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精选10篇)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1

一、我国民生财政概况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预算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定型、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尤其关键。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加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制度还不稳定,还不完善,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抓住“十二五”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显得重要和紧迫。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缺陷

1、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开始进行改革探索,90年代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建立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统筹层次不高,难以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转移接续困难,影响了劳动者参保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允许退还外来务工人员所缴的个人账户部分养老基金,形成“退保潮”,使养老保险制度名存实亡。

2、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出现及意义社会统筹是指依靠国家立法和行政保证,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支付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形式。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归投保人共同所有;养老金的支付一般采取规定受益的方式,具有很强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性质。

社会统筹表现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现收现付,主要是使养老基金成为活动基金,加强现金的流通,它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前提条件是长期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和表现为退休人口占生产性人口比重的经济负担比率;以现收现付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更多强调的是短期尤其是内的财政收支平衡;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较好地体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公平。

三、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在实践中,社会统筹常常只能顾及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而无法顾及到未来人口老龄化和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平衡是社会统筹的难题。而大数额的人口进入养老金领取者的行列,这无疑会给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带来巨大的压力。

2、机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现收现付模式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从财富流动的机制上来看,新制度下的劳动者除了要为自己缴费之外,还必须为退休的上一代再交一次费用。现收现付模式向积累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代人必须养活两代人的难题,即当代劳动者在为自己积累资金、充实自己的“个人帐户”之外,还必须缴纳足够的基金养活上一代人。

3、在社会极度进步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企业破产导致下岗职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更加困难。

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经营不景气、频临倒闭或破产的企业很多,同时,下岗职工的人数也因此而增多。虽然企业破产了,职工下岗了,但时间不会停止,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险基金还得继续交,但下岗的职工拿不出这部分资金,但退休的那部分职工的退休工资还得继续发放,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出不进,社会统筹的入不敷出就将不可避免。

4、缺乏政府的财政投入。

在1995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由同级财政予以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支持的手段、力度、范围和财政基金的来源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此种支持很难到位。

综上所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既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支出需要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又存在着缺乏政府的财源支持、企业和个人缴费已不堪重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前进的道路是十分曲折、困难的。

四、出现问题的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养老金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并没有遵循切合实际的核算原则实施管理,或者说是很多因素导致无法切实遵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实施,结果是缴费水平不足以支撑养老金的支付;以享受特殊待遇的职工为服务对象的特别养老金制度更是如此。一是多种养老保险办法并行,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二是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差距过大,存在攀比待遇水平的现象;三是基金统筹层次过低,调剂能力弱,少数经济效益不好的地区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四是个人缴费到位的速度慢,个人帐户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五是国家关于基金管理的规定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使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的环境风险和目标风险都在加大。

五、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措施:

1、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经营管理的期限长达数十年,因此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分别完善几个层次的立法,如社会保险(障)法、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规范筹资方式,明确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规范资金的运用与投资,加大处理违规行为的力度,统一监管标准,保障资金的安全,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

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

一般来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建立充分的基金储备,以保证国家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顺利运转,实现保险功能,这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运行的根本目标。其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保证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性,而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第三,通过其特有的财富转移机制,达成社会收入第二次分配的目标,努力做到社会公平。

3、国家对上一代人的债务,可以寻求一定的补偿办法:

一是从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中取一部分补充其漏缺。我国在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改组,自然要涉及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可以结合这一过程,划出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去;

二是国家财政应划拨资金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援助。比如为按时按数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因为,养老费用应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范畴,这笔费用本来可以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发给职工个人支配,职工用这笔费用选择如何进行养老。现在国家从社会安全的需要出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代替职工个人缴纳了用于职工养老的费用的一部分,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应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中,社会收入有从下向上、从贫向富流的倾向。对生活困难的企业下岗职工征收社会养老保险费不利于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若对他们免征费用,首先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承受不了,再者不

出力而吃饭的局面会难以控制,而且对缴费者也构成了不公平。因此,建立一个社会最低养老金,维持低收入者养老生活,使人人都有饭吃。

5、确保保险基金的增值。

可以通过把死的那部分资金投入运营的方式来增加基金的收入,利用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等。这样一来,国家长期建设需要的资金可以依赖于此而解决一点。

因此,承着金融风险的逐步解决,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应积极开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着眼于建设周期较长、有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领域。以真正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将直接对国民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又间接实现了基金收入的稳步增加。

