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精选12篇)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1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和蔓延,使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对我国经济也带来极大损害,机床工具行业已经到了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崛起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加工技术进入亚微米、纳米级超精加工时代,网络化制造技术方兴未艾,绿色制造正在兴起,以数控机床为技术平台的数字化制造提升到了智能制造的新阶段,技术集成和技术复合已成为数控机床技术最活跃的发展趋势之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国内机床工具市场国际化竞争更加剧烈

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加剧了中外企业的贴身搏击,国外企业以不同形式加快抢占中国市场,国内机床工具市场呈现国际化竞争格局,竞争更加剧烈。

技术创新是支撑产品结构调整的动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技术创新是支撑产品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产品结构调整,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

企业生产经营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化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市场争夺日趋白热化,更加刺激了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化。用户需要什么,企业就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特别是把握市场前瞻性需求,满足市场新变化,形成全方位的服务能力,提供成套成线产品及全面解决方案,逐步实现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2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首先, 衍生金融工具有风险性, 而且这种风险性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多是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事件的发生, 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无关, 不因为公司的经营效益好而可以避免风险。而且这种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损失是颠覆性的, 时间上也具有突发性, 往往不能给相关企业或者投资者以避险的时间。

其次, 既然是衍生金融工具, 其风险等是衍生的, 而不是原始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其标的物正是基本的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举措, 是金融产品风险的重新融合, 这种整合后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风险性。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和诞生也会给会计处理和会计相关信息的公开带来很多不困难和不透明性。如果会计信息披露不能适应金融工具的衍生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得到对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最后, 衍生金融工具还有一定的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一般原始净投资极低, 保证金和全额资产之间有一定的乘数关系, 所以保证金越低, 全额资产越大, 杠杆效应就越明显, 资产的收益率就越高。而且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时的产品只是一种符号, 并没有实体资产。对投资者而言, 只要操作得当, 价格变化预测无误, 便能以保证金为筹码, 搏动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基本资产, 杠杆比率可达十倍乃至几十倍, 应地投资利润或损失扩大十倍至几十倍。正是这种“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独具魅力, 并得以不断创新发展, 同时它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成为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和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商品。

二、对会计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是对会计要素记账带来的不便。会计要素中有资产项和负债项, 这两项是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为区分的。但金融衍生工具有自身的特点, 它是一种合约, 不能确定是利益的流入还是流出, 在传统的会计记账模式下, 是不能确认购销的相关业务的。而且其金额也没法确定, 因为其本身风险性大, 收益的不确定性大, 收益的金额也待定, 这样就无法在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可能负债, 而且也许这种负债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负债"由于和传统负债的定义相去甚远, 所以很难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负债予以核算。

其次, 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 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首先是面临金融工具记账的入项的问题, 如果看作资产, 则必须把原来的资产的概念予以更新, 但对于负债, 也存在问题。但如果不记入财务报表, 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如果不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而只作为表外业务, 则会导致会计相关信息的缺失, 加剧信息不对称, 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影响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冲击进行应对, 可以着手做好以下方案的工作:

对会计报表的结构再完善。目前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的分类的结构, 不能完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复杂性和会计信息客观反映的要求, 不能体现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所以要考虑在原来的会计报表结构中加入相关的元素, 对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项目进行体现, 这样使会计信息更全面, 更客观, 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时间、周期等进行规范性的界定。对会计政策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进行统一化的指导, 不同的会计政策下,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是不同的, 会计政策的差别将导致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别, 如果存在着差别, 则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的会计报表无法对比。另外, 对需要进行披露的风险进行明确规定, 比如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因为, 风险中蕴含着潜在的损失和收益, 通过对风险的披露可以是报表使用者更好地预测公司的潜在损益, 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更有帮助。鼓励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等信息披露。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和不断完善, 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 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分析金融工具的特点, 然后分析了其给会计发展带为的不利因素,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 C.Hull.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9

[2]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3]耿建新, 徐经长.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辉, 许家林.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Ⅰ.财会通讯.2006 (31)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22-02

2009年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命运,金融危机的恶果逐渐从发达国家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迅速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西安处于我国内陆城市,相比较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言,金融危机对西安的影响稍小一些,但是随着危机的传播,西安已经感受到经济形势的严峻,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陕西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因此对金融危机对西安市主要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西安尽快走出危机阴影具有重要意义。

1 西安市主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陕西省支柱产业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

