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论文(精选8篇)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问,是受一定的教育观念,支配的。教育观念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社会需求日益发展,教育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更新。
教学设计是在满足信息社会对教学效率、效果等急切的需求中应运而生。它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的。
现代教育观念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大教育观是从学校内外以及终身教育的广义角度来考虑整个教育问题,即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而改变了“学校即教育”的狭益教育观;
第二,传统教育观念常常把学生分为三流九等,不承认、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差异持消极态度,使教学效果维持在三个1/3上(即1/3学生达到优秀,1/3学生处于中等,1/3则位于下等);而现代教育观念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认识到学生在自信心、创造力、决策能力、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社会和自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满足社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则必须从学入手,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关心学生的学,力图让所有学生处于教育的优势之中,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建立起学习、生活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取得成功的学习。
第三,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
第四,传统的知识教学观改变为现代的发展教学观。教学不再停留在封闭式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上,而是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智力,强调开放式教学,把整个世界向学习者开放,让学生学习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知识掌握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逐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策略,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变能力与实验能力。
第五,现代教育观念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而发展为个别化教学、小组交互教学与集体授课教学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或结合使用,其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创造。
第六,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信息社会的资源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借助一切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如从过去依靠书本、黑板等单媒体进行单向传递的教学已发展为利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进行双向交互式的教学。
第七,现代教育观念特别重视目标和评价。教育、教学目标的阐述从传统的模棱两可到清晰、明确;教学评价也从传统的临时性的主观评价而提倡建立以目标为多考的评价学习结果的客观标准。
第八,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知识性、社会性和心理性的交互过程,但不是不可预测的,经过系统的科学分析是可以找出其规律和模式的。因此,也一定能够科学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设计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再是完全靠经验积累和老教师的传、帮、带,而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来达到。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5-0013-CA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 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 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 “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 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 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二) 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所及的领域,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 “合格加特长”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 (multi--intelligerce) 理论, 即多重智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 又相对独立, 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 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 因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 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 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 “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习方法, 引导思维, 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四) 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 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主张“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 无论做什么, 都能成就自己, 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五) 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内容要宽, 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 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 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 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 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 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 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 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 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整体素质;三是教学关系为民主合作互助;四是教学过程要主动生动活泼;五是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内化转化;六是教学环境提倡和谐愉快共振。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 所以, 应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 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 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资源;二是优化教学过程, 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 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由此可见, 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 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 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 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 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 例如, 如果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 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 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 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 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 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 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 使教育摆脱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 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 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其次, 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 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文字、图像、数字、声音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 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第三,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第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第五, 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 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 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 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第六, 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 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 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 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 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 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 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 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 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 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 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药品管理要不要管?
在医院看来,药品不如钢材彩电价值那么大,少计多计一点问题不大;就是自己用一点、关系户拿一点,也如同卷烟厂的人抽点白壳烟一样,无所谓。所以药品的所谓实物管理及财务管理在医院都是稀里糊涂一本账,有的实物和账本对不上,就利用盘亏盘盈的方法调整,所以账上就经常出现一笔达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增加或减少药品。有一家省级医院上个月盘盈100多万元药品,下个月又盘亏100多万元药品,如同在“过家家”;有的干脆就是药品实物与药品财务账各记各的,长期对不上;难得碰上两者相符的,也是期末库存盘点数倒挤支出数得出的,但究竟这其中有多少是卖了?用了?丢了?送人情了?药库的人不知,财务账无法反映,院领导更是不清楚!
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
在医院谈起药品的管理如此混乱,很多院方人士会说我们现在已经用上了电脑对药品进行管理。应该说,运用现代化的装备体现了他们要加强管理的迫切感和良好愿望,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现代化的设备并不等于现代化的管理,那种以为现代化的设备可以“即插即用”,而立即提高管理水平的想法是荒谬的。
笔者前一阶段在我省某大医院审计,发现这儿是大机房有了,信息系统上了,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也引进了,本想这下药品购销环节通过查看数据库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负责数据维护的人也如是说。但笔者调来数据一分析,令该单位计算机人员都大吃一惊,由于对计算机管理的观念未跟上,某些药品的信息当年就被覆盖,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不可能反映出每一种药品的购销存的情况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当问到这么先进的计算机究竟有何作用时?药剂科主任答曰:基本只能起到即时询价作用。投资上百万元的设备只能起到即时询价作用?看来领导观念不现代化、管理理念不现代化、光硬件现代化还远远不够。等到哪天不仅将提高医疗质量、美化就医环境作为医院管理范围,而且将对药品材料等物资也纳入管理范畴了,并且上台阶,才能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医院。
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内容: 研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 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内容: 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内容: 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控制职能: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内容: 拟订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计划: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做的统筹规划。解析: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就是讲的任何事情需要进行规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规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效率地、最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实例:职场生活中有很多的会议。在会议中,经理会要求下面的员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市场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工厂计划的规划,销售目标的规划,然后总结这些,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以及要求。这个就是一个计划的例子,在年前就行讨论,确定下年的方向。
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解析: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打不出胜仗的。只有有结构、有组织地团队协作,才能真正的产生效益。这就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
实例: 从小到大,从学生时代到职场时代,班级里,职场上,总有一些章程。小至小学生行为规范,大到工厂规则,任何一类规定,都是管理者为了更好地组织团队而制作的条例。周报会,动员会,会场安排,这些都是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
领导: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解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古代兵家都赞成的一个说法。简单的10个字,就告诉大家,领导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当然领导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名词指人,另一个是动词指动作。
实例: 有公司职员心情低落,英明的领导会主动去和他聊天,找出他工作失落的原因,然后加以谆谆指导。其实生活中,在家庭里,父母就是我们的领导。每次对我们的教育,其实
都是对我们的领导,都对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会引起影响。
控制: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解析:当出现与计划偏差的情况时候,在问题出现前或者已经出现时候,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使得计划与现实的偏差变得最小化。
实例: 销售员都是有销售计划的,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如果出现任何的偏差,销售经理就会考虑销售员出现偏差的原因,或是提供指导,或是提供帮助,或者换其他的销售,这些都是为了完成计划,不与目标脱钩。
企业是什么?与市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
联系:企业是为了市场的需要而存在的,也可以说企业是服务于市场的。市场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种种需求而发展壮大的。当然市场没有了需求,企业也就不会存在。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哪些?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制度)1,标准化工作体系。包括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2,执行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工作,员工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不断将过去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固化的过程,形成企业的文件,制度,程序,标准等,直至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前者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种先进合理的标准与制度,把全体员工的行为纳入企业规范,建立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后者通过信息沟通,提高员工素质,提供管理平台,保证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企业制度的四项基本特征是什么?
