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1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对我们大学生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何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按揭贷款上的还款风险。这种做法是常规的做法。但是,由于美国过去7、8年以来新贷款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由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这种常规措施并没有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大幅度增加,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转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了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证券化规模的膨胀,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时间的规模扩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关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

1、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

2、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一段时期内,情绪乐观、持续积极。

3、金融监管缺失,许多银行,特别是许多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或不当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较为普遍。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

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

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破坏还不是非常严重,我国的金融系统仍较为健康。但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劳动岗位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就业困难。

四、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已明确今年要力保GDP增长不低于8%,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将继续出台更多的政策,这必将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不要因为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就灰心,就丧失进取心,而应克服畏难情绪,坚持不懈、总结经验、不断努力。

六、结束语

我们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面广,影响大,也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外部需求减少,部分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但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发表特别致辞,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兴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为,我们的金融基本稳定和健康,我们国内的内部需求很大,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

金融危机从最初的酝酿到现在的大爆发,席卷了全世界大部分的资本市场.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这就是07年6月终于出现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对偿付能力或抵押品价值和变现能力较差的贷款申请人发放的按揭贷款,它一般有三个特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2

关键词:目标体系,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一、同样的目标体系下的不同的有机结构

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本着社会中共同认可的理性价值, 强调社会生产的有组织性, 低风险性, 增长性等等理性目标。在这些目标体系中, 增长性有时会与风险性构成引人入深渊的正比例关系, 即风险越大, 增长越多, 风险越小, 越是畏首畏尾, 增长越迟缓, 这种正比例关系有一定的定义域, 即有效范围, 就是这种风险预期不会演化为风险现实, 一旦预期变为了现实, 我们增长的美梦必将破碎, 不仅如此, 还会让我们付出比原先得到的加倍的代价。于是乎, 对于我们普通的社会人来讲, 即使面对增长的诱惑, 我们也能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强调这种风险的控制必要性, 宁可牺牲一时的眼前利益也要控制风险。

对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业务, 其内在高风险性众所周知。但作为企业人来讲, 或者是行业人来讲, 目标体系同样是如上社会目标, 与其不同的是两者构成的有机结构不同, 企业人更加注重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整个企业中驱动一切的动力就是增长, 对于冒险造成的危害虽然心知肚明, 但是却无人愿意牺牲业绩而去兼顾这些繁琐成本, 要想兼顾这些风险:

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预期, 即何时这种风险将要变成现实, 有了明确的模糊预期作底, 就要赶在这个模糊预期之前把能够赚到的利润赚够。其次需要在行业内的独断性, 即企业做出的判断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 也就是说企业即行业, 而这其中存在风险的群体效应, 即大家一致认为行业有风险, 但是却都不愿意为这种风险负责, 承担必要的责任, 做出必要的牺牲。再次, 一个假想敌的出现让这种小群体效应发展到极致, 这个假想敌就是政府监管机构, 在这里, 政府监管机构作为一个控制行业风险的国家机器, 成为其群体团结心理的催化剂, 好的企业似乎就是指那些更好的规避了监管的企业, 针对于这三层关系来讲, 明确的行业预期本身没有足够的智力支持, 而对于行业独断性即使是在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没有完全垄断市场出现过, 再者, 政府监管机构与企业本身的关系无法做到完全合作, 所以产生了在同样社会目标体系下, 企业目标有机机构的偏倚, 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目标体系的崩溃与歪曲。

二、美国金融业严酷的生存环境

美国金融业整个形势的特殊性, 即低储蓄率, 造成了整个行业发展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较强依赖性。据统计, 美国在1994年的储蓄率还保持在将进5%, 但是到2006年, 储蓄率一直下滑到了负增长-1%, 而与此同时的日本人的储蓄率是25%, 中国人是50%[1], 这样就使得一贯自豪于自身保障制度的美国陷入一个困境, 即由保障而产生的欲望的放纵, 由于基本生存的保障, 人们习惯于超前透支, 忽视储蓄, 造成在银行资金来源上的紧张, 由此而产生银行在业绩增长压力下对金融衍生品的依赖。

小企业如果要在垄断环境下生存, 获得市场环境下得比较优势, 靠传统的量的积累是不可行的, 量的积累实力绝大部分集中在垄断企业当中, 这样只有获得两个因素上的优势才能成功, 一是技术创新优势, 二是制度创新优势, 这两种创新虽然都是归于创新范畴中, 但是其包含的科学性带来其风险的不同, 技术创新在其产生之初获得其全面的科学性, 所以它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考验, 而制度创新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一个多面体, 是利弊的混合物, 它所包含的风险除了来自于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于操作过程中利弊的把握, 避免使此项制度走向极端, 至今为止, 很多制度与经济和政治相连时, 由于经济利益带来群体选择的盲目性, 政治利益伴随的一种政治安全感将制度拖向死亡。

这样大环境的要求和成熟行业中企业的发展轨迹, 决定了美国银行业只能从风险投资入手进行发展。亚当斯密讲, 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中, 就是那些资本进入比较充分的行业中, 要想维持行业的高利润率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发现该行业仍然在创造这种神话, 这种神话就像是欧洲殖民时代的北美殖民地一般, 在较高的劳动工资和较充分行业资本的前提下, 仍然保持着高利润率, 而高利润率的维持正是因为在土地价值大大大于资本价值的而产生的, 在现代美国银行业当中, 银行家们也在创造像北美未开发之时的土地一般这样穷之不尽的生力资源。所以可以说, 美国银行业的大环境给雷曼兄弟的带来了先天遗传的不良基因, 那么这种环境同样造就了雷曼发展的无奈选择。

