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精选12篇)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 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 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 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 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

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胡锦涛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5日

[4]《金融理论研究》主编:王国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2

关键词:消费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一、引言

什么是消费金融?目前被广大学者认可的定义是,消费金融可以理解为和消费相关的所有金融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房贷、车贷等耐用品消费,以及教育贷、健康贷等。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消费观念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遍存在居民储蓄率高、贫富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在08年金融危机后,投资与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中央提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并出台了一些贷款、税收、消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和发展。然而我国消费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限制过多、监管不严、缺乏风险防范机制等现象。因此,对于消费金融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消费金融的监管现状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近几年的消费贷款逐年上升,如下图所示,2009年1月到2016年1月、我国的消费性贷款由3.79万亿元上升到19.18万亿元,7年间增长了5倍多,由此可见我国消费性贷款增长十分迅速。其中,中长期消费性贷款的比重一直占有较高水平,占比为70%多。

消费金融公司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专业金融公司,在国外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就已经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专业化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悄然兴起,2010年3月银监会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批准了北银、中银、捷信、锦程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截止目前,已有苏宁、海尔、招联、兴业、马上、华融等15家金融消费公司相继挂牌成立,试点城市也扩展到重庆、泉州、沈阳、合肥、武汉、广州等。

虽然,中国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工作比较谨慎,并出台了一些具体规定,比如:试点阶段,原则上每个城市只能有一家金融消费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控股股东必须是金融机构、大型公司或企业集团,一个贷款者最高可借20万元等。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消费金融的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但并没有出台一整套针对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和风险应急机制等。

三、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逐年增加,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逐渐发展,但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存在系列问题与不足。这也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

1.我国监管层的限制过多与监管不严

对消费金融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中国银监会负责,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必须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且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消费贷款的额度上限为20万元;并允许通过依托零售商网点(而非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开展异地业务等。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有一些对出资人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质要求和业务限制,但作为特殊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层对其监管并不严格,或者说没有将一些规定真正落实。比如:没有要求其定期披露财务报表,没有积极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充分重视风险防范和建立风险隔离机制,没有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展中具体需要注意和落实的相关条款。

2.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自身的不完善

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官方网站上简介信息不完全,甚至缺失公司的注册资本和总部所在地等重要信息,还有的公司没有官方网站,可见其信息披露并不完整;并且大部分公司过多地注重网络营销,过分地强调放款手续的简单和放款时间的快捷性,忽视了客户质量和防范贷款风险,没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此外,很多公司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客户风险识别、持续跟踪调查、不良贷款出现和处置的体系和框架等。

另外,消费金融公司和传统的银行在信贷业务上存在竞争,有的公司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等情形,恶意排挤和打压竞争对手;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从业人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从业资格认证、定期考核和继续学习教育的机制。

3.消费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消费金融市场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传统的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比较繁琐,内控机制相对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较齐全,但往往审批时间比较长。而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却能实现20分钟审核贷款申请,最快30分钟放款,这种简单的申请流程和便捷审批时间固然好,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审核放款,必然会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客户相关信息和信用状况,这也为之后的信用违约和不良贷款埋下隐患。

此外,金融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可能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申请贷款不利的信息,当顺利拿到贷款后,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出现骗取贷款而逃之夭夭的情况。

4.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很好地保护

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注重网络营销和客户开发,其中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窃取客户信息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电脑黑客的存在也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一些困难,一旦电脑黑客攻击一些金融机公司的官方网站或后台服务器,将会导致大规模的信息泄露,给贷款客户造成巨大损失。

金融诈骗和从业人员误导消费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业人员或不法分子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一些不合适的产品和外加服务强加于消费者,或者是为了争取客户,许诺优惠的贷款利率、还款条件,甚至对消费者进行恶意营销和洗脑,这些都会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国外消费者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经验

国外的消费金融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国外对消费金融的研究也较早,国外在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和监管方面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经验。

