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共10篇)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 篇1

学号:15221309 姓名:谭堃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每年生产全世界约30%的商品和服务,也消耗了约25%的能源和资源。美国始终领导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至今还没有从危机中完全恢复,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一直处于高位,高达10%。根据美国政府最新报告,八分之一美家庭面临食物短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市单亲家庭以及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失望情绪现在笼罩全美,虽然奥巴马政府不断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但由于美国各个阶层和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不同,众口难调,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金融危机让美国模式受到广泛质疑,近几十年风行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也面临破产。我们既要借鉴美国发展成功经验,也要吸取金融危机教训,以推动中国实现科学发展。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自由和管制的关系

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要保持市场自由和政府管制的平衡,把握好“度”。自由市场经济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基石,竞争与自由发展是整个美国经济体制的核心。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奉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鼓励金融创新,松绑金融管制,造就了克林顿政府以来经济的一路高歌。金融自由化在近些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根据有关资料,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暴增到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为340万亿美元,即2∕3产生于美国。金融衍生商品存在于正常的规范的证券交易之外,缺乏监管,容易泛滥成灾,次贷危机就是源于此。金融危机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市场自由很必要,但不能过度,尤其是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否则将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同时,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弱点政府的干预还是必须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政府干预最少的市场经济,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治手段来间接调整规范市场经济。2010年7月,美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重塑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格局,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自由和管制之间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自由要适度,少了经济活力不足,多了道德风险增加;管制也要把握好度,过于严格会窒息经济,疏于监管则会危机四伏。

二、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关系

人性的弱点包括具有贪婪自私的一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人”大量存在,追名逐利成为一种普遍追求,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搭便车”成为常态。本次金融危机中资本的本性、华尔街的贪婪和美国的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

1.华尔街集团的权责分离。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华尔街资本的贪婪本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一方面,华尔街的高管照旧拿着高薪;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过度投机导致许多公司倒闭,工人失业。华尔街的资本家让全体人民及其他国家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而自己却不用付出。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对该法案一直都很消极应对、不予支持。美国的教训告诉我们,资本的逐利性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对人的道德风险要予以适当约束,经济行为必须权责一致。

2.贸易政策的责权失衡。

一方面,美国在G20峰会等国际场合大谈国际合作,制造“负责任世界领袖”的感觉,强调美国对全球经济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自己想方设法向别国转嫁危机: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2009年,美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各类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3起,涉案金额达70多亿美元;鼓吹全球贸易不平衡是由于人民币低估造成的,压迫人民币升值,美国领导人普遍认为中国在“操纵”自己的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邻为壑”,不负责任地狂印美钞,去年美联储发行6000亿美元现钞购买国债,这种海量印钞可能带来失去可信度、通胀预期失控、美元贬值、贸易战和保护主义升温及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受到资产泡沫冲击等问题,有“玩火”之嫌。美国以他人为代价促进自身复苏,要求别的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很不公平,权利和责任严重失衡。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公开公平公正,责任要与地位权利相对应。

三、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这些年以华尔街为标志的强大食利性的金融利益集团,深刻影响乃至直接操控政权,用陆续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对社会进行巧取豪夺,获取垄断利润,导致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美国产业不断空心化,积累很大的金融风险。虚拟经济不是靠生产和服务去挣钱,而是“用钱挣钱”,最终脱离实体经济,成了“镜像世界”。美国整个经济呈现“倒金字塔”状况。实体经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7%,到2007年则只占12%;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21%。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已被新三大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取代。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似乎要痛改前非,抑制华尔街的贪婪,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就业,提升出口,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难题。现在美国什么东西都强调要美国自己造,不能老依靠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对制造业的落后非常上心,值得我们重视,这说明实体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 篇2

一、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监管制度落后于金融业发展是此次危机表现出来的主要监管特征。美国的分业监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确立之后, 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 这种监管体制几乎没有体制上的变化, 这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金融监管不利。

而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 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 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 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于金融业业务发展与市场创新。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于2004年6月签署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 明确三家机构要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该《备忘录》非法律法规, 不具备约束能力, 不能解决三家地位平等机构之间可能产生的工作模糊责任问题, 应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备忘录》的有效性进行明确。

在经济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从美国在次贷危机后的监管趋势来看, 我国在努力构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同时, 美国已经从分业监管体制转向混业监管体制。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现混业监管将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制度的必然选择, 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提供流动性、提供信贷, 就像银行和保险公司一样, 目前影子银行要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 他们的风险和成本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计量, 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因此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也较大。

面对不断活跃的金融创新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的冲动, 央行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不足。目前的监管框架着重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对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结构化产品、或有资产负债等缺乏关注。事实上, 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 比如说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 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 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如果监管要求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 纳入银行业务的管理, 本质上和正常信贷是一样的, 并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 从而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来适应新规。然而, 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 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 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 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 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 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