参考文献

[1]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1]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

[2]黎民:《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黎民:《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55-01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纵观历史,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在历史上不断交替出现。上世纪,西方国家历经两次大范围大影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滞涨。当时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泛起。从此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大范围影响世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开始推崇自由贸易。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虽然各机构、政府都宣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各国实际贸易政策操作中却并非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正在减轻,世界经济显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各类贸易保护案却反而大幅上升。多国遭受其害。

一、经济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自由贸易主义居主导地位时,往往是经济较为健康繁荣发展的时候;而自由贸易主义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往往是经济处于倒退停滞的时候.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与经济衰退捆绑出现的.尽管各国出台各类经济刺激方案,试图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依然陷入严重衰退。于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纪末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产业格局逐渐进行重组,生产要素也在重新进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当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开始严重影响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客观上造成了本国的就业岗位锐减,致使国内矛盾加剧;其次还使国家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低成本生产,从而对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由此产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三)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但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各国各地区产业及资源进行重组,客观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国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逐渐蚕食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同时,在生产链和销售链上,完成着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所以当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政党政治利益与选举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当经济低迷,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保护性,而政府换届和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上,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从前受凯恩斯主义影响,主张经济干预,保障国民福利,所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各种利益集团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政策与国内利益集团具有微妙的关系。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矛盾严重加剧,甚至欧盟的希腊和爱尔兰政府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况,此时发达国家中,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催生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则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核心利益左右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国当局意识到,美国的全球利益面临着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等手段阻止中国产品的出口,战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缓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规则中,有这一些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的漏洞,为WTO成员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可能。例如,发达国家可以以反倾销、反补贴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例如2009年,美国就中国轮胎出口问题而展开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国遭遇类似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广泛,如: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日用品、机电、矿产、养殖品,我国遭遇损失严重。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依然广泛,若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世界经济将会陷入一个严重滞退的困境,所以期待各政府组织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朱钟棣.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丽萍.贸易保护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篇4

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以下是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政策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造成累了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机构杠杆率的提高,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额“财富效应”,哟、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国度消费。除了货币政策,美国 所实施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再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增长留下了隐患。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以为是的监督理念,监督制度的漏洞和监督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渐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自信的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另外,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额错位和滞后。从监管技能和监管手段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真实价格和因此产生的损益情况,金融监管当局没能及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

3.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横机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主要是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约束能力,对有效风险管理德尔建设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4.风险与收益不均衡的创新产品催生了金融危机,监管缺失的场外衍生产品加剧了市场动荡。

基础资产发起人通过证券化赚取了高收益,却把基础资产中的所有信用和市场风险通过证券转移给了遍布全球的证券投资者。次贷产品的迅速发展,价格的大幅度膨胀和破灭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原因。

5.评价机构问题重重,是引发额恶化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发行人付费的评价机构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评价机构不负责任的跟许多产品较高的评价,并在短期内降低其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记资产,直接助推了资产价格的螺旋上升和泡沫的聚集,并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的主要始做佣者之一。

6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5

--兼评关于浙江省温州商人的“跑路出逃”现象

王风和

根据2011年10月16日 在世界银行IFC和中国成都市政府主办,“西部博览会论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中的金融创新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摘录

一、中国地方金融产生的问题

-这次关于浙江省温州商人的“跑路者”现象,给我们地方金融的发展深深上了一课,9月20日,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走美国,9月27日,位于中国鞋都温州双屿村的正得利鞋业公司老板沈某跳楼身亡,坊间传闻与高利贷有关。9月30日,浙江商会凌晨3点10分的短信“一个个前赴后继,又纷纷倒下,每天利息一毛,„„”

央行温州支行今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

1、“中国式次贷危机”背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地方民间信贷的市场乱象丛生、光怪陆离,2011年9月爆发的浙江省温州商人的“跑路者”,其实就是“逃债者”,警示着,“中国式次贷危机”的爆发,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有深层次的金融体制原因,也有中央新一轮宏观调控机制失灵的原因,中央利率政策的失衡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根源,就是地方金融市场的缺少公平的法治环境,变成了扭曲的变异的地方金融生态,地方中小企业和带有国资背景的产业脊梁大企业之间在融资渠道上形成鸿沟,地方中小企业和中央大企业没有和谐共生,而是倚强凌弱、以垄断长期独占市场、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大企业利用市场强权和丰富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高息借贷、以市场利息300%倍以上的利率放贷,掏空了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变相吸取了地方中小企业的营养。长期发展就形成了民间信贷市场的乱象。

根据2010年中国社科院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金融生态历年都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正好相反,最近的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较西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负担更重。

东西部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结论是,从信贷数量上,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为33.66%。其中,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为31.11%,西部为37.18%,中部为44.31%。这就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较之欠发达地区对小企业提供的信贷相对更少。从资金成本情况看,东部地区89%的小企业面临资金上浮,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6.84%和74.66%,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比较西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负担更重。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判断银行市场结构论几乎不成立。按照银行市场结构论,东部地区的小企业信贷应该好于中西部地区,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现在的浙江地区发生信贷危机,证明了东部地区的融资形势比西部更严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简述 篇6

