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引入的方法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引入的方法(精选10篇)

浅谈新课引入的方法 篇1

好的名言佳句,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将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适当地运用在课堂引入中,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机械运动时, 正是炎炎夏日, 有时下午的课堂在高温的熏烤下, 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相当的沉闷.为调节气氛, 一走进课堂, 我一反常态, 不喊上课, 自顾自讲了起来:有一首诗, 不知道作者是谁?学生一愣.没等他们弄清楚, 我便慢慢地念了起来:“朝辞百帝彩云间, 千里……”, 边念着, 我把声音边降了下来, 因为后面没我什么事了, 学生早已痛快地接了下去, 因为大家对这首诗太熟悉了!剩下我只有陶醉的份, 听着听着就感觉到好像是夏夜里突然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很舒服、很享受, 看到学生从死气沉沉到一脸的春花烂漫, 我知道我成功了.

二、游戏引入, 激发学生求知欲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游戏都能使人愉悦, 使人兴奋.游戏就是利用悬念使人兴奋的.如果我们能把物理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 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在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如图1, 事先在三个相同的杯中分别倒入开过一会儿的水、温水、冷水, 但不告诉学生.直接问:我们肯定能感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 那么, 人对温度的感觉准确吗?首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 然后演示给学生看:先将两个手指同时伸入两边的杯中, 由于确实较烫, 不由自主‘哦’出声来, 自然脸上的表情痛苦得非常丰富, 再同时将两个手指放入中间的水杯中, 而后表现出一脸的欣然, 学生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急切的想知道怎么回事?我问:有谁敢上来, 像我刚才那样试一试, 了解一下人对温度的感觉到底准不准确?只见, 人人踊跃, 争先恐后, 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被我成功的调动了起来.

三、故事引入, 调动学习积极性

故事具有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的特点, 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能把新课的内涵设置在故事中, 定能造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 吸引学生趣味十足地思索将要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重力”时, 我编了这样一则故事:从前, 有个小孩叫小明 (学生哈哈大笑, 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 , 他的父亲是中国的一名外交官.有一年, 小明的父亲被派往南美的阿根廷, 由于工作需要, 要举家迁移.“爸爸, 阿根廷在哪里?”小明很好奇.“阿根廷在南美洲.儿子, 你看这幅图 (如图2) , 如果说中国在地球的上方, 阿根廷就在地球的下方.”小明一看, 大吃一惊, 大哭:“爸爸, 我不去, 我死也不去, 到了阿根廷掉下去怎么办?”学生哄堂大笑.问:

南美的阿根廷人是不是头下脚上站立的?不是!学生异口同声.

阿根廷人即使向上跳起, 会不会跌入宇宙的深渊?

学生大声回答道:不会.为什么?

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开始了.整堂课, 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脸, 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四、实验引入, 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内容, 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 可通过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 提出新问题, 揭示新矛盾, 巧设悬念, 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他们那种急于想得到理论上解释的欲望难以压抑, 从而激发他们那种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 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活泼生动.

在讲授“机械能守恒”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如图3所示, 从天花板上悬挂下一个铁球, 请一学生把铁球拉到其鼻子上后, 图3放手让铁球摆动, 当铁球摆过去, 摆回来眼看要砸向学生的鼻子, 学生尖叫起来并头歪向一侧, 学生重复二次后教师亲自演示 (教师巍然不动) , 然后教师说:“我为何不怕?因为我知道铁球肯定会在不到鼻子的地方就摆回去, 自然界在这里有个秘密, 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个秘密.

浅谈新课导入的方法 篇2

关键词:新课导入;课堂效率;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二、设疑导入法

教师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于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意识地巧设悬念,吸引学生进入“角色”。教学中的设疑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学生很想尽快地学习新知识。因此,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情绪高昂。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三、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1)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 );

(2)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 );

(3)前n个偶数的和:2+4+6+…+2n=( )。

若第一题得以勉强解决的话,(2)(3)两道就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联系旧知,提示新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两种知识之间有可类比性,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趣味导入法

新课开始时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引入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都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

总之,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探究,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入语的科学性、时间性,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浅谈新课的导入 篇3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 篇4

学本身便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教学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自身优势的发挥,将教学效率的提高放在中心位置,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研究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更好地进行。