因此, 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控制业务风险, 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三、金融产品的监管

迄今为止, 对管理系统性风险的建议都倾向于监控金融体系, 以及更严格地监督人们认为在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机构。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更好地了解系统性风险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产品带来的风险很有可能不亚于机构带来的风险。

目前各大银行的金融产品种类眼花缭乱, 产品名称晦涩难懂, 金融产品故意设计成复杂且难懂的形式, 无论是设计产品的人、还是购买这些产品的人, 都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意思。这类产品的所谓创新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是利用制度漏洞来规避监管, 它们已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 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 最终, 在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的情况下, 演变到对整个体系构成威胁的程度。对金融产品创新功效进行重新审视, 既要看到它对金融发展、风险分散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其放大风险、传播风险的危害。

大量复杂而且不透明的交易, 加剧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最佳方法是对其承载者采取限制措施, 并要求所有超过一定数量的产品都要通过交易所交易, 而不是通过柜台交易。因此, 金融监管应推进商业银行和银行公司风险管理的不断改进, 强化信息披露, 提高产品交易透明度, 使产品更简单、更标准化和更透明, 同时减少在金融危机中涌现出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

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

目前金融市场已不单单局限于某一国内, 大量的现金流活动不仅发生在众所周知的国际债券市场, 还发生在银行同业、证券化、衍生品和跨境信贷市场。其中有许多积极的影响, 但高风险也相伴而生, 所产生的问题会在国家之间传播蔓延, 且一个国家的监管体系所无法预见的后果会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

所以应建立国家级的监督协会来制定监管规则, 从而监控全球金融体系并为监管部门和各国政府提出建议。针对银行所提出的新监管建议很难只在一些国家强制实施, 而不在一些大国强制执行, 且不引起大规模不良效果的套利行为, 我们必须迅速确定协调和合作机制。

总之, 我国应加快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扩大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 借鉴他国经验,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监管缺位或存在监管真空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扬, 全先银.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分析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 2009.

[2]汤柳, 尹振涛.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09 (17) :21-22.

美国金融危机一周年后的反思 篇3

如今,尽管各国政府的救市努力使华尔街已经没有了一年前的惊恐,但全球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走出一年前的危机,特别是美国的华尔街。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华尔街欠了美国人民一笔债,至今没有偿还。因为,华尔街是用纳税人的钱救活的,但是华尔街并没有通过重大的制度改革痛改前非,反之,一些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回复到一年前的贪婪,利字当头再度成为金融业界的金科玉律。何故?因为,美国华尔街的大亨们并没有对这次危机的根源进行反思,也没有动力对华尔街的劣习及金融体系弊端进行全面的改革。

■ 一出滥用美国金融体系的“公地悲剧”

美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为什么会突然爆发?美国金融市场为什么会突然崩塌?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观点很多,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各种理由。比如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消费为购房者提供过度的流动性、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衍生工具泛滥、金融监管不足、评级机构评级虚假性、人性贪婪、全球经济失衡等等,不一而足。

但实际上,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华尔街的大亨们以各种金融创新的名义制造了一个个金融产品加工厂,然后通过这个金融产品加工厂来过度使用金融市场,以便在合法的外衣下短期内获得暴利;是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金融交易过度、金融衍生工具过度盛行、金融杠杆过高、“金融创新”过度、没有受监管的对冲基金过度发展等多种形式过度使用金融体系,从而导致美国金融体系信用无限扩张,就如美国生态学家哈丁所指出的“公地悲剧”——过度使用公地问题。

哈丁指出,在一个公共产权的牧场放牛,每一个放牛者都会选择过度放牧。因为,在公共产权的牧场,放牧者可将放牧的收益归自己而让放牧的成本由全部放牛者来承担。由于每一个放牧者都会过度放牧,这必然会导致整个牧场的资源很快就耗尽而导致“公地悲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或核心就是20多年来美国华尔街的大亨们为了牟取暴利,过度使用美国的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从而制造了一个滥用美国金融体系的“公地悲剧”。在制造这个“公地悲剧”的过程中,攫取的利益源源不断地流入华尔街大亨们的口袋,但所制造的风险则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清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无法寻找到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更无法制定化解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办法。

■ 全球经济失衡并非危机根源

可以说,一年来,对此次金融危机,无论是学界的研究者还是华尔街的大亨们,认为深层次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失衡,其核心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金融的高杠杆率和国民消费过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高储蓄和高投资。比如最近《时代周刊》有文章认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会改变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因此,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大体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要改变早些时候的全球经济失衡,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笔者认为,这些意见没有抓住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因为,如果我们把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放在整个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的话,当前看到的所谓全球经济失衡,并非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只是结果。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现有的美国社会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经过近20年一连串事件演进的结果。金融市场的特征完全是一个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中,任何一家单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的金融机构)所采取的行动都会产生巨大溢出效应或存在经济行为严重的外在性。这种外在性不仅会影响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稳定性或金融市场便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它与其他公共产品一样,当市场失灵时,往往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效率甚至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金融机构行为看上去是合理正常的,但实际上却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无效率,甚至于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存在。