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
谈谈你对企业家的理解。你最敬佩的当代企业家是谁?为什么? 企业家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他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
良好的管理理念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何益处?(5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念,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用以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和判断标准,使之成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它的企业理念,它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个领域和每一个环节,是企业全体员工共识化的价值体系,换句话说,企业理念居于主宰企业成败的重要地位。企业理念又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企业 企业管理、事业发展方面的理论也层出不穷,有时就像到底该怎么睡觉一样把人搞得无所适从。先是本土的传统文化思想应用于管理,后来西方文化管理理念不断被引入,有着名管理学者的理论,有成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现在又出现了国学管理概念。可以说每一种管理理念都促成了中国一大批企业的成功,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每种理论和理念又都有它的局限性。西方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模式在西方已经证明是成功的经验,是比较科学的管理模式,但应用到中国企业里来,实践中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如今又出现国学管理的浪潮,而国学中又有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佛学等多种理论,有人主张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讲究按部就班、层次分明、忠信礼义;有人主张用道家理论治理企业,讲究自然而然;有人主张法家治理,还有人主张用佛学管理企业。
每一个理论和模式都如同一个法宝被抛出,企业家难免会被如此多的法宝搞得眼花缭乱。如同上述睡觉姿势的理论一样,叫人无所适从。
我从自己事业多年的发展中深深体验到,一个宏观理论的指导、一个战略目标的构架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关键,而实施战略的战术思想又是多么重要。我不排除西方管理模式,相信它的先进性,我也相信国学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它毕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我在实际运用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过程中,注意突出各自的独立性,比如可以用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和模式构建企业的战略框架;用国学的不同思想作为不同管理过程阶段或不同局域的管理理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效果非常理想。比如法学主张以法治理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来,就是要强调制度的作用,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初期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法治在前,而过分强调儒家、道家、佛家的一些仁、德、舍等观念,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但同时没有这些仁、德、舍的成分就形不成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可见将各种理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运用,然后把他们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才是一种最高境界。
人总是要睡觉的,不管是左睡右睡还是仰睡趴睡,只要能为第二天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精力,选一样、两样,或都选,都行
为什么要进行工作分析?怎样进行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的意义: A、工作分析是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B、工作分析是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C、工作分析是组织现代管理的客观需要 D、工作分析有助于实行量化管理 E、工作分析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定员、定额、人员招聘、职业发展设计与指导、薪酬管理及人员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F、工作分析对于劳动人事管理研究者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确定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第二步:建立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分析计划。第三步:设计岗位说明书模板,并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编写培训。第四步:岗位说明书的编写。第五步:进行工作分析访谈。
工作分析理论体系简介(1)、科学管理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2)、人际关系方法——霍桑实验(3)、工作特征模型方法——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4)、HP工作设计方法——优秀业绩工作体系(5)、辅助工作岗位设计方法
简述员工培训的过程和培训的方式?方式:在职培训(学徒式培训、工作指导培训、工作轮换、挂职锻炼)脱产培训(课堂培训、实景模拟培训、网络在线培训)
唐骏职业经理人对你的启示?