一、进行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重视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给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在学校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师生关系比较和谐、融洽,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进去。所以,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并转变以往的观念,在教学时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兴奋、愉悦的氛围和教学情境,从而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便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仔细观察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学生的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可能将自身的学习情况很好地反映出来。教师在下课后或者课上应留一些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坦诚,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才会真正拉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会有明显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讲解知识和给学生解惑的人,还应该扮演好指导学生以及与学生合作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视情感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够张弛有度,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学好化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2.重视实验教学的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将学生本身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更加容易掌握相关的化学概念,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调动起来。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比如,在讲氢氧化钠时,教师可以将喷泉的趣味实验使用进去;在讲燃烧时,可以将魔棒点灯以及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使用进去;在讲到酸碱在指示剂下反应时,也可以通过无中生有等实验,将学生的眼球抓住;在讲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使用探究实验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设备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来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要求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实验存在的优缺点,并且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真正了解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装置并不是固定的,必须要敢于进行创新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手段和装置得到更新,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应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并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3.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对课堂教学进行强化。化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科目,并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认真观察便能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素材,这些素材都能够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去,在运用时,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追踪、联系生活实际等,创设出时尚、有趣和生动的情境,将枯燥的化学趣味化,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化学带来的精彩,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上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此外,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还可以了解化学的神奇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才会更加积极,课堂教学的效率才可能真正得以提高。

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回忆一些生活片段,以了解一氧化碳的作用和危害:水烧开之后,在灌水时,若不小心将水洒了一些到炉火上,这时,炉火的火势不但不会衰减,还会窜出一股火焰,且比平时的炉火更旺;冬天,很多人都会通过炉火来取暖,如果空气不够畅通,就很容易出现煤气中毒的情况。再如,在讲到灭火和燃烧时,教师就可以举出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的例子,从而让学生进行思考、猜想和分析,研究火到底是谁放的。学生讨论时,教师可进行评价,从而有效进行师生互动。这样,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热烈,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相关原理,还能够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学生在思考时也会更加投入。

在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开发新能源都离不开化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就必须认真、仔细,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化学情境的创设,给化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从而推动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篇5

听了《高中数学必修2模块整体介绍》这门课,谈一下我如何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2、多媒体提供观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学生树立空间立体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处。

3、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

我始终呼吁应当像物理化学一样建立数学实验室。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4、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加强想象,延伸和发展空间观念。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6

一、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基本素质阐述

(一)完善的知识体系

知识素质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评价。要完成历史教学,首先教师要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在影响力上、发生背景下,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着不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剖析事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特点就是历史知识丰富。同时,还体现为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精准且注意细节。历史与文学、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不断的提升其综合知识水平,完善其知识体系。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

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与我们平时所学的在方向上有所不同,更注重全面性的和总结性的考核。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以便于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发挥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历史事件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知识, 剖析历史事件本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掌握这一点,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引导能力及其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法掌控能力都应所有提高。

(三)情感素质体现

我们在探究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时,除了从教学角度出发,还应注重历史的独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曾经的政治、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应是爱国的,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以便于把握历史教学的大方向。情感是教师思想的体现,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会主动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甚至不受教学能力的控制。总之,尊重历史、尊重学生,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是历史教师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其必要的教学能力。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首先应从观念角度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通过问题预设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打破以往的知识体系结构,注重学生通过自身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教师要从观念上注重师生平等,在完成中考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的引导学生主动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加强历史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促进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学校应对其历史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特点,首先:应简化教材中的大量知识点,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知识点有效的串联在一起,并将与知识点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制作成视频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其次: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初中生而言,教师要投其所好,注重历史问题与历史事件的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情境模式、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历史教学。在具体的问题预设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最后: 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反馈与核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的统筹规划能力差,而教师则具有较强的统筹能力。因此, 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对其学习进行整体规划。

(三)教学资源整合

多媒体是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体现,在目前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历史课程使用多媒体具有可行性,且与其它学科相比, 具有更大的需求性。通过视频展示历史事件,可以获得更加动态的、真实的历史感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事件。 结构的完善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历史设计大量的信息,因此整合结构过程不可缺少,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总结能力将零散的历史事件、人物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树,以供学生参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更加直观的历史知识展示确保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很多教材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详诉,教师要将其进行总结后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历史事件简明扼要化,便于中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教学方法上。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低下等特点。历史作为实用学科,对生活、工作均具有指导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学学校应弱化考试的作用,通过教学改革调整历史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体现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发挥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宏.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建构主义;教学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是在特定的情景模式下,通过与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合作,并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主动运用意义构建的方法,自主的进行知识的获取,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学习环节中起到的是指导和推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意在通过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在会话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学会主动索取知识。中国生物教学的现状,是主要依赖填鸭式灌输,没有意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仅仅是教学人员进行知识灌输,无法融入新课程内容的中心思想。所以,要改变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就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1.随机进入教学法