关键词:风险,信用,监管,储蓄率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简介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帷幕。6月份,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 危机进一步深化。8月份, 为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 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次贷危机造成全球性影响。

二、次贷危机产生原因几种观点

2.1、次级贷款本身存在的缺点:

次级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等级低、收入不高、负债较重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率一般高出优惠利率2%-3%, 属于短期低息、长期高息的贷款品种。有人认为, 次级贷款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它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风险, 主要体现在:首先, 由于它的贷款对象是信用记录较差和无法出具收入证明的借款人, 使贷款机构在还款第一来源和第二来源的认定问题上混淆立场。其次, 在贷款的担保设定上, 不重视借款人的信用而只考虑了将所购房屋作为抵押。最后, 被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蒙蔽了双眼, 房产看似是最安全的抵押, 而实质上它是将贷款收益建立在房价继续上涨的基础上, 忽视了市场波动性。

2.2、次级贷款的扩张及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2001年, 美国网络新经济泡沫破灭, 并在同年遭遇“9·11”事件的冲击, 经济严重受挫并走向衰退。为使美国的经济忙复苏, 美国政府开始实行降息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 欧洲为了刺激欧元的增长, 日本为走出经济泥潭, 均开始实行降息的政策, 这就使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严重过剩, 在资金充实和资本流动成本低的条件下, 全球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 美国的房地产一度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不断上涨的房价刺激了美国人对住房的投资, 次级贷款者疯狂地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高的缝隙, 囤积房源。获利的房贷机构不断降低放贷标准, 从而刺激了盲目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的循环, 美国房地产泡沫逐渐膨胀, 次级房贷也迅速扩张。由于各主要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 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趋势中发展近6年多时间。然而随着2006年房价升值速度放缓, 借款人利用房价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 一些次级房贷迅速恶化。在此之前的2004年6月, 美国已经开始进行升息阶段。到2007年, 利率的上升和房价持续下降使房贷市场上借款的还贷压力不断增大, 正处于还贷中后期的借款人由于无法承受利率提高的巨大负担, 只能选择违约, 进而引起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

大多数人认为2001-2006年的升息以及2006年后开始的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是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做了反驳。首先, “楼价的下跌是引起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欠佳。因为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的住房价格指数说明, 2006年以后美国的房价没有下跌而只是增速减慢。从理论上讲, 市场对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其次, “利率上涨”这一说法也是缺乏依据的。美国抵押贷款机构使用的是抵押贷款利率, 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轨迹。通过收集美国10年期可转换抵押贷款的利率并进行分析得出, 尽管2005年以后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有一定的回升, 但不足以造成抵押贷款市场的剧烈动荡。

2.3、现代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扩散:

资产证券化, 即以打包后的贷款抵押资产为标的物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出售, 它一方面促进了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资产以现金流的形式回收, 另一方面, 使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在次级贷款的发展过程中, 资产证券化切实起到了延长资金链的作用, 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得利润。表面上看, 资产证券化在每个环节都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然而实质上却是在金融市场整体上扩大了风险, 一旦后一个环节出现亏损, 就会引起前环节一连串的亏损甚至破产。尤其是以次级房贷为标的物的次级债券, 过长的链条已经使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 一旦房贷按揭户出现违约不能还款, 危机就产生了。

在上述基础上, 多数人认为次贷危机是资产证券化的直接产物, 然而也有人认为, 次贷危机并不是资产证券化的必然结果, 而是一些贷款机构错误地使用了资产证券化。比如, 在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披露信息;其次, 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只是凭着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最后,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证券化的监管流于形式。造成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次贷内在的高信用风险, 即使这些次贷不证券化, 它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并带来严重损失, 只是那里的危机表现形式是贷款机构巨额的不良资产。

2.4、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产品的过高评级:

在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使投资者在投资时只能依靠资产评级机构对金融资产做出的评级进行判断。如果对于次级贷款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 穆迪或标普给予了较低评级, 那么要求有稳定收益率的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美国大型投资机构根本就会涉足对其投资。但是如果这些产品经过投资银行的“提炼”与包装后使穆迪、标普动摇了, 比如20世纪末新兴的结构金融产品——抵押债务权益 (CDO) 。在CDO中, 通过一种按照风险进行分层的过程之后, 高风险的次贷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买家了。出于多方面考虑, 穆迪和标普最终给予了这些产品高评级。这样, 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 这也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的根本原因。

2.5、美国政府对房贷市场一定程度的放松监管:

有些人认为, 次贷危机的产生与美国对房贷市场一定程度的放松监管有联系。如前所述, 在2001年美联储不断的降息政策后, 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美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支撑, 因此美国当局宏观过于注重支持经济增长、忽视次贷风险的政策导向, 金融监管机构对房地产金融业采取了短期内支持和纵容的态度, 房贷机构或审查不严或降低房贷门槛向大量还贷能力差的人群提供房贷, 最终形成了房贷泡沫。

