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精选11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1

建阳中学 王万英

[关键词]: 课标要求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改革对策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德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 发展 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三、加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第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 科学 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 教育 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

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想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抓起。

第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使用电教设备提升实验效果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使用电教设备。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联:盐城市建湖县建阳中学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2

关键词:主动与主导,探究性,环保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对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新教材我们该如何施教?下面我就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 新课程在教学上强调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因此,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味地被肯定, 被表扬, 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被称为有创意。教师该点拨时不敢点拨, 该否定时不敢否定, 生怕会破坏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击学生的自信。但是, 缺少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对于一些学生不知是对是错, 模棱两可。我认为要体现新课程改革, 只有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新教材内容为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以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知识, 给学生充分自由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做到师生互动, 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新课程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可以提出问题“一定要用红磷做实验吗?”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必须将O2除掉, 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新的气体又能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及时除掉, 从而引起被测气体压强的改变。经过点拨, 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 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后设计了一些方案。如 (1) 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测定; (2) 用硫磺燃烧测定; (3) 用注射器和铜丝测定; (4) 用镁条燃烧测定; (5) 用铁丝燃烧测定。教师此时不必评定方案的优劣、是否可行, 而是为学生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 自圆了课本上知识的缺憾, 自谋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团结合作的能力。

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 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 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如通过学习, 可运用知识区分厨房中的纯碱和食盐;通过PH值测定的学习, 可以测定肥皂水、洗发剂、牙膏等的酸碱性;通过对金属的学习, 知道一些金属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如何防锈;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进行掺假非法活动, 教给学生辨别真伪、识假打假的知识, 如怎样判断“金项链”是真金还是黄铜做的。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源于生活。

四、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 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选学教材中还介绍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等内容。要将环保意识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如使用无磷洗衣粉, 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当涉及到一些环保知识时, 可以用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 如 (1) 电视上每天都有各地区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尘和有害气体, 这些有害气体我们以后都要学到。 (2) 现在人类患有白血病的几率在不断上升,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装修带来的污染, 其污染物之一就是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简单介绍一下甲醛的危害与防治,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更加激励他们学好知识, 将来造福于人类, 造福于社会。

五、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要求教师理解新课程的三个理念并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求教师具有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与学法。教材的探究活动较多, 要求教师具有设计问题并引导、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要求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 能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等。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是在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了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4

不管是中考高考都离不开文章的阅读和欣赏,而且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不分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阅读教学是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此作一分析: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分析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停留在对一些名家名篇等重点篇目和一些重点语段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条块分析上;基本是从作家及作品到背景到写作方法、分段、归纳大意.然后是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理解,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的课文有160余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不南让人在失望之际又有所沉思。常有这样的现象,考试时考课内语段的『蒯读分数全拿.而课外语段的阅读不是空白便是许多的红“XX”。这就暴露出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许多弊端。它们主要表现在:

第一:师主动,生被动,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决定一切教学活动。

第二:死记不必活思。教师只是在肢解文章,提出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去抄写、记住要考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检查这些重点的落实。学生只有快背、对答如流的份,根本没有思、反思的机会。

第三:严肃沉重而无一丝生趣。把学生当作机械物,被强迫灌进去教学的内容。尤其为了中考,语文的阅读课可是“心无旁鹜”的、“忠心耿耿”的,多在为应试做准备。只想立竿见影,追求短时的效应。尤其是严重忽视了课外的阅读指导,见之避之,认为课外阅读能否做起来纯粹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教学无关。这种情形下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沉重.思维呆滞.词汇贫乏,文化底蕴全无。新课程新教材所选材料更注重时代性和生活性.有50%多的时新文字。面对这新对象的阅读教学,势必要改革,让学生从“死学”转到“活学”,从“学懂”到“懂学、会学”,从“学会答”转到“会问”,从“被迫学”转到“主动学”.本着的宗旨应是“学生是活的主体”、“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

二、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教学大纲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

3.2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关注阅读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标准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是本位,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都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阅读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阅读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3.3 加强阅读宣传

选择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生学会分辨书的品味,还要知道于我有用的书才选择。面对信息社会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我们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只有学会筛选信息,才会成为信息的主人,否则。会像大海捞针。一场空。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还要有意识的调控,虽然内容都有意义,但由于性别的差异。

3.4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指出: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源自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 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渎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富,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 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的是能领会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

3.5指导阅读方法.加快积累进度

阅读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强化朗读。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老说: 至于文字语言的训I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朗读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

(2)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都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5

古浪一中 郭 海

摘要: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的现状,提出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方法和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改进和措施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实验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为此,笔者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供同仁们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上,于是学生常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实验或把已有结论的实验再验证一遍,这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物理实验常在教学中存在以下现状:

