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精选8篇)
摘要高校实验室的计算机管理是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
文主要对高校系级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立的基本要求,建立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步骤,要求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试运行-评价和管理。首先对自己的实验室和实验室质量要求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明确建立和实施步骤进行有效的结构的组织和资源的配置,最后试运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
1.明确质量形成过程:实验室是专门从事检验测试工作的实体。实验室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就是实验室的产品,同样有一个质量形成过程。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确保检测报告的质量,就必须明确它的质量形成过程和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能影响检测报告质量的各项因素。从而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使其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质量。由于生产组织的性质不同,产品特性不同,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其质量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根据本实验室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其质量形成过程及涉及的要素。比较典型的质量形成过程,大体上包括以下各阶段。
(1)明确检测依据。接受某项检测任务,首先要明确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熟悉和正确掌握它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条件。必要时,在完全理解检测依据的基础上,编制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检测程序和方法。以防止在掌握检测依据上出现偏差,保证具体操作上的一致性,避免发生质量问题。
(2)样品的抽取。为了使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且真实完整,应制定合理的随机抽样方案,明确抽样、封样、记录、取送方式等各项质量要求或严格按检验规程规定进行抽样工作。
(3)样品的管理和试样的制备。为了保证样品的完好,不污染、不损坏、不变质,符合检测技术要求,应编制样品的交接、保管、使用、处置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制备试样时,还应制定制备程序和方法,对制样的工具、模具等也应进行质量控制。
(4)外部供应的物品。对检测工作需用的从外部购进的材料、药品、试剂、器件等物品。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进行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
(5)环境条件。应有满足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作环境,并有必要的监控环境技术参数的技术措施。
(6)检测操作。检验人员要依据技术标准和检验规范规定的方法,正确、规范的进行检测操作,及时准确的记录和采集检测数据。考试大论坛
(7)计算和数据处理。依据检验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检测数值进行正确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并经过校对验证,以确保结果正确无误。
(8)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检测报告的内容应完整,填写应规范、正确、清晰、判定准确,并严格执行校核、审批程序。
分析检测质量形成过程,准确的找出可能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各项因素,使其持续的处于受控状态。这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要求。一个完善的实
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实现纠正和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即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迅速予以纠正和改进。
2.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物质资源
在明确质量形成过程中应开展的质量活动的基础上,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运行,应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各类人员和物质资源。
(1)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的各类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经验和技能,规定有明确的质量职责、权限和彼此的相互关系。
(2)配备物质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工作场所、环境设施、技术控制手段和其他检测装置等。资源的配置应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和检测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环境条件和监控设施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3.形成检测有关的程序文件
(1)程序文件是规定检测活动和检测过程的途径,是为控制可能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而制定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通过贯彻实施程序文件实现的,因而制定好程序文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2)程序文件应做到全面、适用、可操作。其内容通常包括:开展某项质量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对检验要做什么;由谁来做;如何做;如何控制;使用的设备和文件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来源:考试大
(3)编制程序文件时应参照GB/T 15481一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和结合本生产组织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需要而定。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编制的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适用,可操作进行评审,提出意见,经修改、审核后正式批准、颁布执行。
(4)应制定的程序文件一般包括: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检测工作程序、样品质量控制、技术文件控制、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环境条件控制、外购检验用品质量控制、分包检测的控制、记录和报告、质量申诉处理等。
建立和实施步骤:(1)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期望(2)建立质量方
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就是实验室开展管理的“纲”,质量目标是实验室追求并实现的主要任务,要求:适应性,可测性,分层性,可实现性,全方位性。应
注意问题是明确两者关系,考虑实验室具体情况,要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职责和过程:确定控制对象,完成过程中必须投入的资源和活动;过程的要求,价值增加,确保质量;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4)确定质量目标的程序和提供相应的资源。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率的方法。(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过程不合格并确立隐患措施。(8)保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校实验课“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实验课不再以课程作业方式安排,而是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传统的实验手工排课方式就变得异常艰难,同时,由于受空间、人力、时间等限制,实验设备、实验工作、实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系统将为您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在实验课“学分制”模式下,提供实验教学管理服务,完成计划内的各种实验课程。
•减轻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将其从繁锁、复杂的业务中解放出来。
•结合各实验室实际情况,开展面向学生的开放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外开展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百度
笔记
课件
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08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搜集查找:胡怡2008401030113
杜慧2008401030115
编写制作:刘俊敏2008401030121
郭文芳2008401030129