三、现实思考

笔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低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种子。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 它的经济以其自由化的特点换来了高速的发展, 因此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很超前。数据显示,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从1980年开始不断下滑, 到2005、2006年,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值。低储蓄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美国人生活的高消费水平, 使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不断下降, 二是美国人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各种投资。没有足够多的储蓄, 使金融体系在预防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缓冲不确定性的冲击方面存在缺陷, 以至此次危机中的贷款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抵御哪怕是非常温和的风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之所以利率提高和房价下降会引起次贷危机, 是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基础的。

其次, 美国房贷市场次级贷款的周期性。最近几年为了吸引民众进行房贷, 美国住房抵押机构通常采用调息抵押的贷款形式, 即利率在贷款初期是固定的, 通常低于定息抵押利率1-3个百分点;后期利率则相应调高。根据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Fitch Ratings) 的研究, 次级债违约一般发生在债务期的第7个月, 在28-42个月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 在120个月大约结束。如果此研究正确, 就可以解释此次危机的发生。因为2001-2006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降息时期, 也是美国房贷市场开始膨胀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尤其是2004年开始, 美国民众的次级房贷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惠誉的研究, 2007年正好是次贷风险发生的时间 (与此次危机相符, ) 并且在2008年会有好转。因此笔者认为次级债本身的性质与危机的发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7

[关键词]信任;危机;分析;解除

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具体说来,它是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重任的现象。

一、高中学生对教师信任危机的成因探析

(一)从教师方面看:观念滞后,师德滑坡,知识匮乏

新时期,对于“教师”一词的解读有了新的含义:教师不是教学上的统治者,以往学生一味依赖教师的局面因为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而转变。但一些教师仍没有彻底的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推崇封建时代的师道尊严,致使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出现不平等, 一切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情感、动机、尊严、自信等人格价值的需要, 因而造成师生信任度降低。

(二)从学生方面看:分辨能力低,认识偏颇

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是广泛的。从个体到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高犯罪率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二、解除高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一)从教师方面讲

1.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解除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2.坚持终生学习,跟上时代节拍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生活、工作的快节奏使人们始终处于一个因已有的知识很快老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挑战环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让学生敬佩信任的现代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才能和新时代的学生的思想接轨。

3.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能力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进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进行素质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转变那些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陈旧思想和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二)从社会和家庭方面讲

1.制度约束——直面问题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化解教师信任危机。2013年底教育部出台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不但要划定师德“红线”,还要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注册”,凡此种种,都是为了遏制极少数教师的师德堕落,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

2.人性关怀——另辟蹊径

化解教师信任危机重在约束,而化解职业危机重在解放,尤须教育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3.第一环境——循循善诱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环境。产生师生信任危机,父母不无责任;破解师生信任危机,家庭责无旁贷。

斑秃产生的原因: 篇8

神经因素:由于植物神经或中枢神经障碍所致。斑秃可在脑震荡、外伤后发生或加重。有学者研究发现,秃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特别高,另据观察,有80%斑秃患者有脑血流图异常,头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毛细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环障碍,毛根种子层的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病。

遗传:有斑秃家庭史者约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还可能发生在双胞胎。

静电产生的原因 篇9

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而进入其他的原子,使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另外的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这种物体表面所带过剩或不足的相对静止不动电荷,称之为静电。引起静电的方式通常有固体起电、感应起电、摩擦起电、人体带电等等。

人体带电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接触分离带电,即人在活动中衣服之间,与外界物质之间的摩擦,鞋与地面接触分离。二是感应带电;三是吸附带电,当人体在具有带电微粒空间活动时,由于带电微粒被人体所吸附,使人体带电。某些外界因素对静电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最主要的要数人体和湿度了。

人为因素

由于人在不停地运动,人的身体很容易带上静电荷;人的皮肤、头发和身体这样的绝缘材料会储存相当大数量的静电荷;由于人在操作,会将人体的静电传输(发射)电荷到元器件或设备上。

低湿度(空气干燥)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因与启示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原因; 启示;监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21-04

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给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梳理了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及其影响,剖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试图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及救助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新世纪金融公司、 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等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2008年前后, 花旗、 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3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6月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扩散成为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被政府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到欧洲和亚洲等地区,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特别是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纷纷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危机,主要手段有:(1)注资。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了注资, 以保持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2)担保。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很多国家都对银行同业拆借进行了担保。(3) 保险。 通过提高存款保险的限额或对全部存款进行担保, 防止金融机构挤提带来的危机。(4)降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国家纷纷降息,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实体经济下滑。

作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始寻求合作,纷纷联合采取措施,以共同度过危机。同时,寻找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方案,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11月15日和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G20)在美国和英国举办的金融峰会, 确立了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原则和行动计划,拉开了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深刻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格局

在美国,华尔街投行历史被终结,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被政府接管,大量商业银行破产,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国有化,美国的金融版图被彻底改变(见表1)。在欧洲,大量银行被政府接管和收购。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将其境内的富通集团业务出售和国有化, 冰岛将其前三大银行Kaupthing、Sandbank、Glitnir接管, 英国将诺森罗克银行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国有化,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对德克夏注资并提供担保, 瑞士政府出资53亿美元购入瑞银9.3%股权,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被英国莱斯银行收购。在亚洲,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申请破产, 韩国多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被调低。

