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精选8篇)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 篇1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综合素质。当前,要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胡锦涛、温家宝有关部门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在思想上做好应对经济危机的准备。认真学习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温家宝总理部署落实中央“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积极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七项政策措施的工作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的形势的同时存在的经济生活深层次和企业经营困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和潜在的金融风险等因素,不断增强审计干部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筑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防电墙”。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责,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卫士”。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经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抗震救灾等事项作为开展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区域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政府性投资或民生等专项资金投资和使用效益审计,防止重点项目资金(或政府投资基金)的铺张浪费或损失浪费,促进政府财政切实管好用好政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对领导干部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并依法严肃处理或移送相关部门。同时要及时跟踪审计重大生态环境建设、灾后恢复建设等项目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事前监督、事中防范、事后整改规范工作。及时发现和防范、抵御上述国家资金和项目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保障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发生漏洞和偏差,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好“经济卫士”。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 篇2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全力推进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2008年11月12日审计署随之发出了《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认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2009年5月,审计署发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强调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应当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求全体审计人员着眼于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揭示、深入剖析、积极建言,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调整审计计划,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审计署积极调整审计计划安排,于2008年下半年组织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影响的审计调查,揭示和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影响以及对部分国有骨干企业的冲击情况。同时,审计署组织了对境外投资风险以及能源安全的审计调查,以摸清金融危机影响状况,为中央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参考。2009年各级审计机关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着力关注了中央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审计署于2009年初统一组织了金融危机对地方财政收入状况的影响、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情况、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等审计调查。2009年9至10月,审计署组织对一些省市和企业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的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在调查了解这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1 770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211个政府核准或备案的社会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等情况。对148个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等重特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同时,坚持跟踪分析商业银行每季度新增贷款的结构情况。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和调查,采取了同步跟进、上下联动的审计模式,与监察、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实行了实时通报制度,并积极研发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审计署注重整合中央和地方审计力量,审计署建立起覆盖中央和地方、资金和项目、管理和制度的全方位审计监督网络。

(三)及时上报和披露审计情况。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实体经济、财政收入以及境外资产投资风险等情况的审计调查,从审计的视角及时上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状况,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促进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落实,国家审计机关加强了对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既加强对中央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又及时揭示和反映扩大内需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通过审计,2009年共核减投资或结算额300多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100多亿元,提出5 600多条审计建议,促进有关部门和地方健全完善制度近700项。审计署注重及时将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审计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告,重大事项做到随时公告。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增强了审计的透明度,扩大了审计的影响力。

二、国家审计应对金融危机应当发挥的作用

(一)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审计人员应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密切关注金融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密切关注其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提出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一要关注银行资产质量,不仅关注银行的信贷资产,还要关注银行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海外投资和股权投资。二要关注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审计力度,研究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要以服务金融改革为目标,推动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促进提高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二)加强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以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为审计核心任务。一方面,应把审计与审计调查、检查面上情况与审计重点项目、揭示问题与推动完善制度、促进当前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及时揭示和反映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并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议,为中央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扩大内需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对重特大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资金、项目管理、质量、进度、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立体式审计监督,揭示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和损失浪费现象。从项目评估、审批、建设程序以及节能减排和生态效益等多个环节保证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三)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审计机关应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关注改善民生情况,揭示和反映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朱民:金融危机后的世界 篇3

让全球经济陷入阴霾的金融危机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美国经济在7月份出现了0.1%的正增长,华尔街一片莺歌燕舞,美国投资者也是欢欣鼓舞。然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博士日前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指出:危机远远没有结束,昔日的旧世界再也回不去了,人们必须面对一个新世界。

金融业铸成大错难挽回

一个7800亿美元的资产支撑1.3万亿的债券,支撑了6.4万亿的衍生产品,又支撑了68万亿的衍生产品的衍生产品,这是金融业犯下的大错

“之所以这场危机形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不是因为次贷的破灭,而是次贷破灭引发了巨大的金融泡沫。”朱民如是说。如果从这场危机的每一个链条来看,其危害是逐级放大的。次级贷款总规模不过7800亿美元,所以一开始美国人认为没有问题。到了第二环节,次贷形成次债打包,一跃成为1.3万亿美元,美国人认为也不会有问题。可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进入第三个衍生品,次债打包变成CDO,这个产品就变成了6.4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0%。这下子美国人怕了。可是,这还不是最后一环,之后,CDO延伸成为CDS,最多的时候达到68万亿美元,这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由此可见,一个7800亿美元的资产支撑1.3万亿的债券,支撑了6.4万亿的衍生产品,又支撑了68万亿的衍生产品的衍生产品,这是金融业犯下的大错。他们用衍生品服务衍生品,这个泡沫要消除,谈何容易。这个泡沫形成的过程,就是过去25年来金融化的过程。

