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仅仅需要对知识型、学术型人才进行培养,更需要重视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市场缺乏的、有助于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进行培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1:

高职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分析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招生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构成、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技能五个方面探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与应用,从而实现了高职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途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厅于2014年8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中充分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高职计算机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该研究对于推动当前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职业教育与专业角度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需掌握通信工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等。学生要想实现上述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提供专业实训设备以及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

1.2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角度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高职学院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联合教授,展开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培养出企业一线的技能人才。总体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问题。

2 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程度低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并不陌生,但是合作的内容少,程度低。一般高职院校会从企业外聘一些工程师来校教授一部分课程,这些工程师都是企业一线的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来到学校授课,但是授课对于他们来说是副业,首先从心理上不重视,其次对于学校来说,外聘的企业授课人员不如专职教师好统一管理,他们授课方式较随意且不能有较高的要求;授课内容通常是院校指定的,而且教材也是统一订购的,在授课过程中是否融合企业先进的技术全靠企业授课人员自己掌控;授课时间都是完全取决于企业授课人员,且时间变动频繁。

2.2 校企融合性弱

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融合性较弱。一方面,学校只是将一部分课程拿出来给外聘教师上课,甚至只是为了凑数,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评优,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其次,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都有到企业校外顶岗实习的课程,但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对于学院提出的顶岗实习的需求,兴趣不高,他们在政府或者某种压力下,可能会配合高职学院的教学需求,提供簡单的企业文化参观和企业生产观摩,学生的专业技能依然来自课本和在校教师的传授,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内容依然是分离的。

2.3 学校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首先,学校对于企业外聘教师监管较弱。例如教学检查一般都会将企业教师列入不考查范围,更不用说上交一些必要的教学文件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外聘教师的责任感。其次,尽管对于外聘人员,学校会按照课时标准发放经费,但是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评价标准,单纯地按照课时数发放,忽略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最后,学校对于外聘教师没有奖励政策,甚至没有聘书,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致外聘人员的随意性,只要能讲课就可以。

3 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

校企一体化招生模式,企业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包括人才需求数量,岗位技能要求等,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制定招生计划,包括招生人数,特殊岗位招生体检要求,以及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招生人数确定如表1所示。对于贫困地区或特殊地区可以采取定向招生,也就是专门招该地区的学生,且毕业后回到该地区工作。

招生可自主招生也可统招,在参加高考或者自主招生考试之前,需要通过企业和学校的面试,面试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主要侧重企业的岗位需求,且满足高职教育的入学要求。这样就能够实现招生即招工的目标,使得学生入校就能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那么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有了,不再迷茫,等到毕业后才明白大学该学什么。

3.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企业提供相应岗位需要的技能知识,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以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3.3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分为两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学院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分为两类专业基础课实训室和专业核心课实训室。对于专科基础课实训室来说,例如电路基础实训室,实训场地和所有的实训器材、仪器设备由学院出资建设;对于专业核心课实训室由学院提供场地和基本器材(例如网络布线和电实训室电路改造,桌椅等),而实训设备和器材都由企业提供。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真正体现了校企共建原则,学校降低的办学成本,企业降低的新员工的培训成本,进而也降低了企业的招工成本。除此之外,企业的员工培训和认证基地也可以建在高职学院,学院可免费提供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主要服务岗位特色课程和顶岗实训内容,全部的建设经费由企业提供,但是学院可提供耗材的费用。

3.4 现代学徒制人才技能

首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也要获得国家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所以学生一定要修满获得学历必需的课程,例如英语,思政类,专业课等课程。此外,学生需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获得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这也是为了以后持证上岗做准备。此外,学生还需获得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相关能力认证。

4 总结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模式确保了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就业率。降低了企业的招工成本和员工的培训成本。其次,该人才培养模式即使学生能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熟悉岗位职责,实现了岗位实习提前,毕业即就业的愿景。除此之外,为确保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順利地进行,校企双方需要共同成立相关人才培养管理机构,共同开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相关教学资源,并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肖凤珍,孙毅芳,赵利达.探析“现代学徒制”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22-24.

[3]顾心怡,杨志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7(28):64-67.

