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 篇1

目录

摘 要:..........................3

关 键 字 :.........................3

正文:..............................4

一、世界能源危机现状..............4

二、我国能源危机现状..............4

三、解决措施......................4

四、新能源........................5

五、结论:........................6

参考文献:..........................6

[摘 要]: 目前全世界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在为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未来转变能源结构任务非常艰巨。加快能源结构的转变,就是要从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不断转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时代。

[关 键 字 ]: 能源危机 新能源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is mainly fossil energy.And the fossil energy in order to bring mankind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ll also bring about many contradictions, a lot of problems, the energy crisis situation is grim.Fossil energy is limited, the future to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the task is very formidable.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is must from now on fossil energy, constantly turning to new energy dominated era.[Key words]: new energy energy crisis 正文:

一、世界能源危机现状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

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伊朗革命爆发。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原因: 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二、我国能源危机现状

当前世界能源危机,中国能源危机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从绝对数上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如今中国的能源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三、解决措施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

四、新能源

一般认为,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现实压力令全世界开始重新关注新能源,而且希望新能源能够克服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和有可能出现的能源枯竭。新能源看似有很多优点,如太阳能和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过程中也不会排放很多的污染物。未来核能、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将会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做为辅助能源。

核能:在新能源开发中比较现实的是核能,它将逐渐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一种重要能源。核能发电具有很多优点: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加重温室效应,核能发电所需要的原料铀储量丰富提炼成本低。但同时也存在问题:资源利用率低,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处理技术不完善,核电建设投资费用大,风险较高。

风能:风能未来将会取得非常迅速的发展,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风能具有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等特点,综合社会效益高。但尽管在理想条件下,虽然风能利用的成本比较低,但仍高于化石燃料,风能受地形、气候、风力的变化影响较大,连续性较差,转换效率较低,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风能的发展也值得期待。

水能: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最显著的特点是可再生、无污染,它是常规能源。水能主要用于水力发电,其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分布受水文、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氢能: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开发氢能列为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氢的工艺。氢能被认为具有长期利用的潜力,具有高温高能,热能集中,可再生,来源广泛,应用范围广的刚有点,但也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氢不是一种能源来源,在自然界不能自由存在;氢必须从石油、天然气或水等其它物质中分离出来,成本比较昂贵;氢的分离也要消耗能量,从水中分离氢则能耗更高;与等量的石油相比,氢的热值也较低。第三,氢既不容易储存,也没有相关设施来生产、运输和销售氢燃料。氢燃料利用各环节的安全性也值得关注。

太阳能: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取之不竭在全球范围受到了追捧,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能源之首,发展前景极为被看好。只有太阳能才能满足人们更进一步的需求,这种更加清洁的能源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具有普遍,无害,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太阳能储量巨大可再生。但同时太阳能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开发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

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1)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包括智能电网、优化调度等。(2)不断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碳税等税收政策。国家更应该从税收的角度考虑,对于使用化石能源,或者利用化石能源要进行征税,如碳税。征收的资金用来鼓励新能源发展,制约或者是限制来增加利用化石能源的成本,或者通过行政政策或者法律政策来调整这个结构。(3)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电力、石油等各个方面。

五、结论:

世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我国能源危机也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保护现有能源资源,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成为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思考的命题。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应用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不但应该挖掘更多可以利用的有效能源,还应该致力于研究现有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能源与能源之间的互相“转换”、替代使用;例如已经实现的盐水发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简单的低碳绿色环保行为也是对身边环境以及地球资源的一种保护;学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当今能源现状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参考文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 苏亚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21世纪能源与动力》

李传统 2005-9-1 《新能源概论》 王革华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8 《新能源》 李方正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 篇2

一、能源危机下我国石油产业面临的问题

石油是经济的命脉。目前,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25%, 居工业各行业首位,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30%。保障石油储备是维系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我国虽然已经建立石油储备, 但作为主要石油进口大国, 并不能缓解当前的石油危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石油供应的风险逐步增大。首先, 表现在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 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近10年来, 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 而同期生产增长率只有1.67%, 差额部分只能通过进口解决。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对国外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从1994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31.6%, 预计未来20~3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逐步上升为50%~60%。200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7, 000万吨, 达到7, 180万吨, 其中原油进口量为6, 220万吨。其次, 表现在石油进口地区来源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2002年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占进口总量的49%, 抗风险能力低。第三, 原油运输途径和方式单一, 环节繁杂。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运原油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4%, 而马六甲海峡也是不稳定地段, 航路拥挤、海盗猖獗。原油进口环节较多、耗时较长, 从寻找卖方到原油转输, 再到炼油厂一般需要2.5个月时间。第四, 防范石油市场价格风险能力弱, 已造成相当规模的成本增加和机会损失。近年来我国因油价变化剧烈已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