1.1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它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西安经济的飞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西安工业发展到龙头产业,西安已经成为我国西部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的装备制造业还只是少量的机械制造及简单的机械加工,产业规模很小。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在西安科教优势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西安市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基础的装备工业体系,其领域涵盖了机械制造、专用装备制造、电子等多个方面。

1.2 高技术产业

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高新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1991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经过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17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迅猛增长,位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 31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8 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高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2006年8月,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1.3 旅游业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文化积淀厚重,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伴随着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西安旅游业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3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的跨越。旅游业逐步壮大为西安市5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西安市旅游市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运行趋缓,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 169万人次,同比增长5.0%,国内旅游收入214.8亿元,同比增长10.3%;接待海外旅游者63.2万人次,同比下降36.8%,创汇3.59亿美元,同比下降3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43.52亿元,同比增长2.7%。

1.4 金融业

西安是陕西的经济中心,陕西正在努力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充分发挥金融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西安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提升西安金融业竞争力,使其逐步成为西安的优势产业,以此加快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西安市将由政府主导加快金融机构聚集,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推动已具雏形的高新区金融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区金融机构聚集区和浐灞金融商务区,共同形成定位合理、各具特色、有机补充、互为依托的西部重要金融中心格局,同时加快编制西安金融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西安“十二五”规划之中。

2 西安市主要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2.1 装备制造业

在金融危机的初期,装备制造业受到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原有订单仍然可以维持一段时期,只是原材料和汇率的变动会导致部分利润萎缩。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海外的投资额下降,进口需求减少,后续订单出现不足,会出现在产产品生产受阻、产成品积压、库存原料价值缩水,而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在已签的订单中,又有部分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延期执行或取消订单,因此装备制造业通常在金融危机后期受到的影响会愈加明显。从数据来看,2008年9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为24.5%,10月为23.9%,11月为21.9%,12月为21.9%,特别是2009年上半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大幅下降,降至9.5%,可以看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

2.2 高技术产业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小,西安高新区凭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影响在于软件服务外包方面,离岸外包的利润下降、订单萎缩和账期拉长略有体现。以西安软件园为例,受影响较严重的企业多数是外向型、从事离岸外包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由于 变化, 的升值直接造成企业10%~16%的利润损失。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新开拓客户远没有老客户业务稳定,常出现丢单、跑单现象,预计影响时间将会持续到今年上半年,主要原因是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未建立,仅开展试探性业务。但由于西安软件园突出以研发为主的产业特色,整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限。园区企业约26%业务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40%~60%;34%的企业业务稳步增长,同比增幅达20%~30%;30%的企业保持规模平稳发展,小幅增长;10%的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中5%受到影响较为严重。

2.3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金融危机使我国总体的入境游增速放缓,甚至出现同期的大幅下降,这些对于西安的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旅游降温导致了与其相关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收入也随之减少。进而导致小型的旅行社、餐饮机构的停业、合并、关闭,减少了就业途径的连锁反应。从旅游相关数据来看,境外旅游从2008年就受到大幅影响,2008年9月境外旅游人数下降36.5%,旅游外汇收入下降30.7%,2008年全年境外旅游人数下降38.6%;旅游外汇收入下降33.8%;2009年2月境外旅游人数下降43.3%,旅游外汇收入下降42%,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旅游产业的影响继而带来对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影响。

2.4 金融业

由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进行外汇管理,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同时高储蓄成为推动西安市经济强劲发展的金融基础。长期以来,西安市储蓄率保持在50%左右,高储蓄率使固定资产投资率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从金融机构存贷款来看,2008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 187.47亿元,同比增长21.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 911.19亿元,同比增长12.9%;2008年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 427.3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7.1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 583.59亿元,同比少增0.83亿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77.02亿元,增加43.55亿元,多增6.7倍;中长期贷款增加220.40亿元,少增6.54亿元。在贷款增幅放缓的同时,工业贷款速度明显加快,表明金融机构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增强。

3 建议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受到较大程度影响,高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受到影响较小。针对主要产业受到的影响,提出以下建议。

旅游企业通过开拓国内旅游市场,以弥补境外游客的损失。旅游企业应积极控制成本,削减不必要的广告支出,避免盲目扩大门店以及招聘大量销售人员和业务人员。冷静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戰,修炼内功,完善体制的改革,开拓机制创新,规范业务流程,设计旅游新产品,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加强绩效考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日趋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络营销,减少场地和人力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政府给予旅游企业支持,鼓励主要旅游景区(点)实行门票优惠,实行半价优惠的,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通过整合文化、文物、体育等将旅游产业链延长,以文化内涵包装旅游项目,用文化软实力争取国内外游客。

