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入去,通过有效的改革,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达到体育训练目标。基于此,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寻求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1:

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由于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此基础上依据“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应勇于更新观念,激发个性中的挑战精神、改革精神、敬业精神。并摆正其位置,不断丰富文化底蕴,培养人文教育,树立健康新形象。期望改革后的体育教育是一门融人文教育和个性体育教育为一体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型学科。

关键词:人文教育;个性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是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人文教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

1.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关系

1.1体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教学已不仅是单纯地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如果将“增强体质”视为体育的目的,那么,今天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进步已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技术,来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如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的活动(无须教育的自然活动能力,如走、跑、肢体运动)。似乎体育已失去了它的光芒。其实,洞悉体育价值真谛还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其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1.2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体育不仅仅可以爱护身体、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博爱、勤劳、民主、自由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对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而是教给他们伦理与道德、情感与责任,是要综合体力、智力、情趣、伦理各方面的因素,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其人格丰富多彩,使其将来不但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中取得成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合格的“公民”,享有一种充满高尚情趣的生活。

1.3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它是基于受教育者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能突出地把握体育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从人的本性上完善教育的最终目标,使人从整体性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的前提下,重视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文素质个性张扬的要求。

2.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客观需要性

2.1 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模式转化的需要。

医学模式的转化显示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靠改变生存环境,改善和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手段才能达到其目的。个性体育正是从正面入手对人们的环境观点、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加以引导,使人体正常化,达到健康的要求。如以往人们对营养的认识只是鸡鸭鱼肉蛋,吃得好身体壮;而现时观点却是科学的营养配给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合理的饮食结构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体态健美、匀称,而且还能抵御疾病的侵害,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2.2 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

健康观念的转变显示人们除了关注躯体的健康外,更关注身心的平衡与环境的和谐,个性体育教育可以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实现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如现代人体,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要求身与心和谐统一起来,进行调节和锻炼,不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且可挖掘并发挥出人体潜在的功能和作用。

2.3 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个性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养成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人体的健康状况,使人们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个性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两个密切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

3.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体育与人文教育的方法

3.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学习主体的需要,要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校体育的质量和教育效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从被动的身体操练式教学变为生动的、思考与练习并重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

3.2从体育教学目的和内容上挖掘人文因素。

当前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教学的人文性的现象,大多是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重要目的所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3.3从体育教学方法上强化人文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的性格。因此,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体育为主动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个人兴趣爱好与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结合。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合理教学,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将更易彰显,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3.4.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要改变过去那样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情况,变为以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期望,进而使学生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4.小 结

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554148)

参考文献:

[1]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彭肃惠.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深化体育教育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4):147-148.

[3]李俊.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关于人文体育观的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3) 74-76.

[4]刘莉.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4-16.

[5]刘少英.如何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8-40.

[6]涂伟仕.高校体育教师与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教育,2001(2). 22-24.

编辑/张铁辉

作者:史凤云 连 洋 吴华慧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入去,通过有效的改革,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达到体育训练目标。基于此,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寻求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身体素质

在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不主动探索,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滞后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1]。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普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意义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一些较为新颖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也逐渐涌现出来,这些教学方式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质量[2]。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教师的固有教学观念影响,对这些全新体育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又受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追求教学形式创新,仅仅进行形式上的应用,有些教师甚至过于追求体育教学形式,从而忽略了教学的最初目的,表面上看,老师较好的应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际上却并未发挥教学方法的预期作用,有时甚至因为追求教学形式而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这是得不偿失的,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的体育学习和探索新知识,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普遍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自身体育潜力,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不断提升身体素质。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越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对于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在充分关注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基礎上,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结合高校体育知识的本身特点,采取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调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质作用。

(三)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基本要求,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已经势在必行[4]。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身体潜能激发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多元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学生体育运动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运动体系,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该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这是在制定体育学习计划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因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学进度,这对教学计划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5]。老师应该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特点,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二)系统性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知识都是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因此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过程中也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以免割裂知识的整体性,造成运动障碍。当前部分老师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实施碎片化教学,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都是片面性的,缺乏体系性理解,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不能及时想到有关知识,对学习效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6]。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发挥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际作用,应该注重体育训练的系统性,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运动体系,缕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课程教育目标为主线,找出关键连接点,将教学改革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三)体育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新知识,构建体育运动框架,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主动完成的。但是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之下,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完全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同时,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也将学生限制在既有的体育空间之内,体育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弊端,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信心,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针对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教学效果,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老师应该对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给予重点关注[7]。具体来说,在学习完一个新知识点以后,传统教学形式为了追求教学进度,都是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知识,这对于学生是不利的,老师应该在学生学完新知识点以后,针对这个知识点开展体育强化训练,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然后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掌握的都不好,老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解决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障碍。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与接收程度,通过强化学生的体育认识,达到体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俊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J].体育时空,2017(24):115.

