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2现代教育学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0442现代教育学(共8篇)

00442现代教育学 篇1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C.提高人的素质D.促进人类和谐

2.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A.《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

3.教育的出发点是()。

A.社会B.学校C.家庭D.人

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影响D.自学

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认识教育规律B.认识客观事物C.利用教育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

A.教育政策B.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7.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B.教育制度C.教育艺术D.教育目的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

A.体育B.德育C.智育和美育D.教育场所

9.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A.教育需要B.教育理论的创新C.学校发展D.教育政策

10.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

A.领导B.教师C.学生D.校长

11.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钦定学堂章程》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

A.教师B.课程C.学生D.教材 13.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教学B.领导C.实践活动D.党团活动

14.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

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昆体良

1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

A.空间结构B.三维结构C.时间结构D.立体结构

16.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过程

17.下列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讨论法C.发现法D.将受法

18.现代德育的核心应该是()。

A.道德价值培养B.青春期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兴趣培养

19.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集体教育B.个体教育C.正面教育D.反面教育

20.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是()。

A.小组B.班级C.年级D.教研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起源问题,较有影响的说法有()。

A.生物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人类起源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特点表现在()。

A.间接性B.隐含性C.潜在性D.迟效性E.超前性

3.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

A.制造悬念B.铺垫渲染C.慎重思考D.出现反转E.产生突变

4.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

5.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有()。

A.写字B.心算C.游泳D.踢球E.默读

三、改正下列划线部分的错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2.3.4.5.6.7.“教学相长”、8.9.10.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阐述教育学的含义。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4.简述我国教师的享有的权利。

5.如何加强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6.简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评述“教育万能论”。

2.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评价?

答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01.A02.D03.D04.A05.A06.D07.A08.C09.B10.A11.D12.B13.A14.B15.C16.A17.C18.A19.A20.B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2.ABCD3.ABDE4.BCDE5.ACD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类劳动2.取长补短,扬长避短3.生产力4.智育5.教师专业精神

6.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7.《学记》8.表格式教案9.德育10.合理利用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1)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2)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5)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3.(1)教育规律理论化(2)教育理论目的化(3)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4)教育理论技术化(5)教育理论技术化

4.(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5.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2)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等。(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4)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还须加强课程研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5)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否则,任何课程改革的实效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6.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或智力)相统一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原则;(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38.在教学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与日俱增。在信息社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意义几乎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3)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作为更新观念和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策略,在理论上和宣传中适当拔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似乎无可厚非,但在理性上必须认识到,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对这种作用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4)正因此如此,所以也不能把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比如,就不能把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品质中所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根

本原因归咎为是学校德育无能,尽管学校德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说来,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的道德水平又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态所决定的。2.(1)“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扶助了他人牺牲了自己。” 这是只强调教师劳

00442现代教育学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5-0013-CA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 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 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 “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 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 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二) 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所及的领域,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 “合格加特长”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 (multi--intelligerce) 理论, 即多重智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 又相对独立, 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 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 因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 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 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 “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习方法, 引导思维, 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四) 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 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主张“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 无论做什么, 都能成就自己, 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五) 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内容要宽, 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 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 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 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 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 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 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 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 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整体素质;三是教学关系为民主合作互助;四是教学过程要主动生动活泼;五是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内化转化;六是教学环境提倡和谐愉快共振。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 所以, 应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 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 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资源;二是优化教学过程, 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 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由此可见, 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 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 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 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 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 例如, 如果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 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 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 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 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 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 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 使教育摆脱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 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 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其次, 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 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文字、图像、数字、声音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 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第三,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第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第五, 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 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 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 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第六, 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 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 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 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 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 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 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 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 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 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 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00442现代教育学 篇3

【关键词】翻译家; 家庭教育

20世纪前半叶,文学家辈出,同时因为西方思潮的进入和中西文化的融合,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许多文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类似的文化背景,譬如有过天资聪颖,后天勤奋,留学西洋,精通外语等等。但他们对教育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又各有侧重。

一、傅雷与音乐教育

他是翻译巨匠,几乎遍译法国重要作家如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的重要作品。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大师的许多传世之作,为其精深的艺术修为奠定了基础。他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均表现出不凡的艺术鉴赏力。在翻译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化境”的概念。而作为几十年来的成功教育范本,《傅雷家书》可以反映出他的成功教育思想,特别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独特思想:人格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思想和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傅雷人格教育思想丰富而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胸襟开阔、淡泊名利。傅雷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常以“富贵于我如浮云”自勉,他主张:要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力求做到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2)真诚、纯洁。《傅雷家书》中有一段话:“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恶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3)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有不要怕看自己的臭脸的勇气,同时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和实验室的工作态度,唯有用这两种心情才能”。