应用随机教学法,引导学生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入手方式,做到从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机进入教学法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更为优越,它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全貌。随机进入教学的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教学情景呈现→随机进入学习→思维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评价。在进行高中生物的授课时,通常在进行新课程的讲解时使用构建主义理论下的随机进入教学法。举例说明,苏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向前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随机进入学习法的应用,用塑料袋、布等材料进行细胞膜学习的引入,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入的材料与生物学中细胞的什么结构是相似的?什么材料更能够表现这一结构的特点?通过这种引导,进行基本教学情景展现。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试验相关图片,展示生物膜结构的剖面图等,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膜结构的流动向前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生物膜结构的知识点,随机获取知识,循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结合教学材料,进行课堂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这样可以给学生锻炼开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教师运用对随机进入教学法进行教学期间,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和改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传统理论中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意义的构建者。学生不再被动被灌输知识,而是主动求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抛锚式教学法,还可以称作基于问题教学法,或实例式教学法。锚指的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将问题抛出,学生自主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其操作程序为: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与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高中生物在进行复习课时,经常用到抛锚式教学法。举例说明,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抛锚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配合,图片展示我国癌症病人的现状,说明他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由此再引伸出癌症的发病率以及癌症的危害。运用构建真实情境的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情景模式下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如癌细胞的数量与其结构有什么关系?影响癌细胞的数目的结构变化存在那些因素?也可以将真实事件作为“锚”抛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巩固细胞学相关知识,学生间互相讨论,在复习过程中独立进行知识整合。这个例子中,癌症的概念就是“锚”,抛出这个核心问题后,学生独立寻找线索,从而引出癌细胞结构变化、数量变化等知识点,从而系统全面的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过程,可以做到对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做到活用,让学生自己独立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支架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特定的概念框架,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就叫做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去,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操作程序为:教学情景引入→支架搭设→自主与合作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应用广泛。举例说明,苏教版教材中《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一课中,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案例来剖析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在对有丝分裂的概念以及过程进行了学习后,老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洋葱根尖的培养过程中,应选择什么样的外界条件?在其根尖分区时,可不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有丝分裂?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为学生们搭建跟试验有关的概念支架,引导学生根据支架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将其完成,使得学生的的开拓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的总结发言,小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独立讲解实验原理。支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经过以上研究分析,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三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刘金良.建构主义理论与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模式[J].生物学通报,2011(03)

[2]何伟雄.随机进入教学在生物教学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27)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篇8

马秀梅

(会宁县新添堡乡新合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11)在新课程理念的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生活及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新课标的作文教学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多写。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下手。

一、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新课改提出了小学作文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

其次,是采取激励机制。

(一)评语激励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品尝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次写作。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作文批改时,抓住学生的闪亮点,用激励的话语指出作文好的方面,委婉指出不足。让学生有信心再次作文。

(二)评奖激励

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鼓励,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写作欲,培养他的作文兴趣。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或是即兴作文,看谁讲得最精彩,叙述得最具体,想象得最合理,给予奖励。

二、教会学生积累材料

(一)材料从阅读中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阅读的资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本,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因为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文,其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楷模”。平时要多读、熟读,认真体会课本中语言的妙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我们平时说话、作文中去。也可以把课本中的好词句,精彩的片断摘录在“采蜜本”上。多看课外书。

(二)从观察中来。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都要认真观察。不光用眼睛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这样既积累了作文材料,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力。

(三)从实践中来。实践活动是作文最现成的材料,我们要教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家多帮父母干农活和家务。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从中获得体验,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作文时将材料加工、提炼,就能写出好作文。

(四)从听广播、电视、互联网中来。听广播、看电视可以增长见闻、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可以锻炼听说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把积累到的材料摘录到“采蜜本”上,也可以把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经历多了,记的内容多了,作文材料就丰富了,作文时就会信手拈来,下笔成章了。

三、让学生多说,老师点拨

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时,老师不要满堂“灌”,应让学生多说。课上让学生口述他自己准备怎样写,运用哪些方法写。这样不同的学生说的作文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学生听完就不仅是完成了一个作文,而是多个形式的作文。有时别的学生说的也能给另外的同学提个醒,拓展了他的思维,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更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作文基础差的同学听多了也能写。老师在旁作适当地引导、点拨,如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头或结尾?哪些地方详写、哪里略写?怎样来突出文章的重点?前后怎样衔接。指导完后,学生再拟作文草稿就不困难了。这样师生双方省时省力,也培养了学生集中精神听课的习惯。

