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通用10篇)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1

机关党组织作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在党政领导机关中的政治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机关党组织中领导干部比较集中,中层以上负责人大部分是中共党员,机关是反映各级党委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机关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关党员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党性是否坚强、工作是否勤奋、学习是否刻苦、作风是否优良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存在的问题

从机关党组织履行职能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有四个方面:

1、协助作用难发挥。机关党组织协助行政领导完成工作任务,这是十分明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究竟该作哪些工作,还不够具体,责任还不够明确,因而效果不够明显。由于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在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上,机关党组织往往情况不明,心中无数,无法服务业务工作,很难起到协助作用。

2、监督作用难到位。监督作用是党组织的核心任务之一,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联系群众以及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监督。但从目前来看,机关党组织的监督乏力,管理松懈,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现象。监督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领导作用难落实。目前,机关党组织实际上成了磨磨嘴皮、跑跑腿子、收收党费、发行(党)报刊、转转组织关系的“行政事务部”,成了无事不包的“不管部”,整天忙于具体事务性工作,无法从全局上考虑问题,无法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4、服务作用难保证。围绕中心,主动服务,这是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又是机关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机关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机关党组织在履行服务职能上仍存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的问题。由于对行政业务不了解、不参与,机关党组织在安排工作时习惯于从自身要求出发,不注意业务工作的实际,无法在结合上做文章,在渗透上想办法,在贴近上下功夫,使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形成“两张皮”,因此行政领导不认可,党员干部不参与,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就成了单打一,起不了作用。同时由于党务干部缺少交流轮岗,接触业务机会少,大部分机关党务干部缺乏专业知识的服务本领。

二、产生的原因

机关党建工作存在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1、对机关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重业务,轻党建,片面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完不成任务要丢面子,挨板子,影响位子;党务工作是软任务,放松点无关紧要。因此,抓党建工作,上级强调了就讲重要,实际上做起来次要。往往是做做姿态,走走过场,使机关党建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

2、机关党组织的职能作用的认识存在错位。一些行政领导、机关干部对党组织的职能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把机关党组织等同于工会组织,认为就是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或者认为,机关党组织工作仅是发展党员、组织学习、动员捐款等,有部分机关党组织实际上成了行政的附庸。

3、对党内监督的思想认识还未到位。从领导干部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甚至对监督反感,有意无意中把自己视为特殊党员,不愿接受机关党组织的监督。从机关党组织来看,有些机关党组织对监督职能缺乏正确认识并有畏难情绪,认为监督是上级领导和纪检部门的事,与机关党组织关系不大,机关党组织是“任务重,砝码轻”,“责任大,权力小”,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上顾虑重重,硬不起来,使党内监督变成只对下不对上、只对兵不对官,监督的应有功能大打折扣。

4、对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也是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制度在实际中难于深入,监督停留在抓学习、抓教育、过组织生活阶段,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运作等深层次监督不到位。

5、工作职责权限还不到位。从现有的领导体制来看,机关党组织一方面要履行“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同级或上级领导的监督,另一方面机关党组织成员的晋升、奖惩、任免、交流、调动、工资福利等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同级和上级领导手中,我县大部分

机关单位的党政领导是同一个人,这为机关党组织履行监督职责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6、机关党建工作缺乏创新。一是理论教育流于形式。二是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一些机关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党员意识淡薄。有的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难于落实,一些党员行政领导不愿意做机关党务工作,把当支部书记当成一种负担。有的机关党组织活动不经常,活动形式呆板、单调,使机关党组织未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三是干部队伍缺乏活力。由于机关党建工作地位不高,作用不明显,党务工作缺乏光荣感和紧迫感,一些党务干部素质不高,难于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年富力强、懂业务的干部多数不愿意从事党务工作。党务干部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后继乏人。机关党建工作的现状使机关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难于凸现。

三、工作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按照上述要求,机关党建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要加强党组织的机制建设。要严格组织生活,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带头参加支部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针对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要按照“抓头雁、促整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把党建工作作为主要领导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的指标纳入干部考核内容;要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点制度,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结合创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型机关等系列活动,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2、要加强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围绕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导机关党组织在服从、服务中心工作过程中,切实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要以增强党组织活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和先进基层组织活动,着力提高机关党组织和党务干部服务第一要务的能力、加强理论武装的能力、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的能力、凝聚人心带动群众的能力、勇于创新善于作为的能力,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以服务和促进发展的成效来检验机关党建工作,使机关党建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作为、有实绩、有地位。