打印校对:曹彩霞2008401030119
1 建立健全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 只有建立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 才能为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力保证, 才能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才能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职责严明, 分工明确,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抓好落实, 积极督促、认真检查每一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使这些制度在实验室管理中发挥作用.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明确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和应遵守的条例;制定《学生实验规则》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制定《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 建立物品出入库制度, 建立物品管理帐, 做到账物相符,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处理办法》等规范化文件, 在仪器设备的计划、论证、验收、日常管理、操作规程、档案和资料管理、调入调出、维修保养等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加强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等等。同时各个学院内部也应该制定适合本学院的相关规定, 使实验室管理更加具体化、规范化。
2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实验设备的使用效果、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稳定、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术精湛、热爱实验室工作的队伍。在我国高校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使得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导致认识不到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教育提高等投入甚少。从对几个高校实验管理人员的调查中发现:有25%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 在一年中, 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学习和培训, 导致实验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因此, 必须对实验人员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仪器设备能否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管理人员的水平是关键。所以必须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注重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定期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技能培训, 提高其管理水平。建立系统、全面、严格、有效的培养考核制度, 并由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实施, 在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实验技能、科研能力等多方面, 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具体业务探讨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学校应鼓励实验技术人员教授实验课;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编写或修改讲义、实验报告、实验教材, 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建立建全奖惩机制,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以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 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利保障。
3 加大力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投入的加大,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逐渐提高, 大型精密仪器在高校实验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 让这些优质资源, 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更有效的利用, 并可持续协调发展,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高校实验室中, 普遍存在着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个人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在采购大型设备前缺乏必要的论证,
导致了盲目采购、重复购置及因个人科研方向而定向购置等不好的现象, 并且经常会造成大型仪器设备的闲置。
3.2 缺乏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团体。
3.3 由于大型设备操作比较复杂, 考虑人
员和设备本身的安全性, 大部分学校不对其进行开放, 导致了此类仪器开放共享程度低。
3.4 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 规章制度不够
健全, 以至会出现设备使用记录不完整, 实验资料不健全等现象, 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鉴于以上几点, 我们必须要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 提高其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备采购之前要进行充分论证, 科学决策, 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工作。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由使用单位提出全面的论证报告, 经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本行业专家进行审查, 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采购。在具体管理方面要明确岗位职责, 实行专人管理与培训上岗制度。对大型仪器设备要安排责任心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管理, 同时要形成专项的管理小组, 实行组长责任制, 对每人组员都要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严格培训, 未经培训不能上岗, 同时要保证管理小组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确保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行, 保证其使用效率。要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就必须对全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开放, 制定严格的开放制度, 实行师生申请、主管院长签字、管理小组具体安排的机制。在具体设备管理方面要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 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运行记录、维修记录、技术资料收集与存档进行严格管理。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管理、维修等方面建立一种自我约束与激励机制, 使之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实行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年检制度。通过检查, 督促使用人加强技术改造和功能开发, 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同时总结推广管理使用好的人员的做法,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 总结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重要工作,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必须打破按部就班的工作思想, 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管理方法,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立足于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管理与改革的模式,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各种激励方式, 实现实验室队伍的最优化结合, 加强信息交流, 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基地和基本场所, 为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德霞.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生命科学仪器, 2008 (6) :14-15.
[2]郭恩棉.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网络财富, 2008, (11) :70-71.
