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

在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方面,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是层出不穷,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革新不能停止。(2)废气治理和控制技术以及原则

废气治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废气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及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a.利用各种除尘设备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重力除尘技术、惯性力除尘技术、离心力除尘技术、湿式除尘技术、袋式除尘技术、电除尘法等等。

b.采用气体吸收塔以及其他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气态的大气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净化法、燃烧净化法,冷凝净化法等等。

c.废气的综合利用。废气中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应集中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把资源有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d.基本原则:第一、城市建设和工厂选址,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第二、改进燃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第三、植树造林,净化环境。第四、减少流动源的废气排放。第五、在城市逐步实行集中供热。第六、推广清洁化生产工艺。

(3)立法建议及污染的法制宣传

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大气环境的新的法律法规,做到更全面、更严厉、操作性更强。将防治电厂化工厂等“排放大户”产生的大气污染、机动车船行驶排放的污染,甚至每一个可能因自己的行为不当而使城市大气受到伤害的个人,都置于法的管辖下。加大处罚力度,特别规定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情节较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新的法律法规不仅要对那些违法企业的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而且对由谁执法、怎样管理、处罚到何种程度,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

污染的法制管理十分重要,要向群众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如;每年进行一周的环境保护宣传,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的法律知识。而且,对待各个企业工厂要坚持依法管理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进行教育和加以处罚,以致拘役判刑。不能放宽对环境保护的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还该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导论》 王岩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环境科学导论》 何康林,裴宗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中国环境管理》 曲格平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社 1989

4、《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控制》 彭国富,张玲芝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

5、《环境保护知识课本》 张力军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

6、《环境管理-2版》 张明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7、《环境保护概论》 刘天齐等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环境管理学》 朱庚申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9、《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唐孝严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篇7

我国市场风险投资公司的能量级别较低, 根本不能达到产业规模, 因此, 在高科技产业难以起到主导作用。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也只有上千万甚至几百万, 只能支持一些投资少、风险低的项目。由于实力限制, 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风险投资事业得不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风险资本不足。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流量单一, 导致风险基金的风险投资职能较弱, 风险投资行业也不规范。我国目前风险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为其主要来源。在现阶段虽然风险企业发展必须由政府资助, 但是随着风险企业向纵深发展, 为了长远发展可以开辟多渠道的融资体制。因为由政府资助的话, 可能会受到政府财力的影响。我国市场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 加剧了我国风险企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首先, 国外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国内的高技术市场的绝大部门, 加剧了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次, 我国市场化程度由于资金比较短缺而不够高, 投机者不必冒很高的风险, 只要利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漏洞及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另外, 我国市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 导致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对风险投资望而却步。

二、完善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策略

1. 改善风险投资主体结构,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构建民营资本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目前, 我国风险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应该对其政府主导现状进行逐步改变, 积极构造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 转变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 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科技企业参与风险投资, 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投资者以及国外风险资本等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 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企业, 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营资本主体等, 刺激民间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形成由民营资本主体主导的风险投资格局。

2. 构建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风险投资资本的成功退出代表着高额回报和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构建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仅要重视退出方式的选择, 退出时机的选择更为重要。以下对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决策模型建立进行分析。

在建立模型时, 把风险投资公司的效用分为拥有的现金量和拥有的风险企业价值, 其指标函数为:

表示投资基金的开始是从第k阶段初进行的, 投资与退出依次按照决策变量进行, 到第m阶段末时所得的实际收益值。投资公司可运用的资金总量为M, 即。投资公司每个阶段投资所消耗的资金额不能超过其可利用的总金额, 为0-1变量:每个风险企业只能进行一次退出, 并且退出后就不再进行投资, 即。

为第j阶段初, 风险投资退出第i个风险企业的收益:。。

风险投资公司在第j阶段对第i个风险企业的投资会影响该阶段末时的资金持有量, 即:。。

风险投资退出收益的最优值函数可根据决策变量的无后效性及状态变量间的关系得到:

风险投资公司的退出决策的第二个规划可用一个动态规划表示, 该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为:

通过求解动态规划方程, 可以确定退出时机。。

总而言之, 通过建立模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风险投资退出时机, 再加之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能够很好促进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构建。

3. 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可以促进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阻碍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发展, 这就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道理。因此, 为了我国市场风险投资能够顺利健康的发展, 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处理。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的优化可以通过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 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是立法和监督。由此可见, 政府应尽快拟定《风险投资法》, 并且把它作为风险投资领域的基本法律, 对风险投资主体从风险资本的筹集投放、管理运作到退出各阶段的经济关系进行专门调整。另外, 对风险投资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并逐步完善, 同时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体系也建立起来, “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风险资本组织形式的主体, 并逐步引入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 为有限合伙制投资机构提供应有的法律地位。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 它与传统上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不同。风险投资严格的来说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因此, 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进行严格规范是保证我国市场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4. 建立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 各大高校要增加风险投资课程, 把风险投资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包括理论与实践;其次, 国家为了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从业者实践能力的提高, 必须从初级到高级建立风险投资职业认证;再次, 风险投资各企业、各中介机构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 为国家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第四, 国内外风险投资行业要深入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平台, 并且制定出优惠的政策, 从而吸引国外更多优秀的人才向我国涌入;最后, 注重培养风险投资高端人才, 并且建立有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要想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必须从低到高建立人才储备体系, 并且使国际范围内风险投资人才的合理流动得到保证。