3、要加强党组织的队伍建设。要选配思想理论素养好、熟悉业务工作、热爱党务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干部充实到机关党务干部队伍,抓好党务干部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多渠道拓宽党

务干部的视野,提高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要严格按标准按程序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2

2000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厅, 预防机构开始独立于反贪部门, 探索独立发展的新方向。之后, 全国各省市检察机关纷纷成立专门的预防部门, 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 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 如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预警预测机制、社会化预防工作机制、个案预防工作机制、行业或系统预防工作机制等等。从实践来看, 虽然这些机制的提出或建立及运行对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还不甚理想, 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各地预防工作做法不统一, 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工作方法、程序不系统、不规范;预防工作比较务虚, 常常浮于表面难以落到实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 难以形成预防合力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预防工作的良好运行, 影响了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 预防立法不规范影响长效机制的建立

目前,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仍面临着立法不规范、法律依据不足的尴尬境遇。例如对检察机关预防任务的规定, 仅规定了其具有开展预防调查、案例分析、警示教育、提出检察建议等工作内容和职责, 既没有就开展这些工作的途径和程序予以细化, 也没有对未履行职责行为的处罚措施予以规定, 影响了预防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此例可以看出, 虽然指导预防工作的依据性文件众多, 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立法, 没有形成位阶明晰的法律体系, 依据的统一性、条理性不强, 约束性和有效性不足, 导致预防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不固定、不稳定、不持续, 仍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二) 检察系统内部缺乏协作, 一体化预防工作模式尚未建立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 需要各级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多个内设部门的协同配合。但实践中, 协同效果并不理想。

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的建议

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检察机关要切实立足检察职能, 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定位, 创新工作理念, 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 理顺各类关系, 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预防工作水平, 以促进惩防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一) 进一步完善和构建“预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为科学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 搭建合作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预防效果, 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统一指挥, 纵横联动, 上下一体, 成果共享”的“预防一体化”工作模式, 即检察机关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之间、检察机关上下级、平级预防部门之间以及同一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发挥各自优势, 进行资源整合, 共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其核心要义就是整合预防条线人才资源、拓展外部工作资源, 上下一体、内外协同, 形成合力, 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 集中力量干实事、出精品。

(二) 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机制

从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出发, 借鉴全国各省市的有益经验,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区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一是各级检察机关要推动成立区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化工作格局;检察院主动承担起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和具体办事机构的作用, 深入研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大问题, 提请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二是健全机制, 形成规范化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体系。要对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机构设置、成员组成、工作形式、工作职责、考核方式、经费来源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组织机构保证;三是依托机制, 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 通过信息共享、联席会议、预防调查、廉政教育等工作制度, 深化职务犯罪工作的开展;四是在建立机构、完善机制的基础上, 完善立法, 适时推动人大制定关于预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增强预防工作的权威性, 为预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

(三) 深入推进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建设, 完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工作平台, 主动围绕区域中心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提高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一是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重点工作, 在联席会议工作框架下, 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协作, 丰富并改进预防工作方法, 注重对典型工作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形成“示范效应”,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二是围绕职务犯罪预防重点工作任务, 结合相关系统、领域的预防需求, 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协作机制, 在信息交流、定期情况通报、调查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地合作;三是完善预测预警网络化制度。借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 整合预测预警信息员队伍, 通过信息报送和联系走访, 收集各相关领域与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 组织信息员定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实现预测预警网络化工作格局。

(四) 进一步深化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机制

1.健全检察机关内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整合全院职务犯罪预防力量, 提升预防工作能力, 建议各级检察机关成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将相关业务部门纳入全院预防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自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 密切与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和联系;二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全面负责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并负责定期工作报告制度的落实;三是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预防处对各部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形成配套的奖惩机制。

2.深化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一是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 把预防职务犯罪与查办职务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进一步整合检察机关内部资源, 建立案例数据库, 形成反贪、反渎、预防、监所、公诉、侦监等部门协调配合, 案例资源共享、研究优势互补的预防工作机制, 以确保预防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职务犯罪案件信息, 深入研究案件特点和发案趋势, 提高预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深化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落实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 明确反贪、反渎等自侦部门注重查办案件, 预防部门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的职能分工,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预防介入制度, 切实解决好信息共享、同步预防等关键点, 有效解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侦查工作相脱节、办案信息不畅通、预防对策缺乏针对性等实际问题, 形成侦查与预防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增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果;四是强化检察机关各级预防部门间的协同配合, 设置统一、科学的预防考核指标, 明确开展预防调查、案例分析、检察宣传、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各项预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程序, 使预防职能、职责固定化、常态化, 在固定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预防工作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各级院预防工作力量, 形成预防合力。

