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捷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后金融危机下的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及应对措施的分析
摘要 后金融危机下的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屡屡发生,而大学生跳槽会对企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对后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展开分析,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寻找应对措施很有必要。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跳槽 企业 措施
Job-hopping Phenomenon of Graduating Students After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alyse
LIU Lingyan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Key words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job-hopping; enterprises; measures
应届大学生是企业新员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今,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震荡,2009年经济低迷一直到现在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刚刚上岗几个月或一两年的大学生,纷纷跳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大学生跳槽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会加大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而且造成利润的损失。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后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展开分析,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寻找应对措施,以帮助解决这一特殊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1 后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及原因分析
1.1 应届大学生跳槽现象的分析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据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但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但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回暖,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在这样一个后金融危机的时期内,大学生选择工作的空间和余地都有所扩大,因此跳槽现象屡屡发生,虽然我们对跳槽现象不能一概否认,但是如果跳槽现象在刚上岗几个月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那么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制约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应届大学生跳槽原因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企业内部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分析,将应届大学生跳槽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应届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对“先就业再择业”的错误理解。在2008和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应届大学生往往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就是在毕业时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情况下,先找一份工作,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和等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后,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可以算是在大学毕业生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下应对就业难时可以接受的方式,但一部分大学生曲解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意思,没有考虑到它的前提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变成现在的现象,刚上岗几个月就盲目跳槽,闪电式地换工作,基础不扎实,最终只能一无所获。
(2)盲目攀比心理作祟的结果。有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也不管自己的实力如何,也开始蠢蠢欲动,匆匆找了份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工作,或者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大城市勉强找了份工资不算太高的工作,但总算是面子上过得去,最起码找了个在大城市的工作,可是到了单位没多久,一方面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另一方面感觉工作压力太大,无法胜任,到单位没多久,就开始后悔当初的草率行为,最终不得已选择了跳槽。
(3)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难以实现。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刚到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较纯粹,就是为了挣钱,但当工作稳定,他们就会考虑个人发展和前途的问题,每个人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作为企业的员工,其职业发展的途径,无非是从低级的岗位向高级的岗位升迁,从简单的工作向复杂的工作过渡,但是如果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被企业重视,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发展规划的那样,那么他就有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企业,这即为“发展式跳槽”,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为个人的发展前程而跳槽。
1.2.2 企业方面的原因
(1)工资待遇与大学生的预期不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实现当初所承诺的待遇,另一方面可能大学生认为工资待遇太低,考虑到既要回报父母,又要为今后作打算,尤其是男生,买房买车的压力摆在面前,但是现有的工作水平难以实现,于是促使大学生为“钱”途而跳槽,选择工资更高的工作。
(2)工作单调乏味。大学生就业前一般把工作想成是一件富有激情和挑战的事情,对工作很有憧憬,这也符合年轻人的性格,但工作后却大失所望,天天机械地重复劳动,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感觉,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厌倦感,这也是大学生“挑战式跳槽”的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向新的领域、新的岗位、新的高度挑战、冲刺。