1.美国

美国的消费信贷机构比较多,不仅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储蓄信贷协会,还包括教会组织、教育机构、基金会、典当行和保险公司等其他类型的贷款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提供小额分期贷款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平均贷款金额小,申请手续简便,贷款对象以收入较低者为主,其职业和收入往往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贷款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其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另外,一些客户征信服务公司和专门收集客户经济背景数据的公司公开售卖的信用报告和提供的法律服务也为美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很多便利,这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和相关的道德风险。

2.欧洲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欧洲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展和行业监管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法商佳信银行是欧洲目前最大的消费信贷金融机构,作为法国巴黎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其为广大消费者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提供一系列优质的消费信贷服务。在欧洲,很多跨国汽车巨头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十分成熟,除了向广大消费者发放贷款外,甚至还能做到先让消费者免费试用一年。另外,在英国,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着实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日本

在日本,消费金融机构的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最大的七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占有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早在198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定消费金融公司的相关贷款利率,并规定不允许进行业务虚假广告,与专门的讨债公司要建立正常、健康的业务合作关系等。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消费金融公司迅猛发展,因为其提供消费贷款服务手续简便、无需担保,甚至可以进行无人自动协议机的操作,这极大地受到广大低收入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从日本三大消费金融公司来看,这类公司贷款利率高、资产收益率也高、净资产收益率与日本的商业银行很接近,当然,坏账率也相对高,并且其经营业绩与股票价格波动也比较大。

4.发展中国家

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成长迅速,其利差与盈利能力也高,经营成本和贷款违约率相对较低。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报告看出,拉美的一些国家,其消费金融的贷款违约率约为3%-5%,而税前利润率高达30%以上。另外,“金砖四国”的消费金融发展更是飞速发展,比重占全球消费信贷规模的25%左右。

五、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消费金融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阶段,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也正在处于试点时期,因此,如何促进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监管层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中国银监会为主的监管层要落实《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根据需要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严格监管,出台对消费金融公司违规行为的一些处罚规定,并落实好系列法律法规。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定期报送和披露其财务报表,严厉打击和惩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鼓励消费金融公司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诚信贷款和合法维权的理念,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维权和投诉渠道,为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

2.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稳中求胜

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符合自身的业务发展道路,巩固总部所在地的业务,并寻求机遇扩大业务范围和地域,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加强与其他企业和公司的合作,加快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客户量身定制出最适合的金融产品。

此外,还应该主动地定期披露公司的财务报表,接受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与其他竞争对手公平竞争,稳中求胜。

3.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严格控制风险

目前,我国的消费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消费金融公司应借助金融机构现有的资源数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要继续完善消费者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于新客户建立一种科学的信用评估模式,比如收集客户的声誉评估等信息,建立先进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估系统与简单高效的审核程序,并要科学运作,提高客户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注重客户资料的保密,严防黑客和不法分子的入侵。

4.消费者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广大消费者应该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保护自身隐私以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选择消费金融贷款时,要找正规的金融机构,浏览公司官网网站,不随意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并拥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金融常识,了解相关的金融产品。

一旦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渠道向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投诉,并且保存好相关证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5.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银企合作

近几年,加强与银行的合作是国际上消费金融公司的一个发展新趋势,尤其在日本,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联合设立合资公司的案例比比皆是。银行利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优势开展相关业务,并且当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他们以后很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客户。众多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可以借助银行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加快业务扩张,借助银行的雄厚资本以及良好的信用降低其融资成本,这也能达到整合资源,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

6.建立我国完善的贷款催收体系

贷款的收回率是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贷款催收不得采取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的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的民间融资和国外的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采用不正当的方法和手段催收消费贷款。所以,我国应该依据不同类型的贷款客户、不同的拖欠款原因以及不同的金融产品类型,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文明的多种方式贷款催收体系。

六、结束语

消费者金融是我国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消费者金融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加快试点和快速发展中。在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GDP增速逐渐放缓的背景下,扩大我国的内需,增大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一个过程。相信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更加地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江,廖理,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增刊).

[2]韩立岩,杜春越.城镇家庭消费金融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11(1).

[3]宋明月.国内消费金融最新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5(4).

[4]赵建斌.国外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金融,2014(12).

