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几十年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今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到由概念到内涵的阶段。护理职业教育课程,通过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把医疗知识有机地、科学地地融入(应用到)护理知识体系(护理工作过程)中,培养学习者以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护理实践思想;是对现有课程改革成果的发展和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护理科学的学科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论文 篇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由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衔接。在护理专业方面,中高职衔接既能满足中高职良性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就业并维持社会稳定,因此,对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衔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于其课程的衔接,当前主要存在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设置等问题,对此,本文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护理;课程;衔接

引 言

职业教育曾被誉为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秘密武器”,西方国家的发达均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并认为职业教育有稳定社会、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为此,全世界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改革性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予以指引与扶持,以努力构建适合本国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中,中高职衔接是重点内容,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应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等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等问题,相关研究多处于理论和形式层面。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中职和高职教育,随着时代进步,中职学生就业面越来越窄,继续升高职的学生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就是护理专业。目前,恰逢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发展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缺口量大。因此,现代职业教学体系下的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迫在眉睫。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性

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在其教育过程中都必须突出“职业”二字。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紧跟企业行业的用人要求,两者必须始终保持统一步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企业行业用户不断提高服务要求,促使企业行业自身能力不断提升,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又要紧跟用人单位的步伐,整个过程呈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态势,这种良性循环实现了职业教育和用人单位共同进步、相互促进的互利共赢局面。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就业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要多种举措办好职业教育,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但是,在护理专业方面,中職及其继续教育的高职院校存在培育机制衔接不健全、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等问题,培养的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致使护生的对口岗位就业率大幅度下降,这也是导致护理人员缺口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列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从全球多个国家统计结果看,不仅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各成员国都存在护理人才紧缺的现象。在我国,医护比例为1∶0.61,而卫生部要求,医院的医护比例是1∶2,重要科室的医护比例应达1∶4;国际水平的医护比例是1∶2.7,而发达国家的医护比例为1∶8.5,可见中国护士缺口之巨大,医护比例严重失调。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指引下,为顺利实现护生培养目标,必须有机衔接护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提高护生质量和综合素质,为医院、社区及医疗机构输送高技能综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中高职护生对口就业率。

2.满足护生继续教育及高职生源需求

第一,随着疾病谱不断变化,患病人群不断增多,又恰逢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直接或间接地对医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护生越来越难以承担综合性、整体性护理任务。第二,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水平已成为当前评价医疗机构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学历要求严重限制了中职护生的对口就业。第三,就社会发展而言,随着基层医疗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接受中职护生的单位越来越少。目前,接受中职护生的对口就业机构仅有少数基层医疗,如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等。以上原因均导致了中职护生对口就业率近年来不断下滑。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更多中职护生选择继续教育,升入高职,以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

近年来,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高职招生人数近4年来呈现快速下滑态势,已由2014年的13.5万人跌至2018年的10.34万人。但是,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引导,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如何培养这些护生才是各中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必须明确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制定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规定和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关键的课程衔接方案。

在护理专业教学目标中,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常用实践操作,在临床工作中,具备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还应在临床中具备独立、综合处理各种常见问题和紧急医疗问题的能力,且能体现人文关怀和救死扶伤精神,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由此可见,中职阶段的所学能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高职衔接很好地解决了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的问题及高职缺少生源的问题,所以,中高职护理专业衔接对中高职教育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大事。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

各地卫生职业院校尝试过很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先后经历了对口升学模式、单考单招模式等,在诸多尝试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发现很多问题,基本可概括为两点: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设置[2]。

1.文化基础课脱节

针对中职护生的文化基础课及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应依据初中教育程度进行制订,而高职护生的相关课程应依据高中教育程度制订。职业院校的课程定位与设计总体偏于职业化,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当中职护生通过考试升入高职之后,普遍面临文化知识及相关水平断层的问题,无法适应高职培养节奏,从而影响了其对医学课程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另外,因中职护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心理不够成熟,遇到文化课断层的问题时,易产生厌学心理,致使职业教育质量降低。