摘要:本文从立法层面、内外机制运行的实际操作层面系统分析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总结出北京市检察机关预防工作机制的现状及在运行中取得的成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一指挥, 纵横联动, 上下一体, 成果共享”一体化工作模式的设想及在此模式框架下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犯罪预防,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保京等.检察机关参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初探[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2014 (03) .

[2]戴杰等.如何把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服务保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2014 (03) .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建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基层党的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这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一、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分布结构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青年党员少、文化程度高的党员少,这些都与我们党在知识经济、知识创新时代所面临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把一批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而且学科、专业知识面又比较广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对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的整体素质都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的。

(二)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大,特别是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势必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思想的入侵,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更影响着高校党的建设。

(一)部分学生党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1.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思想突出。不少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服务意识淡薄,入党动机有待端正。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党只是为了增加自己评奖评优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就业,甚至把入党当作自己美好人生道路上的铺路石,为自己获得政治、经济地位作铺垫;有的入党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有的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父母的要求;还有的学生只是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当成学校对自己学习和工作成绩的认可,等等。

2.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修养欠缺。当前,部分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政治观念薄弱,缺乏政治敏锐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也存在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轻视了对政治理论和思想理论素养方面的考察等问题。不少学生党员对党所肩负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认识不深,对党的感情还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没有升华到理性层面,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仅看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对党员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思考不够。

3.服务意识不强,奉献精神缺乏。少数学生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表现突出,不能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趋利原则与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关系,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关系时,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讲奉献、讲责任、讲艰苦奋斗的少了,讲报酬、讲索取、讲享受的多了。

(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1.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不少学生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往往形式单一,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学习文件、报告和讲话,参加义务劳动等,而没有一些更有新意和创造力的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而且多数学生党员只是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很少主动思考和讨论。同时,高校基层党建教育的手段相对滞后和单一,导致有些大学生党员觉得党课教育信息滞后、乏味、缺乏学习兴趣。

2.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党员开展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理论阐述,很少与社会现实、与党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脱离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践,缺乏党建教育成果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运用,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使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困惑不解,面对周围同学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另外,日常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很少对照党员标准和自身党性修养,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实际,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深入的学习、讨论、研究活动,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

3.教育目的缺乏长效性。目前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入党前考察、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基层党组织对于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弱化状态。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连贯性很强的学习计划,仅靠学生党支部凭经验开展一些教育。而学生党支部限于自身的水平和实际工作情况,又很难作出科学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和入党后表现截然不同,入党前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后松松垮垮,表现平庸。

(三)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成倍增长,迅速扩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与相对较少的党务干部队伍之间出现了矛盾,学生党建工作量增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人手短缺的窘境。另外,高校学生党支部多是由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或指导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党龄和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很短,缺乏党务工作经验,也很少接受过这方面的工作培训,加上人员变动频繁,这些都不利于从事学生党建工作者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党务工作的规律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培养,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党员发展工作,重在培养。要着眼于党员队伍的长远建设,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只有培养工作做得深入、到位,发展才能及时、准确。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是高年级人数较多,低年级人数较少。每当毕业生离校,学生党员数就明显下降,从而影响到了学生支部建设,导致一些支部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把重点放在低年级,从新生抓起。同时,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力争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质”、“量”兼顾的学生党员队伍。

(二)多措并举,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将入党作为按党的要求奋斗终身的起点,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在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出时代感,要能够紧密联系时代发展、学校建设和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重点内容,教育他们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诱惑,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要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不断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努力改变传统集中学习、统一教育的单向说教方式,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教育方式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化。要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和网络阵地等新载体,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注重把学生党员放到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承担时间紧、难度大的任务,让他们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才干,在关键时刻锻炼党性。

(三)提高素质,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队伍是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操作者,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等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队伍。在这支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在入口关、规范考核、重视培养、落实待遇等方面严格要求,可以从机关中选拔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以及有丰富经验的老同志担任专兼职党务干部,还应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工作干部的选聘机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同时,要加强对党务工作干部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选送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徐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190.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4

