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精选8篇)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选择商科的占了80%,而其中又以金融为最热门的专业。但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误以为“金融”是文科,其实美国的金融教育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对数字敏感,且数学功底好的学生学金融会更合适。同时,不少同学报读金融专业是为了成为“金融分析师”,那么到底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职业?它要求报读者具备怎么样的素质?未来的就业前景是如何呢?很多学生在咨询金融专业的过程中会问起这些问题,启德教育美国留学资深顾问曾晓敏将在本文一一解答。

在美国,金融不是“文科”

启德教育美国留学资深顾问曾晓敏介绍说,“美国的金融教育跟中国的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一谈到金融就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所以很多学生家长都容易误认为金融属于文科。其实,在美国的金融学主要都是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包括股市、债券衍生工具,公司财务(资本机结构、收购)等等,而所谓的国际金融则更多属于经济学。

她建议,对数字敏感,且数学功底好的学生去学习金融。不然,可能会学得较吃力。因为所有的金融问题早已经数字化和量化,所以课程要学习很多大量的数学和统计方法。”

什么是金融分析师

金融分析师,简单来说就要给公司或者个人提供相应的投资或者投资策略的指导。他们需要为一些有资金作投资的公司和机构分析其他企业经济表现和财务状况,要收集市场信息,并且做出有效的分析和建议。通常他们都在投资银行、证券行,互惠基金公司、商业媒体等地方工作。为了要对公司的价值和盈利做出准确的评估,他们需要研读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分析相应商品的价格、销售、成本、税率等等,他们还要经常与公司的管理人员会面,以便于他们考量公司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对公司的前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金融分析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买方和卖方。买方的分析师通常任职于互惠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又或者一些非营利的组织机构,例如:获得大量捐款的大学、医院等等。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机构的投资组合做出一个合理化的投资建议和策略。相对应的,卖方的分析师就要帮助证券交易商、投资银行去销售他们的产品。

金融分析师普遍专注于特定行业,地区或产品类型。举例来说,他们可能会集中于公用事业行业,拉丁美洲,或期权市场。规模较大的公司还会把职能更加地细划,以便于他们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在指定领域范围内,分析师评估目前商业圈子的趋势、产品销售和竞争程度。他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一些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投资的规定与政策。一些经验丰富的分析师,我们所称的投资组合经理人,会带领一个分析师的团队指导公司选择正确的产品、行业、地区投资组

合。还有一些金融分析师,叫做评级分析师,主要是评估那些发行债券的公司或者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在此评估的基础上,评级分析师会做出一个系统评级以帮助决定是否把它们纳入投资组合。

所必需具备的资质

启德教育美国留学资深顾问曾晓敏介绍,从事这个行业当然要具有学士学位,且很多人都会有专门的金融硕士学位或者MBA学位,由于这个行业的专业性,金融分析师还要不时地参加培训和一些讨论会以了解最新的信息和业界的发展情况。对于金融分析师来说,优秀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金融概念和战略决策,他们也必须非常自信、成熟、主动去搜索可靠的信息、熟悉经济、税法以及货币市场的运作。同时,他们还应该非常习惯且擅于使用电脑以及数据软件。所以申请金融专业的学生,数学与计算机成绩优秀,有一定的优势。

金融业监管机构(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FINRA)是证券业的一个主要的发牌机构。根据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执业牌照,但买方的分析师需要执照的可能性比较小。大部分执照都需要有雇主的赞助,所以员工刚毕业进入到公司工作的时候并不需要这些认证,经验丰富的人转换到另外一家金融机构时,就需要提交执照给新的公司去更新。虽然认证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很多雇主都会建议雇员去参加,因为可以提高专业水平。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CFA牌照(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要获得此认证必须拥有学士学位,在相关领域有四年的工作经验并且通过三门考试。首次考试是每年测试两次,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考试分别是每年测试一次。考试的范围覆盖的内容有:会计,经济学,证券分析,金融市场和文书,企业融资,资产估值,投资组合管理。随着所负责规模更大、更重要的产品升迁,有可能管理一队金融分析师,最终,他们有可能成为投资组合经理人或基金经理,负责他们的公司或基金投资组合。

就业前景

根据美国劳动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金融分析师有221,000个职位,其中大部分任职于总部设在纽约市或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40%的金融分析师工作在金融和保险业,包括证券和商品经纪人,银行和信贷机构,保险运营商。其他的在私营企业和政府工作。虽然美国经济现在进入缓慢的增长期,但是金融分析的职位需求增长依然高于平均水平,为37%,而且是未来10年增长幅度最快的10种行业之一。收入方面,2006年的数据显示年薪达到美金$66000, 最高的收入可以接近15万年薪。金融分析师是属于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工作,而且可能需要经常外地出差,去拜访一些公司以及潜在的投资者,而且争分夺秒,通常压力都比较大。很多工作很可能在business hour以外的时间去完成。

中国方面,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将增长到570亿美元,专业理财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业务之一,中国的金融分析人员有20万人的缺口,以此看来,前景相当乐观。

美方学校情况

作为全世界商科教育最强的国家,美国的每一个学校都有金融专业,且都提供非常优良的金融基础学习。商学院的录取要求会相对比其他学院高一些,启德教育美国留学资深顾问曾晓敏提醒,如想冲刺申请综合排名前30的学校,强烈建议除了考SAT1以外,加考SAT2的物理与数学。

研究生方面,金融专业就会有一些分支方向了,例如会有: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服务等等,要看具体申请人的背景还有一些实习经历来选择了。综合排名前50的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竞争者来申请,除了高的标准分数(如GRE/GMAT)、优秀的学业基础(GPA/论文)以外,还要有过人的实习和工作经验,所以文书制作也必须要体现出个人在学习、实习工作当中的独特想法,突出个人特性和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

读金融的同学,在选校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地理位置,因为这对真实感受美国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氛围,寻找实习甚至于留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都非常有帮助。当然,具体选校的策略以及个人的定位,必须结合个人的独特情况来作出分析和制定策略,这样才能最大化的申请自己理想的学校。

相关链接:高中生、本科生赴美读金融的留学方案 高中生:

报读金融专业本科的要求:

前50名的学校,托福90分或以上,SAT1600分或以上,数学成绩较好,参加过能证明你数学能力的活动,如奥数竞赛等,申请成功率会更高。大部分美国大学都有开设金融本科专业。前五十的推荐院校: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等。

本科生:

报读金融专业硕士的要求:

前50名的学校:GMAT要在700分以上,托福在120或以上,有相关的金融实习或者工作经历。推荐院校:

前五十的推荐院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杜克大学等。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篇2

由于金融体系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不确定因素,从而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影响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和调控力度。然而自上世纪末,金融市场涌现了一批创新模式的金融体制,它们在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触及一些法律政策,甚至部分创新模式的开创初衷就是旨在逃避政府职能的监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模式由较为落后和匮乏,这就要求我们相关行业和部门必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模式的开展,并配之于有效的监管方式,共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长足发展。

金融创新和行业监管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合理度与效率的关系,由于创新模式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对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然而苛刻狭隘的监管体系也必将限制金融业务的效率。

一、金融创新的基本理论

创新一词最早的定义是上世纪90年代一位国际资深学者约瑟夫给出的,它最初是用来表示各种新流程、新方式、新制度等在经济领域方面的运用。经过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约在70年代左右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一系列的体制变化被当时人们称为金融创新,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分析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地区观念的差异,即使到目前,各国金融界对金融创新这一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由于现代经济形势的多样性和复杂化,金融创新的概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不断调整,尤其是它的外延、分类和实施方式上。大致而言,金融创新可以定义为,凡是能够引起金融领域内部环节调整或变化的所有新方法、新市场、新制度和新服务流程等。

二、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行业是组成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自身的特点,它经常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现象。它的几大主要表现方式如下:(1)外部性问题。前者可以举例如广场内艺术标志对观众造成的审美享受等,后者举例如一些可能对人们造成恶劣影响的不文明行为等。(2)垄断。它一般是指由于自身技术或结构特征所形成的规模经济类型,其中的固定资产可能会出现的占用周期,从而无形中阻碍了相关企业或者组织的介入,自然形成了垄断局面。而金融也是一种典型的规模经济类型,它很有可能会造成政府无法有效监管的结果。(3)信息失衡。它大部分表现为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和生产商由于对信息掌握程度不一,市场主体为了更好地维护本身效益,做出一些有碍社会道德风范的活动。例如部分非法血站就是利用了献血者的无知,做出了一些不法行为。

三、我国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的化解方法

1. 建立良性互动的金融创新与监管机制

中国金融业的真正改革出路,在于建立良性互动的金融创新与监管机制。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要依靠金融市场作为重要保障,而金融创新则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发展,采取适宜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体系高速发展。非法的金融创新则会扰乱整体市场形势,而严厉苛刻的金融监管又会阻碍金融创新过程。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相互影响。由于金融监管过程也是对各种金融活动的附加成本,相关组织和机构就开始设法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金融监管,因此金融创新模式有很大一部分给金融市场造成了影响,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最终通过两者的均衡促进了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其中新型血站就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运用而生的产物。

2. 我国金融业金融创新的国际化

金融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和国际接轨,大力鼓励和提倡外资的融入,实行参股、创新机构模式等。在机构体制上也可实行控股集团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服务,实行“逐层分级、专业管理”的全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国家相关部分要着力于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向着混业经营的方式转变,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创新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从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形成“三位一体”的混业金融制度,而我国仍采用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分管的方式,明显不符合世界金融创新的发展潮流。

结合我国目前金融业现状,政府应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的方式。并实行金融监管合作模式:其一,促使中央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分建立协会,增强监管力度和协调性。其二,加强国内监管部门和国际社会的交流,更好的提高我国金融监管力度,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在适当的机遇条件下,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以目前国际潮流的金融混业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推行“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全新金融市场体制。并最终形成以金融机构内控为前提,实施有效职能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大力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景.试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l,(27),33~34.