[5]肖振宇,张杰,谷瀛.互联网消费金融虚拟信用风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6(1).

[6]孟如兰.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9).

[7]蒋致远,张跳,龚闪闪.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体系的博弈分析[J].中国商贸,2014(4).

[8]Devon S.Johnson,Mark Peterson.Consumer financial anxiety:US regional financial service firms'trust building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14(6).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 篇3

一、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要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等,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三)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四)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突出大案要案的新内涵,要求金融审计能够及时揭露金融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发挥警示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普遍,财经领域中造假和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审计机关理应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遏制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警示作用。

二、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

(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2)金融资产运营状况。(3)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金融衍生品,如代理咨询、消费信贷、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又是信息科技应用最早、普及最广、应用水平较高的几个领域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四)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揭露和查处当前金融领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线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的突出标志。其次,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的意识。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从中揭露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三,要严格执法,敢于突破。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查寻违法犯罪线索的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对发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4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而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日渐升温。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主动、高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力地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业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底以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4家银行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督促农业银行稳步推进外部审计、清产核资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等基础性改革。此外,人民银行还协调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并参与研究和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改革方案。

在证券业改革方面,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重组改革,2006年底,人民银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人民银行推动有关监管部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在保险业改革方面,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 1

稳定部门积极参与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改革。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金融稳定部门积极参加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平稳完成了银监会分设时交由人民银行负责处置的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处置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对此,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有关分支行重新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已平稳完成了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任务。其中,10家以破产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已进入法院的破产清算程序;3家以行政清算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行政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3家以其他方式处置的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妥善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稳定。

积极配合银监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部分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几年来,妥善处置了衡阳市商业银行等29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金融风险,承担部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有

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在2007年,积极配合银监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撤销了5家农村信用社;继续配合做好6家信托投资公司、8家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工作。此外,人民银行还加大了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力度,维护了社会和金融稳定。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和稳定评估工作

过去几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根据现有的评估框架,借鉴目前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方法,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开展了金融控股公司监测工作,2005年10月,人民银行系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类型等情况,初步发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方法,2006年起尝试对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风险监测,并撰写了监测报告;此外,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务院领导下,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等方面倡导完善相应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探索功能监管等监管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金融的不稳定,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如何在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使金融的发展既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摆在中国金融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篇5

[摘 要]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影响,我们应该在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金融风险防范:

1.市场规则的调整将使国有银行失去政策庇护屏障。

2.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金融业有可能逐步丧失竟争力。

3.金融混业经营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业务风险。

4.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创新,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

而我的研究方向是第二点即靠提升竞争力来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新与世界接轨。这一伟大举措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我国金融业拓宽了业务范围、扩展了生存空间,增加了盈利机会、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竟争力较弱,尚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大型现代金融机构抗衡的能力,因此,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那么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将何去何从呢?

2012年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中国企业只有68家。有的人会说在前10中,中国有3家企业。那么让我们看看这3家企业,它们分别是排名第5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排名第6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排名第7的国家电网公司。这三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能源公司。那么如果有一天中国的能源枯竭了?我们又拿什么竞争?而且在全球5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依然只有这三家。所以我认为,为应付我国的金融风险,我们国家应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加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尤其是对金融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商业银行,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已经存在并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改革,以不断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以自身的不断壮大来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一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银行进行综合改革,以提升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形成以若干个全国性大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全国性大银行的控股权由国家所有,中小银行实行股权多元化,有的由国家控股、有的由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控股、有的由民间资本控股,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样可以刺激国内银行的竞争,以达到竞争促发展的效果。

第二,稳步推进利率改革,以提升商业银行市场机制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提升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国际竞争力。要想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最重要的是加强诚信机制,这是因为信用体系是金融体系的基石,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建立和发展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全社会各经济主体的信用进行检测和评估,例如辽宁省《诚信系统》值得推广,通过最直接的手段来抑制非诚信风的发展。第四,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提升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大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金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增加强劲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也给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了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和开办金融新业务的机遇。要想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充当主要角色,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就必须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金融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改善基础环节,不断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

