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通用8篇)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 篇1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我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历史,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这一变化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学堂乐歌的出现。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期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这里面为之做出了线性贡献的任务有很多,其中像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以美育带宗教”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了我过长期发展的知道思想,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以及通过萧友梅先生的努力,1927年成立了我过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像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就是在此学校学习钻研过。

学堂乐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曲填词,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复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主要选取欧美测流行歌曲、军校歌曲,其次是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小调,有少部分是当时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对民国的初期的社会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达标任务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此三人也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杰,就像很多英勇无畏的英烈的一样,他们三人虽然没有走上战场但是他们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救过那就是音乐教育,他们编写了大量的爱国歌曲为当时进步人们的思想宣扬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竹马》《体操-兵操》,创作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黄河》等,李叔同《送别》《祖国歌》等,其中《送别》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曲调选自美国音乐《旅愁》;他在日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立编印出版的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机体歌唱这一形式得到确立,为我国培养了很大一批音乐人才,并启蒙了我国的近代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 篇2

一、港台流行音乐对内地流行音乐影响

港澳台地区因为西方殖民统治的原因, 上百年来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所以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与大陆地区明显的不同, 流行音乐发展较早, 比如当红歌星邓丽君就是例证。邓丽君系当时当红的流行歌手, 其音乐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 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日本流行音乐的元素和配器手法, 大陆听众听到这样的风格, 都表现出了无比的惊讶和兴趣, 所以邓丽君一生都没有踏入大陆的土地, 但她的歌曲缺在大陆具有超强的人气, 受到那一代人的欢迎, 直到今日也依然具有广大的爱好者和歌迷。所以以邓丽君为代表的一批台湾歌手对当时大陆的流行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台湾的校园歌曲对内地同样也有所影响。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带流行音乐创作上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罗大佑、张艾嘉、温拿乐队等, 代表歌曲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童年》等等。

二、内地流行音乐市场的形成

港台歌曲首先被大陆听众接受的是一批校园民谣, 当时这样的歌曲风格在大陆是从来没有过的, 歌曲较以往传统的音乐来说歌词贴近校园生活, 轻松自由, 描写校园的生活, 校园的爱情, 校园往事等等, 很快被大陆听众所喜爱和接受。如《兰花草》。再后来就是根据随着港台电视剧的热播而传入的电视或者电影的主题曲, 如《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酒干倘卖无》等。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 为流行音乐这种商业化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更多的港台歌星来大陆演出, 轻松自由的演出形式, 以及现代电声乐队的现场伴奏, 使大陆听众和音乐爱好者接触到了这种全新的音乐方式。同时也带来了音乐与商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等等, 极大地刺激了大陆的音乐和音乐市场。

三、流行音乐市场的活跃及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的兴起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对大陆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除了在音乐上以外, 与音乐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有快速发展, 比如从1985年代开始, 大陆的音响器材行业因为流行音乐的影响得到了迅猛发展, 各种专业音响, 舞台音响, 录音设备, 播放设备等等猛增, 花样百出。形成了音响市场, 曾经一度卡带录音机和磁带称为千家万户时髦的象征而热销。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 大陆大一批流行音乐爱好者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 出现了各种由业余和专业等各种层次的音乐人创建的各种流行乐队, 1986年对于中国摇滚乐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1986《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举办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这个舞台上, 王迪、刘元、梁和平等人组成的摇滚乐队首次向内地退出了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到1986年社会音乐生活中通俗音乐 (鉴于“流行音乐”名称给人以关于30年代音乐的联想, 理论界中一些倾向于允许流行音乐音乐发展的人在1984-1985年间提出“通俗音乐”的成为, 以代替“流行音乐”一词) 已占据一定优势。崔健的摇滚乐还只是在小范围内引人注意, 但是从流行音乐演唱队伍上看, 董文华、彭丽媛等人的加盟显示了我国流行音乐在起步时就已经具备了多元化的特性。

四、“西北风”在国内兴起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一年。上半年兴起的“西北风”是十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

所谓“西北风”实指但是风行全国的地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潮, 代表作品有《信天游》《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电影《红高粱》的插曲《妹妹曲》等。从本质上讲, 西北风的兴起是我国流行音乐对欧美和港台流行音乐严重输入后的一种反省和觉醒。“西北风”选择用本土的传统音调写作, 赋予歌曲浓厚的民族特色, 体现民族精神, 地域文化, 但在伴奏和舞台表演方面却借用了欧美摇滚乐的模式, 用电声乐队, 节奏劲爆, 高亢激昂, 整体风格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民歌。歌曲中透露出强烈的宣泄感, 是对民族和流行混合的尝试, 也是对民族音乐, 本土流行音乐的创新和探索, 对我国的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开创性。

