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组织足球教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西方日渐兴盛的“协同教学”在教学法、教师发展和学校新型文化的建设上具有极大的价值。流行的“协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和嘉宾模式。“协同教学”需要有别于一般教学的特殊的策略,教学团队的组建、共同的计划与协作实施、持续的沟通与反馈对于有效的“协同教学”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自组织足球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自组织足球教学论文 篇1:

高校体育慕课教学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T威胁这四大方面,对当前流行的高校体育慕课教学进行SWOT分析,认为慕课是体育教学的主流,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提出了SO开拓型、WO争取型、ST抗争型、WT保守型4种战略及相应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慕课;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管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1]。在中国知网选择体育学科领域,通过搜索以SWOT为主题的科研论文發现,近年来,我国体育学者利用SWOT分析法在体育学领域中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产业、体育旅游这两大方面,对高校体育慕课教学的研究较少。如今,慕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映入我们的眼帘,在信息大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认清高校体育慕课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一步促进其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校体育慕课教学发展概况

慕课起源于美国高校,2008年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慕课是MOOC的谐音,其中“M”代表Massive( 大规模) ,第二个字母“O”代表 open( 开放) ,第三个字母“O”代表 Online( 在线) ,“C”则代表 Course( 课程) ,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国外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顺应时代需要,纷起竞争,Coursera、edX与Udacity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巨头,并称为慕课的“三驾马车”。目前,全球已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我国很多高校都加入了慕课的世界三大平台或是自建平台[2]。2013年前后“MOOC热”开始升温,平台建设在国内迅速开展,如清华大学的 “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社会力量办的“中国大学慕课”、“果壳网”等慕课平台,而体育慕课课程因受课程特性和学科地位的历史问题影响,目前在国内的几大慕课建设平台中开发不多,经检索和调查发现当前影响力较大的体育慕课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些名校中,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中孙葆洁教授的《足球运动与科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教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3]。

2 高校体育慕课教学发展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促进体育教育公平

高校体育专业慕课教学突破了地域经济差异、教学资源匮乏、招生规模和培养数量有限等方面的限制,完成了不受时间、地点、院校、专业、年龄、职业等因素影响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有利于扩大体育教育的受众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有选择性的学习到各大体育院校教学名师的精品课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慕课交流平台进行互动研讨,慕课改变了以教师为课程主导、学生们被动去学习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们处于平等、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2.1.2 推动终身体育学习理念

不久的将来,慕课教学还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慕课不仅可以用于体育技能培训,更可以作为多学科继续学习的平台,学生自主调整进度、深度,和相同兴趣的人交流,从而推动终身学习。他们通过慕课更加深入了解不同学科,做出更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体育术科专业的学生可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向体育经济学、产业学、管理学等这些潜在的能够创造体育产业经济利益的学科方向转移发展。

2.1.3 优化整合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慕课教学不再单一地遵照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学风格或指定教师进行教学,而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由多个拥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共同联手向教学资源共享型、精英型的模式转变,人工教学管理朝智能教学管理转变,极大地刺激着人们脑海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形象。

根据最适合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视频长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制作慕课视频的时长都不超过15分钟,而且主讲老师都是经过参考市场动态后精挑细选,并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家,这将引发求知者极大的兴趣。针对体育专业各科课程因侧重点不同所暴露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此时慕课的优势互补效应便可展现出来。

2.1.4 缓解体育师资不足的压力

慕课体育教学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教学压力,而且只要借助慕课后台的数据分析,还可轻易地得到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这样有利于教师保证良好的教学状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规划管理、课堂组织教学、课后监控辅导等教学活动中去。

2.1.5 节约体育教育成本

相对于传统面授式的体育教育而言,慕课不需要固定的体育教学场所、设施等硬件投入。它通过网络聚集了大量物美价廉,甚至免费的优质体育课程,并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几乎可以被无限制地重复利用,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课程开发的成本。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体育慕课忽略人际互动教学环节

慕课只是学习的一种工具,它不等同于由训练、指导、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这些因素组成的教学方法。如果以一概全的在高校体育专业各个课程中普遍应用慕课,将会违反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使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变得虚拟化,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逐步丧失对体育本专业的兴趣。

2.2.2 体育慕课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高校体育慕课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旦脱离教师的调控,将弱化其既定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虽然目前慕课平台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看似庞大,但确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无法适应体育专业学生思想的创造性和多样性特点。

2.2.3 体育慕课“马太效应”明显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非正常现象。人的社会属性对于外在监督与管理的需求依然存在。对于天生活泼好动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必要进行组织管理。慕课单纯依靠学生的自组织来进行学习与研讨,其效率是有限的。体育慕课资源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其进行体育专业理论巩固,但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高度自觉性基础之上的。一旦脱离有效的监督管理,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优秀且有自制力的学生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源而愈加优秀,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尽管能够接触到学习资源,却不会多加应用[4]。

