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收费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欠费学生的行为特征
(一)羊群行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由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就是羊群行为。在高校收费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强的羊群行为,看周围的同学缴费就缴费,看周围的同学不缴费就不缴费。这部分欠费学生不了解国家、学校有关的收费资金管理规定,而是受极少数恶意欠费者的影响,把家长给的学费私留起来不交学校。由此,欠费现象愈演愈烈,迅速传染,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无故拖欠学费,只注重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无视学校的收费制度。
(二)博弈行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一个策略组合,给定对手的策略,每个参与的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一部分学生在交费过程中有与学校、与银行、与其他同学非合作博弈的行为特征。一是不如实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自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想凭此获得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来交学费,这部分学生的说法是“白捡的便宜,能占就占,先贷到款,等还的时候看情形再说”;二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怀疑自己有可能无法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想等毕业前看情况而定。这些学生都有拖欠国家教育费用的侥幸心理,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权衡按时交费与拖欠学费所产生的效用大小,依据自身行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在贫困生不易甄别、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恶意拖欠学费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选择拖欠学费就成为学生博弈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按规定交纳学费的学生损失最大化。其结果引发信用崩溃,学校、银行处于两难境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力度,造成欠费严重的恶性循环。
(三)享乐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由于过分的自尊,缺乏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学费的资助上有“等、靠、要”思想,对待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要么怕苦嫌脏,怕丢面子;要么缺乏岗位责任,这种行为蔓延会在校园里养懒汉。二是有些欠费学生把家长给的学费挪作他用。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物质享受,不顾父母的经济负担,把学费都用在了超前消费上,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缺乏艰苦奋斗意识。
二、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学生或家长诚信度不高,不自觉缴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欠费学生中确实存在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有钱不交费,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高消费而恶意拖欠,甚至逃废学费。当然,在当今整个社会诚信意识不是很强的大环境下,很难企望“象牙塔”里的诚信意识会很高。
(二)国家关于高校教育收费的法规不健全。《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是高校对学生收费的根本性规定。除国家税法外,这是我国法律中少有的对收费的规定。再加上于9月1日起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规定,都强调了“先缴费后注册”。
由于相关法规建设的滞后,没有将学校、学生双方在收费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予以细化,因而就整体而言,对高校学生收费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散见于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虽然对学生收费有些零星规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显得刚性不足,力度不够。
(三)社会舆论导向不利于高校收费。当前,高校中确有不少贫困学生。但也有不少学生欠费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其他原因。而当前社会舆论单方面宣传对贫困生的照顾,又一定程度地助长了学生等待、观望以至故意欠费的风气。
(四)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学费标准较高,而高校中贫困学生多,无力缴费。众所周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策之一,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兴办教育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其投资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理应由政府代表国家投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各级政府很少有真正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落实了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责任。前几年,一部分人还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这样,由于教育教学逐步规范,技术日益进步,以及教师工作年限的延长和技术职称的提高,使高校的教育经费大幅增加,教学、实验、学生公寓及运动场所的维护成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的购置成本,人员工资,行政办公成本等教育投入的刚性支出,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为了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政府只能允许学校通过向学生及家长收取较高的学费来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欠发达,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高校中贫困学生较多,确实无力缴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得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该会7、8月间,组织对北京、河北、山西、甘肃等10个省、直辖市的12个市、县的优秀特困高考生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其《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人;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人。该报告还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我们于5月对我校学生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方法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根据抽样调查方法中样本的确定和计算,调查对象主要为级、级同学,有少量级学生。调查抽取为大样本,样本数为1100.其中本科样本940,高职专科样本160.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基本涵盖了我校、级所有专业。问卷收回1034份,回收率为94%.参考学校所在地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元,加上40元的物价补贴,实际为196元。我们将贫困生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认定为200元/月。由此得出我校困难生比例为15.47%,其中特困生7.64%.我校现有在校生为11000人,按照这一比例测算,则困难生为1701人,其中特困生为840人。这两部分同学都需要学校的不同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治理对策思考
(一)构筑一个信心。学生收费工作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大可不必“谈费色变”。鉴于高校学生收费的重要性,学校必须解决收费问题。而且,与学生相较,毕竟学校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强势地位,应该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但是,要注意政策、法律界限和方式方法,合法、公允地解决。
(二)抓住两个关键。
1.依法治费是根本。学生收费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影响很大,在各级政府关注、群众关心、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将对学校声誉引致非常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收费工作,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学校收费工作,必须确保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依法、有序进行,即必须依法治费。
2.领导挂帅是保证。学生收费工作不仅是高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还涉及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事项,几乎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全局性的工作。可以说,政策性强,集合度高。因而,学生收费工作需要学校领导挂帅,亲自抓,亲自管,才能把握政策,掌控大局,收到实效。
(三)树立三个观念。做好收费工作,高校中应树立三个观念,并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思想观念:
1.“以人为本”。这句话是人本思想的体现。但要以正直的、善良的、遵纪守法的人为本,而不能以不守纪律、没有诚信的人为本。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收费秩序,而不至于造成混乱。
2.“学生无小事”。这也是对的,但不是很全面。只强调了学生的权利,没有相应的义务;学校则承担没有范畴的无限责任,彼此责权不对等,这是不可思议的。完整的表述应是“学生无小事,但学生收费也是大事”。
3.部分学生不按规定缴费是对大多数按规定缴费学生的不公平。对困难学生可以进行资助、救济,但不能不收费。所有学生都按规定正常缴费,学校的办学条件才能不断得到改善,教职工待遇才能得到提高,从而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名师用心从教,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真正优质的高等教育。
(四)实现“五个结合”。
1.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强大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欠费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对其收费应当保持一定的压力和威慑力,否则,难以见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说服力,又有足够威力;既要深入细致、春风化雨,又要立场坚定、义正词严。要坚持思想教育与政策法规教育相结合,着重树立大学生缴费上学意识;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贫困生通过课余劳动挣取学费;引导学生消费文化,避免学生把学费挪作他用。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打消对抗心理,培养、强化缴费意识。