6、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我国是农业大国,应加大力度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制定出适用于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依法监督、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并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六、我国今年两会上对养老保险的具体要求: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

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组员:彭云进

邱谦

汪佳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资金缺口,违规提前退休

在我国, 养老保险制度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设立, 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切实保障了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 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文将对此进行详尽的阐释。

一、我国养老保险和劳动保险的划分问题

我国现阶段采用的养老保险制度和过去曾经采用的劳动保险具有着相同的本质, 他们都是政府行为, 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利益, 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保要求是刚性的, 即必须参保;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有着不同的保险对象, 过去采用的劳动保险只涉及了职工本人及职工家属, 但是养老保险的覆盖却是全社会范围的, 涉及范围非常广。还有就是劳动保险的费用是由国家或企业来承担的, 但是养老保险的相关基金是由社会统筹的, 即由个人的工资和单位共同按比例来缴纳, 政府则负责兜底。

明确养老保险和劳动保险两者之间的关系, 能够更加准确地处理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 也就是在过去的劳动保险中, 国家是费用的支出一方, 因此债务应该由国家相关的财政部门来承担。应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以不再过度地依赖国家的扶持。

二、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 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据资料统计, 我国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缺口资金总额可达1000亿人民币。据相关人士透露, 养老保险账户空账已经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 金额巨大, 但是不管怎样这一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1、造成资金缺口的原因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巨大的资金缺口, 主要原因在于有很多企业不能及时缴纳保险费用, 以及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基金征缴率太低。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 劳动保险主要由国家负担, 这就导致在那段时期里欠下了太多的债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更加加剧了我国养老保险的债务负担。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将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 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扩大我国养老保险的辐射范围, 这一覆盖面越广越有助于解决问题。只有社会中众多的企业和职工都积极地参与到养老基金的缴纳中去, 将会有效地降低劳动风险。根据相关资料, 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面还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国有企业的参保率是最高的, 其它私有企业的参保率就相对比较低了, 特别是外企的参保率就更低了, 不足20%, 员工参保也很低, 仅有30%左右。所以要加强宣传力度, 促进我国企业和职工参与到保险基金的缴纳工作中来。

第二, 在处理挪用、违规的社会保险基金问题上, 应采取相应的追回政策, 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处理效率, 提高清理回收率。主要采用的办法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以实物抵偿挪用的基金, 杜绝出现要钱没有的恶劣事件。同时, 可以对回收的资产进行合法投入经营, 也可将这些实物折现。

第三, 要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再运营和增值的处理。养老保险基金数目巨大, 相关的财政部门要妥善处理好这些基金的运营问题和再增值问题。要在合理运作基金的同时, 广泛地探索更高效的运行方式和渠道, 争取取得最好的收益。与此同时, 设立相关的运行准入机制, 即对基金的运行项目要进行相关的考核和审查, 只有确定这些项目是可靠的、有收益的稳定运营方式, 才能准许运行。

第四, 通过将部分国家资产折现来帮助解决养老基金不足的问题。这一解决办法是在我党的十五大会议中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之所以可行, 是因为在国内有很多的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停产和半停产的现象, 有的还会拖欠职工的工资, 但是这些国有企业还有很多的厂房和相关的设备都是闲置状态, 据相关资料显示, 这样的国有资产已经占总资产的20%左右了。因此, 将这些闲置的国有资产变现处理, 既能解决我国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 也能有效地利用这些闲置的国有资产,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第五, 建立正常合理的财政提留投入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各级承担部门需建立合理的基金提留积累制度, 确保基金能够有效积累。具体的提留方式可以从各种利息和特种税务中提留出部分基金, 还可以从我国的资产转让和土地转让中进行提留, 从而有效地充实积累社会保险基金。

第六, 想要弥补巨额的资金缺口, 就必须通过社会保障公债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仅仅依靠国家财政部门是不够的。

第七, 养老保险工作需要提高统筹的层次, 出于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 我国的养老保险应该由国家来进行统筹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第八, 对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进行调整。我国对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有着明确的规定, 即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 需已经缴纳了15年的养老保险基金, 这样才能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我们可以从这点进行相关的调整, 即增加缴纳保险基金的年限, 合理地进行调整, 既能帮助解决我国养老基金的缺口问题, 也能够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能够负担得起, 这方面的调整还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要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之后,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才能做出相关的调整。笔者这里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建议可以将缴纳基金的时间增至20-25年, 不过这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出相关的研究工作之后才能确定。