从2008年以来,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做了十件大事来救市,确保居民不会去挤兑,让花旗、AIG等金融机构不倒闭。然而,依然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朱民认为,首先要看看这场危机损失了多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将损失1.4万亿美元,英格兰银行说会超过2.2万亿美元的损失。业内基本认可的是,银行业的净损失会是3.2万亿美元。目前,全球核销了1.6万亿美元,仅仅完成了一半。可是,已经把这个世界搞得鸡飞狗跳。目前,全世界银行总资产不过3.31万亿美元,再核销就没有钱了,所以这1.6万亿美元还趴在账上。这些损失不但无法挽回,整个世界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据统计,整个危机估计会在美国形成4万亿美元的负债,可是美国政府显然无计可施。据朱民分析,为了筹集这些钱,美国政府有三条路:其一,征税。可是美国无法收税,现在还是减税,目前减了3680亿美元税收。其二,可以发国债,让外国人买,可是中国已经持有8000亿美国国债,各国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1.92万亿美元,美国政府显然不可能让外国持有的美元翻番,这个不可能。其三,印刷美钞。美联储第一批印发3000亿美元,第二、第三批均印发3500亿,总量为1万亿美元。可是第一批刚出炉,美国汇率大幅度的贬值,市场马上出现反应。所以,如果印钞不可避免的话,那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全球的通货膨胀也不可避免。这都将决定,今后的世界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

花旗银行再也回不去了

随着金融行业的洗牌,未来谁会成为最好的银行,还是一个疑问

这次危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债太多,所以金融业不得不艰苦地“去杠杆化”。朱民博士告诉记者:花旗银行的资产规模曾达到2.2万亿美元,现在却不得不把自己一分为二。3年后,花旗将从2.2万亿美元的大型银行集团变成1.2万亿美元的银行,还不如中国银行大。所以,花旗再也不是那个花旗,花旗银行回不去了。不仅如此,美洲银行、其他的银行都会缩小一半。

在危机过后的世界,金融机构的规模会缩小。“金融业发展了25年,创造了超过全球GDP16至18倍的庞大虚拟经济,显然世界不需要这么多金融服务。整个银行业市值在2007年的水平上跌掉20%,金融衍生产品跌到50%是完全正常的。这场金融危机表明了美国、意大利、英国、中国等在衍生品方面监管的不足。现在美国积极提出一揽子复杂的改革,目前尚不知道能否实施。

朱民认为,危机之后,银行业经营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银行要回到稳健低增长的模式。在过去30年全世界银行的年回报率平均是10%左右,在过去6年达到15%,这是不可持续的,银行必须加强负债管理。而且,银行的规模萎缩不可避免,银行的业务模式在越来越多回归到最早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格局。

当金融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金融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2008年与2007年相比,美国在1000家银行的利润从2700亿美元变成负910亿美元,欧洲银行从3456亿美元变成负162亿美元,上升的只有亚洲银行还有1460亿美元的赢余。美国的银行业还在不断重组合并和增长,而伦敦金融之都的地位岌岌可危。随着金融行业的洗牌,未来谁会成为最好的银行,还是一个疑问。

金融危机使全球化倒退

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要美元干什么?

深陷危机的金融业,渴望实体经济的复苏。可是,实体经济的恢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朱民博士告诉记者:从美国情况来看,美国房价的调整还没到头,由于危机的起点是住房抵押贷款,只要房价还在下降,银行的资产就会下调,发生危机的过程就会再来一次。

朱民认为,这还是次要的,更关键的问题是,美国的消费是资产主导消费,美国的房价上升和消费上升是并行变化的。在过去15年里,美国工资收入总量并没有增加,所以美国消费主要是靠资产增值,用房产再融资来消费。有一个数据,美国的消费占GDP 71%,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 38%。更严重的是,美国GDP增长里面88%是由消费的增长构成的,88%的消费增长从哪里来?由10%富有的美国人提供的,所以因为金融危机,这10%的富人不能靠资产增值而大量消费了。可见,美国经济复苏之路还很遥远。

美国人不消费所导致的结果,远不止美国经济停止增长这么简单。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过去20年形成了一个生产格局,不同国家可以划分为三个集团,三者相互关联。第一集团称为消费和金融集团,也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它们通过借钱来消费。第二集团,制造业和出口集团,包括德国、日本、中国、韩国等,它们通过不断产生产品支持第一集团而获取回报。除此之外的是第三集团,即原材料和农业产品集团,它们提供原材料给第二集团。

现在第一集团充分认识到不能再借钱消费了,于是选择了停止消费,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从负1.2%变成5.6%,美国经常账户从8000亿美元赤字变成3000亿美元赤字。可以说,美国的消费者一夜之间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相比之下,第二集团就没那么舒服了。第二集团的产能是根据全世界的需求来决定的,这么大的产能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调整的。据统计,中国有6.9亿吨钢的年产量,这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调整的。韩国的造船业有45%的产能过剩,德国机床制造业有35%的产品过剩,所以世界面临的调整是,第一集团去杠杆化和第二集团去产能化的调整。

过去,中国人用美元去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的就运转起来了。可是,危机之后,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要美元干什么?今年全世界GDP增长在负1%左右,贸易增长是负6%到负8%,这个世界的全球化还在继续吗?