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还有一些也需要我们关注的。例如:文化水平,人文素质。

中国应该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今年内蒙古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一点应该值得其他省市的学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就比较死板,例如曾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则文章,讲述的是日本和中国关于历史课的考试问题,日本的试题是“中日曾经发生过甲午战争,你认为中日下次战争是应该在什么时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的是“21世纪中叶,台湾回归中国,因为台湾回归中国后,中国将对台湾海峡加强控制,这将会影响日本的贸易”。而看看中国的历史题目“中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了什么条约,赔了多少款?”。同样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而中日两国的考核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我国应该加强教育事业的改革,增强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有的人说十年文化大革命主要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不然,文化大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中国失去了信仰。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郑强在演讲中说过“俄罗斯以后必定崛起,饿了四五天的人在面包店排队都能井然有序,这种信仰,怎能不使一个民族崛起呢”。

信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他崛起的必要条件,假使一个民族经济快速猛力增长,可他的人民素质低下,缺少信仰,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将会被淘汰。从近几年“我爸是李刚”,“小月月事件”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缺少的正是信仰。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孩子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灌输。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现在各个学校都开始了学习《弟子规》活动。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靠的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又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等几个方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风险漏洞也进一步显现出来,我国只有增强了综合国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金融风险防范,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沙奈等著 齐建华 胡振良译:《金融全球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

[2]甘亚平等:《入世中国各大行业发展问题分析》[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篇6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各地金融市场迅速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地方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将带来持久的破坏力和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这对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生态 金融危机

金融自身的高风险及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考虑金融风险问题。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生态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风险的防范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必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金融业发展越快,金融运行质量就越高,金融核心作用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越大,经济增长就越快、质量就越高,而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对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助于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我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的经济占比偏低

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区域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起点低,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余额居全省中游,但信贷增量增幅在全省排名靠后,存款总量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市相比还不高,贷款余额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687.29亿元,居全省第9位;较年初增加53.09亿元,增量居全省第15位;较年初增长8.37 %,增幅居全省第17位。2.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总体上讲,我市的金融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创新金融形式和产品做的还不够,基于传统业务创新的产品多,基于证券化、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的产品创新少,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和产品趋同,不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功能定位。规范利用民间资本效果不显著,全市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较慢,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力度不够大,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比过高。3.现代金融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诚信观念深入人心,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但金融文化还不稳定成熟,缺乏凝聚力、缺乏约束力,仍有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对于金融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存”和“贷”上,对现代金融产品认知度偏低,恶意逃废债务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容易导致金融行为的扭曲,滋生大量金融违法事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留下了隐患。4.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尽管目前信贷需求总量仍比较大,但贷款投放受到的约束也较多,贷款结构优化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不一,个别机构下降较多。截至去年底,全市银行业机构存贷比约为50.80%,新增存贷比仅为27.86%。按照银监部门存贷比的上限75%进行计算,安阳市尚有约327亿元的放贷能力。存贷比过低,无疑造成大量资金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既没有充分发挥出支持地方经济的作用,而且也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市场环境

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增强抗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强化我市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扩大信贷总量,采取措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解决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互促共赢,建立信息互通、协调顺畅、配合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金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

2.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信用环境

诚信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并使之成为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总结推广诚信典型,努力构建企业和个人征信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 2 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培植信用群体。打造“诚信政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遏制失信行为,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树立讲诚信、讲服务的政府形象。

3.强化法律保障,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

完善金融立法,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整顿执法秩序,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稳妥推进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要坚决支持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各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有序竞争,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着眼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

4.加快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经济环境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征询、评价制度。

5.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中介环境

加强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及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较高、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和处置抵债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的探析 篇7