[2]徐煦,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78):65~66.

[3]王定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湘潭大学政治经济学,Z010,(44),123~124.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篇3

一、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观点评论

(一)主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孤立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由某些相对孤立现象和事件引起,比如,美国低利率政策与房地产泡沫、次级债券、评级制度、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金融高管的贪婪等观点。

2联系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形势演变的必然结果,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全球经济失衡等观点。

以上观点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对认识金融危机发挥不可或缺作用,但要找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却力不从心。

(二)当前主流观点不能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1美国宏观货币政策并非主观性失误。也就是说,美国IT泡沫破灭后采取的低利率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错误。因为,现代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物价,现代国家的货币政策通过盯住物价和就业来调控经济,这也是现代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结果。美国的物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了较低水平,失业率情况稳定。基于上述宏观经济现实和最先进经济研究结果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出现问题,不是某个机构和某个美联储主席的失误,而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以前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经济的发展。

2金融监管不足与过度监管都会妨碍经济发展。美国和法德等国在国际监管方面的差异源于英美国家和欧陆国家深刻的思想传统差异。欧洲的所谓加强监管的政策根源于欧洲大陆相信精英主义、相信唯理理性的思想基础。英美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它根源于这些国家深层文化中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民众力量的认同,它的思想基础是经验理性。两种思想基础的差异从欧洲大陆成文法和英美普通法的法系区别可以看见端倪。以后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市场、坚持自由市场观念;以前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制度构建的作用,看重实施监管手段。两种思想源流都是对世界的某种程度的认知,到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次金融危机不能说明哪种思想流派的胜利与失败,金融监管不严导致金融危机的判断并不全面。

3全球经济失衡不是危机的充分条件。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看到了巨额储蓄和巨额消费的差异,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否定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性,也就否定了近年来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认为存在过度消费和过度储蓄,该观点忽视国际贸易体系所处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源于真实的供给和需求。发展中国家积累财富进行再投资以实现经济上的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平稳用消费来兑现全球化的红利。如果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收入大举消费、不进行积累,则难以在全球化阶段实现经济阶段的跨越。现代世界,确实存在消费与储蓄的不平衡,但是它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储蓄与发达国家消费的失衡不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4国际会计准则、评级制度和衍生工具只是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会计准则是更加现代化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危机而否定其价值,评级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经济规则行事,则不应苛责。至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问题,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金融工程专家和最好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博士,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衍生品交易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或者套利模式的失败。金融杠杆的高低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5评点: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危机是成长的代价。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和冷战格局的打破,使全球化出现全力加速,国际商品贸易在WTO框架下快速发展,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尤其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进展。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本次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危机是人们认识全球化,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所付出的代价。

全球化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和快速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拥有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深厚的研究理论的支撑和运转有效的国际贸易磋商体系,而旧的货币金融体系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破旧的河堤,虽经不断修补已成悬河或堰塞湖,加之监管、评级等方面的漏洞,由次贷危机引发而终于导致溃坝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全面爆发。

事实证明,一个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体系是一个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同时有效运转和均衡发展的体系,一方的问题必然导致全面的冲击。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运转有效

我们认为,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运转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得益彰,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有效运转形成世界经济低通胀、低失业的稳健型快速增长。就像水流在完整顺畅的河道流动,并不断加深水槽的良性运转模式,不妨称之为“水渠效应”。

(一)国际商品贸易带动产生全球分工体系

历史上,经济的全球化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一是要素流通本国化,商品贸易国际化阶段,大概以20世纪中叶之前为主,因交通手段发展所限,尚没出现能源原料等的大规模国际流动:二是要素流通国际化,生产商品满足同类型国家需求阶段,体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大概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主;三是要素流通全球化和商品流通全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一直持续到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手段、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以比较优势、要素优势为分工原则,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手段,以资本全球流动为推动力,实现全球的资源配置与全球的生产分工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分工体系的运转是有效的。它得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印度的人力资源、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的原燃料供应、美欧的资本与技术、美国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有效的循环体系。2000-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而同期的世界商品生产的增长率是3%,同期的世界GDP平

均增长率是3%。2005-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5%、8.5%、6.0%。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运转带来世界整体福利的增进

1过去八年来的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特征。全球增长——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这八年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3%;2003-2007年这五年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超过3.5%。低通胀——2001-2007年的全球经济的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4%以下。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都较低:德国,的平均通胀率1.72%,美国的平均通胀率2.69%,英国的平均通胀率1.69%,中国的平均通胀率1.86%,只有俄国的通胀率因为体制性因素达到14%。低失业率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为4.67%,美国为5.19%,德国达到8.76%(因为保障制度问题,已属较低)。

2国家间收入差距缩小,大量人口脱贫。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体现在国家之间和异国内部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存在争议,但是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缩小了的,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生产,迅速积累经济实力,国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量的人口通过垒球生产体系,也获得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的机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业化的比率,增加了国民收入。即使在国家之内,收入差距的大小不足以说明全球化的贡献,因为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得到提升。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总体福利。全球化参与程度低的是非洲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落后。

3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成功得益于实践与理论的深厚积累。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有效运转得益于数百年的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厚积累和不断发展,经济学的鼻祖们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们对国际贸易已经做出全面阐述,之后的学者像赫柯歇尔、俄林,最近的克鲁格曼等因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成果已经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

国际金融的流动性因为受到制度性障碍和客观现实的约束,会在某些领域堆积泡沫形成悬河又类似孤岛,威胁实体经济的安全,不妨称之为孤岛效应。

(一)成因

1虚拟经济本身的滞后性。人类的贸易,从物物交易开始,后来有了货币中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诞生是有先后顺序。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的产物,人类对二者之间的认识也是有时间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异。二战之后,1972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收支平衡。1973年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机制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汇率的形成机制。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尚处于发展中,认识与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人们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粗浅认识导致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粗糙与不健全,最终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由技术突破和制度变革带来的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制度安排的不完备。第一,各国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同一性。各国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自由浮动,订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不同的资本项目开放、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不同的财政健康状况。导致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巨大难度;第二,浮动汇率制的问题。汇率作为一种国际比价,它的波动太大涉及全球范围和跨国界的资源调整,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成本太高。政府对汇率的干预一方面是稳定汇率市场,调整过度波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获取贸易利益。第三,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问题,国际贸易体系的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缺乏这样的多边组织。IMF作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其资金来源于成员的认缴份额,在金融稳定已经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情况下,IMF却采取了类似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第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为主权货币,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货币价值方面存在不同一性。欧元的问题是,作为超主权货币,在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情况下,欧元难以发挥关键作用。第五,国际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领域通常被看作私人部门,然而金融部门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理念上的差异导致监管的缺失。

3世界经济的不平等。全球化对缩小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有贡献,但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实力极其不对等,资金实力的不对等、人才经验的不对等、科技实力的不对等、信息手段的不对等。同贸易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禀赋差异来促进福利增进的逻辑不同,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运转需要更平等的世界,包括人才、经验、制度、财富之间的更大平等,而不平等会形成国际间流动性的流转不畅,好比水流在高低不平的河床,很容易导致国际流动性的淤积、溢出或不足。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国际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这只能依靠全球化的发展来解决。

4其他技术层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如,国际投资组合中的“家乡偏好”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家乡偏好”会导致资产配置组合中,本国的资产会占据更高的比例,从而导致国内金融泡沫。非贸易品的问题,非贸易品的存在会使国内的利率政策与国际汇率变动产生复杂的关系,等等。

(二)滞后性的表现

国际金融货币制度体系的不完备极易形成国际流动性的悬河、堰塞湖,国际流动性很容易在某个领域,形成淤积,堆积泡沫。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监管。

1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之前的危机也频频,1987年美国发生黑色星期一事件,股票市场罕见暴跌,跌幅超过22%;1989年的美国储贷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资产价格虚高。国内的资本资产价格虚涨。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0年以后,出现全面快速上涨。到2005年初的四年累计涨幅已经高达50%以上,此前50多年,美国的平均房价涨幅却仅为6%左右。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和其他大宗物品出现价格泡沫。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溃坝效应,严重冲击世界实体经济,最严重的这次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二战以来的发达国家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3大宗物品的暴涨暴跌。国际原油的价格从2007年初开始,由55美金左右一直涨到2008年

7月份的150美金左右,涨幅高达254%。继而又从最高峰直线跳水,到2009年初已经跌到40美金以下。国际市场的大宗物品的价格同样经历暴涨暴跌的经历,大批的套保资金损失惨重。