21世纪前30年, 我国仍将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万亿美元, 以美国1950年完成工业化时单位产值能耗0.514kg美元计算, 即使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保持不变, 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也将达到4.8亿吨, 而未来我国石油的国内供给能力仅有1.8亿~2.0亿吨, 需求缺口巨大, 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0%以上, 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60%, 如果石油储备不足, 我国的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美、日等国成熟的储备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能源结构和供需等具体情况, 应对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基本构想做进一步完善。

(一) 从储备模式的角度。

国家战略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 以国家战略储备为主, 从企业储备起步。当前, 我国既面临着一旦国外供应渠道中断造成的危机, 又被动地承受着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大幅度石油价格波动。因此, 我国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的目的是既要防范石油供应中断这样的突发危机, 又要降低油价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相应地扩大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石油储备体制不能效仿美国的自由市场型, 而应以国家储备为主, 企业储备也要在政府法规和计划监控指导下进行。

(二) 从储备规模的角度。

随着石油进口依存度提高而逐步扩大。国际能源机构 (IEA) 规定其成员国应保证相当于至少9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紧急石油储备。世界各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各不相同, 主要与石油进口依存度和石油占能源结构比重相关, 大多数国家储备规模都超过了90天净进口量。我国当前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比美国、日本等国家要低30%~70%, 石油占能源结构比例也比美国、日本等国家低10%~20%, 近期储备规模可小于上述国家, 但到2020年前后我国这两项指标将与美国相近, 那时我国石油储备规模即使达不到韩国现状水平也至少应达到3个月消费量。此外, 我国于1996年同IEA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开始进行能源数据信息与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今后我国应争取加入IEA, 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联合行动, 降低风险。

(三) 从储备方式的角度。

储备品种以原油为主, 布局由集中到分散。石油储备对象主要分为资源储备和实物储备两大类。我国已发现油田的油藏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采收难度大, 特别是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 有效控制难度大, 所以不宜采取资源储备。实物储备又分为原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两种。我国石油储备品种的扩大应以原油为主, 主要是因为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充裕, 而原油供应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成品油在长期储存中易变质, 需要定期更换。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原则上不储备石油制品, 企业储备主要应对市场变化且周转相对较快, 可适当储备一定比例的成品油。

石油储备基地必须是一个进出畅通、使用方便的储运分配系统, 因此其布局不是孤立的, 要与炼油厂、输油管线、转运站有机结合, 还要考虑地理环境、运行成本等因素。我国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4%、27.5%和17.1%, 其余为西北、华北和西南。我国原油进口主要通过海上运输, 较大的原油接卸码头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地区, 如黄岛、镇海、茂名、岙山以及广州、大连等, 同时企业现有的石油储备设施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 我国储备基地建设可先集中在东南沿海, 今后随着原油进口渠道的扩展, 可在东北、西北建立储备基地。

三、石油储备体系保障措施

要实现上述设想, 必须做到:

(一) 立法先行。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储备建设的成功经验, 制定“中国石油储备法”, 明确石油储备的法律地位, 即明确石油储备的目的、目标、规模、体制、管理、资金、方式、计划、预算、布局与动用等问题, 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章可循, 依法实施, 有法律保障。

(二) 建立油气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及时反映市场供需状况的油气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和全社会油气库存统计体系, 为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三) 多渠道筹集资金。

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 资金措施可采取多渠道方式。国家战略储备的建设与管理、维护费用可由政府财政拨款投入, 而购油费用可通过征收燃油税, 其中拨出一部分作为石油储备基金, 专门用于购油。企业储备费用自负, 但政府可给予低息贷款与加快折旧等优惠。

(四) 加强国内石油资源调查评价。

谈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石油问题能源危机经济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了改变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还没有有效运行,而且市场准入管制灵活性差,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

据统计,2000年,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85吨,而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05吨,大约为发达国家的13%。中国能源资源总体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较低,仅为世界人均占有储量的56%。煤炭储量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储量不足,人均占有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储量的8%和6%。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在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化石能源。

3.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在1996年~2000年,石油年均消费量增长5.65%, 2000年后的年消费增长达10%以上,2004年高达19%。而截至2004年底, 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108吨, 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44%,石油勘探仍有一定的潜力。从现在到2020 年, 预计年均探明可采储量仍可维持在略高于1.7×108t的水平。但是,由于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远离消费区的西部和近海,石油勘探难度加大,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的增加。