对于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扩大内需的机会,积极进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缓解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状况,通过专项资金以及财政铁屑补助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这些举措都将为装备制造业减轻一定的负担,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恢复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06-02-14]. http://news.sohu.com/20060214/n241821360.shtml.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4

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金融危机对农信社造成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这是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县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全县60余座煤矿从去年6月份停产整顿以来,除5、6家国营煤矿恢复生产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产,停产面积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5%。与此相关联的4家洗煤厂、1家焦化厂全部停产,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全县整个经济萧条,工业经济连续回落,使农信社贷款投放、到期贷款回收及资金组织等工作难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一)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去年一月份**联社一个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务,反观今年,到2月末存款仅比年初上升了1145万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经济是支柱产业撑不起梁,附属产业登不上堂;而农民手中的粮食更是没有卖上好价钱,春耕备耕都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多余资金存入信用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给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带来的难度有多大。

(二)贷款投放信用风险加重。受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趋紧,经营环境恶化,农副产品价格急剧下滑,销售渠道严重阻滞,粮价低,卖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难度加大,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农村中小企业则是市场疲软和经营面临困难,就那**来说以煤炭为主的支柱产业处于停产、关闭状态,整个煤炭产业不景气,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也严重萎缩,信贷违约和行业贷款风险加大,再加上信贷风险分类的不准确及随意性,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经营利润收入空间缩小。在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央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调整贷款利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逐渐缩小;而长期以来农信社收入单一,存贷款业务是农信社主营业务,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贷款市场占有“份额”和贷款利率的高低来决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存款大幅增加,贷款大幅发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实现收入最大化,都将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信用社的经营收入可谓是内外交困,给农信社收入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临阻力增加。当前农信社深化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给农信社的改革带来的冲击不可说不大,对农信社实现稳定发展已构成很大的威胁,在信用社各项经营都面临很大考验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动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资扩股,进一步壮大信用社实力,进而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向现代银行迈进,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对我们农信社而言挑战与机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建议:

二、几点建议

(一)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在目前整个经济疲软的形势下,仅靠过去那种单一的搞突击、依靠个人力量揽储的方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组织形式。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业务发展轻宣传报道的思想,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办社宗旨,资金实力以及社会信誉度,塑造农村信用社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市场份额;二是实施新的考核机制,把任务细化分解到从联社主任到基层每一位员工,形成人人有压力、个个有任务的氛围,直接与工资挂钩;三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应下大力气抓好网络电子化建设,尽快实现通存通兑和卡业务的开办,靠优越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来争取存款;四是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农资金、教育资金以及预算外资金和国家投入的农业专项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

(二)树立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时刻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强化信贷管理,把好增量贷款的投放关,严格按照职权范围、相关规定和程序发放贷款,确保新发放贷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继续施行“控大放小”策略,严格控制大额、大户贷款,放开放活农户小额贷款;三是要在调查中,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手段,通过拍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确保信贷投放的可靠性、科学性。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篇5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投资者的资产损失。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包括个人在美国持有一定规模的证券资产,其中多数是机构和公司债券、股票等。比如雷曼公司债券是全球主要固定收益产品之一,根据已披露的信息,至少有7家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债券或对雷曼的贷款债权。雷曼公司破产导致其股权价值近乎化为乌有,据有关测算,雷曼高级债券可能的损失为票面价值的20%-40%,次级债券将高达96.5%。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受害者,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也仅有1.518亿美元(其中高级债券1.39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或工行债券投资规模的万分之三,或工行上半年税后利润95亿美元的1.6%。由此看来,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将是十分有限的。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累及世界经济,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更显严峻,这种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可小窥。因为这场危机不仅直接加剧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还必将波及实质经济部门,加剧信贷紧缩,给世界经济复苏投下更多、更浓重的阴影。由于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经济增长到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出口,美国又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国内出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种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高度关切这种影响的不确定性,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同时,在开放中,加强金融监管,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篇6

2009-1-24 本站原创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上半年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提高人民币汇率、上调银行利率,以及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企业压力加大。加之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市的外经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一、金融危机对我市外经贸运行带来影响

1、利用外资压力增大。2008年,全市共审批外商投资项目63个(其中增资项目27个),比上年下降22.2%;合同利用外资4.0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5%;实际到资5.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

