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共8篇)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篇1

【摘要】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基本走势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应对经济下滑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政策回顾及实践效应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

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重庆市为例,1至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同期回落21.2%和6.3%。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和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来源:好范文 http:///)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2.8%,是自5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之外的内资企业,在1到2月份的投资总额为457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放慢6个百分点,该类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放缓,创出历史新低。民间投资尚未被积极拉动,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在中央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后期地方项目的投资会逐

渐跟上,使得后期总的投资增长形势比较可观。论文网lunwennet.com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有滞后性。作为制度性改革,其实施效果的显现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外贸企业资金链紧张,并有望进一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此次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税率的调低有利于降低原材料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库存积压。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1.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

4.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5.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深度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对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三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等。

6.降低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环境制约,我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并且进一步完善企业税负负担,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行业中,从而减轻了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增长、流动性膨胀等的压力。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但是,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7)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8)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篇2

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

(1) M.弗里德曼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讨论

2008年, 国内翻译出版了M·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的节选本, 英文名为《The Great Contraction, 1929~1933》, 应译作“大紧缩” (指货币供应量) , 但中译名为“大衰退”。中译版书名的改动意在吸引人们的眼球, 却有失去作者的原意和警示之虞!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将大萧条期间的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分成四个阶段, 其中三个阶段里实行了紧缩的政策, 一个阶段里实行宽松的政策。第一个阶段是从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1927年年底, 美国经济周期刚刚到达谷底, 物价还在下滑, 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苗头。但是, 美联储由于担忧股市投机的进一步加剧, 采取提高贴现率的对策打压投机, 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滑和经济活动的萎缩。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9月英镑危机之后的货币紧缩阶段。国外势力的黄金挤兑行为引发了美联储积极而迅速的行动, 极短时间内急速提高贴现率, 导致大批商业银行的破产和工业产出及物价的下跌。第三个阶段属于货币宽松阶段, 始自1932年4月, 国会向美联储施以重压, 要求后者放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迫不得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使经济显露复苏的迹象。当美联储1932年7月终止这一政策后, 经济便重陷困境。第四个阶段是1933年1~3月银行业大休假期间。总统还未就任, 未来政策很不确定, 银行倒闭和美联储应对黄金挤兑措施导致货币存量进一步下降, 引起经济最严重的下滑。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显示, 从1929年8月的经济顶峰到1933年3月的经济谷底, 美国货币存量下降了1/3, 相应的便是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这些经历以悲剧性的方式反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 也凸显了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作用。

(2) “格林斯潘的泡沫”

艾伦·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近19年。作为权力极大的美联储主席, 他曾长期饱受赞誉, 有人说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他手舞利率权杖, 俨然就是金融救世主, 是执掌货币政策之神!

然而, 历史是无情的。次贷危机把格林斯潘赶下了神坛。威廉·弗莱肯施泰恩在《格林斯潘的泡沫》一书中指出, 格林斯潘错就错在始终选择极低的利率, 并且在面对由此产生的乱局时, 仍然用极低的利率来解决问题。结果是, 他用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挽救世界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即在股市泡沫破裂时, 用低利率刺激住房信贷, 造成次贷危机, 引发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以上两段经验告诉我们,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时机、力度的选择, 都至关重要。如果美联储在1929~1933年间不过度紧缩货币, 格林斯潘不在2001年1月9日~2003年6月27日连续13次降息, 将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1%, 美国的货币史和经济史可能都要改写!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讨论

1.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特点

与前面所述的美国货币政策机制分析相比, 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自身的特点也很明显。

(1) 利率调节

与美联储调控目标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 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这也是中国不能实行零利率的主要原因。上一个经济周期以来的利率调控见表1。

(2) 存款准备金率

与利率调整相比, 中国货币当局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更为频繁。历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见表2。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为什么这么高, 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直觉来说, 可能与中国流动性过度宽裕有关。

(3) 央行对冲操作 (公开市场交易)

2003年4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央票逐步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从现有的季度数据来看, 2008年中期至年底, 央行明显加大央票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 央行的票据持有量明显回落, 央行收缩流动性的意图显露无遗。

(4) 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还不成熟, 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由于存在“利率软约束”, 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明显偏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很强,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当流动性充足乃至过度时, 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很强, 容易导致信贷的过度膨胀。

2.中国货币政策经验

(1) 货币供应量变动 (最近一个经济周期)