机关工作作风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事业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所在,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上讲,抓机关作风建设,就是抓环境,抓生产力,抓竞争力和“第一要务”。要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城三县”建设的宏伟目标,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永保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当前,我县发展任务繁重,发展形势逼人,发展责任重大,面对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我县机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笔者从分析总结我县机关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关干部工作纪律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热情不旺、工作劲头不足、工作动力不大,工作要求不高,表现为典型的“动力缺乏症”:一是对工作缺乏敬业的感情。对工作麻木不仁,冷淡厌烦,责任性不强,要求不高,得过且过,应付了事,马马虎虎,满足于一般性常规工作任务的完成。工作纪律散漫,上班迟到早退,无所事事,随心所欲,有的甚至在上班时间溜之大吉,玩麻将打扑克,有的干脆成伙结伴下去吃喝玩乐,胡搞乱来,败坏了党和干部的形象;二是对事业缺乏奋斗的热情。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是积极主动地找事做,而是消极被动地等事做,对工作没有前瞻性,领导安排做啥就做啥,推一下动一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工作岗位当作是度日养老的港湾;三是对追求缺乏执着的激情。普遍存在“冷漠病”和“恋旧病”,对事业没有理想信念,对工作没有目标追求,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执着追求激情。工作上满足于完成对付的日常工作,没有向更高目标努力奋斗的动力,图清闲,怕麻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工作推诿扯皮,拖拖拉拉,应付了事;四是对基层缺乏服务的真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害怕触及困难和矛盾,不愿深入基层下到一线,不愿调查研究,不愿帮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衙门作风,效率低下,存在门难进、脸难

看、事难办。有的是把单位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基层缺乏服务的真情实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机关工作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体制机制弊端。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大都是行政事业编制的吃“皇粮”人员,吃的是大锅饭,端的是铁饭碗,坐的铁交椅。工作上做多做少一个样,工资上做好做坏一个数,认为“做不做一个数,好不好十五号”,甚至是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引来是非、招来矛盾,从而产生了对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的不负责任思想;二是管理考核疲软。机关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考核制度,没有一套“奖优罚劣,褒勤贬懒”的奖惩考核体系,没有形成“能者留,平者让,庸者走”的机关人员流动制度。机关工作忙闲不均,苦乐不平,做事的人是少数,议论事的人是多数,工作上没有紧迫感危机感,没有目标追求,没有精神寄托。有的机关人员在一个岗位十几二十年不变,工作年年打不开局面,但仍然稳坐钓鱼船,可谓是“铁打的军营不动的兵”,严重影响并挫伤了想干事者的积极性;三是主观思想被动。有些人长期在机关工作,过惯了按部就班的、老调重弹的稳定日子,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养成了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

松懈,我行我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过多地考虑计较个人得失。有的对工作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上班时间擅离职守,拿国家的工资,做自己的生意,办自己的产业,富自己的小家,影响了机关工作的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

三、几点对策

1、突出关键点,从领导带头上加快作风转变

领导干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典范和表率,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单位。因此,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要善于发挥领导这个“龙头”的导向作用、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努力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典范,做勤奋好学、调查研究的典范,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典范,做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的典范,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典范,形成作风建设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基层看机关的局面。

2、强化支撑点,从运作机制上加快作风转变

作风建设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是作风导向机制。狠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倡导形成良好的文风、会风、政风和行业风气,以此形成良好的作风导向。二是作风激励机制。对作风建设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肯定表扬,对作风涣散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通过扶正压邪,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三是作风监督机制。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

事等部门组成的作风建设监督机构,经常开展督查,通报督查情况,实行黄牌警告和诫免谈话。四是作风考核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增强虚功实做的可操作性。

3、主攻结合点,从选人用人上加快作风转变

把作风建设与选人用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严把“入口”关,围绕“加快发展,转变作风”这个主题,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进一步严格干部选任标准,大胆选用善于谋划发展的干部,善于抓落实的干部,能干实事业绩突出的干部,群众公认的干部,使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导向统一起来。通过创新用人标准,堵死“熬官”、“混官”、“跑官”的口子,敞开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路子。要加大干部“出口”力度,对作风不良、群众反映大的干部,采取诫免谈话、行政处分、党纪追究等方式给予严肃处理,形成正气上升、邪气无存的良好用人导向。