商场上,唐骏一路夺营拔寨,身价也节节拔高,不用说在中国是打工第一皇帝,就是在美国,也快赶上那些大跨国公司的CEO水平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只有仰望的份,可以说唐骏的工作是可以复制的,但身价目前是不可能复制的。唐骏能力强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微软的总裁也是真的。中国微软前后换了将近十几个总裁,要说学位,有比唐骏高的,人家至少是正规学校的,要说经理人职场打拼,了解中国国情,都有比唐骏厉害的,可为什么却只有唐骏能拿到一年一个亿(在盛大),加盟费10个亿(新华都)这个天价,成为名操一时的“打工皇帝”,而他的前辈、晚辈却做不到?我认为以下是唐骏成功的真正原因。
一、很好地把握时
机、找对了老板
唐骏从微软下来时,没有像他的台湾、香港人那些前辈一样,去选择外资公司继续当职业经理人,而是选择了民营的国内新兴网络公司-盛大网络,这点我想那些拿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的人未必有这胆量。当时盛大的陈天桥年轻有为,虽然抓到了网游的领先机会,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却无所适从,以为是高不可攀的事,需要一个有跨国公司背景的高手,这
时刚好唐骏离开中国微软,双方一拍即合,估计陈天桥现在会大呼上当的。
二、角色定位,转型成功
唐骏到盛大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但最主要的还是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像那些跨国公司的所谓高层一出来,以为天下自己最厉害,中国国内的公司都是草帽,最后落得个水土不服,都早早收场。
唐骏不像他们,按《唐骏自传》里介绍的,他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敢当配角,像三国诸
葛亮似的,辅佐老板,把跨国公司的一些管理办法成功引入盛大。
凡在跨国公司,如像IBM,都有类似的培训,大家治理公司的办法都差不多,但差别往往就是在于是不是把自己位置摆正,角色能不能定好,像唐的先辈微软中国前总裁吴士宏那样,一到TCL电脑,不了解TCL电脑实情就照搬IBM、微软的做法大搞什么市场风暴、什么什
么战役,最后落得个失败收场。
三、价值不符,工作可以复制,身价不可能复制
唐骏的成功,很多人都以为那是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典范,打工榜样。说实在的,唐骏肯定是个IT技术能手和企业管理高手,他既然当上了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微软那一套管理办法一定精通熟透,自己也有一些创造,像成就他人,记住每一位员工名字等等,这在国内企业也许新鲜,但在大的跨国公司,如IBM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那是领导必需的,不
是什么独创。
唐骏可以说是外企公司的管理高手,但从他的经历看远不是资本运作高手。当后来,唐骏辅助陈天桥把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当时以为那都是唐骏的名声所致,唐骏不在,盛大就上不了市。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后面调查了一下,中国IT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已有几十多家,说明登陆纳斯达克并非难事,就连搞网游的现在都有好多家了,我想当时即使不找唐骏,盛大上市都是可以的,公司上市成功与否券商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同样在美国上市,代价却天
壤之别,像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上市,未必就找个年薪上亿的职业经理人当总裁来运作。新华都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我认为只要花给唐骏5份之一的钱(2亿元的加盟费)都可以找到很多高手去胜任的,想想看中国上市的企业都几千家了,为什么很少出现年薪上1、2个亿的职业经理人?
他与陈天桥的合作很好,为什么还是离开?
“从当初离开微软中国到盛大,我已经做了4年多时间,期间就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离开。一开始我承诺3年不会离开盛大,我已经做到了。”如果在3月份,唐骏的这样回答还是含糊的话,那么现在的确是真的离开盛大了。他并没食言,他已经完成了对盛大的承诺,并对自己在盛大的4年多职业生涯感到非常满意。既然这样,唐骏为什么要离开盛大?这个问题最近在希赛社区被炒得火热大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对于公司而言,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说得很清楚:“唐骏离任对盛大未来没太多影响,因为盛大未来的战略、战术都很清晰了。盛大过去2年转型成功,唐骏做了很多贡献。”事实上,唐骏本人也认为,即便自己离开了盛大,也不会对盛大股价造成负面影响,更不会影响到目前已经稳定发展的盛大。唐骏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不会在危难时期抛弃盛大于不顾的,反而在盛大的危机时刻做了中流砥柱,这才是他的风格,他的个性。正因为他的风格他的个性,最终还是要离开盛大的,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刻离开最好。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唐骏作为职业经理人,追求完美、超越自我是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和价值体现。唐骏于1997年底由微软公司总部委派来到中国上海筹建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1999年7月,微软总部鉴于该中心的骄人业绩,正式宣布提升该中心为亚洲技术中心。2001年10月,鉴于该中心的业务范畴已扩大至全球范围,微软公司正式宣布将微软亚洲技术中心提升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由于其出色的业绩,2002年3月,唐骏博士被任命为微软中国总裁。他在微软中国所创的业绩表明,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他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任何缺陷,于是在2004年2月离开微软中国到盛大任总裁,这四年间,他让盛大重新夺回网络游戏的霸主地位,现在盛大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要想再展更大的辉煌,困难重重,此时功成身退,正好符合他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因此,离开盛大顺理成章。
一、概念阐释
1.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的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多元化.办学体制: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4.第三部门: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具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现代学校制度P90:今天所说的现代学校制度,就是建立与学习型社会、新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转型。
6.公立学校转制:公立学校的转制,也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一般被看作是促进公办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8.校长职级: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所谓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简要回答:
1.古代东方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有何异同?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代表。东西方教育管理的两个源流在许多方面有着关重大的差异:从管理核心上看,东方侧重于管民,西方侧重于管官;从人性假设上看,东方相信人性善,西方相信人性恶;从管理特点上看,东方强调上线道德,西方强调底线道德;从管理重点上看,东方重视管理人的思想,西方重视管理人的行为。
2.怎样理解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第一,教育所提供的产品首先不是学生,而是教育服务;第二,教育管理的导向首先是顾客――
学生、家长、社会或国家,而不是学校自身;第三,教育服务管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管理者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而不是学校与顾客的关系上。第四,从教育系统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看,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合作转变为竞争。
3.当代教育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如何认识我国的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
答:P 79教育股份制也被称作教育股份合作制,它是在借鉴企业股份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运用股份制手段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办学,并把入股所得的资金、知识和技术等交由教育专家经营管理,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同时以股东不分红利给股息的方式,调节资本寻利性与教育公益性之间矛盾的一种办学体制创新。
5.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市场化趋势?