摘要:中国音乐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注入了一股新的充满生机的清泉, 那就是流行音乐。从港台音乐风靡大陆, 台湾校园歌曲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响和具有我们自己独立音乐品格的“西北风”的兴起等, 标志着我国流行音乐的飞速发展并且呈现着多元化的现状。

关键词:流行音乐,校园民谣,摇滚乐,新民歌

参考文献

[1]尤静波著.《西方音乐简史》.文联出版社.

[2]付林著.《中国流行音乐二十年》.文联出版社.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 篇3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

1.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同音乐一起产生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且无意识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人为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狭义上的音乐教育通常包括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行的音乐教育。

2.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指的是与所有的音乐活动有关联的、人们在其成长和生活中所体会的,体现出制度、精神与物质三个层次,而且被一部分社会群体同时拥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狭义上的音乐文化指的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学习,形成的一种被广大群体一致认同的音乐理念与行为,狭义的音乐文化与广义的音乐文化有着精神层面上的密切联系。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音乐教育的持续进步才能促使音乐文化及其内涵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音乐文化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因为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所以音乐教育特征的形成需要依赖于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既是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由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其他国家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和音乐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影响。此外,转换音乐教育也会促进和丰富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比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吸收与借鉴其他方面的音乐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音乐文化不断丰富起来,进一步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

促使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1.坚持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

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文化古国,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很好的传播与发展,而且我国在音乐资源方面的丰富和广博,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传统的音乐文化不仅对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了解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利用音乐文化去衡量音乐教育的实际价值,充分继承和推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就更加能够体现出多元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强化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2.将民俗音乐融入音乐课堂

将民俗音乐融入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起点。民俗音乐是社会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民俗音乐发展,社会音乐文化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民俗音乐文化是各民族传统音乐风格构成的整体,蕴含着丰富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具有当地民俗色彩的音乐正在面临着衰亡的危险局面,单靠一些民间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力量难以将这种民俗音乐发扬光大,它迫切需要音乐教育给予其大力支持。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适当融入一部分民俗音乐文化,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国家拥有着如此广博和浩瀚的民俗音乐文化,通过对民俗音乐文化的接触,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将优秀流行音乐引进音乐课堂

将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标志。流行音乐指的是内容曲调流畅、通俗易懂而且容易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的古今中外的所有音乐作品。它是当今社会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流行音乐侧重的是“通俗”,因此在其内容上就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流行音乐中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这是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需要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把学习音乐的快乐和自豪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最直接标志。

4.将民族音乐保留在课堂

将民族音乐保留在课堂是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的期望。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是有力而持续的。音乐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的形成与人类的认识发展、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联。由此可见,净化校园的音乐环境、优化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以及大力培养中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是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必要手段。教师应该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保留在音乐课堂上,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又能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是紧密相联的,音乐文化的弘扬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注重音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挖掘和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所在,这样才有利于发挥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音乐教育实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牛雪瑶.试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J].大舞台,2011(05).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论文 篇4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

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 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

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扩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一是增加教育课程门类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可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减少原公共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将音乐表演、音乐技术、音乐学内容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宗旨的综合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育人环境。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师音乐教育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课程。“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减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中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

总之,对教育来说,21世纪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杨晓宏 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刘 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 1997(1), 39-43;

李其龙,陈永明 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0-386;

戴定澄 音乐教育展望[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美]马克 当代音乐教育[M],管建华、乔晓冬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61-262;

王耀华 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15-22;

管建华 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70-276;

姚思源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文选[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84-394;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5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社会总体音乐实践、音乐牛活水准来看,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还有不少差距和缺失。笔者就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谈些个人思考和观点。

一、强调 “素质教育”、“兴趣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音乐领域的一切卓有成效的活动都要以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基础。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我们可以普遍看到由于对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够而产生的种种尴尬与无奈:很多专业歌手、专业剧闭演员不懂乐理、不会识谱,单凭 “口传心授”学唱新曲;群众业余音乐活动形式上轰轰烈烈,而讲规范、有品味者寥寥无几,心理上的巨大热情与实际艺术效果不成正比;青少年盲目追星又总是不得要领;中老年欲显风彩却无能为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严重缺失,这种“只吃赁,不养鸡”的观点和做法,不利于社会整体音乐的普及与提高。