1.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的技术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就使得互联网技术方面存在的风险会对互联网的金融交易的资金和投资存在安全性的威胁。如网络或者计算机、电脑本身出现的缺陷障碍或者技术不成熟造成停机、卡机甚至系统崩溃等故障,又如因为病毒、黑客等人为的破坏所带来的硬盘瘫痪、信息泄露、篡改篡写等都会给资金和投资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TCP/IP协议的安全性与承担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的交易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密切联系。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渠道传输信息进行资产交易,一旦网络渠道中存在网购支付不安全、网令被盗等等不安全的网络信息事件,则互联网金融就会面对很大风险。在技术支撑下,目前有很多互联网金融交易企业开始购买外部的技术来解决内部技术存在的问题。

2.虚拟性带来的风险。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很大的开放性,为社交、金融、投资等等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平台。但互联网也存在着虚拟性。在传输信息中,对交易者的身份、传递的信息真假性的判断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易引发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活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使得客户根据行业服务的平均服务水平进行定价,这就会导致出现低水平的金融机构驱逐高水平的金融机构的现象。

3.实际操作存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实际操作时所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营大数据方面、变换操作主体方面、金融账户授权使用方面、真假电子货币甄别方面等。由于运营平台数据的整合、构建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存在刷信誉刷单以及改评价行为等,使得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在操作时存在着实际的操作风险和隐患。操作主体若是不了解具体操作流程中的详细规范和要求,则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并且互联网时效性和快捷性强,会进一步使得微小的操作失误带来巨大的损失。操作风险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声誉。

4.法律法规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难适用,易引起交易主体界限不明确;二是难以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违法与不违法的做法;三是法律存在空白区间,会造成“搭便车”。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监管措施

1.从互联网的技术方面构建运行安全体系。首先,应该在硬件方面保障互联网运行的环境是安全的,促进互联网系统抵御风险和防范攻击的能力。然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体系中加强安全认证技术和安全应用标准的权限和水平。最后,应确保入侵检测技术及数据安全防范技术的规范。

2.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实施力度:一是理清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现存的规章制度,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大基础性法律工作,如明确交易的法律主客体、明确准入机制等;二是修改完善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修改与互联网金融不相适应的条约和协议及完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机制等;三是增添与制定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行业法律法规。

3.实施众筹监管。众筹监管体系中包含:一是实名认证;二是风险和信息的管理机制;三是底线的禁止。针对实名认证这一制度,平台对投融资双方进行实名认证,对用户的真实信息进行审核,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虚拟性带来的一定风险。风险和信息管理制度是投融资者需要向运行平台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身份信息,从各方面保证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和去向是合法的,有力地防范欺诈、违法所带来的风险。底线禁止是投融资人员不得出现欺骗、欺诈、违法行为,不得向投资者作出承诺或者暗示投资中的最低收益率。

4.重新设置互联网金融银行的市场准入机制。设置互联网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互联网银行实质是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商业银行的地方是通过互联网这个透明渠道开展业务。如果用过去对传统商业银行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来设定互联网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就会带来互联网银行运营中的成本较高,阻碍银行的发展。同样,较高的准入机制会使得互联网银行发展受制约,所以不应过高。

三、小结

构建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体制和进行合理的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存在虚拟性、风险高,但是也会对金融交易产生很大的投机行为,使得收益回报高,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行人员和投融资的双方严格遵守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流程,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引导互联网金融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8~14.

[2]罗明雄等.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98~110.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 篇8

以最重要的银行业为例。2016年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逾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8%。根据2014年的统计,总资产排名全球20强的银行平均的不良贷款率为3.50%,其中,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BPCE银行、桑坦德银行、富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远远超过2%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8%。事实证明,次贷危机发生的2008年-2009年,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增幅高达1.57和2.03个百分点,顶峰到5%。2015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2%,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远高于国际标准的100%。

2015年末,我国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13.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除了《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规定外,央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6%。附属资本,即资本总额月末平均余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月末平均余额之间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8%;核心资本月末平均余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月末平均余额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4%。而《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为6%。其中,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为4.5%。

2015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2%。根据央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及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在五级分类中,按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的拨备率计提。《巴塞尔协议III》规定,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关于风险的基础标准,我国都拥有高于国际的执行力。唯独2015年1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制订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分析了我国银行与这个标准的差距,包括资本补充压力巨大,特别是总损失吸收能力资本TLAC债务资本较为匮乏;“高拨备、高资本”要求导致合规负担较重;经营模式难以全面适应TLAC监管导向;国际化步伐会受到一定影响;配套措施不完善限制TLAC要求的落地。