4、立足根本点,从制度规范上加快作风转变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5

审计部门是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其相适应。县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和干部队伍在全国审计系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建设不可忽视。基层审计机关建设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中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学专业是会计和审计专业,从事财务收支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所占比例不足10%,金融、工厂预决算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极缺。第二,审计机关内部人才交流较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不够,缺乏长效、系统、专业性的知识培训和更新。干部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人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人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人员有所增加,力量在加强,但真正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进来的少之义少,调入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外单位提拔进来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性的培训学习,多数不懂业务知识,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落后,特别在查处经济案件方面更为明显。审计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1 硬件建设跟不上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办公用计算机没有上网,且计算机老化配置极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2 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且没有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普遍。3 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特别是查处经济案件的法律手段明显不足。(1)在审计询问时。当事人拒不回答或者不提供真实情况,审计部门没有刚性的法律手段应对。(2)在审计取证上。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或者提供伪证,遇到这类情况审计多是采取行政协调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审计部门无法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3)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上,当事人承认审计事实、认可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不执行或者不完全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没有司法手段应对。当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作案手段巧妙,违法行为开始由财务型向业务型,由财务部门向业务部门,侵犯客体m财务资料向业务资料,由内部作案向内外勾结作案,由可查型向隐蔽型变化。违纪违法手段的恶性化和审计手段的软弱化造成了审计执法的困难。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界定,成果难运用,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而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由乡(镇)长主管,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

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四)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地方审计机关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从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审计中查出了部分专项资金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如何处理?先避开审计执法层面不谈,大部分审计机关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采取的是先给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审计情况,这一关能不能过,要不要如实上报?有些问题一经披露,主要是怕影响地方利益,影响地方的招商引资,从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后,再报出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大打折扣,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根本掌握不了真实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干部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对审计监督法律依据不足和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求得国家授权等途径来解决。

(三)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建设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6

检务督察是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促进检察队伍清正廉洁的重要推手,从这几年检务督察的运行情况看,虽然通过检务督察肃清了检察队伍的一些不良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检务督察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检务督察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仅结合所在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对检务督察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如何充分发挥检务督察职能作用谈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促进当前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保障检察队伍的清正廉洁,提升检察机关的形象。

一、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检务督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检务督察机构不专。从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看,检务督察工作由纪检组牵头,监察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检务督察室,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职的检务督察工作,容易造成检务督察工作开展不力的局面。

(二)检务督察方式不新。从近几年开展的检务督察工作看,督察的方式大多数是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的方式,专项督察占据主要地位,并且督察的内容在督察前已以电话或文件的方式告知被督察对象,督察的内容都是被督察对象精心准备过的,不易或根本看不出被督察对象存在的问题。

(三)检务督察内容不细。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暂行规定》看,目前的检务督察内容涵盖了检察业务、内部监督和队伍管理等方面,但是内容比较笼统,没有细化,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并且比较侧重于办案安全、车辆安全等方面的督察,综合性督察较少。

(四)检务督察效果不佳。从近几年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情况看,督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督察通报,要求被督察对象进行了相应整改,但从检察队伍的现状看,督察的效果不是很好,督察整改后的问题仍反复出现,主要表现在对整改的后续督察没跟上,导致检察队伍仍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办案、违反警用车辆管理等常见现象。这说明检务督察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二、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检务督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对检务督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检察机关大多数都非常重视业务工作,对综合性工作重视不够,只把检务督察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没有意识到检务督察工作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性,导致对检务督察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足,制约了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

(二)检务督察工作人员创新不够。由于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务督察人员大多数是由纪检组长、监察室工作人员和其他科室人员组成,没有专门的检务督察机构和专职的检务督察人员,而从事检务督察工作的人员除了检务督察工作外,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对检务督察工作进行创新,对检务督察内容亦不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细化和考核,致使检务督察工作仍原地踏步,督察方式、内容已跟不上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前进步伐。

(三)检务督察工作易受人情制约。检务督察除了高检、省、市检察院的专项督察外,还是以基层检察院自我督察为主,但都是一个检察院的同事,不可能做到事事完全按检务督察工作要求来办,对一些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也可能是灵活处理了,所以开展检务督察工作有时抹不开情面,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影响了检务督察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检务督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检务督察,发挥检务督察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基层检察机关的领导要充分重视检务督察工作,要把检务督察工作与检察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要以检务督察工作为抓手,促进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保障检察队伍的建设。二是检务督察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检务督察工作不是整人害人而是促进检察队伍的清正廉洁,是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一种较有力的方式,要树立不怕得罪人、敢于逗硬的职业理念,不折不扣地把检务督察工作落实到位。三是被督察对象要意识到检务督察工作既是一种内部监督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促使我们不犯错、少违规或远离违法犯罪,扭转认识误区,消除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

