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华留学生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语言沟通障碍、心理适应障碍、社会生活不适、学术适应困难及教育管理不适等因跨文化所产生的问题,阻碍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要结合本国教育体系特点,同时也要强调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性特点,要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中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研究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在我国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对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始终处于半忽略状态,对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多元性、多元化问题并没有完全重视起来,导致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进行完善,才能有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留学生的人才培养。

一、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一)招生工作开展不全面,生源质量有待提升

就目前我国留学生现状来看,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这说明我国高校在国外招生工作开展上不够完善、深入,招生途径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导致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较少,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得到发展,留学生人数增长率较高,但生源质量较低,人才培养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招生制度不健全,留学生招生门槛较低,招生标准不够严谨,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标准缺乏统一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对于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内容,一度追求对于留学生数量盲目增长,而没有将留学生生源质量放在招生的首要位置,招生标准设置较为宽泛,缺乏严谨性,在这种招生背景下,我国高校招收了一些与同等学力中国学生相差甚远的留学生。另外,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来看,留学生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接受情况相互之间差距较大,导致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受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在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较大差异,使两者之间出现衔接难度,使留学生在学习思想转化过程中难以平稳过渡,进一步加重了来华留学生质量较低的情况[1]。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待完善

在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仍然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在课程体系设置、日常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应用与选择等方面,与国际化水平差距较大。尽管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趋同化”教育培养模式,但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对于高校留学生语言培训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绝大部分留学生在入学之初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就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语言技能培训设置来看,需要留學生同时完成对专业课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二者并重的课程设计使留学生既难以全面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也无法安心学习汉语技能,这导致留学生对于汉语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只能满足日常交流的需求,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等仍然难以进行有效匹配。这说明在留学生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助教学和人才培养手段。

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使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与国际化教学水平难以有效衔接,使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缺口,即便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师招聘工作时,已经将教师的海外学习经历或科研经历作为考核标准划入考核范围,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呈现较弱的形态,这说明就我国高校留学生教学工作方面来看,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有待完善,教师综合能力水平和业务素养仍然有待提升。就留学生生源国不同、文化差异较大这一问题来看,专业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问题是导致留学生难以及时接受专业知识内容的主要原因,学生无法及时提交教学反馈,甚至在留学生中文水平不佳、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信息差导致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偏离培养计划[2]。

(三)留学生与管理部门沟通不畅

在留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后勤管理人员语言能力水平不完善,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外事工作经验较少,因此对于外事工作敏感度较低,对于留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对接难以有效完成。当留学生之间出现纠纷、摩擦进而演化成冲突时,管理人员无法与其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先将事件上报到相关部门,导致对于突发事件处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大大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对留学生管理、服务的时间成本,同时也使留学生对后勤管理部门的投诉率大大提升。

二、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一)积极建设招生工作,完善招生制度

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加强留学生招生工作建设,完善招生制度,拓展招生途径。通过大力宣传留学生招生工作及其细则,展示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内容,积极宣传本校办学优势等招生措施,来完善留学生招生系统,补充官方招生与自主招生的机制。在大力宣传本校办学特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与他校的交流、沟通,提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主动性,使合作办学模式成为培养高校留学生的有力衬托,增强国内高校对高质量留学生的吸引力,并借此提高留学生招生标准。在招生工作建设、改革过程中,依托“一带一路”精神,借助项目优势,强调对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评机制建设与完善,对于能力水平与考评标准不相符的学生予以拒绝。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建立更加完备的留学生招生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当前留学生教学现状为基础,加强考评体系建设的严谨性,完善汉语水平考核体系,加设留学生专业知识考核模块,使留学生生源质量在多板块交叉的考评体系下得到有效提升。