作者:李丹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仅仅需要对知识型、学术型人才进行培养,更需要重视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市场缺乏的、有助于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进行培育。对此,本文从当前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意义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以及产教融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后续合作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0 引言

书本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所进行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往往只是简单地将书本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展示给学生,并根据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测评。这种教学的内容往往非常固定,并且教师在开展这种教学时所能选择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往往也只有非常死板的几种,学生并不能真正对其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其对书本中所展示的理论知识通常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等到实际面临类似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是会感到一头雾水、手足无措。虽然近年来学校为学生增加了模拟实践培训,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难以使学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产教融合,不断加深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及为市场供应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产教融合

1.1 概念

当前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一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往往需要诸多不同的行业来进行基础的资源及能力支撑。作为向各个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产教融合便是产业以及学校这两个相互独立但密切关联的主体,通过对发展理念以及发展资源等内容进行相互整合及互通,同时更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高效发展。

1.2 开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产业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以及壮大需求,对自身内部员工的技术以及质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人才市场当中,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往往供不应求,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伴随这一现象的是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仍旧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毕业生不仅仅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更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导致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鼓励产教融合,鼓励学校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

1.3 特点

首先,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一种复合型的资源融合,在整合产业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各项资源之后,对双方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其次,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重视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会重视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往往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多个管理主体,这些管理主体共同协作,作用于人才培养这一过程。

2 开展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培养定位方面

通过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便会重视学生实际的专业技能发展,对学生的定位也会从传统的学术知识精通型人才转变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会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人才培养结果更能让校企双方满意。

2.2 校企发展方面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人才需求,也可以更加清晰地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展现给学校,学校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招聘以及选择人才的时候,也可以获得更精准、更符合要求的人才资源,产业及学校双方可以获得更有效率的发展。

2.3 市场需求方面

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重视市场需求,使得学校输送给市场的人才与市场中的人才需求更加匹配,学生在就业以及工作发展等方面也会更具优势。

3 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 融合力度不足

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虽然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和产业之间也开始进行需求的沟通,但产业和学校之间往往会由于利益问题增加双方的合作难度,在这一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以及活跃度通常很低,导致双方的融合力度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平。

3.2 教学效果不明显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开展产教融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便会消耗较多的人力以及经济资源,同时还会面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需要面对的诸多风险,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学校在进行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会瞻前顾后,这一教学模式就无法达到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标,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3.3 校企红利少

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及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会由于双方的磨合以及资源交换等原因而获得很少的红利,因此双方在后续合作中缺乏参与动力与意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继续开展下去。

4 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问题的成因

4.1 资源整合难

产业和学校由于经营以及发展的不同,所以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掌握的人才培养资源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不论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模式,都会导致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在人才需求市场中,产业的主导性地位导致双方在人才培养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这使得双方的资源整合难度愈发加大。

4.2 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虽然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会在产业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性影响,但从短期来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为双方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还会使得企业及学校双方因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诸多的风险,这就使得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对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瞻前顾后,在未能见到培育成效及其产生的经济利益时,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度降低,双方进行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5 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政府层面

针对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通过当前的诸多宣传方式,使社会各界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政府方面也需要向社会各界展示自身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以及支持,不断针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行业的培养体系,同时构建完整的产教融合新平台,鼓励产业以及企业间进行合作交流,使得双方之间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互通,使资源整合更有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产业以及学校对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2 企业层面

从企业层面来看,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是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一人培养模式,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会为自身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此,企业层面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观点,在了解这一新模式会为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之后,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人才培养活动,不断加大对学校所需资源的投入,对学校进行人、财、物三个方面的支持,使学校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好更快地为自身带来经济以及优质人力资源。

5.3 学校层面

学校必须立足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在进行自身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使得人才培养活动与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的适配性更高。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将其最终效果更加直观、更加清晰地展示给产业以及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要求来设置人才培育标准,使得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6 结语

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学校的经营发展方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双方的长期坚持,校企双方只有不断坚持,在发展过程中重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并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才能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凤琴.高职院校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研究[J].才智,2017(23).

[2] 梁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8).

[3] 李真.“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1(07).

[4] 郑益仙,胡俊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03).

[5] 安莹,张芳儒,张宇.国际视域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

[6] 杨飞.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與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01).