傅雷还提倡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傅雷认为:“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谨,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傅雷的通识教育核心体系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世界视野、感受自然与情感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傅雷在傅聪小学期间便把他从学校撤回,亲自为其从孔、孟、先秦诸子、史记、汉书等传统文化典籍上选材料,有意将语言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受此影响,傅聪经常用中国古典文学来诠释西方音乐,从中国的诗意去体会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后主的词,在德彪西作品里找到禅机。在专业音乐教育上傅雷既肯定天赋的作用,亦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良好天赋的基础上更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不但要有进步的世界观,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傅雷的这些理论精辟而独特,做人第一的信念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音乐家傅聪的成功培养,让他的理论具备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现在的很多家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和分数,应试和学校为中心的,忽略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准绳,社会整体的人文综合素养和文明程度将会大大提升。许多应试课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也可以得到控制。而这对于中华民族精华的传承和整个历史的发展意义也许会更加长远。

二、林语堂与女子教育

林语堂因为从小和教父学习英文,后又留学国外,功底深厚,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还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提出“忠顺美”的翻译论,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也有他浓厚的一笔。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也因此,所以把他归为翻译家也无可厚非。又因其对教育的看法和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方式至今也发人深省,所以称其为教育学家也未尝不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

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

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也有很多对教育制度的审视,如不倡导学生为学历学分而学,功利性很强地学习。他用功底深厚的英文讲述幽默,在自己的人生和子女教育中也提出快乐哲学,注重培养天性和自由。

三、鲁迅尊重孩子,致力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翻译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宁信而不顺”的硬译理论。这位不凡的文学巨匠教育孩子用的是平常方法。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他孩子海婴最先夹了几个吃,咬了一口便说不新鲜。许广平长了一个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他,而且又给他夹了一个,孩子却还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见此情形,鲁迅便把海婴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海婴吃的是碗中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温和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对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诚实等品质的培养都不可或缺。

鲁迅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小时候玩泥沙,拆玩具,自己看书,这都是放任自然的教育方式。看似不管不关心,实则是随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对今天拼命想对孩子拔苗助长的家长们来说,也是种借鉴。

四、总结

三位翻译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各有所长,在文学翻译方面也都有建树,而理论方面更是各有千秋。三位自身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方式的不同,性格文风亦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不一样,虽然是上世纪的故事和论断,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李语堂.吾国与吾民[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3]傅敏.傅敏编傅雷家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4] 李经.论傅雷音乐教育思想[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儒家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4

(一)教育目的。儒家教育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孔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君子”应当具有道、德、艺、仁、智、勇等多方面的才能。

(二)教育对象。儒家教育观强调“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民主性,注重办学形式的普遍性。反观如今的教育领域,我们仍然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方法。儒家教育观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省内求”,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儒家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强调自我修养,发扬个人内在对自身、对家庭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儒家教育既重视德行教育又不忽视知识教育,既肯定课堂教育又不忽略社会实践,既重视书本知识又不忽视独立思考能力,主张德智双修、全面发展。

(四)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对教师的要求。“学而不厌”是授业解惑的基础,“诲人不倦”是作为教师应有的态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重言传,更重身教,这是为人师表的特点,也是决定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是否得到了践行?近年来多起校园性侵案让人不寒而栗,教师本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应是辛勤的园丁,如今有些教师却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为,实在有违治学之道。当然仍然有不少教师,甚至为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儒家教育的影响

(一)儒家教育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教无类”推动中国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把受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普通大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实行全方位改革,率先由“精英”走向“大众”,而这正是在“有教无类”思想的推动下进行的。

2. 德育教育使中国教育坚持“德才兼备”。中国传统教育以“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向内探求,注重道德完善,构建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因此中国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因为只有把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3.“因材施教”使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性、挖掘潜能。朱熹说过:“父子育人,各因其材。”儒家教育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因材施教”已经成为如今各类教育的准则。“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培养个性化人才。教师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类教学,扬长避短。而如今各个高校竞相扩招,造成教师资源紧缺,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这就与因材施教的初衷产生了矛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学里的学分制、选课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儒家教育的负面影响