二、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最后30年里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导致的三次油价暴涨,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轻纺商品,利润很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低价作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手段,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成本变动非常敏感。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能源产品,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大量下游产品和相关产品价格也跟着上涨,这就打破了原来的价格平衡体系,国内生产和出口商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2004年以来,石油的下游产品——化学纤维价格平均上涨30%以上,并拉动棉花等相关产品涨价,其他石油下游产品如塑料、高强度纤维等产品的价格也在一路陈升。与2003年同期相比,按照9月份出厂价计算石油液化气价格上升36.4%,甲苯上升44.4%,丁二烯上升52.8%,聚苯乙烯上升50.5%.聚丙烯上升32.7%。随着价格升涨效应的扩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遭受相当大的影响。

三、如何调和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

1.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在能源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不能单独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必须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来保障。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要加强与生产国的对话,保证国际石油市场的有效运转,增加运作透明度。同时,还要积极与消费国保持勾通,共同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中国进口石油的50%以上来自中东,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但这里军事冲突不断。以中国的大国地位,应为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地区和平多做贡献,如积极参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国际事务;以适当的方式,同其他亚洲进口国一起,与美国合作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这些努力,将有利于保证石油商业渠道产品的正常贸易。

2.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国,都已建立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同时,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和石油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现实都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之一,而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程度,这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

3.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从1998年以来,我国在包括服装、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纺织品、钢铁、纸制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時,机械及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积极的趋势下,我国应该大力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现有规模之同时,进一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将外贸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将出口的重心放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这样不仅能够较快提高出口经济效益,也是中国在面临石油危机的重大冲击时化被动为主动的惟一途径。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世界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 GDP 达到1000美元后,人均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开发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耗少而产值高的产业。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 倍,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同比增长了40多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维野:中国能源安全的若干问题.经贸导刊,2001(9)

[2]周凤起:21世纪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网.www.china5e.com

[3]十一五时期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中国经济时报,2005,5,20

[4]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篇4

作者简介:罗麒,男,(1990.09-),四川南充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耗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总的来说,我国能源储量比较丰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利用情况明显不足。此外能源消耗问题上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下、人均能源供给率明显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分析这些现状,为能源消耗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能源;能源消耗;能源供给

一、引言

能源作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的生产供给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世界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可替代能源的供给尚不足以替代化石能源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战也逐渐加剧,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能源的需求和供给也渐渐演变成多国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能源问题日渐凸显,能源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要正视我国的能源问题,并有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二、我国能源概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相较于,原煤生产量增长了88%。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报告,中国在20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据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到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增长03%;天然气产量为1025亿立方米,较之于年,增长81%;煤炭产量为19560(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88%;可再生能源产量为177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484%。此外,我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总的来说我国能源资源拥有如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化石能源中,中国煤炭储量一直比较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也还比较丰富,但存在较大的勘探与开发难度。可再生能源中中,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约合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能源消耗多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能源运输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只有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三、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耗现状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额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重量的比重为684%,石油占比186,天然气占比50%,水电、核电等占比80%。

总的来说,我国在煤炭消耗上是能自给自足的,然而在石油的消耗上是需要依赖于大量进口的。但总的来说我国是需要进口能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而需求的。煤炭、石油这类化石原料是很难再生的,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此外,我国在水力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上是拥有较大的优势的,只是目前这些项目的开发力度都还不够,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合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对能源紧张的局面。

3.2能源消耗结构问题

(1)从能源供给缺口上看:从1992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就一直大于生产量,供给缺口不断加大。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本国所能生产的石油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消耗量,石油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命脉,如果我们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不能得到转换或者减少,那么随着油价的攀升,势必在未来需要在石油资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虽说煤炭产量在递增,但其增加的速度比再生的速度快,煤炭资源在未来也许会面临枯竭的时候;较之于前两者,水电、核电等消耗量仍然只是少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不合理。 (2)从能源用途上看:在能源的用途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分类,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其他和非能源使用,其中其他用途主要由生活能源构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是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交通能源消费明显偏低,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2010年,按行业分类来看,工业能源消耗占总量的7112%,比上一年增长了388%,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总量的802%,生活能源占比1064%。总体来看,一国的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与工业GDP比重成正比,由于近些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较高,相应地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也明显的偏高。

33能源消耗效率问题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也称为单位GDP 能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单位为吨标煤/ 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 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2011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偏态分布,在达到高峰为16,其余年份都比它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渐回升,在2011年为076,应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3.4我国与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

(1)能源自给率

能源自给率以能源生产量除一次能源供应量计算。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自给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自给率都要高出他们一些;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尤其是“金砖五国”中,中国的能源自给率仅高于印度,较之于俄罗斯,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就显得很低了。