也就是说,我国银行缺的从来不是防控风险的钱,而是对风险的认识风险的能力和控制风险的技术,将钱聚在一起为了抵御风险为闲置起来,某种程度上就是最大的浪费,而要想办法将这些钱做减法,将省下来的钱拿出来用在刀刃上。

中国银行是第一个走入国际,将更加先进的国际管理思维带到内部管理的一个例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银行会第一个被G-SII注意到。中国银行2011年在全球公开招聘,聘请了曾在渣打银行、信孚银行、德意志银行任职高管的詹伟坚任信贷风险总监。以后我们的金融产品将越来越复杂,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先进管理技术或者一些拥有这些技术的人才是最宝贵的。

规范银行承兑汇票 防范金融风险 篇9

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银行签发了承兑汇票就意味着银行对购货企业承付货款提供了担保。一旦汇票到期购货方无力支付货款,银行必须无条件替企业垫付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承兑汇票也是一种对外担保业务。任何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必须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换言之,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加上其他担保性业务之和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根据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公布的数据,2005年末,这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净资产总额586亿元,而银行承兑汇票额余额4765亿元,减去2837亿元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净额1928亿元,超过净资产近1342亿元。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企业收取高额企业保证金,从而达到增加存款业绩的目的。例如,假定某企业向银行申请1000万元贷款,银行完全可以对其直接发放1000万元贷款。但这种做法只能给银行带来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因此,有的银行为了增加存款业绩,不直接对企业发放贷款,而是采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先让企业交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同时给企业签发一张面额2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银行再进行贴现。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是给企业融资1000万元(不考虑利息因素),但银行存款的增长却放大了一倍。银行除了增加1000万元的派生存款外,还可以再增加1000万元的半年期保证金存款。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急于扩张规模的中小银行最为严重,这就是目前为什么有不少银行热衷于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导致银行承兑汇票泛滥的原因。这也使得目前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首先,造成大量不良贷款。据调查,目前各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平均保证金比例为45%,据此推算,在目前的2.27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当中,银行承兑汇票净额约1万亿元。2005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8.6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目前1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净额中,至少会造成861亿元的不良贷款。由于有些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际不良贷款率要高于报表数。

其次,造成银行存款的虚假增长。银行承兑汇票本来是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但现在已经变味,成为各银行增加存款的手段。2005年末,上述5家股份制银行全部存款增加3679亿元,其中,保证金存款增长占到33%,最高的一家银行达到64.8%。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普遍问题。

再次,造成票据市场虚假繁荣。目前票据市场空前火暴,根本原因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失控。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市场的源头,1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票据交易量。2005年,全国票据市场交易量约63000亿元。如果把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控制在银行净资产额以内,全国票据交易量预计将减少40%左右。规范的票据市场应当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并存,并且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

此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会产生派生存款。上述5家银行超量签发的1000多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如果按照最高准备金比率8%和现金漏损率20%计算,最少可产生4600亿元的派生存款。可见,超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方面还会造成银

行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更主要的是,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案件。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领域成为金融犯罪的高发区。2006年2月11日,中国银行双鸭山市四马路支行爆出涉案金额4.3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2006年6月,中国银行河南沈丘支行再次爆出

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大案。犯罪分子以虚假承兑协议、提供虚假保证金,骗取银行承兑汇票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泛滥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得到应有的控制,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件必然大幅度下降。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 篇10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但现实中,金融会计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会计风险。

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类别

1.

会计权限不明,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

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

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

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

虽然对各个会计岗位的权限和不同权限的职责都进行了划定,但是这种职责的划定是人为因素占有主导,传统固定划分模式占据主导。

这些职责划分,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具体要求。

2.