[3]彭红, 贾非.实行高校实验室认可, 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J].山西建筑, 2008 (5) :632, 732.
[4]程时斌, 侯建国.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室改革[J].高教视窗, 2008 (10) :212.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56-02
About the Laboratory Safety in Colleges //Zhang Jinbao
Abstract College laboratories are important base for carrying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safety is most important to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afety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 laboratories now are analyzed and some personal ideas are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college laboratory;safety administration
Author's address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 276005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课堂。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深入剖析事故形成的原因,探究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事故发生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1.1火灾事故
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主要原因是:①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②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④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1.2爆炸事故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主要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引起爆炸。
1.3 毒害事故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化学类实验室。直接原因是:①违反安全规定,造成误食中毒。②设备设施存在故障,造成有毒物质泄漏,酿成中毒事故。③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
1.4机电设备伤人事故
机电设备伤人事故多发生在机械工程类实验室,事故原因是:①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造成挤压、甩脱和碰撞伤人。②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
2安全管理现状
2.1硬件方面
①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更新换代较慢。②个别实验室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火灾隐患多。③场所拥挤,安全通道被占用。④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甚至过期。
2.2软件方面
①安全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②安全管理不规范,督查力度不够。③宣传教育不力,安全知识欠缺。④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警惕性不高。
3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人文风气和行为习惯。
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责任心
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界定安全责任范围和职责,加强责任心。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并上墙或上台明示,重视做好实验室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
3.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应分类进行。对教师,要求把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要心知肚明;对学生,课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及化学药品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学校应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考核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3.3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学生实验课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时,对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操作还不够熟练,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所以实验指导教师要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避免事故发生。
3.4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
主要是制订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5实验室安全条件标准化
主要是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实验室设备完好,实验室布置合理、通道畅通,安全标志齐全直观,安全防护设施可靠,并要依此制订相应的各项标准,作为建设和检查的依据。
3.6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化
主要针对各实验室的每个实验制订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实现标准化操作。
3.7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队伍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创造安全、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器材使用、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尽快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文章从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实验室队伍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从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
作 者:张永芬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 “”(15) 分类号:Q503 关键词:实验室 规范化管理 管理体制
石油高校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石油的开发与加工,涉及的原料主要为石油及其他的化学药品,产生的废液一般有毒、有害。当浓度或数量超过一定数值后,足以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环境污。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实验室承担的科研实验成倍增长,随之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种类和数量逐年增长。如果大量实验室废液最终排入了受纳水体,一些重金属或有机物将产生累积效应,并且通过食物链对人类或动物造成危害,对人畜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遗患无穷。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肩负着落实环保的特殊教育和为社会起示范作用的重要使命,教学、科研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但对环境本身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生及社会的示范作用更为深远。因此,高校实验室废液的处置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和有关方面的重视。日本和美国高校对化学废液的管理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
