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毕业论文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析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毕业论文(精选3篇)

探析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毕业论文 篇1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和非洲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然而在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双方经济互补性进行讨论,从多角度探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若干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挑战;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非洲已成为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来源地。中非经贸往来也随之高速发展: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该数字则迅速地上升至255亿美元。20底中非论坛峰会的召开则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合作。在前11个月双方贸易额即达到了1148亿美元。目前中国在非洲是仅次于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的经贸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双方经贸来往的商品结构丰富。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向非洲出口商品基本为日用品、家电产品。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也开始出口诸如飞机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非洲主要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林初级产品、矿产品以及石油。

(2)经贸合作领域得到两人拓宽。除了传统贸易商品的对非出口外,根据 “走出去”的方针,我国企业开拓了内容更为丰富的经济合作方式如对非投资、工程承包。我方投资的几百个项目不但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还促进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除了贸易、资源开发、加工和农业种植等传统领域外,我国还开始向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1 中非经济的互补性是双方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空间有限、产能过剩、外贸依存度高的问题。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其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日常消费品的供应,因此对轻工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非常大。而中国相关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非常适合非洲市场。因此非洲大陆可以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的出口地。

非洲大陆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的许多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一。而目前我国资源状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许多资源必须大量进口。如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净石油进口国,而目前的进口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大陆的资源对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中国向非洲进口各类资源,同时向非洲出口所需的工业制成品,这种合作方式可使双方能够达到双赢。因此经济的互补性使中非双方经济合作存在着巨大空间,其前景非常广阔。

2 中非经贸合作中问题和挑战

尽管今天中非经济合作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未来被普遍看好。然而在合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1)部分国家同中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由于不少国家的对华出口产品种类及金额有限,因此对华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该问题对于那些同中国没有石油贸易的国家表现地尤为突出,长时间的贸易逆差必然会产生相关的贸易摩擦。因此目前的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从非洲进口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贸易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2)中国商品的质量及品牌形象有待提高。我方出口商品基本为中低档日用品,以及低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再加上经营主体也多为各类的个体批发商,因此给人以中国货是低档,廉价的印象。同时许多产品质量差,比如中国出口的摩托车虽然价格低廉但是故障频繁。此外由于有的企业甚至将非洲视为积压商品品的处理地,使大量的伪劣产品流入非洲,这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产品在消费者当中的形象。

(3)相关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由于某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同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产品的进入必然对相关的产业产生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非洲的纺织业尚为弱小,中国纺织品的进入对当地纺织行业冲击很大,导致许多企业经营困难,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就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通常集中在轻工产品、纺织品等行业,但近年来机电产品的出口也有贸易摩擦现象。

(4)中国在非洲市场上面临西方国家的竞争。由于非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中非经贸合作必然会触动它们的利益。因此为了继续维护其在非洲大陆的地位,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调正对非政策,政要频繁访问非洲,并且提出了减免债务、增加援助、加强投资等措施。法国同英国由于具有长期的殖民历史,更是希望确保其特殊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调,西方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是掠夺非洲的资源。

(5)对非洲贸易过于集中。目前中非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多数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依旧不足,如年中国同南非和安哥拉的双边贸易额就占中非贸易的`40%,中国自安哥拉进口额占自非洲进口总额的38%。在投资方向上中国企业也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基础设施方面,而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和行业如制造业、开采业上进入不足。

(6)企业界对非洲了解甚少。受非洲市场良好前景的吸引,许多企业有到非洲发展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而难以付诸于行动。已在非洲扎根的企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些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工作,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重复交不必要的“学费”。此外由于非洲情况和国内情况大不相同,企业在落地时还要面临适应语言文化,当地政策方面的困难,所以入乡随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7)中国企业无序竞争,目光短浅。其无序性体现在各企业业务上各自为战,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不惜低价竞销,甚至扰乱整个市场。如在项目投标中经常出现不同的中国企业在争夺同一个项目时相互毁誉、自相残杀、竞相压价,最后使得中标者惨淡经营。目光短浅现象则体现在除了某些企业不讲诚信,大肆销售劣质产品,存在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外,还有投资企业将国内的恶习带到非洲,出现了如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某铜矿46名工人遇难的事件。

3 关于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健康发展的看法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来改变目前的局面,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尊重文化差异,谨慎投资。由于中非之间的国情相差甚大,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的经验照搬过来。企业主必须事先通过商务考察来实地了解当地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需要认真分析投资国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市场容量等信息,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制订投资方案以避免盲目投资。政府也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介绍非洲情况,推广相关的政策。我驻非使领馆可以派工作人员回国内举行有关的商务讲座,使我方企业能够较好地了解当地情况,规避投资风险。