(三)为什么本次危机从美国爆发

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0%左右,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之首,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能力都具有全球影响力。2007年,美国的进口量达到2020.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116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科技,大规模的制造业、服务业外包。自由贸易、比较成本的经济理念。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也就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参与程度最深,受全球化影响的程度最深,全球化的制度与进程产生结构性矛盾时,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金融海啸的策源地是主导全球化的美国,正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发展的危机,是全球化成长过程的危机。

四、对策

(一)发展全球化、加强全球化研究

1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全球化来解凑。国际危机要通过遏制全球化发展来解决,是本末倒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就是这样一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信息科技水平已不可能使人们回到闭关锁国的小国寡民时代。贸易保护主义以短暂的国内利益,损害本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国际社会的福利而得不偿失。因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当前和今后促进世界经济体系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当然,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危机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的加快也是全球化的作用,因此更需强调发展健康的全球化。

2加强对全球化及其影响的全面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与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以前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动摇。研究的进展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研究还停留在国内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研究阶段,而没有一个全球生产的研究视角。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技术、偏好、政府政策规则和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产生深刻影响,而这些设定在理论研究中已经数十年没有变化。一个最方便可行也是最必要的开始是,研究全球化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预算约束带来的变化。

(二)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

1正确认识金融活动的公共性。金融部门是私人部门,但是各国对金融系统的大规模注资表明,金融活动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鲜明特征,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金融稳定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全球金融稳定,是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的挑战,就像气候一样的全球公共物品,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提供。

2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衍生工具实行全面地监管,对国际大宗物品的价格波动予以重要关注。但是不要夸大监管的威力、低估市场的修正作用。

3促进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根据贸易规模,来确定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贸易大国和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的货币。甚至可以先期研究探讨成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4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政策磋商机制。国际贸易和WTO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协商机制在主导世界经济秩序方面会发挥突出作用。G20峰会临时扮演了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商会议。但是国际金融货币领域依然缺乏一个稳定的政策措施机制、机构和固定场所。

5加强双边、地区多边、国际多边的货币政策协调。首先,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根据经济实力和贸易份额提升发展中国家决策权,甚至借鉴联合国其他经济组织的经验,使之能够更多发挥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作用。其次,加强双边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的经济体之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再次,发挥地区金融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当前的区域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增设货币政策协调机购,如东盟、拉美经济联盟等重要区域性发展中国家机构。发挥各地区发展银行的作用。

(三)促进世界平衡发展

一个平衡的国内经济是中等收入居民占大多数的经济,同样一个平衡的世界经济是中等收入国家占大多数的世界。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格局是少数富国和大多数穷国并存的世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功,以及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正朝着中等收入国家的方向迈进,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

援助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在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往往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常常在贸易与投资中附加政治条件,要求落后国家先要政治进步,后而发展经济。实际上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并不是所谓西方式政治体制就会导致经济发展,西方式的援助会导致这些国家匆忙的改革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更加腐败,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进一步把经济拖入泥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中国式的经验会证明,首先从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口,经济发展带动民智开化,促进政治进步,密切国际联系,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因此讲,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单纯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漠视这种关系,一意孤行的结果。

(四)加快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平衡的全球化是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双重全球化,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却只有4%,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吸引外资规模不相匹配。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像金融稳定这样的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国的责任与权利都应该有与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承担与接受。

金融统计分析 篇4

第一章 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 1.我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内容。2.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3.数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货币与银行统计分析 1.货币与银行统计的特点。2.货币与银行统计的一般结构。3.中国货币与银行的统计结构。4.M0、M1、M2的构成。5.国内常住法人单位的构成。6.金融机构部门的构成。7.货币当局资产业务的构成。8.货币当局负债业务的构成。9.货币乘数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证券市场统计分析

1.股票市场宏观经济因素分析的内容。2.股票市场产业分析的内容。3.股票的风险构成。

4.股票收益与风险的关系。5.债券的基本价值评估。

第四章 外汇市场与汇率统计分析 1.外汇的概念。2.汇率的标价方法。3.汇率变动的计算。4.购买力评价理论。5.利率评价理论。

6.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7.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8.综合汇率变动率的计算。第五章 国际收支统计分析 1.国际收支的概念。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3.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方法。

4.中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5.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6.外债的主要分类。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统计分析

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统计分析方法。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统计分析方法。3.商业银行的收益统计分析方法。4.银行资产风险识别统计分析。5.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七章 保险运营统计分析 1.年金的基本概念和计算。2.保费的计算方法。

3.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意义。4.现金偿付能力的分析。

第八章 资金流量统计分析 1.资金流量表的概念。

2.资金流量核算和国民资产负债账户的关系。3.资金流量核算的原则。

4.运用资金流量表进行金融机构分析。5.运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社会融资活动分析。

金融数学专业分析 篇5

金融数学又称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分析金融学,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因此,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培养目标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并接受严格数理金融思维训练,具备运用数学金融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严格科学思维训练,能凭借坚实的数学基础和金融基础,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金融产品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金融数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与金融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金融、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金融分析、策划与管理等工作,并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应用数学、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底和严谨的数学思维模式。具备灵敏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信息能力,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具有在经济、金融领域从事定量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及设计经济数学模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多元统计分析、运筹学、数值分析、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金融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金融统计分析重点 篇6

第一章 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金融活动与金融统计分析

一、货币、信用、金融

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转给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就构成了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信用是商品买卖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金融。

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金融制度:涉及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体现为有关的国家成文法和非成文法,政府法规、规章、条例,以及行业公约和惯例的制度系统,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等。

2.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

3.金融工具:一般解释为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常被称为金融产品或金融商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在统计中,常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来具体体现。

4.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发行和流转的场所。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量无形市场的出现,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金融商品供求关系或交易活动的总和。

5.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体系所进行的政策性调节的机制,一般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令法规和货币政策三部分内容。

三、金融统计分析

金融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揭示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为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金融统计工作是金融统计分析的基础。做好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扎实的金融统计工作;二是捕捉重要的现实金融问题;三是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可将实际统计工作分为两类,即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和专题性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金融统计分析基础

一、金融统计指标和金融账户

金融统计指标是连接金融理论和统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前者是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工作起点。具体的金融统计工作都要求对金融统计指标有明确的统计口径范围说明。

金融账户即金融统计账户,其设计原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经济账户是一致的,形式上采用会计上的丁字帐户,各帐户项目都是统计指标。帐户左方反映金融活动的资产使用,右方反映金融活动的负债来源,帐户的使用和来源是平衡的,即资产使用总计和金融负债来源总计相等。

二、我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内容

我国金融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供应量统计;(2)信贷收支统计;(3)现金收支统计;(4)对外金融统计;(5)金融市场统计;(6)中央银行专项统计调查;(7)保险统计;(8)资金流量统计。

第三节 金融统计分析方法

一、经济分析方法

该方法在描述性金融统计分析中使用较多,主要是根据分析目的对于金融活动分析的理论层次的把握。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静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动态经济分析和比较动态分析这几个基本概念反映了经济分析方法的思想。

二、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它是指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分析的总称。依据其在分析中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常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指数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等。

通常是几种分析方法组合使用。

4.利用现代统计思想开发专门使用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

三、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周期分析方法等。

四、金融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

它是实际分析应用过程中一般工作方法的归纳,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对象和主要目的,即选题阶段。

2.初步调研,即统计分析工作的准备阶段。

3.设计分析体系,包括分析的框架和分析因素及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设计有关分析指标。

4.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计算。

5.研究分析报告,一般包括:(1)分析背景和主要目的;(2)主要问题及其影响;(3)问题形成的原因;(4)对策研究;(5)附录:分析方法的介绍。

第二章 货币与银行统计分析

第一节 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

一、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二、货币的定义

由于金融工具在流动性上的差异,各国在具体的统计操作过程中,一般都定义了反映不同流动性层次的、若干口径的货币。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有:M0、M1和M2。

三、货币与银行统计的一般结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框架是: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创造)、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存款货币的创造)和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该类机构对货币创造的影响并为统计广义流动性货币提供了基础)。

在这三个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为了更综合地反映货币创造,并得到M0、M1和M2三个总量指标,还要生成两个合并账户:货币概览和金融概览。货币概览由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二者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得到,反映M0、M1的规模。将货币概览与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得到金融概览,进一步得到M2的规模。

四、我国货币与银行的统计结构

我国的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结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结构基本类似,由三个基本账户和两个合并账户组成。三个基本账户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两个合并账户是: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以上账户都是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信贷收支活动,不包括外币账户。

五、货币与银行统计的特点

第一,货币与银行统计是总量核算;

第二,利用资产负债表的形式进行核算;

第三,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与国内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相互协调;

第四,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具有国际可比性;

第五,货币与银行统计工作要求较强的时效性。

六、货币与银行统计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数据

第一,基础数据要完整;

第二,各金融机构单位报送基础数据要及时;

第三,基础数据以提供存量数据为主,以提供流量数据为辅;

第四,金融机构单位应提供详细科目的基础数据,尽量在基础数据报表中不使用合并项或轧差项。

我国中央银行建立了一套“全科目”的上报体系,较为有效地使基础数据满足了以上要求。

(二)估价方法

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对金融交易按照市场价格估价,即按照市场上交易发生时的成交价格估价

