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总结(精选8篇)
近年来学校遵循“诚信尚礼,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以“国球教育”的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辖区内的孩子在自己家门口的校园内快乐的学习、幸福的生活、主动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注重教师思想的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首先要实现教师思想的现代化,这样才能真正而又全面的实现现代化。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发生质的提升,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由内而发的良好创建氛围。
2.进一步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质量,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校展开讨论和研究,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为抓手,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1.以创建为契机 抓好校园硬件建设
通过此次创建工作的拉动,对原陈旧的校舍进行维修、粉刷。2.统筹优化资源
我校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级二类校标准。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室由区政府配置器材五十万余元,体育室、图书室由街道办添置器材近十万元。目前,所有功能室的配置已经能够满足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
3.凸显学校特色
在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以“国球教育”为特色项目,提升拓展办学方向,初步显露“乒乓特色兴校 国球精神育人”的办学宗旨,合作为乐,实践为乐,探究为乐,创新为乐,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立了校、班两级乒乓球社团,以社团活动为纲,逐而打造浓厚的乒乓特色教育氛围。
4.功能室的整合
教育现代化创建以来,我们树立了一切为创建服务、一切为创建让路的思想。所有的教干、教师放弃星期天、假期自己动手,将所有的功能室进行科学规范的整合。这期间教干让出办公室,教师搬迁办公室三间,并对图书室、体育室实施全面的搬迁,并对所有的功能室进行文化布置。同时,将两口办公室进行整合;整个搬迁整合过程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超乎想象,但这一切我们所有的教干教师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
5.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已由各级部门配备到位,我们重在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狠抓教师培训,如:多媒体的使用、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校园办公系统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等等。大部分老师由不懂到如今的能够熟练使用,这期间很多教师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同时我们还对所有的功能室器材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实现真正的信
息化管理就必须要对所有的器材、物品进行先期的录入。这项工作面广量大,各室管理员加班加点,完成8400余册的图书登记整理工作和科学实验器材的录入工作。
三、加强校园常规管理。1.完善制度建设
随着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学校及时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先后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完善了各室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教师请假制度、考核评先操作办法,把校务公开做透做实。
2.落实《管理规范》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我们充分认识到《管理规范》的出台,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位的需要,《管理规范》的实施,必然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致化和科学化。
学校以《管理规范》为依据,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管理规范》上墙上校园网,依据《管理规范》用创新的精神制定学校各项管理细则,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同时,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把《管理规范》的各项规定和考核标准落实到实处。
3.规范后勤管理,保障校园安全
我校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管理,建立了卫生包干、教师包干和检查评比制度,全天候落实保洁制度。
我校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定期检查校园安全,加强门卫培训,制定工作责职,进一步保证校园安全。每年定期举行法制讲座和应
急预案演练活动,培养师生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在安全工作上我们的原则是:地点上不留盲区,责任人覆盖整个校园;时间上不留缝隙,值班覆盖24个小时。从而确保在校师生、财产的安全。
四、积极开拓,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学校专用教室的改造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环节。学校做到现有的每一个专用教室负责人都能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要求,根据实现情况进行亮化、美化和文化,各个专用教室设施设备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创建以来,虽然学校小、困难多,但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一年来先后完成了功能室的改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布置;整个创建过程中通过教干教师的劳动付出为学校节约几万元的工程资金。
五、创建工作已取得的成效
1.李金平、王兴贤带领全体男教师教师顶着酷暑,高质量地完成中心校布置对各室进行网络布线的任务,室外电线的改造并按中心校要求更换及广播系统的布线安装。
2.孙振丽老师虽然对科学仪器管理不精通,但能克服种种困难,边学边干,将所有仪器编码上架,并录入实验室管理平台。郑小果教师在做好班主任、学科教学等工作同时,开学初利用课余时间任劳任怨的把图书室图书重新编码入册,并重新整理上架,耗时近一个月。
3.李金平、郑宝生两位主任加强对教师教育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面管理和指导培训。带领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老教师进行电教器材培训,学习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的使用。
4.面对学校部分水电设备年久失修,刘军、朱义清、朱义增等教师进行了整理和维修。
5.开学初,学校和村联系,争取风化石24车铺垫操场,全体教师带领中高年级学生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平整操场,近两个星期。更换了校舍破损的玻璃近40平方,价值近8000余元。
6.全体教师放弃节假日,整理校园,油漆门窗、美化围墙。7.孙振丽、朱义增、龚德文、许增新、吕秀行等老师离校较近,暑假期间学校加班随叫随到。
8.学校绿化期间,师生齐动手,整理花木,朱义清老师把自家的水泵带来取水,既减轻全体师生的劳动负担,又提高了效率,确保草坪、花木的百分之百成活。
六.学校创建工作存在的困难
1.学校教室内外墙陈旧,影响整体美观;
2.师资整体素质偏低有待提升,给现代化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带来困难。
学校将继续围绕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执着前行,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有一定特色的,社会认可的、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界定及支撑的理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并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和空间。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即要求教师在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自主求知、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抓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奠定基础。
2. 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2)整合
(1) 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2) 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优化的整合。
(3) 指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的基础上,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认为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效果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与学科“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即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展。
3. 支撑的理论