(3)企业缺乏活力,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上下死气沉沉,人浮于事,缺乏进取向上的精神,这也导致大学
生选择跳槽。
2 企业留住应届大学生的对策及措施分析
在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后,企业如何在经济相对回暖的情势下,为企业的复苏做好人才准备。我们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职场生态和规则都在变化,企业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留人才,在薪酬滞胀时激励员工,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这里也只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留住应届大学生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一般处理问题的规律,笔者将企业应对大学生跳槽现象的对策及措施分为三个阶段,即预防、控制和反思。
2.1 预防:将跳槽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2.1.1 用薪资、福利等物质奖励激励大学生
一方面,企业应有健全的薪酬体系,薪酬待遇要与职位相匹配,要体现差距。待遇太低,不公平是留不住大学生的,值得借鉴的一个做法是在学历上划开档次。有些企业大专与本科生的薪酬待遇相同,这样本科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奔驰公司向自己的员工支付盈利股票和职工股票。盈利股票取决于年终结算,企业效益好,向员工发的盈利股票就多,职工股票是对企业的投资,这样促进员工关注股票行情,进而关注企业的兴衰存亡,两个手段互补,实现短期刺激和长期刺激的双重作用。相应地,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留住更多的优秀应届大学生,让他们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当然,在薪资福利等方面,也可以采取增加小福利的方法,比如说年终分红,员工生日礼物,发下午茶,每个季度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等。
2.1.2 为大学生量身制定科学的生涯规划
马克思说过,人所奋斗的一切,无不以他的利益相关。在企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物质水平提高了,薪资的激励效用就会慢慢降低,那么,他们选择企业发展,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为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另谋高就”的情况很多。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权利的尊重。加拿大的北电网络就十分注意这一方面,他们认为不能让一个人做一个职位做到退休,因此他们对员工进行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制定他们的职业计划,例如让员工进行轮岗。在北电,通常员工工作两年就会有轮岗的机会,以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样,企业也可以向大学生提供阶段性的工作轮换,工作轮换的目的不是要改变他们的工作,而是通过在不同专业领域中进行轮换,大学生可以获得一个评价自己能力和爱好的良好机会,使他更热爱本份工作,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企业也可以挖掘未来管理者,这也即是通过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来留住人才。
2.1.3 企业要以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保障
大学生初入社会,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作为管理者要关心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思想,保持交流的畅通。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总经理信箱,使大学生的任何想法都能直接到达企业的最高层,比如说爱默生就是通过这种沟通机制确保整个公司的信息畅通,确保每个员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定期的会议沟通。通过周例会、月度例会、或季度总结大会等方式进行正式的定期沟通,使得上传下达,大学生的意见能够顺利得到传达。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都有一个“C会议”,杰克·韦尔奇和高级人力资源负责人比尔·科纳蒂大约花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简历,看看有无未来领导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人才,这些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
多开展团队活动,强化各部门的交流。比如定期举办一些外出旅游,素质拓展等活动,利用这些非正式的沟通使交流更顺畅。
总之,只有留住其心才能留住其人,上述建议可以让应届大学生们体会到企业领导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企业的重要性。
2.2 控制:使损失减少到最低
第一,弄清原因,尽量挽回。公司在遇到员工出现这样类似跳槽的倾向后,首先应该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而不能等到真的跳槽了才后悔莫及。在弄清楚原因后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挽回。如果是公司方面的原因,诸如对工资不满意,看看能否改进以尽量挽留,如果实在挽留不下来,也不要强求。
第二,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交接。不要因为员工的流失而忽略工作交接,使工作能有序地进行。具体需要注意的是尽快找到对接人并使其尽快熟悉工作并适应,有些企业往往因为员工的离职导致工作链条脱落,无法正常运转。比如服装厂,各部分工作分工明确,环环紧扣,一旦某个员工离职,有部分工作就无法继续,若不加快步伐找到对接人,可能使这批服装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完成,最终损失利润,当然这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反思:从反思中得到提高
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做好总结工作,制定改进方案,避免再次跳槽现象的发生。具体来说是,总结大学生跳槽的原因,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类似“应急预案”那种形式,在原有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欧莱雅公司每年在全球招聘1900名管理层人员,其中46%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年轻人在培训后离职这种状况,不希望用合同的形式将人“捆绑”起来,而是认为“如果一个有前(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30页)途有才干的年轻人要求辞职,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应该对此进行检讨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欧莱雅公司就是在反思自身的过程中得到的提高。
要成功应对应届大学生的跳槽现象,就得做好预防、控制和反思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遭遇跳槽的风险降到最低,使损失减少。
参考文献
[1]如何应对集体跳槽.人力资源开发网,2010-12-27.
[2]世界著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精萃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教育文摘,2006-01-23.