(三)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的核算工具

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利用复式记账原理,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使用账户形式进行核算。

(四)项目合并和轧差

对不重要的交易科目,往往采取合并和轧差的方式处理。

第二节 交易主体分类

一、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

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按照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将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别归入各机构部门,它们是住户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国外部门。通常把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合并称之为非金融部门。

二、金融机构部门的构成

1.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它担负有重要的职责。

2.存款货币银行: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及类似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赢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

3.非货币金融机构:它向其他部门提供除可用于作为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以外的金融服务,它们不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

第三节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一、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的表式

二、货币当局的资产业务

1.国外资产(净):主要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货币黄金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头寸。

2.对政府的债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以及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借款、垫款和透支。

3.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主要包括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贴现、回购等等。

4.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非货币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5.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对这些地区的企业和住户发放的专项贷款。

三、货币当局的负债

1.储备货币: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含存款货币银行的库存现金)、各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储备,以及邮政储蓄存款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存款。

2.债券:具体指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

3.政府存款:是指各级政府在人民银行账户上的预算收入与支出的余额。

4.自有资金:指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

5.其他(净)。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表式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

1.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存款货币银行持有的国外有价证券、与国外的同业往来以及外币库

存现金,它是存款货币银行以人民币记值的对非居民的债权。

2.储备资产:包括存款货币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库存现金。

3.中央银行债券和对政府债权:主要指它持有的中央银行的债券和政府的债券。

4.对非金融机构债权: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向各类非金融机构单位发放的贷款和投资。

5.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在非货币金融机构存放的款项,以及存款货

币银行拆出给非货币金融机构的款项。

三、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

1.国外负债:是存款货币银行以人民币记值的对非居民的负债。

2.对非金融部门负债: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所吸收的各项存款,统计上按存款的性质分,可以将存款分为三类: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3.对中央银行负债: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

4.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负债:是指非货币金融机构在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款货

币银行从非货币金融机构拆入的款项。

5.债券:这是指存款货币银行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6.所有者权益:这是指存款货币银行的资本金。

7.其他(净)。

第五节 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一、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表式

二、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

1.国外资产 2.储备资产 3.国内信贷 4.对政府债权 5.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三、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负债

1.国外负债 2.对非金融部门的负债 3.债券 4.对中央银行负债 5.对存款货币银行负债 6.所有者权益 7.其他(净)

第六节 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

一、货币概览与银行概览的表式

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的核心任务是反映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货币概览是由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生成的,主要目的是统计M0和M1;银行概览是由货币概览与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生成的,目的是进一步全面统计M2。

二、M0

M0: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它来源于中央银行发行的纸钞和辅币,要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发行货币扣除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现金才能得到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M0。

三、M1·

M1:由流通中的现金M0和活期存款两部分组成。

四、M

2M2:由货币供应量M1和准货币组成。准货币的流动性低于货币,它主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信托存款、委托存款等其他类存款。

第七节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统计分析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统计分析的理论依据

1.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它是一个存量概念,反映了该时点上的全社会总的购买力。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选择的出发点是货币需求。经济学史上曾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货币需求理论,由于中国的特殊性,它们都很难较好地解释中国的货币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货币需求作了大量研究。

二、货币供给分析实例

1.货币当局的资产操作与基础货币的创造 2.存款货币银行与派生货币

三、货币需求的实例分析

1.利用简单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2.对回归模型和参数的评价; 3.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结论。

第八节 对货币与银行统计中其他重要指标的统计分析

一、基础货币统计分析

基础货币的定义;对应到货币银行统计中具体包括的内容。基础货币统计分析主要是对货币当局基础货币的数量和结构及其变动的分析。

二、货币乘数统计分析

货币乘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中央银行实现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的两条途径;货币乘数受影响的四个因素;货币乘数的统计分析就是对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三、信贷总量统计分析

信贷总量的定义;货币与银行统计上对应的部分;信贷总量统计分析主要是分析信贷总量的变动及其原因,并可以进行结构分析。

四、储蓄存款统计分析

储蓄存款指标的重要性;分析储蓄存款的变动及其影响。

五、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分析

主要通过通货膨胀形成因素模型来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通货膨胀形成与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主要数量关系。

第三章 证券市场统计分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

一、证券

证券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一般意义上的证券是指用来证明或设定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它表明证券持有人或第三者有权取得该证券拥有的特定权益;按照性质的不同,证券可以分为凭证证券和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按照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如基金)三大类。

二、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它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按照市场的职能可以分为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后者一般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两个子市场。

证券市场按照证券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等 第二节 股票市场统计分析

从狭义上讲股票市场统计分析是根据金融学理论,特别是现代金融学理论,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整个股市、个别股票和股票组合的现有风险与收益水平的评价,通过进一步分析,估计股票本身的特有风险与收益水平两者的关系,从而合理地给股票定价。

从广义上讲,股票市场统计分析还包括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一、基本分析

(一)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1.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分析;2.通货膨胀分析;3.利率水平分析;4.汇率水平分析;5.货币政策分析;6.财政政策分析。(二)产业分析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2.产业的业绩状况分析;3.产业的市场表现分析;4.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三)公司分析

公司分析包括公司基本素质分析和公司财务分析。基本素质分析主要是一个定性分析过程,分析的重点放在公司潜在竞争力分析上,包括公司在所处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主要是财务业绩的比较分析,包括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和标准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按其包括的财务数据范围可分为个别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个别分析法是根据财务报表的要素信息或个别财务比率,进行个别指标的分析和判断的方法。综合分析法是将财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一般大量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因素分析法、指数法和雷达图法。

二、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的未来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活动。它有三个理论假设: 假设1:市场行为包括一切信息;假设2:价格沿趋势波动,并保持趋势;假设3:历史会重复。

技术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技术指标法、切线法、形态法、K线波、波浪法、周期法。

与统计分析最为密切的是技术指标法。技术指标是按一定的统计方法对行情数据处理,用以反映市场某一方面的深层内涵的统计量,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

1.趋向指数(Directional Movement Index,简称DMI);

2.异同移动平均数(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简称MACD); 3.相对强弱指数(Relative Strength Index,简称RSI); 4.威廉指标WMS%;

5.随机指标KD; 6.平衡成交量(On Balance Volume,简称OBV);

7.AR、BR指标;8.CR指标;

9.成交量比率(Volume Ratio,简称VR); 10.乖离率BIAS;11.心理线(Psychological Line,简称PSY)。

三、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的统计分析

股票市场风险和收益统计分析是股票市场统计分析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股票组合的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应用研究。

(一)股票组合的统计分析

它是在已知个体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的情况下,以资产组合的整体为对象,以资产组合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分析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组合整体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寻求最优组合。具体包括

1.股票收益与风险的度量; 2.股票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的度量;3.股票有效组合——马柯维茨有效组合;

4.市场模型;5.风险的分散化。(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1.模型的基本假设; 2.资本市场线;3.证券市场线。(三)套利定价模型(APT)

1.因素模型; 2.套利组合; 3.套利模型假设及模型;

4.因素个数确立;5.套利定价理论的作用。

第三节 债券市场统计分析

一、债券的内在价值的统计分析

(一)债券的定价原理

(二)债券的基本价值评估

1.按单利计算且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价格决定公式;2.一年付息一次债券的估价公式;3.一年多次付息债券的估价公式。

二、债券的违约风险的统计测度——Z指标 第四节 基金市场统计分析

一、基金资产净值统计

1.基金资产净值总额=基金资产总额-基金负债总额

2.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基金资产净值总额?基金发行总量

二、基金的业绩评价

1.资产的净增长率分析 2.风险分析 第四章 外汇市场与汇率统计分析

第一节 外汇市场和外汇收支统计

一、外汇的概念

通常所指的外汇是静态意义下的狭义的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币表示的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等。

二、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的整体。

外汇市场按组织形式可划分为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按经营范围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按外汇买卖双方的性质可分为外汇批发市场和外汇零售市场。

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外汇交易商、外汇投机者、进出口商及其他外汇供求者和贴现公司等。

外汇市场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国际清算、套期保值和投机上。

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建立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运行机构的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

三、外汇收支统计

外汇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用对方可接受的货币,必须同其他国家立即结清的各种到期支付的款项,是狭义的国际收支。外汇收支统计是一国为了了解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平衡状况而设立的一种统计制度。

全国银行结售汇业务统计及所有境内机构及个人在境内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的余额统计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外汇收支统计体系。而银行结售汇统计是我国外汇收支统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结汇收入和售汇支出两项,其中结汇收入包括贸易收入、非贸易收入、资本收入和其他收入,售汇支出包括贸易支出、非贸易支出、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

第二节 外汇市场的交易价格:汇率

一、汇率概念、标价方法和种类

汇率是指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汇率标价的两种方法分别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前者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折算折合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后者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折算折合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这种方法只在英美实行,其余国家大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汇率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汇率制定的不同方法划分,可分为基础汇率和套算汇率;按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可分为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按外汇交易中支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按成交后交割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按汇率制度不同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按是否通过通货膨胀调整可分为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