(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中的首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 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 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上述理论表明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本课题研究借鉴建构主义原理和人本主义理论,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努力贯穿开放的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1. 研究目标
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资源对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2. 研究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根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无缝接合,对于整个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其整合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识主体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便师生摄取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架设学校课程整合资源和学科资源网站,进行网络社区的教育与辅导,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活动。
1. 语文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及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利用校园网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学校已有的大量阅读与快速作文相结合的实验成果。
(3)购置与开发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软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2. 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教师应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新路子。
(2)加强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研究。
(3)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对话能力,加强语法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音乐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旨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
(1)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力。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5. 美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
(1)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水平,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绘画水平。
6. 其它
学校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扩展到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应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四、研究的方法
1. 文献学习法
学习与本实验有关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实验服务。
2. 调查法
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需求变化,研究制作与使用以便学生在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
3. 行动研究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 研讨法
针对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5. 个案研究
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6. 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五、研究的步骤
本项实验周期为4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2006年4月—8月)
了解现状,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开展系统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学习。
(1)拟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论证、申报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培训采取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及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4)完成实验前测与统计分析,形成实验资料。
2. 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12月)
将研究内容化解,有针对性地研究。通过边研究,边试行,提高研究的效益。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进入实验阶段,为保证该项实验的顺利进行,每隔一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实验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
(2)根据实验目标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策略的具体研究实践。
(3)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与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5)研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使用教学软件,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思考的手段与方法。
(6)对实验过程中专题研究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3. 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在过去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
(1)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课题的实验进行及时的修正,然后将实验成果推广到下一轮的实验运行中进一步验证实验假设的正确性。实验教师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重复验证实验研究成果,收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写出总过程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写出和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整理好实验研究档案,申请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1. 研究带来的变化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实验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 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我们看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扩展了认知领域,同时,从学科特点来看,借助各种资料,将图文加以综合并发挥想象,适度借鉴并创新课文的表达方法,把网络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2006—2007年度我校学生作品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中发表文章8篇;在《校园文学》中发表文章9篇;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发表文章达40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共有50多人次获奖。2008—2009年度我校顾酞正同学在昆山首届“新人新作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张芸等3名同学在省“书香网吧网上主题读书”活动评比读《丑小鸭》有感中获省级二、三等奖;冯怡冉在市小学生演讲赛《航天英雄伴我成长》中获一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学生在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共获金奖3名、银奖15名、铜奖42名;汪姝琳、薛可心同学在“清风拂校园”廉洁故事征文、演讲比赛获昆山市一等奖。在各类知识竞赛、才艺比赛、演讲比赛、科技论文中,我校学生也均有出色的表现。
