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论文(精选6篇)
摘要:通过对体育社会化与高校体育社会化内涵的阐述,阐明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结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应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改革体育教学,探讨高校体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和实施途径,以供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化;途径;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增进在校学生身心健康,但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高校体育由于受国家经济制约和人们思维定势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全面培养和对社会体育贡献的作用,仍处于封闭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过程。种种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拓宽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这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1、体育社会化内涵及高校体育杜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社会人积极参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有两层意义,第一,体育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体育社会化是一种有限度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体育能极大限度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可扩大特定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体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富有朝气的现代化品格的人。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指学校体育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人群、体育骨干等),为体育社会化贡献力量。同时借助社会化体育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高校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促进作用。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体育在体育杜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体育社会化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推动体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体育事业要腾飞,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形成全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局面,使体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体育社会化在我国有意识地推行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受国情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目前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基础。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无论是谁都要到学校接受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源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更源于学校体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校学生比例较大,我国高等学校1000多所,有50多个院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受设施条件和教练员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高校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和洲际的体育竞赛。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运动员终将能够更多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贡献力量。
2.2学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提高体育人口质量的双重作用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和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体育人口。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比例的300!0,与美国的64%,日本的70%等国家相差一半还多。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深人社会生活,是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我国体育人口,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精神素质。实现这一伟大计划的关键是学校体育的教育程度。体育人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影响这两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没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自觉的锻炼习惯,很难成为体育人口,所以,学校体育是促进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的关键。此外,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体育人口中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比例偏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证实,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未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但学生是各类体育组织参加率、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与宣传率最多的群体。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人口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社会化实施途径
学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探索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根据调查的结果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相对一致的意见如下:
3.1高校体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高校体育要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首先应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广泛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甚至社区等广泛融合,使高校体育形成一个与社会息息相通、灵活开放的系统。据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的社区,65%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73.5%的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而且,作为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和节假日也没有对社区开放。据调查,沈阳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有45%的院校对周边单位采取有偿借用,还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制度定期对周边社区开放。在调查的学校中,全都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和领导的支持,政策环境不允许将学校的体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还有政策的导向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对社会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一旦全部对社会开放将会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3.2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使其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缺乏运动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能力,这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缺少适应社会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观念上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发展个性的项目为主,例如:健身跑、武术、健身操、哑铃操、游泳、网球和简易的器械健身,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3.3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目前学校按班级上课的做法,按体育基础和能力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增加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业余体育训练时间,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
3.4开展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结构,大学联合造大船,使高校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个地区相对比社会上的体育设施发展要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本校的优势和重点,搞好对社区的开放和服务,使开放的设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开放搞活中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
4、结论
4.1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在指导思想上应树立开放意识,在具体落实上树立服务意识。改革同时应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确保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4.2高校体育社会化应在保证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为当地社区体育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形成渠道杨通的社会服务网络。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该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养成健身习惯及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及人格去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从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据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约约占三成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人格障碍的人群占重要比例。“生命在于运动”揭示出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目前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认识人格
2.1 内涵:
所谓的人格指的是人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同时也是道德、灵魂、行为、态度以及社会责任等具体的统一。
2.2 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指的是对世界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正面态度看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能以正面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与将来;能正面看待困难与挫折,情绪状态良好。总之,健全的人格指的是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他人、自己、困难及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强、自爱的进取者。
3 高校体育教学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价值分析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体育所特有的特点及功能,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
现代人都需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激发自身斗志,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向失败妥协,该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有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才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运动可有效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
3.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正精神
体育运动在进行成绩评定时一般采用如时间或距离等指标的天然尺度,且在统一规则下完成评定。大学生的练习水平在客观的评定尺度面前可以获得公正准确的鉴别。大学生在这种充满公正精神的环境中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公正精神,可潜移默化地促使大学生在其学习及生活中的评价中奉行公正原则。
3.3 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人效能感
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需要从运动时间的支出及获得运动绩效比例关系上寻求最大的体育效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强烈个人效能感的形成,此外,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可以体验到其复出的努力与他从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报偿成正比,这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自信心,也可以促进他对别人及社会充满信心。
3.4 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锻炼对人类感情富有巨大凝聚力,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同时有益于参与者思路广阔及头脑开放,其志趣及追求目标大致一致,在这种没有心灵沟通障碍的情况下,可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特别对于集体项目而言,通过彼此间的团队配合,可有效培养参与者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有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4 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实施途径
4.1 利用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彼此交往的越多,就越容易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交往时间越长、密度越大,则越容易产生共鸣。在体育技能练习过程中,大学生为了掌握运动技术,高质量的完成身体练习,除了要自己努力外,更需要获得教师及同学的协助,在此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磨炼意志,从而获得身体及心理上的双丰收。
4.2 进一步强化自我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强化大学生身体锻炼的自我意识,潜移默化中渗透政治、文化、道德及民族精神等因素,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用社会影响因素来支配打学生身体锻炼的内驱力,从而为其个性培养创造出理想的体育环境,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并激发其自我活动能动性,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
4.3 根据项目特点,渗入心理训练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给大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确保其身心状态可以经受得住胜利、失败等顺境与逆境的承受力,从而培养其自我调控能力,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5 结束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需坚持不懈地发掘体育运动的特点与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及手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业务提高,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促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及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及健康的人格去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摘要: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体育运动可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有重要影响。本文笔者从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功能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实施途径,以期为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人格,价值,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武.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