1、2]。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高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管理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麦艺炽等[3]、贺柳良[4]和王春华[5]在高校实验室废液分类和对环境危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实验室废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一些具体建议和处置措施。一些学者针对高校实验室中产生废液最多、危害最大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实验废液处理及回收利用开展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处置方案[6-8]。彭实等在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废液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高校实验室废液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9]。周俊等结合扬州大学多校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多校区实验室废液回收处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0]。王粦等在分析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废液处置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实践,提出了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废液的处置对策及管理办法[11]。本文结合石油专业实验室废液的组成特点和处置的基本情况,探讨了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类型、特点及其处置管理办法。
一、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的类型
石油高校主要培养石油石化类行业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制等上、中、下游的全部学科。其中油气勘探、开发和石油加工等实验室均有大量的废液产生。尽管高校实验室所产生的废液数量少,但不同于常规的生活污水,部分石油废液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性质变化大,且易燃、易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石油污染物及其少量的重金属,同时还存在部分酸碱。
如果不集中处理,随意排放,将造成局部或瞬时污染物浓度过高,一旦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杀死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有益细菌,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瘫痪。石油高校实验室废液主要分为化学废液和含油废液。其中化学废液主要为含酸碱、合成反应过程中一些未反应完全的化学试剂及部分产物,同时包括催化剂合成过程中使用的金属盐及分析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试剂等。含油废液主要包括原油及其经过加工后的汽油、柴油、润滑油、渣油及沥青等。这些废液由于组成复杂,绝大部分属于挥发性有机物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芳香类化合物,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自然降解需要的时间长,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对人体造成伤害。化学废液主要以有机类废液为主,主要为油脂类废液、含卤素的有机溶剂类、不含卤素的有机溶剂类等。各类废液的具体类别和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
由于科研业务的快速发展,我校实验室的废液的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加,废液的收集、管理及集中处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近几年我校的废液数量如表2所示。
二、实验室废液处置的措施和办法
近年来,我校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和产生废液数量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废液处置的措施和办法,与有处理资质的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由学校出资对处理费用进行适当补贴,督促工作人员主动配合废液的集中收集与处理。
1.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学校科学技术处的实验管理科作为实验室安全的全面负责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各实验室收集废液,统一发放废液器皿。各相关学院和实验室也配备了相关的人员,由相关学院派专人收取、分类,集中存放到学校统一管理的危险品库房,定期集中处理。并根据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14年在学校原制度基础上修订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药品采购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试行)”。
实验室指定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废液回收,保证学校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对废液产生数量较多的院系重点监督管理,成立废液回收小组,每周五到各实验室收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并进行分类,集中存放到学校药品库进行定期处理。此举措已运行了6年,收到了很好效果:可以通过实验室上交的废液数量及品种,监督化学试剂使用种类与数量,及时发现违规购买易制毒化学品问题。同时,可以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及上交的废液数量,实现部分监控偷排废液的现象。为了便于存放日益增加的实验废弃物,2008年奥运会之前及2013年,学校分别投资10余万元和30余万元两次对危险品库房进行扩建、整修,改进排风装置,并增加监控探头,实现24小时监管。同时,配备不同规格的专用回收容器,并张贴警示标签,按要求分类回收于存放。
2.规范废液处理流程。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废液回收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及措施,强化了废液的监督管理,使废液的管理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石油大学废液处置流程,将废液的处置分为收集、分类、回收、处置4个步骤。具体的废液处置流程如图1所示。
3.加大投资力度,设立实验室废液处理专项资金。为了杜绝实验室的将废液随意排放,学校设立实验室废液处理专项资金,为废液回收处理顺利地开展提供经费保证。采取教学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学校全额支付,科研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50%补贴的原则。该政策试行5年来,得到了各实验室的积极响应,回收的废液量稳步增长,老师们越来越接受废液的正确处置(表3)。同时,科学技术处会同学校保卫部门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院系也相应聘任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查,效果十分明显。
4.采用灵活的回收机制。尽管定期回收废液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但为保证管理部门和实验室之间的回收渠道畅通,学校采取了灵活的处理办法,做到特事特办。公开了管理部门联系人和实验室废液回收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保证实验室遇到废液回收的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人员。由于实验室的科研任务的要求,可能出现实验室废液量突然增加的问题,如果仍按照定期回收,大量的废液存放在实验室会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采用相对灵活的回收机制,可以避免实验室内部存放大量的废液,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5.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广播及实验楼的宣传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实验室废液回收的管理制度以及具体规定;第二,在实验室悬挂实验操作规程和废液处理要求,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师生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第三,鼓励和支持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宣传实验室废液回收管理的政策和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第四,将环保和实验室废物回收的相关要求和知识编入实验教材,并作为新生实验课程和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同时学生实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以利于学生环保观念的建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学校通过实验室废液回收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实验室巡查,监督实验室废液的回收和排放情况。同时,制定与环保制度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对回收率高,分类合理的实验室予以一定的鼓励,对于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的实验室特别是发生污染事故的予以处罚,并列入晋升或晋职参考指标。
三、结语