(2) 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2006—2007年度毛弈等12名同学获第十一届智力七巧板竞赛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刘博文等四名同学在第三届科技实践操作赛(火箭制作)大赛中分获特、一、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沙宇亮等5名同学在“声光杯”全国模拟遥控飞行挑战赛小学男子组获国家级二、三等奖;戴若木、刘力方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VEX杯”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张启航等9名同学在十六届青少年科技模型“朱棣文杯”舰船模型拼装竞赛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我校杜蔚文等6名同学获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纸模型飞机比赛中省级二、三等奖;王诗瀚等7名同学获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个人项目二、三等奖;梅健瑄等13名同学在橡筋动力杆身飞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王佳琪等三位同学参加第二十一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生“昆山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级特等奖;刘力方等三位同学在“博实杯”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获苏州市一等奖。在其余各类科技竞赛、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都斩获了不错的成绩。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夯实根基。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并能熟练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2006—2007年度中,我校王博等4名学生在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2008—2009年度周文强等15名同学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少年技师认定比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航空航模比赛小学团体第六名;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团体二等奖;昆山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综合团体二等奖。
(4) 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
(2)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1) 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像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2005—2006年度黄敏霞老师获昆山市语文教师评优课二等奖;沈萍老师获昆山百节优秀课评比三等奖。2007—2008年度杜鹃老师获昆山市2004届数学教师会教一等奖、“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二等奖;陈丽娜老师获昆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9—2010年度蒋琴老师在昆山市小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双优”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朱绮纹老师获昆山市第四届“百节优秀课”评比活动三等奖、开发区工会“青年教师风采展示”选拔活动三等奖;陆真珍老师在昆山市小学音乐学科优秀课评比获三等奖;沙亮亮老师在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近50位老师参与了市级公开、评优课的展示。
(2) 教师教学手段变得新颖而多样。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巨大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2006—2007年度黄敏霞等4位老师获昆山优秀教案评比二、三等奖。2008—2009年度我校居敏芳老师获英语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黄敏霞老师获苏州市思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邬国华等15位老师获昆山市优秀教学课件评比省级一、二、三等奖;陈丽娜等25位老师获江苏省“蓝天杯”小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二、三等奖。2009—2010年度陶燕等23位老师在省优秀教案设计评比中获奖;秦月芬等25位老师在2009优秀教学课件中获省教育学会二、三等奖。总计获奖90人次。
(3)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我校青年老师先后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读书心得汇编》、《小学校长》、《希望月报》、《苏州特教研究》、《昆山教育研究》、《新教育实验信息》、《特色教育探索》、《教育科研论坛》、《好教师、好家长》等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35篇。教师乐于教研、敢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 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2006—2007年度,我校老师获奖论文124篇;2007—2008年度我校教师获奖论文88篇;2008—2009年度我校教师论文获奖共计68篇;2009—2010年度我校老师有42篇论文获奖, 总计322篇。2008年校刊《顺帆》获昆山市教育科研刊物评比一等奖。
(3)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2011年,我校引进电子白板达33块,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4)对学校的影响
学校2004年被授予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称号;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研验收;2008年度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先进单位、中小学生书法(写字)展示赛优秀组织奖、读用《关心下一代周报》先进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等;2009年被授予昆山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 研究后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通过实验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2)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教育装备 现代化 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步入快车道,国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西北省份,信息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优质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建设不平衡,软件与硬件不能够同步
由于资金与资源短缺,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资源库的硬件建设工作虽已完成,但是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取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还不能使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我县虽通过开展各类层次的相关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模式单一,培训师资水平有限,教师接受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观念还有待提高,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途径
(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者,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总之,我们要建设一支现代化教育意识强、教育思想观念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注重“三通两平台”建设,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县教育部门应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引领示范作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注册个人空间,各学校组织教师上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在线“晒课”活动,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外,中小学全部建立个性化网站,并且与县教育信息网相互链接,做到了县级有县教育信息网、校级有学校信息网、教师有教师空间。
(三)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在现有教育资源库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我县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渠道,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资源建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深化教育资源成果,利用中心校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落实推广“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持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积累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切实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大培训力度,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新时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找准发力方向,加强内涵发展,在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应用工作。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以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与课程整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县级培训和各校校本培训都将提高教师课堂整合能力作为重点,每学期安排一次县级培训、一次校本培训,并购买了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课设“三个课堂”
