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用11篇)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优秀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并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同时还要求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注重能力的提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本专业还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论文撰写能力。

■ 研究方向

1、网络通信技术

研究内容主要是IP网络、多媒体通信网以及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实现及应用开发,如VOIP、IP传真及电子商务、VPN等。

2、多媒体通信及应用

多媒体通信的基础研究包括多媒体信息的编码技术、多媒体通信中的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应用研究包括无线宽带多媒体的接入、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

3、通信器件

本方向涉及光纤通信中的光电子器件、无源光器件及光波分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声表面波器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我系有着深厚基础的、是国内高校独有的研究方向。

■ 招生对象

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

■ 学习年限

三年

■ 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

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

C类:

信息与编码理论(东南大学)3学分

通信系统工程2学分

近代电子学4学分

D类:

近代数学2学分

DSP与微控制器4学分

电子学进展3学分

现代通信网络2学分

数字图象处理3学分

语音信号处理2学分

光纤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学分

数据压缩技术与应用2学分

模式识别与信号估值3学分

数学工具软件MATLAB及其应用 2学分

第二外语

■ 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作开题报告。经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3、A类、B类、C类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D类课程则采用各种方式,如课堂讲授,自学,实验课堂讨论,由学生作专题报告等,并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 考核方式

1、A类、B类、C类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由有关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

2、D类课程可采取笔试与写专题综述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性课程必须完成实验,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已修课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提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建议。

■ 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调研,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体现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应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选定研究课题后,作开题报告,由有关专家审议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 答辩和学位授予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2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为了满足企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各高校开始开展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硕士的培养[1]。然而,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由于过多注重学术方面的研究, 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了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以为社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重点学科。然而, 目前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单一导师指导的传统培养方式, 一个导师甚至可以同时培养多个研究生, 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研究面过于狭窄,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自己导师的研究领域中, 很难全面的学习与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5]。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而高校也未能圆满完成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因此, 以单一导师为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须改进与完善。

导师团队培养方式, 即为每一个研究生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以相近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为主要的组织原则, 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导师团队, 同时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6, 7]。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特殊的学科背景, 使得导师团队中不同导师的研究领域可以优势互补、研究资源易于共享、研究方法便于相互借鉴, 这有助于更好的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8]。

2.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2.1 学校培养方式方面

目前, 我国各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设定的, 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高校通常采用单一导师指导的教育模式, 使得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能够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对较单一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 在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进行培养时, 简单的套用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不符合国家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应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而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导师培养方式很难培养出符合现代工业化进程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2.2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而目前高校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仅以为数不多的理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途径, 并未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所具有较高专业知识需求的特点, 设立涵盖面广、专业知识新颖的理论课程, 导致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时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不足。

同时, 在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 学生创新的驱动力不足, 学术视野受限, 不能广泛的了解各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 一个导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范围毕竟有限, 学生在遇到专业性难题时不易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生对电子与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需求也很难及时获得, 使得目前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3 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特殊的学科背景, 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 大多数高校校内实训基地组建较为落后, 很难同高速发展的电子通信领域先进技术同步, 这导致学生在校培养过程中, 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 指导教师的人脉资源有限, 很难为每个硕士研究生提供的高质量的企业实习机会, 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达不到社会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期望。

3.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3.1 导师团队模式介绍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 以多名不同研究方向、相关研究领域的导师组成团队, 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的指导。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导师团队内部任命团队负责人, 结合各导师的专业特长, 对研究项目进行合理分工, 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分工部分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导师指导。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需要硕士研究生掌握的知识面更广, 因此,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完全适用于目前高校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3.2 导师团队模式的优势

导师团队模式能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传授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技能指导。导师团队中, 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学科背景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过程中, 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导师团队模式能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更好的实践能力。

导师团队培养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人脉资源, 促发更多的校企研合作项目,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动手实践平台和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便于研究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相结合,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催生科研创新成果。导师团队在指导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时, 经常性的学术讨论、技术交流, 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前提下, 研究生能够更快的把握科研任务中的技术难点, 寻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继而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3 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 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 提高对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传授,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同时, 导师团队内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培养制度, 确保每位研究生均可获得各位导师的专业指导,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 使学生在进行科研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导师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导师间的优势互补, 完成更多的校企研合作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论

结合电子与通信工程专独特的学科背景, 分析了目前高校在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简单套用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基础, 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提出了以导师团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团队培养有助于提高导师学术领域及学科背景间的优势互补, 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并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利于催发学生的科研成果。同时, 合理的导师团队制度能够更好的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国家提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2]桂志国, 赵冬娥, 王晨光.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4) :7-9.