论文高校的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体制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它将抽象的思维知识转变为形象的思维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实际操作,加深理解和认识的平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管理。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是已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高校艺术实验室管理在加强学生其设计专业上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的发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强调计算机及其应用,在他们艺术领域的增强,视野的开拓、就业的提高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建立的重要平台,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可以为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验服务,可以进行影视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制作、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的性质,上述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都要由实验室承担,实验室教学任务繁重。此外,近年来我国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安装数量庞大且更新升级频繁。又鉴于艺术类学生稍微个性自由,纪律些许散漫,文化课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所学专业的特点,为使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高校艺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首先,鉴于艺术类专业实验室的特殊性,它必须两位教师来协作完成其实验教学。一是艺术的专业教师,二是实验管理人员。现今,有些高校在艺术教学实验上,就因其有的`特殊性,存在艺术专业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互不相识的现象。艺术专业教师自身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稍许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没法解决,学生不能正常使用机器,有些教师就让学生自带笔记本上课,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两位教师处于不同部门,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这就需要两位教师首先真正意识到两者在教学工作中的紧密协作的关系,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从大局出发;再次是相关部门的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1.1 实验室文化管理的含义
高校实验室文化管理是指实验室的管理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实验室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实验室自身的文化;从实验室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进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把实验室管理的软要素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实验室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以激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即充分运用文化启动和文化开发的力量,激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意志、塑造其心灵、启迪其智慧、凝聚其力量,达到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目的。
实验文化管理是其制度管理的必要补充,是克服目前制度管理只重视理性、忽略非理性管理而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和打击的弊病,消除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制度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发挥文化的调节作用,减轻制度管理下的压力,达到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实现“刚柔并济”,促使实验室管理效能的提高。
1.2 实验室文化管理的特征
实验室文化管理与以往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1)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实验室文化管理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的显著不同在于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崇尚“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哲学,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的人才观;营宽松和谐的工作和育人环境,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我实现”积极创造条件;力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领先人、激励人、为人的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想方设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谋求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2)重视管理中的“软要素”。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愿景、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室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当然,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它是把实验室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在文化管理中,人是管理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文化管理尊重人、依靠人、信任人、关心人、发展人、注重人的主体性的重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室文化管理以“扁平的网状组织结构”为基础。因此“在文化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是被动与主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关系。”即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则是中间主体,管理发挥效能的方式是主体与中间主体双向互动,最后作用于管理的客体,即物的要素。从而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3)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实验室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实验室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实验室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实验室文化管理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既主张尊重人、适应人、强调意志、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它不再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来发挥管理效能,而是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在管理中的作用,倡导人的自我管理,即“管理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的士气。”(4)靠“文化人”组织实施。
实验室文化管理是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对实验室的管理。它是在对实验室中多元价值观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里默契,达到统一人们思想的目的。它将实验室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变被动的约束为主动的服从。