一般认为, 1999年至今, 我国处于一个宏观经济周期中。我们来看这个经济周期中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GDP、M2与CPI的变化情况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 在1999~2008年间, GDP、M2和CPI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 其中GDP增长率2007年最高达到13%, 1999年最低为7.1%;M2增长率2003年最高, 为19.6%, 2000年最低, 为13.99%;M2-GDP增长率之差2003年最大, 为9.58%, 2007年最小为3.74%。2009年的经济特征与前10年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 2009年GDP增长率处于最低水平, 同时M2处于最高水平, 二者之差也急升至20%左右, 远高于前10年的水平。

(2) 近期存贷款变动

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从2008年10月开始增长加快, 2009年1月起, 本外币贷款增速迅速上升;2009年6月起, 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但存贷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趋势。可以说, 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缺, 甚至是十分充裕。

(3) 货币政策取向

回顾最近一个经济周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进入低点 (1999年GDP增长7.1%) , 物价下降 (1999~2002年间每年CPI为负) 。此阶段的货币政策表现为2次下调利率 (1999年6月10日, 2002年2月21日) 、1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999年8%→6%) 。

2002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加速 (2002年GDP增长9.1%, 2003年增长10%) , 物价上涨明显 (2003年CPI为3.2%) 。2003年起货币政策调整为以反通胀为主, 2007年货币政策从紧, 6次上调利率, 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为反通货膨胀, 5次上调准备金率。

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再次调整, 2008年7月转为“一保一控”, 9月转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5次下调利率, 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评价

(1) 政策取向合理

综观近一个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表现, 其政策取向是合理的, 调整是积极的, 有一定的前瞻性。2008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转向是正确的。

(2) 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增长和调整

2003~2008年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的基调是对的, 避免了经济过热。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转向对于应对此次危机的影响是有力的, 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经济的企稳和回升所起的作用明显。

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 货币供应过度宽松

2009年以来, 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 前三季度分别为25.51%、28.46%和29.31%, 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中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高值13%, 当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6.74%, 之前两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只分别为17.57%和15.68%。比较可以发现, 明明原本17%左右的M2增长率可支撑13%的GDP增长率, 当前28%的M2增长率却仅支撑约8%的GDP增速, 中间大部分过度增长的被经济学界称为“失踪的货币”都去了哪里?

过度的货币供应还表现在存贷款差的快速扩大上。从2008年中开始, 存贷款差便持续扩大。2008年1月, 存贷差为115783.62亿元, 到2009年9月, 就攀升至184012.09亿元, 增加了68228.47亿元。大量过剩的货币会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 为将来的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埋下隐忧。

(2) 信贷过度膨胀

与存款超速增长相一致, 2009年以来的贷款也超速增长, 增速从3月份起超过20个百分点, 从6月份起超过30个百分点, 6月之后的增速还超过存款的增速 (参见图1) 。根据前几年的经验, 全年的信贷增量将达10万亿元, 大大超过年初定下的指标。不仅如此, 信贷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 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 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大。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 大量信贷流向重复建设的领域, 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

(3) 资产价格上涨应引起高度关注

超常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不仅会引起通胀预期, 还直接冲击资产价格, 尤其是推动房价快速上涨 (参见图2) 。房价2008年1月从高位下落, 年底同比出现负增长, 本应有更深的合理调整, 但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 房价2009年1月环比出现上升, 6月同比变成正增长, 并且不断加速上涨。

综观房价上涨态势, 发现有几个特点。其一是上涨过快。尽管统计资料告诉人们, 2009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 但实际涨幅可能大大高于统计数据。对于特大城市来说, 房价变动简直可以用飞涨来形容。其二是房价上涨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推进, 几乎是全国涨声一片。其三是房价上涨非理性非常明显, 其推动力量主要是投资和投机购房。一方面是开发商、投资和投机者大发其财, 地方政府大收卖地钱;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对超高房价很无奈, 只能是望房兴叹, 绝大多数城市人买不起房, 更不用说农民工了, 年青人买房主要靠夫妻双方父母来支持, 三个家庭供一套房已成为购房的社会常态。房地产成为社会上收入再分配工具, 它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不公。依靠这种模式的房地产来推动GDP增长是不公平、不健康、不可持续的GDP增长, 当房价涨不上去的时候、当投资和投机者对房价继续上涨预期改变时, 金融危机就不远了。