作者:刘凌艳
组织韧性的机制与过程
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捷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面对灾难、危机、动荡、熔断等高度不确定和不可控的生存逆境,有些企业反应僵硬,动作变形,要么轰然坍塌,要么元气殆尽;有些企业则张弛有度,应对从容,基本完好无损,甚或实力劲增。大部分企业则是随波逐流,摇摆不定,在惊恐中试错,在从众中折腾。到底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不同企业命途之异同?可能是企业的实力和应对,可能是逆境的情势和类型,可能是情境与应对的有幸匹配,逢凶化吉、绝地重生,也可能完全是无法抗拒和适应,时运不济、造化无情。
从概率上来看,运气之外,至少有一种特定的组织意识和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应对逆境。这种意识和能力通常被称为“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Resilience):基于组织自身的运营实力和日常准备,通过灵活敏捷和强劲果敢的应对过程,去规避、抵制、化解和吸收逆境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并且在逆境之后迅速有效地恢復组织常态甚或提升自身对未来类似事件的应对能力。组织韧性,是一种主动自发而警觉审慎的生存意识,也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积极应对和调整的组织能力和运作过程,通常体现在逆境事件之后的快速复原和继续前行的结果和状态之中。为了避免重复定义和循环论证之嫌,本文的界定和考察将聚焦于组织韧性的运作机制和动态过程,并阐释其相关的战略含义和管理启发。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韧性是一种组织常态,贯穿于一个组织日常运营之中。对于一般的组织而言,只有在各类突发的逆境事件之中,组织韧性的功用才会得到凸显,能够帮助组织比对手更好地度过难关。而有些组织,则需要长期生存于逆境之中,比如医院急诊室、救火团队、防爆警察等等。对于这些组织而言,逆境生存乃是常态,组织韧性自然亦是其日常生存和正常运作之必须。这也就意味着此类组织中遇到的危机事件更加严重和频繁,通常关乎生死,组织恢复常态需要的周期更短,挑战更加严峻,对于组织成员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专业协作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如果做一个进一步拓展的话,本文对于组织韧性的定义既包括常规组织遭遇重大突发性逆境事件之后迅速恢复常态的能力,也包括长期在逆境中生存时能够相对从容有效地应对和调整的能力。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强调组织韧性的常态及其在日常运营中的连续性和反复迭代的特性。当然,为分析方便简明,我们选用单个特定逆境事件为分析单元来阐述组织韧性的作用过程。对于一个具体的突发性逆境事件的应对,我们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分别考察。
显然,一个组织的运营既有实际的行动系统本身,也有在行动过程中体现的认知与思考和学习与提高。前者专注于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后者在于审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优劣高下以及改进的空间和可能性。本文构建一个双环框架,同时从行动与应对链条和认知与学习链条两个方面来勾勒组织韧性的前序成因、要素构成、运作机制与效果功用,强调的是行动(ACT)的质量以及与行动相关的有效学习与改进(见图1)。
逆境来临之前的意识与准备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具体的危机和灾难,抑或机会与利好,我们通常无法准确地预测预知。但提前谋划和准备,则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我们在预判和应对实际事件中的机敏与从容。一个企业的组织韧性,从逆境降临之前的常态来看,首先发轫于企业自身的警觉和应对能力的积攒与夯实。从企业的行动与应对的链条来看,企业的组织韧性体现在三种具体的能力之中。
第一,对于突发性逆境事件的监控、捕捉以及相对强于竞争对手的预判能力。对于环境的常规性和系统性的监控与检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系统性的和独特性的机会与威胁。任何与既往常态抑或常识不同的趋势和变化,可能昭示千载难逢的机遇抑或万劫不复的灾难,也可能不过是不痛不痒的一时环境噪音。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外在的变化,并预判其未来的走势,乃是企业组织韧性的前端必须。预警预判比较精准的企业在逆境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应对逆境。逆境到来之后,反倒不需要大张旗鼓和矫枉过正地去大肆纠偏。
第二,增强实力,构建防火墙。应对危机的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可靠的物质基础就是皮糙肉厚,实力超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死的骆驼自然比马更有耐久力,能够更好地抵御和抗衡生存逆境。微软、苹果和谷歌等企业账上趴着的上千亿美元现金,既是效率上的某种浪费,也是组织韧性的必然代价。微软若干年前就著名地声称,我们离破产总有18个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战略决策完全错误,账上足够的现今也至少能够保证我们坚持存活18个月。这段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调整和改进,从而保证生存与提升。这与动辄高杠杆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企业应该不仅仅在呼风唤雨的高光时刻踌躇满志,也应该在长期发展中注定将遇到的沟壑坎坷之际能够顺利应对,重新振作。除了现金,企业还要有足够的其它类型的资源储备,以应不时之需,尤其是人才发展和组织能力等内部实力,以及良好的信誉、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共生关系。