2.专业课重复设置

在职业院校专业课及专业素养方面,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几乎一致,只是授课对象分别为初中生和高中生。當中职护生升入高职后,很多课程已经学习过,课程设置重复较为严重。例如:在中高职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程几乎都开设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健康评估及护理导论等;而在专业课中又都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易让护生失去学习兴趣。此外,因护理专业高职生源结构复杂,包括应往届中职护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若均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会导致护生课程设置不科学。

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应对措施

1.做好顶层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表明,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对此,政府应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协调,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时做好顶层设计,积极鼓励、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和谐发展局面。

2.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衔接紧密

中高职院校应对用人单位(如不同级别医院、社区及其他医疗机构)的就业需求、中职和高职培养人才现状、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大量收集一手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护士岗位能力,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为制订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目标等提供有力依据。

中职护生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为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具备医护人员基本素质,以通过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为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高职护生职业教育则以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及措施为培养方向,构建知识、能力及素质三维一体的培养目标,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及护理技能,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护理人才。只有中高职分别明确培养方案和目标,层次分明并衔接紧密,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

就中高职衔接而言,现有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及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等问题[3],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源于准确定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合理规划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衔接的内涵,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层次分明的护生。中职和高职的教师应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形成融会贯通的职教体系[4]。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可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其中,文化基础课以“中职为主,高职为辅”为原则,专业基础课以“中职泛讲,高职精讲”为方向,专业课以“中职理解基础,高职融会贯通”为目标[5]。中职阶段重在学习理论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强调基础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则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使中职护生既能考过护士资格证,又能为高职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阶段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程度及临床思维能力,锻炼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操作过硬、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高能力综合型现代护理人才。

结 语

综上可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不断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一个重点是中职和高职的衔接。以护理专业为例,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中高职院校应多方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以解决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培养层次分明、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现代护理人才。如此便能为医院、社区的各医疗机构培育大量实用型人才,提高人们的就医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力促进我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郭晓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科技风》2019年第7期,第19-20页。

[2]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硕士毕业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杨桂荣:《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10期,第50-52页。

[4]李兴洲:《中高职衔接“课程链”建构研究》,《职教论坛》2017年第6期,第12-18页。

[5]佘佐亚:《基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卫生职业教育》2018年第36期,第5-7页。

作者单位:王松 李宏力 张丹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任晔 西安市卫生学校 陕西西安

作者:王松 任晔 李宏力 张丹

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工作过程导向的护理职教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几十年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今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到由概念到内涵的阶段。护理职业教育课程,通过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把医疗知识有机地、科学地地融入(应用到)护理知识体系(护理工作过程)中,培养学习者以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护理实践思想;是对现有课程改革成果的发展和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护理科学的学科发展。

关键词: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护理程序

一、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课程模式在探索中发展和变化。随着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和发展,我国护理专业临床课程模式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进步。在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护理教育逐渐寻求脱离医疗专业教育的历史性影响,课程模式经历了由“纯医疗教育模式”向“医疗—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的过程。“纯医疗教育模式”的课程内容编排顺序是:先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转归,然后介绍疾病的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最后介绍疾病的护理要点或者护理措施;而“医疗—护理教育模式”的课程虽然引进了护理程序概念,把部分医学知识排进了护理程序的步骤之中,但是护理程序并未在课程中完整和完善地表达出来。

2.现行护理教育课程模式的不足。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模式,虽然把部分医学知识,通过科学的护理程序,运用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但是由于护理程序在课程结构中,缺乏完整性,因而,使得课程中,部分医疗知识在课程中仍然相对独立。同时,由于没有采用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导致护理的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

3.到目前为止,尚难以找到可以普遍推广实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课程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职教理念而改革和完成的新型课程模式,其种类繁多几,乎数不胜数。但是还很难找出一种能够被复制和拷贝的、能够广泛推广、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型课程模式。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护理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仍然处在探索之中。一种具有普适性、科学、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模式,正在成为护理职业教育者追求解决的课题。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策略

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于课程的宏观结构,而在于其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以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为序,构建护理临床专业课程,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目标的最佳途径。