就目前主流意见指出的全球经济失衡来看,它更多地只相对全球国际收支账户而言(即指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经济账户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对美国债权所引起的经济失衡)。在笔者看来,相对各个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来说,这种失衡则是一种均衡。因为,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际要素比较优势,只有进入20世纪后期形成的“消费研发中心——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才能分享到经济利益与成果。否则,这些要素优势是不可能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成果的。近20年来,如果不是通过这种所谓“经济失衡”,各国的要素比较优势根本就不可能体现出来。各国的要素优势也就无法分享到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之成果,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全球化为改善国际投资多元化带来众多的机会,比如说,跨境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管制壁垒的减少等。当然,这样也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本国资产持有偏好减弱,这种倾向对全球国际收支调整影响重大,也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经常账户的平衡。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再加上美国本身拥有经济实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其他地区过剩的流动性大量地涌入美国金融市场是一种必然,即使美国不出现次贷按揭贷款及次贷证券化产品,这种资金涌入也是不可改变的。全球其他地区过剩的流动性涌入美国只不过加速了金融风险积聚和危机的爆发,但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

■ 当前金融体系需重大制度改革

从一年来各国政府救市政策来看,各国不仅没有认真反思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又走向引发危机之老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大量的流动性涌入投资产品市场,导致各种投资产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又快速上升。尽管这样做可以让衰退的经济在短期内复苏或走出低谷,但是这样不仅为未来的金融危机埋下潜在的种子,而且也为华尔街的大亨们重新获得暴利创造条件。

金融市场如同是一块“公地”。它是一种无形资产,产权界定非常困难。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组织来制定游戏规则并保证这些游戏规则有效执行,那么就必然产生金融市场的“公地悲剧”。因为金融市场中的每一个当事人会都有可能过度使用这个金融体系的资源,直至资源耗尽。而当金融市场的公共资源完全耗尽时,金融危机也就出现了。

因此,如何减少及避免金融市场“公地悲剧”的出现,已经成了当前美国金融体系甚至于全球各国金融体系改革最为核心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减少金融机构特别是特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过度使用,限制华尔街大亨的高薪及金融机构利润水平都应该是当前各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心。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金融机构及华尔街的大亨们,大家都不愿意打破当前的利益格局,都不愿意对当前的金融体系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都希望用一系列的短期行为和政策来掩盖旧的泡沫或旧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如果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不是从这里入手,不进行重大金融制度改革,由此来改变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观念、改变金融市场的利益分配机制,那么将无法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而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金融危机的风险便又开始积聚了!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4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一书,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2010年1月“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精彩演讲与对话,并围绕其中众多主题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延伸阅读。在书中多位经济学家、政府高层和企业家从宏观大局,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中国汽车业发展展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思考和见解。

主编张维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书中不仅从宏观的经济背景、中国产业政策阐述金融巨变下的政府经济战略,更从微观经济方面,全方位解析了中国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

上篇“宏观大局”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为主题,分别从历史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国社会关注什么,经济结构调整才有商业机会,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大事,国企何以提高竞争力,中国经济的消费与储蓄,警惕下一次危机等多个方面探析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以及关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反思。

下篇“微观动力”主要以中国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从中国是投资创业者的天堂,创业投资成功四要素,细分市场蕴含巨大商机,打造一个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和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市场等多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最后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解答了大家的诸多疑问,并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为各界人士防范新的危机形成、顺应产业格局变化、寻找新的市场立足点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号召中国企业家在风暴中集聚力量,与中国经济共同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读后感: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即使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还是以制造业为重心的生产基地。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讲,分析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欧美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威胁在于,如果危机进一步蔓延,必然导致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各国的反对声中,美国最新的救市计划依然坚持救市资金必须用来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而印度、墨西哥、巴西、中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纷纷提出对进口产品,甚至特别指明对中国产品的限制,用各种理由展开贸易保护行为。这些做法会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纷扰,如果在外交上处理不当,全球完全有可能陷入一场贸易战。由此可见,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成长之间具有天然的不可调和性。越是保护,经济越是难以成长。反过来,只要经济能够回到繁荣的轨道,贸易保护主义也会不攻自破。