第三,组织韧性强大的企业通常具有对于外在逆境的敏感性,它们可以迅速地感知和捕捉外在的威胁,提前启动预警和应对方案,从而减少损失和伤害,保存自身的实力和核心业务,使之不会受到过度的负面影响或者毁灭性的打击。确切地说,从预警方案的角度来看,组织韧性的提升往往来自于日常的模拟性训练。就像火灾或者地震演习一样,对于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较大的逆境事件,一个组织要有选择地进行模拟性应对。这样才能提高实战时的应急发挥。
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可操作的预案,一旦逆境苗头出现,企业就可及早启动预案,即时应对。比如,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调整资产组合,从激进的倾向转向稳健的态势。再比如,敏感地意识到全球范围内对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之趋势,在政府严厉的“环保减排政策”出台之前,企业已然积极主动地提前达到新标、合乎规范,便是主动应对的典范。显然,诸多跨国企业通过其公司政治战略对其经营所在国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事前应对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有了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可操作的预案,一旦逆境苗头出现,企业就可及早启动预案,即时应对。比如,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已经调整资产组合,从激进的倾向转向稳健的态势。再比如,敏感地意识到全球范围内对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之趋势,在政府严厉的“环保减排政策”出台之前,企业已然积极主动地提前达到新标、合乎规范,便是主动应对的典范。显然,诸多跨国企业通过其公司政治战略对其经营所在国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事前应对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当然,要实现行动中上述的三种前瞻性的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企业既不能固步自封,沉溺于现有的范式与辉煌,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定位与坚守,一天到晚忙碌于到处跟风模仿抑或潜心于随手捞浮财。也就是说,与事前的行动准备息息相关的是学习链条的构建和应用。
首先,企业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和积极的心态,在思想意识和认知层面上重视对于逆境到来之前的自身准备。既不盲目自傲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轻松搞定任何威胁、百病不侵,也不能完全听任外在事态的发展,企盼船到桥头自然直,而是切实有效地在那些力所能及的基本功和应对实力方面提前下笨功夫。其次,是对于环境监控和内部扫描在意识里和态度上的重视和审慎。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可能脚踏实地地去构建和使用预警系统。再次,积极的心态和审慎的态度最终要体现在对于逆境事件在认知层面上的把握,能够即时准确地进行判断(至少是优于竞争对手的判断)和果敢决策,从而有助于主动有序地启动应对预案。
逆境之中的应对机制与过程
对于逆境到来之后的应对,企业的决策者既要基于自己的实力和预警方案去按部就班地实施尝试,也要应用自己的决策智慧和专业能力进行临机处置和即兴发挥。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方法至少有三种基本思路:规避与隔离,抵制与反击,化解与吸收。
第一,规避与隔离,是避免与逆境直接地接触的战略性选择,旨在与逆境事件本身绝缘。此类应对措施既取决于企业事前的战略定位,也取决于它在逆境中可以瞬时调整的可能性和灵活性。比如,一个企业不仅要力争理解各种可能的逆境事件的大致概率,也要同时在各项业务中熟悉自己生态系统内不同选手的定位和偏好,以及其它生态系统内(比如国外或者临近行业)可能随时进入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手的期望与诉求。这样,企业可以及时地剥离与即将受到冲击的业务相关的资产,转入到相对安全的业务或者地理区域,或者有选择地迅速与某些选手形成战略联盟(比如获取特定资质或者豁免权)从而避开某种特定的威胁(比如政策性惩罚或者灭顶之灾)。
第二,抵制与反击,是依靠自身的实力和运作技巧去抗拒和抵御来自于外部的威胁和打击。这也是相对主动的一种应对措施,希望拒敌于门外,从而保证自己的核心活動不受逆境的影响。比如,一个企业可以动用各方资源与关系,去影响和改变那些给自己或者全行业带来逆境的政府政策,也可以通过合作者和第三方去挫败和逆转对自身不利的传言和媒体报道,还可以通过诉讼和媒体宣传来抹黑和打击对手,抑或自证清白。显然,这些措施的奏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事前准备及其在商界以及社区等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名声和资源。