全球走出危机的几条路经

从世界发展史来看,走出经济危机,不外乎三条途径:通胀法、破产法、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法

金融业的膨胀和贪婪,将全世界推入了痛苦的深渊。全球各国都渴望找出一条走出危机的路径。目前,各国政府的举措是,用货币政策和宽松的流动性,努力防止系统性的崩溃。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举措并没有拉动实体经济的恢复,流动性反而走进了股市、房市,从而形成了泡沫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这种危机。据朱民博士分析,从世界发展史来看,走出经济危机,不外乎三条途径:通胀法、破产法、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法。

通胀法的始作俑者是德国。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胜国要求德国赔偿。1928年,德国债台高筑,自然要想办法逃债,通过印发纸币,靠通货膨胀式的办法来逃债。1928年,柏林一份金融时报的价格0.7个马克,1933年同样一份金融时报在柏林要多少钱呢?7000万马克。通货膨胀让德国免于偿还债务,但是恶性通货膨胀使德国40%的企业倒闭,32%的工人失业,德国进入衰退,使得希特勒上台,让全球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破产法的创造者是美国。1929年至1933年,美国进入经济危机,当时美国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相信市场经济,让不能支付债务的企业破产。结果导致了美国的股市丢失了72%,美国同样进入5年的衰退期,最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需要美国的商品,这样才把美国救起来。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经济衰退,日本想出了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的办法。私人企业没有支出,政府支出,日本靠这个办法,让日本经济维持在负1%和1%之间,这样的浮动避免了社会动乱、政治动乱,这是日本最大的收获。但是,日本也为此付出了成本,是日本的债务急剧上升,日本债务总额占GDP的总额是180%,是全世界负债最大的国家,早已经破产了。而且,它们没有货币政策,在政府支撑宏观增长曲线负1%至1%波动的时候,私人企业的支出一直上不来。所以,即便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它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任何的声音。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篇4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大潮及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影响,税收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此,该局主动采取五项措施强化税源管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当前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强化户籍管理。依托国地税及工商、海关等信息共享平台,对漏管、漏征户进行清理检查,摸清税源底数。同时加强注销登记管理,建立注销登记内部巡查、注销前检查等制度,强化注销事后跟踪管理,防止纳税人以“假注销”转移管理归属,造成税源流失。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监控。建立日常监控分析制度,重点加强对零申报、异常申报的监控,通过CTAIS系统和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纳税人申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零申报及重点税源户纳税人由税管员进行实地核查,重点通过“看、问、查”方法,准确及时掌握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及税款实现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三是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源分析预测,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增减变动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四是强化纳税评估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利用税收分析的成果以及税源监控信息加强评估对象的管理工作,重点对长期税负偏低、久亏不倒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深入剖析对纳税异常问题的成因、特点,促进税源监控水平的提高。五是强化纳税服务工作。从纳税服务工作入手,通过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能力,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为税源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工会应对金融危机思考措施 篇5

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部门参与、机制创新”的惠民帮扶工作格局,拓展帮扶领域,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积极探索帮扶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公益性岗位向社区工会的惠民帮扶工作站延伸,实现“零距离掌握职工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帮扶困难群众”。推进工会“温暖―脱贫―致富”计划,继续实施“送温暖”、“金秋助学”、“医疗互助”、“关爱劳模”等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让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维护职工就业权。把维护职工的就业生存权作为工会维权的“第一权”。推动政府完善激励扶持政策,通过保企业、保岗位,稳定一批就业,通过抓重建、上项目,新增一批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就业,通过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扶一批就业。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健全创业促进机制、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对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信贷扶持、场地安排、提供社会服务等,带动更多有创业能力的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实施“共同约定行动”和“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到尽量不裁员、不减薪或少裁员、少减薪,稳定职工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 篇6

Glossary

Backlash 冲击code of conduct 行为准则

Text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We are looking c optimistic into 2010 and beyond.There is clear need to continue to help clients out of the crisis.The bulk of our discussion centred around our responsibility to help address the wider issue of a more responsible capitalism, because we clearly see the backlash against capitalism in this crisis.We see a backlash against globalization in this crisis, and we are very concerned that this backlash will ultimately hurt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ellbeing of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so we were focusing on four elements of our action programme.One was of course to ensure that value management is also seen as values management, If we take a long-term view in terms of creating value, we’ll also create jobs;we’ll also ensure that we deliver to the needs of our customers, customers of all companies, that we deliver to the needs of society.For us as professional services companies, that means to reinforce also our code of conduct.Secondly, we feel it is important also to reinforce the notion that the capitalist system has served us well and that globalization is serving us well.Thirdly,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are engaged a lot with public entities to ensure that when we work on new regulations that we’re not going from maybe one extreme to another, but that we find a regulatory framework that is really beneficial, both addressing the risks that we have seen, but not lowers the ecomonic growth and leads to continuous high unemployment or even increasing unemployment.So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to make sure that we are not getting from one extreme to another, but find the right mechanism, in our interaction with governments, with parliaments, helping them to find the right frameworks and so help our customers and clients to1

金融危机后的审计应对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改革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 标志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大爆发。以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为起点, 迅速蔓延到美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经济。金融海啸以美国为中心, 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迅速扩展到全世界各地。接下来欧洲, 亚洲金融市场也出现严重的震荡,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长衰退, 消费萎缩, 失业率大增。全球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各国政府以不同方式拯救经济。到2009年第二季度底, 全球经济基本止住了下滑的态势, 有企稳的特征。此时, 各国政府, 经济理论界开始从深层次角度研究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各种原因。目前各国公认的是金融创新失衡, 金融监管缺位, 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 深层次原因则是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 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

因此从2009年初的G8会议、4月份的G20峰会, 7月份举行的首届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都对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改革, 完善各国金融监管体系达成了一些共识。本文试图从当前各国及国际组织对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思路、方案出发,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 金融监管的现实, 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美国的金融危机原因分析及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金融系统, 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 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 暴发这种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原因有:

(一) 金融监管放松, 缺位及衍生品的滥用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推行金融自由化, 开始放松了金融监管。同时美国各金融机构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 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 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 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 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二) 金融大机构产生系统性风险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美国诞生了一大批金融银行控股公司, 同时进行投行, 商业银行业务。这些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 已经不仅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在美国的监管体系漏洞下, 大量金融机构均使用高杠杆, 高风险衍生品, 所产生的风险危及整个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 生成了系统性风险。

(三) 金融生态中的问题, 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 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 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针对以上, 2009年6月17日美国启动了自大萧条时期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 以全面修复美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 提出了监管大型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及弥补在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漏洞三个主要内容。第一项内容, 将授权美联储监管所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风险的机构。美联储将对这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控股公司 (如高盛公司) 、保险公司 (如AIG) 等实施监管。美联储有权利要求他们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限制做出高风险投资、过多地提高杠杆率等。学界和市场普遍将该项提议视作确立美联储为SRR (系统性风险监管者) 的方案。第二项改革内容是计划新成立一个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A) , 对按揭贷款、信用卡等消费信贷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 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将对金融机构发行的消费者信贷产品进行监管, 有权设立新的标准、行业规则, 并对违章银行实施惩罚。第三项改革内容, 着眼于弥补监管漏洞, 主要是强化资产支持证券 (ABS) 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表明改革的框架。虽然并没有对金融生态改良方面, 评级机构改革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二、G20峰会, 欧盟及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G20伦敦峰会在2009年4月20日发布公告中表示, 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业的重大衰退和金融监管措施的重大失误”。监管者没有及时识别风险、金融体系中一些重要环节游离于监管之外, 是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深化的重要原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监管合作平台成为应对危机之策。根据G20伦敦峰会发布的公报, G20峰会中诞生的金融稳定理事会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下称FSB) 承担起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改造、宏观审慎风险监测等重担。

欧盟委员会2009年4月也出台改革方案, 试图设立一套泛欧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 改变目前成员国条块分割的局面。这套改革方案由宏观和微观两大“支柱”组成。在宏观层面上, 改革方案建议设立一个由欧洲中央银行牵头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 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采取何种措施。在微观层面上, 欧盟将强化现3个专门委员会的角色, 以保证各国监管标准一致。这3个委员会均由成员国监管机构代表组成, 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协调。

作为世界第二大金融市场的英国, 在10年前开始了一场引起全球广泛注意的金融监管改革, 成为全球首个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的国家。英国金融监管官方对这次金融危机原因分析认为:第一, 大型投行在信贷证券化发展下承担了类似商业银行的角色, 而监管对与这种新形式的信贷业务未能跟上。第二, 投行和从事一些投行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在进行自有交易时, 没有足够的资本金和资本约束。并且通过各种表外业务绕过监管。

在英国, 英国金融监管局是超级监管者, 集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者角色于一身, 其优势就是针对某一个大型金融控股公司, 可以整体监管其风险,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 作为监管者的英国金融监管局, 在以下三方面加强了监管。

第一, 对于商业银行的自有交易行为规模和对应的资金储备, 直接加以限制和要求。以高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达标, 尤其是进行自有交易行为的银行, 保证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服务的角色不变, 而不是变为专门的市场交易者。

第二, 在跨境监管金融机构方面, 提高国际合作, 加强监管者之间更多交流, 得出整体结论。地区层面关注当地银行的资本充足与流动性水平。对大型跨境银行总体上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因为这些银行相对于地区性银行, 其复杂性以及可能遭遇问题的几率都更大。

第三, 在宏观思路上, 通过和英国央行 (英格兰银行) 共同分析合作, 英国金融监管局可以提供对个体机构的了解, 央行和金融监管局合作得出整体思路, 即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问题, 如何反周期的提出资本金要求, 在局面失控之前刹车, 做出前瞻性监管要求。

三、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方向

自从我国确立“一行三会”分业监管金融监管体制以来, 各监管机构在应对相关业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 化解各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基本原则是严格的审慎监管。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 我国的金融机构没受到大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限。

但我们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在我国以前相对封闭, 相对低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经过近几年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 特别是经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后, 现有的监管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从现实出发, 前瞻性地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完善。

(一) 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

以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 限制金融创新, 控制金融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表面上的金融安全实际上是以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为代价。所以我们要转变思路, 在监管部门可控的前提下, 即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上逐步渐进地放松管制, 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的竞争, 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在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水平, 来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

(二) 分业监管体制下混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大体适合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虽然随着全球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的趋势,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式开始出现, 但规模和比例目前都比较小, 较快转入混业监管体制也不符合现实。

从目前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看, 现实的方案是改造央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强化央行的金融稳定局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监管。更好发挥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 宏观审慎监管,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

(三) 在宏观审慎监管中, 强化资本约束的普遍性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看, 2009年上半年, 为了配合保增长, 4万亿的刺激内需计划, 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 对推动经济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 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 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造成部分资产泡沫。当前, 金融监管机构要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提高和收紧, 特别是银行以发行次级债充实资本金的做法更要收紧, 从而控制银行的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因此, 收紧商业银行以发行次级债充实资本金的监管措施是为了减轻商业银行对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依赖性, 亦缓解商业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四) 加强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合作交流

国际间金融监管部门配合, 首先可加强与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当局的联系, 对外资金融机构母国经济状况和本部信息进行交流。其次能够加强与G20峰会中诞生的FSB沟通与协调。FSB将承担起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改造、宏观审慎风险监测等重担。还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重点合作, 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风险发出预警, 并采取必要行动解决这些危机。

参考文献

[1]、赵渤.中国金融监管—风险, 挑战, 行动纲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李增新.美国金融监管:革命还是改良[J].财经, 2009 (13) .