(2)能源供给效率

能源供给效率以能源供应量除GDP计算,单位为吨标准油/千美元。

20,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供给效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供给效率较高,这体现出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量占对GDP的.贡献率较高;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南非的能源供给效率基本一致,但远低于俄罗斯的量。

(3)人均能源供应量

人均能源供应量以吨标准油/人为单位。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能源供应量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人均能源供应量较低,甚至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180。这体现出中国人均能源供应的不足,这应该与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的人均能源供给量低于俄罗斯和南非,但高于印度和巴西。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生产量还是很高的,能源供给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能源供应量明显不足。

3.5能源消耗特点

从上面对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能源消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供需失衡。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供需缺口的不断增加;(2)结构不合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3)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问题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地区间能耗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能耗较高。

四、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能源消耗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相关的改进:

(1)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已经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将发挥巨大效力。

(2)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管理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采取一些节能新措施(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中对中日能源发展战略有详实的论述)。我们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的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

煤炭消费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因此煤炭在能源问题中是占第一位的,因而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要考虑煤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方面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如果加大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避免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随着非洲能源资源的开发,我们国家可以在能源出口较为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地区、拉美地区、俄罗斯、非洲地区可以开展能源外交,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和这些地方共同开发与利用资源。(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2]BP.BP世界能源统计.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能源统计年鉴.2011.

[4]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金融》,2011(08):61―62.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论文 篇5

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原理与工程应用技术,并介绍工业与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能源资源化利用技术。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太阳能及其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及其利用、氢能及其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其他新能源及其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内容,阐述详细,内容全面。.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能源现状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构成,了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不同形式的热发电系统,熟悉太阳能的有关热利用的基本原理,加深对中国风力资源和风力发电基本原理的认识,深化理解作为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重点把握生物质发电的基本原理。掌握地热发电和潮汐能发电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认真掌握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形式的燃料电池的具体应用及机理。;

(二)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能源的含义、分类及历史演变

一、能源的重要性

能源在工业、农业、交通业、国防、日常生活和公用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源的含义及其分类

新能源的概念;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演变

柴草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的突击演变过程。

四、常规能源向新能源的过渡

过渡的原因;三次石油危机;过渡的具体过程分析。第二节

中国能源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现在的能源现状及其与过去的对比。

二、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三、中国能源发展对策

根据中国能源发展现状,中国采取的能源对策。

第三节

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现状与前景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和分类

新能源的概念;各类新能源的具体概念及应用发展现状。

二、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对策;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四、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

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的前景。思考题:

1、新能源的具体分类方法有哪几种?具体怎么划分的?

2、我国能源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具体解决?

第二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课时:4周,共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太阳能利用方式

常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二、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具体分类及简单原理介绍。

三、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具体的分类方法。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历史和现状

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的现状。

五、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缺点

光伏发电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六、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具体应用。

七、中国光伏发电

中国光伏发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第二节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太阳能电池的物理基础

固体能带理论;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载流子浓度和费米能级;电子和空穴的输运;产生与复合。

二、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光学性质

半导体对光的吸收;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三、同质结太阳能电池

P-N结的形成及内建电场;反偏压与正偏压;P-N结电容;硅太阳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光电流和光电压;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效率的因素及提高的途径;硅太阳电池的温度特性和光电特性。

四、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

金属及半导体的功函数;金属-半导体的接触势垒;肖特基势垒的正方向特性;实际的肖特基势垒;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光电流、光电压和光电转换效率;MOS或MIS太阳能电池。

五、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异质结的形成及其能带图;突变异质结的电特性;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光电流;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三节

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

一、硅材料制备

硅材料的来源;多、单晶硅锭制造;片状硅制造;非晶或微晶硅膜制造;太阳级硅。

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

多金硅太阳能电池具体的制造工艺。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构成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方阵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方阵的概念、结构、材料和特性。

二、贮能蓄电池

常用的贮能蓄电池。

三、直流-交流逆变器

逆变器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PWM脉宽调制技术;正弦波PWM技术;逆变器基本特性及评价。

四、控制器

控制器供能及分类;逻辑控制方式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方式。第五节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一、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系统框图;工作原理;系统构成。

二、系统设计框图

具体的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三、容量设计

容量设计的要求;失电小时数;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数据及太阳辐射资源;确定方阵最佳倾角;当地用电负载模型;环境温度模型;蓄电池发电模型;控制器;逆变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数。

四、计算机仿真结果和容量设计程序

仿真结果和容量设计程序。第六节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一、简介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特点、结构、供电形式。

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设备构成 太阳能电池方阵、并网逆变器 思考题:

1、简述固体能带理论的内容。

2、同质结、异质结、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内建电场产生的机理有何不同?

