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教学下计算机应用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能不能毕业就上岗,从事本专业的具体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人才,这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实现就业零等待的重要标志。对此,本文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上加以研究,以求寻找学生毕业就业零等待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教学下计算机应用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院教学下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1: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义、类型和优势入手,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指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高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法,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应用主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及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数字化 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不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集中、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偏低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功能滞后等问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重要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处理之后,能够在多媒体环境或者网络环境下共享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视频及题库等教学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又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载体不同,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划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这两类,软件资源主要是指题库、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等内容,硬件资源主要是指移动终端、计算机及投影仪等设备。按照资源应用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划分为教师资源库和师生共享资源库这两类,教师资源库是指教师所应用的教案、教学大纲及课程试题等内容,师生共享资源库是指教学辅助程序及数字图书等资源[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备显著的工具性、可操作性及创新性。其中的工具性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必须明白计算机将会成为他们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这也就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呈现出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可操作性是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熟练操作计算机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而该课程具备显著的可操作性。创新性是指在信息时代里计算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会不断添加新的功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及时添加最新的软件功能及相应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比较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缺乏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主体。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由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中心负责,各个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心、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协同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在上述资源研发的主体中,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占据重要位置,但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状况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工作都由教务管理中心和院系教学管理中心负责,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导致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更好地发挥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够集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中,不同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运行,数字化教学资源查找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难以高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导致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更多的时候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在高职院校中,不同开发者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由专业计算机人才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内容的全面性及规范性方面是比较优异的,但容易与教学内容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虽然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但是技术水平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很容易出现视频崩溃或者题库出错等问题,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功能较为滞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存在功能滞后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应用统一的平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使得不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难以对接起来,不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很容易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信息孤岛”的问题,难以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会受到不同的影响[2]。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常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视频、课件、题库及软件等,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充分整合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远程学习及在线讨论,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常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如下。

1.主题式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此制定不同的教学主题,通过对教学主题相关问题的教学分析,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主题式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题,并且根据主题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小问题,各个学习小组可以應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析问题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简言之,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流程为明确主题、设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

2.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开展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就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电子贺卡的制作”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电子贺卡是什么?它与传统贺卡的区别在哪里?电子贺卡的特点有哪些?如何制作一份漂亮的电子贺卡?等等。通过层级式的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电子贺卡制作的相关知识,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之后,会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点[3]。

3.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情境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构建技术虚拟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图文混排”为例,某教师将“黄河”作为图文混排主题,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视频播放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色,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又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搜集自主完成“Word图文混排”的作业。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会搜集到一些与黄河污染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会将这一内容作为作业的主题,通过这个作业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教学目标。

4.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作为基础,引导多名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研究,通过小组中不同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明确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表格制作,要求学生可以创建并编辑表格、设计表格格式,并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等。明确学习组织结构。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到六名学生组成。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环境。教师需要为学习小组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环境,如微信群或者网络学习平台等。搜集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具体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搜集不同范围的学习资料,通过小组整合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结果的交流与讨论。根据得出的结论进行学习总结,为未来的合作探究积累成功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保障合作探究学习平台的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探究方法[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视,合理开发,合理应用。通过本文的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的不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应用教学方法,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行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北方文学》2018年第2期,第210页。

[2]方桃:《数字化资源建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36期,第240页。

[3]郑志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7卷第6期,第100-102、130页。

[4]葛志勤:《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新课程》(上)2013年第3期,第104-105頁。

作者单位: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陕西西安

作者:王娜

高职院教学下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能不能毕业就上岗,从事本专业的具体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人才,这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实现就业零等待的重要标志。对此,本文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上加以研究,以求寻找学生毕业就业零等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学;实训基地;模式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指课堂理论教学以外供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能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短缺,是一套有效的提供高职就业零等待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应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技能和技术的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此外高职教育应着眼于职业或专业岗位的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在训练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能实现零等待进入到计算机岗位的工作,克服了传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存在脱节现象,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工作环境,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零距离。

2.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以服务为宗旨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各个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需求,使得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找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实现就业零等待。

目前,计算机专门人才数量的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高职计算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如何定位和发展高职计算机教育,更好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计算机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指明了具體的方向。

3.突破高职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屏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长期面临着短缺的问题,虽然各级政府每年都加大投入,但短时间内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社会资源,解决高职办学资源不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不只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也满足了高职教育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如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各种计算机业务的技能,就需要有不同的计算机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高职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校门出来又进校门,缺少实践经验,真正“双师型”教师还是极少数,所以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与教师真正地投入其中加以锻炼,从而解决实习、实践的资源性问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模式及其功能类型