最后一项, 实现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其它企业单位的职工缴费制度一致化,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规划和调整, 而且, 也有利于人员流动问题的解决。

(二) 违规提前退休

在我国, 违规提前退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出具相关方面的假证明, 证明其已经满足退休的条件。这些证明不外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和提前出生证明等内容。据透露, 一个国企单位有大概50多名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而退休的员工, 其中真正满足要求的就只有5个人, 其他的都存在不符之处。第二种方式就是降低从事特殊工种职工能够提前退休的条件。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钻国家相关规定和法规的空子, 特殊岗位职工的实际工作时间根本不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虽然换个角度来看, 这种退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 而且, 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方面的例子。在1978年, 我国为了解决知识青年返乡的就业问题就果断地决定让部分国企职工提前退休, 这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就业难题。

但是, 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毕竟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问题不是通过这种途径解决的, 这样的解决方式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可是采用这种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压力, 加大了基金的支出, 却减少了基金的收入, 这样社会保险的负担将会更重。

因此, 我们应该制止这种违规退休的现象。这种制止应当从源头开始, 即杜绝出现假的医院证明等, 规范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 避免再出现出具虚假证明的现象。还有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特殊岗位的管理方式, 杜绝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职工提前退休的现象。

三、结语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中提到的问题主要是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和违规提前退休的现象, 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可能文中的内容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希望业界人士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以此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从而切实保障退休职工的利益, 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何耀伟.养老保险改革有利社会保障体制完善[J].创造, 2009, (02)

[2]蒋宗凤, 童春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完善[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01)

[3]马玉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今日科苑, 2009, (13)

[4]钟文霞.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 2009, (08)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區养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来看,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这都显示着我国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的沉重压力。

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较多,但缺乏针对当前农村实际状况的具体研究。本文从养老理论出发,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多层次、多选择的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养老体系,提出当前我国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

一、养老理论概述

养老,我们所理解的是指为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养老方式的类型通常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地弱化。

社会养老方式是指依靠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养老的保障方式。社会养老表现为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主要是指首先以家庭为核心,其次以社区作为辅助,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生活、卫生、精神等方面给老年人以照顾。

二、当前我国农村老年养老方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方式覆盖面小,水平低,发挥功能有限,社区养老方式发展缓慢,受到制约。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养老方式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目前,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出现其他的一些养老方式,这些养老方式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始终没能取代家庭养老的地位。但家庭养老模式的问题是,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需要子女来照顾,这给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年轻人带来压力。城镇化和外出打工又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

2.社会养老方式发挥的功能有限。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后不断发展。近年我国还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会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覆盖面小、水平低等,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实际需要。

3.社区养老方式发展受到制约。社区养老方式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才有的,如江苏、广东等省份。一般农村经济落后,当地财政无法拿出那么多钱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因此社区养老方式在农村发展十分缓慢。另外,社区养老受我国社区发展诸多条件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

三、建议与对策

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具体对策:

1.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由于当前农村养老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所谓“三位一体”的养老方式是指家庭、社区、社会在农村养老中共同发挥作用,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养老功能,建立这样一种综合的养老方式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在新型养老方式中的责任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它们地位也是不同的。

2.强化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功能,提高家庭养老质量。家庭在目前养老方式中的责任和地位决定了在新型养老方式建立的初期,家庭仍然要尽主要的责任,发挥主体作用。

3.探索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方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继续推行小区养老保障。小区养老模式是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是农村养老方式迈向社会化的有益探索,因此应当继续推行。

4.完善相关政策。(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了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提高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2)加大对农村养老基本设施投入。政府要在农村养老上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养老基本设施。(3)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农村经济。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不符合现实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比较落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靳宝石,张力杰.我国农村养老方式转变研究[J].科技导向,2013,(11).