2.3 机遇(opportunities)

2.3.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破除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命性影响。而慕课在我國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实现十年发展规划目标的最有力的措施和手段[5]。

2.3.2 教育信息化加快步伐

2015年2月,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加强高校“慕课”建设亦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年度工作计划中,“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6]。

2.3.3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不断加强

2015年4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7]。

国家教育部给予的政策扶持,给高校体育专业慕课教学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受到了教育产业商人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在线教育的投资热情,促进我国的体育慕课向国际化接轨,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进发。

2.4 威胁:(threats)

2.4.1 “明星”教师垄断

借助慕课的平台,少部分在体育专业领域内业绩突出的精英将逐步出现在广大学生的视野中,他们文武双全,独树一帜,凭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魅力,确实受到广大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同时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然而慕课教学的自由性较强,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同时,如果明星教师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尺度把握不好,容易出现学术极端化问题。另外,教学机构过于重视明星教师,将会严重打击普通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整个教学团队的成长。

2.4.2 投资公司“绑架”

为了节约成本,慕课的开发只有通过与技术水平高的实力派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那么两者之间必定存在利益关系。与高校的公益性质不同,公司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往往会想尽办法吸引学生的最大注册量。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注册量,公司会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不断进行花样翻新,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也培养学生的功利心,而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目标追求,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目前,在慕课的商业化和公益化之间还未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8]。

3 高校体育慕课教学SWOT分析矩阵

通过对高校体育慕课教学发展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的系统分析,构建SWOT分析矩阵,对影响体育慕课教学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展提出了4类组合战略(见表1)。

SO战略是结合体育慕课教学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提出的开拓型战略,即充分利用自身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最大限度地打造符合国情的体育慕课教学体系;WO战略是一种争取型战略,通过争取外部机会来弥补自身的劣势;ST战略则是一种抗争型战略,尽量利用自身的优势降低外部威胁的限度;WT战略是一种保守型战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回避自身的劣势和外部威胁[9]。综合分析认为,高校体育慕课教学整体上自身优势大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存。因此今后的发展在保持优势规避劣势的同时,也要把握机会,积极应对外界威胁,综合运用4种战略组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慕课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所有关心现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尽管高校体育慕课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但它却是刺激着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朝更高的台阶迈进,一昧地推崇慕课必有瑕疵,真正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需要传统与慕课的相互渗透才能把体育教学功效发挥到极致,让学生懂体育、学体育、爱体育,才是新式体育教学之本。相信体育慕课教学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优化,在借鉴模仿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这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SWOT分析法[DB/OL].https://baike.so.com/doc/5503705-5739449.html.

[2] 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基于SWOT 视角对传统保健体育慕课的展望[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3):95-98.

[3] 李芳,尹龙,沈焯领.挑战与机遇:慕课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5,36(5):100-103.

[4] 慕课模式让教学效果升至90%更适合通识课程[DB/OL].http://sh.sina.com.cn/news/k/2013-09-25/155363561.html.

[5] 徐建华,姜君.我国基础教育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8):34-37.

[6] 慕课MOOC成教育信息化热点[DB/OL].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5-03/02/c_134029670.htm.

[7]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9.htm.

[8] 耿娜.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挑战与冷思考[J].商,2014(31):269.

[9] 聂丹.北京马拉松赛事运作的 SWOT 分析[J].体育学刊,2014,21(6):19-23.

作者:黄正 王秦英

高校自组织足球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体育“协同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西方日渐兴盛的“协同教学”在教学法、教师发展和学校新型文化的建设上具有极大的价值。流行的“协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和嘉宾模式。“协同教学”需要有别于一般教学的特殊的策略,教学团队的组建、共同的计划与协作实施、持续的沟通与反馈对于有效的“协同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协同教学” 模式

一、“协同教学”的概念

所谓“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学校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它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二、“协同教学”的模式

有关“协同教学”的类型,笔者参考台湾学者高红瑛等人的提法,根据学生编组的不同和教学团队的分工不同分别对其进行分类。

(一)根据学生编组进行分类

1.大班教学。把“协同教学”班级学生聚集于大班教室进行大班教学,由专门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其它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2.小组活动。视学科性质及学习内容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经由学习、操作、讨论、思考,有发表及交换经验的机会。