第三,化解与吸收,是尽量地减弱逆境事件带来的威胁和伤害,将其分化瓦解,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消化吸收,争取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主要是相对被动而又无奈的应对措施。比如,遇到某种突发的自然灾害,企业也许只能自己消化苦果。遭受地震冲击,剑南春基酒受损,极大地影响了它后来的行业地位。再比如,一项特定的政策出台,或者是以某种名头“鼓励”大家捐款,或者是对某种介于违规边界的行为进行重罚。此时,一个企业需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调配,考虑到底暂时牺牲哪个部门和群体,从而可以通过一定的损失保全整体的生存和未来的复苏。
与上述行动与应对链条相对应的认知与学习链条中,此时的挑战在于思绪开放和拿捏有度。首先,最重要的学习挑战,是发现新的元素和环节。最主要的是新的逆境类型和威胁方式,以及新的应对思路和措施组合,而不只是检验原先的经验和秘诀。其次,是要保持一定的思考定力和客观冷静。越是逆境时刻,越要尊崇常识,而不能用恐惧绑架和替代理性。要客观地把握事情的本质,而不只是拘泥于自己从情感上希望和期冀的某种假设与臆想。再次,基于常识和过往的经验,兼及新鲜的刺激,决策者同时也要善于即兴发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需要个人智慧、职业素养、专业判断,也有赖于组织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与真诚沟通。
而且,事前的组织设计原则和文化氛围会对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行为应对产生深远影响。清晰的规则(比如,强大的集权命令体系,在自由竞争中强者胜出,或者专家意见主导等等)都可能会有助于反应的效率,虽然它们的适应情境有所不同。模糊的规则通常会导致反应僵硬机械、松散无序,抑或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还有,在应对外部逆境的同时,能够较好地避免和化解自身内部的潜在危机,也是组织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逆境过后的结果与状态
逆境过后,水落石出。有些丝毫无损,如虎添翼;有些站起身来,奋然前行;有些谢天谢地,心有余悸;有些苟延残喘,战战兢兢。不同的状态,来自于不同的自身实力和应对措施。
第一,极度轻伤或者基本上无伤无损,也许是应对逆境的最佳结果状态。如果在事中能够有效地采用规避与隔离,抑或抵制与反击,企业大抵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状态。财大气粗,店大欺客,岿然不动,富可敌国。这种状态的实现最终靠得是足够的实力。而行动应对的关键则主要在于不犯低级错误,不至于无端地打烂一手好牌。
第二,恢复和重构,乃是组织韧性的最为直观和最为核心的表现。经过相对被动的化解和吸收,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受伤受损,需要尽快地恢复到逆境到来之前的运作水准和反应能力。应对比较成功的企业通常迅速恢复实力或者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相反,应对失败的结果很可能是偃旗息鼓,扫地出局。
第三,增强与提高。亡羊补牢。见贤思齐。无论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学习,还是通过对优秀企业的观摩与仿效,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应对逆境来补齐自己的短板,更新自己的反应措施,从而提升应对未来逆境事件的总体能力。也许,最为可贵的,不仅是在同一种现有能力上得到增强,而是在新的领域内得已提升。
从组织认知和组织学习的链条来看,既要反馈,也要前瞻;既要固化,也要更新;既要总结,也要推广。首先,要善于捕捉新的经验和被证明较为有效的新鲜应对方法,而不仅仅只是诉诸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从而避免“核心刚性”和“应激僵硬”带来的弊端。比如,网络时代的危机化解可能与传统时代的危机公关迥然不同。其次,还是要继续珍视和强化自身优势的方面,认清哪些核心能力是组织韧性的可靠基础和主打项目,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增强。再次,一个企业要把应对逆境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常态,而不能仅仅是看作毕其功于一役的阶段性应对。虽然,就事论事地专注于当下的应对是必要的,但采取前瞻性的视角和跨时段的思考将会使得企业更加有效地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同类以及不同的逆境事件。同样,在组织中构建忧患意识,貌似悲观被动,实际上是积极主动,乃是增强组织韧性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必修课。
小结
我们通常希望逆境很快过去并且永远不再发生。世间乱象,通常不与愿为。俗话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问题是,彩虹过后,仍然会有风雨。人生莫测,世事难料。突发性逆境事件总是会发生。任何组织都必须面对逆境的威胁和侵扰,无论是难以料定的突发性事件,还是极端恶劣多变的日常生存环境,提升自己的实力无疑是最为保险和可靠的应对基础,是组织韧性的核心要素。组织韧性的构建和功用,最终体现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外部情势与内部动态进行的审慎精准的监控与预判,对理性和常识的尊崇,基于智慧和专长的即兴发挥,不同应对措施的创造性组合,既发挥自己特长而又兼收并蓄、善于合作,以及组织常态的迅捷恢复与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
本文责任编辑:刘永选liuyx6@sem.tsinghua.edu.cn