[3]、吴莹.先行者的启示:英金融监管局主席谈时下金改[DB/OL].财经网, 2009-06-19.

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述评 篇8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监管改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5-0054-06

2008年发生金融海啸,虽源于美国,却波及全球,更快速严重影响实体经济成长与就业等;因此,由全球国家透过对话与合作共同解决,先确立了加强全球合作改革金融市场的共通原则及工作重点,并继续讨论相关方案。因此金融监管规范强调与全球接轨,自须深入了解金融海啸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关键议题,以因应未来金融监管新趋势。

一、金融海啸成因与美国金融体系当时概况

金融海啸成因来自全球面、金融机构面、金融市场面及金融监管体制面。

1、全球面。因为全球经济不平衡与全球储蓄过剩。全球经济不平衡主要因为美国长期大幅贸易逆差对应了中国及产油国等外贸顺差;全球储蓄过剩(Global Saving Glut)则因美元为多数国家外汇存底之主要货币,且外债多以美元计价,使美国财政赤字不受全球收支条件限制。并延缓美国经济调整时间。

2、金融机构面。此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人性贪婪等有关。包括了银行及非银行房贷机构授信作业草率、保险机构过度涉入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之保证业务、金融机构高度运用财务杠杆,扩大金融体系风险。

3、金融市场面。因为贷款后证券化模式盛行,降低创始机构及发行机构监督借户信用的诱因。金融创新商品在不透明之店头市场进行交易。“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or Parallel Banking)”未纳入严谨监管范围。美国政府赞助机构(GSEs)加入高风险投资行列。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商品之评估有欠严谨。公平价值会计强制揭露金融资产损失,造成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滑落。

4、金融监管体制面。多头马车之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监管漏洞。具系统重要性之金融机构未严格监管。金融监管忽略总合或系统风险。发达国家政府对银行(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之隐性保证,让银行产生道德风险。美国金融界对美国政府及国会有强大之游说影响力,以形成对其有利之政策。

前述金融海啸衍生之风暴,实与次级房贷(sub.prime)有关。

金融风暴前一年底(2007年),GSEs持有之抵押债券投资组合中,非优级房贷比重超过15%,占当年全体市场之10%。

美国证券化商品流通余额,自1970年证券化商品首次发行以来,总发行量约24.1兆美元。其中RMBS约18.6兆美元;CMBS约1.3兆美元;ABS约2.9兆美元:CDO约1.3兆美元。

2006年,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的总发行量约5.9兆美元,其中资产证券化市场约占总发行量49%。2008年。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的总发行量约4.7兆美元。其中资产证券化市场约占总发行量28%。

2008年底。美国固定收益证券总流通余额约30兆美元。资产证券化市场约占总余额56%。当年,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规模约12兆美元;前五大银行控股公司资产合计约6兆美元,约占全体银行体系总资产10兆美元之60%。前五大投资银行总资产则约4兆美元。美国金融机构之杠杆倍数。如表1。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来自美国政府、代表性学界意见与美国国会立法草案。

代表性学界意见,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Eugene stiglitz(2001)与Paul Robin Krugman(2008)对全球及美国金融体系之观点,及美国纽约大学Vi-ral v.Acharva、Matthew Richardson等十位教授学者共同撰写的《恢复金融稳定:修补之道》一书。

美国国会立法草案要点,相关改革提议已进入具体化立法条文并咨询大众意见阶段: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于2009年10月27日与美国财政部联合公布《强化金融稳定法案(Financial Stability ImprovementAct)》。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Chris Dodd经其它委员支持,亦于2009年11月10日提出《恢复美国金融稳定法案(Restoring American Financial Stability Act of 2009)》。

美国财政部于2009年6月11日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有五大目标:强化金融监管、全面监管金融市场、保护消费者与投资人、赋予政府处理金融危机之必要职权与工具与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

1、强化金融监管。设立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FSOC)。对所有大型且相互关联性之金控公司执行高度合并监管。加强银行与银行控股公司之资本水平及其它审慎作业标准。消弭银行监管漏洞。废止证券交易委员会(See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对投资银行等控股公司之合并监管权责,并将前述权责移转给美联储(Fed)。要求对冲基金与其它私募基金(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及创投基金)资产规模超过一定门坎时。须向SEC注册登记。降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MMFs)易遭大额赎回压力之可能性。强化保险业监管。决定政府赞助机构(GSEs)之未来角色。

2、全面监管金融市场。加强对证券化市场之监管,规定证券化商品之创始机构或发行机构应对其证券化商品信用暴险持有相当比重(例如:5%)之信用风险部位。

对所有店头市场(OTC)衍生性金融商品,含信用违约交换(CDS)等,订定完整之管理法规。包括标准化OTC衍生性金融商品契约;设立集中交易结算所(central counterparties,CCPs)或电子交易平台;要求非集中清算之衍生性商品契约向指定之交易汇集机构(trade repository)申报交易量及部位,并汇报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SEC及承作机构隶属之主要联邦监管机关;以较保守方式规定资本需求;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部位订定交易保证金制度;调和期货业与证券业相关法规。在适用上取得一致标准;将具系统重要性之支付、结算、清算系统及相关作业,责成Fed加强监管。