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公平。建好“专递课堂”,应采取校与校结对模式或者县与县结对模式,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开展同步课规模化应用,使农村学校能够享受到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调查研究,拓寬思路
一、学校概述
长山镇凌垌小学是一所公立学校,创建于1968年,位于长山镇北部,与广西毗邻。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声誉佳的窗口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服务区域有16条自然村,覆盖人口5300多人,学校有学生224人,教职工12人,其中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3人,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8人,中师学历1人,教师学历达标100%。
我校自开展教育创强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来,得到上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学楼1栋,综合楼1栋,教师宿舍楼1栋,各种教学设施齐全。校园内绿草茵茵,绿树成萌,踏入校园校训、名人名言、守则规范、学习园地、墙报常识尽收眼底。浓厚的校园文化,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育人的气氛。
近年来,我校师生获市级奖励16人次,获镇级奖励92人次。学校先后获得了“湛江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廉江市德育示范学校”、“长山镇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值此,我校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锐意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所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
二、建立有效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机制建立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学校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校建立健全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积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2.学校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优秀教师群体
学校积极实行目标管理,着力抓好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群体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3.学校认真抓实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培育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
学校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明确了教师的培养目标,对于新来的师范生,学校采取师徒帮教的措施,使新教师尽快的成长。
三、加强课程建设,落实学校育人目标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将育人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的基础上,忠实地实施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理解和实践,积极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调课和加课,不随意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规定科目,教师不能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学生作业总量和难度总体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以内完成,并鼓励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各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程体系和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并以此确立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品质高尚、文明礼仪优雅”、具有‘现代不失传统、规范不失个性、竞争又能合作、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合格的小公民”。
1.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凌垌小学”特色的校园少先队文化。
(1)创设少先队环境文化
学校注重创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调动师生的心情,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时注重童真、童趣化的氛围建设。
(2)创设少先队活动文化
学校通过小队—中队—大队一脉相连的活动体系,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丰富少先队文化,培养他们已经真正成为了少先队文化建设的主人。
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学校继续以培养“十个好习惯”为抓手,培养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以各中队为主体,自主开展活动,中队辅导员变强制为监督,队员们互相提醒,自主组织活动,自觉履行行为规范要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示队员在开展“十个好习惯”养成活动中的成果。
(2)学校继续以评比展示为手段,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化。学校以每周“流动红旗”评比为基础,继续切实开展“星级中队”展示活动。
3.坚持少先队活动自动化,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打造,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从儿童的课外活动入手,扩大自主活动。让队员们通过自觉自愿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发展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自治力和进取力,使队员们真正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现程度的要求,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师信息化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培养了一支具有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教师队伍。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在全校多个年级普及信息技术课,开齐开足三年级的必修课,拓展其他年级上网信息技术探究课程,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继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方面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校要求各科教师能够经常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熟练使用多媒体与网络设备,使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应用信息技术的课时逐年提升。
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已经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估检查验收。在此前的准备过程中,我校全体师生思想认识深刻,工作标准高,集中体现了“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勤奋善战”的奋斗精神。下面就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
我校始建于1959年,座落于赣榆县东北部的东柘汪村。她东临黄海,西接204国道。校园占地面积20050平方米,生均32.8平方米,教学教辅建筑面积8791平方米,生均8.4平方米,绿化面积达60%以上。现有15个班级,在校生612名,教职工76名,专任教师66名,其中本科学历56人,达84.4%。学校现有高级教师9名,一级教师30名,市级名师一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各级优质课选手12名,基本功大赛获奖者26名。教师每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在各级论文大赛中获奖论文达40 余篇。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学校形成了“博学、慎思、明理、笃行”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辛勤育人”的教风,“尊师守纪、致学向上”的学风。学校一直奉行“以人为本、育人育德”的办学理念,以“先做人,后成才”为办学目标,以“爱心留住学生、诚心感动学生、恒心教育学生”为育人途径,通过课程文化的开设,环境文化的布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构筑具有教育性、人文性、生态性、实用性的文化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不断组 1 织全校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时刻保持和上级高度一致。同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创建任务,力争使创建工作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放大亮点,强化推进,确保创建工作有步骤、按计划进行。
二、加强教育宣传,扩大创建影响