我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我国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改革的前景。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刺了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也为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课题。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短缺和浪费并存,在人们普遍缺乏锻炼场所的同时,大量现有场馆却闲置和封闭。因此,在国家和社会投资无法大幅度增加,体育场馆资源不可能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对现有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为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第四次场地普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馆占有量最多,达67.2%,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为社会服务,十分有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进程,尤其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高校共80所, 其中北京30所, 西安32所, 湖北6所, 新疆6所, 浙江6所。
主要以参与调查的北京30所高校和西安32所为例, 并对北京的10名体育部主任、10名教授和其他
体育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112研究方法
1、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在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潜在优势的同时,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也能够为社会和家庭体育提供组织者和倡导者,进而以高效的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促进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切实的实施和落实。
1.2有助于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当前,我国人民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积极参与健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但是,依据我国当前的国力以及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确立的方针,大量地新建各种体育设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积极将自身的富余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以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1.3有助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建立
在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属于国家的,因而积极向公众开放是应该的,但我国也有一些私人或是私人企业拥有数量不少的体育设施,通过高校体育设施积极向公众开放这一做法,能够带动他们确立并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进而将其拥有的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
2、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已经逐步展开,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其现状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体育价值观上的改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健身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这就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且这一市场还将不断扩大。
2.2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较低
我国高校中的富余体育设施有很多,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这些已开放的高校体育设施并未得到公众的高效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热情,进而影响到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面向社会进行体育设施的开放,但其开放的程度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高,且收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低,因而收费也较低。
2.4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指导类服务开展得不够理想
通常来说,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不仅包括对社会放开体育设施,还应包括在开放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提供有偿的体育指导类服务。但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有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指导类服务的开展。
3、做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3.1高校要进一步协调好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高校体育设施是由国家投入巨资修建的,主要用来保证高校体育能够正常地开展教学和课外锻炼,进而实现体育教学和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时,必须要以保证日常的教学和课外锻炼为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
3.2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校内外各有关部门的联系
高校在将其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和校内外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设施进一步为社会所共享,而且有利于高校树立其体育设施服务和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
3.3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
摘要:目前,高校对体育课程体系模式都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原有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需求和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矛盾。分析了现有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论述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健康体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将取而代之竞技体育。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应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导向。
关键词:高校 健康体育
1. 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体育教育不但要符合中国特色,同时,也应适应世界体育教育发展潮流。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较为科学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2.1树立全面育人观。
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为国家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在选择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等,都应从全面育人的观念出发,以取得全方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2.2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定义,不仅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体育所强调的就是对健康认知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也可以说一切的体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式和培养。
2.3 树立主动体育观。
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概念,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指导,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互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2.4教材观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材仅仅限于体育课教材,而高校体育组织形式和基本途径是由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方面来体现。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健康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3. 高校健康课程体系的构想
3.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的调整。
根据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教材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适度闲暇体育的生活方式、体育的手段与方法。为此,我们认为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应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和“乐、新、恒”的要求。
3.1.1体育课程的设置形式。
课程门类的具体设置要“厚基础、重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综合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取向,考虑到我校的师资、体育设施等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体育俱乐部制的要求,为些,我们选择了主副项制教学体系,让学生选其一作为主项,同时配多个副项的课程组合。根据时代发展及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设置形式为:改现在的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为一、二年级主、副项制选项课形式(必修),三、四年级为公选课(选修)以选修课的新颖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一、二年级1-4学期共126学时,计4学分或8学分为必修;三、四年级30学时,计1学分或2学分为选修课形式,规定在第5-8学期中选修,一旦选定必须完成规定学分。
3.1.2体育课程教材的设置。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对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吸收旧教材长处,注重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对现行教材中繁琐重复、偏高、偏难、偏全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降,求得整体上的“高、新、精、活”,以国外经验为借鉴,扬长避短,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重点增强体质,突出本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材项目。
3.2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变更。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材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显其能。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现分项而立的专一性,促使笼统的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4. 结论
高校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创建,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需要,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心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饿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的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的落实。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量化指标如:各教材的时数分配,时间安排,各项考核标准规定等,尚需我们进一步研制与实验,不断克服缺点和不利因素,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鸥, 试析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契合,实施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 更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改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 是素质培养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是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优势分析
1. 有利于培养社会人才素质
“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 自小独自分享父母的爱与呵护, 经历挫折和困难较少, 不懂得分享和合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集体意识也不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 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障碍, 而害怕进入社会。而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课外教学方式, 穿插在体育教学中, 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个体体育教学不同, 它是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勇于应对挑战的从容不迫的心态, 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了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创新型体育教学的开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开拓创新。拓展训练作为我国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不仅对以往的教育意识和教学状态进行了创新, 也符合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体育教学设置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安全问题是第一
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穿插拓展训练时所考虑的重要问题。拓展训练内容中的训练项目对参训的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于拓展训练的前期准备要充足,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科学的、安全指数较高的项目, 不仅要突出挑战性, 也要保证其安全性, 从而为训练提供安全保障。
2. 因材施教是基础
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同, 每一所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状况也不同, 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适合本校开展的拓展项目是拓展训练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进行拓展训练前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细致分析, 根据学校的特定条件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选择既新颖又符合学校条件和适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拓展项目;在进行拓展活动的筛选时要剔除不符合学校实际条件的项目, 适时增加新的创新性活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达到教学目标。
3. 教师技能是保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也是连接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引导水平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状况, 因此, 教师素养也是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引导和预见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以及遇到突发状况时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鼓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引导他们挑战自我;同时, 还要认真讲解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以组织好课堂纪律。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革新, 还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体育教学方式的实用性、趣味性, 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 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曾承志, 陆刚毅.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的交融[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118-120.
[2]于海涛.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7 (4) :68-70.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的现状与防范06-01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存在问题浅析10-18
浅析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07-04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09-14
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论文06-08
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初探论文11-12
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浅析的论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