3、保护消费者与投资人。创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CFPA);CFPA

是唯一负责消费者金融保护之联邦独立机关;CFPA管辖范围扩及原本不受金融监督的其它公司,并具有监管与执行之权;消费者保护原则:透明、简易、公平及普及性。

强化投资人保障。责成SEC在既有权限基础上,研修现代化行政管理架构,提升投资人保障的能力;并创设消费金融协调委员会(Financial Consumer Co-ordinating Council),由SEC、CgI'C、司法部、CFPA及其它州或联邦政府等机关首长组成,至少每季召开一次会议检讨金融方面的消费者保护议题;此外,修法将SEC辖下新设立的投资人顾问委员会(Investor Advi-sorv Committee)改为常设机关。

4、赋予政府处理金融危机之必要职权与工具。参酌FDIC运作模式,对问题银行控股公司,建立特别处理机制。财政部为决策机关。该机制由财政部启动,惟若问题金融机构之最大子公司为证券经纪自营商或证券公司,则毋须经FDIC董事会同意,但须取得SEC2/3以上委员同意。财政部经取得Fed理事会、FDIC或SEC董事会2/3以上成员书面同意,呈报总统核准后。即被赋予启动该机制之裁量权。财政部对问题经纪自营商或证券公司,有权指定SEC为接管人或清理人。

修订Fed紧急融通办法(Emergeney Lending Au-thority)。为加强危机处理措施之行政责任,将修订《联邦准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第13条第3款规定。要求Fed执行紧急融资前,须取得财政部长书面同意。

5、提高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对下述措施达成共识:提升自有资本适足率的计提标准。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例如:信用衍生性商品及其它OTC衍生性商品的标准化作业)。加强监督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危机之预防与处理机制。强化金融稳定委员会功能。加强审慎作业规范之订定。扩大监管范围。引进较佳之薪酬实务规范。订定较严格之洗钱防制及打击恐怖活动融资法规。改善会计准则。强化对信评公司之监督。

6、《恢复金融稳定:修补之道》提出金融市场运作及金融机构之监管问题:房贷准驳作业标准松弛。贷款中介商欠缺管理。房贷证券化盛行。财务杠杆游戏。信用评等机构评估有欠严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彰。公平价值会计揭露与表达之缺失。店头市场衍生性商品之杠杆操作。股票放空交易。政府赞助机构。证券化发行机构或保险公司。大型综合性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影子银行。

7、国会立法草案要点。比较参议院、众议院两院版本与财政部《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不同之处在于改革之主要目标、监管机关架构、系统风险监控及大型问题机构倒闭处理机制等。

另外,美国联邦准备银行于2009年5月7日发布之19家大型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结果,所实行的监管资本评估计划(The 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SCAP);其方法系针对19家大型金融机构,以两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为前提,来评估其抵御冲击的能力。各大金融机构须模拟分析未来周内生产总额(GDP)、失业率和房价在基本和较差两种情境下,预估2009~2010年可能增加的资产损失情形和所需增加的资本支撑,是典型的前瞻性监管措施。

三、欧盟等金融监管改革

1、英国。英国财政部长2008年10月要求金融监管局(FSA)局长Adair Turner对防范金融危机所需之金融体制变革进行检讨,即所谓《透纳评论报告(THiTlerReview)》。英国财政部另于2009年7月8日发布《金融市场改革计划》。2009年2月修正银行法,建立常态性问题金融机构特别处理机制(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SRR)。

《透纳评论报告(Turner Review)》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资本适足性、会计处理及流动性:资本适足率由原订8%大幅提高。Core Tier 1资本比率由2%提高至4%。Tier 1资本比率由4%提高至8%。

金融监管之机构及区域涵盖范同。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监管:全球监管标准应适用于境外金融中心。

存款保险,以保障小额存款人为原则。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治理。包括是否需改革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架构,以提升风险管理功能之独立性以及大型综合银行之非执行董事应具备专业能力及投注足够时间,以有效监督风险及质询银行所采策略。

传统银行与投资银行:订定资本及流动性规范,限制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自营交易。

全球性跨国银行:设立跨国大型综合金融机构之监管机关联系会议(college of supervisors),且有效运作。预先建立监管机关、央行及财政部间之危机协调机制与应变计划。

欧洲跨国银行:建立一个欧盟地区具独立权限之新监管机关。

其它公开讨论议题:英国应否对房贷市场实行贷放成数(Loan To Value,LTV)或贷款所得比(Loan To Income,LTI)规范?金融监管机关应否限制批发性金融商品(例如:CDS)之设计或使用?有效之总体审慎政策,是否需实行逆景气循环资本及流动性规范以外之其它政策工具。例如:透过随景气变动之贷放成数(LTV)或贷款所得比(LTI)或对衍生性契约及担保融资交易,规定担保品之保证金(margin)或折扣(hair-cut)比率。检讨允许放空行为(short selling)之决策,是否有招致市场非理性行为及市场滥用之虞?