(二)打破了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

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由于它面临着“特里芬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逐渐解体,1976年确立了牙买加体系,转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货币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美元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它面临两个“两难困境”:(1)对于美国来说,美元作为本国货币, 需要为本国的货币政策服务, 作为世界货币,需要加强对美元的约束。因此美元具有内生的不稳定性。(2) 对于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为满足对外贸易和国际清偿的需要, 需要大量持有美元;而美元过多将带来美元的贬值, 从而产生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 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元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将下降,持有美元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已不能够适应现有的经济金融需要。

(三)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渠道。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金融体系的瓦解必然会带来信贷紧缩, 损害企业的正常信贷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工业生产的下降,制造业等将出现萎缩。(2)财富渠道。随着金融产品等价格的下跌,居民的财富将大大缩水,人们的消费能力将大幅下降,消费信心将大幅下滑,而消费能力的下跌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下滑,这将对零售业、汽车业等产生重大影响。(3)贸易渠道。随着全球消费能力的下降, 不仅会打击美国、 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也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带来损害,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4)投资渠道。金融危机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来自海外的投资减少, 还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IMF已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殃及中国的经济金融

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将出现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元资产主要有以下两类:(1)雷曼兄弟债券或贷款,共涉及7家商业银行,6.7亿美元资产;(2) “两房”相关债券,共涉及6家商业银行,253亿美元资产(见表2)。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上述金融资产将受到损失。

二是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资产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中50%以上为美元资产,包括美国国债、机构债、公司债等。

三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将面临损失。 中投公司分别投资摩根斯坦利和百仕通集团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 而目前百仕通和摩根斯坦利股票仅为投资价格和中投转股价的50%左右。

四是冲击中国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消费的不振和全球经济的下滑, 将通过外需渠道打击中国经济的出口。同时,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将有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紧缩,中国实体经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对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

目前, 对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创新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创新过度。在美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程技术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如MBS(抵押房贷支持证券)、CDO(抵押债券凭证)及其衍生品、CDS(信贷违约掉期)等。其中CDS到2007年底名义市值达到62万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水平或美国GDP的4倍多,然后在住房抵押信贷公司、评级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等机构的设计下,把大量不具备足够偿付能力的贷款,通过打包和信用评级后大量发放给投资者, 放大了风险,助长了投机,最终酿成危机。

二是监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监管失败。在美国,投行通过追求高杠杆率来实现高利润,主要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都达到30倍左右。但是美国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投资银行既不受美联储监管, 同时也不受联邦存款保护机制的保护, 还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 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也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 金融衍生品在场外交易甚至绕过了监管, 从而纵容了金融冒险行为。同时,在市场繁荣时,缺乏对金融机构的反周期性监管措施,导致金融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出现危机。

三是货币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美元的泛滥。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为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下调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导致流动性过剩,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房价快速上升,一些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也获得了金融工具的支持,从而产生金融泡沫,导致金融危机。

四是失衡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经济失衡。在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和以透支为代价的消费信贷, 这些都建立在房地产和信贷泡沫的基础上,都需要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而同时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从2005年起,美国储蓄率一直为负数,分别为-0.4%、-1%和-1.7%。当美国居民债务难以支撑房市和信贷泡沫的时候, 将造成各类次级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这将风险传递给大量债券和衍生品,从而使危机不可避免。

五是干预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在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人们提供住房融资,设立了“两房”,其虽为私人持股的企业,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从而放大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同时,政府放低贷款发放标准,对长期贷款提供补贴,放任甚至鼓励表外融资,从而扭曲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六是自由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过快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快速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特别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拆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建立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混合经营,但相应的风险管控没有跟上。在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发起-分销”的低资本消耗型的商业模式下, 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当信贷市场一紧张,流动性就迅速干涸,从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带来金融动荡。

七是贪婪论, 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过度贪婪。 在华尔街现行的治理体制特别是短期巨额奖金制度的激励中,缺乏正确的价值约束,资本家道德风险被持续放大, 其为了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忘记职业操守,放松风险管控,缺乏长远考虑,不计风险地追求高回报,将巨额收益建立在欺诈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身上,最终也引火烧身。

八是雷曼论, 认为美国政府错误地让雷曼破产是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雷曼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行,有6200亿美元资产,其中1800亿是无担保债券。 它的破产将其无担保债券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其交易对手。同时,雷曼作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的主经纪商, 它的破产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迅速萎缩, 导致大量银行不能及时获得流动性而破产, 并且还带来了对冲基金的倒闭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缩水, 从而将美国的信用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系统金融危机。

四、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金融危机表明, 不管是成熟还是新兴的金融市场,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实践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要始终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监管。在监管中,要高度关注银行资产分类、风险资产拨备、表内外风险等基础性监管工作,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重视对系统性风险和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2)加强银行亲周期行为的监管。新会计准则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使金融机构经营往往具有亲周期的特征。在经济景气时银行能够放大信贷,从而出现泡沫,而经济下滑时,信贷过度收缩,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来保持银行信贷的合理投放。(3) 要积极采取逆周期监管行为。在经济繁荣时,采取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督促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而在经济萧条时, 采取适当的金融宽容措施来缓解信贷紧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保证金融创新的有序和透明