3、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制造工艺有什么不同?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中国和世界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第二节

太阳能热发电站基本系统与构成一、电站热系统

热系统的组成、与常规电站的区别。

二、电站循环效率

循环效率的概念;提高的方法

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组成

聚光集热子系统、蓄热子系统、辅助能源子系统组成及其基本原理。第三节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一、电站系统构成

基本组成部件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二、典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电站介绍

美国太阳能1号电站、2号电站。第四节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一、电站系统

基本组成。

二、聚光集热装置

各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LUZ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介绍

基本参数及运行情况。第五节

盘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一、装置构成

工作原理;3大组成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曲型盘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装置介绍

系统参数及系统图。第六节

太阳池热发电系统一、太阳池原理

太阳池的原理、特点。

二、太阳池发电

发电的基本原理及实例介绍 第七节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一、基本工作原理

发电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影响因素。

二、50MW示范电站

电站的具体介绍。

第八节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前景

一、不同型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比较

各不同型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异同点。

二、发展趋势

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思考题:

1、热发电系统的聚光器有哪几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中心接受塔有几种结构?各有什么优缺点?

3、塔式发电系统、槽式发电系统、盘式发电系统有什么异同点?

第四章

风力发电技术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风与风力设备

一、风的产生与特性

风的产生原理;风的特性。

二、风的能量与测量

风的能量的几个描述指标的概念;风的测量的内容与方法。

三、风力资源

世界和我国的风力资源分布及等级的划分。第二节

风力机工作原理

一、风能转换理论基础

转换的基本原理;风力机的特征系数。

二、风轮设计的理论基础

风力机的翼形设计;风力机的动力学基础。第三节

风力发电设备

一、水平轴风力机

分类、特点、应用。

二、垂直轴风力机

分类、特点机应用。

三、风力发电系统及装置

系统的组成;调向机构;发电机;升速齿轮箱和塔架;控制系统。

四、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

机组的节本结构、工作原理。

五、现代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

关键基础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第三节

风力发电运行方式

一、独立运行方式

系统的构成;储能系统;与其他发电形式的联合运行。

二、并网运行方式

风力发电场的选址、风力发电机组排布、经济效益评估、安装和调试。第四节

风力发电现状与展望

一、风力发电发展简史

风力发电的发展历史。

二、风力发电现状

世界和中国的风力发电现状;主要风力发电国家的发展现状。

三、风力资源展望

世界风力发电发展趋势;中国风能开发利用展望。思考题:

1、简述风能转换的基本原理。

2、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有哪些?具体怎么求解?

3、风力机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第五章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生物质能的定义;生物质资源特点及类别。

第二节

生物质能转换和发电技术

一、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生物质能转换的能源模形式;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二、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甲醇发电站;城市垃圾发电站;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沼气发电技术。第三节

生物质热裂解发电技术

一、生物质热裂解工艺分类

生物质热裂解的分类及其每类区别、特点。

二、生物质热裂解机理

反应机理。

三、影响生物质热裂解过程及其产物组成的主要因素

温度、升温速率、滞留时间、生物质尺寸和形状、压力对热裂解过程及产物的影响。

四、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及装置简介

热裂解反应器类型;热裂解装置示例。第四节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一、大力开发生物质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及开发生物质能的必要性。

二、生物质能在中国的利用前景

乙醇汽油的开发前景;生物运输能源生物开发计划。第五节

生物质能发电前景预测

一、局限性和分析

生物质能的缺点;生物质开发的综合分析。

二、发展前景

生物质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前景。

三、结论

生物质能开发的分析结论。思考题:

1、生物质能的优缺点是什么?根据其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

2、生物质热裂解的机理是什么?请详细分析说明。

3、影响生物质热裂解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第六章

地热发电技术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热基本知识

地球的构造;地热资源的类型。

第二节

地热发电原理与技术

一、地热发电原理及分类

地热发电的不同方式及其基本原理。

二、地热发电资源勘探与开采

地热资源的勘探;地热资源的开采技术。

三、地热发电系统设计与建设

地热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工作原理及作用。第三节

地热资源

一、概述

地热资源的定义、类型;地下热水的形成;地热田类型。

二、世界地热资源

世界地热资源分布。

三、中国地热资源

中国地热资源的具体分布。第四节

世界地热发电

世界主要地热发电国家开发现状。第五节

中国地热发电

一、中国地热利用简史

中国地热利用发展历史。

二、中国地热发电现状

中国地热发电的现状、主要电站简介。

三、中国地热发电的未来

地热发电的初步构想。思考题:

1、地热发电有哪几种形式?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地热资源有哪几类?