儒家教育重视培养人的内心世界,重“礼”教,重“求同”,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学习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因此忽视了科技、工业、农业方面的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现代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科学创新速度较慢,社会上对于体力劳动者也存在一定的偏见。自从晚晴、民初以及“五四”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性的不断深入,儒家德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儒家价值观也逐渐被排除在学校价值体系之外,儒家教育模式甚至被认为是阻碍中国教育走向现代性的最大因素。事实证明,这种激进的抨击与批判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儒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在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既有促进现代教育进步的一面,也有对西方文化排斥的一面。纵观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科学全面地对待儒家教育思想文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全盘否定;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将德育与智育完美结合,同时推进教育法制化进程;三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在传承中创新。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师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儒家教育的特点,并将现代教育与之相对比,最后总结了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过分重视德育而忽视科技教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儒家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冲突的方法。

装备现代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篇5

现代化教育思想亟待普及。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满堂灌”,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呆板机械,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只是充当了“满堂灌”的一个新工具。

现代化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短缺。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扮演档案管理员、课件制作员、网站编辑等角色,鲜有精力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

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过于“迷信”。随着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不少课堂变得像“放电影”,光、电、声、像“四合一”,教师围着电脑转,课堂教学演变成了“看”课件,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其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一节课看似“洋气”、热闹,其实质却背离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一些农村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建立高标准机房,把互联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引入学校,却没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和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学习软件,于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00442现代教育学 篇6

关键词:教育法律;核心价值;教育正义

正义是人们对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法律价值主要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美好的东西。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笔者以为,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就是教育正义。

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所谓正义,简单地说就是指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做出的肯定判断。我国传统理解,正义有以下几层意思:公正的、正当的道理(《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正确的或本来的意思(桓谭《抑讦重赏疏》:“屏羣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再通俗地说,意指公道正直、正确合理的意思。作为道德范畴,它又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正义问题历来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从古希腊至今,很多哲学家、伦理学家或政治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西方社会认为正义包含了合理性和善的内容,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依据。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分别开创了正义论的理想主义建构路径与经验主义演进路径,理想建构与日常演进一直成为西方正义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基本类型。这种基本类型,既在启蒙时代的英、法出现过,也在当代的罗尔斯与阿马蒂亚·森身上呈现。

罗尔斯指出关于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大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因此,“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对西方契约论传统的继承,构建一种全面和综合的正义理论,以代替在现代政治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二、法律价值解决“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价值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并非一切客观事物都具有价值,某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就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价值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范畴,是在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中用以判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就是价值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应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贯精神,如实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实践。

“法律价值”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是哲学“价值”的一般概念在法学领域的延伸。法律价值概念自20世纪产生以来,至今仍存在极大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法律价值主要用来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法律价值回答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按照一般的价值观念,人身安全、人格尊严、社会的公共福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善良风俗的维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都是有价值的。其中,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现代社会是备受重视的基本价值,是已经被现代人类作为不证自明的正确准则而获得一致同意、被广泛接受的法律伦理目标,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价值。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也就在于对那些有价值的事物予以保护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就是对一个社会的最低限度价值标准的权威性表达。法律价值所要解决的是“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一法学家的终极关怀问题。

三、教育正义是现代教育法律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法律价值是指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帮助哪些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而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现代社会是备受重视的基本价值,是现代人类社会所必需,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但笔者认为,人权、秩序、自由、正义在内涵及作用方面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能充分保障公民人权、自由的社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社会肯定是有秩序的社会。可见,人权、自由、秩序都是衡量正义的某一个方面,而正义则是衡量社会制度“善”与否的标准。

教育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教育秩序稳定的保障,也是教育领域中人权与自由的重要保障。教育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是现代人成功走向社会的起点。教育法律作为国家法律的一个方面,它的正义也是社会正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正义指向的是教育向善的方向的改进和建构,它使得教育更合乎道德,合乎伦理。教育从制度、机构到具体的各种实践,不仅涉及制度与人的具体行动的正当性问题,还涉及受教育机会的分配,如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否需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歧视、择校问题、学生在教育中的各种基本权利保障等问题。具体来说,教育正义就是如何解决教育领域中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是否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个性解放,教育中利益与负担的分配是否合乎价值伦理标准等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内部秩序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因此,教育正义就成为教育法律的首要的与核心的价值。教育法律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正义成为立法者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价值目的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正义是对不正义的祛除。在“正义”价值目标引领下,克服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实践的现实可行路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既面临全球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又有自身发展的特殊问题。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基于经济高速增长基础之上。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会解决一些既有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创造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尽快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赶上国际一流科技水平,国家在教育方面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精英化政策。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文化科技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同时,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产生和积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涉及正义的公平、公正的问题。公平正义的主旨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平等分配,是对待和处理现实不平等的有效方式。公平正义适用的背景制度和条件是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开放社会体系的建立,社会摆脱财富匮乏的状态。公平正义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应该坚持和遵循的原则规范,也是制度的重要价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就是坚持所有人受教育与培训机会的平等,使每个人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机会不受家庭出身、家庭境况、个人所处阶层的影响,消除社会偶然因素对人所受教育的任意影响,实现初步的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育公平是每个人获得平等的自由全面发展机会的基础,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化保障机制;(2)教育公平是收入和财富分配正义的基础。教育正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调和教育、政治和经济等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秩序。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恰好符合罗尔斯所说的公平正义适用的背景制度与条件。社会价值或基本的利益如何公平的分配,已经成为现实的焦点问题。如何在多种公平正义观中达成重叠共识,如何对社会价值分配进行优先性排序,需要我们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研究,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正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公平正义问题,树立和形成合理的公平正义理念,构建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说明在实践中,我国的核心目标价值已经从效率转移到公平与公正上来。和谐社会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整个社会公平、公正,“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律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教的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正义之所以是制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制度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所确定的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前景,即人们可望达到的成就和状况,对人生的影响深刻而且久远。