2、对外贸易回落明显。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比上年回落15.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16亿美元,增长10.3%,增幅回落11.2个百分点;进口6.05亿美元,增长0.8%、增幅回落39.0个百分点。虽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全省九设区市第5位,但增幅已由上年第3位退落到第8位。

3、境外投资总量偏小。2008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家,中方直接投资807万美元;现有注册登记的境外企业11家,总投资额3267万美元;新派劳务1775人次。

二、当前外经贸面临的形势与困难

1、利用外资后劲不足。一是在谈存量外资项目尤其是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市跟踪在谈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只有24个,除了新加坡金鹰集团的3个特大项目和马来西亚云顶杉源集团的2个特大项目外,具备成熟度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显现后劲不足。二是利用外资水平偏低。外商投资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项目较少,特别是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的引进相对滞后,产业层次较低,难以形成群体效应,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聚度不高,配套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外资来源单一。目前,利用外资主要以港澳台、东南亚华侨投资为主,占近90%,跨国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不多,导致客商资源匮乏,新客商、大客商少。

2、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出口主体脆弱。我市出口主要依赖三资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随着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规模逐渐缩小,甚至出现搬迁现象,且新注册的出口型生产企业少,民营企业、流通性外贸公司出口大户不多,受港口资源及通关环境限制,原市外贸公司人员到厦门、上海等地注册公司,出口货源严重外流。二是出口商品单一。我市的鞋革、机电、轮胎、服装四类初级加工商品出口占83.9%,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优势不明显,受国家宏观调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很大。三是出口市场集中。我市出口主要以美国、日本和香港、欧盟四个市场为主,占62.5%,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且抵御外部市场风险能力不高。由于市场和产品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已经出现部分重点出口企业停产、减产现象,特别是低端电子产品等。

3、企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一是融资难。虽然国家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且近期央行连续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但是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然存在,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足额贷款。二是市场萎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对企业出口订单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我市企业参加第104届广交会签下订单的成交金额比第103届下降30%,特别是鞋革、服装、家电、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交额出现明显下降,老客户直接下订单确认不多,新客户更少,观望气氛趋浓。一些企业因为订单不足开始出现缩小生产规模,甚至歇业现象,如新威集团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订单大幅下降,自11月份开始企业员工“休假”2000人左右,且后续订单情况仍不明朗。三是员工难稳定。一方面,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企业劳动成本普遍增加20%左右;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的冲击下,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稳定生产与消化劳动力成本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如果解聘员工,既违反新《劳动合同法》,且将来公司业务好转,又将出现缺乏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的现象。四是原辅材料价格波动。近期,钢材、石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国际原油价格由上年每桶140多美元下降为目前每桶只有35美元左右,一些初级产品价格也普遍下跌,造成买方等降价后再下单谈价格的现象,导致生产企业考虑既要生产又不能库存大批的原辅材料,双方都持观望心态,一些企业处于生产半生产、停产半停产状态。五是市场风险大。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到采购商的资金汇兑,甚至有的无法付汇而退货,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在签订单时更加谨慎,不得不放弃一些具有一定风险的订单。

三、对策建议

1、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以技术创新促进品牌建立,并以品牌来消化成本波动的不利因素。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实施市场多元化与走出去战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销市场,需要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争取我市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的国际连锁销售供应链,提高开拓发达市场的水平和效率;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充分拓展港澳地区与东盟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拉美、非洲、中东、印度、大洋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同时,利用“走出去”方式,加强对新兴市场区域的开拓力度。

3、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提高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高度防范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引导企业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制度体系的建设,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境外发起的各类贸易摩擦。

4、加强出口风险管理。外贸企业要加强与海外客户联系,跟踪海外客户资信动态;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催讨,如有异常,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尽快介入,及早处理;加强内部合同(单证)管理,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特别是书面资料;严格履行商务合同的卖方义务,加强货物质量检验;积极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

5、关注形势变化,加强动态指导。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分析和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防止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聚合。随时关注次贷危机发展的最新情况,为实现外经贸发展和业务操作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7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 各国经济增速放缓, 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 外贸国进出口需求萎缩导致物流产业业务量的减少, 尤其对于以国际货代业务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对于许多经济外向型的城市, 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直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放缓的负面影响, 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 其下游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 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从物流内部产业来看, 目前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运输业, 尤其是航运业和航空货运业。全球范围内需求萎缩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初级加工产品出口放缓、大宗原材料运输量减少, 使航运业出现大幅衰退, 表现在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原油与成品油运输三大航运业务量大幅度减少, 从而导致船运公司运力严重过剩, 固定资产严重积压。同时, 由于船运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运价持续下跌。例如, 目前中美航线一箱标准货物的价格从1000—13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 有些航线甚至被迫亏本经营, 不少企业面临亏损。据计, 由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航运业至少面临2-3年的调整期。