2、欧盟。欧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EC)2009年9月23日公布强化欧洲金融监管之立法提案,建议创设《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及《欧洲金融监管机关体系》(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 Supervisors,ES-FS)。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自2008年起积极检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Ⅱ)》,增修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准则。

强化银行监管五项措施:(1)提升第一类资本之质量、一致性及透明度。(2)采用杠杆比率,作为Basel Ⅱ资本规范架构之补充工具。(3)发布资金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之全球最低标准。(4)除最低资本需求外,导入逆景气循环(Countereyclical)之资本缓冲架构。(5)发布有关处理跨国银行倒闭引发系统风险之建议。

提升第一类资本之质量、一致性及透明度,包括:第一类资本主要组成内容须为普通股及保留盈余。规范股东权益之减除项目及合格条件。资本组成内容须

充分揭露。

采用杠杆比率,作为Basel Ⅱ资本规范架构之补充工具:将协调各国实行一致会计准则,便于杠杆比率可相互比较。

发布资金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之全球最低标准,包括:着重长期结构性流动比率(Structural Liq-uidity Ratio)。要求实行压力情境下之最低流动性覆盖比率(Stressed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除最低资本需求外,导入逆景气循环(Counter-cyclicality)之资本缓冲架构。包括:适当限制资本分配。以盈余及授信为基础,作为增减资本缓冲依据。以预期损失为基础,要求提列前瞻性准备。

BCBS央行总裁及监管主管小组另建议,各国监管机关在其银行体系依前述措施提高资本水平与质量之过渡期间,应遵循下列准则:

(1)建立逆景气循环资本缓冲之监管架构,并要求银行采取资本保留措施,例如限制股利分配、购回股份及支付薪酬。(2)遵循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发布之稳健薪酬准则须与承担风险及长期绩效进行连结。FSB于2009年4月发布三份监管准则,《因应金融体系顺景气循还(Procyclicali-ty)之监管建议》、《银行薪酬实务之稳健准则》、《危机处理之跨国合作原则》。(3)兼顾国内金融体系与实质经济之稳定下,要求银行采取迅速有效行动。以提升资本水平与质量。

BCBS因应全球金融危机陆续修正或发布准则:2008年9月修正《流动性风险稳健管理与监管准则》;2009年4月发布《评估银行金融工具公平价值实务之监管准则》;2009年5月发布《稳健压力测试实务及监管准则》;2009年6月发布《有效存款保险制度之核心准则》。

Basel Ⅱ修正后之主要内容,仍依循三大支柱以增加规范。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需求。修正银行簿之复杂型资产证券化部位及资产负债表外暴露。包括提高再证券化交易适用之风险权数。决定自我保证性质之证券化暴险部位的风险权数,不得适用因该等保证或类似支持而取得之信用评等。要求银行强化证券化交易之信用分析,非单纯仰赖信评机构之信评结果。资产证券化部位采标准法者。合格流动性融资额度之信用转换系数(Credit Conversion Factor)由20%提高至50%。市场崩溃时始生效之流动性额度,取消其适用较低资本计提之规定。修正交易簿暴险。包括经核准以模型计算特定风险之银行,须增加计提99.9%置倍区问,1年之增额风险(ineremental risk)所需资本。增额风险不仅须涵盖违约风险,亦应包括信用评等变动风险(migration risk)。要求银行以涵盖重大金融危机时间数据,至少每周计算压力情境下之市场风险值,并计提额外资本。删除权益证券部位若符合流动性及充分分散性得适用4%较低资本计提率之规范,一律适用8%。

(2)第二支柱:监管审查程序。修正重点之一是要求银行进行全机构(firm-wide)之风险监督、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包括:董事会及高阶主管积极监督。订定七二十一适当政策、作业程序与限额。全面且及时地辨识、衡量、降低、控制、监视及报告风险。建置业务别及涵盖全机构之适当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整之内部控制机制,其范同应涵盖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表外暴险、结构型信用交易及复杂型交易簿活动。

(3)第三支柱:市场纪律。修正增加量化或质化之信息揭露内容。包括:交易簿之证券化暴险。对资产负债表外工具之赞助(Sponsorship)。内部评估法(IAA)及资产担保商业本票(ABCP)流动性融资额度。再证券化之暴险。证券化暴险之评价方法。证券化暴险之导管(Pipeline)风险与仓储(Warehousing)风险。

4、20国领袖高峰会(G20 Summit)。20国领袖高峰会(G20 Summit)于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渐趋恶化期间,在美国华盛顿集会。会议结论:(1)强化金融市场透明度及责任;(2)加强审慎监管;(3)提升金融市场诚信;(4)竞争之公平性与加强国际合作。

G20领袖会议前,瑞士金融主管机关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The Swiss Federal Banking Commission),已依缓和景气循环机制发布了新的强化银行资本规范,限制银行在景气时期的资产成长。瑞士两大银行UBS and Credit Suisse将被要求较高的自有资本与风险性资产比率,且其财务杠杆比率不得低于3%,此将在不考虑资产风险情况之下,限制两大银行可持有的资产上限。

加强审慎监管。将加强金融管理机制、审慎监督及风险管理,确保所有系统重要性之金融机构、财务工具及信用评等公司受到适当规范及监督。对冲基金及其经理人必须注册管理及揭露适当信息,以评估其所承受的风险。透过总体审慎监控措施(macro-pru-dential oversight),对大型银行集团实行更严格规范,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提升金融市场诚信与竞争之公平性。藉保护投资人与消费者权益、避免利益冲突行为、禁止非法操纵市场及舞弊行为,及防范来自不合作管辖区域之不当金融风险,以维护全球金融市场之公正性。