威胁的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外资的迅速撤离,外债的骤然增加,造成货币迅速贬值,从而引发外汇危机,或者经济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正是外资的迅速撤离引发企业资金困难,或者资本市场的动荡。中国要防止坠入经济困境,就必须首先保持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加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外资的进入和稳定外资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金融危机会在短期内使得中国庞大的出口经济体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并不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不能够恐慌,国家、地方政府必须对经济体注入足够的资源和信心,帮助大家认识到,这是一场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困难。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管外部环境变与不变,都要勇敢地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勇敢地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和困难。假如我们原来估计到的困难是八分,现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使得困难增加到了十分,我们也完全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它。但克服它的很重要的一条,在于主动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

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现在看来,这一轮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但世界和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

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人民币汇率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压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围绕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展开了复杂的博弈。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是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也是产业界和普通大众关心的事情。而本书中收录的几位演讲嘉宾对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重组、国内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论点,对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作文 篇5

从较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今年还有重大的纪念意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实人类史上奇迹,故已令举世惊异。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框架已具雏型,并开始发挥效益。由此从计划到市场、落后到先进的双转换,道路愈走愈宽。即使初步成绩,却已令人瞩目:中国GDP以购买力平价计已仅次美国,出口额亦晋居世界次席。

回头看走过的路很长,向前看要走的路更长,成绩不少但不足更多,中国要建立成熟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仍是任重道远。改革尚未到位的具体例子很多,在九成多物品价格由市场订出外,尚余少数项目(如能源)因定价失当,仍常困扰相关产业及总体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则仍须学会更好地解读形势,和用好市场调节手段。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家仍未彻底,各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癖仍未清除,每过分热衷于“救市”。生产事故频发及最近的毒奶粉事件,又显示市场运行的法治基础,及政府管治、企业管理水平距离先进尚远。当然,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无论如何,中国已闯出了具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尤其第三世界中享有盛誉。

同时必须注意,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正面临新一轮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美国的世纪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散向全球的冲击波浪比浪高。在应付直接冲击上中国能力颇高:金融业有外汇管制及市场分隔的内外“防火墙”,而庞大的内需及内生发展动力,足可抗御外需放缓的影响。因此危机纵会带来困扰问题却不大,中国将成为环球风暴中少见的乐土、安全岛。

真正的挑战与机遇来自国际金融格局的大变:金融危机的后果正如最近德国财长所说,将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没落,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独大地位的消减。欧美的全球金融经济核心角色将随之淡化,新兴经济加快冒起,尤其东亚的金融经济地位必日益重要。英美的自由放任金融模式已发展到终点,今后将要进行大改革,其金融领先优势自必大减。显然,这将给中国崛起带来了世纪机遇,必须好好把握。

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 篇6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

8月15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标准普尔500指数回吐了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而道琼斯指数跌破13000点整数关口。

8月30日,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恶化。9月18日,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从此,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10月30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第一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 掉饭碗的CEO。

11月4日,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辞职。

2008年

2月12日,为避免房贷违约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

2月13日,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

金。

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

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

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过去一周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

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

9月10日,雷曼兄弟决定出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55%的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资产。

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已与另一家证券巨头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届时美银将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

9月17日,美国政府同意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AIG),获得其79.9%的股份。

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阻止金融危机加深。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幸存的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

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9月22日,继美国政府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后,英国政府考虑动用2000亿英镑挽

救濒临危机银行业度过难关。

9月23日,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在与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电话磋商后表示,西方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拒绝参与美国金融救援计划。

9月24日,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将购买高盛集团价值50亿美元的永久性优先股。美媒称FBI开始调查雷曼等大型金融机构是否涉及欺诈。

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9月28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周日同意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

9月30日,众议院否决了美国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美国三大股指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下跌了777.68点,至10365.45点,跌幅为6.98%。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续)

10月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批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欧盟委员会批准英国政府救助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的方案。

10月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1日晚以74票支持,25票反对,通过修改后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但该法案作了修改,附加已被众议院拒绝的一个嘉惠中产阶级和企业的11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10月2日,日本央行出手向金融市场注资,共22.7万亿日元。

10月3日,爱尔兰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向国内6大银行提供为期两年总额达4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担保,以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

10月3日,希腊财政部上宣布将为国内所有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担保,以稳定急于从银行取现的储户的情绪。

10月3日,英国政府宣布把对个人存款担保的上限从3.5万英镑提高到5万英镑。

10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修改过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国财政部将准备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提供1000亿美元的减税措施、将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至25万美元,救援方案的总金额实际已经扩大到了8500亿美元。

10月5日,法国巴黎银行和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就收购富通集团在上述两国的分支机构事宜达成协议。按照协议,法国巴黎银行最终将分别持有富通比利时银行和富通卢森堡银行75%和66%的股份。

10月5日,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东道主法国的首脑参加的四大欧盟经济体金融峰会。会议结束后,四国首脑并未宣布类似于美国的大规模政府救市计划。

10月5日,德国政府宣布为个人银行存款提供不限额担保以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并与相关私人金融机构就援助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达成总额为500亿欧元的新协议。