[2]张大勇,梁盛胜.家庭养老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4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二、现状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现在中国老龄化呈现老龄人口绝对数为世界之冠、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衰、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等5个基本特征。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据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劳动力比重将不断下降。(《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和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被忽视

不容否认的是,到什么年龄退休合适,实际上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不同的劳动者在这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使劳动者同属一个性别、行业和工种,也仍然存在着人生规划、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立法和公共政策都不能忽视这种差异,都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劳动者自己的选择权。

三、存在的问题

1.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缺位与越位

主要表现在: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

介入过深,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而对其经营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限制了体系的健全。

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

2.制度漏洞造成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

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四、解决方案

中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1.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2.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3.“弹性”才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词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5

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有、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大幅度下降。前段时间,各地养老保险通过扩大覆盖面,参保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随着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参保人数占参保总数的比例上升较快。据调查,浙江湖州市由1999年的10%上升到去年的40%。但国有、集体企业的参保人数却大幅度减少。去年湖州市国有、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占全市参保总数的比例,由1999年的85%下降到去年的58%。据统计,去年该市278家企业24055名职工实现了劳动关系的转换,其中离开企业的有16600多人,留在企业的只有4916人。同时,该市三资企业的参保人数这两年一直只占全市参保总数的2%,没有增加。

二是养老保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调查表明,各地国有、集体企业使用的本地籍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建制镇以上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并未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如对湖州市区8家民政福利企业、60家股份制企业的参保情况调查显示,共有职工16753人,参保的仅有3366人,占职工总数的20.1%。三是中断缴费人数增加。随着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各地中断缴费的职工急剧上升。据调查,湖州市去年中断缴费24117人,比1999年的16383人增加了7734人,增幅47?2%。其中市区中断

缴费12232人,比1999年的9420人增加了2812人,增幅30%。市区中断缴费的人员中,男性为6933人?50岁以下6525人,50岁以上408人?,女性为5299人?40岁以下4782人、40岁以上517人?。四是退休人员增加。近年来,一大批破产企业职工提前退休,使退休人员队伍迅速增加。如湖州市去年离退休62193人,比1999年60743人增加了1450人,增幅2?4%,其中提前退休2777人,比1999年511人增加了2266人,增幅443%。去年市区离退休37702人,比1999年34592人增加了3110人,增幅9%,其中提前退休1873人,比1999年472人增加了1401人,增幅297%。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如湖州市去年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由1999年的3.26个月下降到1.74个月,市区由1999年的可支付0.69个月下降到养老基金赤字1162万元。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主要是:第一,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有的人片面认为,职工参保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新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轻,没有或仅有少数退休人员,认为缴费多、回报少、怕参保吃亏;有少数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对参保抱着“随大流”、等待观望的思想,导致相当数量的职工不能参保,或只是给部分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第二,因企业停产、破产、改制后,失业人员生活较困难,想续保而无钱缴费;停产的企业和规模小的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使中断缴费人数增加,提前退休人员增加。第三,劳动者自我保障意识差,不知道也未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仅只对上班拿不到工资追问到底,但对未办养老保险却漠不关心。第四,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对缴费的强制力不够,少数单位瞒报少报,有意欠费。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依法扩大覆盖面。各地养老保险虽然面临基金难以平衡的严峻局面,但扩面的潜力还很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覆盖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参保政策。重点要研究新参保人员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政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保政策和养老金计发衔接办法。要研究完善中断缴费人员的续保政策,完善各类企业及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之间相互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与衔接的办法,规范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的政策,允许中断前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解除企业转制分流职工及出中心的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后顾之忧;要研究改进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把基本养老金水平与参保年限、缴费额相挂钩,使缴费额较高、参保年限较长的人员享受的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反之,享受的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要从运作机制上、政策制度上激励职工关心、监督企业参保和缴费。只有解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员参保的具体政策措施,才能确保扩面目标的实现。二是进一步把握扩面工作的重点。将建制镇以上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自由职业者等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同时,将企业使用的本地籍职工100%、外来劳动力30%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要形成只要开办企业、招用职工,就要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三是进

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当地社会保险工作负全责。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领导三级责任制,把扩面任务层层分解、细化。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扩大基金筹措渠道。筹资渠道单一是各地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扩大基金筹措渠道。一是要重新核定企业职工工资基数。从今年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工资基数低于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统一按上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超过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至300%以内部分,按实际工资核定缴费工资基数。超过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部分,不列入缴费工资基数。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有困难的特困企业,须书面申请,由当地财政、地税、劳动部门审核确定其缴费基数。二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代征办法,提高征缴率。劳动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企业的申报登记工作,为地税部门提供准确的资料。财政、地税、金融、工商、劳动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建立通报制度。对企业缴费进行清查、核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减少瞒报少报、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基金收缴率稳定在95%以上。三是要继续采取改制企业资产提留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益集中一块等办法,进一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四是要按国务院和当地政府的要求,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压缩部门、事业单位支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要积极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基金投入运营并收益的途径办法。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6