同意教材的观点: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是把教育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手段直接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保证。
6.怎样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既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又有教育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背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P 45 - P 47答:探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的手段,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管理,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有系统分析法等。系统分析法是一种关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技术,它由事实研究、价值研究、规范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四个部分组成。以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满意率的研究课题为例:(1)事实研究,是关于“是什么”问题的研究,即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座谈、观察、讨论和分析来了解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2)价值研究,是关于“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研究,即了解自己、自己所在学校、自己工作部门的教育价值追求,回答什么是家长理想的教育、什么家长追求的教学、什么是家长梦想的管理。(3)规范研究,是关于“应该怎么办”问题的研究,是一个艰苦的创新过程,可采用和学生家长面对面共同探讨,研究拟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4)可行性研究,是关于“是否行得通”问题的研究,可从政治、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对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满意率进行检验。
2.答:
1)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案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时的企业学校,在体制改革时遇到的尴尬状态: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实行改革;政府想教授又没有资金;学校申请收费得到批准后,又被主管部门――企业拿走,这学怎么办?2)出路――改革,根据多元制办学理论进行分析。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第3-4章)
一、概念阐释:
1.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远景规划、构想与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它可以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
2.学校效能:效能是学校组织成功的基础,其核心价值是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提升学校效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观,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学习与合作增进学校效能,发挥校长领导作用和自主办学,学校与社区、家长互动。
3.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指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适应性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4.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特定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5.路径依赖理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6.学习型组织:P141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不断改善自身搜索、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7.教育政策“缺席”: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制定的科学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教育政策。一个家庭的决策错了,最多导致一个家庭的不幸,一个地区、部门的决策就会影响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但现在社会活动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很多的决策都需要国家来做出,一个国家的决策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全国,而且还会影响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有影响的国家所做出来的决策,更是如此。因此,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必须科学化。
8.教育政策“无能”:由于受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现实的约束,当前的民办学校很少能从政府那里获得资助,它们只能通过市场来获得学校产生和发展的资源,其主要途径是“收费”和“利用学校结余资金从事经营”。但由于民办教育市场不规范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民办学校收费也涌现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需要对现时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的合理性基础进行重新审视。
二、简要回答:
1.怎样理解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平衡关系?
答:P114稳定与变革互为前提、互为目的、相互促进:
1、组织稳定是变革的基础。
2、变革是组织进一步稳定的需要。
3、稳定与变革要取得平衡。
2.实施学校战略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P118第一,有利于实现学校传统规划的革新。第二,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第三,发展战略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
要途径。第四,战略规划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第五,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答:p121战略规划的评价有助于对战略规划系统适时监控,防患于未然;快速反馈,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的四条准则:一致、协调、优越和可行。协调与优越主要用于对组织的外部评估,一致与可行主要用于内部评估。
3.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什么?
答:P141有四个特点:一是组织成员拥有共同原景。二是组织学习能力、变革能力强。三是组织结构趋于优化、扁平和有弹性。四是强调团队学习,主张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五是组织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能力。六是学习型组织也是一个开放性,协商和对话成为一种通行的社会基本准则。
4.如何理解教育政策的本质?
答:P161所谓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所有教育政策实践所共同拥有的属性,它渗透于教育政策过程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对教育政策活动产生影响。教育政策本质的认定,必须建立在对其逻辑起点的分析之上。因此,就需要追问是什么引发了教育问题。
5.为什么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政策创新的支持?
答:P165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深入。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政策选择。市场的逐利原则必然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的出现,从而破坏教育发展的良性秩序,侵害教育的价值内涵。因此,要在维护价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制定出高质量的教育政策对教育市场加以规范。而要制定出高质量的教育政策,就必须依靠现代的政策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各种教育政策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P159科学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制定的科学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教育政策。其一,教育政策在外在形态上表现为政策文本。其二,教育政策表现为一种运动的动态过程。其三,教育政策体现出特定的权力属性。其四,教育问题是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其五,教育政策强调对行为的规范性要求。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答:P141 - 142该方案体现了学习型学校的特征,因此是合理、可行的。
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是组织学习,而一般学校里的学习则是个体学习。在学习型学校里,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团队或学校本身。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是全员学习,是全程学习,是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是校本学习,是终身学习。
2.答题思路:可从多方面回答,参看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了第五章的内容,肯定能对你思考这个题产生某些启发。《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概念阐释:
1.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对学校教职工的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潜能进行测定,科学合理地开发、组织和使用,持续不断地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2.帕雷托定律:帕雷托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事物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它揭示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能级结构,反映了在任何特定群体中一小部分关键力量与大部分员工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在组织中实现人才资源的黄金搭配,努力挖掘组织和个人的潜能,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教师进行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很多,学生成绩是其中的一种,即用标准化的测验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这就出现了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方法。现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采用了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并将其与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以及工资待遇等相联系,以此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个性化校长培训
所谓个性化校长培训就是一种依据校长自身的专业素质状况和其所在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及潜在优势之间的综合特点,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本的校本培训,旨在对被培训校长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就其
实质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寻求各种不同的变体和途径,藉以按照各种不同的校长个体特点去达到一般的培训旧标的校长培训方式。这种个性化培训的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因需施教”和“以学促变”的培训原则。
5.“两免一补”
“两免一补”简单来说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行“两免一补”,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教育机会公正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6.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即国家财政拨款,也叫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具体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项目的经费。
7.教育成本:指培养每个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掉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合;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必须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
8.教育投资效率: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等,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二、简要回答:
1.如何理解校长专业化内涵?
答:P228首先,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步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其次,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是指校长个体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再次,校长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校长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2.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要点:教师职业成长需要在群体中孕育。教师团队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自愿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团队。校本培训下的教师团队成长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示范教学、研习、协作上课和协作教研。
教师群体则是由于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教师人群,是个体有机的组合。
3.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答:P215内涵: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培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特点:第一,任职教师所在学校是培训的基地,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培训师资,强调教师教育机构要于中小学建立一种伙伴关系。第二,学校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三,培训加强了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四,教师在岗培训,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怎样评价教育经费的公平性?如何理解教育经费的生产性和充分性?