2.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结合起来。学生有了缴费意识,并成为自觉行为,还得有制度保证。制度是诱导、督促、约束学生及时、足额缴费的根本保障。对学生而言,最根本、最有效的制约就是学籍管理,要实现收费工作与学籍管理的紧密结合。如原则上必须先缴费后注册;对于经过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学生,要求其作出缴款计划,并及时催缴;对其中恶意欠费的学生,要加强监管,如允许其听课、参加考试,但所考课程不登记成绩、不记学分;对在下一学年注册之前尚未缴清本学年学费者,可责令其休学,待缴足费用后方准予复学;专科生(高职生)取消其专升本资格,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本科生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不给予参加论文答辩;不批准转专业申请;研究生不得参加中期考核;毕业班学生欠费的不予办理推荐就业手续,至离校时仍未缴清费用的,暂缓办理毕业证、学位证,并不予出具任何机关的证明材料,其毕业证号码不准登上教育网;等等。
3.将学生收费工作与对真正贫困学生的救济结合起来。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政府和学校都要大力创造条件,确保家庭确实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政府教育投入的各项责任;并制定好政策,鼓励银行开展助学贷款,鼓励民间捐资投入教育。
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救济工作。要深入学生群体,切实掌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摸底和筛选甄别工作。学校要按期从学费收入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助学金,通过综合运用“奖、勤、助、补、贷”等手段,对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不仅要注重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还要注意从心理上关心爱护贫困生。针对学生由经济困难导致的精神困惑和学习困扰,学校要努力做到经济解困和心理解困并举,在岗位设置、指导老师教育引导等方面精心安排,使这些学生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和自信,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孤僻、悲观等负面心理倾向,使得贫困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认识到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贫困生更应该奋发上进、完善自我,去坦然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收费工作。
4.将学生收费工作与治理教育乱收费结合起来。要维护按政府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等,各高校不得巧立名目、超范围、超标准收取其他费用,更不得将招生与收费挂钩(收“点招费”),也不得以抓学生补考作为个别教师发财的途径。要一手抓学生正常收费,一手抓治理教育乱收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新疆高校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收费方式的单一化, 缺乏多样性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财务信息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对于高校的收费方式而言, 虽然已经呈现多样化 (例如现金缴款、银行卡批量代扣代缴、银行pos机刷卡等方式) , 但是仍显单一, 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的需求。在新疆高校中, 大多高校仍采用现场集中缴费的落后方式收取学生学杂费。对于上万名学生规模的高校而言, 短短几天内, 以学生现场排队缴费的方式收取学生学杂费难度较大, 学生长时间排队而不能顺利交费, 就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成为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的客观理由, 直接导致学校存在较高的欠费率。
(二) 收费工作日趋复杂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规模也逐渐扩大, 从而使学生数量和专业类型越来越多, 学杂费的标准呈现多样化趋势。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的政策引导, 出现很多新的特殊专业。这些特殊专业有各自的收费标准以及拨款、奖励、补助等政策, 从而使新疆高校收费情况变的较为复杂 (新疆地区的差异性导致, 例如少数民族第一年预科学习汉语、免费师范生, 双语翻译人才计划、实习支教学生、特殊人才教育等) , 加之住宿费、教材费、学生特殊情况 (如学生休学、复学、转专业、少数民族免修汉语直接跳级、专升本、学杂费的减免、部分缴费、往年欠费等) 等原因, 使得学生收费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 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三) 没有设置专门部门来负责高校收费管理工作, 收费岗位设置不合理, 收费工作也缺乏监督
1.
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仅负责收取统招学生的学费, 而其他费用由相关部门收取 (教材费由教材科收取, 住宿费由宿舍管理部门收取, 成人学历的学费由成人教育部门收取) , 甚至大多高校采取在学校内部各学院中设置收费点来分别收取学生学费。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统筹安排, 既浪费人力物力, 管理效率也非常低, 财务管理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2. 目前, 各高校基本上都已实现收费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学生收费管理软件操作简单, 不论是核算各类学杂费还是统计数据报表, 都很方便快捷。但是, 在学杂费具体收缴的过程中, 除学生开学报到集中收费时, 是由财务人员开票、银行人员收款, 做到了票款分离。而在日常的零星收费工作中, 大多是由一个人完成开票、收费的工作;甚至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一个财务人员即开票、收费, 又从事相关记账工作, 造成一人从事多个不相容的财务岗位, 使收费管理工作缺乏监督和制约, 违背了会计制度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
3. 收费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高校的财务收费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专业性不强, 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校而言, 收费数据的处理工作量以及操作难度都非常大。这就要求收费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 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足, 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
1. 目前, 新疆地区的高校都缺乏统一的工作平台。
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通畅, 导致学生的基本信息不够精准, 致使收费管理人员在处理学生学费标准时误差较大, 使部分学杂费少收漏收。另外, 由于高校收费管理软件的供应商大多在内地, 因此收费管理软件缺乏及时性维护, 并且有的学校仍在使用单机版本的管理软件, 数据安全方面风险较大。同时, 疆内高校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导致学生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交费信息, 从而无法督促学生按时缴费, 最终使部分学费严重拖欠或是流失。
2. 高校收费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 具体还涉及到学校内多个部门 (如:学工、教务、宿舍管理、院系等) 。
大多学校管理人员都认为收费工作只属于财务部门, 与自身没有多少联系, 在对待收费管理工作方面积极性不足, 使得与学生收费有关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 从而增加了收费工作的难度, 客观上引起欠费。因此, 完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进一步提高对收费管理工作的认识, 明确校内相关部门在收费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能, 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疆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 积极开拓新的收费方式, 尽快摒弃落后的现场集中收费
目前, 疆内已经有少部分高校采取银行批量代扣的方式收取学费, 但与内地高校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例如, 支付宝官方宣布, 支付宝已经支持29所大学收取学费获得成功。总之, 高校的收费方式必然是多元化的, 目前疆内可以大力发展银行批量代扣的方式, 积极探索学生自助机缴费的方式, 并寻求第三方的合作进行网上缴费。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 也能极大提高新疆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 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收费管理工作的监督
设置专门的科室或部门来统筹学校的所有收费工作, 建立严格的收费管理组织结构, 并合理设置收费岗位, 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对收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体工作而言, 收费管理工作应设置系统维护人员、应收款管理人员、数据复核人员、开票人员, 收款人员, 票据管理人员等相关岗位。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维护收费管理系统, 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并及时更新学生缴费查询系统的数据, 定期备份财务数据并妥善保管;应收款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管理部门提供的学生具体信息, 在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中制作学生应收款信息, 并随学生信息的异动情况, 对学生学杂费的减免和退费业务进行相应处理;复核人员根据相关部门的电子文档或是纸质文档对学生信息进行复核;开票人员和收款人员每天进行开票、收款以及对账工作, 并做好与票据管理人员的票据交接工作。一个学校的收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学杂费、培训费等等, 仅靠几个人完成收费工作难度较大, 无法做到收费的精确管理。例如, 大多高校的应收款是由系统管理员操作完成的, 数据处理量非常大, 也没有专人去复核数据, 都是事后纠正错误, 这样难以精准管理学生学杂费。另外, 还需要促进收费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发展, 使其对财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得到提升, 才能保障高校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高校收费管理制度
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 采用技术性手段建立校内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并利用多渠道和多平台让相关部门、家长、学生本人及时了解到学杂费的收缴情况。例如宿舍管理软件、学费管理软件、教务管理软件共享数据库, 便于各部门及时掌握学生的欠费信息, 做好催缴学费的工作。使用学费网上查询系统, 学生及家长通过互联网即可查询自己的缴费信息, 也可以采用短信平台的方式主动通知学生或学生家长及时缴费。另外, 高校应对学费收缴工作高度重视, 进一步完善收费管理制度, 使相关部门清楚自己在收费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同时, 建立奖惩机制, 对收费工作贡献较突出的人员, 以及缴费率较高的学院进行奖励, 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对学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 高校的收费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系统工程, 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在学校领导层的重视下, 应建立一个以财务为中心, 学生管理、教务、宿舍管理等多部门进行配合的收费管理模式, 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关系的协调, 逐步完善高校收费管理制度, 保证收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琼.新形势下高校收费管理中若干问题与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 .