1、物理实验内容的单调

对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实验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是以“趣”、“疑”、“新”为诱导,而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和做,学生在台下看,诚然这样做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根本无法替代学生的自身活动,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形同一个幌子。学生实验也大多当作了验证性实验,探究性成分和自我设计成分几乎没有。加上现行人教版高中课本对实验探究要求较低,19个学生必做实验中只安排“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与“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两个探究性实验,造成教师对实验探究的不重视。在实验安排上,章节独立的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范围窄,与生活及生产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些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保留和加强一些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陈旧、重复、实验方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急需改变,增设一些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贴近生活、社会的物理实验和一些微型化实验,正好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物 理课程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这为我们进行物理实验改革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实验教学模式的陈旧

现有不少物理实验教学,还一直沿袭着过去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大都是教师化一定时间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给学生交待清楚,然后学生依照现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实际效果,而且都是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方法、相同仪器,得出同一结论,这种模式就导致了少数学生总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甚至还有些学生只看连手也不动,也不观察实验现象,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思考。这就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变味

由于物理教师的实验心和责任感不足,实验意识较低,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虽实验器材不足是客观原因,但现有器材未充分利用,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用复习资料背实验”的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变味实验: “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投影、多媒体等“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取而代之;“程式化实验”,就是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去做,强行掌握结论,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措施

见于现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等,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效果较为低下。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改目标,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仪器利用等方面做一定的改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的实验教学设置,改进、补充原来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 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要重视实验探究,要和学生一块进行实验探究,要大力提倡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物理学习中得到自主性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多样化。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将传统的讲授式实验改变为探究式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变讲为悟让学生在思索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采用师生互问方式,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比如在“游标卡尺的使用”中只要讲10分度的原理、使用要点就够了,20分度和50分度的原理及使用要点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并掌握。

2、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所谓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实验的启发性与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演示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演示实验要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和操作中,加深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并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此外,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教师除了做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发掘、设计演示实验,将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搬上“讲台”进行演示。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积极自制教具和仪器,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物理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 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促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技能、态度等行为上发生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课程安排的每一个分组实验都必须扎实有效的完成,同时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流表(0—0.6A—3A)、电压表(0—3V—15V)、滑动变阻器(0—50Ω)、电池、小灯泡、几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电键、导线若干。要求:利用上述仪器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电学实验。结果学生在练习实验中提出了十多种可行的方案。

4、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小实验”,丰富实验内容。

5、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脑、数码相机、投影机、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的利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仪器阻碍,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全面整合。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现代化,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展示课堂实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的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的眼前,是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6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学行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一.抓住教材“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如:“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以后,书画与雕刻,以及历代著名的建筑,各种美术工艺品,历代史况的概述”,都是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材料。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以备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如我在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课内容时就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一课中的“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与欧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等内容,这些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时事性知识,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基于对

学生情况的分析和了解,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了课件,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起来,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仿佛置身于外交舞台,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趣味而趣味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历史课堂上的“辩论会”

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课堂上的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上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中,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之前,我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昨晚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

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运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相交流,让教学成为共同增长智慧、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过程。“读”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直到他们读材料、读标题读子目读重点段落,从而理清知识结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他们讨论。“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 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健康发展服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所谓“放”就是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所谓“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管束者”的形象,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 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的定义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学本身其实是一种互动活动, 这样一来就成了单边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完全得不到发展, 最终导致越学越是学不会。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师生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 一起进行思考, 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观念上都要达到一个和谐的程度。上课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而是一种专业成长, 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2) 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信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学生要尊重教师, 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 不仅仅学生要尊重教师,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学生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把自己的情感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一起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进行心理教育。双方之间要相互信任, 相互理解。教师信任学生, 不断地给他们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积极上进, 改变自己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态度, 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 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强加在学生的身上。

(3) 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敢于探索

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封闭”“灌输”“强迫”等一系列的弊病,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领悟课本中的知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的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探索和深究, 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所谓的探究式教学, 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 在科学问题里面, 不是一味地寻求理论式的答案, 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深究, 通过自己的脑子和动手能力寻求答案。进行探究式教学, 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要布置好探究内容, 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告诉他们要学习什么, 要达到什么程度, 探究过程中的要求应该具体明白,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在学习“我国的人口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之后自行画出人口比较的各类图形或者图表, 让他们了解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大致情况, 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的计算, 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 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因人口增长而出现的问题, 比如人口老龄化, 各年龄阶段中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等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每个小组按照选择的问题去查找资料, 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学习经验。

第二,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笔者觉得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这一课的时候, 学生通过教材能够对地球的未来以及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关注和重视。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几幅有特色的漫画或者几条广告语, 比如“地球, 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地球, 珍惜水源”, “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等。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特点:以正面宣传为主, 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能够在生态保护、人口以及环境资源等方面进行广告语的创作。完成广告语的设计以后,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比, 优秀的作品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 也是对可持续观念的一种宣传。

