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中外协作办学作为一项全新而关键的高等教育办学方法,然而因为这种办学模式其内在具有特殊性,所以使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困难性。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篇1:

“PDCA循环”指导下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摘 要:文章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需求出发,提出可以运用“PDCA循环”理论来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管理问题,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测与改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合作办学;学生管理;高校;模式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过程管理的新方法[1]。ISO 9000:2000族标准中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它是一个趋向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旨在关注组织的绩效改进和使顾客与其他相关方面的综合满意,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实施持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进而履行组织使命。而“PDCA循环”理论恰好对其有了最好的诠释。“PDCA循环”包括过程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四个部分。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最终又相互影响。该方法的运用使整个组织的管理过程体现了很强的系统性、信息关联性、可控性等特征,促进组织的管理高效运行。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PDCA循环”来指导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希望通过系统的过程设计,提出一套适应合作办学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管理和合作办学项目健康运行。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已三十余年,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学制设置也有区别,有“4+0”、“2+2”、“1+3”、“3+1”等等。但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2)外语能力高低不同;(3)家境普遍较好,经济负担能力较强;(4)家长的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未来有规划有主见;(5)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拥有比较好的性格条件和交际能力,独立意识强,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是往往比较自我;(6)学生缺乏归属感,中外双方的管理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被管理的欲望;(7)课程量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8)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疏忽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却未能有一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管理队伍更是严重缺乏,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下降,甚至于有些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濒临停产。

二、“PDCA循环”指导下的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

(一)过程策划

这个实际上解决的是服务对象培养结果的顶层设计问题。在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之初,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顶层设计,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涵盖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就业、升学等方方面面。

各个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式等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学生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主要是针对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培养过程的衔接关键点等等。规划可以通过新生的专业介绍、家长会、新老生的座谈会、优秀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传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之初就对自己的专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出来干什么、本专业的出路有哪些等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加强入学教育,有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们带着清楚的认识和目标来度过大学生活,完成相应的学业。

(二)过程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过程策划的检验和及时调整再运行再调整的过程。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管理。这个是整个学生管理过程实施的主

线。就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合作办学采取的二级学院托管管理模式来说,学生学业的管理一方面来自校级的主管机构,比如国际学院、教务处等,但是主要的还是学院的管理。在学院的学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1)国际国内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及平衡;(2)课程计划要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中国国情;(3)注意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语言的课程比重应该较大,为今后国际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克服语言障碍,融入“全英语”环境[2];(4)校级主管部门应该对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开绿灯,进行特殊管理,有特殊的途径和渠道,比如网上选课系统单列,学生学分系统与外方及时对接等。

2.生活管理。加强学校后勤的服务意识,开辟出公寓、食堂、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的管理阵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往往别人看待他们时都带有“有色眼镜”,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伤害。本着培养好每位学生的原则,后勤的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教育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阵地,对学生进行归属感、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后勤管理人员与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学习等方面的调查,及时掌握数据,对学生培养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和匡正。

3.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之前进行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锻炼的阵营。我们要根据合作办学学生培养特点组建特有的社团,开展特色活动。比如针对外语学习,可以成立英语沙龙,直接聘请外教作为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除了进行外语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帮扶活动、国外学习生活介绍等,甚至于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其他社团进行科技发明创造、文化交流等等

4.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心理特点,寻找出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因为基础薄弱感觉学习压力大,加上周围人“有色眼镜”的对待,往往使这个群体产生被孤立的效应。作为管理者,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和了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有些共性的现象要提交学院或者学校主管部门解决,尽量让学生满意。对有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家、校、学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防患未然。

5.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国外的教育,国外的一些生活理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慢慢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思想也冲击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上中方为配合国际化教学,削减了一些应有的思政课程。这些都对合作办学的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通过网络、班级微博、微信群、QQ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等形式,向学生宣扬正能量,做好高校“育人”的职责。

6.就业教育。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要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就业教育。针对学生就业、出国、考研三个毕业选择,学校要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对于就业人员,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3],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人才。

以上几个方面是学生培养过程实施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环节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改进。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文案工作,为以后过程策划的改进提供素材。

(三)过程监测

家、校、学和社会第三方四维一体的过程监管。包含实施中和实施后的检测两个方面。

1.实施中检测:主要通过家、校、学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监督。在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家、校、学三方的联系网络的建立,建议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就建立家长联系卡,由家长填写,取得最准确的数据,方便日后联络。

2.实施后的第三方检测:由社会普遍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办学效益数据等,进行办学成果的反馈。这个第三方最好不要固定,几年一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四)过程改进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优缺经验,及时总结,结合过程检测中得到的相关结果和数据,对整个培养过程实施改进,以期对项目初始的过程策划有指导意义,形成循环效应。