[2]段平禄, 彭久麒编.高师财务管理研究 (七下)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农村电力;收费;电费管理
1 农村电力收费概况
全国农村用电,目前其电价形成机制都一样,过去由于农村用电的需要,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农民以乡、村、社为单位集资办电,架设了大量属于村乡产权的农村电网。城乡电价结算点即在某产权分界点上。因而,对农村用电而言,其买入电价,即为城市居民的终端电价,经过必要的线路损耗、加上农村电力管理人员的合理工资、办公费用、电网运行维护费。由物价部门测算出农户到户电价,交由供电局执行。从直观来看,农户以乡为单位的买入的城市居民电价再加上一块由电网条件和管理水平决定的差价,才是其实际支付的电价。这样,农户支付的电价肯定比城市居民高。当然,管理水平、方式决定了高出的程度。
2 农村电力收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在农村用电服务收费价格管理方面,随着国家“两改一同价”政策的不断落实,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在电价上其买入价是城市居民的到户价,承担了部分貌似“合理”的差价。国家提出“两改一同价”的方针,以“两改”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模式为基础;以“同价”即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为目的,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也有利于社会公正、公平,有利于电力企业开拓农村电力市场。但是,农网改造没有将农村工副业及农业排灌用电(以下简称农业生产用电)纳入改造范围,致使此类用电管理仍停留在“两改一同价”前的水平上,特别在新增生产、生活用电工程收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村电力收费市场极不规范。
随着电力“三产”的发展,一些电力企业从局部利益出发,将各种电力业务和目繁多的收费转入电力多种经营企业。特别是在国家规定取消供配电补贴费之后,不少电力企业将电力安装工程交给电力多种经营企业承办,用户申请用电必需与此类供电服务公司签订协议,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和垄断性,这种协议往往是不平等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工程预算水分大,往往没有工程预算,最后由电力部门说了算,形成“人情价”、“关系价”,收费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了主业不能收的费改由“三产”收,强制服务收费用签订“合同”来掩饰,不愿接受交易就以“电力安全保障”为由来挟制,电力安装申请不能加价的就转到工程费、材料费中加价等现象时有发生。农电所对农民新建、翻建住宅接电收费300元至500元不等,人工费不统一 ,收费不入账,造成农业生产用电和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安装工程收费不规范。
2.2 农村电力“三产”供电服务收费难以定性。
目前在农村地区,只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进行管理,而对供电服务收费行为在价格上的管理只是延用以往对电网主业管理的形式,以至在价格检查过程中对电力“三产”供电服务收费的行为难以定性,且没有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条款,消费者(用电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
2.3 收费管理存在漏洞。
用电不计量,估抄用电户大量存在。由于村电工是本村人,一般估抄数都比实际用电少。这样,有表用电反而吃亏了,有的用户就私自毁坏电表,以求加入估抄用电行列。造成村组损耗厉害,致使很大一部分电量在输送过程中损耗掉了。另外,收费失去监督,为电工以电谋私创造了条件。很多地方出现了个别用户用电不交钱,几年未抄表收费的情。造成良好的用电秩序难以形成,电工不敢大胆开展工作。由于电工是本村人,在用电管理上,收费上不敢逗硬,如欠交电费不敢停电、偷电不敢查处等,严重阻碍了对农村用电的有效管理。目前,仍很多收费未经物价认证和备案。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国家严禁乱收费,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在电力价格检查中把农村电网改造中乱收费、乱加价、搭车收费等行为作为重点,加大力度认真查处;禁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材料费、施工费、管理费、手续费等。
3 解决农村电力收费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电力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电服务的价格管理,尽快制定电力行业经营服务收费的相关政策。规范用户用电工程中各类主体的收费行为,合理确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使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具体对策如下:
3.1 尽快制定农村电力设施报装价格管理办法。
把农村用电服务收费纳入价格管理的轨道,规范用电服务价格行为,满足各类用户对不同供电服务的需求,维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是降低农民用电负担,实现城乡用电电价公平的根本途径。通过改革,在内走内涵式的节能降耗,强化管理之路,在外配合国家的农网改造的有利条件,较快地达到要求,可早受益,为今后的管理减少压力,抢占先机。否则,到时达不到控制的线损要求而必须同价,有可能使农电企业陷入亏损的不利境地,将更不利于企业发展。
3.2 制定农村用电服务收费标准。
国家有明确收费定额标准的项目按国家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其他供用电服务收费标准,本着合理补偿成本、依法纳税和适当考虑电力客户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最高限价,具体收费标准包含人工工时费、一次性消耗材料费、机械设备(仪器)使用费以及现场作业费等费用。农业生产用电工程用户委托电力部门采购的设备和材料不得以任何名义加价收费。另,目前,居民不按时交电费的现象有增无减,,电费违约金对此类现象的约束力甚微。供电企业对电费通知、停电和复电的投入工作量越来越多。故要积极宣传电力是商品,用电必须加纳电费。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力相关法规条款等,完善对欠费用户的违约行为的约束,及时有效进行催讨,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利益。
电价构成与统一电价。在乡(镇)区域内实行统一电价(分居民照明、非居民照明、普工、农业用电)。电价的构成应是:购入电价+变损+线损+人员工资+低值易耗+管理费及其它。以上费用要根据历年的实际情况,通过上级审计部门的严格审计后加入。统一电价由上级行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发,使每个用户都知道现行收费标准,可以自已计算应交纳的电费,从根本上杜绝了电工乱收费、乱加价的行为,达到了降低电费的目的。
3.3 合理设置机构及人员。
一个乡(镇)管电部门是为了完成上级电业部门所部署的各项任务而设立的最基层的管电组织。也是一个乡镇电业工作的核心,是为了便利于乡镇工作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它的工作性质是“服务于乡镇,服务于用户,服务于社会”。所以管电部门的费用也应是来之于用户,即取之于用户,服务于用户。因此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对降低电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配备人员时应以300户为基数,以供电量大小、村屯大小、村屯之间距离远近而设电工。最重要的是在安全供电前提下合理分配人员。
制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一户一表报装收费标准,其中对农民继续执行农网改造政策,严禁其他形式收费。农村生产用电是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农业生产用电形式多样,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如何使价格管理在农业生产用电的安装、维护、计量收费方面发挥作用,保护好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存展,郭子仪.农电管理[M].海洋出版社,1992.
