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及产生原因

历年来,司法所在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过程当中,经常发现部分服刑人员存在以下几种畸形心理和不良情绪:一是服刑多年获得假释后,进行社区服刑,仍然心存对社会某些问题的不满,出狱后唯恐被社会歧视,加之对“高墙”之外巨大变化的陌生,从心理上对社会面的一切事物存在揣测和抵触、甚至敌视的心理;二是部分人从监狱出来到社区服刑似乎是“功臣”归来,迫不及待地找政府要吃、要喝、要住房,也不考虑现实中各种救助政策、申办条件具体要求,遇到一些阻力就认为歧视他、刁难他,就开始大吵大闹,提出无理要求,思想极度不稳定,对来自各方面的解释和劝说持抵触态度,甚至到政府机关释放狂言;三是部分判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由于没有实刑经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受到触动,接受社区服刑不是强调自己被冤枉,就是对所犯罪行满不在乎,甚至敷衍矫正相关管理规定;四是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存在严重自卑和焦虑心理,拒绝与社会接触,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甚至有敌视、敌对行为。

综合分析产生以上诸多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社区服刑、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对社会和家庭及自身前途的危害、不能从心理上认罪伏法和悔过自新、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因犯罪行为产生了较强的羞耻感和恐惧感,引发了自身无法排解的自卑和焦虑。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社区服刑期满,也不能真正的实现顺利回归社会,甚至极易引发不安定现象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制度上的管理、行为上的监控、在矫正期不发生意外为最终目标,而更要注重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疏导不良情绪,消除错误的思想意识,将这些“迷途羔羊”引上正路,从实际意义上实现“浪子回头”融入社会,才能有效地避免重新犯罪、消除不安定隐患。

二、采取多方措施,心理矫正见实效

(一)认真上好“两堂课”,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一是在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讲好第一堂课:认真讲解社区矫正管理措施及相关规定,使其清楚了解管理程序的规范、矫正制度的严谨、接受矫正的日常要求、奖惩措施的标准,以此来强化服刑意识预警、打消其敷衍了事、蒙哄过关想法的滋生;与此同时,详细了解户籍情况、居住情况、家庭情况及困难需求,体现政府关心和对其困难的关注,令其感到工作人员真诚的心在温暖他的身心;再有就是鼓励其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创造自己美好未来,增强顺利回归社会信心。二是在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社区矫正之际,再上一堂回归社会课,肯定其在社区矫正期间的认真态度;鼓励其坚持自信自强、振奋精神回归社会,在未来的人生路途中,接受教训,遵纪守法,努力创造自己未来美好生活,使其感到在社区服刑期间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修正了错误,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二)参加法制培训班,普法教育助理性回归

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了在司法局中途之家举办的法制培训班,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心理咨询、普法教育、就业指导等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在社区服刑初期得到畸形心理的矫正、不良情绪的疏导、打开理性心灵之窗。接受法制培训,使其联系自我、联系现实、犯罪行为对号入座,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罪行触犯法律、危害家庭、伤害自己。接受就业推荐、培训,体会政府的帮扶、增强自食其力的信心、奠定顺利回归社会生活保障的思想基础。法制培训班的教育为社区服刑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人生道路中从迷茫走向清醒、从邪路回归正轨的转折点。

(三)专业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隐患

司法所2014年起,与专业心理社工机构合作,开展“益归”心理帮扶项目。一是科学分析了社区矫正人员普遍存在的五大心理问题:自卑、焦虑恐慌、忧郁悲观心理、冷漠消极心理以及敌视心理。二是制订工作目标:减少社会歧视、疏导不良情绪、学会沟通技巧。三是组织了益归蓝天、益归青草和益归心灵等系列小组活动,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坦诚沟通,寻求解决之道。四是开展个案辅导,对于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隐患的服刑人员,由心理咨询师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

(四)落实帮扶救助,促萌生感恩之心

做好特殊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帮扶救助工作,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关键一环。在接收社区服务人员时,司法所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困难需求等情况。针对有就业需求的要主动、热情地帮助联系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推荐岗位;同时对其他不同情况积极介绍劳动保障政策、退休手续办理相关知识和主管部门。针对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入户走访、及时有效地实施帮扶救助解决燃眉之急和基本生活保障,体现矫正工作人员的诚心,令社区服刑人员真正感到在社区服刑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帮,这样,既能疏导不良情绪、消除不安定隐患,还能以此矫正其怨天、怨地、怨政府的畸形心理,达到引导其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回报社会的作用。社区服刑人员左某,2012年因故意伤害判2年缓刑,被原单位开除,左某离异多年,家庭条件差,接受社区矫正后情绪极不稳定,多次向工作人员表达破罐破摔的想法。司法所找出其情绪波动的核心所在,多次帮助其推荐工作,最终左某应聘为消防协管员,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受到单位表扬。同时,左某在参加集中教育活动中,主动帮助其他社区服刑人员疏导情绪,讲解就业政策,以自身行动回报社会。

(五)注重亲情教育,唤起爱心回归家庭

利用入户走访,促膝谈心,宣讲其犯罪给家庭、亲友和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压力、经济上的损失、生活上的困难,以重新点燃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敲击他那麻木的心灵,以亲人所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前途所受到的影响唤醒他应为此内疚的情怀,激发他爱家庭、爱亲友、爱自己的仁爱之心,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补偿回馈家庭、亲人的自信心,实现在心理上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未成年犯童某因聚众斗殴判缓刑三年,一度悲观失望,拒绝返校学习,甚至多次表示不愿回家。司法所走访了解到,童某母亲去世,与继母在情感上有疙瘩。司法所一方面做继母工作,鼓励继母以无私的母爱拉近母子距离;同时叮嘱童某尊重继母,理解父母。继母表示自己工作忙,疏于对童某关照。此后继母主动调换工作岗位,腾出时间陪伴童某,照顾其饮食起居,童某感到了家庭的温暖,逐渐恢复了自信。一年后,童某顺利通过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

三、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

一是社区服刑人员对自身心理问题不够重视,甚至羞于启齿。二是家庭成员出于种种原因,漠视社区服刑人员,只重视其日产生活起居,忽视其思想动态。三是部分社区单位对社区服刑人员存在歧视,以出示无犯罪证明为由,不愿接纳其就业。

(二)专业人才缺乏

尽管一些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承担了一些工作,但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仍缺乏专业心理学人才,特别是在矫正初期的心理评估仍是由矫正干警承担,且心理测评项目相对单一,服刑人员深层次心理问题较难发现。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有效实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广阔的就业通道、充分的资金援助,是需要全社会关注并共同参与的大工程,而目前而言,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社会组织参与之外,社会协同力量仍显薄弱。

总之,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戒除矫正服刑人员的不良行为恶习,帮助修复其破损社会关系,促使其感恩回报社会、学会自立自强,走好今后人生的阳光之路,这将是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的。

摘要:社区矫正工作至今已历时十余年,特别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后,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日趋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使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服刑期间,接受了服刑监管、法制教育、帮扶救助,不良心理矫正,从而顺利地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工作呈现平稳有序、效果明显,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看到多年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社区矫正工作单纯的追求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不发生问题、到期解除矫正不是最终目的,同时应该注重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服刑期间进行各种不良心理的矫正,才能真正地实现“浪子回头”、避免重新犯罪、顺利回归社会。

关键词:新时期,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

上一篇:丹黄散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新生下一篇: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