要点:
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就是指教育经费的分配以“机会均等”为准则,保证每个参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个体有均等的机会占有教育经费,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能保证各学校或各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获得等量资源的机会。
教育经费中公平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则有以下几项:一是分配均等的原则;二是财政中立的原则;三是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四是成本补偿原则;五是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
教育经费的生产性,是指用很少的或完全不用额外的财政资源改进学生成就,或者用较低的花费使学业成绩保持良好。教育经费的充分性,是指教育财政要为所在地区的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使得每一个普通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成绩标准和学业水平;同时,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需要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达到规定的特殊学生的学业标准。
对于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有两种取向应该值得注意:一是成本取向的,即通过核算某种类型教育的成本来得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充分性标准;另一种取向是效果取向的,教育经费的充分性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单纯强调成本是对教育运行的静态考察,或者说是以忽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对教育成本仍无法进行精确核算的前提下,对于教育经费充分性的考虑,还应关注教育效果,即教育经费在量上的质的要求。
5.怎样理解公共教育财政的主渠道作用?
要点: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应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因此,政府在整个教育投资和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维护者的作用,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以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高度集中性,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主体作用。
6.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哪些?教育经费分配有哪些基本原则?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一是谁受益,谁负担;二是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准公共产品”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就是说教育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1)均等原则。(2)效益原则。(3)弹性原则。(4)优先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要点:参看教师成长规律,联系个人成长实际。(略)P210
2.要点:
1)教育经费多元筹措理论:
2)联系实例分析利弊。P269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一、概念阐释:
1.教育策划:教育策划是面对教育未来的谋划,是对教育的运筹和谋略。教育规律是教育策划的科学依据,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教育问题的诊断是教育策划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策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诚信是教育策划之本。
2.学校品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形成价值优势,有利于学校无形资产的营运,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竞争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
3.SWOT分析法: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构成,是一种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能充分结合学校内外的因素,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强调分析的系统性和战略制订的针对性,在使用上也较为简便,可以为学校的自我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SWOT分析法包括环境分析和SWOT综合分析两个方面。
4.CI策划理论:CI是英文Corporate Idfntity的缩写,意译为企业形象策划设计。CI也称CIS,是英文 Corporate Idfntity Systen的缩写,意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即企业形象识别手册),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及品牌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记忆,达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CI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的MI理念识别(企业思想系统)、VI视觉识别(品牌视觉系统)、BI行为识别(行为规范系统)。
5.教育公共关系:是教育组织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协调双方利益和行为,塑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形象,谋求公众的支持和合作,并实现双方利益的过程。是教育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活动。
6.教育组织形象:就是教育组织的实际状况和管理行为在公众中说获得的认知和评价,是教育组织的特征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它是通过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根植在公众心中的。
7.教育危机事件:教育组织的危机事件是指危及教育组织的利益、形象和生存,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件。其特征是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关注性等。
8.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情况和外部环境预测,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化解危机的过程。
二、简要回答:
1.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角度分析教育策划兴起的原因。
答:p293必要性:第一,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呼唤教育策划。第二,民办教育的兴起呼唤教育策划。第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呼唤教育策划。第四,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呼唤教育策划。第五,教育管理创新呼唤教育策划。第六,教育投资风险的存在呼唤教育策划。此外,个体自主选择愿望增强与社会信息量过大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育策划。可能性:第一,教育管理权利下放为教育策划提供了空间。第二,其他行业的策划活动为教育策划提供了借鉴。第三,现有的策划理论为教育策划提供了依据。第四,社会上一些人对策划的初步肯定为教育策划提供了基础。
2.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咨询、教育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P301-(略)
答:(1)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的关系:教育策划以教育决策为指向,为教育决策服务,没有策划的教育决策经常是随意的、主观的,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两者都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另一方面,两者在性质、任务和人员等方面又有所区别。(2)教育策划与教育计划的关系:教育策划与教育计划都是指向未来的活动,但从时间上看,教育策划往往在教育计划之前;从性质上看,教育计划更多地是一种按部就班的静态部署;从
生产方式看,教育计划大多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自我制定,而教育策划的对象则不一定是自己,它的生产也缺少可借鉴的经验,表现为从未有过的创造性思维。(3)教育策划与教育咨询的关系:一般可以将教育咨询等同于教育的“他方策划”,但两者又有细微差异:教育策划面对的多是非常规的问题,教育咨询面对的既可能是非常规问题,也可能是常规问题。此外,两者的任务也不相同:教育咨询主要是提供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教育策划则必须就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合适的方案和方法。(4)教育策划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从教育策划的产生来看,它就是为了不断优化教育管理而出现和发展的。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促成了教育策划的产生,而教育策划又在新的层面上推动了教育管理的发展。教育策划与教育管理是归属包容的关系。
3.为什么要创建学校品牌?学校品牌策划的原则、程序是什么?
答:因为创建学校品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学校品牌策划有利于学校无形资产的运营,实现资产增值。二,学校品牌策划有利于构筑竞争防线,实现竞争优势。三,学校品牌策划有利于树立学校形象,吸引优秀人才。
4、学校为什么要和社区建立“互动”关系?怎样“互动”对双方有益?
答:360学校与社区建立互动关系,就是学校主动向社区开放,吸纳、辐射、服务于社区;社区也要积极向学校开放,渗透、参与学校发展,建立多维度、开放式的新的平衡状态,促使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双赢”。
(1)学校吸纳、辐射、服务于社区。第一,请社区委员会参与审定学校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各项重大措施出谋划策,观摩评估教学活动,参与全面评价学校工作、教师业绩及学生素质发展。第二,丰富学校生活,影响社区的教育文化发展。第三,学校要注意挖掘社区内的课程资源。第四,鼓励学生到社区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实地调研,促使公众关注学校。第五,学生的表现影响社区对学校的印象。第六,学校向社区开放。第七,学校满足社区需求,消除社区不良因素。(2)社区对学校的参与、渗透与开放。第一,社区参与审定、评估学校事务。第二,社区给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在社区中接受教育。(3)学校和社区协同一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第一,建立学校—社区合作机构。第二,人才资源互通有无。第三,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第四,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的形式。
5.教育危机事件有何特征?怎样建立预警应急机制?