1.突破型改进。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突发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对现有的培养过程进行重大变更,或采用全新的过程来取代现有过程。

2.渐进性改进。是对办学过程中的持续性问题,如培养方式等进行的渐进性的改进。

(五)循环运用与管理

整个四年培养过程结束后,意味着下一届学生如何培养。而解决这个问题,完全依赖于上一轮的培养过程中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的相关经验和优缺点的总结,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精华的做法再运用到下一轮的运行中。

三、“PDCA循环”指导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

第一,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顶层设计根据项目运行的需求和项目资源制定培养目标,建立比较明细的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第二,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自上而下,先高后低,进行培养过程的优化设计,简化、调整、适当归并培养过程中的任务,确定各任务之间的交互形式;对每项任务进行定义和描述,确定任务过程的功能目标、投入和产出,确定学生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并由此建立起学生培养的过程模型。

第三,按照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制度设计,并根据过程实施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调整。

第四,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主要目标,以过程检测中反映出的数据和特征,持续改进过程实施。

第五,应用控制论的方法,将办学的任务实施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机构,运用反馈控制等方法解决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控制问题。

第六,注重管理的细化,无论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社团活动还是就业指导、出国培训等方面,都关系到整个办学的成败。

以上“PDCA循环”指导下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型的建立,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支强劲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应有明确的思路、饱满的热情、细致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敖景.过程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毛海峡,马秀利,陈海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陈浩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4,(4).

作者:吴健康

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篇2:

试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摘 要】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中外协作办学作为一项全新而关键的高等教育办学方法,然而因为这种办学模式其内在具有特殊性,所以使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困难性。基于此,本文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 完善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跨国高等教育随之而来。介于此, 作为我国新生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外合作的办学教育迅速发展开来。中外合作办学和国内的高校普通教育对比而言,其教学模式与目标具有特殊性,所以合作办学下学生的特点也会与一般学生相区别。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的班级里,此类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普遍十分优越,这些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仅仅追求自身的感官快乐和满足以及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优越感很强,他们在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世上多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考虑个人感受和个人意愿,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很少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于他们中很多人不明确其人生目标以及个人理想,缺乏对人生的规划。

(二)学生因压力大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按照我国高等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件,国内外院校对于参加合作办学模式来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其中,要求外语语言的学习和有关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合作办学下学生所要面临的重要困难。因为有些国内院校就读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其专业课程与满足国外院校所设置的语言水平,还要注意培养国内院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将会导致学生出现多方面的压力。如果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会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难以适应外国文化

针对那些将要到国外就读的合作办学的学生而言,应在国内期间提前掌握国外的文化与教育体制,这会使他们在出国后能尽快适应其生活以及学习方式。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诸多原因,对国外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国外的教育体制也十分陌生。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不强,解决困难能力差,甚至有些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如何应对。一旦这些同学到了国外,因为文化冲击和不适应教育体制以及语言环境,将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这样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二、中外合作办学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合作办学模式特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在建造合作办学模式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务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殊性,营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首先,在普通教育模式基础上增加教学设施,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改善合作办学教学环境。其次,健全合作办学管理体制,完善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再次,营造合作办学良好的班风、学风,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打造合作办学特有的校园文化。最后,将合作办学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体制建立起来,密切配合学生家长,使学生的家庭环境更适合其身心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中外写作办学学生应具备怎样抓住压力的尺度和如何调节压力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并根据学生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判断内心压力程度,了解自身承受能力,并学会如何将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对一些特殊的群体一定要特别关照,例如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等,注重对该群体中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思想动向要给予密切关注,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内心压力得到减缓,以防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妨碍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健康。

(三)高校学生的适应与应对能力

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下,激励学生勇于肯定自我,使学生在正确分析、评价以及调节自我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培养学生在洞察新环境下的敏锐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环境对自己的要求,确定新的努力目标,使学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提升上来,从而尽早适应新环境以及新变化。鼓励学生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积极应对,让学生学会冷静的分析问题。对于一些同学适应能力以及应对能力方面较差的现象,建议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其在适应以及应对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中外协作办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合作办学模式下,对学生管理的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转变过来,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模式得到创新,以便我国每个领域面向世界的综合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形成,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毕红梅. 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2]罗栋.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18-20.

[3]覃美琼.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2(5):55-56.

[4]肖地生,顾冠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9-12.

作者:俞海宝

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研究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自兴起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培养国际化的优质人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遍布全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此类专业作为自己的求学平台。但在项目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6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在留学的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低门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其现状,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辦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3]张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1(5)

[4]田菊会,刘辉,李含章.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6(2)

作者:徐昕 田文艳 李燊

上一篇:中国改革开放主题的演讲稿下一篇: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