2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及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总体上仍然偏重于制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如对可测量的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有利于快捷高效的实现。但仅靠制度的力量来管理实验室,管理者常把制度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习惯于对实验室各个方面建立详尽的条例、实施程度和保障机制。通过强制性纪律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行为,力求一切行为都有章可循,却限制了实验室工作人员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表达、甚至是自由思考的空间。尤其是那些细则化的考核标准,如以学历层次、职称晋升、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和档次等为标准来衡量、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表现,并将之作为奖罚的依据。不仅使他们成为被制度支配的“工具人”,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如众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只有相当于副教授级别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而没有相当于正教授级别的职称,而同属于教学辅助作用的图书馆却有相当于教授级别的研究馆员职称。显然,限定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发展。加之,实验室职称基数少、指标少,一同参加工作的同类毕业生,教师系列晋升快,图书系列次之,实验系列晋升最慢。由此而造成实验人员都想调整工作:或转岗从教、或从政,加剧了实验室队伍的不稳定性和建设的难度,致使实验教学队伍长期存在的“三低”(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现象难以改变。可以说,现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从总体上看只重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根本没有考虑他们的情感和需要,只是把他们当成“工具”任意驱使,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来塑造,致使他们长期处在缺乏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氛围中,即在一种无形的外在力量的牢牢控制下,变得唯唯诺诺、在无奈中应酬,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自由、创造、充满个性和灵动的生命成长。因此,有必要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引进文化管理的理念,使刚性的规章制度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有机地结合,使制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通过“文化力”的作用,减轻管理的压力、增强对组织的凝聚力,唤起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在共同的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方式的推动下,提高管理水平。
而文化管理适合于高校实验室的组织特性。高校实验室的基本任务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它的运作需要行政权力的维护,但更需要高水平教学活动、学术和科研活动为依托,而从事实验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主体是实验教学人员。因此,实验室组织的运作重心更偏向于学术,而不是行政,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室是一个文化组织。而这个组织是由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性,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尊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精神需要的满足追求强烈。但这个组织又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同于以权力为中心的行政组织,以效率为中心的企业组织和以纪律为中心的军队组织。实验室以教学和科研研究为本,这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规范性,但更需要创新性,而且其工作人员的劳动的个体性和随意性突出,其管理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强制性、规定性就相对减少。显然,以控制人为目的的唯理性的管理显然不能成为实验室管理的主要途径,而突出人性的文化管理更适合实验室这个组织。
实验室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发展的激励。这正好可弥补当前实验室制度管理中的不足。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其专业生活中,需要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提升,以适应工作和丰富自身,这既是实验室文化管理的目标,也是必然为之提供职业发展的可能。实验室文化管理强调“性善论”,把实验室工作人看作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而这种潜能构成了他们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他们的自我实现是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而体现的,要能在教育专业岗位上实现自我,就必然要求他们在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发展。因而实验室文化管理必然唤起他们对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重视,追求其职业发展就成了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并促使其职业发展的实现。实验室文化管理,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组织氛围,人的行为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必须得到组织有支持,特别是组织内人的支持,组织内的人在其专业发展中不断地提供价值导向,提供专业发展的方向、内容、方法的各种信息,是时认为人的专业发展状况也影响着组织中的人,这种组织中互动的关系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3 实验室文化管理的对策
实验室文化管理是靠“文化人”的管理。因此,以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为龙头,对实验室实行文化管理,以独特的文化吸引人、以核心的文化凝聚人、以先进的文化激励人,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发展。
3.1 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构建特色文化
一个老板靠一种“思想”统领一个企业,而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管理上的表现与应用。高校实验室管理也应如此。实验室文化管理要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不再是盯住员工的行为、通过纠偏来实施外部控制,而是逐渐转向对员工观念意识的关注和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为此,应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上用气力、动脑筋,即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情况,深入研究传统和现实的因素、培育、倡导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实验文化,产生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实验人员的责任必、荣誉感和对实验室的忠诚度,增强实验室的活力,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形象。通过独特的实验室文化,提升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从而促进员工产生有利于实验室目标实现的行为,在控制手段上,实行更多的思想和文化的控制,通过改革,在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建立相应制度,用一整套激励人、调动人的规章制度实现对人的管理。
3.2 加强思想意识的交流,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每个实验室都应该有各自的理念,这是一种精神的提炼。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寒,共同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包括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二者缺一不可。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人纪律的人,职业观包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职业精神、敬业爱岗的职业感情和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勇于探索的职业行为。实验室的人员参差不齐,在优质文化向劣质文化载体灌输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会耽误实验室共同价值观形成的时间。但实验室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实现服务实验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满足员工的价值,追求员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验室的工作中,应在服务师生和社会的基础上,体现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做到行为美、环境美、和谐美。