3.独立学习活动。给予学生个别学习机会,教学团队成员依学生程度进行指导。

(二)根据教学团队分工进行分类

根据教学团队分工将其分为:单科协同、多科协同、跨校协同、循环式协同、主题式协同五种类型。

1.单科协同:指同一年级、同一科目或学科领域教师的协同。

2.多科协同:二个学科领域或二个以上学科领域之间的协同。

3.跨校协同:协同教学也可以跨校实施,这样可以发挥学校的专长,取长补短,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4.循环式协同:在一所学校担任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不止一人,经过共同协商后,每位教师可以选择自己专精的若干单元、课或章节,循环到各班级教学,称为循环教学。譬如体育课球类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有些体育教师只擅长其中一、二项,那么教师可采用循环式教学,就教师的专长选项依序进行。这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准备教材教具的时间,另一方面同一教材经过多次教学后,可以增进教学技巧,不但可以适应教师兴趣能力的差异,学生接受多位教师教导,所学知识更多元也更深入。

5.主题式协同:这是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主题整合的协同教学,选择多名与主题相关的学科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结合了教师的专长,使学生从多位教师身上学到了相对完整的知识。

(三)新老体育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

新教师与老教师的协同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让新教师承担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教学工作。新教师在帮助主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学校中珍贵的教学经验得以继续传承。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后,新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协同下,有选择性地充当主导教师,从而使新教师能获得迅速且稳妥的提高。此方式下协同教学中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新任教师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于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老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与示范者的角色,自知初任教师将观摩其教学,所以必须在其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这会使老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表现更为关心、更加努力。由此看来,协同教学在新老教师的协同下不仅能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激发老教师教学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协同教学的范围很广,它可以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团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态,从而产生许多种不同的教学。

三、高校体育“协同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双主体活动

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双主体活动,因此,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

(二)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心理特性

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依据心理发展自组织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压迫;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这种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的追求价值,更表现为追求一种正确人生观、社会价值观。“采用协同策略,促进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的本质特征。

(三)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它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促进合作和互补,增强自我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在21世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高校体育“协同教学”课堂模式,是一种可操作的教与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高校体育课程“协同教学”模式,是解决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茂林.协作学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2] 李京诚等.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 彭雪梅.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转向[J].天津师范高校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2.

作者:高金霞

高校自组织足球教学论文 篇3:

篮球运动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学科教学的落实。其中体育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篮球运动为例,从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的多功能性等不同角度就高校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篮球运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作用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的科目之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从全面育人的目标出发,通过体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篮球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一项群众基础好、开展范围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特别是CUBA联赛和“三人制”篮球赛的蓬勃开展,掀起了篮球运动的热潮。由于篮球运动的魅力和特点,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来看,它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 现代 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篮球运动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学家曾断言,“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生存本领之一,……如果不会合作,知识再多也没有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了对青少年心力健康成长不利的现象,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娇惯使不少学生患上了孤立、自私、人性的坏毛病。针对这种情况,体育专家认为,“只有在身体素质教育中加以纠正和防止”。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惧怕、羞怯、自私等心理障碍和惰性,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无畏、坚毅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彻底纠正他们个性中的不健康因素。因为这些集体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动的协同性。像篮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每个队员都要不断地传接球、投篮、跑动等,通过集体的密切配合和协调默契来完成一系列动作,最终赢得对方的。同时篮球又输有赢,参加篮球运动,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胜利和成功是靠大家团结一致,协同配合来的,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失败时不应相互埋怨,成功时应该大家共同分享。要培养学生的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篮球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对抗非常激烈,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凡比赛都要争取胜利,都包含一定的超越自我的对抗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还能给学生带来通过竞争和拼搏获得成功的体验,教育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向上,不斷追求。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勇敢接受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奥林匹克宪章》中讲:“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它将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理。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对于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 发展 起着良好的作用。大学生身体的肌肉、骨骼系统,内脏器官的机能均已发育成熟。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能使学生各个系统得到锻炼,提高 体育 运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篮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强烈地争夺。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化解,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体”的目的。

二、高校利用篮球运动开展素质教育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在学校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有益于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在高校教育中,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其多功能性,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和培养欣赏能力。通过篮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在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篮球运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篮球教学应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

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课堂纪律,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课间集中听老师讲解要点,强化组织纪律性,平时多给学生讲 中国 健儿的故事,激励学生在篮球训练时不畏艰苦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品质观念。

(二)高校应高度重视篮球等体育文化的教育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体育文化,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优化体育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与一个 自然 和谐的体育环境的氛围中,让学生的体育态度得到改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将体育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三)高校篮球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他们“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信念,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坚定对自己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生活的满腔热情和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毅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晖,高岩.论篮球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12(04):93-94.

[2]范尧.高师体育院系篮球教学自组织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冰冰(1986.10-),男,汉族,河南灵宝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王冰冰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通用3篇)下一篇:医院工作思路(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