房价这种非理性上涨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香港一半人口住公屋, 比香港穷得多的大陆怎么能主要靠买房解决居住问题呢?那种一厢情愿的基本市场化住房模式怎么能够获得成功, 怎么能不推助房价上涨而又难以持续呢?政府应该反思!是政府负起责任, 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健康的住房模式的时候了!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我认为政府应当实行严格意义上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其一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考虑到流动性过度充裕的现状, 央行应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收回过多的货币, 使下一年的货币供应增长指标有一个合理的基数。为了使民间充裕的资金有出路, 应采取得力措施, 如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投资项目对民间资本开放, 政府应给民间资本一定的参股比例。政府同时应加大直接融资, 容许财政情况好的地方政府发行市镇债券, 同时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

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消费内需民生

1.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1.1实体经济乏力

1.1.1国家政策的错误导向

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的贷款大量流向市场,使得市场流动资金过剩,企业投资过度增长,出现投资提前,形成资产泡沫。随着国家开始连续提息,直接导致了企业筹资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企业投资急剧下降。投资的不足,使得经济发展缺少了关键马车,于是出现了衰退,国内工厂开工不足,使得出口减少。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足部凸显,受信贷总量控制,市场资金价格大幅度提高,建设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剧。还贷期高峰逐步来临,大面积违约的使得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威胁。

1.1.2制造业的衰退

美国前些年一直推崇所谓的新经济概念,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转为服务型经济,从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忽略了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源配置政策,收入水平乃至时尚潮流也极为容易打击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美国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此时,美国才意识到这是制造业空心化造成恶果。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唯有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少,究其根源,德国凭借着强大的制造业抵抗金融危机的侵害。

1.2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关系矛盾重重

1.2.1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当生产资料过于集中,而更多的民众无法掌握一定的财产,在风险来临之际就无法抵抗。纵然,美国的保障制度覆盖率广,使得大部分美国居民不用为基本生活担心,但是若不能拥有财产,居民的储蓄率就会低,从而抗风险能力走弱,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没有后备资金使用,使得风险一发不可收拾。

1.2.2利益集团主宰着资源的配置

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决策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华尔街的老板和集团公司的总裁们掌控着巨大的政治力量,两党之争财富集中在最上层的塔尖上。自奥巴马在推动减税法案的公开讲话,强调收入不平等的现实,并提出改革办法后,支持奥巴马的利益集团和被民主党描述为代表富人阶层的共和党则一直坚持反对向富人加税。他们要求一直同仁,对全民共同延长减税。每一次的税收改革,获益者往往是那些高收入者或者具有政治背景的人,无法惠及民众,当次贷危机爆发时,占大部分的穷人没有任何资产和储备为金融产品的风险买单,他们无奈之下只有选择违约。

2.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暴露的问题

2.1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动荡后,中国向美国和欧洲出口更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的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会下降,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下滑,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随即下滑。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企业发展大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地产、汽车、钢铁和机械等重要行业进入紧缩周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日益加重。

2.2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出口,当出口受到打击,国内产品无法销售,导致产品堆积,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企业无法盈利,工厂利润下降,随着生产的减少,工人数量和工资随即下滑,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生活缺乏保障,即使产品价格下降,居民仍然无力消费,致使产品继续堆积,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经济发展受阻,如此恶性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力的带动,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生产力,确保企业的发展就要提高企业利润,也就是销售更多的产品,其根源就是要消费,居民消费能力不高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收入分配不均,初次分配比例少,资源配置不公平,垄断企业占据鳌头,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业岗位随即减少,收入悬殊,贫富差距大,中低收入者占大部分,因此国内消费不振。

2.3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低

美国前些年一直推崇所谓的新经济概念,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转为服务型经济,从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忽略了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源配置政策,收入水平乃至时尚潮流也极为容易打击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美国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此时,美国才意识到这是制造业空心化造成恶果。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唯有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少,究其根源,德国凭借着强大的的制造业抵抗金融危机的侵害。然而,占有大量制造业的中国未能独善其身。其根本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4政府宏观调控未能恰到实处

中国实施了数万亿的刺激计划,银行贷款闸门敞开,地方融资平台急剧膨胀,企业投资扩张,企业投资和毛衣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形成巨大的无形的风险。税收增长显著超过经济增速,但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不足,压制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税收结构不合理,过多依赖流转税,本质上就是消费税,政府无形地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转嫁给居民,但居民收入不高,储蓄低,在风险中未能有足够的资金为消费买单,只有选择违约,因此始终未能解决危机。同时行政的权利使得政府的行为缺乏公益性和公共性,在缺乏良好的评估和反馈环境下,政府决策与执行难以做到公开和透明。