(二)建设多元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教学体系创新发展

在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设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教学体系发展,要合理协调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合作关系,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系统和实践经验,将其作为参考对国内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3]。通常来讲,大部分留学生更加关心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留学生来说也相当重要。高校在对留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首先要针对留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通过对留学生特点和人才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市场需求为根本,选择更加适合留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方案。在创新课程教育模式过程中,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建设课堂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并根据未来发展态势、市场需求、留学生素质等,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使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留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增强留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强化留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目的性。对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以留学生特点为基础,以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为基础,推动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趋同化转变,通过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带动留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实习,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缓冲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问题上,要强调多元化教学思想,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体系的多元化特点,通过组织留学生参与专业活动,使留学生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强化创新意识,获得创新精神,深入培养留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留学生培训课程的内容多样化特点,加强对留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另外,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增加趣味汉语教学、中国历史讲解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建设,加深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以及对高校的了解与认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以留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为主,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通过开设中国传统艺术欣赏、讲解等课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留学生在趋同化教育体制下对高校产生依赖感[4]。

不仅如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定期对师资队伍开展讲座、培训活动,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使教师的管理能力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有效实现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留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三)强调留学生素质提升,明确教育管理责任划分

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强调以留学生的教育为主体,将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对教育管理责任的明确划分,促进留学生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要加强对留学生的后勤管理,通过对管理主体缺乏多元化特点的积极完善,实现对留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满足留学生招生、教学、生活一站式管理需求。针对不同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管理问题,要深入问题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调动留学生主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留学生管理工作,参考留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以制定更加完备的管理机制。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管理团队的队伍建设,定期对管理团队展开专业化培训,使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不断强化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满足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讲座,强化管理人员对留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识,通过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利用趋同化教育机制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高校留学生在趋同化教育机制的影响下实现自我管理,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促进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当下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现状,立足高校留学生,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特色,坚持将来华留学生质量放在留学生管理的首要位置,在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教育管理体制。

另外,也要从我国政策内容、管理标准、奖学金发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中国大学生与来华留学生在生活基础和教育建设方面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建立平等的教学机制,尽量避免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内出现特殊、特权等情况,进一步推动留学生素质统一性发展[5]。对于一些留学生违反高校校规、安全规范的行为,以及违反我国法律甚至犯罪行为,在处理办法上要一视同仁,要绝对尊重我国的法律法规。

(四)尊重留学生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

由于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他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信仰,高校管理工作者在留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尊重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尊重他国与本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强对本国学生及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实现从学生到管理层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服务组织,为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尊重留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中国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参考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特点,从饮食管理、生活特点等方面针对留学生进行相应调整。其中主要是针对留学生的生活作息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在生活习惯上更加适应我国的发展特点,而在饮食管理方面,要尽量尊重留学生的饮食文化,通过建立留学生特色食堂,使其在饮食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对后勤管理人员知识积累的加强,定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使留学生能够不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形成认知,深化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五)加强安全思想教育,预防突发事故

就我国当前留学生招生情况和国内留学生数量来看,我国来华留学生群体日渐壮大,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留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日益增长。因此,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要强调安全思想教育的作用,建立完备的预防机制,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留学生之间的纠纷、摩擦,降低留学生之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件发生时,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6]。对此,管理部门可以针对留学生之间的摩擦、冲突事件进行建档,通过记录事件发生原因、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不仅能够为预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案例依据,也能在留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时起到参考作用。另外,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合理开展法治教育,要对留学生进行正向、积极的心理疏导,通过传递正确、积极、符合我国发展形态的价值观,深刻落实趋同化教育体系的施行,帮助留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留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能够与本国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有效衔接,为留学生在华的合理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让留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提高其在华生活的愉悦度。

综上所述,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动态性特点的工作,只有针对留学生的发展形态,结合生源国文化特点,大力发展趋同化教育体系,以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通过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框架搭建,以多元发展的特点来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提高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君君,董东栋,刘华初.“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海南省三所高校的留学生调查样本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83-98,127.

[2]陳慧慧.新世纪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8):16-21.

[3]朱延宁.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9(19):4.

[4]李志刚.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79-80.

[5]朱芮.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留学生管理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193-195.