加强国际合作。将透过各国监管机关之协调与合作。检讨金融业务规范;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监管措施:要求资产负债表外之金融工具充分揭露;检讨改进国际会计准则,避免公平价值会计处理方式对金融机构造成不良影响;推动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标准化:研订金融机构高阶主管薪资报酬合理性之准则规范等。

G20领袖2009年9月24及25两日另于美国匹兹堡召开会议,商讨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之相关议题,并建议国际监管改革措施之时程表。会议结论:(1)建立强劲、永续、平衡之经济成长架构。f2)强化国际金融监管体系。(3)调整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决策结构。

强化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将对OTC衍生性金融商品、证券化市场、信用评等机构及对冲基金之监督管理。要求银行保留更多利润以强化资本,并在必要时支应贷款需要。证券化主办机构及创始机构应承担证券标的资产之部分风险。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时应接受严格法令规范,公司治理应使员工薪酬与长期绩效联动,并提高业务操作之透明度。

调整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决策结构:发达国家让出国际货币基金至少5%股权给新兴国家;发达国家在世银投票权,转移至少3%给新兴国家。

另外,英国、法国及德国等联合呼吁改革薪酬制度,限制银行高阶主管薪酬。金融机构薪酬发放应与长期绩效作连结,使银行不致承担过高风险,内容包括:避免一次提供数年之保证奖金。变动薪酬主要部分可延后支付,应与绩效结合并允许事后迫索。确保高阶主管及其它职员之薪酬不致对公司带来重大暴

险,并使其绩效与风险相结合。经由揭露使公司薪酬政策与结构透明化。当变动薪酬影响适足资本水平时,限制薪酬占净收入之比重。确保薪酬委员会能独立运作。当金融机构经营不善或要求政府介入纾困时。监管机关有权修改机构之薪资结构,该机构应即实施稳健之薪酬措施。

5、发达国家大型银行对风险管理之自我评估。七个先进国家金融监管机关所组成高阶监管机关团体(Senior Supervisors Group,SSG),继2008年3月首次发布《金融市场骚动期间风险管理实务之观察报告》,于2008年10月21日再次就金融危机期间大型金融机构改善资金调度与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业情形,发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风险管理之启示”调查报告,并提出金融业风险管理作业标准之建议。

报告内容除说明危机期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出现全面性压力之背景因素外。主要评述金融机构资金调度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务问题及金融机构持续改革之10大方向:董事会领导及高阶主管监督、精确界定风险胃纳、薪酬实务、信息技术设备、风险加总与集中度辨识、压力测试、交易对手风险管理、评估实务与损失认列、市场运作及基础设施及流动性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欧美主要国家提议之监管改革重点措施如下。

(1)改革金融监管机关架构,消弭监管漏洞。(2)建立总体审慎监管制度(例如设立系统性风险或市场稳定之监管机关)。(3)强化银行法定资本规范。(4)建立逆景气循环之管理方式,例如,实行动态计提(DynamicProvisioning)之资本需求及适当修正资产损失准备计提方法。(5)加强流动性管理,将银行资金到期期差错配结构纳入监管范围。(6)因应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倒之问题,研议风险内部化作法(例如:透过类似课征税赋形式),要求金融机构负担创造风险之成本,并将其造成系统风险之可能性降低。(7)提升店头市场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之透明度。例如对标准化之信用违约交换商品集中交易与清算、严格管控交易部位、及订定交易保证金成数规定。(8)要求金融机构适当修正薪酬奖励方案。防止高阶主管、营业、投资及交易部门人员过度涉险行为。(9)建立跨国监管合作机制,或在某些国家建置统筹监管模式及存款保险机制。(10)注意监管改革措施不宜戕害金融创新。(11)对大型金融机构建立倒闭处理机制。(12)检讨信用评等公司在金融监管之角色,改进其信评作业之透明度,并防范信评公司与受评公司间之利益冲突。(13)改善公平价值会计准则,避免在市况不佳情况下,加重市场贱售压力及恶化金融机构财务结构。(14)监管机关宜检讨建立控制风险承受(risk taking)及强化导正措施(enforce-mcut)之机制,以随时应对处理金融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金融监管改革之主要挑战,仍将面临美国国内阻力与发达国家间的岐见。

美国国内阻力,仍将面临金融商品单纯化不利金融创新;将房贷或其它债权包装成证券化商品之金融业者,须承担其中5%的信用风险;联准会职权扩张太大:店头市场衍生性金融商品纳入监管范围。恐影响金融机构营收;大型银行须负担银行税(Banking Tax);限制银行规模及自营交易,恐影响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

发达国家间之歧见,主要在于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所强调之重点不同,美国主张强化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欧洲如英国、法国及德国等联合呼吁限制银行高阶主管薪酬。因此,政府必须适当的介入,强化总体面的审慎法规和监管框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消除监管套利,才能有效解决金融体系的顺景气循环问题。另外,本次G20领袖会议提出强化金融体系的各种行动方案,目的在于促进金融市场和制度面的韧性。并解决在自由市场下,企业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城区人口管理调研报告下一篇:6月教师实习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