第七章

潮汐能发电技术

课时: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潮汐和潮汐能

一、海洋能简介

海洋能介绍。

二、潮汐和潮汐能的定义

潮汐和潮汐能的概念;潮汐的类型。第二节

潮汐能发电的原理与型式

一、潮汐发电的原理及型式

潮汐发电的概念、基本原理;按能量形式和开发方式的具体分类。

二、潮汐能发电站的组成

基本组成部分的分类及其作用。

三、潮汐能可开发资源的计算

潮汐发电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四、潮汐能发电的优缺点及其经济性

优缺点及经济性分析。第三节

世界潮汐能发电

世界主要潮汐发电国家的潮汐发电情况简介。

第四节

中国潮汐能发电

一、中国潮汐能开发利用简史

开发利用的历史。

二、中国潮汐能资源

资源的分布及可利用区域。

三、中国潮汐能发电现状

中国典型潮汐能电站介绍。

四、中国潮汐能发电前景

前景预测。思考题:

1、简述潮汐发电的基本原理。

2、与其他新能源相比,潮汐能有哪些优缺点?

3、潮汐能电站一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第八章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燃料电池的概念;与普通干电池和蓄电池的区别;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二、燃料电池发电原理

发电原理。

三、燃料电池的特征

燃料电池的优点。

四、燃料电池的种类

具体的分类。

五、燃料电池系统

系统的基本组成。第二节

磷酸型燃料电池

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工作温度;燃料的重整反应;电池的催化剂和电解质;发展动向。第三节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工作温度;使用燃料;性能与寿命;现状与动向。

第四节

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

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电池构造的种类、现状与动向。第五节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结构、适用范围。第六节

直接甲醇型燃料电池

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思考题:

1、燃料电池发电原理是什么?

2、简述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

3、简述磷酸型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特征、适用范围。

四、说明

1.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本校光伏专业课程设置统一要求制定的。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篇6

摘 要:自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开始,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现代汽车诞生了。经历了130年的迅猛发展,汽车日益融入到了世界各地,现在已成为人类生活比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需求量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能源,尤其是车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严峻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突出问题。全球石油资源匮乏,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国内汽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比了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以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环境、矛盾、新能源、一、燃油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我国自1993年起,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中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亿吨,同比增长14.15%。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1.6亿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新能源汽车大开发与使用势在必行。除了能源的短缺外,燃油汽车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汽车排放的废气污染最严重

汽车的废气是目前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公害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空气污染源的60%来自汽车废气。据测定,汽油、柴油动力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害物质达160多种,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汽车废气污染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二)报废汽车及零部件破坏环境

采用非环保工艺或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和报废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例如,轮胎、座椅、仪表盘等非金属产品和玻璃钢制品、蓄电池回收利用不好,它们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三)汽车噪音污染

汽车数量的增多以及制造工艺水平和维修保养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交通噪声污染。据统计,我国部分城市的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75%。给广大民众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汽车工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重组,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开发成本大幅度提高,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汽车工业联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90%以上大汽车公司的“强强联合”,使之形成集团优势,更具竞争力。而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各大汽车厂商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应用研究。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更符合未来各个行业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趋势。而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则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以下是各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一)日本 :混合动力,节能发展

日本多年来始终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的态势,但其在混合动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上取得的成就更加突出。特别是日本丰田公司和本田公司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市场的推广上处于领先位置。以日本国内市场为例,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居民以公共交通为主,家用轿车的年行驶里程较短,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激励弱的特点更为明显,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英国:多重扶持,效果显著

在伦敦,你会发现,路面上行驶车辆中很大一部分是混合动力汽车,购物中心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停车场内也停着各式各样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就未来可能持续的低油价环境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英国汽车制造和交易协会表示,英国政府扶持政策制定是立足中长期的,并且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微调。当前购车激励政策框架不会发生根本变动,同时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相信2015年英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延续此前快速扩张趋势。

(三)德国: 稳步推进,市场扩张

近几年,德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目标明确、稳步推进,希望在未来继续保持自己“汽车王国”的桂冠。目前,德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市场扩展阶段,德国政府希望电动汽车能够得到快速推广。目前德国电动汽车制造业正在朝国际领先的方向发展。截至2014年底,德国汽车生产厂商已向市场推出17款电动汽车,预计2015年将推出12款。研发投入、标准化以及教育培训水平都已达到国际水准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国。拥有4800个交流充电桩和100个快速充电桩,为进入市场扩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四)美国: 政策激励,增长快速