【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困难、覆盖面积小、统筹层次低等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跨省转接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45-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要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关注并深入研究,尽早发现问题,根据国情制定差异性方案,有效解决养保问题。

一、我国养保现状

21世纪,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职工和农民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本文研究对象是社会养老保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立多种类型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制度。如在城镇地区,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但近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程度发生很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使劳动力流速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越来越不适应变化,养老保险跨省转接越来越困难。虽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但推进过程却非常缓慢。表面我国养保制度很成熟,实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现行养保制度存在很大局限,很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现状和社会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快速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方案并加大力度实施,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

二、我国养保存在的问题

(一)跨省养老政策已出台,实施力度不足

目前因劳动力流动导致跨地区养保问题而出台的《暂行办法》,存在实施力度不足问题。《暂行方法》规定农民工基本养保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新就业地参保,只须提出转续关系的书面申请,转入和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协调办理审核、确认和跨地区转续手续。但各地缴费规定不同和实施力度不够、企业为自己利益而变得自利、个人来回在跨地区办理手续等原因阻碍政策实施。①所谓方便跨地区养保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时流动工人利益最易受到伤害。②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东、西部不平衡,且养保制度具体实施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由表1知,在不同地区供款比例是一样,但各个城市个人工资、补贴优惠等显然不同。在中国走向“全民养老”背景下,养保发展面临着制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

(三)社会养老保障税不足,统筹层次比较低

养老社会保障税是养老社会保险最有效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手段,而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养保制度,经常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已初步实现,但统筹层次低。因我国社会保障税制不完善,现行财税体制下,实行全国统筹难度更大。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实行全国联网,简化跨省转接

根据《暂行方法》,跨省关键是处理以前和现在的基础养老账户和个人账户问题。面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需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养保实行全国联网。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策不同问题,对全国联网的投保人是本地的按照本地政策,在各省份下面设置节点,有效完成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别也给补助,但其资金是本地由地方财政支付,中央财政给外区适当支付。配合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借鉴银行系统的技术实行全国联网,向全覆盖范围发展,实现办理手续最简化。③

(二)增强立法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为完善我国社会养保,要提高管理系统,加大监督力度。利用法律强制性、无偿性,规范养保操作方法,实现统一缴费基数、比例、操作和计算,使我国社会养保惠及每个公民。现阶段,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完善地方政府和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多层次养保制度。

(三)完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税,全国统筹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核心,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税税迟迟不能开征,严重制约我国养保制度完善和发展,我国须立刻完善养老保障税,以完善现代养保制度。④而实现全国统筹、搞好老年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为实现由各省份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我们要在扩大养保覆盖范围、完善管理体制等基础上,划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保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各省各方面都兼顾,打破户籍壁垒,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和利益,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教育、技术等都迅速发展,但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非常突出,它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对我国养保制度挑战不能采取单一保障办法,应采取“多保障”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范围广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解决,未来向着养保操作统一、全国统筹方向发展。

注释: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7

(一)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依法作出处理或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2.《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财社字[1999]60号):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告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财政部关于加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财社字[1999]158号):医疗保险监督组织、财政、审计部门要定期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关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运营情况的汇报,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

虽然多项法律法规均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了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质量不高等情况,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度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缺乏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要求经办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入支出等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大多数省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披露会计信息的主动性意识不强,由于经办机构其身份的特殊性,行使政府的相关职能,拥有着很多参保人员无从获知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参保人员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保经办机构会计信息的披露意味着“利益出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医保经办机构缺乏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另外,减少信息的披露可以掩盖其政策执行偏差、失误等给参保人员利益上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维持经办机构在参保人员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 医保基金会计信息透明度差