账外有账,监督乏力产生的风险。

因缺乏严格的会计管理,很多的金融机构,在大账之外设小账,搞几套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违规经营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思路 篇11

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原因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从事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业态。

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是由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决定的。互联网企业作为外行搅局者,采取的边缘性进入策略进入金融业,以自身的优势和差异化的产品填补市场需求空缺。像其他颠覆性技术产品一样,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质量低、风险高、利润少,市场小,避免了与在位厂商正面竞争。但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边缘性渗透能力强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经过不断改进,得到客户认可后,就会突然打开市场,实现飞跃性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年时间,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以至让银行措手不及。

例如,电商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利用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优势,联合天弘基金推出的我国第一款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可以在无需开设专门理财账户的前提下,由客户在支付宝网站直接购买并可随时赎回,而且不收取手续费。这种便捷、低门槛的“碎片化理财产品”,不仅填补了以往理财产品难以覆盖的小额资金“盲区”,并且提高了客户的资金利用效率和体验感。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余额宝一经推出,其资金规模和客户数量就在不断增加。在2013年6月13日上线一周年后,资金规模超过5700多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户,为宝粉们赚了118亿元,成为全球四大货币基金。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整合,不仅通过弥合信息不对称性动摇了银行的生存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用户的体验参与感,使金融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可能,进而对改变甚至颠覆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可能带来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来自多方面。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依托其强大的电商平台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产品满足了传统金融业不愿提供或者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从而撼动了传统金融业的中介地位,扩大了金融服务方式和对象,使金融消费者更为大众化和普惠化。

二是以互联网信贷、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借助模式,凭借其强大的挖掘、积累和处理信息能力和效率,动摇了信息不对称性这个传统金融业存在的基础,加速了金融脱媒,使金融中介功能边缘化,甚至形成无中介金融市场。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空间、多对多的信息匹配与金融服务成本低、手续简单、速度快,将带来金融服务和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三是以金融产品线上销售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跨界整合,加速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还淡化了金融业与互联网企业的专业边界,使金融业进入门槛显著降低,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金融工具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金融选择权”扩大。

从管理层角度看,互联网企业采取边缘性进入策略进入金融业后,并没有改变金融业高风险的属性,反而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监管课题。一是差异化产品扩大了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从而拓宽了监管的对象。二是将改变金融业态的游戏规则,使监管的范围、复杂性和难度增加,比如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风险和监管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三是当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运营和盈利构成较大威胁,遭到大银行的强烈抵制时,管理层将陷入反垄断与保护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平衡之中。比如三大银行就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而拒绝了余额宝的协议存款交易,从而使余额宝的收益率下降,消费者福利减少。四是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模式激发了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借贷、支付等需求及其方式创新,由此带来了金融诈骗、非法洗钱、支付安全、客户私隐的保护等问题。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完善金融监管,既防范信用违约、非法集资等传统金融风险,又防范系统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成为保障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路

互联网金融是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环境下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既存在信用违约、非法集资等传统金融风险,也带来了系统安全、信息泄露等新的风险。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需要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监管思路与方式。

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服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转型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本质要求。但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企业和银行的趋利性,导致信贷资金“脱实向虚”,要么进入房地产业,要么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或者出于防范风险,银行热衷为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服务,或绕道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放贷,而使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小微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境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为传统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倒逼机制和难得的机遇。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有利于增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共同创造一个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

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权衡风险与社会总回报的关系。在成熟的市场中,高风险对应的是高回报,不存在无风险的回报。金融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不是风险越少越好,要求完全化解、消除和控制,更不是洪水猛兽。同时,由于在较长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体系的小部分,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有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大多可以通过技术的完善来改进,相对于其发展带来的丰富投资渠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倒逼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普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多元化、便捷化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增进消费者福利等来说,过于严格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肯定是得不偿失。