10月5日,丹麦政府宣布已与各商业银行就成立风险基金达成协议,决定在今后两年里向此基金注入350亿丹麦克朗(1美元约合5.4丹麦克朗),保证储户的存款在银行倒闭时不会蒙受损失。

10月5日,瑞典政府宣布将增加对银行个人存款的担保额度,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将增加发放给银行的贷款。

10月6日,德危机银行新救援方案出炉 授信增至500亿欧元。

10月6日法国将为银行个人存款提供全额担保。

10月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批准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收购美国摩根士丹利最多可达24.9%的有表决权股票。

10月6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收购富通集团比利时及卢森堡业务,以拓展法国巴黎银行在欧洲的网络,此项收购总额为145亿欧元。

10月6日,美国银行发布财报,第三季度公司盈利锐减68%,该银行同时宣布将发售100亿美元新股。

10月7号,美联储将增加注资力度 预计年底将达9千亿美元。

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降低基准利率一个百分点,这是自1992年以来澳大利亚幅度最大的降息。10月7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同意大幅提高各国对储户存款的最低担保额度,以帮助稳定金融市场和保护储户利益。欧盟将把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许多成员国打算把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10万欧元。

10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布英国银行救助方案,英国政府将向银行业至少注资500亿英镑。作为救助方案的一部分,英国央行将向银行和建筑业提供额外的2000亿英镑的短期借贷额度以增加流动性。

10月8日,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来首次联手降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典央行,8日联合宣布将基准利率均下调50基点。

10月8日,阿联酋央行决定将贷款利率从5%下降到3%,并将存款单回购利率从2%下降到1.5%。10月8日,英国财政部和央行宣布了一项总额超过2500亿英镑的一揽子银行业救援方案,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旨在防止该国银行业因为全球信贷危机而出现“崩盘”。

10月8日,美国财长保尔森暗示,在动用最高7000亿美元收购银行业坏账的同时,财政部还可能考虑直接入股银行,以直接改善后者的资本状况。

10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将从即日起把基本利率由2.50%下调50基点,至2.00%。10月9日,中国台湾货币当局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至3.25%。

10月9日,韩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至5.00%。

10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Merkel)称,她不能排除对德国任何一家银行进行国有化的可能。10月9日,比利时首相莱特姆宣布,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将为比利时和法国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提供财政担保,使其能够从资本市场募集到总额达45亿欧元的资金。根据这一方案,比利时政府为德克夏银行提供的担保额度占60.5%,法国占36.5%,卢森堡占3%。

10月9日,冰岛政府宣布,将接管该国第一大银行Kaupthing。至此,冰岛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

10月10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其间,七国财长们签署了一项包含5个要点计划,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10月10日,美国联邦反垄断监管机构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联银行。

10月10日,日本的金融机构“大和生命保险”申请破产,这也是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的首家金融机构。

10月10日,墨西哥银行(央行)再次采取干预汇市措施,总计向汇市抛售64亿美元,以缓解汇市剧烈动荡和资金流动不畅的局面。

10月11日,智利中央银行宣布,将向本国金融系统注资50亿美元,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

10月 11日,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就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举行紧急会议。一致强调通过合作共同克服当前金融动荡,并寻求改进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整体功能。

10月12日,美联储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

10月12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澳政府将担保所有本国银行存款,并采取措施支撑国内抵押贷款市场。

10月12日,葡萄牙政府宣布,将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200亿欧元的资金担保,以加强金融体系。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首脑通过了一项协调救市措施的行动计划:各国政府将通过为银行发行债券提供担保或直接购买银行股权的形式,帮助银行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银行因信贷紧缩而面临的融资困境。10月13日,日本政府和央行宣布,将临时冻结所持金融机构股票,暂停出售,以避免给市场造成更大压力。

10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将针对四大银行提出纾困计划,金额高达350亿英镑(605亿美元),这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银行救援计划,而英国政府也将成为HBO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骏懋银行(Lloyds TSB)与巴克莱银行的大股东,并进驻银行的董事会。

10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向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该国三大银行投资共计370亿英镑(640亿美元),以帮助后者避免陷入破产境地。

10月1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表示,波兰政府将在未来几日采取措施限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包括为不超过175,000波兰兹罗提(合67,000美元)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额担保。

10月1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各成员国政府金融部门援助计划的指导方针,以确保政府补贴对欧盟竞争的损害最小。

10月13日,韩国政府宣布将动用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救市,目标涵盖所有银行及金融机构。10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政府将斥资25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股权。