[6]杨光.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1):169-170.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王娟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篇2:

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摘 要: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华留学生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语言沟通障碍、心理适应障碍、社会生活不适、学术适应困难及教育管理不适等因跨文化所产生的问题,阻碍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根据跨文化适应理论,平衡“特殊照顾”和“趋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构建留学生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学生信息沟通服务网络,是提高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管理;跨文化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我国求学。据统计,2016年共有442773名外国留学人员来我国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1],我国成为第三大留学目的国[2]①。根据《留学中国计划》,到2050年,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万人[3]。由此可见,一方面,留学生已成為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生源国愈来愈多元,规模持续扩大(见表1),留学生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一、跨文化适应的内涵与理论

跨文化适应,也叫文化适应,是指“在由个体所组成的,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直接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4]。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个体处在自己独有的文化环境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因此,当人们来到新的文化环境,受到自身文化惯性和源文化(source culture)的制约,就容易与新的文化形成文化冲突,从而产生心理抵触、行为异常等不适症状。跨文化适应就是个体在文化冲突中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理论始于20世纪初美国学者对当地移民群体的研究,二战后逐渐被应用到对留学生群体的研究中。目前,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移居他国的移民、难民;另一类是短期居住他国的旅居者,包括企业外派人员、国际学生、访问学者等。迄今,西方学者已提出多个成熟的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和模型:利兹格德(Lysgaard)的“U型曲线模型”(图1)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呈现为一条“U型曲线”(从高到低再到高),具体分为最初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和再度调整阶段[5];奥贝格(Obeg)的“文化冲击模型”(图2),根据跨文化适应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将他们所经历的文化冲击描述为一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6];葛勒豪(Gullahorn)的“W型曲线”(图3)认为,文化适应过程大致表现为六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返回文化休克阶段和再度社会化阶段[7];贝瑞(Berry)的“文化适应策略模型”(图4)认为,文化适应具有两个维度,即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倾向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文化融合的策略,即同化、整合、分离和边缘化[8];沃德(Word)的“文化适应过程理论”,则将文化适应看作一个过程,该理论指出,当个体来到一个新环境进行文化接触时,其会感知到来自新文化的压力和自身能力的缺陷,因此,个体的情绪、行为、认知便会做出反应,从而进行压力管理或获取新文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即为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层面的改变,该过程会受到个体和社会层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9]

二、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在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国际学生已成为跨文化适应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在异文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文化适应问题,这给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带来很多挑战。如前所述,跨文化研究专家沃德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朱国辉在考虑到留学生“学生”身份的基础上,认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还应包括学术适应。综合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留学生的语言交际问题、心理适应问题、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学术适应问题及教育管理适应问题五个方面来探析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一)语言交际问题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交际问题即留学生到陌生的语言环境中无法通过母语完成日常交流的现象。来华留学生在中国主要通过汉语和英语进行交流,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多数留学生参加过汉语培训和考试,但他们在来华初期依然无法顺畅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即便是可以顺利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留学生也往往会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语言表述或用词上的偏差,进而造成误解,给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除了口头语言之外,手势、动作、表情等语言符号的使用也会因为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二)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心理对文化情境变化的调整[10],调整不当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问题。不难想象,当一个人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而奔赴陌生的环境时,心理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根据上文所提及的跨文化适应阶段理论与模型,留学生进入东道国之后会经历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危机期和适应期。在这些时期内,“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11]。这种焦虑症一般表现为焦躁、厌学、过度思乡等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具体表现为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压力感、对自己价值观的怀疑、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混乱、对独自生活的无助感等。这些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得到缓解,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自我调控能力差、不善交际的学生很难度过跨文化心理危机期,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排解,给学习、生活带来困难。

(三)社会文化适应问题

社会文化适应是指个体行为对文化情境变化的调整,是个体在学习东道国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12]。个体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新的社会中,必须要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的社会文化生活,包括其文化知识,如历史、宗教、地理、经济、政治等,以及文化风俗与习惯,如穿着习惯、问候用语、合适的空间距离、情感表达方式等。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初次来到中国,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产生误解或偏见,进而出现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多实行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分开住宿、教学的管理方式,因而,在有限的生活区内,留学生较难与中国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的接触和交流,从而易产生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

(四)学术适应问题

学术适应是指留学生在东道国高校中的进行学习调整的状态[13]。由于教育观念差异,来华留学生在进入我国高校学习初期,极易出现学术不适问题。例如,在教学方式上,我国高校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制,课堂气氛多保守严肃,留学生可能会感觉不适;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多为出勤率、课程论文或期末考试,而部分高校对留学生的学业要求可能低于对本国学生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低,形成恶性循环;在学术资料查找上,可能存在图书馆中的外文文献较少等问题。