[2] 邱昌容,王慧欣.我国农村电力网络故障及其测试[J].电力改革与探讨,2009(2),71-88.
论文摘要:强化学生档案工作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项工作有助于高校因材施教、人才选拔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等等。本文指出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学生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长期处于松软状态,未能彰显出应有的活力。同时提出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工作,问题,对策
强化学生档案工作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项工作有助于高校因材施教、人才选拔和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等等。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长期处于松软状态,未能彰显出应有的活力。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学生方面
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大学生们的“学生档案意识”非常模糊。如有61.3%的大学生不清楚“学生档案”包括哪些内容;有47.1%的大学生对“学生档案”的重要性持否定看法。再从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档案的处置方式来看:有的随意将档案丢在学校置之不理;有的干脆把档案揣在身上或放在家里;小部分人把档案转到了学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但几年后就忘记这事,更多毕业生则完全将档案遗忘了,不知档案是转回了原籍,还是留在了学校,或是转到了人才市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清楚自己在校学习期间所形成的“学生档案”会在自己毕业后成为干部档案或工人档案,也不清楚自己的档案会随着自己的毕业离校而发生转递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虽然知道,但对此事不关注。因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学生档案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二)高校管理者方面
高校管理者“学生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人员配备上讲,很多高校并不是专人管理学生档案,有的虽然配有专职人员,但数量过少或需要兼做其他工作,无论时间投入还是精力投入都不能保证工作需要,“少而不专”的问题较为明显。
2.从业务培训上讲,多数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未接受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从管理制度上讲,有的并没建立完整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但并不完善,流于形式,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
4.从设施设备上讲,由于资金投入少,没有专门的学生档案库房,现代办公设备不足,很多高校都没有配套的学生档案管理软件及电脑,设施设备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技术要求,“旧而缺”的问题较为普遍。
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档案工作质量不高,错、漏、假、乱等情况时有发生。如把档案资料“张表李装”的情况(张三的表格装入了李四的档案袋中),或是错填年龄、身份证号等基本数据,或是毕业生档案错寄、错投等。还有就是本该装入学生档案袋中的资料却没有装入,致使学生档案资料残缺不全。由于平时管理不规范,有的不能按照规定进行档案资料的.鉴别、整理、归档、装订,有的档案资料无序堆放在一起,有的甚至随意加入、抽取、涂改、圈画、撤换档案材料,有的借阅手续不严,造成档案或档案资料的丢失、损毁、错乱等。
二、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1.普及学生档案知识,增强学生的档案意识
国家档案局于修改的《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颁布的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普及档案知识的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本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办法细则》,让学生知道学生档案的归档范围。因此,在学生管理实践中,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系部橱窗、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团日活动、举行学生档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加强宣传教育。
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对学生宣传与普及档案知识,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如,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档案馆(室)的人力资源的优势,邀请具有高、中级档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工作的一线人员来我校开设讲座,让学生更多了解档案知识,产生兴趣,增强档案意识。
再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档案意识,如开设档案基础公共选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在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有关档案管理的选修课”。目前我校文秘专业、法律事务专业已开设档案管理基础课程。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档案知识,增强档案意识,才能使他们成为热爱、支持学生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宣传学习,使全校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对自身档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地丰富充实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例如,参加学校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组织,竞争学生干部、获得各种技能证书等,不仅丰富档案内容,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材料时,做到准确、工整、规范、真实,从源头上解决学生档案归档材料内容少、质量差的问题。
2.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学生档案管理意识
为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增强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学生档案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档案管理理念。首先要大力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增强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明确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充分认识到搞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搞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它有助于高校因材施教、人才选拔和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等等。高校管理者在现实工作中应重视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归档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并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档案的建档工作,督促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重视学生档案管理,加强学生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要想搞好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各个系部配备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专职人员从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需要。每年邀请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专家、学生档案管理的先进单位来校介绍经验,高校档案室的专业技术人员每月对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各系部进行学生档案管理专题研讨,使他们不仅要熟悉学生档案管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还应掌握学生档案管理方法。高校专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新时期高校档案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电”,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学生档案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
4.发挥学生档案管理功能,重视学生档案信息的研究与开发
齐全、规范、完整、有序的学生档案,不仅能真实生动地记录这所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进程,而且能反映出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优劣。这时的学生档案,就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学校管理全过程中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来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加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汇编,认真研究开发大学生信息资源,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在大学的发展提供指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料。
5.加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更新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和设备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档案数量逐年增加,档案内容更加完善,传统的手工管理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高教事业。这就需要加大对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硬件投入。一是实现微机化管理。当前我校各部门基本上都配有电脑,因此,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管理的学生档案管理软件,把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从落后的手工操作转化为现代化管理已是势在必行。二是实现学生档案检索内容的数字化,使其各部门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更加快速、系统、全面、准确地提供每个学生档案材料的目录。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加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入手,认真研究开发大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在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等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便于因材施教。这对于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成才,指导学生就业等都有重要作用。只要思想上重视,制度上落实,科学规范工作,就能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档案,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学生档案的作用,从而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娟,李红梅,张传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 周冀,潘玉驹.也谈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
3 朱维华,李涛安.信息的市场化趋势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J].图书馆论坛,,(5).