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本源上来看,本轮金融危机并不是由金融创新造成,而是金融创新偏离了审慎经营原则,放松了风险管控。从金融危机来看, 在金融创新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即金融创新的“原材料”必须货真价实,只有良好的基础信贷产品,才能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2)风险可控原则。金融创新产品只能分散风险而不可能消除风险, 因此金融创新是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3)透明度原则。在危机中,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在OTC市场而不是在场内市场进行交易, 透明度很低,客户并不能充分了解其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中,要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让创新在“阳光下”运行。

(三)审慎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在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 需深刻汲取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教训,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慎推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这次金融危机表明, 混合经营后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没有跟得上, 不仅易引发危机, 也会加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因此,综合经营必须与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相协调。(2)审慎推进银行“走出去”战略。危机表明,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必须有良好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应对预案。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战略须稳步推进。(3)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最后贷款人制度,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提前制定金融危机处理预案。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1)要积极推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 在制定国际金融规则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2) 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抓住本轮危机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金融基础,逐步推进人民币区建设,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3)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各国金融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加强监管的跨境合作和协调,不仅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快速共同应对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篇11

1 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及概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与地区, 最严重时是进入全球范围, 其大部分金融相关联的产品, 例如金融证券、房地产、股市等, 让这些产业、经济急剧下降、亏损, 资金在最短期内损失额巨大。

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在2007年, 首先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 到2009年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 国际贸易量大幅下降。特别在2009年, 我国的进出口规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 使得我国国际进出口贸易同比下降超过20%, 这严重威胁到了我国贸易进出口及经济的发展。

2 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大幅度影响, 美国等其他周边国家的消费能力水平不断下降, 这因此也对我国出口至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这次的金融危机不只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严重受创, 还拖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脚步。其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 就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

(1) 出口速度大幅回落

从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的全年季度的出口量迅速回落, 比去年同一时期回落4.6个百分点, 以此推开, 我国对于欧盟等地区的出口也降落累计20%以上。这其中包含着我国的农副产品、纺织品、工艺品、服装、玩具等各行各业的出口量, 使得很多企业连连受挫, 最终倒闭。

(2) 出口企业坏账增加

在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情况下, 我国的南方、东部等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大都是依靠国际贸易出口而开设和经营的, 一时间全部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境遇。同时出现了企业资金账款收回困难即坏账, 银行的贷款力度下降, 企业的负债增加, 还由于我国企业的国外合作伙伴纷纷倒闭, 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贷款的清偿能力。

(3) 影响商品结构、冲击国内市场

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 为保障人民币的坚挺, 中国始终予以资金支持, 但面对着所有货币及汇率不断下降, 使得人民币不断处于升值的趋势, 这就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生存, 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它们的货物不能顺利出口, 国内人民币不断的升值, 使它们放弃了出口的道路, 转而将本应销售于国外的产品全部堆积到国内市场上来, 这就严重的冲击了我国的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需求。

3 我国国际贸易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由上述可见, 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之广、之深。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 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 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 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 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这就需要我国的国际贸易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 不断考虑新方式、新思路、新发展道路进行有力的调整, 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

(1) 内需与内供齐头并进

在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时, 我们必须正面地加以调整, 对于出口大幅度削减的情况, 我们要不断地通过扩大、开发我国本土市场的消费能力, 扩大内需, 延缓依靠出口企业的经济损失, 帮助其渡过难关。

内需与内供齐头并进, 还需要我国不断地鼓励所有同行业的企业适当减少内供, 让本依靠出口从而转战国内市场的企业也能够进驻到市场中来, 由于内供与内需是相互配合与相互适应、协调的, 所以国家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整理与调配, 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不断加强、鼓励对外进出口企业的内供是至关重要的。

(2) 优化我国国际贸易结构

我们要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来适当调整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 让具有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碳等资源、产品陆续退出可出口范围, 并通过积极征收关税等遏制这类产品的出口情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上还可以实行积极减免、扶植中小型新兴能源、环保材料等出口退税。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 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有效管理。

(3) 我国要积极应对反倾销

面对金融危机, 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遏制反倾销态势的蔓延。我国必须对此加大力度, 这不仅是帮助对外进出口企的发展, 更是稳固我国经济的手段之一。

(1) 适当调整产品竞争策略

在出口产品时, 我们要尽快摒弃以前的“廉价取胜法”和“薄利多销法”, 尽快地调整、开发产品竞争策略, 以形成“优质品质”和“优质服务”的新型商业竞争趋势。学会通过利用包装、广告、商标等一系列的产品附加来提高自身竞争价值与竞争手段。

(2) 规范往来贸易行为

对于大量依靠国际贸易进出口的企业, 我们要进行强有力的管制, 制定自律条款, 帮助企业发展, 树立中国品牌形象, 互相扶持, 共同发展。

(3) 尽力制止反倾销事件发生

完善自身产品, 加强管理企业品质。对于国外的同等产品, 要以优质取胜, 反对低廉, 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事件的发生。

(4)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际贸易中, 我国政府始终起着服务与指导的作用, 为更好地发展企业, 扩大企业出口力度而给予支持。

(1) 不断提高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服务质量的资金投入, 帮助企业进行售后服务。

(2) 在税收上进行减免, 帮助企业扩大经济贸易的发展, 让企业的自身承担力加强, 不会再因各种税务等情况牵绊。

(3) 扩大中国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 正确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注资进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