教育组织的危机事件是指危及教育组织的利益、形象和生存,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件。其特征是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关注性等。
针对可能的危机事件,要有预警应急机制。所谓预警,就是提前告知社会和公众将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发生,有什么样的危险来临。预警应急机制是为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为在危机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失而制定的全面、具体的计划或制度。对于教育领域中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危机问题,应由教育职能部门来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对于具体性的危机问题,应由学校等教育组织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应急机制。还有许多预警应急机制是职能部门和教育组织协同合作的结果。
6.政府教育危机事件的处理与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有何异同?
政府教育危机事件的处理与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都存在危机事件的控制和善后两个环节,都需要及时采取各项措施控制局面,评估危机造成的后果,做好处理和安抚工作。只是在细节处理上有所侧重。
由于政府危机事件往往波及面广,对社会的安定有极大影响,所以尽快搜集并公布事实真相,成为与采取措施控制局面同时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政府来说,动员公众参与危机处理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稳定公众情绪,满足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给公众提供参与政事的视角,使公众了解真相,尽量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降低政府救治危机的成本。但是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尽量依靠相关单位或组织和学校的内部公众。当然,政府和学校都需要规范有序的传播体系和开放中立的信息环境来传递信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的不安情绪,从而可能创建一个稳定、互动的社会环境。另外,政府可以运用所有政府的资源来处理危机的这种巨大能量也是学校所不具备的,比如,某种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公信力下的干预比学校依赖自身力量的控制效果要大得多,所以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告之。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要点:1)教育策划程序与方法;2)学校品牌策划的两大任务;3)结合案例。P313 - 318、327
2.要点:学校危机处理问题。P379 - 381
第二部分小组研讨
(一)学员应根据该部分的要求完成。建议都采用第一道研讨题,即:根据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工作思路,在执教学校内找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或管理问题,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策略。提示: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含义和实施策略请参考课本P45--48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1925一)是当今著名的波兰犹太裔英国社会学家,其理论以擅长研究后现代社会学而闻名。鲍曼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也即经历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代社会。它具有多变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等特征生活在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幸福观发生了改变,然而,现代教育却以其固着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出改变进程的缓慢,难以跟上时代观念的步伐。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后现代幸福观”阐释
鲍曼对后现代幸福观的解释,融入在对前现代和现代的幸福观的重新诠释和批判中。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幸福观崇尚即时享受,不延迟享乐,不为了将来不确定的幸福而牺牲现在的幸福,后现代的幸福观对财富的缓慢累积不再热烈,而崇尚即时消费:钱财只有用了才是自己的。攒积或囤积金钱在不确定的后现代消费化社会里是不理智之举,那样的人既不可能体验眼前每一次唾手可得的即时幸福,也不可能会拥有最终的幸福(他本人所期望的长久幸福)。后现代幸福观呈现的是一种追求“深度精神幸福”的终结,“即时享乐型幸福”的兴起。
后现代性的现代社会里,人我之间交往的浅层次性、表面性,以网络化社会为表征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以此,人们开始了认同一次性、即时了结、不拖泥带水,也即无须负任何责任、不会给后继生活带来任何麻烦的幸福观。鲍曼提到,“冲浪”是一个新流行的词汇,它准确地抓住了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新世界的新精神状况。在冲浪中,冲浪者同物质的联系仅仅是表面的,就如同一条小毛虫爬过就足以擦去溅在你身体上的少许水珠一样。在后现代性社会里,人们害怕的是黏性物质,对黏液的占有是有害的,恰恰是在我相信我拥有了它这样的时刻,它也拥有了我,我不再是控制占有进程的主人。这隐喻着后现代人际关系浅层次交往的特性和趋势。人我之间浅层次性、一次性的交往方式减少了人们对所需负的无限责任的担忧。这样,在现今的幸福观看来,各种深度似乎都显得是危险的,表面成为了唯一相对安全的地方。这种新型的表面关系,也即人们之间的网络式交往关系,显示出电子网络信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不联系或相互隔离的状态。今天的社会,真正强调的恰恰是人际联系纽带的易断性(人们之间纽带的断裂和它们的联结一样容易)。占有和存在在当前人们所理解的幸福生活中并不十分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使用——立即使用、当场使用、享受之后就没有了的使用、欢乐一结束就会得以终止的使用。
目前,在日本社会里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青年,他们拒绝拥有固定而稳定的、可靠的职业生活,认为这样能够避免稳定的工作所带来的羞辱性的指责,他们否定稳定性和长期性。自由职业者(根据不同的估计,这种人在日本年轻人中大约有170—340万)宁愿随意地选择短暂的、临时的和瞬间的工作,他们宁愿去挣零钱。长期投资——不管是在物质财富方面,还是在生活伴侣方面——都被避免了。在当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描绘中,暴富比稳定的利润更引人注目。世界每天都充斥着一夜之间就腰缠万贯的新闻——凭借幸运的偶然事件(如炒股、、电视节目中大奖等)。一次走运或一次灵感,而不是通过长期艰苦的工作和有计划的努力,愈来愈多的人轻易就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成功的脆弱性和短暂性。这个世界已经把创业的意义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在这个不稳定的世界中,正如鲍曼所提到的,真正的“创业者”不会考虑按部就班地创建一个“企业”,不会像建造一座房屋那样自始至终地“选择最不容易腐烂的材料”;相反,他们会考虑,在信用被取消和信用到期之前,能否把利润据为己有
这种典型的后现代幸福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赞同人际的浅层次交往,以免负责任;不把长期稳定的工作当做是一种幸福,反而认可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又可以被解雇的零散工作,否定长期性和稳定性;崇尚迅速致富,不再认可获取成功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价值观;人们不再把踏实和诚信作为创业的座右铭,而是在信用上抢时间、打时间战。
二、遭遇后现代特性的现代教育
1.现代教育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鲍曼作为一个社会学家,长期以来对现实社会的教育问题也较为关注。早在华沙时期,他就一直很关心“科层制下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大众行为与生活态度、党内管理与社会管理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2O世纪60年代,作为华沙大学的社会学教师,鲍曼就已经以英文写作的方式,发表了一些有关教育问题的文章。如《对当代教育问题的三点评论》(1966),《当代教育问题的一些问题》(1967)。在《对当代教育问题的三点评论》一文中,鲍曼给出了一个警醒式的提示:依附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道德教育,传授给学生们的是一元化的正统思想与道德观,然而,学生们进入了社会之后却发现多元的价值观与学校的一元论相冲突。鲍曼因而谴责“波兰的学校没有使年轻人作好准备去应付工业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邶。其次,鲍曼还论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学校教师如何帮助民众适应工业社会的复杂性的问题。最后,鲍曼提到“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对这样的事实有所准备,即他的一生由一系列决定和选择构成,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没有任何神圣的天意和历史的必然性,能使他摆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鲍曼认为具有知识分子身份的教育者,他们应负有热衷于教育民众的重任,帮助民众学会自我管理的技巧,学校教师有责任去传播他们的影响,并能积极地聚合社会的各种力量。
鲍曼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知识分子应该致力于了解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及其他们的当代个性特征,并以知识分子自身所具有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青年一代,使他们变得更好,以至于最终会有这样一个“新人”出现——有社区公民感、友善、充满信心、值得信任,并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感,不怀疑他人,没有羞辱式的顺从的年轻一代。鲍曼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寄托于在年轻一代那里寻求改变,那么我们如何指望,产生并发展出新的后改革(post—transforma—tion)社会是可能的呢?”