1.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创建工作的指导性的意见,及时传达落实县局有关会议精神,明确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充分发挥教师在创建教育现代化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教师了解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习画廊、连云港日报、连网、赣榆县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宣传活动,使创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意义能深入千家万户,切实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柘汪中学成为一所人民群众信赖的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农村中学。
三、加大经费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基础条件
学校于2009年投入近100万元新建了8间学生宿舍,修建了宽约4米的水泥路,增添了4片篮球场,改建扩建了学生餐厅、食堂,将学生宿舍及教师破损严重的木质窗户全部更换为塑钢门窗。2010年投资2万元粉刷两栋教学楼,投资近4万元安装电动门、防盗门和路灯,投资15万元用于水泥地面硬化,投资3万元更换学生床和床板,投资11.2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2011年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争取上级资金70余万元,为每一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为每一口教室安装投影设备,装备了全新的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教室和网络中心各一个;自筹资金30余万元,其中用于教学楼做防水、为各科室吊棚、做隔断、粉刷墙壁、修复操场跑道以及修建新仓库和学生乒乓球桌约12万元,投资近4万元用于更新学生餐桌和购买会议桌,投资6万元为各办公室安装空调,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广播室、会议室等各种专用室一应齐全,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府斥资并校,助推教育现代化
随着柘汪临港产业的做大做强以及北翼港区的稳步推进,人口正在源源不断地向柘汪新区聚集生源也在不断增加,柘汪中学占地不到30亩,无发展空间,柘汪二中地处偏僻,不适于原地扩建,2011年,柘汪镇党委政府斥资5000万元,按照《江苏省初级中学现代校舍建设标准》规划设计,规划新校101亩,办学规模16轨48个班,建筑面积34166平方米,计划建设教学楼3幢,行政办公楼1幢,综合楼1幢,宿舍楼2幢(男女生各1幢),餐厅一幢(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和体育馆1幢,另建设学校大门、院墙、厕所、塑胶跑道、硬化路面、内部装备、绿化美化及附属设施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3.对照文件标准,不断添置教学设备
为创建现代化学校,学校对照上级文件的相关标准,加大投入,不断添置新的教学设备。2010年以来,学校共投入约10万余元购买办公桌、电脑、复印机、一体机和监控设备等教育教学辅助器材,投资3万余元用于学校网络建设;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增学生电脑45台,数码照相机1台,数码摄像机1台,多媒体讲桌1个,视频展示台1张,激光打印机2台,此外还有大量实验、体育、音乐、美术等教育教学设备。目前我校学生用计算机 95台,生机比达到6:1,专任教师66人,教师笔记本66台,师机比为1:1,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22套。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15个,还设有各种专用教室:其中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别为2:2:1,并各有1个器材室和1个准备室,除此之外学校还配有2个学生微机室,1个教师机房,1个专用多媒体教室,1个音乐器材室,1个美术器材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舞蹈室,1个劳技教室,2间体育器材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
4.精心布置美化,努力打造人文校园
2010年以来共投资4万余元用于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树种多达几十种,花开四季,花香弥漫;两年来学校投资6万元用于宿舍和各科室文化布置:教室里图书角丰富多彩,学习园地图文并茂;宿舍外图画精美绝伦,宿舍内文字个性十足;走廊里张贴了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巧于构思,精心设计;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感恩励志活动、画廊宣传等载体进行政策法规、安全、青春期心理健康、革命历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走进校园,静谧端庄,清洁明亮,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强化三项管理,挖掘深层效益
一向硬件管理要效益。我校要求分管人员每天要对机房进行彻底的除尘:拖地,擦显示器、键盘主机和桌面。并且一年两次,安排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开学前,对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护,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二向服务意识要效益。我们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和管理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将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服务于学生、教师、学校工作。三向教师培训要效益。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把它放在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同等重要 的位置。通过培训,我们学校所有所有教师都能正确使用各种现代化设备,如54岁的尚庆学教师,都可以熟练的应用白板进行教学,建立个人博客,并在去年的市级教师个人博客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五、实行多重举措,打造教师队伍
1.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
学校把班子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具体做法上,一是狠抓学习,内强素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管理经验,做学习笔记,写读书心得,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管理理念;二是重抓言行,外塑形象。学校要求领导带头遵守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一”:上好一门主课,带强一门学科,联系一个部门,帮助好一名后进生。目前,一个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作风正派、业务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已经形成。
2.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爱心教育,强化师德建设。我校师德建设以“爱”为主旨,教育我们的教师要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爱班级,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歧视、讽刺后进生,扶困补差时因人而异。学校特别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学校已经拥有了一支责任心强、有爱心、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心很好地诠释了教育是以心灵塑造、以精神铸就的伟大事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祥公、王修业、王均谊、徐进娟、秦绪佰等老师先后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2)提供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尽管教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校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让全体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 己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新的发展要求。目前,全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 100%,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4.4%。学校拥有连云港市名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各级优质课选手12名,基本功大赛获奖者26名。
(3)新老结对,促进青师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近年来,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来抓,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落实“师徒结对”责任,青年教师通过分析自我优势与不足来制订学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目标与步骤,在全校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如今,一部分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为我校教学上的骨干力量。
六、强化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成立了以侍发金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安全教育上,坚持每天安全教育制,结合学校地域性、季节性、时令性,由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发放《告家长书》、开展安全讲座、设置安全橱窗,开办安全小广播、进行安全演练等,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技能。