笔者以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完成基本乐理、基本歌唱能力和基本欣赏能力教学外,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足要使多数学生具有 “识谱能力”(简、线均可)。

众所周知:学文化要从 “识字”开始。而学音乐又何偿不是从“识谱”开始?“咿呀学语”式的教唱几首歌曲、轻描散淡地讲一点乐理、稀里糊涂地听几段中外名曲却由于不会识谱而全然没有主动驾驭和良好感受音乐的能力,这样的音乐教学对学生来讲恰恰是迷惑、被动和枯燥的,所谓“陶冶性情”并没有真止建立在音乐功能之上;对教师来讲,无论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还是各个环节都会感到非常吃力,而且难以收到令人愉快、满意的效果。因为,我们只想“砍柴”而忽视了“磨刀”。

二、注重轰轰烈烈的 “提高”,不能忽略扎扎实实的“普及”

各类演出、比赛、考级、选秀活动确实也显示出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累累硕果,而且对锻炼、选拔、培养音乐专业人才和活跃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师们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受急功近利和社会心理浮躁环境的影响而更加关注表面荣誉和轰动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知道,基础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技能基础;二是大众普遍受益基础。因此,我们应一再强调: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 “尖子”提高与全体普及结合起来;把训练专业技能的高难度与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能力结合起来。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学生,而且也适用于各级各类“音乐专业生”。例如,我们不仅看到很多声乐学牛在基础知识和视唱技能力方面的不足,甚至还常常看到很多器乐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一些钢琴已弹到九级的学生乐感很好、弹奏也好,但对涉及到乐曲的相关知识、内容、背景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独立视唱简单的旋律谱;有的学生单手视奏就弹不准节奏,这就说明教师忽视了“双基”教学与训练,使学生的“心里听觉能力”和“视唱经验积累”不够,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不断矫正”在音符位置上获得了一些“对谱”经验。

以 “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二者不可偏颇。只靠几个“特长生”和几块“奖牌”,是不能体现和提高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水平的。因此,基础音乐教育不能舍本求末,不能失掉“基础”。

三、把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摆上重要位置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她的保护和继承不只是少数专家和某些部门的事,而是全民、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于处在青少年全面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通过学校规范而系统的音乐教学,使全体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问音乐有所了解、热爱,这对乐种保护、传承至关重要。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任何 “统一教材”都不可能包容其全部,难以尽善尽美;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特长、能力和艺术修养、偏好也千差万别。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搞“一刀切”。但至少应该在完成课本规定的内容外,充分利用各种空间,适时插入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内容,通过教师对其艺术特色的讲解、赏析经典作品(听录音、看录像、看现场演出)和学生学唱(奏)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发现有特别爱好并俱天赋者,还可积极举荐、特殊培养。

四、提升教师的素质、科学使用教材

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音乐艺术有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学也始终是一项创造性、灵活性极强的工作。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提高、因材施教的客观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变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都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应有的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又是以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为基础的。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不断保持和充实自己那 “一缸水”,勇于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作为主战场,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特别是视唱技能为首攻目标,以音乐的感染力和师生的审美追求作为教学的内在动力,以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水平。

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国家教育部门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指导性、通用性、普遍性原则而编制的一套系统教材,它是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标准和目的的总体框架,对此,应予忠实完成。同时,由于音乐又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教学规律,它的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又很强,各地音乐教育发展水平又不平衡, “统一教材”无论在横向(民族区域性)还是在纵向(历史阶段性)都永远不可能照顾到全国甚至一省之内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细节。因此,“统一教材”应该在各环节上留出空间,使音乐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际中对原教材做出填充、粘贴和调整。如:对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优秀作品的引入;对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内容的大量自编扩充;对欣赏内容特别是本地特色音乐的添加:为了系统性和连贯性需要对乐理内容和课时的合理调整;伴奏的自行编配和灵活运用;对教学效果的考查标准设定(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这样的设定);课外活动的创作与编排……。凡此等等,均为统一教材之补充,也只有这样的教材才是最统一,最趋于完美的。