(4)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4 我国国际贸易行业对于金融危机的认识

在金融危机中, 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未来的经济贸易转型与经营都需要更好的国家制度和运行机制来支持。必须转变原有的对外发展贸易的思路与认识, 我们不再是闭锁国门就没有风险与损失的国家, 而是要大敞国门实行走出去原则, 这样势必就会遇到国际上的风浪。我们不能再对对外企业实行保护的原则, 而是要让它们去适应、去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压力, 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够从容以对, 金融危机爆发时能够将损失降至最低, 在金融危机过后, 能够快速的恢复生产。这都是我国国际贸易行业需要清楚认识的问题。

5 结语

面对金融危机,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扶持、管理制度更新等措施。金融危机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是一个挑战, 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 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下, 全世界的经济都进入了冰封期, 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的严重萎缩, 也给中国正在发展的经济蒙上了一层寒冬之霜。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受挫, 但从其影响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即对我国的未来经济复苏与增长, 特别是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提供了巨大的考验, 使我们通过调整与研究不断地得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影响,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08, (08) .

[2]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08, (15) .

[3]李伟、雷衍华.金融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启示[J].国际贸易经济, 2009, (02) .

[4]姚国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一个综合的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

[5]王彩峰.金融危机传播途径探析[J].甘肃金融, 2005, (11) .

雾霾产生的原因 篇12

1)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低层风速小、湿度大,地面污染物积累且不易扩散,同时,降水强度小,降水对大气净化的作用相对较低,导致该期间PM2.5浓度升高。

(2)是受大气逆温层和特殊地形的影响。

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受北部和西部燕山和太行山山脉以及高空大气逆温层的阻挡与遮盖,使偏南暖湿气流受到阻滞而停留在北京平原地区,致使污染物积聚,PM2.5浓度上升。

(3)是高湿、低风速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大气颗粒物的非均相生成和积累。夏季的城市也具备了这个条件

雾霾的防护

特殊人群

应对灰霾天气,根据年龄、职业性质、特殊生理状态的不同,分别就老年人、儿童、室外作业人员(如交警、建筑工人)、孕妇、有慢性疾病人群。

老年人

老人在室内时间较多,要格外注意清洁卫生,习惯用笤帚扫地的老人不妨改用吸尘器,地毯、抹布、沙发套等及时清洗;煎、炒等传统的烹饪方法易产生大量油烟,污染室内空气,建议在家做饭多用蒸、煮等方式。

儿童

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全,灰霾天气灰尘、颗粒会通过孩子们的呼吸道直接侵害其健康,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发生。对儿童的防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知识普及让儿童对雾霾天气以及对健康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和感官认识。 其次,提高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方法意识。 再次,减少室外活动,将户外活动改为室内活动,从而减少灰霾对儿童的影响。 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毛绒玩具表面的灰尘、细菌较多,尽量少给孩子玩或常清洗,让孩子的活动远离污染严重的交通干道,临街住的,避免在交通高峰期开窗通风。

室外作业

雾霾天气持续发生会让不少人在室外感到不舒服,但一般来说我们在室外的时间较少,多数时间呆在室内。但对于需要长时间在室外工作的作业人员例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他们暴露在雾霾的时间更长,接触量更大。因此,强调和关注室外作业人员对雾霾天气的防护十分有必要。

孕妇

孕妇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同时,孕妇也不能一味休息,仍应适当活动,保持乐观的情绪。 1、多吃含锌食物;2、补充维生素C;3、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

慢性疾病

雾霾对于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会引起气短、胸闷等不适,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或出现急性加重反应。糖尿病患者因自身抵抗力较弱,更易患感冒。PM2.5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有较大的破坏力,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诱发脑梗死等。灰霾天最好减少外出,外出时建议佩戴防护效果较好的口罩。但是,不是人人都适合戴口罩。呼吸道疾病患者特别是呼吸困难的人,戴上口罩后反而人为地制造了呼吸障碍,心脏病、肺气肿、哮喘患者不适合长时间戴口罩。有慢性病的患者,建议避免在清晨雾气正浓时出门购物、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要多饮水,注意休息。若身体出现不适,要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专业用嗓防护

产生社会冷漠的原因 篇13

当冷漠从一个人扩散到相当一部分人、冷漠事件从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应当给予这种现象于高度的关注,致力于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并对治疗这种社会病态作出尝试性的努力。当今,冷漠已然发展成一种社会现象,在这种病态社会现象的背后必定有其赖于生存的“温床”,对于这种“温床”的挖掘,不仅要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更要耐心的去分析社会会转型时期我国民众的价值冲突、社会预期、媒体责任、社会互动机制等因子对社会冷漠的影响。

从传统文化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至深,其核心主张——“仁爱”——就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完美诠释。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他倡导的是一种良性的理想的社会网络的建构,鼓励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历经几千年封建社会检验和强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其他流派也对此有影响,如墨家的“兼爱”思想,但以儒家为最)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逐渐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这两大思想为大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伴随着市场化带来的逐利大潮以及丰厚的利益回报,使得“重金主义”得以蔓延,这促使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冲突,不知道在三者之间如何取舍以谋取平衡。这种价值冲突造成了许多人在面对类似于“小悦悦”事件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选择。一方面,他们受到“仁爱”“和谐”等内在力量的驱使,这些具有“超我”性质的信念和价值观成为了他们采取行动的驱动力。但是,另外一面,他们会考虑到自身利益得失,权衡自己的行为成本与行为收益。