自1998年开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近18年,覆盖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但是,相应的医保财务会计信息却没有完全向这些群体进行公开,导致很多参保人员对医保基金的运行状况不甚了解。医保经办机构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没有及时将医保基金会计信息向参保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披露和详细说明,仅靠每年一次的统计公报,披露的形式和渠道太单一,导致医保基金财务会计信息没有完全向公众公布到位,仅向同级财政部、主管部门进行报送,极大影响了医保基金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参保人员等社会公众无从知晓医保基金的筹集、使用和保值增值等状况,医保基金会计信息离充分公开和高透明度还相距甚远。另外,按照国务院要求,社保基金已经纳入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范围,并要求适时向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审批。但是自2010年以来,社保基金预算已经编制近6年,大部分省份的社保基金预算无法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核,这就造成了社会公众无法行使其监督职能的现象。

3. 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目前,医保基金会计信息仅披露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三项内容,其他运行具体情况没有进行披露,因此存在不全面、不完整情况。如果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那么相关部门及广大参保人员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医保基金的监督职能。虽然我国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应披露的基金会计信息内容,但是这些规定的侧重点都是简单的收支余,对以外的信息却缺乏更多的披露。由于医保基金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使用者,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计部门等等)、社会公众(包括广大参保人员)等,因此,医保基金会计信息应按照不同的使用者,将会计信息进行分类进行披露,使不同的使用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

二、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医保经办机构更多地将基金会计信息使用者定位于政府内部(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这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广大参保人员)的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无法得到满足,带来严重的后果。虽然政府内部和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但这并不防碍医保经办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二)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1. 医保基金财务会计报告缺乏统一的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自1999年颁布以来,已经运行了17年。该制度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作出了具体规定。然而随着医疗保险的多层次及纵深发展,城镇居民、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也迫切需要明确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因此,现有的财务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缺乏各层次医保基金的具体财务核算要求,各险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2.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目前,我国《社保基金会计制度》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计量重点是只对当期的与现金有关的收支进行确认。在该核算基础下,医保经办机构会计信息可以提供现金收入、支出、结余的相关信息。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体现隐性的债务和债权。比如医保经办机构在征收的过程中,在收付实现制情况下无法体现应收而未收到现金的欠费。在待遇支付过程中,无法体现应付而未付的欠拨。在信息披露时,由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知晓这些隐性的债权债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构不完善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医保经办机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主体,广大参保人员、参保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等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所处的地位不对等,作为信息使用者的广大参保人员经常会对作为信息供给者的医保经办机构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质疑。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均要求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计部门等要对医保基金进行监管,然而,在实现工作中,这些部门并没有完全将对医保经办机构监管的信息披露给广大的参保人员,即使披露,但由于这些部门与医保经办机构同属于政府部门,其监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受到质疑。

三、完善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健全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保基金会计体系。我国目前尚没有构建出科学规范的社保基金会计体系。我们要吸收17年来社保基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逐步建立起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为会计核算基础的,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医保基金整体运营情况的基金会计体系。二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医保制度发展需要的医保基金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应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建立起对政府内部和广大参保人员等不同对象的报告制度。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根据各自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层面的医保基金财务报告,从而降低其在信息分析和评价上耗费的成本。

(二)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制还不成熟,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社保基金预算是政府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接受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此外,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主体的披露意愿和对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关系到医保基金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这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主观意愿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披露主体进行规范。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对政府信息的公开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没有明确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导致医保经办机构在信息公开实践过程中常常以“国家秘密”为由进行搪塞。为了防止在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应该制定《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条例》并对其中政府会计信息中属于“国家秘密”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以更好地实现医保基金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逐步实现我国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体制的完善和健全。

(三)加强医保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多线路传输

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医保基金会计收支信息只有及时向信息使用者进行披露才能实现其披露目标,才能实现其对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价值。《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月份会计报表应于月份终了后8日内报出;年度会计报表应于年度终了后15日内报出。因此,作为医保经办机构,必须按照各类报表的时限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及时向信息的使用者披露会计信息。

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 篇8

摘 要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保险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的国有企业有许多问题需要梳理和解决,而养老保险问题也国有企业职工关注程度最高的一种。由于养老保险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处理的时候需要格外谨慎。在本文中,笔者就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养老保险 社会转型时期 分析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促成我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因素。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有企业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需要根据社会转型的需要来对养老保险进行合理的变革,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体而言,无论怎样变革,养老保险需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原则。首先,国有企业需要充分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在稳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其次,国有企业应该重视养老保险在经济调节方面的作用,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构建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充分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需要重视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形式所存在的弊端,即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则无疑会增加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但是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也会导致收入不平等情况的恶化,影响社会稳定。