航空货运业同样受到重创: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全国范围内的国际航空货运量连续下滑, 有些城市2009年第一季度出入境货运同比下降达到2 5%左右。为了规避经营风险, 航空公司普遍提高了向货运代理企业收取的保证金, 增长幅度甚至达到原来的四倍左右。这导致货运代理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困境, 有些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保证金濒临破产。

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物流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

由于金融危机是整个产业不景气的原因, 企业生产成本全面提高, 多向挤压使不少物流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 同时, 当前银行信用收紧, 物流企业贷款很难。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业务量锐减的背景下, 企业亟须资金的支持, 资金链一断, 就基本面临破产。

另外, 由于国内燃料、动力价格居高不下, 综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涨, 保管费用增加等原因, 使得物流企业成本加大, 负担加重, 利润下降, 有些企业资金不足, 从而无法正常周转。

二、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的主要应对策略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短期内, 物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1、积极思变, 开拓新的物流需求市场

企业应稳住阵脚积极思变, 以外贸为主的物流企业要做调整, 原来做欧美发达国家业务的物流企业, 现在可以开拓国内市场, 开发利用国内传统运输、仓储需求。国家近两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 为物流企业摆脱出口依赖提供了契机。此外, 从国际方面来看, 中东地区的货运量一直呈现大幅增长, 因为中东正处在大规模建设中, 急需能源型、资源型的产品如石头、瓷砖等, 这些低加工成本的产品已经成为货运公司的抢手货。因此, 过去跑欧美线路的物流公司, 现在可以往中东等新兴市场发展, 或者开始运一些受影响较小的出口产品。

2、各产业相互支持, 共御国际金融危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各产业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相互支持, 才能共度困境。例如, 为了避免物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应该加强与金融业的合作, 一旦银行信用收紧, 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可以采取融资等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3、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 对物流产业进行扶持

物流业在服务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国家要进一步规范物流市场, 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 推进综合运输货物物流信息化建设, 支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目前, 物流市场上存在有不正规的小物流企业, 用套牌车进行运输业务, 以低价格抢生意的现象, 这种扰乱市场的现象政府应该加以管制。另外,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物流合作平台, 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动产与货权质押等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 使物流企业摆脱流动资金紧张的困境。今年四月份, 为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航空货运量的影响, 重庆市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与国际货运航空公司重庆营业部、市国际航空货运代理协会、15家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共同签署《航空货运保证金多边协议》。由政府担保, 降低航空货运代理企业保证金。此举可以增加航空物流企业100多万元流动资金, 保证了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产业的长期影响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物流大国, 但非物流强国。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物流规模、服务创新能力等与发达国家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前些年经济高增长和强劲的需求掩盖了中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正好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弊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一方面, 可以推动物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促进企业改变外延性扩张的模式, 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另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规范物流市场, 培养行业骨干、领军企业和自有品牌, 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彪, 向文明.金融危机对深圳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策[J]开放导报, 2009, (03) .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 次贷危机 扩大内需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日益恶化,迅速演变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超出各方面预料。此次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体系,并进一步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目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一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面临严重困难,个别国家发生了债务危机,甚至表现出从金融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扩散的趋势。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做一简单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人们预料。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较高,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

(1)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下降,这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较大冲击。对外需的高度依赖,在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08年12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出口总值为114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七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恶化,恐慌性的不安情绪传染到国内,社会投资失速。

(4)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大。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同幅度的调整,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

(5)潜在损失不容忽视。我国金融开放度还不高,走出去的步伐也还不大,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有限。但中国外汇储备中无论是美元国债还是美国机构债,都面临着在未来可能大幅缩水的风险。

(6)相关产业受到影响。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的波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趋于严峻。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呈现向全面经济危机演变的趋势,2009年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加严峻。专家们认为,这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安全、对外贸易、投资构成了挑战,又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向内需型发展模式,拓展海外战略投资,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让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外贸领域,金融危机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对我国外贸产生重大影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危险,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非常严峻。