再次,对互联网金融应以规范引导、适度监管为好。互联网金融业务交叉广、参与主体多,发展速度快,传统侧重市场准入监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监管需求。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早,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成熟。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需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是基于现有框架,以互联网金融率先发展,监管随后跟进的方式进行,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为补充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的依据。二是倡导适度差异化原则,在划分互联网金融性质的基础上确定监管部门及适用的监管规则。三是采取审慎宽松政策,在允许互联网金融自发成长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引导、适度监管和配套环境建设。如鼓励金融创新,严惩违规行为;强调网络和交易安全;强化功能性监管,严格监控交易过程,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征信体系等。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 篇12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一国金融体系有关的风险, 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金融工具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 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 可能会形成金融企业的三角债, 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具体地, 金融机构在特定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 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金融机构因金融风险导致的经营不善会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 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网络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风险的网络化, 具体包括:

1. 电子盗窃。

与现实中的扒手类似, 网络虚拟世界中也存在着电子金融小偷, Internet系统的信息交互性使得它在为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时, 也为不法分子侵入系统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们运用专业化的手段窃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并从中获利。近年来, 这一类型的盗窃案成迅猛上升之势。据美国官方统计, 银行每年因为网络盗窃原因损失高达6000万美元, 而电子小偷多是计算机高手, 隐蔽性极高, 所以多是逍遥法外获, 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 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2. 电子诈骗。

网络诈骗者在网上发布“诱饵”吸引用户查阅或者合作, 并在此期间, 诈骗者变会窃取用户网络金融账号, 用户网络银行中的账款变转移到诈骗者手中。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 预估每年的网络诈骗涉及到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

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经给网络金融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病毒通过侵入用户的电脑, 读取网络银行数据库, 并从中加以破坏或者直接盗取用户账户金额, 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报告, 2010年8月到2012年10月之间, 全国感染各类网络银行木马及其变种的用户数量增长了600倍, 用户每月感染病毒及其变种的数量约有160种左右。

三、网络金融风险成因

网络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1. 网络金融企业体制不健全。

网络银行自身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以及自身管理经验不足是产生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网络银行的产生距今也不过20年的光景, 但是由于其具有先天的优势, 使得诸多传统银行开始涉及网络银行建设, 随着网络银行不断扩张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 网络银行体制建设和防风险管理建设相对滞后, 网络金融风险因素大大增加。2013年, 花旗银行的200名客户资料出现在了俄罗斯的黑客网站上, 由此引发轩然大波。

2.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传统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不良资产, 而虚拟世界中的坏账出现的几率就更高。2008年,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 由于诸多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够, 金融企业没有做好贷前审核就直接为其授信, 结果因不确定因素引发众多客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导致金融企业的现金流出现断层, 引发金融危机。

3. 网络系统诱发因素。

网络银行的货币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出现, 电子货币的活动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 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 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所以网络系统本身就具有了金融的不稳定性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四、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

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我国网络金融管控法律法规较多, 但是仍然是以《商业银行法》、《电子签名法》和《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为执行规范基础, 其他的法律法规都是在其基础上颁布的, 所以很难起到完善我国网络金融体系的作用。所以, 我国要加大金融立法力度, 立法更加具体化, 完善网络金融运行秩序, 从法律上制约不法分子非法行为。同时, 在保护银行利益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用户利益的保护。

2. 完善网络金融企业体系。

金融企业在大力拓展网上业务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 保证客户信息的私密性和金融企业核心信息保护。另外一方面, 金融企业要注重加强对相应网络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提升其综合素质, 促进其防风险意识, 并提升网络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

市场准入机制不仅只是针对网络金融企业而言, 而且对金融用户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首先, 市场要将技术手段作为网络金融企业入市的标准之一, 只有技术达到一定水准的企业才能够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就可以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其次, 制定严格的金融市场控制制度。当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网络金融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后,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监控手段, 那么网络金融市场秩序就会混乱不堪, 所以网络金融市场必须具备和完善风险识别、管理、防范, 风险补偿和风险处置方案。最后, 建立和完善网络金融市场用户信用等级制度。制定完善的用户信用等级制度, 对其信资能力加以评估, 以核实其准入标准, 降低网络金融企业出现坏账的可能性, 从源头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戴行德.图书馆编口工作的效率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2.

[2]李育嫦.关于增加机读口录检索点的探讨[J].情报杂志, 2005.

上一篇:中考英语核心词下一篇:利用业余时间成功赚钱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