愿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扎扎实实又充满活力。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 篇6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预防策略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自 1981 年被发现至今已有 20 余年,对社会、家庭造成极大影响,其广泛流行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虽然艾滋病的流行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但迄今为止,仍无特效治疗药物及安全、有效的抗 HIV 疫苗。因此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措施仍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有效方法。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现状;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09)03-0135-02

戴翠萍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1.2 传播途径

1.2.1 血源性传播 HIV 经血源性传播方式包括:(1)静脉注射

吸毒。静脉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严是感染

HIV 的危险行为。截止 2007 年 10 月底,累计报告的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吸毒传播的占 38.5%,2007 年新增病例中经吸毒传播的占 42.0%。(2)血液或血液制品。这是 20 世纪

[4]

年代中期 HIV 传播的特点,有偿供血污染和临床用血污染

[5]

导致艾滋病在局部地区的特殊人群中爆发流行,据统计输入一

次 HIV 感染者血液受到感染的危险几乎是 100.0%。目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不必要的临床用血也大幅度减少,经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 HIV 艾滋病概况

1.1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的现象已基本得到控制。(3)医源性感染。主要指医疗器具不洁,造成接受医疗服务者感染 HIV,或医务人员在为艾滋病病人抽血或输血时发生意外感染。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由于针刺或锐器损伤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HIV 的危险发生率约 0.3%~

[6]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 HIV 感染者以来,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经历了 3 个阶段:1985~1988 年为第 1 阶段即传入期或散发期,HIV 感染者主要为外来人员,4 年报告病例总数为 22 例;

0.4%。

1.2.2 性接触传播

[5]

性接触传播发生在同性恋或异性恋之间,1989~1994 年为第 2 阶段即扩散期或局部流行期,6 年共报告病例 1 221 例;1995 年至现在为第 3 阶段即增长期或广泛流行期。我国在 2001 年前 HIV 感染主要发生于高危行为人群和部分脆弱人群,一般人群感染率低。2003 年 HIV 感染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HIV 感染者约 84 万,艾滋病病人约 8 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 [2][1]

HIV 经性接触传播的比例从 1997 年的 5.5%上升至 2002 年底的 10.9%,2007 年 5 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 44.7%,男男性传播占 12.2%。提示性传播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应引起社会关注。

1.2.3 母婴垂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可以发生在孕期、分娩时

和产后哺乳期(尤其是初乳产生的阶段),母亲体内病毒载量

[8]

[7]

[4]年 HIV 感染者约 65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 7.5 万人,2005 年 越高,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邓莉平等对我国 中部某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地区的母婴垂直传播情况进行调查 [3]当年新发生的 HIV 感染者约 7 万人。2007 年底,我国现存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 70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 8.5 万

2007 年我国艾滋病流行呈现出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的特点。目前,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和四川 6 省累计报告的 HIV

[4]人,2007 年当年新发 HIV 感染者约 5 万人。与 2005 年相比,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累计报告数的 80.5%。HIV 感染者以

研究,发现 107 例 HIV 阳性母亲及其 136 名子女中,有 50 例儿童 HIV 阳性,HIV 母婴传播率为 36.8%,与李关汉等报道的中国部分地区 HIV-1 的母婴传播率(35.0%)基本一致。

[9]

1.2.4 其他传播途径 目前有经肾脏、肝脏、心脏、皮肤和骨髓移植以及人工受精而造成 HIV 感染的报道,也有实验室工作人

员经皮肤感染的报道。此外也存在通过纹身、共用刮脸刀、穿耳洞感染 HIV 的可能。预防策略

[10]20~39 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 70.0%;艾滋病病人和患艾滋病死亡以 20~49 岁年龄组为主。表明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

目前艾滋病虽无特效治疗药物及安全、有效的抗 HIV 疫 [4]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

苗,但它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各地方应贯彻落实《艾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40.0%的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有 滋病防治条例》,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60.0%的暗娼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有 70.0%的男男性行为者有多

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艾滋病流行史表明,在预防和控制艾滋个性伴侣,其中只有 30.0%坚持使用安全套;约 50 万感染者还

病上只要严格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人类就一定能将艾滋病没有被发现,不了解自己是否被感染。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许多有高危行为的人不愿接受艾滋病检查,检出的感染者不愿暴露 2.1 宣传教育

自己的感染状况。因此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扩2.1.1 宣传教育形式 HIV 感染与流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