管理者要通过沟通来协调员工的观念,经常组织开展思想交流活动,理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员工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利用实验室每周一次开会的时间,开展思想交流活动,或利用每年一般有几次全体人员的聚会,乘人们相对放松的机会,进行相互沟通,不失时机地教育员工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整体观念,把向师生服务与向实验室负责统一起来,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通过思想意识的灌输,把握整体发展的方向,使员工都是发自内心地意愿为实验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3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的构建使管理的重点从人的行为上升到人的观念,关重的人志趣,注重人的文化背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要,致力于建立相信人、尊重人、理解人、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软件环境,用群众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实验室成员努力工作,形成配合默契的团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尽一切办法使人能够轻松、自如、愉快地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和实验室的共同发展。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队伍素质差异较大,有博士生、也的一般工人,有的是引进的家属,有的是临时工,作为实验室的主任,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性,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向心力,形成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使实验室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的磨合状态。应知道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发现他、改变他的通道。主任要学会巧妙地利用成员间的素质差异,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训,做到“知人善用”,积极为各类型人员寻找搭建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
3.4 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文化
共同价值的实现,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以体现。业绩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相关的,业绩小,价值就小;业绩大,价值也就大。为了实现群体更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学生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想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每个员工,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要求实验室必须培育一种学习文化,使每个人都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内容的新文化。实验室应针对员工队伍素质不适应形势需要的现状,尽快启动素质工程,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每位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不断调整实验室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发挥潜能,争创最佳,才能真正搞好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才能使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占据主动地位。
3.5 树立团队精神,构建协作文化
树立团队精神,构建起协作型的实验室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实验室必须确立实验人员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实验人员参与管理,重大决策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引导他们团结向上,使员工之间、员工与实验室之间形成亲和力,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
3.6 适应教学需要,构建激励文化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实践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竞争的过程。激励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育激励型的实验室文化,最重要的是创造公平的环境,通过不断满足员工不断变化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根据目前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的特点,改变传统管理的激励方式,而是把提高和发挥能力作为主要激励手段。实验室可采用让其成员参加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为实验室整体功能的发挥献计献策,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和机会,用事业上的激励来满足员工的成就欲。
摘要:通过对实验室文化管理含义和特点的表述,从目前高校实验管理的现状及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指出了实验室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管理,制度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玉平,冯连强.文化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7~69
[2]陈春婵.图书馆文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41~42
[3]林浩亮.论大学管理中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96~101
[4]江波,朱德全,彭智勇.论学校文化管理[J].基础教育,2007,7:31~37
[5]刘晃林,彭振华.学校的文化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94~196
关键词:美术实验室;建设;管理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实验室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是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实验室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科学建立实验室管理体制,严格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科学问题。本文将结合我校美术实验室工作实际,对高校美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科学定位高校美术实验室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高校的美术专业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术专业的内涵早已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潢艺术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学科的发展已同其他学科如环境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紧密结合,是当代科技、艺术、经济、文化融合的结晶。学科发展由数量发展转入质量发展,发展的重点也由规模扩张转入结构调整。调整带来的新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使美术专业自身结构建设和学科建设、“教”与“学”过程与环节建设以及美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关系面临机遇与挑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美术实验室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实现了美术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又从实践教学探索美术理论(研究)的过程。同时,美术实验室同其他实验室一样,在培养专业新型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代高等美术院校都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将美术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统一起来。
高校美术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的高校扩招以后,美术师范院校除了传统的师范专业外,通常还设置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甚至非师范专业的规模超过了师范专业的规模。这说明高校师范院校美术专业除了肩负美术教师教育的使命外,还肩负着培养美术专业技术综合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因此,美术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师范院校也不例外。从科研方面来看,学校的科研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然少不了实验设备和实验研究的支撑。从教学方面来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实施的教学改革以及在教学中发挥的效益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较多,参考权重也较大,这说明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近几年国内各美术院校对美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视和投入可见一斑。