二、汇率变动计算

法定升值幅度=(升值后的含金量/升值前的含金量-1)×100% 法定贬值幅度=(1-贬值后的含金量/贬值前的含金量)×100% 在直接标价法下

本币汇率的变化=(旧汇率/新汇率-1)×100% 外汇汇率的变化=(新汇率/旧汇率-1)×100% 在间接标价法下

本币汇率的变化=(新汇率/旧汇率-1)×100% 外币汇率的变化=(旧汇率/新汇率-1)×100% 综合汇率变动率是根据一国货币和其他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幅度,用各国在该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作为权数,加权计算出的汇率变动率。

三、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经过了七个阶段的演化,我国目前现行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第三节 汇率决定的统计分析

一、汇率决定模型

汇率决定有两种模型,实物决定模型和货币决定模型。如果一国仅是经常项目可兑换,则实物汇率模型比较合理,购买力平价模型和利率评价模型是其代表;如果货币实现完全可兑换,则货币汇率模型要相对合理些。

1.购买力平价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e=Pa/Pb,e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e1/e0=(Pa1/Pa0)/(Pb1/Pb0),e1,e0分别表示当期和基期的汇率,Pa1、Pa0分别表示A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Pb1、Pb0分别表示B国当期和基期的物价水平。

2.利率平价模型

其基本的表达式是:r-r*=ΔEe,r代表以本币计价的资产收益率,r*代表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ΔEe表示一段时间内本国货币贬值或外国货币升值的比率。它表明本国利率高于(或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或升值)的幅度。

3.货币主义的汇率模型

模型表达式是:e=(Ms/Ms*)×[f(Y*,r*+π*)/f(Y,r+π)],Ms、Ms*分别为国内、国外的名义货币存量,Y、Y*表示国内、国外实际收入,r、r*分别表示本国、外国的实际利率,π、π*分别是本国、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二、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综合模型 E1=e0×[(Rb/Ra)×(Db/Da)]/(Pb/Pa)2 , 其中,E1是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当年人民币理论均衡汇率,e0是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汇率,Rb、Ra分别为当年美国和中国的利率水平,Db、Da分别为当年美国和中国国际收支的与上期的比值,Pa、Pb 分别为当年美国和中国的环比价格指数。

第四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一)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及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本币贬值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从而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但是这一改善过程存在“时滞”,这一过程表现在图上像一“J”字形,称为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描述了货币贬值在长期上是否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的条件,以Ex表示出口需求弹性,E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当|Ex+Em|>1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当|Ex+Em|=1时,本币贬值对本国的国际收支没有影响,|Ex+Em|<1时,本币贬值使得本国的国际收支恶化。

(二)汇率变动对于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般而言,本币贬值会使国内物价上涨,使外币购买力相对提高。

第五章 国际收支统计分析

第一节 国际收支统计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与其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记录。与国际收支有关的主要有三方面内容:(1)交易;(2)经济体;(3)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工具。

2.国际遐以平衡表的主要项目内容:(1)经常项目,包括商品和服务、收益及经常性转移;(2)资本与金融项目,主要指资本转移、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和出让以及金融性的资产和负债;(3)储备资产,指由中央当局掌握的能够直接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直接用于市场干预以影响货币汇率或达到其他目的的国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和其他债权;(4)误差与遗漏,是为了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保持借贷双方平衡而设置的项目。

三、国际收支统计

1.记录方法。(1)计价。采用统一的计价原则,即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的计价原则。(2)时间。记录时间应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3)不同币种的转换问题。

2.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来源。各国在统计目的划分及采集数据汇总编制渠道上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下面主要介绍国际收支统计中几个大项目数据的收集渠道和方法。(1)国际贸易统计。对一国出境全部商品情况的统计,包括其数量、金额,主要通过进出口商或代理商向海关或国际贸易统计当局报告。用于编制商品项目,也可用于对国际收支的其他项目进行调整。(2)国际交易报告体系。记录每一笔国际收支现金交易(通过国内银行账户和国外银行账户)和非现金交易以及存量的情况,由编制者向银行布置报表和由企业直接填报来完成。(3)企业调查。指由企业对其本身的国际收支交易进行报告,强调汇总后的数据而非单个逐笔交易的数据。(4)其他数据来源,包括官方数据源、家庭单位的数据采集和伙伴国统计。

四、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

(一)历史沿革

我国的国际收支工作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试编阶段。是在外汇收支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2)建立统计制度正式编表。(3)建立申报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

1.申报范围。中国居民与非中国居民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了解中国居民的含义。2.实行交易主体申报制。采取以通过银行申报为主,单位和个人直接申报为辅,定期申报和逐年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国际收支申报体系是一套内在的、完整的、系统的数据收集体系。从内容上看,它包括:(1)通过金融机构的逐笔申报;(2)直接投资企业的直接申报统计(季报);(3)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统计(季报);(4)对有境外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统计(月报);(5)证券投资统计(月报)。从指标框架来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是一套开放的制度体系。从产品框架来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不仅能生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及各类补充表格,而且能为现有的结售汇统计、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外债统计、货币银行统计以及国民账户体系提供重要的数据。

五、国际收支统计与其他统计的关系

(一)国际收支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 国际收支和国民账户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先编制好国际收支和反映国际投资状况的数据,然后再汇入国民账户。国际收支在居民的概念、计价、记载时间、折算方法等方面都与国民账户体系的要求一致。国民经济账户的数据与国际收支流量之间的数据联系。

(二)国际收支与外汇收支统计

1.统计范围。国际收支记录一国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情况,包括了所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和不发生外汇收支的交易。外汇收支以外汇收支行为为记录主体,并不区分这种行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还是居民与居民之间的。

2.统计时间。国际收支统计以所有权转移为记录的时间,而外汇收支统计则是在这种收支行为发生之后才记录。

3.统计方法。国际收支采用复式记账法,而外汇收支是一种实际记录方法。4.国际收支与外汇收支统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国际收支统计与国际投资头寸统计及外债统计 1.国际投资头寸的定义。

2.国际投资头寸与外债统计的关系。净国际投资头寸可用来衡量一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经济状况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而外债头寸仅指非股本性的头寸,即不包括股本证券和直接投资股本金(含收益再投资)。

3.国际投资头寸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的关系。第二节 国际收支综合统计分析

一、国际收支统计分析的内容

国际收支统计分析的中心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的四个标准。国际收支统计分析还应将收支差额与一国对外经济活动规模、国际货币储备状况等结合起来对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作出判断。还应利用其他国内国际经济统计资料,围绕国际收支及其与国内经济的关系展开多方面分析。

二、国际收支统计描述

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分析有:(1)经常项目分析;(2)资本项目分析;(3)国际收支综合分析。

三、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

1.出口结构偏低。(1)工业制成品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为主,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比重太高;(2)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低。

2.过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打击民族工业,抑制新兴朝阳工业的发展。3.因大量利用外资导致的投资收益巨额逆差。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统计分析

一、竞争优势与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微观竞争机制。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积聚三个基本战略获得。(2)中观竞争机制。企业经营过程的升级有赖于企业向前、向后与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3)宏观竞争机制。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企业的竞争条件)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

我国的宏观竞争机制状况分析。

二、进出口贸易多元统计分析

1.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把其归纳为三个因子。2.计算各因子得分,并建立进口额、出口额与各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3.根据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三、进出口外贸活动聚类统计分析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分析

一、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用外资

1.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1)直接投资;(2)证券资本流动。2.利用外资是从输入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流动。

一、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

(一)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

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并以借外债为主;90年代后转变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

二、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

1.利用外资对GDP的影响。2.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3.利用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4.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5.利用外资对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资本市场统计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证券、股票等资产比重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不相适应,境内B股和境外H股、N股仍然缺乏足够的市场吸引力。

第五节 外债统计分析

一、外债统计 外债统计的定义

二、外债统计的分类

1.对外债种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有:债务期限、债务形式、债务人或其使用情况、债权人或其来源情况、优惠情况、贷款的利率。我国在进行外债管理时,一般将外债归结为五种:(1)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外国政府贷款;(3)国际商业贷款;(4)对外发行债券;(5)国际金融租赁。其中,国际商业贷款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短期融资;(2)普通中长期贷款(3)买方信贷;(4)循环贷款。

三、外债统计分析

1.外债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增加投资能力。(2)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劳动生产率。(3)就业:借外债不但提高了本国的就业率,而且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4)贸易:借外债不仅促进了本国的生产结构变化,而且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变化。(5)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改善一个国家作为潜在金融市场的形象,从而给债务国带来许多好处。

2.借外债的成本。主要有:(1)债务偿还。首先,为了还本付息,债务国就要放弃一定数量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购买力;另外,可能形成偿债高峰期,使债务国容易形成清偿危机,损害债务国的信誉。(2)附带条件的外债,主要是指附加其他条件的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3)外债供应的不确定。(4)对外债的依赖性。

3.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外债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重要影响,并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反之,国际收支状况也影响债务活动的周期。世界银行用五个阶段划分债务周期。

4.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一个国家借入外债,固然要考虑某一段时间内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债的需求,同时也要受本身外债偿还能力所制约。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有两方面。国际上用债务偿还比率衡量一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四、中国外债的统计分析