马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树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学术主任
作者:马浩
浅谈煤矿通防灾害预警预控技术的应用
摘 要:近些年来,煤矿事故频发,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煤矿灾害预警技术作为煤矿灾害防控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领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而煤矿通防灾害预警预控,是该领域中的主要分支之一。通过对通防灾害预警预控技术的研究,可以对煤矿中各类灾害起到有效的预报及防控作用,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将事故灾害降至最低。对煤矿灾害防控中的通防灾害预警预控技术的相关技术原则、方法思路等,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煤矿 灾害 预警 预控
1 概述
在人类历史上,采煤技术起步早,发展快,一直是一项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采矿技术。煤炭,作为工业的粮食,满足着各行各业的动力需求。自18世纪以来,采煤工业不断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量的日益增长,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加,一系列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特别是近些年来,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矿井火灾等煤矿事故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及经济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事故惨剧的发生引起人们的普遍深思,由此,煤矿灾害防控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煤矿灾害预警预控技术,应该与煤矿开采业同步发展前进,也只有这样,方能保证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各类灾害事故得到很好的预防,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国家、社会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煤矿通防技术,是针对煤矿中包括瓦斯、煤尘等在内的易燃易爆物质作出灾害预报及防控的一项技术手段,通过这一技术的实施,非但可以对煤矿中各类通防事故起到很好的预防、控制作用,还可以建立起灾害应对措施库,为日后各类事故的预警预控起作出充分的准备。
2 煤矿通防灾害事故分析
煤矿通防事故的频频发生,给国家、集体以及每个煤矿工作人员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近些年来,通常发生的煤矿通防事故包括顶板事故,煤尘导致的事故,水灾、火灾事故,瓦斯导致的事故等等,任何一次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往往都是由于一系列人为或可控的自然因素所致。因此,倘若通过合理的分析,便可以对事故缘由进行有效的把握,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煤矿通防事故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然而不同的事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即所有事故均存在的偶然性,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以及可预测性等等。
其中,偶然性是指事故在发生过程中以及发生后导致的后果的不可预知性,比如某些不安全因素长期积累,在某一不可预知时刻导致事故爆发;同时,同一类事故在爆发时的具体形式也是具有其偶然性的;另外,事故发生之后,其危机范围以及导致的破坏程度等等,均不是事故发生前即可进行完全预测的。因此,对于煤矿通防灾害的预警预控工作并不等同于在事故发生前即对其百分之百的预知,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最大程度的预测,并将事故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除偶然性外,煤矿通防事故还具有规律性、因果性以及必然性等特点。每次事故的发生终有其必然的原因,比如天气因素,人为失误等等,并且各类不安全因素所导致的事故类型也常常尤其对应的规律性,一旦某一类或几类不安全因素被积聚,则事故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事故的预警预控过程中,可以对事故的特征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只需对其某一环节进行截断,便可以有效的对事故的发生进行避免。因此,这便要求我们对各类事故发生的起因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把控事故发生线索,遵循客观规律对煤矿通防事故实施预警预控。
3 煤矿通防灾害预警技术