一是设置专门机构。加强检务督察工作的首要之重,应是设置专门的检务督察机构,配备专职的检务督察人员,保证各项检务督察工作能落实到位。设置专门的检务督察机构,既可避免检务督察工作由纪检监察干部兼职的现象,又可解决兼职检务督察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使检务督察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检务督察工作进行调研和创新,促进检务督察工作机制的完善,推动检务督察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检务督察的职能作用,促进检察队伍公正廉洁执法。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要加大对检务督察工作的物质保障,为检务督察部门配备必要的督察设施,如车辆、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酒精测试仪、GPS定位系统等,并在经费上进行一定的倾斜,把检务督察经费纳入检察机关年初经费预算,使检务督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完善督察机制,促进检务督察工作的规范化。

一是建立上下一体化、左右联动的检务督察机制。针对目前检务督察工作多受制于人情事故的具体问题,对现行的检务督察方式应进行完善。可借鉴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一体化的模式,以省、市检察机关为中心,从各个检察院选择1至2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同志,建立检务督察人员数据库,每次开展检务督察工作时从数据库里进行随机抽取,组成专项督察组开展督察,也可以省检察院为中心,进行异地交叉突击督察,可有效避免检务督察工作抹不开情面的问题,亦可督察出检察机关真实存在的问题,切实强化内部监督。二是形成党内监督和检务督察监督的内部监督整体合力。要将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工作与检务督察工作相结合,形成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监督与检务督察监督的合力,建立一套纵横交错、全方位覆盖的内部监督网络,使检务督察工作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三是细化检务督察内容。各个检察院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检务督察内容,进一步将办案安全防范、同步录音录像、警用车辆管理使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公诉人出庭情况及不捕不诉案件等督察内容具体化,坚持做到检察业务重点督察与检风检纪常规督察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上级机关专项督察与本级检察机关日常督察相结合,使检务督察成为一种常规性的工作机制,防患于未然,杜绝检察队伍出现问题。

(四)强化整改结果,确保检务督察工作的效果。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7

一、党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档案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档案工作作为党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组织领导上却没有引起各级党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这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等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加之,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工作方式比较被动, 一般不直接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发挥作用的间接性特点, 使档案部门常常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 工作成效得不到充分肯定, 这也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2. 档案收集缺乏力度。

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 它是管理利用的前提。档案收集工作缺乏力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档案的过程中较为被动;二是收集档案材料不全面。因为档案收集涉及很多部门, 每个部门的材料都要及时归档才能保证档案系统完整, 稍有懈怠就可能导致材料收集不全。

3. 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第一, 电子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档案人员的现代科技知识和电子设备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 加之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不足, 使得电子档案使用方便、传输便捷、容易保存等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严重制约了电子档案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服务范围受到限制。第二, 档案信息开发不足, 导致档案管理效率不高。党校系统之间、各部门之间档案的管理互相封闭, 无法相互借鉴和交流, 虽然计算机网络已被普遍应用, 但档案管理还未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这导致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4. 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才。

现有的档案人员不足, 而且面临着知识老化、新技术知识较为贫乏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基础, 档案工作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 无法深入。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档案工作专业性被弱化。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性没有认识或认识不足, 单纯地把档案工作当成行政工作对待, 造成档案技术力量流失、人力资源浪费、人才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加强党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增强意识, 加强领导。

档案工作首先要得到党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把档案工作列入党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深入持久地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结合实际, 领导带头学, 做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带头人, 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 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 形成人人重视档案, 支持并自觉地维护党校档案工作。

2. 注重收集, 搞好管理。

党校档案材料是领导正确决策、研究工作、处理重大问题的依据。党校文件材料收集能否齐全完整, 一方面, 要根据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要求, 抓好上级单位发给本校的文件材料的传阅和归档, 定期对文件材料进行清理检查, 确保材料齐全;另一方面, 强化文书管理, 抓好党校活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 使“帐外”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技术更新, 提高效率。