[4]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性很大。

35-为密切相关,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包括发放宣传性材料、张贴宣传画、建立宣传栏等;鼓励受益人群,特别是

以上。通过预防干预措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了近60.0%。

[4]

2.3 加强对艾滋病病人的管理

HIV 感染者参与艾滋病宣传工作;新闻媒体定期介绍有关艾滋

病的防治常识;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在医疗机构设立咨询站或咨询电话;专业人员每年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有关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等。

2.1.2 宣传教育内容(1)预防性接触传播的教育。遵守性道德

加强对无症状 HIV 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严格管理,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应集中进行治疗,并积极探索适合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综合管理的模式。

2.4 哨点监测

目前各国均开展了艾滋病、性病的哨点监测工作,以及时了解艾滋病流行动态。1995 年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和帮助下,开始对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哨点监测,截至 2006 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积极鼓励人们使用安全套。(2)预防血源性传播的教育。禁毒、戒毒教育,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3)预防母婴传播的教育。女

年底,我国艾滋病监测哨点已达 3 930 个,省级哨点达 500 个,基本覆盖各地区。监测内容包括病例报告、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等,哨点监测范围覆盖吸毒者、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长途卡车司机等重点人群,哨点监测不仅对高危人群非常有效,对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更可以提前发现艾滋病流

[4]性艾滋病感染者应尽可能避免怀孕,若执意怀孕,要主动向专业医生咨询,及时采取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措施。(4)对 HIV 感染者和 AIDS 病人的关怀教育。通过强化关怀教育,让全社会充分认知艾滋病的性质,努力为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创造一个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理性面对疾病,积极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社会危害。

2.2 行为干预措施

[12]

行的潜在威胁。小结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虽逐步加强,但人们对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及意义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早期进行目标性防治仍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正确、及时治疗和管理性传播疾病,在重点人群推广使用安全套,坚持对 HIV 感染者的追踪、管理及终生治疗;提高妇女地位;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提倡无偿献血;在吸毒人群开展不共用注射器行为、禁毒教育;使用药物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等措施已被公认为全球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实,艾滋病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目前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的重点是对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减少和改变高危行为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途径。

2.2.1 针对血液传播途径的行为干预措施 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措施有以禁毒、戒毒为基础进行的教育及干预;加强血液、血液制品和其他生物制品的 HIV 检测,严禁血液及血制品的进口,献血和供血时,做到 HIV 的双检测,保证安全供血,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血液监测,鼓励和发展自体血液输注,从而杜绝

HIV 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坚决贯彻《献血法》,打击、取缔非法地下血站,坚持受血标准。据统计,到 2007 年上半年止,全国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由 1998 年的 22.0% 上升到

98.0%,其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从 1998 年的 5.5% 上升到

95.0%,全国已有 100 个城市率先实现临床用血 100.0%来自自

[4]愿无偿献血。

参考文献:

[1]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2):1061~106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

治联合评估报告[R]. 2003.[3]孙宝志.艾滋病流行形势与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热带医学,2006,6

(7):1299~1301.[4]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 2007.2.2.2 针对性接触传播的干预措施 使用避孕套是控制 HIV 经

性接触传播的有效手段。我国在加大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并从法律上禁止卖淫、嫖娼的同时,推出了以暗娼为目标的推广安全套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2007 年暗娼行为干预工作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区),干预覆盖率比 2005 年上升了 12.0%。男男性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人群干预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正逐步扩大和深入。

2.2.3 针对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是青年妇女,预防生育期妇女感染 HIV,是预防母婴传播途径的主要策略。对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在高感染率地区应对所有妊娠妇女进行 HIV 检测,HIV 阳性妇女怀孕前应进行医学咨询,指导其怀孕;对 HIV 阳性已孕妇女应实施特别护理,孕期适当服用预防性药物避免感染胎儿,分娩时行选择性剖宫产 [4]

[5]梁浩.艾滋病及其诊断治疗的进展[J].广西医学,2006,28(2):169~

173.[6]王陇德.中国艾滋病流行与控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Lallemant-le-coeur S,Nzingoula S,Lallemant M.Perinatal transmis-

sion of HIV in Africa[J]. Child Worldw,1993,20(2):23.[8]邓莉平,桂希恩,庄柯,等. 中国某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与阻断的调查研究[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183~186.[9]李关汉,程雨荷,何云,等.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 1 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4):204~207.[10]庄坤玉.艾滋病预防控制培训教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术,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 50.0%[11]。所有 HIV 阳性产妇分娩 的婴儿均需进行常规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监测,并免费为其

提供药品进行治疗。对 HIV 感染的产妇提倡安全人工喂养,以

2005.[11]Kind C,Rudin C,Siegrist CA,et al.Prevention of vertical HIV trans-

mission:additive protective effect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and zi-

dovudine prophylaxis[J].AIDS,1998,12(2):205~210.