3.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

3.1公共性财政支持公益事业改革发展

3.1.1大力發展教育事业,扩大中产阶级的比例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追求工艺目标为出发点,与社会工艺失业发展有内在统一性,失业率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运营状况的晴雨表,也直接影响到民众福祉。因此,提高就业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分配资源是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建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稳定机制,就要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资本教育的合理制度,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应针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难点,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养制度进行改革。

3.1.2保障和改善民生

投资增速高,产能过剩,国内消费不足,只好靠扩大外需寻找出路,但是,外需容易受到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立足于扩大内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我国应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就业、失业、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同时应该普及大众。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切实落实“三民”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扶助低收入群体的资金就会出现不足,就不能很好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收入的差距,不能有效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

3.2充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

结合不同领域事业单位特点,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以及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

3.3提高政府落实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支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经费开支,而是通过穿心体制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生机活力,促进社会工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政府作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处理好公益事业发展与财力保障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系、财政预算管理方式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系,中央宏观指导与地方创新实践的关系。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和宪法“主权在民”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除了改进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评价机制外,还应积极建立由公民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9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8)

金融危机-中国应对之策 篇4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原因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造成这次危机的背景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

2、经济管理思想。

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贸政策,战略调整。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阻断了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格局,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冲击是外需减少。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

2007年出口总值12 180。2亿美元,同比增速25。7%;2008年出口总值14 285。5亿美元,同比增速17。2%,增速回落8。5%;2009年1-9月,出口总值8 466。5亿美元,同比降低21。3%,增速回落29。80025。有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6%;而欧洲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15%。外贸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大挚之一正在急剧减速。

2。外汇储备严重缩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08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其中已投资美国国债、“两房”等政府机构债券和美国企业债券达1万多亿美元,仅中国银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即达7 562万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2。132万亿美元,超出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日本1倍,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29%,占我国GDP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外汇储备增加过快、过多,既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又加大外汇储备运用的压力和外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遭受美元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损失,而购买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债券也遭遇了大幅缩水和破产的危险。

二、中国现行外贸政策带来的问题。

如果从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上述种.种冲击,实际上与中国现行的外贸政策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施行以低价竞销推动出口规模过度扩张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这一具有重商主义性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开拓国际市场、扭转贸易逆差、扩大国内就业等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使中国在短期内扭转了贸易逆差并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同时也给国内外经济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1。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现行外贸政策使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快速增加,有些产品甚至短期内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市场份额急剧增长,导致中国与许多国家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国际上通常以顺差或逆差占本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只要该比重控制在10%以内即意味着一国贸易基本平衡。依据这一衡量标准,2006年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度为10。1%,2007年为12。06%,已进入贸易不平衡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降为12009年1-9月,贸易不平衡度为8。69%。值得重视的是,中国贸易顺差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贸易顺差为1 020亿美元,2006年达到1 775亿美元,2007年又跃升至2 622亿美元,如果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按这一势头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很快出现失控局面。

同时,中国外贸巨额的贸易顺差及其快速增长也会产生以下影响:

贸易摩擦加剧。从贸易顺差来源地来看,主要有美国、香港、欧盟、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等。由于贸易顺差过于集中于美、欧等国家,导致与其贸易摩擦加剧。仅2006年即达83起。

2008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仍然不断,涉案金额将近15亿美元,给我国出口带来很大压力。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8月,我国化工行业遭遇贸易摩擦案件14起,已超过2008年全年案件数。总的看来,与中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多以各种理由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贸易摩擦急剧增加。

2。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形式,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是一般衡量指标,其他的贸易条件则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补充。这里,仅对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进行分析。

3。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国际比较。作为衡量贸易利益在国与国之间分配状况的评价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还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比较各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和所处的地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数据计算,世界上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化不大,发展中国家还略有改善,印度和巴西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不明显,只有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

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从以上中国价格贸易条件自身变化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来看,都充分证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较低,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这与中国迅速扩张的外贸规模(尤其是出口规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为什么?如果从影响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①资本、技术含量不高而普遍靠低价竞争,这显然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有关,而政府的出口支持政策,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奖励、出口贴息贷款等和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又对出口价格进一步下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从影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因素看,主要是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国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扩大,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如石油、原料和中间产品)的持续上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②,而在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又占主体③。这样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利用“转移价格”,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参考文献:

[1]新华社[N].国际先驱导报,2008-10-21。

[2]新华社报导[N].2008-09-18。

[3]孔庆峰,孙旭蕾.我国贸易条件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美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篇6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四是启用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为进一步缓解金融市场短期向下的压力,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决定利用其紧急贷款权力,启用PDCF,其实质是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指投资银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五是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通过支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9月19日,针对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华尔街震荡、大量投资者纷纷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撤资的形势,美联储宣布推出AMLF,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供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购入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美联储还计划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中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等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以进一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顺利运行。六是推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创建CPFF,运作机制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评级较高且以美元标价的3个月期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BCP)和无抵押的商业票据,为美国的银行、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商业票据发行方提供日常流动性支持。

七是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付息。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

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为了援助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贝尔斯登将其流动性最差的300亿美元资产作抵押,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其提供为期28天的等额融资。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在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方案中,纽联储成为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信用贷款的财务代理人。

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9月16日,美联

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采取国际联合救助行动。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安排,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从2008年10月13日起,为配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救市行动,美联储宣布,暂时上调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美元互换额度至无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一)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2008年1月4日,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证券化限额被临时上调,联邦住房委员会的担保额也相应增加。

(二)援助并接管“两房”

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这两家公司能够从财政部获得贷款的额度。二是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权力。三是允许这两家公司直接从纽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当世界还在议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两房”时,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授予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援助的权力,并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房贷户提供帮助。根据这一法案,联邦住房委员会可以向约40万个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风险的房贷户提供上限为3000亿美元的再融资担保,帮助他们将目前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转换为利率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贷款。2008年9月7日,由于“两房”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这两家公司的四步走计划:一是联邦住房金融局牵头接管“两房”;二是财政部与“两房”分别签署高级优先股购买计划;三是为“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建立一个新的、有担保的借贷工具;四是推出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按揭抵押证券的临时计划。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的帮助。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的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常规应对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来应对。

2007年春天,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呼吁重新检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更好地处理保护投资者与增强市场竞争性的关系。2007年秋天,保尔森宣布美国财政部将设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篇7

关键词:税收政策,金融危机,中国,日本

一、金融危机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回顾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由于我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经济联系,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由于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其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放缓。

2004年以来,(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一直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1.9%,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因素影响,美国经济低迷,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将受挫,经济增速较大的下滑。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只有9%。

2. 税收收入增长放缓

2008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219.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同比增收8597.65亿元,增速比2007年的增速回落了14.9个百分点 (2007年税收收入增长31.4%, 如下图4所示) 。全年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2008单月的税收收入总体上呈现逐渐回落态势。第四季度税收收入出现连续负增长,并且跌幅逐月增大,10月份同比下降0.5%,11月份同比下降11%,12月份同比下降11.9%。

3.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回落

2008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比上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农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回落3.8个百分点。如下图15所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从2007年的12.2%下下降到2008年的8.4%,与往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

4. 需求增势放缓,外贸顺差减少。

2008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1%,回落6.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1%,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

此外,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如下图10所示)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5.7%。

从上述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政府有必要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进行干预、调控,更有必要运用税收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来促进、刺激经济发展,来防止出现新的经济萎缩现象。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外需依赖度较高的日本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股市暴跌、出口骤减、设备投资急剧下降,个人消费疲软,工矿业生产迅速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失业率攀升,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在恶化。近年来日本内需很弱,经济主要靠出口支撑,金融危机重创日本经济,其影响比美国和欧洲更为严重。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09)》也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循环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年日本经济受到了比美国和欧洲更严重的冲击。2008年第4季度以来,连续两个季度出现-14%的大幅度下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探底,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2009年日本经济在出口和内需方面将同时下滑,预计将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低水平-3.0%左右的增长。由于主要国家的刺激经济对策可能支撑经济恢复,2009年下半年日本出口有可能停止下滑,生产活动也降到最低点,但因为设备开工率急剧下降,即使生产略有恢复,设备投资也很难马上恢复。此外,该蓝皮书还指出,未来日本经济除了要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外,还面临克服自身经济结构的弊病、扩大内需、少子化对策带来的后果等挑战。

二、中日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比较

(一)中国出台的财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在税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

政府数次提高了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潜力和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例如调低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2008年下半年以来,先后7次提高了纺织、服装、电子、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适时下调了部分能源资源产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关税税率,调低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