4 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3).
5 刘萍.开发档案信息提高人才素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
6 徐频.高校学生档案的现代功能及其实现[J].天府新论,(3).
7 陈慧.高校学生档案网络化管理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6(3).
8 常欣.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之我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9 孙康燕.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档案工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10).
10 陆苏榕.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新问题[J].九江学院学报,2006(3).
11 解利.高等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新思路[J].内江科技,2006(9).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情况,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转换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很多高校面临扩招、多校区办学、学分制以及学生质量有所下降等变化,这使得我国高校一方面面临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成分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同时,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剖析,进而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工部(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
相对于教师队伍而言,由于辅导员发展空间小,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大部分学校辅导员队伍不但待遇偏低,而且还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现象,高校对辅导员的安排存在短期思想,这也注定了一些辅导员工作上的短期性,年轻老师一当上辅导员,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比如,由于缺乏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辅导员最终仍然不得不转到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学岗位或想方设法“挤进”机关部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很多高校实行了班级班主任制,高校的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职,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等原因,因而兼而不职的现象并不鲜见。兼而不职除了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不重视、拖拉之外,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认为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情。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繁杂,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势必影响班主任的其他工作,导致班主任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其次,老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新教师想当却往往经验不足做不好,造成队伍青黄不接,影响了工作效果。
学生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学生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一方面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剧了人们对该行业的不重视程度程度。1.2学生管理职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弱化。
一是重管理,轻服务。高校很多部门或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规范人、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服务人,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二是重灌输,轻引导。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三是重强制,轻说服。在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关爱则做得很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启发他们能动地进行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不明确。主流认识是: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学生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被看成天经地义。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专业教育,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担,所以专业教师倍受重视。学生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无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学生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孰重孰轻,孰主孰从,在高校群众、教师乃至领导中一直是一个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
上述学生工作定位上存在的偏差,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一是,导致对学生工作定位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工作内容体系。二是,学生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没有保证,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素质不高,成分复杂,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鲜见,三是,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学生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而且这种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目标上以学生听话、服从为满足。这种以灌输为方式,以处罚为手段,以管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缺乏伦理道德精神,缺乏令教师和学生感到自然、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心底经常会产生压抑和抵触情绪。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
4.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仍然停留在“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的传统招式,双方不平等之处随时可见。教育管理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单方面认为学生必须接受教育和管理,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漠视学生的权利,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重视不够,岗位定位不确切,使学生工作人员缺乏成就感。
部分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领导、普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担当,使得辅导员队伍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被边缘化或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岗位津贴或奖金必须低于教师的平均数,而辅导员无论工作量有多大,其津贴及奖金都无法相应提高,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将无法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其次,岗位定位不确切,辅导员看不到所在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在高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但设置的条件比较苛刻。转为行政岗位的辅导员舍不得放弃自己多年寒窗苦读修来的专业;转为教师岗位的辅导员,将要为所中断的学业专长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自己的专业同人。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
再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如对学生的考勤、班级和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学金评定、学生请假、文体活动等工作。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未能充分履行其管理职责,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承担起大量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本末倒置,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当然,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也是辅导员未能高效履行工作职责、从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原因。3.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学工队伍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走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严把学生工作人员的任用关,严格掌握任用标准和条件,把政治思想素质做为首要标准,把政治坚定、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作为必备条件;注重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注意性别、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搭配,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要完善学工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解决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保证学工队伍的稳定。
其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形成专门的技能(如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定期培训,认真专研学生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实行轮岗,不断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学习研究型的团队,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要要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增强学生管理岗位的终生观念。一是对学工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学工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允许学工人员像专任教师一样,可兼任领导岗位或转岗到机关部门。二是确定独立的、符合学工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职称的正常晋升。三是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杜绝出现辅导员担任过多的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现象,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