当前, 绝大多数省级、市级党校都是采用网络系统来管理本校的各类信息资源。这也导致了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在此,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电子文件的妥善处理, 二是网络技术的应用。 (1) 完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及电子档案的保护。目前, 电子文件、纸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 归档内容形成“两套制”, 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 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同时, 由于归档电子文件以脱机方式保存, 在实际使用中大量电子文件是用光盘保存, 因此, 对当前归档电子文件载体要制定保护措施, 如规范排放和使用、保持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注意避光等。 (2) 网络技术的应用。党校的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校园网, 校园网的产生使档案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改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 利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真正实现“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馆藏超时空化、服务有线化”。

4. 强化业务, 提升素质。

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必须要求档案人员真正做到“业务精通, 爱档如珍, 维护历史, 兢兢业业, 服务现实”。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建设, 一方面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 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 另一方面建立档案工作网络, 选拔年纪轻、懂电脑且热爱档案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担任党校专职档案管理员, 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 提高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艳.颜毓娟.如何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西藏科技, 2005.1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 问题 建议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79-01

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偏重于强调做好宏观的思想政治工作,却忽视了最基层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以宏观的面上的思想理论教育取代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混为一谈。

一、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面对着一系列难题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对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和员工、甚至少数的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对加强基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一是片面强调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认为基层企业设立党工团组织是摆花架,基层企业要的只是经济效益,职工要的只是物质利益。他们不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风尚在维系企业各种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已经从产品的竞争上升为企业形象的竞争。

(二)组织机构及管理力量薄弱?

企业党工团组织建设工作近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在目前很多的企业中,由于党员职工流动性大,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往往取决于企业主个人的意识和情绪,更多直接地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常常陷入“有职工无党员或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的被动局面,其他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及作用发挥问题更是举步维艰。

(三)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数企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多地停留在协调劳资关系、应付各类检查、评比等工作上,不能主动从铸造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和塑造企业形象入手,工作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机制。企业管理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未能很好地树立,因而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如何从发挥企业员工主人翁精神入手,坚持人本主义观点,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工作实效,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理念,积极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目前企业的实践经验而言,具体思路和对策如下:

(一)加强企业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基层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政工干部的选拔、培训及思想建设等各方面都要加强。首先,对政工干部的选拔一定要把好关口,只有政治素养坚定、学历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的干部才能胜任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企业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坚持不懈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只有加强了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才能做到共产党人所一直追求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者,要抓好企业干部的岗位培训,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锻炼,不断提高。

(二)要把贯彻党的精神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只有把党最新的精神和企业政工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思想工作者加强学习,主动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课题,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力 和水平。

(三)突出实践性,勇于创新,增强创造力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突出实践性,勇于创新,增强创造力,努力形成一批能只指导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增强党的建设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是要确定企业的战略思想,坚持“实践第一,应用为主”的研究方针,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探讨和研究,不断丰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思想工作运行机制,促进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有效融合,增强政工对经营工作的贡献度。

2、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要创新:一是工作思路要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现思路创新,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及时准确地把握思想动态,积极研究探讨新的对策。二是工作内容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用正确理论武装自己。三是工作方法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的方式方法上,必须坚持把理论学习、思想教育、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首先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三、结束语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9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XX市监督对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共有XX名党员,XX名监察对象。面对这么多的监督对象,如何对其实施精准有效监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问题

发现问题是监督工作的生命线。从目前监督工作来看,2020年,XX市纪委监委处置的X件问题线索中,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线索X件,仅占比X%,这说明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有偏差。党章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规定,监委是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第一任务、第一职责,都要求坚决把监督挺在前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分析和查处问题,重审查轻监督,认为办案是硬指标、监督是软任务,无论是监督检查室还是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都忙于办案而疏于监督;有的对监督的“再”监督认识不到位,出现监督“越位”、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有的担当精神不强,主动亮剑不够,认为监督容易得罪人,导致监督弱化、虚化。

(二)职责不清,权限职能有交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专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有力。但是,《规则》对纪委监委各监督主体谁来统筹、职责分工、如何协作等没有详细规定。比如:第十二条规定,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党风政风建设的综合协调,做好督促检查、通报曝光和综合分析等工作。而监督检查室具体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与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作风监督的职责上有交叉、有重合。同时,监督检查室的日常监督和派驻机构的派驻监督在对象、内容上边界模糊,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监督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九龙治水”、无序监督,或推诿扯皮、无人监督,或多头监督、资源内耗问题。