2. 促进投资增长的税收政策。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并调整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和增值税征收率,鼓励机器设备投资和小企业发展。对地震灾区实施税收优惠,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同时,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对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 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

为了促进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国家适时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继续实施促进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增值税、印花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对排气量低于一定标准的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适时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制度。

4. 推动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企业自主创新。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税额。适时提高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完善了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增值税优惠政策。较大幅度提高了大排量汽车、卷烟的消费税税额。出台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企业所得税优惠办法。

(二)日本出台的财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在扩大投资方面:

日本政府通过两次修订2008年度预算和编制2009年度预算,出台了约8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用于扩大财政支出的约75万亿日元,用于减税的约12万亿日元。2009年初,日本内阁政府组织起草了《经济财政中长期方针和10年展望》。其中,在财政政策和改革方面,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实施总额为75万亿日元的紧急综合对策,着力解决当前就业和企业资金困难以及居民生活保障问题,对失业者进行住房和生活支援,对中小企业维持雇佣和接纳派遣临时工进行补贴,设立创业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支持基金,加强失业者职业培训。中期要构筑坚实和可持续的“中负担、中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财政重建,中长期则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增长。

2. 在刺激消费方面:

(1).对购买于2009~2013年入住的房屋,购房人将获得10年内最高500刀-日元 (购买普通房屋) 或600万日元 (购买高档房屋住房贷款的税收减免优惠。

(2).以购物券形式给所有纳税人现金补助,但有上限规定。现金补助的金额为每人10 000日元年龄在14岁以下的小孩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可获得每人12 000日元的额外现金补助。

3. 在促进投资方面:

(1).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年度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自2009年2月1日起,重新实行对中小企业的亏损退税政策。

(2).停征土地转让的特殊附加费用,此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有效。转让土地所有权时缴纳的登记税,分别减按1%和0.8%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延长至201 1年3月31日。

(3).个人从股票中获得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所得享受10%优惠税率的政策延长至201 1年。

4. 增税方面:

日本首相声明,日本政府将于2009年起草至2015年左右的金融财政措施中期方案,其中包括在不久的将来提高消费税税率。

(三)中日积极税收政策比较

首先就积极财税政策的具体措施而言,中日两国在政策上存在相似之处。日本政府历来偏好于选择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增加公共事业投资来刺激经济。如前文所述,日本政府修改政府预算,增加公共事业投资。在我国,中央也启动了4万亿投资方案,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促进投资平稳增长。

其次两国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例如对纳税人利息所得税给以优惠减免,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中国来看,我国税负较重,严重制约着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减税政策能极大促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对扩大投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两国税收政策差异表现在日本政府给每个纳税人发放消费券。自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为减轻金融危机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响,我国部分省市也有发放消费券的政策举措,但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二日本政府对于亏损的中小企业实施退税政策,此举是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且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这项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借鉴与启示

中日两国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基本都以减税、扩大政府支出等政策手段为主,体现了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市场对政府调控需求的提高。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政策刺激政策力度之大创历史最高水平;税收救助政策越来越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实现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救助措施都特别关注就业和社会福利。

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我国今后健康持续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结合以上对中日积极财税政策的比较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完善我国税收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财税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税收政策,配合财政货币政策,使税收政策要更具可操作性。

2.税收政策在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中央可在全国范围内向中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次举可直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

3.实施灵活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注重加强节能环保对高档非必须品实施较高的消费税率,优化产业机构,资源节约。

4.以更加灵活有效的税收政策扩大就业渠道,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保障基本生活收入来源。最大限度避免因金融危机给社会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以避免因此产生失业率上升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局面发生。

5继续深化税制改革,着力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参考文献

[1]《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 (2009) 》,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主编

[2]《部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税收政策》, 《涉外税务》高阳2009年第4期第37页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8

摘要: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1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⑨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2金融危机带来机遇与希望。

国外很多媒体在提到中国时,都用“rising China”(崛起中的中国)来形容,可见在危机中的中国,聚集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凝聚了全世界的希望。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有助于中国争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金融风暴爆发后,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这次金融风暴或许是调整国际秩序的序幕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重新塑造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拿出自己关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范式,特别是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的议题上,中国应该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而中国在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进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最终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汇率,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不会被操控在投机资金手中。

2.2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小企业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工业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

3预防金融危机的措施

3.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

3.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3.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

3.4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

上一篇:谁不说咱家乡美指导下一篇:圣诞的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