(2)国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贸易方针。国家应当通过对出口商品的特点以及进口国的需求分析来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贸易重点,以争取经贸交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另外我方还要加强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国家的贸易,对于部分国家对华贸易中的逆差现象给予充分的重视,可采取措施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力度以达到减少贸易逆差的目的。

(3)重视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限制某些有可能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支持我方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以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方式占领市场。另外鉴于我方出口商品多为中低档次的产品,容易同当地产品引起竞争的情况,国家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采取措施提高我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如发生双边贸易摩擦,我方应当积极地通过友好协商给予化解,而不能演化为贸易战,甚至因此损害中非间的友好关系。

(4)积极树立我国在非的正面形象。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特别是其将中非贸易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对非投资称为“新殖民主义”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坚持以互惠互利共同双赢为方针,保持中非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友好互信合作关系。面对西方国家试图离间中非关系的企图,中国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帮助非洲国家认清某些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以共同维护双方经贸关系。

(5)应当规范非洲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应当鼓励成立商会,制定约束机制维护经营秩序,并且建立国内主管部门、使领馆商务处以及商会的定期协商机制。对于损害中国产品形象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降低信用等级、罚款等方式给予惩罚,并将其列入黑名单。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等形式推广国内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企业进入高端市场。针对工程投标中的无序竞争情况,使领馆商务处会同有关部门可设立相关的协调机构,以形成统一对外的局面。

尽管现在中非经贸合作中还存在不少有待提高之处,只要相关各方能够正视以上问题,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可以预见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齐国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12).

[2]张小峰,刘鸿武.中非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1980-)[J].财经问题研究,,(1).

探析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毕业论文 篇2

一、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和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人均收入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经过33年年均9.8%的经济增速, 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已达到6100美元, 是非洲的4倍多, 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十八大”提出发展目标, 即2020年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水平上翻一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2013年到2020年之间, 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速要达到7.3%。

(一)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乐观

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因此追赶潜力依旧巨大。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与美国的差距, 相当于日本在1950年代、新加坡在1960年代、韩国及中国台湾在1970年代与美国的差距。利用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日本取得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 新加坡取得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 台湾取得了20年平均每年8.3%的增长, 韩国取得了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追赶经验看, 中国应该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开放, 发挥后发优势, 发掘出增长潜力, 完全可以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水平基础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考虑到人民币升值趋势, 2020年或之后两三年中国可望达到1.25万美元的人均收入, 成为高收入国家。

(二) 坚持投资拉动经济

笔者认为,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进一步发展, 收入、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当然是目标, 但前提一定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效率越来越高, 交易费用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只能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必须以投资作为载体;交易费用要降低, 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基础设施必须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所以,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放弃了投资, 就放弃了发展的可能。

如果靠消费拉动经济, 最初可以用储蓄来消费。在欠债不多的情况下, 可以向银行借钱消费。但在不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交易费用不降低的情况之下, 靠消费拉动经济是无源之水, 不可持续。当然, 我们前几年的投资确实有一定的盲目性, 存在一些低效率的问题。但中国有一句话——“不能因噎废食”;西方也有一句话——“不要把婴儿跟婴儿的洗澡水一起倒掉”, 这其中的道理是浅显易懂的, 这是关系到民族命运的一个判断。历史证据也表明了这一点。如最近笔者所提及的观点:从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只有13个经济体能够以每年7%或更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5年或更长的时间, 这是少数几个真正地从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高收入的经济体,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储蓄率高、投资率高。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消费率非常高、储蓄率和投资率非常低的国家能够持续增长, 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 倡导因势利导的政府

笔者强调因势利导的政府, 但并非强势政府。我们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 也需要有一个有为的、因势利导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要因噎废食, 不要把婴儿跟婴儿的洗澡水一起倒掉。”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总有各种问题可以批评, 但是不能因为政府存在问题可以批评, 就要变成一个无为的政府。同理, 市场有很多问题, 不能说市场有这些问题就不要市场了。一个比较好的讨论这个问题的方式, 即不是去讨论要不要投资或者要不要消费, 而应该是探讨如何去改善投资、改善消费。讨论政府跟市场的关系也不是说要政府还是不要政府、要市场还是不要市场, 而应该是说市场是必要的, 政府也是关键的, 应该怎样提高它的效率。这方面的思维方式应该改进。

中国有一个很典型的城市——温州, 2009年, 该城市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前温州政府是无为而治, 基建交通都是缺乏投资的状态。现在开始走中国投资驱动的道路, 通过城建投资、环境优化, 使温商回归、拉回民间资本。温州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做了很大贡献, 民营经济积极性很高, 在现有技术、现有产业之下赚了不少钱, 也积累了资本, 但是明显的问题是:产业升级特别慢。产业升级必然面临一些外部性的问题, 政府如果不帮忙克服, 企业家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因为风险太大、成功概率太低。为什么温州发生的问题没有在与其相近的城市台州发生?因为台州在产业升级上面做的比较好, 这与当地政府发挥的作用有相当大的关系。比如, 吉利集团到海外收购沃尔沃的时候, 如果没有政府在背后支撑, 不可能以小搏大取得这个商业机会。台州和温州相比, 各种环境差不多, 唯一差距就是政府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 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面临工资成本迅速提高的局面。