10月14日,俄罗斯和冰岛在莫斯科开始就向冰岛提供40亿欧元贷款问题进行谈判。

10月14日,日本公布了旨在稳定金融体系的一揽子计划。按照该计划,政府也将在必要时对地方金融机构注资。

10月15日,英国最大的几家银行正在向政府施压,要求重新考虑对银行业370亿美元纾困计划的条款,因为迫使银行停止向股东支付股息的要求,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10月15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瑞士央行15日宣布,在第一次贷款招标中累计贷出了2540亿美元资金。

10月17日,德国联邦议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政府提出的近50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以稳定陷入危机的金融市场。

10月17日,乌克兰和匈牙利分别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获得贷款,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0月19日,韩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救市措施,新的救援方案表示,将为本国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的债务担保,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300亿美元注入银行业,以稳定金融市场。

10月20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表示,鉴于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持久性的放缓,他赞同国会考虑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10月2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女)20日表示,到2008年年底前,法国政府将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以促进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10月20日,印度央行宣布,从即日起将该国基准利率——回购利率下调100个基点至8.0%,为自2004年以来首次降息。此举旨在应对因全球金融风暴而引发的经济大幅降温风险。

10月2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发表讲话,建议欧盟成员国应考虑成立各自的主权基金,在当前银行股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及时入股银行,以避免它们落入外人之手。

10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将以购买商业票据的方式,向遭受撤资潮冲击的货币市场基金业提供5400亿美元,以改善短期金融市场流动性。

10月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从本月23日开始,美联储为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将从现有的0.75%提高到1.15%,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1.5%减去0.35个百分点。

10月22日,英国央行发布8日议息会议纪要,称其国内经济已经“显著恶化”,中期通胀风险平衡已确定转为向下。10月23日,瑞士第二大金融集团瑞信集团(Credit Suisse)发布报告称,由于交易损失高达17亿瑞士法郎(约合15亿美元),该集团遭遇了本的第二次季度亏损,第三财季净亏损额为12.6亿瑞士法郎。

10月23日,新西兰中央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2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即从7.5%下调至6.5%,这是新西兰央行今年第三次降息,也是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10月23日,俄罗斯央行表示,将隔夜存款利率及第三日交割存款利率上调至4.74%,同时将一周及一周加一日交割存款利率调高至5.25%。

10月27日,美国财政部负责金融机构的助理部长戴维•内森说,美国财政部本周将开始实施用1250亿美元购买九大银行股份的计划。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重要内容。10月27日,日本最大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将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融资9900亿日元(107亿美元),以补充资本金。

10月30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这是美联储一个月内第二次进行同样幅度的降息。

10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瑞典和葡萄牙两国的金融救援方案,涉及资金总额达1700亿欧元。

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篇7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优化资本结构

相对大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 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 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应较小, 因此, 原材料应尽可能就近采购, 减少库存, 切忌储存过多“暂时无用”的材料。生产成品也应尽可能就近销售, 缩短库存周期, 减少积压。企业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 加快资金的周转, 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 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基本发展途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 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 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 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 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二、资源整合, 转危为机

企业过去依靠的是用不断地扩张来掩盖经营的无效性, 从而达到获利的相对增长。如果盈利一直都不高, 那这种高增长只能说明企业管理的无效性和低竞争力。企业习惯了高速增长, 但是高速增长往往可以掩盖许多错误。企业在经营中的低效率低竞争力往往被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营利润绝对值的增加所掩盖, 低毛利往往被解释成低成本战略的结果。其实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战略无关, 而是由于管理的无效所导致的浪费。企业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冬, 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之前, 先做好瘦身工作, 整合资源, 把没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一些业务甩掉。冬天里市场不好, 企业正好有时间来自省一下自己的竞争力, 制订一个行动方案, 让自己在春天来临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力。一个冬天过去, 许多企业会倒下, 这就为存活下来的企业创造许多提升的机会。然而, 只有准备好的企业才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认真做好各项资源的整合, 抓住机会, 使企业能顺利度过寒冬, 转危为机。

三、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 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 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判断后, 调整企业自身各项财务指标及目标, 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测, 以避免不恰当的投资实施。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 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 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 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四、多样化筹资, 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 科学投资, 强化管理

在做筹资决策时, 应研究对比各方案, 充分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在目前上市条件苛刻, 审批严格的情况下, 大型企业可以采取私募资金的方式进行融资, 当然, 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很高的信誉。对于中小企业, 可以时刻关注国家的优惠政策, 尽管4万亿的国家投资主要用在了基础建设上, 但下一步国家政策会偏向于中小型民企, 民营企业对解决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投资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变化, 对各投资方案进行分析, 以求投资于有市场潜力的实体经济或前景良好的股市等。

摘要:面对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调整发展战略, 改善经营管理, 通过加强成本控制、现金流管理、筹资投资管理、财务风险预测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有效地解决金融危机环境中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以求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后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英语教育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7-02