1.理论依据。根据工作过程的概念,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第三,工作过程是一个固定的结构[2]。根据护理程序的概念:护理程序以系统理论为基本框架,包含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五个工作顺序的步骤,是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服务的基本工作顺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根据工作过程概念,毫无疑问,护理程序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工作过程。

2.实施方法。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必须思考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如何选择课程的内容,二是如何排序课程的内容[3],这两个因素考虑成熟了,课程构建的难题就自然解决了。(1)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护士职业资格证考核的知识节点为基本标准,结合当代护理临床实践的范围和岗位特点,以护理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有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和护理评价等策略和护理实施的经验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医学护理学概念和原理为辅,选取课程内容。(2)内容的排序。以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为序排列课程内容[4],把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药物学与检验医学知识等,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评价之中。即根据护理临床实践,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疾病对象,运用护理程序的评估步骤,完成学生对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伴随的辅助检查结果等的认识过程。在护理诊断这一步骤中,让学习者掌握分析评估资料、给疾病对象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相关健康问题以及潜在并发症等的学习过程。对于护理程序中的计划与实施步骤,课程可以这样理解和处理:护士对于未来即将采取的行为,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它就是护理计划,如果用动作表达,它就是护理实施。因此,课程中可以把护理计划与实施集中放在一起编排。其内容应当包括执行医嘱——医疗知识体系中的“治疗”内容,护理干预的方式与手段——护理措施,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的预防与控制、保持健康和维持健康的医学基础理论宣教——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护理计划的具体方案等等。最后的护理评价,是依据护理计划实施后的结果,应该是护士在给予患者实施护理计划以后,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的评价。(3)重点与难点。课程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基准,结合市场调查,依据护理人才的职场范围、岗位任务以及应用能力要求等,科学地选取。难点之一,首先是如何从实质和内涵上去理解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特点,然后科学地、合理地将医学知识贯穿于护理程序的每一个步骤之中,从而不疏漏、不改变现行护士执照考试的知识节点,不忽视临床实践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难点之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三,教学人员完全接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教学思想,这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现对较长的转变过程,而且常常需要配合良好的培训过程。(4)不足之处。课程构建过程中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护理计划与实施”的课程内容中,是否需要写进“护理目标”值得继续探讨。二是关于护理评价。为了护理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护理评价,可是,护理工作过程中的评价常常是针对实施护理计划后的结果进行的效果评价。课程中的这一步骤如何处理,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新课程模式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的完整步骤为序构建护理专业课程,对护理教育和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实现了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本质含义应该是强调其科学性、普适性特点。护理程序是一种大家公认的、经历了历史(实践)和哲学的(理论)考量的、系统化的工作过程,由于它具有固定的步骤顺序这一结构性特点,使得依据其步骤构建的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拷贝,可复制,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地推广和使用,因为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一普遍适用性特点,正是其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2.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形成。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课程内容的不同排序方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结合护理临床实践过程,减少了对理论性知识的陈述过程,对涉及护理工作经验与工作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直接将其融入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的主线之中,使其活化,促进学习者在熟悉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动完成职业经验、知识以及职业态度等职业能力的构建过程。其整个教学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对教学双方的思维方式都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3.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成倍增长。依据完整的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模式实施的教学过程,是把护理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置于实践过程之中,是一个由整体求局部的过程[5],是一个科学处理系统与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技能、态度是要素,工作过程是系统。根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因而这是一种能够举一反三、有利于职业能力成倍增长的课程模式。

4.突出医学知识的护理功能。护理学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医学知识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具体通过医疗和护理两个领域的应用来实现。当它被医疗人员用来通过诊断、治疗等方法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它实现的是“诊疗功能”,它就成为了医疗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当它被护理人员应用于实现其“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增进健康”的服务功能时,它却又成为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医学知识与医疗和护理的这种密切关系,也充分说明了医疗和护理需要相互依赖、共同合作才能实现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改革追求的“新”不是指的内容,而是指的知识范围的选取和结构顺序编排的创新。以完整的护理程序为课程内容编排顺序的课程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以职业资格为基准,把医学知识应用护理工作的时间程序之中。它挑战了“知识如果脱离学科体系就将不成系统”的传统观念,不仅补充和完善了护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一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方案,而且对于巩固和提高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增强学科独立性、提高护理和护士的社会地位等,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6.