国外一些有着悠久的职业教育历史的国家,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除了通过实验教学、程序设计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合作制”和“实体制”两种模式。“合作制”模式是指学校及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采用合同的形式,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将为学生提供无偿或有偿地实习锻炼机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通过不定期或定期的顶岗实习,将学校学到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强化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实体制”模式是学校自主创办企业,或以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学校即是企业,企业即是学校,两者是一体的。学校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学习。毕业后,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训练的学生,可以成为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模式使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自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它不仅能有效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方便实践教学,而且学生的岗位劳动可以创收,做到“以学养学”。

三、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可采用的构建模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构建实训基地:

1.构建“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联系。我国高职课程大多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许多课程使学生感到抽象、空洞,单纯理论上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程序设计课程时,会因为缺乏专业认知,往往难以理解相关的方法,特别是计算机工作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而教师可为企业提供一些专业理论上的技术支持,如:帮助企业完成一些理论上的调研工作,或根据企业的需要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培训。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与学校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低,岗位意识和实践内容较强,但这种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营造企业支持教育事业的氛围与机制。

2.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了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效果,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实践与毕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学以致用、教为适用”。“合作制”模式,合作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实训安排、技术转让和员工培训等方面。此外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等,可以说合作的层次更为深入,校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进一步加强。

从高职院校现行的实践来看,“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有效途径有:①成立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引入企业加入。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一般由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校方授以相关专家客座教授的身份,从而使其拥有政策指导的地位;学校为专业委员会的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信息发展和政策趋势,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并最终建立实训基地;②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院系。企业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事务中,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

3.构建“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途径为创办实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师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组建各类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样学生可以担任校办的各种经济实体中的计算机岗位工作,按计算机岗位配置不同,安排学生实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办计算机实体公司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在计算机岗位的工作,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同时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几点启示

1.职业的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变化应该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而改变,通过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

2.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紧密链接。办好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坚持行业、用人单位、专业团体和职业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决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校外实训基地多样化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专业的课程和特点的实际需要为实训目标,实训基地要有不同的功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的需要。

4.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

树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立足对计算机岗位和职业特点的综合系统分析,确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进行实训内容和模式的设计,有效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达到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5.突出产学结合的实践性

产学结合是根据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否办成特色教育。产学结合的紧密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爽等.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9).[2]史建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基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03).

[3]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

[4]朱春辉.当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

[5]杨云龙等.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09(02).

[6]马立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助力汽车技能大赛选手培养[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7(07).

作者简介:孙晓妍(1977-),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与研究。吕岩(1970-),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与研究。

作者:孙晓妍 吕岩

高职院教学下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3:

提高院系本科教学管理的实践举措

摘要:本科教学管理是高校院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科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制度的落实。本文针对院系的本科教学管理,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关键词:教学管理;以人为本;互联网

教学管理是指施教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也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1]。高校院系本科教学管理承担着对教学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及服务的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院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针对院系教学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举措,以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一、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主要目标和对象也是人,人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学管理的核心[3]。以人为本就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调动人的创造性[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确保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管理中之所以要树立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就是由人特殊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活动中检验教学成果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高校的教学质量[5]。

2.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管理中,尊重教师和学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管理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向教师咨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允许教师自主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突出其地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过程势必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管理本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原则性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日常教学管理成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高校育人模式更加丰富多元[6]。

3.创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充分重视一线教师的发展。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教师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帮助,积极帮助教师融入团队中,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得到成长,并在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同时还要重视与教师的情感沟通,开展各种人文关怀的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总之,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本科院系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以本科教学管理中涉及的人员为本,尊重、爱护他们,理解、激励他们,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7]。

二、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为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关于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过程,也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在教学管理评估的过程[8]。

1.互联网给教学管理者带来的挑战。教育学管理者要适应教育业态创新的步子,大力跟进对“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构思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监管体制和监管策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教学管理者也要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服务和支持。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的倒逼下,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研究和教学管理服务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拓展思路,进行学习和提高,利用好互联网。

2.互联网给教学管理者带来的便捷。互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不受时间所限,随时完成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数据的海量存储助能,实现教学管理各项内容的存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上课安排,学生的选课,教学的日常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快捷的管理和共享。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3.教学管理者如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和便捷,教学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要始终牢记教学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学管理的技术手段。从教学管理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真正为教学管理服务。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教学管理不能坚守避战,应该从教学管理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学管理在“互联网+”的协助下更好为教学管理服务。

1.加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团队职责就是进行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团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在现代办公手段和技术的支持下,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教学管理的业务水平,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艺术和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的层次。努力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高效率、高质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提供保证。

作者:温建明 范武 董海青

上一篇:烟草公司竞聘演讲稿精编下一篇:党支部科学发展观学习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