[12]陈宏平.艾滋病的防治进展[J].中华医学与健康,2007,1:55~56.降低母婴途径传播率。目前全国 31 个省、市、区已建立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 4 293 个,每年接受咨询检测的总人数在 100 万人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篇7

“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音乐课堂,是最早的音乐教材的雏形,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学习音乐教育的正式开始。当时的音乐课程内容主要以“唱歌”为主,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中,音乐课被命名为“唱歌课”;而后,在《中学校令》中“唱歌课”又被命名为“乐歌课”。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的音乐教材,其内容是将日本和欧洲先进的音乐课程理念结合本国实际条件而编写,这些音乐教材奠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为今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学堂乐歌时代”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创编的大量乐歌集成为了当时的音乐教材,对我国中小学以及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杰出的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汗等,他们创作的学堂乐歌是当时音乐课堂的主要音乐教材。记载中近代最早出版的音乐教材之一是曾志忞1904年编写的《教育歌唱集》,共有乐歌26首,是最早公开发表的音乐教材。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的乐歌形式则多种多样,词曲搭配接近生活,相对朴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又不乏严肃之情,在1904-1906年期间,创编了《学校唱歌集》(共3集),成为当时运用最广泛且普及率最高的音乐乐歌课教材,教材深层次的精神内容主要以传递励志、宣传某种政治思想为目的。乐歌内容有以本国传统音乐曲调改编的作品,如根据孟姜女的曲调改编的《缠足苦》、昆剧《双忠墓》等;也有借鉴日本、欧美的音乐作品按曲填词的作品;也有他本身自己作词作曲原创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采莲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6首;题材也很广泛,有磨砺意志的,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有唤起民族觉醒的歌曲,如《革命军》、《黄河》等;有普及科学知识的作品,如《地球》、《乐群》等等,1912年,沈心工还修订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册),他的诸多成就与贡献使得我国音乐教材的发展日渐趋向正规化。李叔同是一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佛教大家,他一生编写了七十余首乐歌,但自己作曲的作品很少,仅有三首《早春》、《春游》和《留别》;其余作品大多是引用日本、欧美已有的著名歌曲,自己创编中文歌词,也有一小部分由我国民间传统曲调改编而成,其作品歌词编写富有诗意并极富意蕴,如《送别》等。以往的学堂乐歌以单选律为主,他打破了此种传统模式,开创了合唱曲目,如《春游》等。以上这些乐歌由专门的书局(如文明书局、开明书局等)收集整理,并出版发行,是我国最早一批由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音乐教材,成为当时中小学音乐唱歌课的首选教材,这些教材有沈心工编写的《学习唱歌集》(三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15年第一版,六集,1917年再版印行)、《民国唱歌集》(1912年);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1905年),共15首作品,(上海中新书局出版发行);还有辛汗所编著,文明书局出版发行的《唱歌教科书》(1906年)、《中学唱歌集》(1910年)等。