1.分析的方面:(1)外债余额;(2)外债规模的安全线;(3)外债的期限结构;(4)外债的币种结构;(5)外商投资企业外债。

第六节 外汇储备的统计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基本问题

1.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是指现有储备额能在特定固定汇率上融通其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同时使该国持有储备的成本与收益相等。

2.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外汇储备规模与许多经济变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回归、相关分析确定其构成要素。

二、外汇储备规模与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

1.外汇储备规模的国际比较。2.外汇储备和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三、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变量的比较分析

1.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变量的对应关系。2.外汇储备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比较分析。3.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变量的相关分析。

四、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预测

1.以时间作为自变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回归和预测。2.对1999年至2010年的外汇储备进行预测。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统计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与统计

一、商业银行统计的客观依据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是银行统计的基本对象,具体表现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货币兑换、储蓄存款服务、用信用支持政府活动、发放贷款和贴现商业票据等;新发展的业务如发放消费信贷、提供金融咨询和理财服务、提供投资银行和商人银行业务、保险箱业务等。

银行统计应反映银行的如下功能:中介功能、支付功能、担保功能、代理功能和政策功能等。

二、商业银行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

商业银行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及时地反映经营运作情况;评价、分析银行的赢利能力并对可能影响赢利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真实评价银行面对的风险水平,预测可能对银行风险造成冲击的变量走势;满足中央银行的监管要求;银行客户重要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其他的统计分析工作。

三、商业银行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统计分析工作主要内容有:业务发展统计、市场需求统计、客户统计分析、经营风险分析、收益统计分析、经营环境统计分析、竞争力统计分析等。数据的主要来源有:业务经营数据、信贷数据、金融市场和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和专门调查所得数据。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统计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统计分析主要集中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运营情况及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资产业务统计分析 1.资产业务统计的对象

银行资产统计是指对银行业务所拥有的各种实物资产和债权的统计,其统计对象包括:速动资产、证券资产、放款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

2.资产业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绝对指标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相对指标包括:贷款回收率、信贷资金运用率、贷款周转率等。

3.资产业务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一定时期的各种贷款发放、回收及余额统计分析;

(2)资产质量分析,分析报告期内各种不良贷款余额、占用形态、不良贷款成因,用以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加强贷款管理的依据;

(3)各类资产的结构分析,如贷款的期限结构(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搭配)分析,行业结构分析(用贷款行业集中度指标表示),贷款方式分类(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等)结构分析;

(4)资产的利率敏感性分析,分析资产隐含的利率风险;(5)资产变动的趋势分析;

(6)贷款市场占比分析,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7)资产流动性分析,指银行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主要指标有速动资产/总资产,(速动资产-法定准备金)/总资产,证券资产/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等。

三、负债业务统计分析 1.负债业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负债业务的统计指标用以反映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形成过程,通常的主要统计指标有:期末各项存款余额、期内存款累计发生额、期内取款累计发生额、期内存款平均余额、其他资金来源总额、存款周转次数、存款稳定率和存款增长率等。

2.负债业务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1)各项负债余额统计分析;

(2)负债结构统计分析。比较重要的负债分类: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按银行对负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按负债到期日的长短可分为即将到期负

债和远期负债,按存款性质分为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

(3)负债变化及预测分析。

(4)负债成本分析。银行的负债成本主要有利息成本、营业成本、资金成本、可用资金成本等。负债成本分析是以上述成本概念为基础来计算,比较银行各类成本的实际数额,分析研究变动情况和变化原因。负债成本分析的两个主要分析工具是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5)负债的稳定性分析,用于反映资金来源的稳定情况,用负债稳定率指标反映。(6)市场占比分析,反映竞争力水平。3.银行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计分析 银行的账面价值公式:A=L+NW,市场价值的公式:A*=I*+L*+NW*,当银行账面价值(NW)与市场价值(NW*)出现差距时,便存在隐藏资本或未入账资本。隐藏资本有两个来源:银行账面资产与市场资距的差距;银行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第三节 商业银行效益统计分析 效益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损益表,通过对损益表的分析,了解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盈亏情况,分析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1.杜邦分析法

分解普通股收益率,分析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各种因素。

普通股利润率(ROA)=净利润率(PM)×资产使用率(AU)*杠杆系数(EM)2.基于投资与财务决策的银行收益的统计分析

将资产收益率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投资收益率,其二是杠杆收益率。ROE=ROIF+ROFL,ROFL=(ROIF-(1-t)C)L 3.影响银行收益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银行收益率的因素有规模变动、存款结构、雇员生产率水平、手续费收入、利率变动和宏观经济形势等。

4.银行效益的评价方法

主要方法有纵向历史比较法、横向的类比比较法和预定目标比较法。5.新分行的建立:预期收益评价方法

当未来的净现金流量之大足以保证银行所要求的收益率时,可以考虑建立新分行,同时考虑各个位置分行预期收益率及其方差,使银行总体收益率尽量大而方差尽量小。

第四节 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别

银行面临四大类型的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交付风险和金融风险。

二、银行信贷风险统计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出去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的逾期、呆滞或呆账贷款,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体系:(1)信贷风险检测报表体系;(2)信贷业务风险分析报告;(3)贷款行业风险分析。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1.资金缺口和利率敏感系数

资金缺口=利率敏感资产-利率敏感负债

当利率变动时,资金缺口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利率敏感系数=利率敏感资产/利率敏感负债利率敏感系数大于1时,资金缺口为正,小于1时,资金缺口为负。

2.有效持续期缺口分析

有效持续期综合地反映了息票数额以及期限等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公式详见指导书

P126)有效持续期缺口=资产平均有效持续期-总负债总资产×负债平均有效持续期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有效持续期越长,表明该资产或负债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利率风险越大,同理,一个公司的有效持续期缺口越大,那么该公司的利率风险越大。

四、流动性风险分析

银行可以对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计算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以反映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敞口。

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性缺口,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等。

五、资本风险分析

也称财务杠杆风险,衡量资本风险的方法是:计算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与监管当局规定的最低比例比较,分析风险的大小。

六、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银行的金融风险与收益率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模型反映:r=rf+bσ+ε

风险指数g=E(ROA)+1/EM

S,银行倒闭的概率ρ=1/(2g×g), 当银行收益增加时,杠杆系数下降,预期收益率波动下降,风险指数将会上升,表明银行经营的风险程度下降,银行无力偿还债务的概率下降。

七、银行资产风险识别统计分析

风险识别是指商业银行在宏观和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有两种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法和环境风险分析法。

八、测定银行整体风险敞口程度的方法

1.VaR(Value at Risk)VaR是指在一定持有期t,一定置信度α内,某金融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最大损失额。它是对风险测度期内未来收益水平进行估计,以概率形式表示为:

ˆ=α,得到Rˆ后,则可以得到“最坏情况下”资产组合未来价值Pˆ Probablity(R<R的ˆ=P0+(1+Rˆ)ˆ。估计P,从而VaR=P0-P2.压力测试

当银行资产组合的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适用。主要用到的方法有:情景分析、历史模拟、压力VaR、系统压力测试等。

第五节 商业银行预测

商业银行预测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选取需要预测的变量;选择对变量预测的时间长度、选择利用的预测方法。其中主要的预测方法有:银行管理模拟模型、市场调查与问卷分析、时间序列计量方法、横截面计量方法等。书中具体的分析有:增长率分析法、趋势递增法、回归分析法和季节指数法、利率分析和银行的流动性需求预测(短期、长期、周期和临时)等。

第六节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统计分析 资产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内容包括:设计一套完整的反映资产质量和风险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合适的资产质量分析方法,并有行之有效的资产风险识别与计量方法。

一、资产质量分类体系

目前要求实行的贷款分类体系是五级分类法,按贷款质量的高低依次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该方法的特点是使用多维的标准评价资产质量,时时监控。

二、贷款分类与质量评价的框架 通过抽样选出部分贷款,对选中贷款逐一进行质量评定分类,然后对总的贷款质量作出估计,可使用两个指标反映:不良贷款比率和加权不良贷款比率。

其中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总额/核心资本+贷款损失准备

加权不良贷款比率=次级贷款×20%+可疑贷款×50%+损失贷款×100%/核心资本+贷款损失准备

三、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要求全面反映资产质量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同时也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四、资产质量评价分析方法

1.现状分析

采用贷款质量风险度和偏离度分析法。2.成因分析

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敏感度分析方法。3.趋势分析法

除了预测中讲到的方法,还可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矩阵法。

五、资产风险权重介绍

常用的有《巴塞尔协议》对资产风险权数的确定和我国人民银行对风险权数的确定。第七节 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

主要有:经济效益指标、业务能力指标、技术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安全能力指标和文化建设能力指标及金融创新能力指标。

二、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主要从股权收益率、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安全能力指标分析

经常用的两个指标是资产风险指标和流动性指标等。

四、业务能力分析

从存贷款业务和表外业务两方面考虑分析。

第八章 资金流量统计分析

第一节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资金流量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1947年和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科普兰发表了《通过美国经济跟踪货币流通》以及美国《货币流量研究》,标志着资金流量体系的诞生。50年代后期,资金流量账户开始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推广。1968年联合公司把资金流量账户纳入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中。我国于90年代开始编制中国的资金流量账户。