煤矿通防灾害预警技术指的是在灾害发生之前,对于大量前期发生的煤矿通防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对该类事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类备案,实现对灾害发生前的提前控制、预防的效果。在该类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通常是利用数学建模的办法,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型把握事故发生时的特点,依据这些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预警技术开展时,要首先通过前期分析对各类事故提出相应的预警指标,并依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设计不同的预警信号,并划分预警等级。在事故发生之前,即可对事故作出不同级别的警报提示,从而对事故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预报及防控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因煤矿通防灾害引发的各类损失。
3.1 煤矿通防灾害预警准则
所谓预警准则,指的是对灾害进行预报时的依据,只有制定了合理有效灾害预警准则,才能在事故发生前做出科学的、规范的、准确性高的预报提示工作。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相关的规定,即《煤矿安全规程》等,同时,也要借鉴其他的各类安全规程标准,综合制定出相应的预警准则。
以“否决”为优先指标的预警准则为例。通常,此类情况下,总体的危害性评价位于评判标准的第二位,在进行实际评判时,两者是综合进行的。在对灾害事故进行评判时,对照事故的各项指标,首先依据“否决”标准进行判断,在各项判断指标中,凡有某一类指标达到“否决”规定的判断标准,则将该事故按照严重或较为严重定级。此后,再根据标定后的灾害等级进行判定,若尚未达到预警标准,则无需进行警报警示,但仍需继续进行数据搜索工作;若已达到预警标准,则必须进行相应不同级别的报警措施。
3.2 煤矿通防灾害预警指标
如前所述,煤矿通防灾害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因而其各自对应的通防灾害预警指标也各有不同。仍以“否决”为优先指标的预警类型为例,预警指标通常包括首要的否决性指标,以及相应的一般性指标两类。对于瓦斯爆炸事故、火灾事故、水灾事故等煤矿通防灾害,否决性指标通常包括危害性气体的浓度指标,即瓦斯浓度指标以及一氧化碳、乙烯的浓度指标等等;一般性指标则通常指的是对危害性气体的判断结果,即瓦斯爆炸事故危害性判断结果,火灾、水灾所致事故危害性判断结果,气体流通系统标准化程度危害性判断结果,等等。
3.3 煤矿通防灾害预警方法
依据不同类型的煤矿通防灾害预警指标,通过对多种煤矿数据资料的搜集,可以提出两类相应的预警方法,即煤矿通防预警的静态方法以及动态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明显的优势与不足,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类方法分别进行,但所得预警结果又相互结合相互参考,共同完成煤矿通防灾害的防控任务。
3.3.1 煤矿通防灾害静态预警方法
静态预警是以分析、评判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一类预警方法。通过对前期灾害数据及灾害资料的搜集整理,静态预警需将这些数据与相应的判定指标进行对照,凡超出临界值的事故类型,则判定其为高或较高的危险事故类型,并对其进行静态警报提示。静态预警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且结果直观明了,但其也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即只能够对当前的矿内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而无法起到很好的预报作用,判断作用强但实际预警作用不够突出。因此,必须结合相应的综合指标预测方法对煤矿通防事故的危害程度进行提前的动态分析及事前预测工作,及动态预警方法。
3.3.2 煤矿通防灾害动态预警方法
与静态预警方法中简单的对照评判标准进行分析判断不同,煤矿通防灾害动态预警方法需要对一段时期中煤矿内的各类指标,如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通风程度等进行跟踪分析,并依据曾发生过事故的多类指标与灾害类型对应关系进行相应的判断,从而在某类指标达到某危害程度时发出灾害预测警报,从而实现灾害的预警目的。由于资料搜集及使用均非一成不变的,因而成此类方法为煤矿通防预警的动态方法。
3.4 煤矿通防事故预警信号
煤矿通防事故类型多样,其破坏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依据其各自的破坏形式,可将事故类型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为重大事故以及其他破坏性较小的事故类型。其中,各个级别的重大事故均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往往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一旦发现此类的事故潜在危害,则需要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潜在危害排查。在对煤矿通防灾害进行定级时,所依据的判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个判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方能得出最终的定级标准。目前,我国将事故危害划分为四个级别,由重至轻依次为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的事故;在规定期限内需处理完毕的事故;要求需要进行处理的事故;以及虽在目前的状况下可以接受,但必须进行追踪监控,防止问题恶化的事故。并对给予了这四类事故不同的颜色警报,依次为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以及蓝色预警。
4 煤矿通防灾害预控技术