1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2008年9月,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随之迅速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向全球扩展。随后,金融危机逐渐转向实体经济,重创了各国的投资、贸易、服务等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外向型经济遭到冲击,以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进一步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及相关一揽子措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以行动实践“不搞保护主义”的承诺。中国政府多次组织投资贸易促进团赴海外扩大经贸合作,保持低关税水平,坚持以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不以提高贸易和投资壁垒相威胁。

尽管中国没有在金融上遭受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的情势下,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表现出了极大的缺陷。中国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经济危机也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遭遇了冷冬。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最深的三个困难群体,分别是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200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不利影响,2008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市场显现了冬天气息,2008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为4%,第四季度,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它标志着连续数年的登记失业率下降趋势停止。就高校毕业生来说,金融危机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据统计,历年有70%的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去。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4万,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比过去更大。《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上表示,同龄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现在水平逐步趋向一致,有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供大于需的状况是因为高校不断扩招的结果。

在高等教育方面,经济危机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入思考。在高校英语教育方面,尽管大学英语在目前仍在大多数高校受到特别重视(如体现在课时设置、学位获得条件、奖学金、评优等),然而,从高等教育的结果来看,英语教育在目前的成效尚不明显。例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多数从事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工作,如翻译、进出口业务等,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形成两极分化,一极是通过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另一极是学而无用武之地。英语教育的最终“产品”未能满足社会各种行业的需求,是英语高等教育失败以至于不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就业变得脆弱的基本原因。

2探索中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经济危机使高校曾经受到热捧的金融、国际贸易、英语等专业渐渐降温。英语专业以及英语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相当重视。因为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要与世界接轨,要聆听世界的声音,并让世界认识我们,就必须能够广泛地沟通和交流。毋庸置疑,在过去的20年里,大学英语教育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做出了显著贡献。,也为市场经济培养了大量的外语外贸人才。然而,自90年代末期以来,大学英语教育受到来自社会的多方面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位与英语四六级挂钩:英语知识的应用性不强等。

针对上述批评,高等学校对英语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中采用新题型和分值计算标准;取消学位与四六级的挂钩:采取英语分级教学等。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英语教育方面的改革走的更远,规定大学期间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申请免修英语。例如,宁波工程学院规定,在每年4月底之前,达到全国英语等级四级考试425分及以上的一年级学生,可在5月1日至6月lO日之间申请免修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Ⅳ,之后自修或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二年级英语提高班,所修课程可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的学分。申请免修学生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在425分~461分区间的,其《大学英语》课程成绩认定为70分,462分~497分区间的认定为75分,498分~532分区间的认定为80分,533分~568分区间的认定为85分,569分~603分区间的认定为90分,604分~639分区间的认定为95分,640以上认定为100分。。做出类似规定的高校还有上海大学、淮阴工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尽管这些高校的改革大多是在2007年以后实施的,目前的效果尚无法评估,但其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效仿,并着手进行相关培养方案的修订。

显然,这些举措是对社会各方面批评的积极回应。从对英语的盲目追捧到慢慢冷静下来,人们开始反思,撇开各类升学考试不谈,英语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要全民動员?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的朱清时曾经在两会上表示,目前中国人过分注重英语教育,已经到了强力轰炸的地步,他以自己吃了太多鸡,看见鸡肉都没有食欲作比喻,认为英语教育已经超过正常比例,反复背单词的教育会使创新能力降低,过分依赖课本。

然而,认真分析一下多数改革的方案,不难发现,迄今为止的改革主要是两种思路: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探索英语教学的更有效方法,以解决英语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二是反思英语学习的注重是否矫枉过正,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以保证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上。第二种改革的思路可以作两种相反的解读。一种是积极地。即可以理解为其假设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因而可以“毕业”了。第二种是消极的。即可以理解为以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语言极限”,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或者,以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多数在工作中较少接触英语,更不用说

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了。

3高校英语教育的职业定位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存在职业定位的偏颇。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在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专业基础。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的课程多为语言学、翻译、英美文学等。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等课程,但充其量也是在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多开设几门商务谈判、进出口实务等课程。并且,在最终学位授予的类别上,或颁发文学学位,或颁发经济学、管理学学位。这意味着我国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内容,而没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英美文学名著、英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等对于英美国家的学生了解本国语言特点、本国文学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我们对文学、汉语、古汉语的研究。了解外国文化和语言习惯及其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语言对于他们更多的是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的工具。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不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英语则顶多能成为其工作语言。但花费四年的时间去学习语言学的理论和文学名句,可能与其将来的职业方向有较大出入。

对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深入掌握英美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研习英美文学名著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英语既是其工作语言,是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也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和客体,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在经历十年左右的高中前英语学习后,英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表达方式、习惯用语已经形成相当的积累,自学能力也基本养成。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是深化和继续积累的过程。如词汇量的增加、有关文书的写作、专业英语的学习等。