二、资金流量核算 1.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核算是采用复式账户或矩阵账户的方法,记录核算期内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

资金流量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金融交易和机构部门。反映了每个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的情况。

大部分金融交易形成了金融资产和负债,但也有部分交易只形成资产却没有对应的负债。

2.资金流量账户

将各个金融机构部门以及国外的金融交易复式账户用矩阵的形式连接成为一张表就是资金流量矩阵账户形式。了解我国资金流量账户的机构部门类型和金融交易类型。

3.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

一般有三种。(1)以增加值为核算起点,核算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消费和储蓄形成、实物投资以及金融交易;(2)以可支配收入为起点,核算内容包括最终消费和储蓄的形成、实物投资以及金融交易;(3)以净金融投资为起点,核算内容仅含金融交易。本书采用第三种核算范围。

实际上,要更好地说明社会融资活动、金融结构变动等重要经济现象,必须将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相互结合使用。

4.资金流量核算与国民资产负债账户

国民资产负债账户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部门和交易分类的原则和内容,与资金流量核算账户是完全一致的。简单地说,流量和存量的关系为:期初存量+本期流量=期末存量。

但实际工作中采用的等式为:

期初金融资产负债存量+本期金融资产负债流量+本期金融资产负债调整流量=期末金融资产存量

三、资金流量核算中的平衡关系

资金流量矩阵账户存在以下几种平衡关系:

1.储蓄、资本形成与金融资产、负债的平衡,公式表述为:总储蓄-资本形成总额+统计误差=形成的金融资产总额-形成的负债总额=净金融投资

2.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指核算期内,全社会通过某种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数量等于通过该类工具形成的负债数量。

3.机构部门间及整体与国外之间的平衡,指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及国外相互间通过金融交易所发生的资产数量等于所发生的负债数量。

了解该平衡的经济含义。

四、资金流量核算的特点

1.资金流量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通过资金流量账户不仅可以观察到已在货币与银行统计、国际收支统计中有所反映的金融机构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动状况,或者国外与国内的金融交易等,而且还可以观察到住户、非金融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金融交易行为。

2.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

3.资金流量核算与其他统计体系具有高度的协调性。4.具有国际可比性。第二节 资金流量统计

一、统计基础

1.统计基础数据来源

资金流量统计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货币与银行统计、国际收支统计、证券统计、政府财政统计、保险和养老基金业统计、证券基金以及其他从事辅助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统计。由于资金流量核算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没有一套专门的、由基本经济单位直接上报的数据收集系统,只能利用已有的各种统计体系以及统计调查中的数据,按照资金流量核算的要求,进行加工,满足资金流量核算的数据需要。

2.资金流量核算的统计基础 资金流量核算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它所要从中取数的统计体系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的协调程

第二,对金融交易的分类要有高度协调性。

二、资金流量核算方法

1.复式记账法。2.项目合并与轧差。资金流量核算在编制时经常将不很重要的经济现象的交易项目,或是数据来源有困难的项目作合并或轧差处理。

三、资金流量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即各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必须是在债权和债务发生、转换或取消的同时记录在各自的账户中,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2.估价原则。交易发生时时点上的市场价格是资金流量核算选择的估价标准。

四、资金流量核算的分类 1.交易主体分类

明确机构单位的含义和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机构单位特征的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社会实体,也即法人单位。法人单位又可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

2.金融交易分类

资金流量核算不同于专门领域金融统计的关键一点是它核算范围的广泛性,因此,资金流量核算在设计金融交易时,通常对项目口径的规定比较综合。主要有:(1)通货。主要包括纸钞和辅币。(2)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3)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对政府的贷款、外汇贷款和其他贷款。(4)证券。包括各种债券和股票。(5)保险准备金。(6)结算资金。(7)金融机构往来。包括同业存放款和同业拆放款。(8)准备金。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9)库存现金。银行机构准备的现金业务库存。(10)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以及再贴现。(11)其他(净)。(12)国际资本往来。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13)国际储备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组织的头寸的变化。

第三节 资金流量分析

资金流量核算作为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主要的分析功能体现在两个领域:

一、金融结构分析

三、社会融资活动分析

各机构部门在金融市场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融资。资金流量表回答了以下问题:谁需要融出资金,谁需要融入资金,资金是通过什么方式融出融入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金筹集。2.住户部门金融资产的形成。第四节 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风险分析

通过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分析,试图解释资金的提供者是通过哪些金融工具,将其提供给资金的获得者,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风险,主要原因有:(1)从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是金融风险发生的前提。(2)政策性贷款的扩大,是金融风险增大的重要渠道。(3)国有企业负债和亏损增加,是银行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4)住户部门储蓄和投资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风险。

第九章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分析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根据一国或地区最充分可能创造和积累国民财富综合能力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对四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以《国际竞争力年鉴》的形式公布其研究结果。国际竞争力参评国家或地区有47个,评价指标有288项,包括硬数据指标182项,其中42项作为提供背景信息之用,不参加排序,软数据指标106项,按八大竞争要素归类,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即要素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竞争力年鉴》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之一,是各国政界、经济界领袖审时度势、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物。

第一节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一、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构成。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强弱取决于这两个市场的运行状况。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上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有效运行,多种层次的金融机构并存的有序竞争,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金融活动是开放的、透明的,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是适度和有效的。

基于该思想,在衡量国家或地区之间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在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地位的时候,着重围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在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1999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中,把资本运行状况和货币市场服务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竞争力强弱的两个主要方面。金融体系竞争力指标由资本成本的大小、资本市场效率的高低、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部门效率4类要素共27项指标组成。

注意国际游资的冲击给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带来的新问题。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资本成本竞争力

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需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标体系反映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的支持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的大小,共有3个指标组成:(1)短期实际利率;(2)企业资本成本;(3)国家信用评级。

2.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

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是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获取资本的途径及其难易程度。该体系反映金融体系运行是否舒畅和其开放程度,通过衡量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隐性成本,进而评价市场效率,共由8个指标组成。(1)本国的财务状况;(2)信贷;(3)外国金融机构;(4)外国公司进入本地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5)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6)国际保理业务;(7)股票市场(包括二级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8)风险资本。

3.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

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活力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水平。

该指标体系共由5个指标组成。(1)股票市场筹资额;(2)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3)国内上市公司数;(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5)内幕和交易。

4.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

银行部门效率主要是衡量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部门的服务质量,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金融监管质量以及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和质量等方面。该指标体系共由11个指标组成。(1)中央银行政策;(2)银行规模;(3)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4)利差;(5)对金融交易的信任;(6)金融机构透明度;(8)金融教育;(9)金融技术人才;(10)信用卡发行量;(11)信用卡交易量。

第二节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金融体系基本数量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与它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表明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与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与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关系其次,与股市活力竞争力关系排在第三,与资本成本竞争力关系最为疏远,说明在评价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中,金融效率始终在第一位。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比较成熟,金融服务质量较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比较靠前。通过分析以直接融资金融模式代表的美国和以间接融资模式代表的日本的国际排名,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美国的金融模式比日本的金融模式更具有优势。这也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了借鉴。

2.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指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自的金融体系的特点不同,国际竞争力表现出较大差异。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波及影响,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大

4.转型国家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回顾与评价 1.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回顾 2.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1)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分析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并不多,而且排名也不太靠前。从资本市场上看,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在90年代以后,但迅速从劣势转换成为优势。利率是资本市场中最为敏感的部分,我国由于未完全市场化,也成为优势项目。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也为我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2)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劣势项目分析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篇7

民间金融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 特别是在温州地区, 有曾经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在2011年温州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 老板“逃路”, 企业倒闭。民间借贷危机最为严峻的是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南面的是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北面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的民间借贷危机。在以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一直都很好, 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温州模式在以前一直被国人作为典范, 它的成功在很多地方可以为现代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那么为什么曾经风光一时的温州模式此次却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呢?它的产生有什么必然性吗?