[2]王晉刚.浅议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7(24):229.

[3]闫升.高校体育人文教育中茶文化的融入与贯通[J].福建茶叶,2018(2):259-260.

[4]孙春利,付思雨.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大观,2017(12):172.

[5]吴小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2):182-185.

[6]张玉波.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与高校体育课教学之间矛盾问题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5): 41-42.

[7]陈雪燕,孙海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2017(3):122-123.

作者:杨大本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3:

人本主义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践行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本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和方法论,其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心灵,培养独立个性的人,为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助力。本文从人本主义理念的涵义入手,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论述相关的人本主义实践改革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纵观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一味强调学生体质的锻炼,忽略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容易导致其出现思想冷漠、精神异化等问题,无法较好地实施人本主义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将人本主义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发展是当前体育教育者应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人本主义的涵义

人本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人为根本,把人和人性摆在首要位置,主要是指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该理念是党中央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理念,要求充分重视人的需要,尊重人和鼓励人。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齐国国相管仲就已经提出人本主义的理念和思想,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人本主义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渗透到各行各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是建立在众多教育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的,要求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程中,尤其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差异,并实施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其实现自身的良好的发展。体育课程中的人本主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实现个性的塑造;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实现全面发展。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理念要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的行为,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三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体育教师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其人格。

二、人本主义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许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成绩决定论”“分数唯一论”仍是当今教学思想的主流,这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许多体育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运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倘若学生成绩不合格的话便会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到成绩达标为止。这种教学理念缺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其它素质,忽略了人才标准的多元性,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严重制约着体育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只是沿用传统、落后的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教学大纲,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样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节奏,没有根据现有的形势来进行合理的改进,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教师陷入教学困境的局面。以篮球教学为例,倘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是千篇一律地讲授几个知识点的内容和篮球基本技法,并且每一届皆是围绕这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展开,长期以往篮球教学内容便会滞后于篮球的现实发展,从而制约着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自身的发展出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教学方法单一

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实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目前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许多高校体育教师是从体育院校中招聘引进的,他们接受过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与训练技能,能够给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部分因此而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不善于学习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套用体育专业的训练方法,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训练负担,还有可能出现意外伤害,久而久之学生怨声载道,教学效果也是不尽人意。同时还有部分体育教师,特别是教龄长的教师,他们长期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模仿教学法,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存在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象,体育授课过程中沿用的是陈旧的体育器材设施,这不利于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运动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一是因为资金不足,政府划拨的建设资金只能用在基础性建设方面,而专业的体育设施则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等,这就容易挫伤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长期下来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二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高校在学科建设上陷入“重知识,轻体育”的误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投入较少,严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人本主义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倡导“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所有教育都是一种人的教育,要把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的自尊、价值以及自我实现,培养出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独创性以及责任心的人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教师要坚持人文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深入推进人文教育,充分关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真正爱上体育锻炼。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当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以及性格爱好等情况作大致的了解,并进行层次划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包容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当学生有思想的火花时,教师要为之提供空间,充分鼓励,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二)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

以人本主义为理念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具备多样性和可接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该实现多元化,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注重体育锻炼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满足学生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其次,要注重可接受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可过于简单,难度也不宜太大,如开设健美操、瑜伽、跆拳道等课程,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对外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不加以改变和创新的话,那么学生极易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或小组合作学习法。如在制定篮球教学目标时,从学生体育基础情况出发,将篮球的每个基本动作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过难或过简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利的。其次,在教学方法中,要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增进师生的感情。当然在互动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不能过多的干预,让学生自由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是保证学生开展体育训练的前提,也是调动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如羽毛球、乒乓球拍等,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认真检查各种教学设施,对于已经破坏的设施与器材,要及时维修和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正常进行体育训练活动。

总之,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人本主义理念融入其中,能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满足学生求知和发展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从倡导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良好转型,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程金林,吴斌.高等教育人本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袁莉萍.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邢金明,佟贵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J].科技资讯,2010 (03).

[4]高明信.马斯洛人本哲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6 (03).

[5]李欣.健康与人本并重:普通高校残疾人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02).

[6]赵波,涂春雷.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观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體育教育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 (04).

[7]洪圣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 (02).

作者:蒋海强

上一篇:药械安全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刑事责任年龄制特点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