在贝尔哈兹看来,鲍曼传递的信息主要是知识分子(包括教育者)的角色问题,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地解释有什么东西可以评价我们的环境,批判具有破坏性的东西。这表明,在具有后现代特性的社会里,现代教育者所具有的只是阐释者的角色,而不是立法者的身份了。在此情境下,现代教育者所能向学生作出的只是阐释某种东西的有害性,但却不能站在立法者身份的立场来禁令学生的行为。
2.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现代教育面临困境
迪尔登(R.F.Dearden)曾经提到,人们的某个追求实然就是人们的幸福。这实际上转换成了幸福有多重要的问题。学生有效学习的产生,幸福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不幸福、不快乐的儿童将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然而,鲍曼提醒我们,在具有无穷大容量的网络化信息时代,知识被界定为如同丢弃垃圾一样的容易,目前我们所处的现代性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即后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那种具有确定性传统的现代性成为流体而变得模糊了。当人们聚敛财富达到一种饱和状态时。聚敛物的增加就不再成为财富的象征,反而会变成令人不快的东西。那时,每一样过剩的东西都必然地会被抛弃,这同样也包括知识在内。这种状况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根据鲍曼的观点,人,卓越超群的学习动物,如果抛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就会很难再继续依赖以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去行动。那么,一个人怎样能够为了不确定的流动的现代性而作准备呢?对于儿童的未来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和应该教给他们什么,以至于他们能够继续很好地生活下去呢?面对后现代信息化社会,知识的产生与获得都是相对容易的,那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获取知识的方式能让学生感到幸福,并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获取知识从而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幸福呢?鲍曼所提出的这一系列现代教育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问题,正是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所提出的挑战。
三、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的种种挑战
后现代幸福观是在具有不确定性、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它以必然的趋势向以固定性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教育影响力的挑战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者立法者身份的消失,而似显力弱的阐释者身份的凸显,在具有后现代性特征的现代性社会,使得学校教育在面对后现代幸福观时,其教育影响作用也相应变得软弱无力。尤其在对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方面,学校教育的力量甚至有面临着落在公共媒介力量后面的危机趋势。后现代幸福观愈来愈多的是被媒体的力量所传播着,如互联网、电视、电影、广播、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等等。按照目前的现实观之,教育在此方面的作用与力量正逐渐让位于消费社会里的媒体力量,学校里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教育的影响力正在日渐式微,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某些方面走向了下坡路,日益受到媒体作用的威胁。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力上,媒体有代替学校而履行教育人们的功效,在后现代信息化消费社会,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以新的形式扩散着。
2.后现代幸福观对现代理性教育的挑战
现代理性教育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鲍曼认为,现代性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是规训,在这一工作伦理下,人们高度顺从而没有思想,人们为现代性所付出的是以自由为代价而换取安全感。然而,时至今日,现代性的维持机制已被削弱,矛盾态度占据着各个角落一。
这种状况正如卡尔(WilfredCart)所指出的,后现代的出现是对自启蒙时代以来所创下的现代理性教育理想、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挑战,它让启蒙时代的传统教育处于危机之中,并让教育理论者与研究者们面临着抉择的场面:或者干脆彻底抛弃自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理性教育理想,或者继承和发扬它。杜威曾经提到,启蒙时代公众能够轻而易举地信任,通过消除无知和迷信(它们是使得人类处于奴隶状态的根源,是苛政的支柱),先进的科学将能够产生自由的体制,然而,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有这种可能出现了。
面对当前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价值及教育理想所提出的挑战,卡尔(WilfredCarr)反思了人们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就已经产生的“现代性”这个概念的信任。他认为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现在成为了一个被批判与引起注意的焦点,结果,启蒙运动许诺的自由教育价值正在被消解。后现代性概念的含糊性是众所周知的,但在现代性概念之中却含有这样一个非常能够说服人的观点:真正重要的不是它证明或显示了一个新的社会现实,而是它表明了一种新的对待社会现实的态度。现代理性教育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启蒙时代的幸福理想,而面对后现代社会里出现的新型幸福观,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无所适从。
3.后现代幸福观对具有风险性未来教育理想的挑战
人类的命运总是存在于未来。然而,人类的命运“一旦被流放到了未来,它注定是永远停留在那里。幸福注定依旧是一个假设和一个期待:它的实现总是离现实有一定距离的那个诺言。事实上,恰恰是幸福的这种位置,敏锐地解释了‘前’与‘后’的现代区别,导致了对‘所谓的’合法事物的责难和怨恨,导致了对‘未来’事物的兴趣”_l”。鲍曼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看到,现代教育理想的未来同样也是具有风险性的。它曾经告诉我们为了将来的幸福,学生时代吃苦是值得的,然而,“这使得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有时令人不安的、通常令人痛心的任务。它导致了永恒的风险。它涉及了抵押未来,承担了大量的责任,并面临着为这种责任付出沉重代价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表明,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了成才就业机会, 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帮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持。但是, 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要, 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许多地方办学条件较差,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社会上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本来,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 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是, 国家关于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 由于监管引导不力没能很好落实, 加上1998年机构改革后多数部委不再举办管理行业系统职业教育,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功能有所削弱, 不仅影响职业教育投入结构, 而且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减弱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市场显示的“技工荒”信号, 就与行业企业不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合理分担成本制度保障欠缺有关。
实际上,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 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 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 并与国家职业资格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挂钩, “基础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 “高级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 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 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 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 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等学徒制度也很有特色, 成就斐然。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办出特色、水平很高的国家, 政府无不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清晰责任, 行业企业无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度, 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简化招聘程序, 学生也可延长实训时间, 积累实际经验, 逐渐成为从工业化迈向知识经济进程中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模式。