曾经的温州模式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管理严格和对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 现金流就是他们的命脉, 但是由于自身规模的原因, 它不可能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流, 而对于那些银行中介机构也就是正规金融来说, 由于这些小企业经营规模、资信状况和还贷能力有限, 所以通常会审慎的发放贷款, 不借贷、惜贷情况严重。而且审查程序和流程复杂严格。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在这些正规金融机构里进行融资, 来投资实体企业, 用于继续扩大再生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时候有一种金融组织叫“呈会”, 就是把那些规模比较小, 经营范围也比较窄, 融资能力差的小企业的人组织在一起, 大家把钱全部凑到一起, 形成一个资金池, 谁有急用都可以进行挪用, 但是要按市场利息率计算利息, 到期连本带利还款。这在当时很流行, 通常都是熟悉的人或是一个宗族的人以这种方式筹集资金, 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融资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实。而且风险又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各个企业效益的提高, 扩大再生产来说都是很有利的。至于风险如何得到控制, 它们做的比较好, 因为彼此都是一些知根知底的人, 相互之间经营什么, 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彼此都相互了解, 相比较银行放贷来说, 它们这个组织管理起放贷风险成本更低, 几乎不会出现坏账的可能。所以在温州这种模式被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存在对正规金融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随着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组织逐步被一些金融担保公司, 典当行, 资产管理公司等组织所利用。用钱生钱, 因为放贷利率比市场上的利率高出好多倍, 月利息5分或是1毛的都有, 而且手续相对银行来说简单, 而且也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抵押。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通过高于同期银行放贷利率的方式得到补偿。尽管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 但是这种方式的融资却给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得到很大的便利, 但是同时又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伏笔。因为这种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行为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互之间靠的是彼此的信任。一旦经营不善或是经济形势不乐观, 收不回款项就无法准时还贷, 就会发生连锁放应, 波及范围就会相当之广, 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潮, 失业率增加。

正是由于在2011耐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 国家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的打击力度, 整治我国的民间金融市场。这种对于民间金融市场的一刀切, 不断不会取到好的效果, 还会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形势会更加严峻。2014年金融市场改革将会迎来那些可喜的期待呢?开放民间金融市场, 让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降低门槛, 放宽银行的准入机制, 让民资开办银行, 进入市场与正规金融进行竞争, 发挥金融市场的效率, 让资本流向收益更高的企业。

正规金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取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对于工商业、农业、基建、冶金等行业发展给予了巨大帮助。但是正规金融的贷款发放条件过于严苛, 除了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 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正是由于这种正规金融体制不完善, 才孕育出民间高利贷的出现。

在民间有三种形式的高利贷, 第一种是非法集资。第二是暴力高利贷。第三种是正规的高利贷。对于前两种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第三种而言, 我们是要给予支持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 一是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 对银行放贷进行相互的促进, 并规范相应的金融体制问题。二是可以给那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契机。因为依托于民间借贷他们能够比较容易获得贷款, 投资实体, 盘活企业而不至于倒闭。三是可以给中小企业得以喘息的机会, 注入流动性, 以解燃眉之急。

二、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互补机制

银行和企业应该是“鱼水关系”, 银行应该支持企业发展, 放水养鱼, 但实际上现在的两者变成了“水煮鱼”的关系, 很多企业认为银行将企业逼上了绝路。正规金融不完善或是不作为才引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 弥补正规金融的缺陷。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缺陷, 无法满足正规金融的审核条件, 自然也就贷不到资金, 即使贷到款项, 贷款大多是几个月或是一年, 无法和企业的生产周期匹配, 短期回笼资金无法填补占用的资金, 企业为了还贷, 自然会求助于民间金融, 也就是高利贷, 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可是下一次的银行贷款发放时间间隔又是两三个月, 而民间金融正是由于其程序简单, 不需要抵押, 可是借贷利息大多会很高, 以弥补其风险, 两三个月的高额利息负担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 循环几次后, 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资金缺口不大增大, 最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数中小企业都在指责正规金融的不作为, 贷款期限过于短小, 机制不合理,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大型国企, 才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 继续其资源垄断, 发展壮大。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时, 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应该有更好的生存土壤, 更好的营养令其快速发展壮大, 因为其所作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国有企业。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就业量, 税收规模等, 中小企业这种实体企业在中国的伟大复兴中, 地位独一无二。我国应该出台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目前国外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如美国设立了联邦小企业行政管理局, 这种组织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贷款, 可以顺利使中小企业得到其发展所需的资金, 帮助其扩大再生产, 更好的抓住机遇, 发展壮大。日本成立中小企业公库, 这种组织是用来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 它的利率比民间商业银行还要低2%~3%左右,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这种环境无疑使其能够迅速发展壮大, 即使其自身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不够雄厚, 其还是能够顺利的贷到款项。再比如新加坡, 政府是想办法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证券化, 组团上市, 来给中小企业融资, 帮助其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方向应该是更加开放化, 更加公平化, 透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公平竞争, 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效用, 更高效、更快捷的为哪些需要贷款发展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令其能够有造血功能。

民间金融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存在着, 发挥正规金融应有的作用, 这种“影子银行”的存在, 对于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应当有效地建立民间金融的正规借贷制度, 加速相关立法进程和市场化进程。

(一) 正规金融的不完善引发非正规金融

金融抑制现象是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所谓金融抑制现象是指政府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 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抑制现象中, 低利率导致存款的低收益, 因而储蓄量很低。而由于利率由政府决定, 银行不能根据项目的风险程度来决定利率, 因此在一定的贷款利率下, 只能选择风险性低的项目。高收益、高风险的中小成长型企业则很难获得贷款, 这些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非正式市场。这样, 非正规金融市场就出现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特点, 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只有哪些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才会想要得到贷款, 来发展自己。这样一来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筹集贷款, 而哪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未必能够得到贷款。还有就是道德风险, 有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贷到款项后, 投资实体企业, 由于利润率较低, 正常发展收益率比贷款利率还低, 他们就会进行投机行为, 投资一些风险较高的行业, 如房地产, 冶金等行业, 来换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发生连环效应。正规金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的放贷比较谨慎。这也是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

民间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是互补、替代和转化的关系。因此建立一种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作制度, 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

(二) 民间金融促进正规金融发展

已有的研究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表明, 民间金融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民间金融的“地下性”, 它并不在官方统计机构监测范围之内。但从有关数据上看, 现有中国正规金融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 正规金融发展比较平稳, 而民间金融在近5年来发展迅速, 规模庞大, 目前甚至可以达到正规金融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正规金融规模的增加并不是民间金融规模壮大的原因, 相反, 民间金融却可以促进正规金融的发展。原因在于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 处于发展萌芽时期的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证券市场等正规金融部门顺利融资;而中小企业在萌芽时期从民间金融部门获得融资, 发展壮大之后则倾向于向正规金融融资。因此, 民间金融间接推动了正规金融的发展。

当前, 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庞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民间游资庞大;二是中国中小企业众多, 且大多中小企业无法顺利在正规金融市场融资, 因此民间金融市场需求日益庞大。

(三) 加强监管合理利用民间金融

在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扩张的历史过程中, 尽管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 甚至在资金链断裂时出现崩盘从而导致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等不良现象, 但随着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尤其是沿海省份的改革与探索, 其正向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业已成为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中国民间金融体现两个方面的性质, 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不良性。因此, 对于民间金融, 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必要监管、扬长避短、合理所用。

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将有利于生产的民间融资行为区别于非法集资, 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监管民间金融主体, 建立正规借贷制度。对“标会”等风险性较高的民间金融主体进行注册监管, 甚至可以将之“公司化”, 在现行“一行三会”体系下建立相关的对民间金融调查、统计和监管部门, 严密控制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加快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程度越高, 民间金融的市场供求机制越完善, 资金利率水平和风险溢价越趋于合理。同时, 高度市场化下确定的自由利率能为央行制定利率提供参考。

发挥正规金融指导作用, 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如何促使正规金融来指导和带动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 以及如何利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两大力量来合理配置整个社会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0年5月13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意见》明确提出, 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 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 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 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 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 完善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

金融热点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 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金融风险根源

为了找到金融风险的根源,将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因子分析基本思想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关系强,不同组的变量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可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变量。其数学模型如下:设xi(i=1,2,3…,p)p个变量,则xi=ai1F1+…aimFm+?灼ei(m

1.指标选取方法。就中国实际情况来看,金融风险既是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健康程度的反映,又是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有很多指标能够在定性分析中解释金融风险的问题,结合目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11个指标。从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消费增长率 X2投资增长率,财政赤字/GDP占比,外债余额/GDP,中观金融指标M2增长率,M2/GDP,信贷增长率,微观金融指标银行总产利润率,银行不良贷率,银行资本充足率。

2.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量纲对数据的干扰,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此过程不会改变秩序,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对数据处理后,原始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

3.进行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数据主要从中经网,中国统计,各银行年报,外汇网站获取,选取的数据范围2000~2007年,用SPSS16.0进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很强的相关性。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选取3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842%。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7.172,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65.196%,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2.017,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18.303%,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024,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9.342%。

为了使因子对经济意义有更好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化对因子进行旋转。公因子和原有变量的之间的关联程度用载荷矩阵表示。载荷值越高,越能够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能力,即因子包含指标的信息量越多。进行因子分析之后,利用回归法,计算出得分,以及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建立测算各年度金融风险的综合得分F模型。

F=(44.344×fac1+27.964×fac2+20.534×fac3)/ 92.842

再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已经向0和1级两级分化。三个因子可以用实际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1.从2000年到2007年在公共因子fac1都有较高的得分。这从2007下半年美国金融危影响到全球,然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产生极大的破坏。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取得有效成果。

2.公共因子fac2存在严重的负值。这说明了我国从2000年到2007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严重不足,而是更多地通过出口和财政赤字来拉动经济发展。

3.公共因子fac3的有较高的得分。这也说明货币政策的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有着很大的调节效果。这和我国经常逆着经济周期反复使用货币政策如出一辙。同时因子在M2增长率,信贷增长率有较高的载荷值。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靠这两个工具来调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调整经济的金融工具仍是比较单一。

二、反思与措施

1.从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来看,消费不足。主要原因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符,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向城市倒流趋势明显,农村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完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没有发挥出推动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2.货币政策效应比起财政政策效应得分更高。其可能的措施如下:金融体制改革更应该倾注金融资源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信用贷款制度,降低资金贷款的成本,减少暗箱操作的机会;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书坚.统计学与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谈话笔录的要求下一篇:幼儿园圣诞的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