[3]王建美.跨学科团队科研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4]陈超.博士研究生教育施行“导师团队”培养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2 (3) :89-92.

[5]龙春莉, 谢永祥, 史伟.关于导师团队培养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6) :237-239.

[6]向诚, 张云怀, 王东红, 等.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1) :67-70.

[7]沈远彤, 李宏伟, 肖海军, 等.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2 (1) :100-102.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04-02

1 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而开设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了研究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对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以适应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要求,现在已形成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并驾齐驱的教育格局。然而,由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和学位论文要求等相关规定都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2 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克服原来学术型学位硕士只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的缺陷而新增的一种硕士培养模式,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于同等级别[1]。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在思想上爱国、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与学术研究生培养计划相比,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探索出一套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训练,培养他们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及应用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使其成为化工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

3 建立化工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是一流的实干家。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即改变传统的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来安排。传统的课程安排比较僵化,有硬性规定过多、强调统一及灵活性差等缺点[3]。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开发出一套体现学科前沿性、实践性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另外,也应重视基础理论能力的培养[4]。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方法

课题研究阶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题研究阶段,从选题、选题难度、课题研究及总结等几方面对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加以要求。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一般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研究机构已立项或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着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课题内容涉及化工新工艺、新过程的开发,化工装备及设备的设计,化工新技术及方法在工厂中的采用,化工新产品、新催化剂、新助剂的研制,或为一个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分析等。在课题的选择上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和先进性。另外,在课题研究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提交实践学习计划,进行课题调研并查阅文献,写出开题报告,尽量做到论文与项目的实施同步,并反映实施后的效果。

论文写作阶段对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对其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如学校对其工作的考核不仅包括研究论文或设计报告,还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商议后评定成绩。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

5 规范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度建设

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理论上,在双导师之下,学校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保证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更多关注如下配套措施:一是建立一套合理的企业导师评聘标准;二是建立企业导师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切实发挥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防止企业导师成为挂名导师;三是适当扩大企业导师选择范围,重点关注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四是明确学校导师责任,学校导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全流程负责。而这些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标准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6 发挥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以大型化工企业集团、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机会,学生们能够通过切身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科研、创新能力。此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起到了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有效解决了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张与高校资源紧缺矛盾,有利于保证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能够优化全日制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环境,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跨学科交叉性学习。搭建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平台,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视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的新型实践基地。制定规范的激励机制,比如说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行为予以资助和支持。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且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79-81.

[2]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78-80.

[3]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75-76.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4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年硕士研究生接收调剂考生,并有部分一、二等奖学金(公费指标)给调剂考生。

1、专业介绍: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材料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建于底,至今已经建成3800平方米的实验室,已形成了生物材料、组织工程、药物制剂、纳米医学、生物医学评价等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结构合理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并承担支撑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领域包括:功能/智能化生物材料;医学诊断用纳米生物材料; 纳米药物/基因载体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生物膜材料; 膜式人工器官; 纳米生物学效应; 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新技术及其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调剂复试的基本要求:

(1)校内调剂考生必须符合我校基本复试线,校外调剂至我校考生必须同时达到国家复试线和我校基本复试线。

(2)欢迎有材料、化学、化工、物理、生物、医学、药学背景学生报名调剂

(3)考生考研科目必须含数学。

(4)从校外调剂到我校的考生原则上毕业院校必须是国家“ 985 ”或“ 211 ”或教育部 75 所直属高校。

(5)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为调剂生。

(6)单考生不能调剂。

(7)调剂生应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持同一标准进行复试。

3、考生复试时须携带本人以下材料:

(1)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带学生证)及复印件。

(2)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红色或蓝色公章)。

(3)准考证(遗失者可免交)。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6)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

(7)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

4、复试具体事宜:

(1)制定原则:

复试成绩权重: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百分制)×40%,按总成绩高低排名依次录取,凡复试成绩不及格(60分以下),政审不合格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复试内容:

口试(50%):英语口语10%;专业综合素质40%;

笔试(50%):专业英语10%;生物材料基础40%;(生物材料基础试卷中的化学和生物两部分选一作答)

报到时间:3月25日-27日(上午8:30 C 11:30,下午3:00 - 5:00),

报到地点:凌峰楼1楼大厅

复试时间:3月26日-28日

(具体时间以电话通知为准!)