(一)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成本提高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据调查, 现在中国的蓝领一线工人月工资在400美元到500美元之间。如果前文所说的发展目标能实现, 到2020年, 其月工资至少为每月1000到1200美元。工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成本, 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力。如果工资达到1000~1200美元, 中国目前非常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会大大增加, 以致丧失竞争优势。

随着工资成本的提高,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 即附加值较高的销售和研发一端, 以及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制造区段则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 转移到劳动生产率和我国差不多而工资比我国低很多的地区生产, 这样我国才能掌握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出去以后, 关键的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还是会来自于国内, 这样也有利于国内产业转型。

(二) 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海外转移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逐步转移符合历史和经济规律。虽然我国东、中、西部的工资水平存在差距, 但大部分中、西部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 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非常快, 中国各地工薪趋近, 因此国内转移的空间不大,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曾将劳动力密集型纺织业、电子加工业等转移到亚洲四小龙, 四小龙在20世纪80年代又把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环节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转移支撑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所以,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是符合历史规律、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蓝天碧海”——非洲

非洲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海外转移的“蓝天碧海”。通过对与中国邻近的东南亚洲国家与非洲的投资环境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这一结论。

(一) 中国劳动密集产业向邻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环境分析

中国附近的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人口规模有限:越南人口是8800万, 柬埔寨人口是1400万, 缅甸人口是4800万。而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加工制造业有大量的工人。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的研究, 国内加工制造业雇佣劳动力有1.5亿人之多。在这种状况下, 把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往越南、柬埔寨转移虽然比较近, 但由于这些地区劳动力市场小, 其工资也会很快上涨。笔者曾对国内和越南制鞋业做过调查。2010年时, 国内制鞋业雇佣工人1900万人, 越南是120万人, 当时国内制鞋业月工资在350美元左右, 越南是80~100美元左右。这几年国内制鞋业开始转移到越南, 越南制鞋业工资迅速提高, 目前已达到250美元。

(二)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的环境分析

对于有如此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 “蓝天碧海”只能在非洲。非洲有10亿人口, 现在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1/4, 很多国家的收入水平甚至不及中国的1/10。转移到非洲可以一步到位地让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掌握渠道和研发, 从而进入到微笑曲线两端的可能性, 并获得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转移到非洲对我国的产业转型也会有很大好处, 生产规模扩大后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和相关产品需求也会增长。

关于非洲的投资环境, 人们的传统印象是非常落后、蛮荒, 政府无能, 基础设施非常差。根据笔者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对非洲的十多次考察, 事实并非如此。非洲有相当多国家社会稳定, 教育水平比我国80年代的水平高, 基础设施比我国在80年代的条件好, 具备了承接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能力。

目前已经出现了中国制鞋业向非洲埃塞俄比亚俄比亚转移的成功案例。2010年, 埃塞俄比亚工资是我国的1/8到1/10之间, 大约是越南的一半, 而其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我国70%, 与越南相当, 所以埃塞俄比亚在制鞋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是2010年, 我国约有制鞋工人1900万, 越南有120万, 而埃塞俄比亚8000万人口中只有8000位制鞋工人。2011年3月笔者访问埃塞俄比亚时, 曾对其前总理梅莱斯先生指出该国具有承接中国制鞋业的潜力, 如果能够像我国国内发展工业园区的方式一样提供一站式服务, 像我国国内省长、书记亲自去招商引资, 由总理亲自招商、派部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投资上的具体困难, 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应该可以很快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过来。

梅莱斯总理听从了笔者的建议, 利用2011年11月到深圳参加大运会的机会亲自对制鞋业进行定向招商引资, 最终邀请到华坚鞋业赴该国投资。2012年, 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产2条生产线, 雇佣600人, 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2012年12月, 华坚在该国雇佣工人增加到1600人, 当年出口额占埃塞俄比亚皮革业出口的57%。目前, 华坚在埃塞俄比亚已雇佣2500人, 并准备设立工业园区, 在未来3~5年内发展成制鞋业产业集群, 计划雇佣3万人, 而整个集群可能雇佣多达10万人。华坚已成为非洲吸引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成功案例。

思路决定出路。非洲国家过去发展不成功, 相当大的问题是思路的问题。

首先, 过去一向是以发达国家有什么、做什么作为政策制定的参照系。但在发达国家成功的, 在发展中国家却不一定具备成功的条件。前面谈到发达国家的产业一般是一些资本很密集的。大型产业, 而与此相关的是资本密集、风险很大的研发。如果在非洲国家推广这种产业肯定不会成功。但是不幸的是, 现在整个经济学界和国际机构通常建议他们做这样的事情。