工作报告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农村中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随父母搬迁而来的,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自信心、抗挫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都比较差,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不是很好,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够重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心理素质滑坡,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生习惯,普遍经受不起挫折、缺乏自信心。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断地探索,希望找到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2007年春我校申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研究员主持的“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同年3月我校被总课题组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在课题申报成功后,我校在2007年5月及时组织了课题开题工作,接着又特邀市教科所心理专家周葆英书记,对全体课题组教师作了一次有效地理论培训,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课题研究过程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7年3月——2008年3月为准备阶段,⑴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及相关职责;⑵建立课题研究各项规章制度;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⑷确定实验班级,个案对象,加强实验教师培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从2008年3月——2009年6月为实施阶段:⑴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⑵建立部分学生心理档案;⑶开展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⑷创设“心理咨询室”和“家校联系中心”;⑸编制心育研究手册;⑹加强心理辅导;⑺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从2009年6月——20010年12月为总结阶段:⑴整理资料,汇编成册;⑵撰写《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⑶撰写《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工作报告》;⑷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⑸总结成果,表彰先进。
一、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8年3月)
⑴建立机构,健全制度。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和深入研究,我们统筹规划,精心安排,于2007年3月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由校长曾祥和宏观管理,教科室主任夏国宝进行具体研究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学校行政领导以及各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各个部门协同课题组做好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组成员由
教科室、心理教研组和各班班主任组成,心理教研组组长刘云担任组长。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学校特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研究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规范了课题研究教师的行为,确保了课题经费的合理运用,使课题研究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⑵制定计划,保证落实。为使课题能够顺利开展,我校把这项课题研究纳入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之中,做到每学期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定期开展课题组专题研究活动,期末召开课题专门的经验交流会。
⑶撰写方案,确定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机构成立后,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会议,了解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动态,参考文献,收集资料,商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集体研究,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目标是: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的个体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一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的高素质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后,我们撰写了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根据学校专题研究计划和方案,结合自己的职责,制定自己的计划,要求具体详细,切实可行。
⑷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力培训课题实验教师。为使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三年来共培训教师近100人次。具体做法是:一是派实验教师及其他科任教师、班主任老师共计30人次赴山东杜郎口、广州、武汉、咸宁等地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到兄弟实验学校如文峰中学、漳河中学听课,交流学习;三是组织班主任老师、实验教师共计40多人次到市一中、石化中学听专家讲座,进行专职培训;四是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到学校讲学或亲临现场指导工作。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以掌握相关操作技能。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带着困难请教,带着思想交流,带着心的汇报,也带着收获和喜悦再回到实验工作的一线上。把育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要求内化为教师教育价值观和具体的教育行为及研究与实验的动力。这些实验骨干教师在学校给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作专题讲座、上汇报课、做研究课,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水准,为课题研究和实验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听辅导报告近十场,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20多人,每年专用经费都在1万元以上。
⑸开设“家校联系中心”,加强家校联系。2007年初,我校开设了“家校联
系中心”,由关工委参与,由学校校长亲自担任主任。联系人员的组成除了学校的兼职教师外还聘请了福利院、派出所、卫生院、党成校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为兼职教师;几年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二、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9年6月)
⑴建立部分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工作启动后,我校从2007年起,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陆续为近百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对样组学生人格特质进行测量,记载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变化、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活动等情况,对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变化的情况进行记载,并简要说明原因。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认真填写学生成长情况、在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有迹可寻,有案可查。
⑵认真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每班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授课。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生心理训练》为主要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授课内容,如“如何调整考试焦虑”、“远离烦恼,快乐心情”“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表演、辩论、游戏、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⑶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⑷加强计划管理。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坚持做到活动有方案,实施有力度,过程有监督,事后有结论。三年来,课题组按计划开展工作共形成文字资料50余万字。
⑸创设“愉快心情聊吧”。我校的“愉快心情聊吧”由心理辅导教师值班,下设15个流动咨询室,由各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教师。每个班都设有联络员,一旦发现哪个学生情绪不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又腼腆、害羞的学生,学生联络员就会及时上报给负责心理指导的教师,老师会主动把学生请到聊吧谈心,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障碍。我们还聘请一些知名心理专家为兼职心理辅导员,他们和学生之间可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协助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了“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咨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为400余名学生排除了学习心理困扰,收集了100余份心理辅导案例,为我校心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⑹加强团体辅导,排除学生学习心理困扰。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学习负担重、家庭压力、社会现象、学习兴趣培养等问题,我们采取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集体辅导对于帮助孤独、害羞的学生有其特殊的功效,进行多项交流,可形成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从而有助于参加者问题的解决和障碍的排除。
⑺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开展以来,课题组共进行了3次学习心理特质测量分析。每次测量课题组都认真组织,由专门实验教师进班进行问卷,而后由专门实验教师评分并给出定性评价,同时绘制出学习心理变化曲线图。为了弄清学生学习心理变化情况,对测得的数据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每一次测量都要进行繁杂的数学计算和心理测量分析,如将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再计算样组个体的百分位等等。为了使实验结论科学客观,实验教师对每一个数据都要进行重复演算。科学的统计结果与客观的分析对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同时为研究与实验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夯实了科学依据。
⑻加强成果意识,积极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三年来,课题组共组织了二次实验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一次阶段性成果申报活动,二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展示,共有十几篇实验论文获省市奖,多篇实验论文在全国不同刊物发表,三节实验课在市获一等奖,还收集百余篇实验论文和案例。
⑼加强档案建设。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的缩影,它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将来的资源。课题组从启动实验到实验结题,都十分重视和珍惜研究的资料。做到了平时收集、期末梳理、年终分类、结题整合。同时,规范齐全的研究档案资料也为深入研究课题提供了再生性资源。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2月)
⑴专题会议研究课题结题工作。2010年初,“‘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要高质量的结题”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学校教科室负责结题协调工作,且每月向学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为保证课题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结题,学校在经费上提供了保证。课题组随即再次召开了专题会议,通报课题研究和结