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许多进展, 但从全局看, 因制度法律对企业责任要求不明, 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单列出来, 围绕“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要政策措施作出了新的部署,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规划纲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 今后, 我国还应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也就是说, 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 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是刘少奇同志曾在1958年提出的一个政策思路, “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当时,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到位后, 半工半读教育出现过两次实验高潮, 体现了改变教育落后面貌的探索, 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 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赋予这套制度体系设计以新的含义, 其要点就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坚持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现代学徒制度并存。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较为单一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而且有利于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 更好巩固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更快达到党和国家确定的“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奋斗目标。
应当相信,真理越辩越明,认识越论越深。研究国学的学者发表了很多见解,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该对“重振国学”,特别是对“儿童读经”有个看法。
◎妄自尊大不对,妄自菲薄也不可取
说我国出现了“国学热”“儿童读经热”,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目前尚未形成“蓬勃发展、热火超天”的燎原之势,还远远没有达到媒体所说的“热潮”的程度。只不过是由于一些民办“国学班”搞的师生身着古装、头戴古帽、脚蹬古鞋,一副很另类的“装束噱头”非常醒目、着实抓人眼球罢了。
任何社会文化现象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学术界一些人士倡导的“重振国学”和“儿童读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的文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外国的文化刚刚传入中国,人们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在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应当引起重视。
外国的文化中有很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借鉴。但无论多么美的东西,总会有产生“审美疲劳”的一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看看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哪些文化传统在今天还仍旧具有生命力。现在的“重振国学”和“儿童读经”,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检视。
◎学习“国学”,增强儿童主体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是要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四个现代化。但“市场经济”和“四个现代化”都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在学习、借鉴外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同时,必须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化。这就不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当前社会上已经出现的崇洋媚外的思想苗头,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引人注目。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倡“国学”,是有必要的。
在中国,历来重视利用儿童启蒙读物对儿童进行教育。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儿童读物,承担着教儿童识字、生活常识、历史知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历来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现代儿童重新阅读这些启蒙读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心理、生活习俗、道德风貌、民众性情等,甚至从中还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社会某些社会心态、文化心理、社会风尚,以及国民性格的形成、演进的若干蛛丝马迹,对增强儿童主体文化的认同感是大有裨益的。
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一般都文字简练、押韵合辙、朗朗上口、易背易记,内容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通篇是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从形式到内容,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阅读启蒙读物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能丰富、活跃孩子课外文化生活。对儿童进行基本的“国学”教育,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还是很有意义的。
◎“国学”也要有所选择取舍
古代这些儿童启蒙读物虽然承载了传统文化,但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行为规范,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局限性。而现在,已经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有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今天还有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则显得陈旧了,落后了,过时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在现代社就不一定还都是积极的,这是历史发展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因此,在引導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所选择、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照搬。
有人对儿童学习传统文化要有选择取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会“肢解”传统文化,有断章取义之嫌。
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还不到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传统文化,只能是粗浅地了解,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是系统的学习。
有选择地引导儿童阅读一些古代启蒙读物,就是让儿童初步地接触,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仅此而已。就是成年人学习“国学”,也没有必要人人都修炼成为“国学专家”,更何况是儿童。
◎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为主,以学习“国学”为辅
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要分清主次。应当是在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在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国学”,不能本末倒置。孩子们离开学校、家庭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必须首先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不然的话,会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很难融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现在,社会上一些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任意夸大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为辅,甚至出现以“国学”教育代替现代教育的倾向。这是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
【现代教育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学论文06-16
关于现代技术教育论文12-28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01-05
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整合论文07-26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0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现代教学法的应用论文09-20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论文12-15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1-16
微课在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6-12
现代教育方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