4.1 煤矿通防灾害预控技术概况
预警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对灾害进行提前的报警,以对煤矿工作人员起到警示的作用。而相应的,煤矿通防灾害预控技术则指的是在接收到不同类型的预警之后,人们所应采取的各类相关措施,从而对灾害起到有效的控制效果。在预控技术中,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结果,需要对各类灾难形式进行分析,如灾害的发生类型,破坏对象,危害程度,等等,并对其提出一系列的控制措施。这样,一旦发现煤矿灾害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即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预防;或者,在灾害发生之初,即对其实施控制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煤矿通防灾害的预控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人工操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其中,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各种灾害警报进行充分准确的分析,并在应对各类灾害预警是作出快速的反应,但是,由于计算机应变能力较差,面对灾害的多变性,无法进行及时的措施结合或措施调整,故不能作为煤矿灾害预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而灾害预控中的相关技术人员,特别是从事了多年此类预控工作的相关专家,他们对于煤矿通防灾害的预控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及应变能力强,在灾害发生之初即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故而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规避。这些技术人员及专家是煤矿通防灾害预控过程中的主力成员。
4.2 煤矿灾害预控对策库
在煤矿灾害预警的前提之下,预控技术提出不同类型预警结果所对应的预控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形成统一的对策库,以便于事故发生时策略的快速调拨。
预控对策库的建立过程不应简单的无序进行,而应根据相关的制度标准,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这些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动静结合原则以及可靠性原则等等。依据上述原则,方可开展对各类煤矿通防灾害的防控对策提出。
以瓦斯爆炸事故为例,针对不同破坏程度的瓦斯爆炸事故,提出相应预控措施库如下:
(1)对于安全类预警提示,无需进行预控措施。
(2)对于潜在危害指标正在上升,但尚未发生灾害的预警提示,依据方式火灾发生的原则,需严格控制高温热源,严禁明火及潜在火源,严禁使用易燃易爆原料,防止高温、摩擦引发火灾等措施。
(3)对于采取措施后,潜在危害指数下降的预警提示,应依据防止火灾蔓延的原则,在适当的位置建立防火门,设立井上及井下消防器材库,保持通风条件及通风措施运行良好等措施。
总之,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通防灾害,需提出多种与之相对应的灾害预控措施库,为后期灾害控制系统打下有效基础。
5 结论
预防煤矿通防灾害发生,进行相关的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煤矿开采等相关领域在发展采矿技术的同时,更应及时跟进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对于各种类型的煤矿灾难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避免事故悲剧的再次发生,为国家、集体利益及个人的人身安全提供科学、有效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鞠金峰,施喜书,王晓.关于高温矿井热害防治的思考[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3):80-81,96.
[2] 赵杰.浅谈气象灾害预警[J].中国减灾,2004(10).
[3] 杨荣海.金融危机预警理论述评[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3):48-52.
[4] 潘洁珠,朱强,郭玉堂.预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3):68-71.
[5] 黄颖华,沈斐敏.高温矿井降温技术研究动态[J].安全与健康,2006(21):30-31.
[6] 肖全兴.矿井通风安全管理预警提示系统的研制[J].徐煤科技,1996(1):24-26.
作者:毕思存
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的应对10-03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06-07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07-25
金融危机防范措施10-17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10-14
金融危机和政府监管07-26
中国国际金融危机11-04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09-07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09-22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