符合条件的调剂生请直接到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2009年调剂申请表,填写后发传真至我院,交表截止日期为:3月24日。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版至:xmums@xmu.edu.cn或 yange137@163.com,将《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调剂申请表》做成WORD格式,标题写为“调剂申请-姓名-总分”,以附件的形式发送。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网站cm.xmu.edu.cn/。

联系 人:苏老师、王老师

传 真:0592-2183937

email:xmums@xmu.edu.cn

yange137@163.com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5

代码:030505

一、学科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主要二级学科之一。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于2005年设立。该学科点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是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旨在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包括国外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等。

二、培养目标

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伦理道德研究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四)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以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提前或延期毕业按《辽宁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5。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1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基础课6学分、专业课9学分、方向课4-6学分、公共必选课1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拓展课0-2学分。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入学硕士,补修至少2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不计学分,但计算成绩,作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必备条件。

七、学术活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国际性、全国性、省级和校级(包括学院)学术会议、论坛、报告。学术实践活动包括学院举办的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博士生读书会等,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或主旨发言。每位研究生需要参加12次学术活动和学术实践活动,记2学分。

八、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生对中外政治制度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第四学期确定论文选题,选题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论文应有一定创新性或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导师应把握好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等方面,以保证研究生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后,学院组织召开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经导师审核后的开题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研究生院,一份交导师,一份自己保留。第六学期开学初学院组织召开学位论文预答辩会,研究生根据导师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于四月初提交论文定稿,在四月底以前完成论文的打印和装订工作。正式提交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九、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 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 年。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著作: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其他:

梁树发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徐志宏、秦宣主编:《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 年。徐启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6

内 科 学(100201)

一、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总32学分)

(一)学位课程(22学分)

1、公共学位课(6学分)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8学时/1学分

自然辩证法 18学时/1学分 英语

72学时/4学分

2、学位基础课(9学分)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分子生物学 36学时/2学分 临床流行病学 54学时/3学分 卫生统计学

72学时/4学分

3、学位专业课(7学分)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临床药理学 36学时/2学分 临床免疫学 36学时/2学分 内科学

54学时/3学分

(二)限制性选修课(2学分)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医学文献检索

36学时/2学分

(三)临床试轮训与必修环节(8学分)相关学科

(一)轮训 2学分 相关学科

(二)轮训 2学分 本学科轮训 3学分 专业英语 1学分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二、临床实践

1、时间安排

1~18月,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完成三个专科的轮转(每个学科轮转4月,含指导教师所在的科室)。19~-32月,定在一个专科学习,期间可经专业导师小组安排轮转相关科室(2~4月),并有所侧重地加以培养,期间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33-36月,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2、临床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普通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内科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2)做到全面准确询问病史,认真仔细体格检查,掌握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正规书写病写,全部病历质量必须达到甲级要求(按三甲医院要求)。

3)熟悉内科各种常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比较熟练地掌握内科急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6)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压术、电除颤、人工呼吸、药物复苏、抗休克。7)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独立进行重症监护,包括心脏监护、呼吸监护、给氧等。8)掌握常用的内科诊断治疗操作技术,包括吸氧、心电图检查、腰穿、骨髓穿刺、胸膜腔和腹膜腔穿刺等。

9)熟练掌握常见心电图、X线平片,了解B超、CT检查适应证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0)了解各种内窥镜的检查技术,如:胃镜、结肠镜、纤支镜的检查指征及临床意义。11)掌握各种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确用法。

3、临床实践的管理

内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由内科学硕士专业导师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管理并考核,轮转期间,以直接管病房病人为主,分管5~8床,由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或由其指定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具体指导,按各专科要求,完成要求掌握的病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每位研究生轮转期间应同时填写医疗工作记录本,并由指导医师签字。

三、各方向培养要求:

A方案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B方案为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一)心血管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常见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常见心脏病急诊如心脏骤停和阿斯综合症、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失常等。

要求了解: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分类。上述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处理,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洋地黄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要求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特点,心力衰竭的现代概念和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型和处理,心脏电生理的基本知识。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12导联心电图操作,识别心电图中伪差与假象,常见典型心电图诊断(左右心室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低血钾、高血钾、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起搏心律、各种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常见心脏病X线图片的诊断。常见心脏病的心超征象的诊断。