但专家们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且长期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环境中,财政状况良好的经济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对当前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可观,通过进一步协助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适当扮演稳定角色,将有助于获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同时,金融危机也将有助于中国加快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金融危机为我国调整经济机构失衡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我国可充分利用良好的财政状况,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改善,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外,金融危机使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利于中国进口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而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较大潜力,某种程度上利用中国开拓新市场。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冲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1)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政府负债占GDP 的比例不到20%,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维持高房价,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 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有效盘活内需,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2)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应考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

(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温总理访俄期间,与俄国签订的一项规划已久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 亿~250 亿美元出口支持贷款,换取未来20 年内获得3 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一协议为我们有效利用我国高达1.9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未来随时可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美元贬值几成定局,在此期间,用外汇换资源,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9

班级:08装潢1班姓名:梁世文学号:200830113107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有深远的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

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

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简要述评

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篇10

摘要: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民全部被套,没有新股民入场,也给其他国家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经济效应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实力雄厚的银行顷刻间倒塌,各国汇率大幅度波动,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次级”及“优质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贷款机构的收益也比较高,所以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质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为了转移次级按揭贷款的巨大风险,美国金融界采用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方法,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如此多的次级贷款收不回来导致国内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此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它的根源更深更广。

1.美联储降息与房地产降温。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降息后,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现,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

2.金融衍生品催化作用。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银行发放房屋贷款给还款能力差的个人,这样就把风险层层打包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3.金融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由于激烈的竞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中,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获取更大的利润,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一些贷款机构或其代理人有意不向借款申请人披露有关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甚至提供虚假借贷信息诱骗申请人借款。当情况发生变化即房价下跌时,这些低收入借款人将无法还清贷款,贷款机构也因此陷入风险之中。

4.政府监管不力。由于政府忽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评估与监督责任完全放手给私人证券评级机构,给其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这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引起全球流动性约束不对称,其资本市场泡沫产生的财富效应而导致了美国的过度消费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当经济失衡超出了各国经济的承受范围,全球性危机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引起他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不稳定乃至危机,直至全球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一)国际贸易传导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导致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状况恶化,进而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首先,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其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衰退直接降低其进口需求,其他国家出口放缓。

(二)金融机构传导

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也会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多家欧洲银行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其中,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几率。

(三)预期传导

预期传导机制指的`是,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会产生传导效应。因为一个国家发生危机,会影响到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投机者行为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形成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该国的风险,据此会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

(四)国际资本流动传导

金融危机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使投资者在尚未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导。一国的危机还会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企业理财: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主要针对筹资成本管理而言,企业常用的方法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期权及其组合衍生工具,此外还有用于企业反收购的认股权证和为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而刺激转换的可转换债券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锁定筹资成本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可以将筹资成本通过重新定价进行锁定。一般而言。利用远期利率协议,企业可将单一期限的筹资利率固定下来,而当企业借入了一笔浮动利率贷款时,利用远期利率协议还可将货款利率在未来的每一个展期利率锁定,因此,利用远期利率协议可将筹资于未来的贷款展期利率确定下来。

(二)降低筹资成本

企業可以选择利率低的币种作为筹资的对象,然后在外汇市场兑换成实际需要的币种,再利用货币互换在合适的时间换回需要还款的币种。当预期浮动利率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降低筹资成本时,企业可以利用固定利率换取浮动利率,通过利率互换转换债务的利率基础。

(三)拓宽筹资渠道

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突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差别的限制,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从而拓宽筹资渠道、优化资金结构。

(四)有效抵制被收购

现代企业间的购并操作日益频繁,收购与反收购已成为企业筹资决策中应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配送认股权证已经常被用作反收购的重要手段。如当某企业有大量的认股权证未被行使时,该公司可以减少以至免除被收购的可能,从而有效抵制被收购。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投资活动管理中,主要是针对企业投资收益和投资决策方面的管理,常用的品种有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及其组合工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锁定未来投资收益

当企业预期未来存款利率将要下跌时,可以通过卖出远期利率协议锁定未来投资收益,当企业持有一个固定利率债券时,若市场利率已经下跌到该固定利率以下,企业为了防止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跌而使自己的投资收益下降,可以从利率互换锁定其收益。如果将来市场上相关期限的利率上涨,企业就可以从事与原先互换交易相反的利率互换,即在第2个互换中收入固定利率(即市场利率),并支付6个月期的LIBOR,。经过两个互换交易,企业可以得到大于原固定利率的投资回报,通过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锁定未来投资收益的利率风险。从而将有关利率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增加投资回报