教育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法制是以维护教育正义、保证教育秩序为目标的制度和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法律的内容和实施必须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体现正义的内涵,引领社会向善的方向发展,保护值得期冀、希求的或美好的价值,如人权、秩序、自由、正义等,而正义是其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文正邦.法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5.

[2](美)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词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7.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11.

00442现代教育学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实践表明,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了成才就业机会, 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帮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支持。但是, 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要, 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许多地方办学条件较差,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社会上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本来,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 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是, 国家关于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 由于监管引导不力没能很好落实, 加上1998年机构改革后多数部委不再举办管理行业系统职业教育,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功能有所削弱, 不仅影响职业教育投入结构, 而且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 减弱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市场显示的“技工荒”信号, 就与行业企业不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合理分担成本制度保障欠缺有关。

实际上,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 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 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 并与国家职业资格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挂钩, “基础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 “高级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 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 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 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 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等学徒制度也很有特色, 成就斐然。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办出特色、水平很高的国家, 政府无不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清晰责任, 行业企业无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度, 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简化招聘程序, 学生也可延长实训时间, 积累实际经验, 逐渐成为从工业化迈向知识经济进程中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模式。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许多进展, 但从全局看, 因制度法律对企业责任要求不明, 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单列出来, 围绕“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要政策措施作出了新的部署,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规划纲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 今后, 我国还应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也就是说, 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 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是刘少奇同志曾在1958年提出的一个政策思路, “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当时,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到位后, 半工半读教育出现过两次实验高潮, 体现了改变教育落后面貌的探索, 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 需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赋予这套制度体系设计以新的含义, 其要点就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坚持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现代学徒制度并存。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较为单一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而且有利于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 更好巩固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更快达到党和国家确定的“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奋斗目标。

网络教育:现代教育的生力军 篇8

◎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所谓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教和学的网络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ll),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1996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受到技术文化方面的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以来,同样开始将网络建设和计算机教育作为施政纲领之一,旨在改进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水平。1995年,英国政府推出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行动计划,将400家教育机构首批联网,并为23个试验课题拨款1200万欧元。1995年10月,首相布莱尔宣布了一个代号为“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在其后的十余年时间里,英国政府的网络化政策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有利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

同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2000年,中华会计网校建立,率先举起网络职业教育的旗帜。

虽然中国的网络职业教育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令人侧目。与面授教育受地域限制不同,网络教育有时做到行业第二都难以生存,在竞争激烈的网络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如此。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有超过3000个的网络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但绝大多都因服务和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客户要求而遭到淘汰,真正存活下来做大的只是寥寥可数的几家。正保远程教育(中华会计网校)一直是国内网络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头羊,在美国上市后更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势头。在英语面授领域实力雄厚的新东方也开办了新东方网络课堂,新东方在美国上市的包装中,网络教育是其主打概念之一。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网络教育的优势

自主与创新式学习:由于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在目前阶段,中国教育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位老师需要教授数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就必然决定了一般情况下老师将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班级学生平均水平的情况决定自己的教学进度、讲解详略,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受到限制。而网络教育则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学生可以在自主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兴趣、知识经验等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进度学习。

资源共享: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中部地区,而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则严重不足,通过网络教育可以把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实现共享,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将使教育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有效降低了学习门槛,使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更新速度快、教学手段丰富:网络教育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理解和巩固。同时,网络教育的内容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更新,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育的独特作用

尽管与网络教育相比,传统教育存在一定的弱点,但是由于人类特有的情感需求,决定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土壤,无法被网络教育所替代。

上一篇:单句下一篇:鼓励人心的励志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