要求了解:心包穿刺术,临时心脏起搏术,常用的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如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超声心电图等。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

(4)操作考核

12导联心电图 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科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适应证、禁忌证、用法、合并症等),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的种类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

2、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能力,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练进行食道调搏20例以上

4、掌握心包穿刺术,心脏电复律术。协助临时人工起搏5例以上,积极参加心衰、心梗等危重病人抢救20例以上。

5、独立诊断各种异常心电图200份以上,能初步诊断异常起声心动图30例以上。

6、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工作。

7、参加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二)血液病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脾机能亢进,成分输血及输血反应。

要求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上述各类贫血的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发病原因、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溶血性贫血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及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特点;正常止血和凝血机理,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诊断(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及治疗;急性与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药物治疗和治疗方案;淋巴瘤分类、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成分输血的指征及各种输血反应的处理。

要求了解:MDS的分类及治疗原则;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常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患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和判断。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骨髓穿刺术及活检的技术和适应证、禁忌证。

要求了解:各种溶血、出凝血实验室检查的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操作考核选项:骨髓穿刺术 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知训、理论,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如急性白血病MIC分型及意义,BMT和PBSCT的适应证等。

2、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能力,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积极参加出血性疾病、急性溶血等危重病人的抢救10例以上,熟练掌握贫血与出血的一般实验检查,熟练进行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10例以上,骨髓活检10例以上,能独立诊断各种骨髓涂片50例以上。

4、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工作。

5、参加专科总住院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三)呼吸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细菌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咯血、呼吸衰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要求了解:结节病、肺真菌病、肺部良性肿瘤、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常规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和X线异常的鉴别诊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进展及临床使用。

要求了解:上述要求了解病种的有关知识。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动脉采血,结核菌素试验,吸痰、胸片X线阅片、抽胸水、雾化吸入给药方法。

要求了解: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与支气管肺泡灌洗、肺活检、胸部CT。

4、考核内容 胸腔穿刺术。

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如败血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抗休克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进展和临床应用等。

2、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10例以上,掌握肺功能操作和应用30例以上,熟练阅读各种X线胸片、胸部CT片各50例以上。

4、积极参加呼衰、气胸、哮喘、大咯血等危重病人的抢救共计50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工作。

6、参加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四)消化内科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反流性食道炎、食道癌、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结肠癌、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及并发症、肝脓肿、原发性肝癌。

要求了解:胃肠道淋巴瘤、腹腔结核、慢性腹泻。

2、理论认识

要求掌握: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消化系统主要症状及体征,如黄疸、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要求掌握临床病种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要求了解:肠结核与克隆氏病的鉴别诊断,腹水的鉴别诊断(门脉性与非门脉性,良恶性),慢性腹泻分类、病理生理及鉴别诊断,腹痛、腹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腹腔穿刺术、胃肠减压、三腔管的使用和适应证、禁忌证。

要求了解:胃镜、ERCP、肝穿刺活检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消化系统X线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阅片。

4、操作考核选项:腹膜穿刺术,三腔管使用。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等,如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胃肠动力与胃肠疾病。

2、具备科学的思维办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证的处理,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练插三腔管5例次以上,熟练胃镜检查50例以上。

4、积极参加抢救消化道出血、肝昏迷及急腹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危重病人10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带教工作。

6、参加本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五)内分泌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各型甲状腺炎。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甲亢的病因学、临床表现、治疗及实验室表现;糖尿病分型、病因、治疗方法、饮食疗法原则;食物热卡计算及实施要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及抢救。

要求了解: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放免法测定激素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内分泌功能试验的原理、定义及意义。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常用内分泌功能试验及测定标本留取要求。要求了解:放免法激素测定操作过程。

4、操作考核选项:糖尿病食物热卡计算。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的知识、理论,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等,如免疫学指标对Gvaves病和糖尿病诊断分型有预后的意义,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等。

2、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悉掌握放免检查各种生化检查在内分泌中的应用各10份以上。熟练掌握各种腺体功能测定20份以上。

4、积极参加抢救甲亢危象、酮症酸中毒等危重病人10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带教工作。

6、参加本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六)肾病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症、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囊肾)、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