题情况,并将课题结题工作任务分解到人,限期完成。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课题按期保质结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⑵认真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尾声,为肯定实验教师的工作价值,课题组认真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门归类、汇编,结集成册。整理的各种资料近50万字,图片百余幅。整理的资料包括问卷调查报告、开展的活动材料、教育措施材料、心理教育优秀案例、心理教育优秀教案、实验论文等。编印了教师论文集、典型辅导案例集、教师心理教育案例集等,为下一轮研究与实验积累了宝贵的档案资源。请专家进行结题指导,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对在研究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对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适当调整,在管理中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发扬教师个性特色,利用其个性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热情,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通过教师梳理在研究过程中的细节,反思研究中取得的成效、收获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研究工作作指导。对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几年来,多名教师荣获“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荣誉也多了起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学校,关工委家长学校先进学校,区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家长示范学校,荆门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牌楼中学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
学分是用来测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 我国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各类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均规定了相应的学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模式, 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试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模式。学分制收费作为学分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配套措施, 在整个学分制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件下, 搞好收费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1 实行学分制收费的意义
1.1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
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后, 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关课程及任课教师, 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经济承受能力自主确定修业时间。这将促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及认真备课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设计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学习方式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 实行学分制收费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
1.2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行为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因此学生需要付费才能接受教育。以往的学年制收费模式通常是在每学年初, 根据专业设置情况按物价等部门核定的固定标准收费, 缺乏必要的弹性和透明度, 广大学生和家长也很难了解到高校的教育成本究竟是多少。而学分制收费模式是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好学分单价标准及各个专业应完成的总学分数, 报政府物价、财政等部门批准后执行, 学生只要根据所选课程学分乘以学分单价就能清楚应交的学费总额, 从而不需再去缴纳学分以外的任何杂费。因此, 学分制收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透明度, 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教育收费行为。
1.3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 降低学费欠费率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学费的逐年攀升导致贫困学生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高校的学费欠费率也不断升高。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 由于地区经济不发达, 高校贫困生的比重更大, 导致许多高校的学费欠费率居高不下;另外, 在传统的学年制收费模式下, 由于学校收费管理制度落后,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恶意欠费, 从而也造成学费欠费率相当高。然而, 由于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 贫困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经济实力选择在不同年份的选课数量, 也可以在规定年限范围内决定是否提前或延后毕业。因此, 实行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 降低高校学费欠费率。
2 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行学年学分制收费, 未能体现出学分制收费的特点
目前, 就学分制收费的实施来看,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收费模式, 而未实行完全学分制收费模式。学年学分制下的学费标准, 通常是将传统的学年制学费撤分为专业学费 (固定部分) 与学分学费 (变动部分) 两个部分。以某高校文法财经类专业为例, 假设学年制条件下的收费标准为4500元/年, 本科4年的应收总学费为18000元, 实行学年学分制收费后, 规定的总学分为170个, 学分单价为80元, 则学分学费总额为:170×80=13600 (元) , 专业学费为: (18000-170×80) /4=1100 (元/年) , 由于专业学费仍带有学年制学费的痕迹, 对同一学年少选或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有失公平, 因此并未体现出学分制收费的特点。
2.2 学分制收费管理工作复杂、难度较大
实行学年制收费管理, 同一专业的学费标准相同, 可按专业、年级和班级等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 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修满最低总学分并交纳费用即可毕业, 因此学生可以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修读学分, 从而打破了按院系、按年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 管理方式也由以往的专业、年级和班级管理转变为对学生个体的管理。每个学生缴纳的学费会随所选课程学分而变动, 而不同学生所选课程不同, 其缴费金额就不同, 这就必然使得学生收费数额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另外, 学分制学费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教务部门的选课信息数次调整后核算而来, 教务部门的学生选课信息经常变动将使收费工作具有长期性。有些高校实行的学年学分制收费, 不管是专业学费还是学分学费都在学年初预收, 在每学年年末根据多退少补原则进行结算。但各高校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与教务选课系统往往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 在未能实现两个系统有效对接前, 由于不能自动获取学生选课信息并自动生成学分学费, 势必造成学费清算工作的量特别大。由此可见, 学分制收费管理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收费管理难度更大。
2.3 学分制收费标准难以合理确定
我国现行的财政价格管理体制与高校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不完全配套, 单位学分收费标准难以合理确定。这是因为各高校收费标准主要是由省 (市) 级政府物价、财政和教育等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一核定的, 而未完全按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教学成本测算, 学分收费标准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教学成本支出。
2.4 学分制收费容易导致学生具有功利化的思想
学分制是以学生在规定年限范围内修满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校的每门课程都有对应的学分, 每修读一个学分都必须付费。这就导致有的学生为了降低学习成本, 不顾课程是否切合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而只顾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修满学分、完成学业毕业了事, 从而会选择难度最低, 耗时、耗力最少, 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 这势必会导致有些学生具有功利化的思想。
3 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对策
3.1 利用数字化校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与教务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
实行学分制教学及收费管理, 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 尤其是教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密切联系和配合, 以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 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依托互联网和局域网建立数字化校园, 充分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 实现教务管理、财务收费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离校管理等系统的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特别应注重学生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与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 通过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实时或定时交互相关数据。实现对接后, 教务管理部门将学生选课信息、学籍异动信息通过共享平台实时或定时传送给财务管理部门作为收费的基础信息和依据, 财务管理部门将收费信息实时或定时反馈给教务管理部门作为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的依据。通过以上手段, 实现资源共享将大大提升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提高了学分制收费管理水平。
3.2 建立与学分制收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实行学分制收费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一, 应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专业的总学分和具体每一门课程的对应学分, 并将国家规定的学年学费标准换算为学分学费标准。第二, 应制定与收费相关的重修管理制度, 对学生选择的每门课程准许一次补考的机会, 补考仍不及格者需重新学习该门课程, 并按原来修读该门课程的标准缴纳学费。第三, 应制定学生学籍异动的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第四, 为减轻收费工作量, 高校可以在每学年初预收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 专业学费每学年年末不退费, 但学分学费应按学生每学年实际修读的学分根据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结算, 直至毕业时清算。
3.3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关键是收费标准的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服从政府宏观调控管理, 不得高于政府物价、财政等部门核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校的办学成本, 如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成本、教育管理成本等综合因素, 合理制定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情况下的学分收费标准。
3.4 加强学分制管理的宣传力度、搞好德育教育工作
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容易促使学生具有“功利化”的思想。为此, 高校应加强学分制管理的宣传力度并搞好德育教育工作, 科学指导学生选课, 合理设计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包跃芳.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12 (6) :149.
[2]常光辉.浅析学分制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12 (5) :149-150.
[3]郑立明.论高校学分制收费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J].价格月刊, 2008 (8) :18-20.