从英语在多数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应用程度上看,由于目前的中考和高考选拔制度仍未改变,英语作为各类考试的必考科目决定了大学前是不能弃英语于不顾的。实际上,大学期间的英语如果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能与国内、国际的时事相联系,则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的语言工具,也可以作为获取第一手国际信息的手段,如此,英语的工具价值将得到最佳体现。

目前的非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在我国高校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以分析讲授课文为主的方式,即分析句型、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单词和词组的讲授方法。另一种是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即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学英语的学习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课堂讲授,具体分为听说课程和读写译课程。二是是学生通过学习软件自学。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第接收知识,机械地记忆,而不是主动地去查阅词典,自主分析,自己寻找重要信息。新方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前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应用能力差。因此,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讲授加自主学习的双管齐下的模式。

尽管针对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在未来劳动力的适用问题,许多学生一旦毕业就与英语彻底“决裂”。由此,才引发了一些高校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社会和学校多年的问题,转而实施免修制度。

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模式,都未能与学生的职业方向联系在一起,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仍是应试(即考研、四六级、出国、奖学金等)。学生无从接触英语与其未来职业方向的联系,因而也就物内在的动力去学习。

4改革方向

经济危机已经历经一年,世界经济正逐渐回暖,在此,反思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足以及高校英语教育的问题,并对高等英语教育的模式深入分析具有格外意义。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英语专业就业的单一性,也对其将来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

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教会学生将英语作为获取第一手时事、专业方面知识的工具,而不是视英语为大学课程的额外负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周围的商品、服务、人与事等都包含大量的“国际因素”,只有了解英语,才能生活工作地更好,因此,完全放弃英语的學习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改革目前的英语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语法课、文学课、词汇课、翻译课等,满足不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与要求。当务之急,还应取消没有职业定位的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设置,积极开设专业英语基础课,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英语术语和前沿问题、知识索引等。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 篇9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 篇10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

加 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 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 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 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 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 ”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 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 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 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 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 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 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 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 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 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 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 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导徐晓萍博士生李猛)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这是2008年9月14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第7大道上拍摄的雷曼兄弟公司总部大厦。9月14日,由于美国银行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将面临破产。新华社记者 陈刚摄

中国经济网1月21日讯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可能进一步加深。如何认识这场危机的表现、影响、成因及启示,以便厘清认识、汲取教训。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斌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同长期秉持“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 理论”的新自由主义有关。而金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严重不足也是正常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

杨斌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是2007年下半年全面爆发的,它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级和扩散之势。

杨 斌说,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房地产泡沫膨胀,对金融衍生品缺少必要的监管,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轨,这是西方舆论公认的催生美国次贷危机的 重要原因。他强调,正是由于美国采用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观念,才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杨斌说,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 自由主义理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它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一些学者称其为“完全不干预 主义”。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自由主义思想对这个体系也形成了很大影响,从会 计制度、市场评级体系到风险控制程序等,都打上了“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烙印。过度放任也为金融部门出现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他分析说,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说到底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信用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与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金融机构的非审慎经营和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等密不可分。

他 进一步解释,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一般来说,放贷银行应该把贷款记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相应地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但是美国的 大批放贷机构却在一些所谓权威评级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 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 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终于引发了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 系的金融风暴,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杨斌认为,金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严重不足,也是这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资本市场普遍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如果金融衍生品真是为了避免风险而不是高杠杆投机套利,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向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 和公众披露。从这个角度讲,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也都需要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监管,以纠正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导致的一系列市场失灵。2009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马志刚 裴珍珍

小资料: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时间表

2007年0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2007年0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2007年0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0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0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2007年0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08月09日:

法巴黎银行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0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2007年09月18日:

美次级债危机波及英国北岩银行遭挤兑拟分拆出售。2007年0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11月01日:

美联储再度降息0.25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12日: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贴现率下调至4.75% 2008年01月15日:

花旗宣布,该行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 2008年01月30日:

瑞银宣布受次贷资产冲减拖累,去年第四季度预计出现约114亿美元亏损。2008年03月17日:

摩根大通同意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05月01日:

英国央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次贷亏损可能只有一千七百亿美元。2008年09月07日: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0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09月26日: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倒闭营收约为农行七成半。2008年10月02日:

美参议院的救市方案总额从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2008年10月09日:

英国政府宣布新救市方案将动用五千亿英镑救市。2008年10月16日:

欧盟联合出招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22日:

普京宣布俄罗斯应对危机补充计划。2008年10月31日:

美联储周三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2008年11月01日:

英国政府宣布新救市方案将动用五千亿英镑救市 2008年11月01日: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倒闭营收约为农行七成半 2008年11月07日:

欧洲四大央行6日先后宣布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 2008年11月11日:

上一篇:煤矿事故应急管理课件下一篇:留给自己一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