要求了解:肾小管疾病、间质性肾炎、肾脏移植。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肾单位和肾脏生理功能,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抗凝剂应用;急慢性肾盂炎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非透析疗法;血液透析法的适应证。

要求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肾小管疾病的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治原则。肾脏移植的抗排异治疗。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各种肾功能检查的运用和结果判断,包括改良莫氏试验。要求了解:肾脏穿刺检查,置腹膜透析管。

4、操作考核选项:改良莫氏试验。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如肾脏病的实验诊断、影像诊断的临床意义。

2、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协助完成肾活检10例以上,参加血液透治疗10例以上,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协助进行腹膜透析5例以上。

4、积极参加抢救肾衰等危重病人5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带教工作。

6、参加本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七)传染病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伤寒,肝炎后肝硬化及其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肝肾综合症的诊断及治疗。

要求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水痘、艾滋病、猩红热。

2、理论知识

要求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知识,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伤寒、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特异治疗,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选择。

要求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胸腔穿刺术及腹腔穿刺术。要求了解:肝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

4、操作考核选项:胸腔穿刺术或腹腔穿刺术。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如人工肝支持疗法,免疫功能检测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等。

2、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基本达到专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练掌握传染病专科各种特异性血液学检测方法。

4、熟练掌握肝穿5例以上,及时参加抢救高热、流行性出血热及重症肝炎、肝昏迷等危重病人10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带教工作。

6、参加本专科住院总医师工作(6个月),胜任本专科会诊。

7、在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和感染病科各临床轮转4个月。

(八)风湿科

B:非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学习病种

要求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要求了解: 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

2、理论认识

要求掌握:本系统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和用药原则。结缔组织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功能,风湿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关节痛、皮疹等常见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自身抗体如ANA、抗ENA、类风湿因子、HLA-B27、抗磷脂抗体、ANCA等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关节穿刺、关节液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要求了解:系统性血管炎、硬皮病、斯蒂尔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骨关节影像诊断方法。

3、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肌肉与关节的检查方法;关节穿刺、关节液检查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

要求了解:唇腺活检的方法和意义,适应证、禁忌证;肌电图对肌炎诊断意义;风湿病相关X线检查的阅片。

4、操作考核选项:关节穿刺术;关节的体格检查。A: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

1、在B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本专科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专科的新知识、新进展等,如生物制剂治疗风湿病、疾病活动/缓解的精确评价、最新诊断标准的使用等。

2、具备科学的思维办法和独立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本专科某些疑难杂证的处理,基本达到内科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3、熟练关节穿刺术(50例以上),能完成唇腺活检术。

4、积极参加抢救高热、重症狼疮等危重病人10例以上。

5、完成一定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见习带教工作。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7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 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 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决定从2009年开始, 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 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 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 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 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 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 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 作为一种新兴学位, 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 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 选择率较低, 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 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 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 课程设置较多, 内容偏难, 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 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 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 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 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 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 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 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 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 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 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 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 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 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 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 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但是由于地域限制, 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 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 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 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 收益难以预期, 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 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 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 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 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 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 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 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 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 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 学院加大宣传力度,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 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 学制2年较短, 可以很快就业, 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 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 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 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 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 B环节为综合环节, 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 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 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 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 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 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 加强案例教学, 贴近前沿知识,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 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 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 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 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 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 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 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 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 环环相扣。首先, 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 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 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 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 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 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 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 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 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 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 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 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 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 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 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 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 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 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 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 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 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 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 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 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与改进, 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防震, 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2) .

[2]虞翔, 汪信, 张建宇, 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1, 24 (2) .

[3]王钰, 康妮, 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

[4]张笑燕, 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3) .

[5]贾桂玲, 刘晓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0 (3) .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对策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其每年招收的MTA学员人数约为20-25人,就规模而言居于国内较为先进的行列。为提高MTA的培养水平,该学院在最近几年先后设置了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生态旅游与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公共管理、旅行社与会展管理共六个MTA专业方向。在近四年的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培养了近百名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也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整,以下是我校在MTA方向设置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为服务地方经济,开设MTA方向应当密切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并且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但是仍然存在与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方面应当借鉴南开大学的经验: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

二、为与优势学校错位竞争,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福建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

三、为有利于学校的招生与就业,MTA的方向设置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针对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在MTA设置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方向,招收了约20个酒店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深造并获得职场晋升。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作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方向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目前我校没有设置这个专业方向,这需要在进一步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王鹏 MTA人才培养刍议[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03 45-48