二、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账务导致的空账问题

隐性账务主要是指传统的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制度需要向半基金积累体制进行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已经退休、即将退休和已经工作的职工来说,他们没有履行基金积累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基金积累的义务,但是又必须严格遵照新的养老保险(即半基金积累体制)来领取自己的养老金。隐性账务会导致严重的空账问题,即养老金的空帐运转。就是现在的老年人正在使用年轻人存入的养老基金,是对养老基金的一种透支行为。这种透支行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老龄化社会到来,则养老保险基金的稳定性便会受到冲击,甚至有可能导致交养老保险的年轻人将来可能无钱养老。

(二)养老保险费率过高,不利于养老基金的积累

目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导致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承担的压力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压力,目前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很难满足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要求。有鉴于此,各个省市不约而同地采用提高养老保险费用比率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适当的养老保险费率能够有效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便会适得其反;同时,过高的养老保险费率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容易引起企业的抵触情绪。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手段单一

以我国现有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来看,属于部分积累制。如何应用已有的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目标,以此度过老龄化高峰期产生的支付养老金危机问题,已成为当前面对的重点与难点。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从立法角度保障养老基金的运营,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大多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债等单一方式获得利息,实现基金保值与增值。但是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过于保守的、单一化的投资方式,根本无法获得高额利息收入,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三、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隐性账务导致的空账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中老年职工的隐性负债,可以考虑通过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解决。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职工的保险费进入企业利润中,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国家又将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变成了固定资产或其它有形的投资,从而使保险费凝结在国有资产中[1]。虽然用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问题会遇到一些操作困难,但我国正在加紧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其间自然要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如与这一过程相结合,操作问题可能也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3]。

(二)科学合理计算,适当提升领取养老费用的最低缴费年限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分析,适当地延长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工作年限,可以有效降低自我负担系数,减轻养老基金的压力,具有客观必要性以及可行性[4]。本文所提出的建议是,把由缴费满15年享受退休待遇的条件调到男缴费满25年、女缴费满20年;同时调整基础性养老金的计发比例,适当提升每增加一年缴费年限计发比例,例如提升0.3%。

(三)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并非一次性,再加上历年养老基金的滚存结余特点,养老基金在一定时间段内,可积累大量资金。如果能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运营这笔资金,将获得更大的资金增值空间。除了传统的存入银行、购买国债投资方式之外,还可加入期货市场、投资股市、购买企业与金融债券、向企业投资、应用于投资风险较小的公用项目等,探索一套成熟、完善的基金运营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有效抵抗动荡市场的通货膨胀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子兰.养老金计划私有化问题研究.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2005:125-126.

[2]李亚敏,王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2008:222-22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9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谢家智(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重庆400716)

农业保险被称作为现代保险中最尖端的课题,它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和发展农业保险,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矛盾分析,探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农业保险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险是商品经济(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农经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现实的“弱质”状况,加之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造成了农业风险机制的脆弱性,我国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一种极度的不确定性状态,客观需要创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现代农业保险具有这一功能。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或现实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2)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因素,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人保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赔付率较高(自1982年以来,中保农险的平均赔付率达103%),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二)现行我国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自1982年我国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各方都在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概括起来大致有:(1)保险公司独自经营;(2)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3)保险合作社经办;(4)农民互助保险组织经营等形式。这些探索无疑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这些分散的、缺少风险基金的组织无法满足农业保险的需要,其矛盾性表现在:(1)现行的保险组织体系无法充分调动政府、保险人、被保险人三者的积极性,作为农业保险的主体,其主体作用尚未充分体现。(2)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的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的公共福利性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农业保险应具有政策性,这就必然要求在组织的设计上应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但是现有的保险体系缺乏这一农业保险的核心组织。(3)承保面的选择与责任控制问题。保险经营以大数法则为其理论基础,保险基金是“取之于面,用之于点”,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其经营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扩大承保面;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农业内部各业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系统风险各异,况且

关于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问题研究 篇10

学 院:税务学院 专业班级:财政0966 学生姓名:杜秋实 学 号:0103096614

摘要: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7亿多农民的医疗保险问题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尽管政府在近年来加大力度关注农村医疗保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论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形式在我国农村的情况:(一)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二)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为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说它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商业医疗保险是盈利性和自愿参加的,为了保证利润的获得,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的时候往往会把那些年老体弱、身体状况不好的人排除在外,而这部分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却是最迫切的。另外,由于政府并没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强制农民必须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并且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费一般比较高,因此农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他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承担的起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花费。所以,尽管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三)社会救助