学校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平时由学校安全办公室负责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展开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每天放学后由一名值周领导带队,一名值日教师和四名学生在校门口值班;夜间分别在9点、12点及凌晨2点分三次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清点人数,维护秩序;周五下午放学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对学生实施沿路护送,定时定点,风雨无阻;学校还定期与镇边防派出所联合对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进行综合在安全管理上,我 校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学校强化安全巡查、校园值班、门卫管理,确保把细节做细。近年来,学校安全稳定,从未发生过一起人为安全责任事故。
七、进行深刻反思,提升管理水平
我校将以此次评估验收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查找不足,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规范工作要求,巩固创建达标工作成果。
2.各项活动开展系统化,过程精细化。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过程资料、有总结。
3.教师上课规范化,并使这种规范课常态化。4.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育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谱写柘汪中学现代化教育新篇章!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领导力
为了带领全校师生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务处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对领导班子提出以下几点教育技术要求: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只有这样,在制定信息化决策时才有发言权,面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准确做出判断。其次,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朝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二、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
由于建设比较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每年都需要更新维护,为此,学校专门开辟资金稳定投入维持设备正常运转,并为了学校教学实验需要每年购入一些最新的教育实验设备。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的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软件的建设也同步前进。通过自主开发,形成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网络化。目前,我们正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正逐步实现电子教案目录化,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各种数字化素材使用便捷,课堂教学中使用率高,情境创设多样化,符合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学习者,资源开发与整合实行共建共享的原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我校的特色,与我校教育发展相适应。
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好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是基础、是保障,但不能成为摆设,只有将好的硬件环境运用到教学中,成为改善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才能受到师生们的欢迎,才能焕发出其内在的魅力。
学校把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多形式多途径,分层次、分期次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多次组织学校校长及电教骨干教师参加由中央及省电教馆、市电教站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及各类研讨会的学习和培训。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外请专家讲学和自培形式,举办了多期各类教师培训班。普及型培训班:对全体教师进行投影机、录像机、录音机的使用,路电视课室终端控制操作使用,多媒体系统操作使用,达到每位教师都熟悉掌握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为全面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打下基础。计算机操作培训:培训教师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及网络使用,至今100%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为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打下基础。软件制作及网络资源开发培训:从各学科抽调骨干教师,重点培训使用多媒体制作工具来制作CAI软件和学习网络资源的开发。
一、现代化感官教育理念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开始走进课堂,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始发生转变, 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新的变革。在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模式, 是加强教学效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 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引入, 感官教育的理念开始受到了重视, 并且和现有的教育模式和信息技术开始结合, 最终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感官教育。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虽然也有感官教育的理念, 但是其应用并不深化, 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教育中的感官教育虽然可以包括听觉、视觉等诸多方面, 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束缚, 造成传统教育中的感官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和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和引入的深化, 逐步实现了具备现代化特征的感官教育。第一, 现代化感官教育实现了主客体的转换;传统的教育模式, 由于存在一定的教师主体思想, 所以学生们更愿意去被动听讲和观看, 并不会具备主动性, 而采用现代化的感官教育, 就可以将主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 由于采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们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那么通过现代化的感官教育, 就实现了教学课堂的主客体之间的转换。第二, 现代化感官教育具备更强的渲染和冲击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此外, 板书的枯燥性和教材的无聊性, 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排斥心理,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是厌学情绪的产生。但是, 采用现代化的感官教育, 就可以通过超强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实现高度集中, 学习的兴趣和状态都得到了培养, 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和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二、思政教育中感官教育的体现
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改变, 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那么, 在思政教育中, 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应用和体现现代化的感官教育呢?在以上的分析中, 已经明确说明了感官教育的实际内容以及教育模式, 那么对于相对内容严谨而逻辑性又很强的政治教学而言, 就需要来充分利用感官教育, 实现高质量的思政教学。首先, 需要将思政教学内容与感官教育结合, 将教学的案例以教学视频和音频的方式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上更加敏感, 冲击性更加强烈。其次, 教学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 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加入, 让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作为引导, 而学生们在主动的探索中学习,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教学的模式。因此, 现代化的感官教育中,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和课堂节奏的掌握, 而学生们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最后, 现代化感官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 实现教与学合二为一的目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够通过感官教育进行合理结合, 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步提高。