当企业拥有一个浮动利率投资组合时。可以先后从两个相反方向的利率互换交易来增加其资产的投资回报,当企业拥有一个固定利率投资组合时,同样可以通过从两个相反方向的利率互换交易来增加投资回报,企业还可以利用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创造合成收益曲线,而将固定利率投资的期限延长或缩短,最终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企业还可以通过创造合成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债券,从而增加或确保投资组合的回报。

三、企业理财中选择衍生金融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保值避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高风险性。本节对企业理财中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要充分认识其风险性

首先,衍生交易是转嫁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基础金融产品,它的风险控制机制是通过将基础金融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该风险的另一方,使基础金融产品持有入得以减小风险、控制自身风险,达到保值目的,而非彻底消除基础金融产品风险。其次,衍生金融工具自身仍存在风险。作为契约性产品,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仍存在市场风险、结算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风险。不同的衍生工具,还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在选择衍生工具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衍生工具的具体风险特征。再次,衍生金融工具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衍生金融工具虽由基础金融产品派生,但其风险直接源于自身所代表的现金流规模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而非派生出该现金流的基础产品的名义本金。因此。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某一方很可能既无法转移基础产品产生的风险,又同时承担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损失,形成风险放大效应。

(二)选择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应具备信息充分性条件

选择何种衍生金融工具,如何转移风险,归根到底是由于汇总、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后。对未来发展预期不同。无论是对什么样的衍生金融工具,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提高对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基于金融业的高风险性和金融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应要求交易银行或交易所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有关信息,综合了解对市场运行趋势的正、反预测意见,从而正确预测未来各种情况的变化。

(三)选择衍生金融工具,应坚持风险控制为目的

企业选择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企业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争取做到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必须尽可能地转移给最适合承担该风险的男一方,拟建项目的财务费用不能处于波动状态,须在项目开始实施时即予以确定,以便制定财务模型,确定一个能确保项目可行性的收入架构。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理财的发展和展望

为了避免衍生余融工具交易对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尽量减小可能造成的损失,我国应首先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规章制度,应倡导企业以避险为目的,鼓励套期保值、规避风险,限制投机交易,对衍生金融工具具体品种推出的先后顺序应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分步骤进行。

(一)远期结售汇

虽然远期结售汇已经在中国银行独家开办了几年时间,但并未引起企业的广泛重视,未能成为企业理财中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其中业务量宣传力度不够、办理银行过于集中等都是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涉外经济活动的增加,国内企业迫切需要更多的规避风险的理财工具以供选择,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远期结售汇制度,如增加主办商业银行、适当延长期限等等,同时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远期结售汇业务,并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有益的选择。

(二)股指期货

新兴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都会以股权类衍生工具作为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可考虑推出有良好的基础市场支持的股指期货。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即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尤其是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不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从价格的波动性以及投资者的避险需求等方面来说,都为推出股指期货提出了必要性,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成熟又为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坚实的现货基础,投资者的需求更为推出股指期货提供了资金保障,商品期货经过多年的发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结构性存款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12

1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蚕业的影响

1.1 江苏蚕桑生产呈下滑态势

江苏是蚕桑生产大省, 但是2007年以后和全国的形势一样, 蚕桑生产滑坡, 桑园面积减少, 蚕种大量库损, 蚕茧大幅减产, 我省除东台、如皋、射阳、铜山等几个蚕茧生产重点县 (市) 相对稳定外, 其他地区蚕桑生产急剧下降。见表1。

以2008年为例, 我省保有桑园8万hm2, 比2007年同期减少16%;饲养蚕种264万张, 同比减少13%;产茧9.7万t, 同比减产7%, 全年蚕茧平均收购价18.80元/kg, 同比下降6%;蚕农茧款年总收入18亿元, 减少13%, 蚕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桑田面积减少, 需求蚕种也随之减少, 2008年实际库损蚕种约26万张, 库损率9%以上。

1.2 国际丝绸市场的震荡影响

1996年以来, 江苏蚕业经历了10多年 “调整—稳定—发展—提高”的曲折过程, 桑田面积稳定在8.67万hm2左右, 年饲养蚕种数量在280~300万张, 产茧量在8~12万t, 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但依靠出口为主的蚕丝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市场丝绸消费量大幅缩减, 造成我国茧丝绸大量积压, 丝绸贸易和蚕丝工业亏损, 蚕茧价格大幅下跌, 2008年个别地方出现6~10元/kg的鲜茧收购价格, 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蚕茧无人收购的现象。于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蚕农毁桑, 或有桑不养蚕, 动摇了产业基础。此外, 全国蚕丝产量过大, 供大于求, 还有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气候异常、工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2 理性面对产业下滑现象, 正确认识蚕丝业的市场地位