(五)教育管理适应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院系负责管理留学生的招生、生活和学习。但是,由于高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的复杂度与难度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也逐渐显露。例如,一方面,留学生管理人员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既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外事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普遍较少,不能满足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所带来的管理需求。另外,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部分管理人员可能对留学生生源国的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在处理留学生问题时容易造成误解,从而加大管理难度。

三、启示

(一)创新管理模式:平衡“特殊照顾”与“趋同管理”的关系

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大多是“特殊照顾”,即对外国学生与本国学生进行区别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积极作用,如留学生容易感到“被接受”,减少其心理压力、陌生感和孤独感。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如过于“照顾”的管理容易导致留学生群体的纪律和约束意识弱化;为留学生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成本,同时容易导致高校管理职能的交叉和混乱;更为重要的是,“特殊管理”也将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隔离,减少了留学生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機会,人际交往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模仿美国大学的“趋同管理”模式,即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本国学生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可以促进外国学生更快融入东道国文化,使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学术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且其不需要专门设置留学生管理服务机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但这种模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产生的文化不适、心理问题等得不到较好的关注。

当前,很多学者呼吁中国的大学模仿美国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很多高校也开始纷纷实践。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管理模式均有优劣,不能简单地完全否定本国做法或照搬美国模式,而是应立足我国国情,从我国留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以国际标准为外国学生创造出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充满中国“人情味”的学习环境[14]。其一,我国高校应取消专门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餐厅和留学生教室,将外国学生与本国学生统一交由教学部门管理。其二,一定程度上为留学生提供“照顾”,尤其是在留学生处于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危机期和适应期时,及时地给予外国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

(二)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的留学生管理人员要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管理能力。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国别意识,了解留学生来源国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管理失误。其次,管理人员要了解和学习跨文化适应理论及应对策略,建立跨文化适应的阶段意识,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帮助。例如,在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关键期,高校应给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与心理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留学生语言学习;高校教师应重视留学生的教学与指导,为留学生提供学术支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文化活动。最后,管理人员要积极接受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留学生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

(三)构建留学生社会支持体系

其一,在顶层设计上,要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留学教育较发达的国家早已制定了完备的留学生教育政策法规和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以外国学生兼职问题为例,我国对来华留学生兼职的法律法规比较模糊甚至缺乏,而有的国家对留学生兼职有详细且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15]。

其二,在基层群体中,应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帮助高校加强留学生管理。建立从国家政府支持、社会群体支持到高校支持、教师支持、学生支持的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利于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服务网络

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多种渠道的沟通平台。其一,管理人员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让留学生与管理人员、教师、其他学生等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为留学生提供心理、社会生活以及学术方面的帮助,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扩大留学生的交际范围,方便留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其二,鼓励留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沟通途径,如创建学习交流群、同国会、同乡会等,帮助他们排解在异乡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以便尽快地融入我国的文化和学习生活。

注释:

①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发布的2015年留学生流动性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已超越德国、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中占有8%的份额。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2016[Z].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16.

[2]New 2015 Project Atlas Trends and Global Data Factsheet[EB/OL].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Project-Atlas,2016-01-27.

[3]留学中国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 / 141518.html,2016-01-30.

[4]Redfield R.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

[5]Lysgaard 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Worwegai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95(7):45-51.

[6]Oberg.K.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7-182.

[7]Gullahorn,J.T.& Gullahorn,J.E.. 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19):33- 47.

[8]Berry,J.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1):9.

[9]Ward,C.,Kennedy, A..Crossing Cultur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C]//J.Pandey,D.Shinha&D.P.S.Bhawuk(eds.).Asian Contributions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 Delhi,1996:289-306.

[10][12]Ward,C.The A,B,Cs of Acculturation[M]//D Matsumoto(Ed.).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411-445.

[1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0.

[13]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张铮.试论留学生管理的“特殊照顾”与“同一管理”——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之比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3):167-172.

[15]孙玉兰,李灿,吴红梅.从理想到现实:非洲来华留学生兼职困境研究——以南京八所高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5(12):99-106.