目前我国在农村针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幼儿保教)的“五保”供养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就医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二、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必要性(一)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的健康需要保障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 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的经济能力下降

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医疗保险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医疗保险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医疗保险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更加巨大。应该指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别的影响而造成的不合理结果。1983年到1986年,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而导致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减去了农民的利益,是对农民的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的。

(三)农民医疗负担逐渐加重,出现因病致困返贫现象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

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0—2007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2.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四)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难度大

社会政策不能离开经济资源而获得有效执行,因此,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筹资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尤其是合作医疗的资金收集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最后,不少农民仍然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

(二)城乡医疗分配不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不足30%的卫生资源。而且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主要是按人头和病床,对卫生机构进行差额补助,补偿方式不合理。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监督的权利及意识。群众无法参与对制度的监督,使得农村医疗体系管理混乱,没有一套完善的、稳定的监管模式。另外,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举办层次大部分仍局限于以村为基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账手续不全或过于繁琐,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挪用农民医保费的现象,以及医疗机构看人治病,看级别治病,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打击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农民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信赖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

(四)农村高技术的医务人员严重缺乏

根据2009年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近几年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调查发现,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高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少之又少。

四、国外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一)强化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

由于医疗需求居高不下,近年各国医疗保险费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为了遏制医疗开支的过快增长,各国都加强了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能力。并且从对药品的控制,扩大到对医患双方的种种控制。

(二)重视和建立基础的初级医疗服务

初级医疗服务由于规模大、服务面广、分散性强,所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能体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宗旨,尤其在预防医疗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初级医疗服务具有把治疗与预防达到合二为一的功能,初级医疗服务系统的完善,也体现了一国医疗服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三)重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比例日益增大,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日益增大。从医疗保险范围来看,有两个重要发展:一是设立专门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在通用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以老人医疗为重点。

(四)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及其服务效率

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加强有效法规、制度的制定,解决分散管理,统一全国性医疗保险制度等。管理效率的提高,简化了管理程序,机构得到优化调整,因而促进了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思路与对策(一)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

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它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元增加到2200多元,按现价增长10倍左右,这就为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政府的财力考虑,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 速度很快,政府适当增加一些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也是可以承受得起的。虽然由于基层集体经济的下降与分税制的实行,全国大多数地区县级以下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然而,这只是财政结构的问题,从经济实力上看,目前中国应该比20年前更有财力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于以上分析,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坚持国家支持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保障农民基本医疗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与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相配套。农民在基本医疗保险与农民个人投入、农村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等方面的捐助相结合,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在今后10-20年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与城市的接轨,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对策 1.明确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职责

政府重视并支持卫生工作,是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基本保证。卫生医疗事业是公共产品,因此鉴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政府对其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除了要加大投入外,还要加强管理,强化准入制度和行政监督,除了保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投入外,还要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以解决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中存的供需矛盾。对各乡镇的财政也要进行严密监管和群众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浪费。

2.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布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恢复和重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资金的问题。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各级政府也应有适当的财政投入,并充分吸引农民为自身医疗保障投资,因地制宜建立不同保障水平的农民医疗保险,如果国家财政能力暂时还有困难。中央和省财政也应对贫困县的农民提供贫困医疗救助基金和合作医疗扶助基金;对发达地区则应提出明确的筹资政策,由县和乡等地方财政投入引导资金,建立农民健康保险。集体与政府的投入比例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此外,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资金不足、私人资本又有投资积极性的现实情况下,私人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政府可以通过资格认定和技术标准规范等措施,规范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

3.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经过改革,农产品长期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有些贫困家庭除去基本的吃穿等生活费用以外,已经没有能力再为自己的未来和疾病去做未雨绸缪的储备,所有的这些说明,农民的保障如仅仅依靠土地的农产品收入是难以规避风险的,这是农村以“个人负担为主”的社会保障难以建立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建立农村医疗保障的前提。

4.建立有效措施,吸引高技术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工作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5.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还应当包括医疗救助制度。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要把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扶贫作为促进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因此,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下一篇:放飞梦想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