学堂乐歌的出现,预示着我国第一次有了正规的音乐课教材,成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开端,为今后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起步时期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本高中音乐教材是1925年由丰子恺编著的《音乐的常识》,该书明确标明为“高级中学适用教材”。1932年1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当中规定教材内容要涉及声乐演唱、音乐欣赏以及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三个方面;还规定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要保证每周安排有1小时的音乐课,标志着我国高中音乐教材开始正式起步与建设。国家教育部在1936年、1940年和1948年又对《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与完善。事实上,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实行《标准》当中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建国初期,在1950年,国家颁布了一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其内容中强调了高中学生在高一阶段要给开设音乐课,并且每周安排1课时,但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教材。其后,国家教育部1952年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又规定取消了高中音乐课,每周仅有1小时的音乐活动,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三、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时期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全方位的发展,美育的价值与功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对高中艺术教育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1994年7月,我国国家教委下发了“通知”,决定要在高中学习阶段开设“艺术欣赏课”,并将高中艺术课(包含音乐与美术学科)列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必修课,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学习时间。1995年,国家颁布发行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规定音乐课课时为34学时,从此结束了解放以来高中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历史。在此《大纲》的指导下,我国部分出版社开始编写并出版教材,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教材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全一册,1996);还有王安国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艺术欣赏音乐》(全一册,1996);此外,湖南、上海等省市也编写了音乐欣赏教材。2000年,学校艺术欣赏课(音乐与美术)的课时达到了96学时。2001年,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材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我国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日渐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2003年,国家为改变我国当前高中音乐基础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开始进行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新的音乐课程内容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高中音乐课时增加到了54课时,分为了六大模块,分别是1音乐鉴赏;2歌唱;3演奏;4创作;5音乐与舞蹈;6音乐与戏剧表演。2004年,国家出版发行了湘版音乐教材、人音版音乐教材、人教版音乐教材以及花城版音乐教材,并作为高中音乐必修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此外辽宁、上海等地也出版发行了供本地区师生使用的音乐教材。自此,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教材空前发展的高峰时期,对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性质分析

(一)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好的音响带给人美的享受。将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首位,这是音乐课程灵魂之所在,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根本。以审美为核心,有助于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音乐课程通过“音响性”,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情感得以激发,学生借助对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升华成对生活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事物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有了兴趣爱好作前提,才能更容易实现“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目标。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对其自身全面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自然的接受音乐,真正使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上好音乐课,提高课堂效率,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精彩。

2.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作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经历实践的验证。音乐必须通过实践(歌唱、演奏等)再反馈于人,才能领悟其真谛。比如歌唱,假如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口传的告诉学生发声器官构造如何,歌唱的发声方法,不去实际张口练习,一味的“纸上谈兵”,怎么能完成歌唱?再如音乐鉴赏课只是放着音乐让学生去听,不让其真正融入音乐世界去客观评价音乐,而是被动接受音乐,显然不是开始鉴赏课的真正目的。

而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假如一个民族缺乏创新精神,这个国家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正如当前全国上下要努力实现的“中国梦”,这都需要创新精神。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特质,造就了它高于人类思维能力以外的神秘、变幻莫测的本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音乐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以音乐为主线,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一定要突出音乐的“音响性”,并作为大原则将其贯穿于课堂始终,否则课程便失去了音乐本身的价值。当然,光有“音响性”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比如,在鉴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不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你怎么能感受到贝多芬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你怎么知道作品内容是与“拿破仑”相关联的。因此,仅凭借音响效果是不足以诠释作品真谛的。需要与其他姊妹艺术学科相结合,渗透相关文化,才能发挥音乐课程的最大价值。史上说“功夫在诗外”,没有对大自然的体验,不可能写出大自然的讴歌,许多文化都是在音乐之外的。因此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综合全方位的。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音乐艺术方面也拥有很深的造诣,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之席位。了解我国本民族的音乐历史发展历程,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是21世纪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而感到骄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必须要用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价值观,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人,在立足于发扬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接受与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吸收其文化精髓,作用于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使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各国自由和谐的良性竞争。

5.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最终是以“人的塑造”为目的的,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音乐课程不是单单的为“应试教育”开设的提高升学率的课程,也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专业课”,更不是为了把每一个人培养成音乐家。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习惯。

但基于每个个体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面向全体学生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高中音乐课堂更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世界上的每个人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注重人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了解各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发现其特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保证教学内容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尽力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比如,开设教材以外的音乐活动兴趣小组,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主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

1.审美的特性(学科教育价值)

音乐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就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能与人类精神世界沟通的特殊本质,是文学语言类和其他外在造型类艺术所无法比拟超越的,它用声音与人类的灵魂深处对话。音乐教育也正由于音乐的独特气质,体现了它独特的情感教育力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是美的,而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与生俱来的。音乐教育有了音乐这一介质,审美的特性也随之而来。发挥其审美性,从而培养健全的人。

2.高中必修课(课程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音乐课程也纳入了正规课程学习的范畴,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对音乐课程的高度重视。为了激励和鼓励全体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以及检验学生接受音乐的程度,作为一种督促监管方式之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也要参加艺术类学业水平测试。

3.属人文学科领域(学科性质)

21世纪以来,各国的竞争合作对话日益密切。使学生理解世界各个国家文化的多元化,树立平等的意识,尊重和宽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体现的是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