作者简介:高燕南(1982—),男,山东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室内设计系主任,研究方向:建筑室内设计。

作者:高燕南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3:

“互联网+”高职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

摘 要:本课题是基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理念,遵循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运用云计算和Web mining(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实时追踪各行业高级技术岗位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趋势,并能实现自我改进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系统。该系统力求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提供及时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动态研究系统;云计算;Web mining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互联网+”为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插上了科

技的翅膀,企业业态和岗位技术人才需求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有许多新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岗位产生。面对这些变化,以此类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再也无法沉迷于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我们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显得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有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改进的、动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系统诞生,以便满足社会新的岗位和工种对高级技術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一)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以下五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1.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美国和加拿大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

2. BTEC(the Busy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教育委员会)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3. T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它以产业为推动力量、客户为中心进行衔接中学和大学的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

4. “双元制”工学结合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5.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针对全球工学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的生命周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教育载体,让学生主动地以实践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截至2021年1月,专家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研究成果颇丰,贡献巨大。目前,我国还有部分高校参与了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研究,主要有北京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院校。然而我们还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针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如何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精准、适用、前瞻地“动态”起来。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界广大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改善和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相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言,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速度,落后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动速度,落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

2. 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的开发和设置、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赶不上新岗位对高级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

3. 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无法满足社会对“跨专业”“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

三、“互联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

(一)基于云计算Web mining的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系统框架结构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海量数据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爆发式增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所需的数据,也必须从这海量的大数据中“大海捞针”,Web mining和云计算为这种大海捞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基础。Web mining主要是以Web内容、Web结构和Web日志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用户行为的潜在规律。将云计算融入Web mining中,可以解决Internet上广域分布的海量数据挖掘问题。基于云计算Web mining的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将多种计算、存储模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开发出强大的分析挖掘功能,系统表现为3类节点的结构(见图1)。

主控节点(Master)、计算存储节点(Worker)和服务节点(Service Node):Master在云中是唯一的,它负责调度和协调计算节点之间的工作进程;Worker负责存储数据挖掘所需的算法;Service Node负责存储分好块的XML文件以及执行由Master分配的任务,并把计算结果返回给Master。相应地,整个系统自内而外分为平台层、功能层、服务层(见图2)。

1. 平台层。平台层以计算移向数据的方式,将其强大的动力注入多源复杂数据的预处理、分析、挖掘等过程,并将数据、硬件、软件等资源提供给外界。平台层包含了主控类的节点。2. 功能层。可依据用户需求与喜好自动地进行智能化分析挖掘。依托云平台高效的存储、计算能力,该平台的分析、挖掘等工具具有较高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包括Web mining功能配置、Web mining控制引擎、Web mining建模和重构、Web mining通用框架。3. 服务层。服务类节点包含在服务层内,它把计算结果返回给Master。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通过客户端与Web mining进行自动地交互认知,并获得可视化的挖掘结果。

上述架构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用一个金字塔图可以表示为图3。

本系统提高了可扩展性。数据挖掘处理流程的灵活性,通过动态配置得以实现;后台多种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灵活性,提供结果可视化和提供统一访问接口来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挖掘平台,基于云数据Web mining的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系统具有如下优点:良好的可扩展性、Web挖掘结果的可视化、具备良好的开放性。

(二)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系统的数据挖掘过程

本系统发现数据模式和获取新的知识和规律,归功于互联网上广域分布的海量数据和计算资源的环境。传统Web mining分为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模式评价3个过程阶段,本系统的数据挖掘过程与之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具体体现在它借助了Hadoop的Map/Reduce的思维。

系统在收集人才培养数据时,将Web上广域分布的海量数据转化为半结构化的XML文件(其间需要经过过滤、清洗、转换和合并),再保存到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在传统Web mining中普遍存在存储容量扩展和I/O操作問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避免因机器故障而带来的数据丢失困扰,系统都会将同一文件复制副本并将其保存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上。系统的数据挖掘过程和原理如下:

1. 整合计算和存储

系统将云计算与Web mining融合在一起,使得原本稀缺的网络带宽矛盾更加突出,Map/Reduce的Map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数据传输时间(在5G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带宽仍然有节省的必要)。Map操作没有产生数据传输工作量,但Reduce在操作过程中需向Master传送计算结果而产生工作量。鉴于CPU的计算速度远大于网络传输速度,专家们想通过让输入数据保存在构成集群机器的本地磁盘上的方式来减少网络带宽的开销,提出了以计算来交换通信的编程策略。

2. 运作Map/Reduce

Map/Reduce将大型分布式计算分为Map(映射)和Reduce(化简)两个阶段,表达为一个对数据键/值集合进行串行化分布式的操作。Map将输入数据集合拆分为大量的数据片段,并将每一个数据片段分配给一台计算机处理,以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是一个分的过程;Reduce则把分开的数据合到一起,最后将汇总结果输出,是一个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由两个不同类型的节点(主控节点、功能类节点)来负责的。

3. 迁移计算与备份

云计算Web mining系统的设计,在整合数据的计算与存储时考虑到了计算和存储的迁移,以防节点失效,而普通的云计算系统(Hadoop)则难以做到这一点。由系统完成的计算迁移很快,而通过网络进行的信息迁移较慢。因此,为便于计算迁移时重新找到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块必须采用副本策略。在有副本策略的系统中,只需要找到副本所在地,将计算迁移过去就完成了存储和计算的迁移工作,其效能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4. 改进Apriori算法

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苗在《基于云计算的Web数据挖掘》中提出了对传统Apriori算法的改进设计:将找到频繁项集1和频繁项集2的“工作分配给‘云’中多个计算节点Service Node并行处理,即各个计算节点Service Node分别求出各自局部频繁项集,再由Master统计出各频繁项集的全局支持合计数,并最终确定全局频繁项集,这可以大大提高Apriori算法的挖掘效率”。

(三)实现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的主要技术工具与平

台商

目前已有很多相对成熟的开源软件工具,如,Hadoop、Map Reduce、Impala、Storm等,可以用来进行Web mining 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处理:包括复杂的批量数据处理,基于历史数据的交互式查询,基于实时数据流的数据处理。还有各类商业化云计算平台,例如,Active State、AppFog、apprenda等。云计算平台商有: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AWS)、微软公司、IBM公司。这些开源工具和商业化平台,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系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研究系统展望

上述探索论证过程表明,将云计算和Web mining 技术应用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开发和持续改进方面,在技术理论上是可行的。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速度,使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适合社会需求;它可以高效跟踪新岗位和原有岗位对高级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发和改进、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和建议;它还可以为培养“跨专业”“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依据和改进建议;更关键的是,它可以实现自身的持续改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系统,依托云计算和Web mining技术,借助于当今国内外各类产品提供商提供的工具,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世,并为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动态模式本身的性能和研究数据质量亦将得到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但是,动态模式所赖以实现的现有技术和研究成果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之處。

1. 大数据的处理不注重因果联系,而更关注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不注重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较关注实时性(重数据轻模型),其后果是大数据的质量不佳,挖掘结果的准确度及可信度不高。另外,大数据挖掘仍面临下列挑战:实现智能分析挖掘、可视化融合自动挖掘、创建操作简易的人机交互界面、隐私安全、共享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一般的云计算系统(Hadoop)也能实现存储的迁移,但同时迁移计算和存储两项,则做得很勉强。即便采用副本策略,亦需进一步的研究。

3. Web mining用到的Map/Reduce编程模式,采用以计算来转换通信的编程策略,虽然大大减少了网络带宽的开销,但网络带宽本身的稀缺性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为此,针对以上问题,后续的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与深入,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动态模式对Web mining智能、可靠、高效、高质量等特性的需求。5G技术的普及,必将使本系统的成果转化提前实现。

参考文献:

[1]曲建武.识读大学——一个老辅导员的心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任新社,陈静远.关于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究[J].信息通信,2016(2):171-172.

[3]程苗.基于云计算的Web数据挖掘[J].计算机科学,2011(S1):146-149.

[4]李建中,刘显敏.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可用性[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6):1147-1162.

[5]LAZERD,KENNDY R,KING G,et al. The parable of google flu: traps in big data analysis[J]. Science,2014,343(6176):1203-1205.

作者:陈雄

上一篇:区政消防宣传方案下一篇:党员思想汇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