二、建立健全美术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规范化管理机制
早期美术院校实验室更准确地说是工作室,实验条件简陋,功能单一,有的干脆作为画坊使用。较之以往,现代美术类专业实验室主要以教学研究为主,不仅继承了作为工作室所具备的宗旨,即对美术技术、技法的传承与发展,还提出要解放人脑的创意思维,为表达多样化的“美”架设合适的平台与桥梁。
1.构建科学管理模式?摇突显实验室功能。师范院校现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形式上通常是按照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构建,其主要功能是配合日常教学及部分科研工作。在构建实验室管理模式时,对实验室功能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实验室工作完全围绕教学工作展开,甚至成为学院“第二课堂”。我院结合专业设置,将实验室按功能分为美术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动画实验室和公共艺术实验室四个功能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成立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各功能实验室再依据教师科研兴趣和学生专业喜好建立相应的子实验室,如动画实验室建有动画基础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动画创新实验室等六个子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下设广千设计实验室、室内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等六个子实验室。通过加强实验室功能化,再依据实验室功能不同分为相应模块,由不同模块组成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使实验室管理模式清晰,功能完备。
2.理顺职能管理体制,提高实验室运作效率。由于学校行政职能设置不同,导致实验室在管理上存在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实验教学方面隶属于教务处负责,设备管理方面隶属于国资处负责,不同部门相互之间由于职责不明,并且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工作扯皮,客观上影响了实验室运作效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性质相同且具有内在联系的行政管理活动,应尽可能归属到同一管理部门,并明确管理部门的性质和职责范围,才能协调有力,管理有序。此外,实验示范中心内各功能实验室之间,应加强实验资源的整合和流动,各个实验室之间应加强相互合作和交流,以保证正常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前提,充分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以此保证实验室能够高效运作。
3.加快资源配置重组,建立各级实验中心。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师范院校实验室的设置必须打破小而全的格局,应按功能进行形式和内容的重组和调整。根据专业设置的实际,可以把性质、功能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重新组合,形成规模较大的专业型实验室,使实验室功能化,避免实验室重复建设、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最大化,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和学生科研团队;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把相关的实验课程、实验实践项目组合在一起,砍掉多余重复的项目,形成实验项目的模块化运行,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地位和层次。我院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磨砺,由普通美术实验室建设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并于2009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稳定管理人员队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益的关键。应从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优化组合,通过学历教育、参加科研工作、业务培训和参观考察活动等形式,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保证实验室人员的稳定与连续。
四、改革实验课程?摇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课程改革应注重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方法创新、实验技能完善等方面,努力改变演示性和驗证性实验多的传统格局,增加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突破实验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针对每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或编排实验教学大纲,精心安排实验内容与实验项目,同时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克服开放度不足,共享度低,学生选择余地受限,自主实验、实践的空间、条件不足的问题。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可采取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与理论课融合设课、实验课与科学研究融合设课等多种设课方式,充分利用中心的优质实验资源,大幅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近几年通过课程体系调整,中心的实验教学学时与理论课教学学时的比例已大大提高,使中心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构建了以四种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为主线,各实验功能模块既有独特性又有交叉性,具备认知意义的基础型与综合型实验,具备引导和提高型意义的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呈现出符合艺术教育和人才特点的开放、灵活、融合的教学模式。
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验室攀水平、上台阶的保证。建设高水平的美术实验室,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选准方向,科学定位,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费投入。管理好实验室,从已经建设好的实验室要效益,是实现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实验室管理的根本问题是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就是要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定位不准,概念模糊、管理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如何有效实现实验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机制;实验室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近年来,我院利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为突破口,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学以致用”的“三学一用”实验教学方法,并加强学生四种能力与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有效地支撑了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充分地发挥了艺术与技术、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特长突出、富有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六、结语
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和十分重视美术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在高等师范院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美术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并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良好的管理模式应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龙丽芳(1971-),女,湖北省黄冈市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理实验师。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11-24
高校应急管理12-03
高校管理办法07-11
高校管理物业管理规定09-29
高校信息管理系统07-04
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07-27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09-08
高校消防安全管理10-25
高校财务工作规范管理11-27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