在未来节能清洁汽车技术的方向选择上,美国正由以往的注重燃料电池技术的单一化格局向多种技术共进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多年以来,美国节能清洁汽车的发展重点主要在燃料电池汽车上,氢+燃料电池模式是清洁节能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近些年,美国开始重视混合动力汽车和先进柴油车的发展,目前,美国是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先进柴油车在美国发展也很快,过去3年美国先进柴油车的销售增长了56%。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在其国情咨文设定的目标是美国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个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的国家。截至2015年1月,美国共销售新能源汽车5924辆,同比增加6.7%。

(五)法国:提升补贴 追加投资

在法国首都巴黎,可以在城市的各个主要街道见到巴黎市政府力推的电力汽车及其充电桩与专用停车位。法国政府与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重点推行发展的是电力能源汽车,目前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良好。据法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站avem统计,2015年1月法国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数量为924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7%。此外,从今年4月1日起,法国政府正式推行了新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法国电动汽车未来或将继续扛起法国新兴产业崛起的大旗,为法国国民经济的纾困作出重要贡献,其前景值得看好。

(六)中国

国内电动汽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当时的研究开发都是零散和小规模的,投入也很少。近几年,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电动汽车市场已出入端倪。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的法规、标准与管理体系,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汽车研发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各大汽车厂商也通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研发电动汽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在研究开发清洁节能汽车时普遍采用多项技术兼顾、某项技术有所侧重的发展策略。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则是过渡技术。

由于电动汽车在成本和性能上与燃油汽车相比差距较大,市场更倾向于选择后者,电动汽车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中长期发展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尽管如此,目前社会各界对电动汽车都抱有极大热情,政府仍在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电动汽车推广的最核心问题是市场,这是政府支持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然而技术发明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可以规划的,也需要市场的推动。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

从中长期看,即使电池技术进一步成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两条技术路线仍然是并行的,只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电动汽车适合城区短途运输,长途、大型客货运输仍将主要依赖燃油汽车。此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燃油机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在仅考虑终端能源消耗的情况下,采用煤电作为能源来源的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相差无几,若考虑储运、转换等过程的损耗,电动汽车的表现要更差。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建立在新能源的产业化基础之上,只有电动汽车的动力完全来自清洁能源时,其节能和环保优势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专家乐观估计,2020年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将超过15%,以此为基准,按照国内汽车年产销量2000万辆计算,届时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按照这一估计,电动汽车尽管能够替代上千万吨成品油消费量,但与数亿吨的成品油需求量相比,其比重尚不及5%。因此,借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说法,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而言,电动汽车“不是近期,也不是中期,而确实是远期的解决办法”。

缓解能源危机的“救命稻草” 篇7

目前, 能源短缺使世界处于不安定状态。为了争夺石油, 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尤其是日本大地震后, 人们“谈核色变”, 更加剧了能源危机局面。能源问题如何解决?哪种能源研究将是人类未来的“救命稻草”?最近一份报告指出, 即使将所有煤电都替换成可再生能源发电, 气候变化并不会出现多大改观, 这样坚持100年, 全球气温也才会降低0.2摄氏度。那么, 资源耗竭比气候变化更可怕吗?下面, 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解读。

资源耗竭比气候变化更可怕

气候变化是对自然界和物种生存的严重威胁, 最终还可能给人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但在我看来, 资源耗竭比气候变化更可怕。相对于后者, 前者影响到的人更多, 时间跨度上更小, 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人类的经济模式是以增长为基础的, 我们对资源持续性的高需求有违于大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一旦能源出现耗竭的问题, 人类经济的发展就会被迫停止, 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猝不及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何避免人类的经济、能源、农业、运输出现全线崩溃的乱局更值得关心。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危机, 我们在化石能源时期所取得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要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极限的问题, 关键在于主动、积极地转变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那么, 这样做是否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谁也不敢肯定。但有一点必须明白, 这方面我们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有潜力的未来能源

在全球传统能源面临枯竭,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要说便宜、清洁而且丰富的新能源, 首推太阳能。虽然这种能源的使用成本是化石能源的2~3倍, 但是从长远来看, 太阳能仍然是便宜的。其次, 太阳能用之不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其大量推广的可行性令人深信不疑。至于目前大家对太阳能多晶硅生产污染问题的大量质疑, 实际上, 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当然, 风能和下一代的核能也属于未来大规模应用的潜力能源。虽然风能具有和太阳能类似的优势, 但两者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太阳能项目规模相对较小, 而风能项目则意味着巨额投资。但是, 风能项目可远离民众居住地, 免受政治因素的约束。日本福岛核灾难爆发后, 很多人开始呼吁停止使用核能源, 但因为事故就放弃核能源是不理智的。不可否认, 尽管使用核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还会产生有害的废弃物, 但它毕竟是为数不多的,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能源。在资源有限的硬伤面前, 我们无法放弃核能。于是, “第二代核能”的概念, 特别是对钍元素的开发, 开始备受关注。不过, 对于核能开发的新思路, 我们还未做好具体实施的计划和准备。也就是说, 在短时间内, “第二代核能”对我们缓解能源危机的作用还不大。所以, 一方面, 我们不可能放弃核能, 另一方面, 未来核能也只是诸多发电技术和能源组合中的一种而已。需要强调的是, 上述三类能源, 都不能直接解决液态燃料的紧缺问题。