四、让学生多练笔

(一)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练笔。新课标教材有很多课文后面都安排有小练笔。写作也不能局限在每两周一个作文上。学完了课文,除了课本上的小练笔,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模仿着写句、段、篇。我清楚地记得,在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我教学生要学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事物及其写作方法,也让学生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再模仿写下来。有学生 这样写樱桃树:那米粒似的小芽便慢慢地舒展开了,几天后变成了黄绿色扇形的叶子,微风吹来,叶子左右摆动,显得那么娇嫩„„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练笔。根据写作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练笔。我在讲到心理活动的描写时,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上台发言的机会。每个人上台发言后就让他们说说、写写上台前、上台时、上台后的感受。很多同学经历过,所以写得特别好,把自己如何害怕上台、上台时如何紧张、下台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写得淋漓尽致。

五、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教师要转变“教师改、学生看”的批改方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时老师要先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先把某个学生的作文抄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具体而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过程,再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老师打印好分发给每一个学生改,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评改后,教师总结评改要求: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叙事是否完整;二看段落是否分明,条理是否清楚;三看前后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四看用词是否准确,搭配是否得当;五看写字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六看文笔是否优美,标点是否恰当。针对文章中心突出、层次率乱、语句通顺、遣词造句等项写作中的通病可教给学生“增、删、调、换”四字修改法。自改后,习作明显完善多了。但难免还有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9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自发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我自己三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了学生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新教材数学知识编排体系无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用于生活。教材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需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去提炼。将抽象的数学简单化、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过来,又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从乘法口诀的认识开始,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索。真正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实在在事例分析,总结出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熟练和正确使用的目的,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妈妈上集买了5瓶牛奶花了10元钱,平均每瓶多少元?经过除法的系统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再如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图形与变换,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等等。每一块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后还是运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数学知识生活化,系统化、全面化。新教材也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诸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新教材的编排始终坚持简单化、生活化,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景,图形,表格,图例等多种情景的观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发现、思考、概括、寻找规律,教师要逐步摆脱单一思维方式,以免影响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提高。教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向40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想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材好的学习方法在一年级时就有意渗透,逐年积累,在二年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去尝试自学,可独立研究,可相互交流探讨,可询问老师、同学、家长。通过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教师的点拨下,想问题,想方法,做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过程说出来,通过说、通过做,让思维条理更清楚,逻辑思维更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新颖的观点,新奇的做法,让学生思维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实用性。如在教学“锐角(钝角)三角形等教学情景时,可让学生动手,去看去想,把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成熟的想法全班汇报,找出共性,概括总结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在课后设置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引入的方法 篇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1-02

摘要:

批改作業时新课标下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该分数制和等级制批改为评语式批改能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批改作业; 学生参与; 评语引导

作业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强弱,并能根据这种了解和认识及时地对教学进行矫正、补漏和调整。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作业批改作是一项较强的技巧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是数学教师必需掌握的基本功。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是否认真,批改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批改的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反之,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作业批改这一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是学生自我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或指定学生口头汇报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而是随堂批给作业法。对于复习课,作业设有基础题、中档题和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应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采用随堂批改法对学生来说,即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作业批改的时间。这种方法,也可以集中几个学生典型的错误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展示,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公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他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教师机械的批改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作业批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完成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评语的运用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老师的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如何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使作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际作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呢?

2.1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够照常完成作业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适当提高评价等级,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2互动式批改。课堂作业后,学生通常处于一种等待评判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对作业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巩固,而学生当堂互批则可使全体学生都介入到作业批改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作业批改的热情和关注。教师可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批改学习小组,交换作业互相批改。批改可在学生随时切磋研究中进行,提倡集体讨论,通过小声交谈、询问、征求意见等提高批改质量。

2.3常用评语式批改。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质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在错误的地方做上某种提示符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也可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自查,写上“再想想”、“运算顺序对吗”、“读读法则再做”等。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激活创新意识。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不仅要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解“学校新进一批图书,科技书类是500册,比工具书类多了30册,比工具书类与文学作品类总数少120册。文学作品类图书是多少册?”一般解法都是500+120-(500-30)=150(册)。而有一个同学除了这种还写了解法二:30+120=150(册)。我在这道题边打了大大的“大拇指”,并写道“解的巧,方法妙,真聪明!”肯定其独特见解。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我就在旁边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三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纵向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解答出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一句:“你一定行的,再想想就能解出来了!”此外,“你真棒!”“好样儿的”等语言,既让学生信心倍增,学生又很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解题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教师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学生易接受并随之加以改正。如:“你的想法很好,如果字再写的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是正确的,但格式对吗?”

上一篇:书吧营销策划书下一篇:办证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