2.1 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紧随着危机而来的是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动力。虽然蚕丝业是外贸依存度大且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又是中国唯一能垄断国际市场的产业, 况丝绸是最好的生态纺织面料, 应用前景广阔, 因此我们在危机到来时, 一定要有信心, 加上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我们应当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有效方法稳定桑园面积, 保持发展后劲。

2.2 正确认识蚕丝产业的市场地位

尽管茧丝绸行情不好, 但蚕桑产业仍有显著的市场优势。养蚕时间少, 周期短, 茧款回笼快;养蚕比较效益高于一些农副产品的收益, 特别是在产业链较完整的蚕区效益更为明显。还有蚕桑产业的基本功能, 是政府、社会和蚕农都不能忽视的:一是产业功能, 蚕丝业是茧丝绸行业的一个基础部分, 蚕桑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 适度发展蚕桑生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二是就业功能, 2007年江苏有蚕户约100万, 年生产蚕茧约11.8万吨, 约占全国蚕茧生产量的17 %;有缫丝企业150家、绢织企业11家、从业人员约 100万人;从事蚕种生产人员约3300人。全省蚕农年茧款收入数十亿元, 茧丝绸后序加工产值近400亿元, 外贸出口约10亿美元。三是创汇功能, 蚕丝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 茧丝绸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我国茧丝生产量约2/3以茧丝绸及其服饰等蚕丝产品出口, 江苏是蚕丝产品出口大省, 丝绸产品出口规模列全国各主产省区前列。四是生态功能, 栽植桑树对于固土防沙, 调节气候, 水土保持, 起到积极的生态保护作用。

3 江苏蚕桑产业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稳定蚕桑生产

积极争取政府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争取后序产业回哺蚕桑基础产业, 增加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省农委通过“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支持蚕桑400余万元,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桑苗补贴、蚕种补助等方式直补蚕农, 调动了蚕农生产积极性, 蚕桑生产趋于稳定。

3.2 做好宣传引导, 扩大丝绸内需

从纤维生产量来看, 蚕丝纤维仅占纺织纤维总量的0.2%左右。目前我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不足0.25 m, 欧美人均消费是我们的5-6倍;国内丝绸消费量只占总产量的20%, 远低于其他丝绸生产国家的国内消费比重。我国人民也素有穿戴丝绸的传统习惯, 并且我国正逐步进入和谐的小康社会, 13亿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很大潜力。要大力宣传蚕丝产品的华丽与环保性, 引导扩大国内丝绸消费, 使蚕丝新产品建立在国际国内两个消费市场上, 避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3.3 优化产业结构, 谋求产业发展

根据江苏蚕业发展现状, 应尽快把江苏建设成全国优质蚕种、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做优、做精、做强”江苏蚕丝业。优化资配置, 进一步探索有效联结“贸、工、农”三方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方式, 培育发展茧丝绸龙头企业, 着力形成茧丝绸行业的整体优势, 推动我省蚕丝产业向高、精、尖发展, 按国际化标准生产优质新产品, 按生产优质新产品的最适区域规划优势生产基地, 把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新产品优势综合到一起, 强化优势产业, 增加抗风险能力。

3.4 建立养蚕保障体系, 抵御蚕桑生产风险

蚕桑生产横贯养殖业和种植业, 季节性很强, 在蚕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受环境和灾害天气的影响, 另外微粒子病、病毒病、细菌病、桑树病虫害、农药及工业污染等都会给蚕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我省重点蚕区建立政策保险, 逐步形成蚕业风险分担、调控、保障机制, 如实行养蚕“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治虫、统一共育、统一收购, 东台、海安、吴江等地还实行养蚕保险, 有效的降低蚕桑生产风险, 稳定蚕农收益, 促进了江苏蚕业健康稳定发展。

3.5 加快科技进步,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培养具有经营、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和加强蚕业科学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实用和省力化技术研究。二是加强乡镇蚕桑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培养新型蚕农和蚕业产业工人的。三是加快品种更新和繁育技术进步, 提高蚕桑单产水平和茧丝品质;四是推行先进的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 推广优良桑蚕品种、规范的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先进簇具和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6 重视蚕桑综合利用,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优秀作文美好的回忆下一篇:公司客服上半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