[4]张勇.论高校学分制收费的管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5) :150-151.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32-03
一、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等,资助主要来自国家和学校,其他还包括来自生源地、企业或个人等的资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对学生资助的力度不断增强。200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实施了《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每年为4.5万名高校学生发放奖学金,标准为4000元和6000元;2005年又实施了《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在高校中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其中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额度为每人每年4000元,每年资助5万名学生,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以资助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资助约53.3万名学生;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有关精神,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立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规定助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1]。2010年国家还设立了助学贷款中央奖补专项资金,由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助。除了国家奖助学金,高校也设立各种奖学金项目,如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等,其他企业等私人资助也在不断发展,此外,还有国家助学贷款。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的覆盖面和额度也不断加大。
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 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据统计,当前仅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这三种形式的资助,覆盖面已约占在校生的24%[3]。照此统计,再加上学校和其他私人资助,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理论上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资助。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依据不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不一定能解决每个学生个人全部的经济问题,但至少要能给有需要的学生一定的帮助,那么,一方面要有相当的资金,另一方面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理论上分析,高校学生资助比例基本能覆盖经济困难学生,而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就是每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资助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奖学金,主要奖助学业优秀学生,兼顾家庭经济情况,这部分资助主要根据学业情况,相对便于实施。助学金主要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实施。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贫富差距,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还较高,因此如何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就是助学金发放的关键问题。而实际上,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并不够完善,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简单片面的经济困难标准使认定依据不够合理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总的认定标准为:该生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都可以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依据主要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的其他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或本人的病残、家庭欠债、家庭变故、自然灾害或各种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困难等;日常生活开销情况;以及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实际上,这些认定依据过于简单片面。比如家庭年人均收入情况一项,仅考虑家庭年人均收入,并未考虑家庭资产,这过于片面;考虑家庭年人均收入,并未考虑是固定收入抑或非固定收入,相同的收入若为固定收入,那家庭经济压力将明显低于非固定收入;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未做具体仔细的界定,因此在家庭年人均收入的认识上就存在着随意性。而其他病残、家庭变故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困难,以及日常生活开销等,均没有具体量化的认定指标。调查统计发现,有23.5%的学生认为目前对影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4]。大学生经济困难认定依据总体上缺乏严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容易造成贫困生认定的混乱和不公平,使认定结果不够合理。
(二)流于形式的经济困难考核程序使认定缺乏可靠性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一般是先审查相关的学生材料,再由学校组织经济困难认定委员会进行讨论,最后由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确认。其中审查的学生材料主要是两份信息调查表,一是《高等学校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表》,要求学生所在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盖公章,证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二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但在整个认定过程中,每一步都难以核实。首先是《高等学校学生经济情况调查表》中的各项内容,均由学生自己填写,填写之后到规定所在地行政部门审核,这些部门一般不会去审查,甚至有的先给空表格盖章。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个人信息和税收制度,即使地方审核部门对学生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可能也难以做到十分客观全面,因此两份审核资料的情况均缺乏客观核实;而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经济困难认定委员会,根据平时考察的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一些较为突出的贫困生或存在消费较高情况的学生情况外,一般贫困生的情况难以做比较或判断,有时还存在受各种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等情况,所以认定委员会的工作也较局限;另外由于高校一般几百名学生配置一位辅导员,学生的人数较多,辅导员的考察也同样有局限性。因此学生本人就成为其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5]。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并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调查发现,有45%的学生认为学生填写的本人家庭情况调查表不真实[6]。由于观念心态差异等原因,有些学生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有些学生却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困难事实。所以实际上,高校的学生经济困难认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认定,缺乏可靠性。
(三)笼统的等级划分使经济困难认定标准较为模糊
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一般将贫困生分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和特别困难三档。第一,一般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大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非义务全日制教育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第二,比较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大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变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4.家庭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第三,特别困难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5]。笼统地将贫困生分为几个档次,不便于了解学生的最真实情况,实际上学生的困难程度不尽相同,分档次认定笼统又模糊,容易造成资助过度或资助不足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已形成一套操作程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原因,认定标准设置较为简单笼统,在认定操作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使认定工作不够客观,以致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了有些真正的贫困生未能得到资助,以及一些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困难行为等现象[3],因此,贫困生认定结果缺乏客观性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2007年3月,温家宝在全国人代会上宣布,在我国实施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教育部、财政部连续下发了《关于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国家助学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地把每一分钱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缺乏客观的经济困难认定机制,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当前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任务。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家庭、学生、学校、相关行政部门,以及信息制度等多方面的工作,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该项工作的科学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当前,建设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既要加强该项工作的研究,又要重视该项工作的实践,从各方面不断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完善当前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一)根据经济困难认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
1.紧密结合资助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学生个人的相关信息主要由学生提供,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措施,学生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对资助的认识,学生的诚信等思想政治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假贫困生”,或者由于自卑而不愿透露经济困难信息等情况[6],高校的资助工作者要做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会关爱别人,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树立和介绍诚信的典型和榜样,不断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以各种诚信来影响学生,积极关注影响学生诚信观的各方面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资助工作的意义,让贫困生明白,贫困不必自卑,资助不是廉价的同情与施舍,而是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关怀。作为受资助者要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因此,资助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师生在贫困生认定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学校资助工作要使贫困生认定工作尽量符合学生经济状况的实际,就要根据贫困生认定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努力。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国家规定、地方政府的审核、学生本人的信息提供、其他学生和老师的考察和意见等,参与的部门与人员较多。在当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下,高校的资助工作要改进贫困生认定工作,就要从便于影响和控制的环节做起,从身边的环节做起,从提高参与学生和老师的作用做起。在当前,由于辅导员的配置人员较少,老师的监督作用较为局限,因此,资助工作可以更多地向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或者其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学校工作人员等做宣传,让更多老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人员,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学生,他们同样担负着育人的任务,他们的参与有利于发现更多问题,同时也扩大了贫困认定中的监督作用。另外,学生在参与贫困生认定的评议过程中,也存在着了解不够充分,或者人际关系影响等因素,而影响到评议的客观性,因此,资助工作要更多地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交流,特别是号召学生干部要多关心和接触同学,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增强学生的正义感,使同学们也能更好地参与到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来,从而充分发挥师生在贫困生认定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
(二)针对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1.加强经济困难认定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工作
一方面,理论上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资助。但实际上,不同地区、不同规模或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的专业,贫困生的分布情况,包括贫困生的比例及贫困程度等,可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着各种问题,各高校的实际操作都有可能存在主观性,实际工作效果也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改进当前学生资助中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首先各校要加强对自身资助工作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等各种方式,了解当前各高校的资助工作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了解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了解资助工作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相符程度,了解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使高校了解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了解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资助工作,特别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提供思路。
2.结合经济困难认定要求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从贫困生认定依据到程序等,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建设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除了要全面了解当前资助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当前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还要认真分析,针对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实践和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针对当前认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各种主客观条件,研究如何界定贫困生,如何全面合理设置贫困生认定指标,如何对指标进行量化,对贫困生相关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核实,如何促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协作与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的动态化管理等问题,并根据研究的结果,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使贫困生认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最终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EB/OL].(2012-9-20)[2012-12-20].http://www.xs
zz.cee.edu.cn.
[2]何苏.优化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J].大众科技,2011,(12):216-218.
[3]林思远.高校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经济困难行为分析及应对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160-161.
[4]王中对,潘玉驹,胡亦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研究——以温州大学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8-43.
[5]朱丹,翁渊瀚,侯芳,胡慧娟.贫困生身份认定工作的路径分析与问题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贫困生认定工作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119-120.
【高校学生收费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09-07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07-11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07-08
高校学生会存在的问题10-01
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09-12
高校学生述职报告06-19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10-15
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