总之, 重视现代化感官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并将两者有效结合, 从而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拥有主体学习的地位, 让教师真正解放出来, 成为引导者。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目前现代化教育手段及策略进行总结和概括, 并在思政教育中予以应用。通过应用进行分析, 在应用现代化的感官教育的过程中, 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究其原因与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由于应用现代化感官教学, 那么在教学课堂上的内容就得以增加, 教学方法开始向着多媒体化, 视频化等方向发展, 从而让政治课堂在案例解析, 生活实践关联及多媒体动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总之,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 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感官教育, 在充分开发学生学习角度和层次的基础上,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兴趣, 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摘要: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着改革的问题,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其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原因在于思政教育相对枯燥, 内容理解复杂难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感官接受方面不是很通畅, 造成教学效率一直不是很高。基于此,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感官教育理念出发, 加强思政教育中的感官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以期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现代化教育,感官教育
参考文献
[1]宁一伟.浅析如何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 2011 (10) :25-26.
会上,副省长陈云贤充分肯定了珠三角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成绩,并指出珠三角各地在加快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先进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以教育优先发展为前提,统筹推进教育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本、公平、开放、个性、效能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三是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标准,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四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把促进教育现代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陈云贤强调,珠三角各市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厘清思路,提高认识,巩固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的成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加大统筹,正确认识以标准化、均衡化、协调化、信息化、多元化、优质化、国际化与终身化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统筹好教育现代化八项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以均衡化促进教育创强,以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提升我省整体教育水平。
深圳经验:改革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泉
深圳市坚持把教育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2012年底首批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专家组督导验收。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深圳经验有三:第一,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是关键,不能急功近利,要以过程为重,创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二,正确的教育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要树立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观念,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国际化、全民化和信息化;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泉,要重视系统设计和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圳将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3项试点任务,全市首批规划10项改革试验、63项具体改革项目,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
惠州特色:通过均衡优质发展强化教育现代化的公平性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试点转示范项目市,惠州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底线均衡、城乡联动、同城同教、互联互通”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四条路径”。一是均衡底线,统一起点。通过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等“三对等一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策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趋于均衡。二是城乡联动,结对帮扶。通过实施以支援先进办学理念、支援优质师资队伍、支援实用的教研成果、支援必要的教学设备、支援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支援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等“六支援”为内容,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等“三联动”为载体的“惠州市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全市共有362所农村学校和409所城市学校结成对子,实现了全市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全覆盖。同时,实行城乡师资“刚性流动”制度和农村部分学科教师“县(镇)管校用”的巡教制度,确保了城乡联动所需的师资力量。三是同城同教,享受公平。在全市推广电子公共教育券,补助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小学、初中,学位供给率达到了100%,其中58.42%就读公办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全市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县(区)覆盖率达到100%。市直高中实行“阳光招生”,省—级和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四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目前全市学校100%实现“校校通”,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光纤接入,基本实现区域教学优质资源共享。
中山优势: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山市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抓手,整体联动,全面推进,积极创建“人文底蕴深厚,质量水平一流,优师名校众多,均衡程度领先,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过程中,该市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山是全省最早实现校校通光纤、组建教育城域专网、开通教育官网的地级市。规范化校园网建成率达100%、网络多媒体平台实现“班班通”。开通全国首个“校讯通”平台,创办全国第一所“空中家长学校”,推出全国首个免费官方教育视频网,每天点击量近7000人次。率先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云计算资源中心,形成以中山教育信息港为核心的“一站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城乡一体化、家校一体化、教学管一体化”逐步成为现实,极大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总结】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总结10-09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总结06-07
(总结)2011年现代教育技术工作06-30
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总结06-08
参加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总结10-11
教育现代化呼唤什么样的教育创新07-10
教育现代化创建宣传标语10-07
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09-27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07-28
吴城中学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报告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