作者:郑安云 李娇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中美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摘要】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本文通过对中美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的比较研究,全面了解美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管理经验并予以借鉴,针对来华留学生在教学、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留学生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美高校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也随之得到发展。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推动留学生管理创新,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对比

(一)管理体系及管理机构

目前,国内高校多采用校院两级负责制的管理体系,建立国际学院或类似机构作为留学生管理机构,负责包括招生在内的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而教学及留学生学籍管理则由教务处及相关专业院系共同负责,后勤事务由各高校后勤处统一安排。而多数美国高校设立国际学生办公室,来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这些管理部门并不独立于学校其他院系和机构,仅仅作为学生事务日常管理的补充部分,为有需要的外国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帮助。

(二)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在招聘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时,基本不要求应聘者具有教育或管理的学科背景,只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英语水平较高等条件;管理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职业晋升道路不明确,评估检测体系不完善。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项专门职业,其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基本要求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从事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者还要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管理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中高级管理者都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从业资格证书。

(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导

目前,中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指导有待加强。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但其服务范围并未覆盖留学生群体。对比美国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导在入学之前就已开始进行,如向学生提供行前指导,介绍美国社会文化、生活常识、课程设置及校园活动等信息,开学后为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入学教育。同时,美国高校普遍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室,以实现对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支持。

(四)留学生社团活动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开管理的政策,面向留学生的社团活动稀缺,留学生社团建设落后;而中国学生的社团活动由于缺乏宣传、文化差异等原因难以吸引来华留学生,不能满足留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会中国文化的需求。美国许多大学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团体,自主讨论决定活动内容与方式。很多学生社团与社区志愿者联系,引领来自异域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建立起留学生了解和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渠道,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二、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完善外国学生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留学生管理趋同

随着我国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外学生校内混合居住势在必行,而在学生选课、教师授课、学籍管理、二三课堂活动等方面也应实现进一步趋同。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有关国际化的课程,如何在所有课程中体现国际化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我国留学生课程设置理念还局限在对内需求的这一现状,我国各个高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将学科知识放在国际框架下讲授,以便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问题的普遍性。2、转变留学生培养模式。在留学生的培养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方式,即加强“趋同管理”模式,鼓励留学生与我国学生一起学习,参加教学、实验、实习等各环节,促进中西科技、文化的融合与沟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一定学科上使用英语教学,对于有中华文化积淀的学科尽量使用汉语授课。根据留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注重专业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指国际学院和国际交流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学校其他行政部门工作者和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在留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队伍建设上,应定期举办培训及讲座,注重外语、心理学、教育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及晋升渠道,提高留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尝试引进具有留学背景的管理人才,并设立相应经费扶持留学生工作管理者出国进修。要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优秀人才和以兼职等灵活形式聘请外籍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引进我们急需发展和急需取得重点突破的高层次留学生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积极争取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和资助,推荐具备条件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境外担任知名教授的助教,使他们能够及时跟踪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研究视野,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三)加强留学生文化适应及学术适应指导,丰富留学生校园活动

高校应重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及学业问题,将留学生纳入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为有需要的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针对留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语言障碍和学业困难,建立由学生志愿者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语言及学术支持体系,创设留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便于留学生寻求专业学习帮助。同时,要增加扶持力度和宣传强度,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高校在优化学校自然环境、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更要着力改善学术和学习的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学术空气、学习氛围、传统文化氛围,让每个留学生参与进来,更好地与本土学生融合,感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

(四)健全留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在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险方面,我国应当大幅度提高留学生医疗保险的基本标准和覆盖范围,将门诊险归纳到医疗保险中去,给予留学生更多的优惠。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医疗保险制度的执行力度,根据需要可以将医疗保险与签证或居留手续挂钩,以防止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不到任何医疗方面的保护。2、在留学生住宿方面,我国高校和政府应当为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就高等院校而言,根据本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学校设专门的学生顾问或住宿管理员,主要是为留学生提供住宿方面的信息和帮助,承担房屋中介的作用,帮助留学生在房屋租赁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住所。3、在留学生奖学金资助方面,提供奖学金是吸引优秀留学生、提高我国留学生教育声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应当根据本校的现实情况设立各种留学生奖学金。

作者:杨阔

上一篇:法院个人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安全生产半年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