[2]牛锦霞 MTA:稳定增长,逐渐形成特色——访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白长虹教授 中国旅游报/2014 年/8 月/27 日/第010 版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9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在职)

甲方(培养单位):浙江大学

乙方(学生):身份证号:

一、甲方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录取标准,录取乙方为2014级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学制 2 年。

二、乙方在学制内向甲方缴纳学费共壹拾陆万元整,学费按学年平均在入学报到及注册前支付。甲方凭乙方的缴费收据给予报到注册。

三、乙方在学期间,工资关系、人事档案、户籍关系等不转入甲方;乙方的工资、生活津贴、医疗保险等由乙方工作单位或乙方本人承担。乙方不享受甲方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

四、乙方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五、乙方毕业后由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甲方不发放三方协议和就业报到证。

六、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加盖公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有效期至乙方结束学业时为止。

甲方:浙江大学乙方:学生:

代表:公章: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代章)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造成了极大的改变,但是也是数据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现代企业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便要求大数据实现充分的利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同样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要想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便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加以转变,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处理水平,从而更高的适应企业对信息人才实际的需求,这对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时代有关内容概述

1)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

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最为先进的技术,大数据能够分为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科学以及大数据工程等诸多的领域[1]。其中大数据技术便是指对各类型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数据中存在的有价值信息进行获取的能力。而大数据科学主要是注重对大数据网络运营与发展中进行大数据规律的发现与验证,同时对大数据网络和自然与社会活动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至于大数据工程一般是大数据进行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对大数据时代来说,当前一般公认其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的特征,其一,数据量大,目前大数据具有的数据量级已经由以往的TB上升到PB甚至是ZB,能够看出大数据时代具有的数据量巨大的。其二,数据类型多,数据信息越来越多是视频、图片、位置以及图像等半结构化信息甚至是非结构化信息。其三,价值密度虽低,但商业价值却高,如果以视频信息为例,持续不断的视频监控数据之中,其中具有价值的信息通常只有1~2s,甚至可能更短[2]。其四,处理快速且工具发展快,数据流常常具有高速与实时的特点,并且对其进行作出快速且连续的数据处理。

2)大数据管理有关技术

大数据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和其相关的诸多技术领域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目前应用最多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模型预测等。其中数据分析是通过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与判断,将其中的具有高价值的信息加以提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利用其进行数据的概括与评价,这个过程中便成为数据分析。而数据挖掘主要是将大数据利用相关的算法进行计算,将大数据中隐含的价值信息实现充分挖掘的过程。至于模拟预测是指利用计算机创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对数据实现分析与处理[3]。上述三个技术之中,和大数据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够将大数据处理说成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不断发展出来的一个技术分支。依照大数据处理研究内容的不同,将其细化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科学以及大数据工程等相应的领域。

3)大数据的价值

信息使用者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收集,并对数据实现加工与处理,建立出各个数据间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利用计算分析将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挖掘,以此来对顾客喜好、企业发展以及潮流趋势等相关内容进行预测,并将其最为企业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的依据。当今时期,大数据已经实现在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医疗卫生、零售、交通运输、金融等诸多的行业内得到应用,而且在政府部门的数据中心中同样发挥出了极大的价值[4]。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对该类型资产而言,只有对其实现深入的加工与精炼才能使其实现不断地增值。

4)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当今时期,从相关的文献资料中的能够看出,通过对职业发展趋势实现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根据大数据概念与行业状况加以分析,最终得到大数据已经存在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即人才荒。企业需求的新兴技术预测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仅仅进行智能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随着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对于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有着相同的要求,也就是在具有数据收集与整合前提下,通过科学手段与先进工具实现数据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的决策数据[5]。换句话说便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要求行业信管院一定要对信管知识加以深刻的掌握,并能够对大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实现及时的更新与应用,而且还要拥有着良好的市场洞察能力与数据分析与判断等众多的能力。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

对于现今这个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使信息数据呈现出更快地发展趋势,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却没有显著的变化,即便有所变革,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导致专业定位极为模糊,在制定相应的學科知识目标过程中也不是很明了。比方说,理工科学生更愿意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主要对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选择经济管理方向,上述定位便导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造成该专业显得可有可无[6]。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1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I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1-01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2] 张社民,刘敏.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上一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年4月《雷雨》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