伴随着页岩气的开采热潮, “人类能源问题已解决”的情绪高涨, 但我想提醒的是, 页岩气的意外收获, 的确可以满足我们对能源的单纯需求, 但页岩气绝不是解决液体燃料短缺问题的直接答案。此外, 如果页岩气的开采热潮让我们的新能源研发和应用懈怠下来, 不再众志成城、主动地应对早已显现的能源危机, 这将是非常危险的。

在新能源领域, 生物质燃料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据专家预计, 它还有相当大的上升潜力。不过, 这一能源的投资回报率很低 (低于10:1) , 作为生物质燃料典范的甘蔗渣能源项目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 生物质燃料依赖的是年复一年对作物的收割, 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日益恶劣的自然天气。实际上, 在所有的生物质燃料中, 最受关注的是藻类生物燃料, 因为它可以在密封试管内生长, 并作为液体培养基进行移植。但由于长期和生物污泥混在一起, 藻类可能会沾染上病毒, 这一点让人担心。而且直到现在, 相关研究者还未发现、创造出一种能存活的释放碳氢化合物的生物。

让人为之振奋的能源研发技术

尽管科技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能源困境, 但业界对“人造光合作用”还是抱有希望的。它的原理是, 将随处可用的太阳光和某种液体燃料结合起来, 为个人及商务的海陆空出行提供能源支持, 而且, 应用这一技术, 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只需进行微调。如此完美的创新真的让人无法拒绝。在这方面, 植物令我们嫉妒, 它们只是站在那里, 便可以不停地从阳光中提取“燃料”, 它们消耗的只是我们也在呼吸的氧气而已。可是, 我们开采能源却耗时费力, 而且对环境破坏严重。与钍增殖反应和核聚变反应相比, “人造光合作用”的意义可谓无可比拟。我个人认为, “人造光合作用”将为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 化学元素表并不是“惟命是从”的牵线木偶。如今, “人造光合作用”的研究者们把化学元素表搅了个底朝天, 盼望着某个新的、被遗忘的催化剂能自己跑出来。我欣赏这些科研团队所做的一切努力, 但同时也主张, 不要把人类未来的能源命运, 系在某一根“救命稻草”上。

再说, 与其绞尽脑汁研究新的能源替代品, 研发新的能源技术, 不如想想如何提高现有电力系统的能效。况且, 比起能效的提升, 主动改变我们既有的生产消费方式, 更能帮助我们度过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彰显新能源投资机会 篇8

香港太平洋国际集团投资

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从2008年开始,中国投资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市场仍保持逆市增长的态势,表现抢眼。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速度,新能源行业成投资热点。

从全球来看,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30%。新能源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未来30年里新能源投资都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面对金融危机,人们对新能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盼,新能源领域存在较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涉及行业广,影响面大,存在着拉动未来经济新增长的巨大潜力,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能源界的广泛共识。事实上,这波新能源热潮绝非空穴来风。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就把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挽救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同时,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进而走出一条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走向经济复苏的振兴之路。

当前从VC各种动作表明,它们布局新能源的步伐加大、速度也在加快。近日,中华创业投资协会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风投机构普遍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它们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八成风投看好环保和新能源行业。

作为投资者,投资新能源有两个数据不可错过。其中一个数据是,2002年到2007年,全球通过新能源或者与新能源相关产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大概有5000亿美元,而相关并购涉及1000多亿美元。这对投资者来讲是非常大的诱惑。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投资热点;而另外一个数据是,在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概有10个行业分类,在过去50年时间里,能源行业的净收益率是在10个产业里面最高的,平均年回报率将近13%。

对整个经济发展来说,新能源是一个必然需求。虽然马上见业绩比较难,但作为一个中长期的牵引力量,作为投资主题,新能源将贯穿2009年始终乃至其后若干年,而且这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新能源产业布局将逐步清晰,真正的投资热潮也许还在后面。

上一篇:培训学校招生方式下一篇:基因工程的概念归纳法的应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