当今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的精神世界反而变得“苍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机械化,人们变得自私、冷漠,性格变得孤傲,人际关系也变得冷冰冰,情感越来越淡薄,道德走起了下坡路,人文性精神缺失。针对人类情感匮乏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需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帮助人们在“烦”和“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音乐课程便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情感教育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高素质高情感的人。

试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民族音乐 现状探析 发展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音乐以其独特的技巧与形式吸引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先后出现的摇滚乐、爵士乐、流行音乐以及通俗歌曲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同时掀起了“钢琴热”、“吉他热”、“电子琴热”等[1]。尽管西洋音乐使我国的音乐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民族音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特点被消解和淡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我国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均与国外有了交集,国外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影响,如节日、音乐等。就目前而言,外国的音乐的影响已经渗透在我国音乐领域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不但表现在音乐的技巧与表现形式上,更多的表现在我国的普通群众与音乐工作者身上[2]。外国音乐的渗透给我过民族音乐带来的影响极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中造成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缓慢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我国的民族音乐被西方的极个别不良审美观侵蚀,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领域中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但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更对我国青年人的思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听到的都是流行音乐、摇滚乐等,平时缺乏有效的途径去了解民族音乐。无论身处何处,都难有民族音乐的踪影,在这种环境下,民族音乐又何谈发展。

(二)缺乏对青年人的民族音乐普及教育

就目前而言,我国青年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可以说有80%以上的学生都不知道民族音乐。近几年我国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中,大量的参赛选手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知识极为匮乏,有一部分选手无法说出5种以上的民族乐器,对于民族音乐家的了解可以说是零[3]。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看电视时一旦翻到戏剧、民族音乐就慌忙换台。专业艺校在招生时,报考西洋音乐的人数比报考民族音乐的人数多出几十倍。综上所述,加强我国青年人的民族音乐普及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对策

我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如此,我国民族音乐这朵艺术奇葩才能在姹紫嫣红的世界艺术花园之中盛开。

(一)大力普及民族音乐

目前我国群众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非常少,且对于民族音乐的技巧与表现形式不甚喜欢。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可以从群众的爱好入手,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投入与创新,使我国民族音乐深入人心[4]。首先,先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与规律进行研究,发掘其中的特色并将其急性推广,对作曲、唱法、奏法等进行创新,发扬中国的含蓄美与意境美。在作品上,我国音乐中的大二度和声叠置和四度和声叠置,典型的如《长征组歌》,还有广西等地的壮族民歌等。与此同时,将民歌的多样化及可扩展表现力进行挖掘,例如腾格尔,其一直将蒙古族的音乐特点作为基础进行创作,在我国乐坛中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例子都表明了我国民族音乐还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正在经历一种质的蜕变。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二)重视民族音乐与先进文化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使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民族音乐若要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就必须将当今艺术形式的走向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如在民族乐曲中加入歌词,便成了民族歌曲,再加入情节便成了歌剧,这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作曲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的创作手法,如电子音乐、序列音乐、多调性音乐等。同时,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如MTV、MIDI等,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之态[5]。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辉与电声乐队的完美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加大对民族音乐扶持的力度

民族音乐是展现一个民族气概、民族艺术的途径,我国政府应对民族音乐进行重视并加以扶持,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平台与机会。随着我国对外开展步伐的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民族音乐也有了更大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我国必须加大民族音乐的投入资金,打造更多的民族音乐发展平台,拓宽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我国民族音乐的人才才会得以保留,才能确保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正常、快速、稳定发展,才能确保音乐人才队伍的层次化。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音乐才能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结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财富。因此,必须解决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困难,使之与世界接轨,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光彩。但是同时,我国民族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必须保持其自身的本质与文化内涵,散发中华民族自身独特魅力。本文所述我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提出的具体措施尚属基础,更多、影响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多的解决措施还有待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路广. “殊途同归”的民族音乐风格发展道路——从“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谈起[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02:11-15.

[2]容欣. 关于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思考[J]. 大舞台,2010,09:177.

[3]李雪. 民族音乐素材是电影音乐创作之根——从电影《卧虎藏龙》音乐谈起[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王文. “变”与“不变”: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话题——以黄自为镜的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 音乐探索,2014,04:71-74+80.

[5]黄闻绘.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之走向——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 北方音乐,2011,09:118.

上一篇:工程师工作业绩汇报下一篇: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