三、把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转变为小组合作、课堂交流等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式的学习, 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判断大量的信息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而这种学习方式最好就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 也懂得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增进交流互动, 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境界都得到提升。

总之,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 大胆地探索, 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使学习方法进一步科学合理化,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完成政治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敏.浅谈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推行新课程标准[J].成才之路, 2010 (08) .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極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总之,实施化学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9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西华县逍遥中学

2013年4月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西华县逍遥中学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积极性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除限定在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教学科学化

语文教育重双基、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烦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老师是演员,学生是看客,许多具有人文之美、历史沧桑之美的文章本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却被我们的老师千篇一律地肢解为结构划分、字义串讲、含义分析,面目全非。语文课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形象美的鉴赏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有的只是拆散与组合,有的只是分析与比较。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

三、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

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四、认清作文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写作自信心

认清了目的,行动才有方向,活动才能够依本而行,才不会乱了手脚,弄清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才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序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和命题下去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作文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作文是写文章的教学活动,学生作文是在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位,抒发其思想感情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正确的进行教师自我定位,认清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能围绕这个题目进行素材的选取和构思。对于学生来说,作文的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作文题目的选择,作为教师应在学生选题过程中进行

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综合性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课文内容往往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字表述成图片、动画、视听信息。化无声的字词组合为音像的流动,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型阅读环境,以提供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借助声、乐、画、文的多媒体方式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审美刺激,有助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是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利用电教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篇10

马秀梅

(会宁县新添堡乡新合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11)在新课程理念的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生活及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新课标的作文教学需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多写。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下手。

一、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新课改提出了小学作文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

其次,是采取激励机制。

(一)评语激励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品尝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次写作。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作文批改时,抓住学生的闪亮点,用激励的话语指出作文好的方面,委婉指出不足。让学生有信心再次作文。

(二)评奖激励

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鼓励,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写作欲,培养他的作文兴趣。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或是即兴作文,看谁讲得最精彩,叙述得最具体,想象得最合理,给予奖励。

二、教会学生积累材料

(一)材料从阅读中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阅读的资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本,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因为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文,其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楷模”。平时要多读、熟读,认真体会课本中语言的妙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我们平时说话、作文中去。也可以把课本中的好词句,精彩的片断摘录在“采蜜本”上。多看课外书。

(二)从观察中来。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都要认真观察。不光用眼睛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这样既积累了作文材料,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力。

(三)从实践中来。实践活动是作文最现成的材料,我们要教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家多帮父母干农活和家务。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从中获得体验,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作文时将材料加工、提炼,就能写出好作文。

(四)从听广播、电视、互联网中来。听广播、看电视可以增长见闻、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可以锻炼听说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把积累到的材料摘录到“采蜜本”上,也可以把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经历多了,记的内容多了,作文材料就丰富了,作文时就会信手拈来,下笔成章了。

三、让学生多说,老师点拨

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时,老师不要满堂“灌”,应让学生多说。课上让学生口述他自己准备怎样写,运用哪些方法写。这样不同的学生说的作文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学生听完就不仅是完成了一个作文,而是多个形式的作文。有时别的学生说的也能给另外的同学提个醒,拓展了他的思维,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更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作文基础差的同学听多了也能写。老师在旁作适当地引导、点拨,如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头或结尾?哪些地方详写、哪里略写?怎样来突出文章的重点?前后怎样衔接。指导完后,学生再拟作文草稿就不困难了。这样师生双方省时省力,也培养了学生集中精神听课的习惯。

四、让学生多练笔

(一)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练笔。新课标教材有很多课文后面都安排有小练笔。写作也不能局限在每两周一个作文上。学完了课文,除了课本上的小练笔,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模仿着写句、段、篇。我清楚地记得,在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我教学生要学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事物及其写作方法,也让学生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再模仿写下来。有学生 这样写樱桃树:那米粒似的小芽便慢慢地舒展开了,几天后变成了黄绿色扇形的叶子,微风吹来,叶子左右摆动,显得那么娇嫩„„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练笔。根据写作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练笔。我在讲到心理活动的描写时,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上台发言的机会。每个人上台发言后就让他们说说、写写上台前、上台时、上台后的感受。很多同学经历过,所以写得特别好,把自己如何害怕上台、上台时如何紧张、下台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写得淋漓尽致。

五、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教师要转变“教师改、学生看”的批改方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时老师要先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先把某个学生的作文抄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具体而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过程,再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老师打印好分发给每一个学生改,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评改后,教师总结评改要求: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叙事是否完整;二看段落是否分明,条理是否清楚;三看前后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四看用词是否准确,搭配是否得当;五看写字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六看文笔是否优美,标点是否恰当。针对文章中心突出、层次率乱、语句通顺、遣词造句等项写作中的通病可教给学生“增、删、调、换”四字修改法。自改后,习作明显完善多了。但难免还有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

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县主题教育总结下一篇:0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学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