另外,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 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市场风险投资还不够完善, 是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但是基于我国市场自身的特点, 我国必须形成基于我国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市场风险投资。完善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主要介绍的以上几种策略, 但是“改善风险投资主体结构,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构建民营资本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构建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建立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些策略是笔者从实践经验中证实出来的, 可能其中会有些不足, 但是据目前我国市场的发展来看, 这些策略对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作用是否定不了的。

摘要: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VC) 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 蕴含着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本文主要对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其中提出了我国市场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市场风险投资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市场,风险投资,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文建 滕刚伟:我国风险投资政策回顾与评价[J].职教与经济研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03)

[2]李洁:浅议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J].现代商业, 2010, (03)

[3]胡文哲:风险投资项目阶段性风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4]罗蔼明: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研究综述[J].宁波经济丛刊, 2001, (06)

我国环境权民法保护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环境权;民法保护;侵权责任

一、我国环境权民法保护主要立法现状

我国《民法通则》之中对环境相邻关系做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相邻主体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当秉持团结互助以及公平合理的原则,适当而合法地对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问题做出解决。如果在相处时对他方有妨碍或者产生损失的,理应承担相应责任。除此以外,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可以对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作出判断。而根据“特殊法优先”原则,《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应该优先先于《民法通则》的适用。

《物权法》中也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以及环境相邻关系进行了规定,在《物权法》第四十五至第五十条中,明确了森林、矿产、水流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1]此外,在借鉴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环境保护也有一些符合我国社会特色的规定。譬如在有关相邻关系的条款中,根据《物权法》第九十条之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以及在建筑物修筑时,要遵守相关建设标准,尊重相邻建筑物所有权人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等权利,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物权法对于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

在《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中也对环境污染问题集中作了规定,污染行为的实施者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且当存在减轻或免责事由时,其有举证责任。此外《侵权责任法》还就共同侵权的责任分担作了相关规制并明确了污染者并不因第三人过错而对受害人免责的规定。

二、环境侵权责任的民法保护

在环境民事责任之中包括环境违约责任以及环境侵权责任,而环境侵权责任是其中最主要的责任,即由于加害者的加害行为,引起了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质量遭到损坏或威胁,从而致使公众的私法权益和环境权遭受损害时应当负担的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关于环境侵权行为的内部组成,主要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等说法。这里我们采用三要件的说法,即主观过错并不是构成要件。我们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应当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破坏环境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后果、破坏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引起被引起关系(即因果关系)。[2]

1.污染环境的行为

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繁多、过程逐渐深入的特征。侵权一般与违法相联系,然而环境侵权责任的必备要素中并不包含“违法”这一要素。这是由于其不符合现行的民法规定,也因其不利于操作,易使许多环境侵权行为人由于违法性难以确认而被免责。例如:《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即使是有正当的法律依据的排污人也可能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对于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承担原则是无过错的责任原则,所以,违法性并非环境侵权责任的必备要素,而只是个别侵权行为的组成要素。

2.损害结果

是指由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致使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或者威胁的不利后果。环境侵权损害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一般潜伏期较长。除了极个别的环境破坏或污染行为能够导致即时的、明显的损害结果以外,一般的危害后果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短则几个月,长则能到数十年甚至更久。

第二,遭受损害影响的范围较大。一般来说,遭受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范围较为广泛,受灾地域也比较大,且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更易扩散。从权利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所侵害的权利种类也纷繁众多。

3.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承担的重要要素。因此想要追究环境污染者的侵权责任,就必须要理顺污染行为与该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二)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内容,关于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赔偿损失。权利因为有救济,才能有所保障。所谓损害赔偿是指:由于行为人实施了对环境的加害行为,从而给他人相关法定权益造成了损害,应当负赔偿责任的一种责任形式。

2.排除妨碍。所谓排除妨碍,顾名思义,即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造成权利人无法正常行使或致使权利人在享受权益时受到妨碍,该权利人有权要求行为人排除该妨碍,使其正常行使权利。

3.停止侵害。所谓停止侵害,即当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正处于进行之中尚未停止时,受害者依法享有的要求侵权人停止其侵害行为的一种责任形式。

4.恢复原状。是指当环境侵权加害人的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可以恢复时,由受害人请求,加害人应当采取一切适当行为是遭到破坏的环境利益回复到圆满的状态。

5.消除危险。是指由于环境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致使他人的相关权益遭受威胁,或者是存在处于危险状态的可能,此时,受此威胁的潜在受害人有权要求该行为人停止危险行为,从而解除危险状态的权利。

三、结语

随着我国近些年工业化与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随之也出现了“雾霾”“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近些年,各国都对环境法律、政策进行了幅度不等的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了解环境权的法律知识,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普及民法对环境权的保护,使民众、社会团体知晓以法维权,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环境日益美好;环境的改善的同时,社会发展的机遇增多,人类文明亦会更加闪耀。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2007(10)

上一篇:常用幼儿教学方法下一篇:理想的名言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