其次, 发达国家市场条件都非常好, 市场很有效率, 就让发展中国家改进市场制度安排, 但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多扭曲且基础设施很差, 政府能力有限, 要把各种扭曲都消除、基础设施都改善好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东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东亚经济特点是虽然很落后, 但有些产业也很有竞争力, 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 东亚经济体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比较有竞争力。虽然各种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有缺陷, 但是总有办法靠政府的决心因势利导, 在一个工业园区内搞好基础设施, 然后把经营环境搞好, 一站式服务, 东亚经济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实际上这种发展方式从日本、亚洲四小龙, 到后来中国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其实, 现在越南、柬埔寨也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 经济发展就非常快。今天在非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从产业来讲, 除了资源型产业有竞争力、产品可以出口之外, 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不大。从国家来看, 除了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国家收入多一点, 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没有成功的。但是像中国华坚集团的这样开始, 如果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产业发展起来, 服装产业也可以做起来, 领带、袜子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做起来, 这样其他国家和政府就有信心跟着学。2013年春节前笔者与卢锋教授一起到浙江去考察。因为卢旺达总统听到了华坚成功的案例, 表达了希望有像华坚那样的产业到卢旺达投资, 笔者向他建议了浙江大唐的织袜和嵊州的领带, 他听了想亲自到浙江来招商, 浙江的企业家说让总统来不如我们先去看看, 这样就产生了交流与沟通。当然, 是否成功还需要看政府给企业创造怎样的便利条件, 以及我们是否能够克服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等等, 但因之前已经有了成功的例子, 学习起来就容易;华坚集团能够在整个国际上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因为它代表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就业问题怎么解决?首先假定:不把劳动力密集型环节转移出去, 在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时, 就代表企业现在雇佣的生产线工人一个月工资必须超过10000元人民币, 如果超过10000元人民币, 产品是否能够和工资不到我们一半的越南等国家竞争?如果不能竞争又不转移出去, 那就烂死在中国, 这样就业同样减少, 工厂倒闭也就没有了就业。转移出去之后是不是国内就业就减少了?不会, 因为可以转移到微笑曲线两端, 而且转移出去以后帮助国内企业转型。浙江慈溪纺织机械, 两三年前根本没有纺织机械出口, 现在增长速度非常快, 三四年内从0增到15%, 未来5年可能机器设备有一半都是出口。这样的话, 扩张就非常快, 而且收入水平提高了, 对服务业需求就会增加。因此, 让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实际上是我们更好地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的前提。这是一个过程, 不是说现在把1.5亿就业全部都同时转移出去, 开始可能是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转移出去, 这个过程正好可以让我们的产业转型有更大的机遇。

(三) 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为非洲提供产业不断升级的原动力

当然, 非洲也有一些低效率的地方, 包括政府腐败、不透明, 造成有些项目推进非常缓慢。我国的一些大型央企也在非洲进行了矿业方面的投资。对于矿业投资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双赢, 但确实容易受到很多“新殖民”的批评。矿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 很多基础设施也是为了把资源运出来, 所以一些人认为这也是新殖民的表现。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该投资非洲矿业, 因为自然资源是非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之一, 如果不发展优势资源他们很难积累资金。但是像华坚这样的项目,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能够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和正面评价?因为它解决了非洲发展最困难的就业和外汇问题。笔者在世界银行推动在非洲发展现代制造业时, 没有人相信非洲可以变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华坚集团的成就,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非常小, 跟我们电力、资源项目相比, 连零头都不到。但是它创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外汇, 而且创造了一个产业不断升级的可能,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为什么中国1979年之后经济发展那么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密集加工产业不断升级, 从两头在外变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 不断积累资本和技术, 所以才换来过去33年平均每年9.8%的增长。笔者认为, 华坚的案例实际上就是毛主席所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国外主流媒体、非洲政要、知识界、舆论界也应该看到这一点。我们未来发展和中非的合作, 完全是双赢的。

非洲是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蓝天碧海”, 它给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二次腾飞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载体, 也给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商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非洲转移, 不仅对我国经济有利, 还能够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 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使我国能够贡献于人类的共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企业走向非洲, 可以让我们向百花齐放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张建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纪要内容 篇3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张继华介绍,目前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赞比亚、尼日利亚、乌干达、加纳、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家的3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有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

“今年10月5日,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对于促进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两国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非洲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吉佩定呼吁海南及全国其他各省市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家乘势而为,到非洲开展合作,为非洲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同时,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目前中国对非的各类投资存量已达1000亿美元,共有31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从事投资经营。

上一篇: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下一篇:金融同业业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