(三)机制不畅,统筹运行有阻力。党中央一体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个全覆盖”的监督格局,为强化监督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党风政风监督室承担专项监督的安排部署、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室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市委巡察办负责巡察监督,但是“四个监督”各管一块、单兵作战、行无定式,没有打破孤岛、聚拢五指,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巡察办与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室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专项监督上无力统筹“四个监督”,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四)手段不多,方式方法有欠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对列席会议、听取汇报、廉政档案、意见回复等常规的监督方式均有点题,但在实践运用中,各监督主体普遍感到茫然,监督办法不多、方式不新,致使监督效果不佳。比如:监督检查室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洁档案,但是仅仅实现了档案见面、材料扫描,对监督对象的性格特征、岗位职责和廉政风险并不了解,这种粗放式的监督,形式大于内容;派驻机构在派驻监督上缺乏全局观念,未将“病树”“歪树”放在“森林”的整体之下分析研判,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班子情况心中无数、画像不准;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检查上依赖看资料、查账目等传统手段,不会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束手无策。

二、原因分析

从监督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能力素质和监督理念不匹配。从实际情况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当前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不会督。监察体制改革后,如何按照监察法要求和“四种形态”标准对成倍增加的监察对象开展日常监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思维模式固化,不想督。局限于“安排什么干什么”“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日常监督、派驻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三是担当意识缺乏,不敢督。受熟人社会影响,有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拉不下脸、下不了手,弱化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二)职责权限和监督格局不匹配。从表面看,“四个监督”是简单的1+,但目前4个1+小于4,因为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不能有力支撑起“四个监督”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组织架构上,没有指导统筹“四个监督”的领导机构,监督缺少研判、规划统筹,导致各监督主体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没有同向发力。二是职责定位上,监督职责、监督领域有交叉,也有留白,出现了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督的困境和尴尬。三是人员力量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监督检查室的人员力量不足,在保障办案的前提下,很难有精力开展监督工作。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模式不匹配。目前,监督工作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可以“照单”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监督重点上,“四个监督”基本都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侧重点,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二是监督程序上,除了巡察监督比较规范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如何请示报告、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整改落实均没有现成的制度规范。三是监督方式上,习惯于按老套路、老办法开展工作,不善于抓早抓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的手段不多。四是监督对象上,派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对象基本相同,对各自的监督层级和监督重点没有明确的区分,影响了监督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监督实效不匹配。尽管XX市纪委监委机关对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和各部室每年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管理不精细,致使监督工作没有动力和活力。一是考核导向上,以案件数量论英雄,让监督工作“出力不讨好”,从主观上丧失了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考核方式上,指标设置不科学,让考核显失公平,致使监督工作形式化、表面化。三是考核结果上,由于监督工作“一体两面”的特殊性,既要防止数量化,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论英雄,又要防止形式化,以监督工作的资料称豪杰,需要注重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落实XX市委“六创赶考、三年答卷”部署,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纪检监督作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一)更新监督理念。做好监督工作必须刚柔结合,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治病救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激励感召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对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心底里支持配合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惩前毖后”的方针。坚持惩治才是最严厉的监督,提高监督发现问题能力,提高谈话函询转初核比例,加大审查调查力度,严厉惩治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真正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

(二)紧盯监督对象。将监督见诸日常,需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是要突出“关键少数”。聚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二是要管住“绝大多数”。在盯住重点的同时,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维护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创新监督机制。重塑权责清晰、顺畅高效的监督工作秩序需要破旧立新,才能开新局。一是要破除“单打独斗”的旧思想,确立“联合作战”的新理念。统筹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四个监督”,使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统一调度、协调配合、衔接有序的监督体系。二是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旧套路,确立“四位一体”新机制。制定《关于充分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首要职责的实施意见》《“四个监督”协作配合工作细则》《监督人员统一调度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使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上环环相扣、全面贯通,实现“联”“驻”“巡”三者的优势互补、效果叠加。

(四)改进监督方法。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既要用好用足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路径。一是联合监督。采取“驻守式”与“检查式”监督相结合,“驻点”与“联片”监督相结合,点穴式与常规式监督相结合,实现统筹协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科技监督。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智能手段,拓展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动态监管、智能分析。三是日常监督。运用问题线索排查、廉政档案、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四是专项监督。围绕XX市委中心工作,每年集中时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深度治理。

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及工作对策 篇10

从“一五”普法到今年开始的“五五”普法,XX县经过十几年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逐步加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普法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本文于本网网--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上一篇:《我不为那件事后悔》初二作文下一篇:关于科研立项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