[4]刘东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的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29-31.

[5]姜大源.漫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1-6.

作者:焦柳英

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对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初探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我国许多高职卫生院校的护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职护理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是以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的高级技术应用性护理人才为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上下功夫,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下功夫,才能加快高职护理院校的发展。

1 高职护理教育现存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护理教育为社会医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的优秀医护人员,但目前通过对高职护理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实训教学始终处于从属位置;同时还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计划和相应的实训大纲,使实训教学无据可依,导致实训教学随意性增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和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规范措施,就很难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教师也不能很好的开展教学实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求新、求广、求变原则。求新,即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求广,即拓宽知识面;求变,即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护理程序进行教学。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置诸不理,教学效果不佳。最后学生本身的素质还需提高。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造成高职护理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让学生实际动手的场地和设备与学生规模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

2 高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护理教学理念的创新——快乐教育的渗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快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高职护理教学而言也是如此。许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都觉得内容和教材都十分的繁琐和困难,造成“学习痛苦”,教师要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为学生解决“痛苦”的问题,而方法之一,就是实现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快乐教育的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界都在关注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教师、学生 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要进行快乐教学 ,教师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身份,不能以“严师”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尽管“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有其可行性,但是对快乐教育而言,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学生归为同一阵线,在身份的确认上,教师是学生交流的伙伴,学生是教师交流的对象,只有这样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才能进行快乐教育。

其次,要在教学行动上实现“快乐”,即教师要以一种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教学,去面对学生,同时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高职护理教学,比如可以适当的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方式,而采用“环绕式”的教学模式,即学生不再按座位顺序排好,而是像平时聊天一样,随便散坐在教室里,老师则不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在学生之间,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厌倦感和“痛苦”感,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得到快乐。

2.2 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存在教材落后、死板 、跟不上时代的问题。有些教材用了好多年还在用,许多文章都已经用了很多年,根本不能适应现今护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职护理院校在选取教材更新教材时,必须从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材。从教师角度而言,只有符合时代的教材,才能有效的应对时代发展对护理教学的要求,而对学生而言,只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才能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就要更注重实用性知识,如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3 护理教学方法的革新

(1)多媒体的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理论讲授中配以投影仪、多媒体,提高授课效果。操作示教与录像同时采用,使护理操作更形象,以加深记忆,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具体方法:先由教师示教单项护理操作,再由学生练习单项护理操作,然后给出病例展开讨论,在老师指导下将各单项操作汇总进行综合训练,最后总结评价。

(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护理课程中,除了对理论知识要切实明了以外,还需要将理论变为现实,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如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搬运、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患者常用体位的更换和沟通技巧等。首先布置预习内容,设置模拟情景。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扮演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在扮演过程中,扮演病人或家属角色的学生会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或事先由老师拟定病情,然后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会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最后教师评价以达成师生间的共识。“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应变等职业能力。学生相对较成熟,对护理理论的理解、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与病人沟通技巧的运用都十分有利。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也是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所必须关注的。

(3)职业道德的学习。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增加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教育者不断的进行教育和灌输,必须通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要靠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卓越的护理质量通过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要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护理人员的道德需要,依据道德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身心备受困扰的患者,首先强调的应是人性的关怀,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也要有仁爱之心、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成为患者可以相托信赖的人。使每个护理人员能严格自律,产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为才是合格的护理人员的意识。

3 结语

总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要在对目前高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教材,都要进行更新,找到适应现代护理教学发展趋势的方法,以便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护理教育内容,保证高职护理教育的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惠芬.加强新时期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做法及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 (8) :1051.

[2] 张玲,衡新华,刘一波.新形势下医疗行业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121.

[3] 戴世峰.有特色的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04.1(2):1.

作者:黄秋慧

上一篇:贫富差距现状探究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