这种价值冲突发挥作用的渠道之一是影响人们对社会责任的预期。这里所提到的社会预期指的是个人对其他成员助人意愿和助人行为的估计和推断。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想法和实践对其他成员将要表现出的行为作出相应的估计,在价值冲突的催化作用下,大众对在事件发生之后应当如何表现才会符合社会预期这一问题产生疑问,进而无法作出真正符合社会预期的选择。其实,这即是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造成的大众价值冲突的外化——社会预期不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有人认为长江大学学生的救人行为是英雄之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做法很愚蠢。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就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预期,两者的分歧加大了社会成员做出相应选择的难度。因而,文章认为,“价值冲突—社会预期”在社会冷漠症的出现方面扮演者重要的作用。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各种关于社会负面的信息不断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加之于报道的不全面和报道者自己的主观倾向,使得最后大众接收到的信息带有较大的片面性特点,从而不利于大众从整体的角度对某事件进行权衡以形成合理的价值评判。另外,对大众的积极正面引导没有引起许多媒体的足够重视,媒体在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媒体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哗众取宠,关于这一点已有很多研究者多次提出,例如,孙新峰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提到了诸如虚假新闻方面的问题。媒体的不恰当导向会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进而影响大众在助与不助之间的选择。可见,媒体对大众积极合理的导向不足也与社会冷漠症不无关系。

社会互动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建立感情的重要途径。社会冷漠症的出现与社会互动不充分以及社会互动受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为:①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圈子的扩大化,促使着其社会网络朝着“弱关系”发展,而以感情认同为基础的强关系逐渐弱化,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那样,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由之前的“熟悉”的社会逐步过渡到“陌生”的社会;②在弱关系的视角下,社会成员之间在深入沟通和感情交流等方面极度缺乏,彼此之间无法达到“心智”上的理解,“同理心”极难或无法实现,这就致使个人缺乏助人的情感基础和情感动机;③限于地域或制度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层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彼此之间无法深入到对方所生活的环境中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因而,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也是“同理心”缺失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学的人文取向上来看,要理解一个行动的意义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行动者当初所体验到的情感和道德意义。然而,通过对社会互动的分析不难发现,有诸多的因素阻碍了社会互动的有效实现,最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危机与信任危机。

治疗社会冷漠需要多元参与、多种方法并用

通过以上对社会冷漠症形成的原因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价值冲突、社会互动、媒体责任等因子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治疗社会冷漠症,需要从这三个维度入手,按照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思路逐步展开。所谓的主体多元化指的是政府、教育机构、媒体、个人等多方参与,共同致力于社会冷漠现状的改善。而方法多样化则是要求规避单一的治疗方式,从各个角度去寻求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尝试之一:政府对社会的规范。治疗社会冷漠症,政府理应承担起一部分责任,这是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其社会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决定的。政府在治疗这一社会病态现象方面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度层面的引导和规范,致力于改善社会成员的价值冲突问题。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助人者的合法权益,鼓励人们更多的表现出助人行为。从价值冲突的具体表现来说,个人之所以在助与不助之间徘徊,主要是因为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因而,建立奖励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心理斗争,激发他们的助人意愿,制定保障助人者权益的法规则可以一定程度解除他们施助的后顾之忧。奖励机制是一种行为矫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塑造个体的行为来逐渐培养其对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情感意义的领悟,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有治标不治本的成分,但是,就减少社会冷漠现象来说,这也不失是一种方案。其次,政府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公益宣传,鼓励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和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纠正“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错误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再次,政府应对媒体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让媒体更多的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起对公众正确导向的使命,杜绝虚假新闻以及断章取义。

解决问题的尝试之二:媒体主动单担承使命。关于媒体责任,社会责任论者提出了五项具体的要求或指标。其中提到了媒体应当真实、全面的报道社会事实以及相关的事实背景,媒体应当充当惩恶扬善的角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媒体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时刻将传递真实信息、引导社会向善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社会冷漠症的治疗过程中,媒体可以做的至少有:①积极协助政府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宣传,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和构建和谐社会;②坚持对事实和真相的不懈探索,致力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将社会事实呈现给大众,让大众对社会有完整的正确的认识;③对社会事实的评论要辩证呈现,不可“一面倒”,以致偏见的滋生;④媒体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致力于构建疏通社会互动的平台。在利益浪潮的冲击之下,媒体更应该树立自己良好的责任形象,切忌在利益的大潮当中迷失了本性和自我。

解决问题的尝试之三:教育机构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教育机构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承载者,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对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社会责任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教育机构如何发挥在矫正社会冷漠现象中的作用,是所有教育机构应当引以为重的话题。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念,早期经验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循着精神分析学的思路,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对幼年、青年人群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说对社会成员的人格教育要从幼年时期开始,把握住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完成道德社会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做出道德行为的前提)。“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很好的说明了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对教育机构的启示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塑造道德品质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可选的途径。总而言之,教育机构对社会冷漠的应对策略应该集中在个人社会化的层面,通过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实现矫正社会冷漠的目的。

上一篇:梦,在心中(教师中心稿)下一篇:校园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