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精选10篇)
提纲:
一、理念创新
二、方法创新
三、评价方式创新
内容摘要:
一、理念创新
1、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班级管理理念。
2、树立“人人都是好学生”的观念。
3、发展有个性的班级。
二、方法创新
1、民主管理
2、班主任班务管理中要让爱溢全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施以爱心
3、发展有个性的班级
三、评价方式创新
1、评价内容要全面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关键词:新课程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给班主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班主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班级管理。
一、理念创新
1、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班级管理理念。班主任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并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爱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地有个性地发展。因此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是否有利于学各方面的发展,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就认真去做好;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就坚决不做。
2、树立“人人都是好学生”的观念。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有智力方面的,有基础方面的,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有的是存在暂时发展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是特长发展方向上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以自尊、自信、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总有某些方面的是突出的,是优秀的,甚至可成为某一方面的能人。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学习方面的后进,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其它方面潜能,将他位棍子打死。相信你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
3、发展有个性的班级。班主任要认真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根据本班实际,制定班级计划、目标、制度。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级特点,培养有个性的班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班级才会有特色,这
样班级里的学生发展得才更快。
二、方法创新
1、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任,班级管理中干部让学生选目标让学生定,制度站学生议,评议让学生下,效果让学生说,过程让学生做,得失让学生思,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
2、班主任班务管理中要让爱溢全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施以爱心。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障碍的学生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给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以物质上的资助,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心较差的学生,有缺点的学生,有身理缺陷的学生,并且要把这种爱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爱人,关心他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班级爱的包围之中。
3、用好干部
班级管理离不开班干部,班干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选好干部,要选那些思想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做干部,平时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干部观,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权让他们大胆干,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给他们树立威信,让同学们信服他,愿意听他指挥,对他们的过失及时予以纠正,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班主任得力助手,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
4、目标激励
班级管理中要能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来激励全班同学的斗志,任何事情没有目标动力就不强,有了适当的目标,就象快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给班级确定的一个长远目标,一个中期目标,一个近期目标,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且每一近期目标实现后,都要迅速进行总结,激励,确定下一个近期目标,这样滚动前进,就促进了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
5、开展活动
活动是班级的生命,没有活动的班级将死气沉沉,不会有活力。因此,班级管理中要结合实际,结合目标,组织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去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能力,为班级做出个人的贡献,列如:在开展学习达标活动中,让学生确定奋斗目标,确定竞争对手,确定兴趣小组,确定帮扶对象,开展学习方法交流会等,全面促进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达标。
三、评价方式创新
班级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关系学生的发展,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全面,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了多少分,应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即要看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程度,更要看他们平时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兴趣浓淡,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即要看他们思维能力,理解 能力提高的程度。更要看他们非智力品质如毅力,心理承受能力,认识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即要看他们在学校表现状况,更要看他们在学校以外的表面状况,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发展评价。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新课程要求班主任在给学生评价时要有自己的评价
还要兼顾其他科任教师的评价,即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全面地、积极地、客观地、发展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前进动力。
一、初中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的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身为一名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本身特点体现出独特的引导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修养,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教育管理方式。“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用。不如学也。”这句话警醒人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作为教育者,班主任更加要不断地提高自我,与时俱进,随时产生新的想法。而新课改的实行,能够使大部分初中班主任认可科学教育的观点,进而在管理教育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心理疾病威胁初中班主任
如今,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心理是否健康是每名教师应该关注的自身重点。2005年我国对职业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通过调查结论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次调查显示:80%的参与者心理压力大,接近40%的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初中班主任每天除了大量的工作外,还要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三、对班级的管理手段以及工作形式需要提高
如今,很多班主任不能进行科学管理,不懂得尊重学生,一些问题管理方法过于死板,经常一概而论,没有深刻贯彻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的管理原则。许多学生因为班主任的管理失误产生心理阴影,导致在校期间不能良好地接受教育,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班主任的错误管理导致学生理解错误,学生成绩下降更多原因不是厌学,而是讨厌其班主任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所致的。
四、改进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策略
(一)彻底落实班主任管理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此外,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使其能够运用恰当的心理学、教育理论进行教学管理。
(二)要改变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方法
初中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及判断能力仍处于懵懂状态,班主任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在初中生这个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更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课,以学生日常关注的事物为话题,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相互学习,这样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
(三)使用各种不同方式缓解班主任的压力
教育者是人类思想的缔造者,学生在校期间把班主任视为直接领导人,那么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人类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人的语言、行为。班主任只有心理状态平稳,才会培养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有些班主任被事业工作弄得不堪重负,最终产生心理疾病。在此提醒各位职业教师,在夜以继日工作的同时要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懂得运用时间,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总之,管理初中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我,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班主任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勇.浅析初中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8):96-97.
[2]加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1):103.
[3]赵周霞.初中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55
【关键词】新课程 班主任 班级管理理念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管理是教育的基层管理,是对学生直接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也给班主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班主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及学生评价方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班级管理。
一、管理理念创新
(1)在不少老师心目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新课程下班主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班级管理理念。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并且要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爱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地有个性地发展。因此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班主任就认真去做好;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班主任就坚决不做。
(2)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班主任要树立“人人都是好学生”的观念。虽然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有智力方面的,有基础方面的,但每一个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有的是存在暂时发展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是特长发展方向上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只要给他们以自尊、自信、给他们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他们总有某些方面的是突出的,是优秀的,甚至可成为某一方面的能人。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学习方面的后进,而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其它方面潜能,将他们一棍子打死。要相信你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有发展潜质的。
(3)发展有个性的班级。班主任要认真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根据本班实际,制定班级计划、目标、制度。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班级特点,培养有个性的班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班级才会有特色,这样班级里的学生发展得才更快。
二、管理方法创新
1.实施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任,班级管理中干部让学生选目标让学生定,制度站学生议, 评议让学生下,效果让学生说,过程让学生做,得失让学生思,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2.班主任班务管理中要让爱溢全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施以爱心
班主任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障碍的学生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给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以物质上的资助,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习较差的学生,有缺点的学生,有身体缺陷的学生,并且要把这种爱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爱人,关心他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班级爱的包围之中。
3.班主任要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班级管理离不开班干部,班干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选好干部,要选那些思想素质好,管理能力强,乐于为班级奉献的同学做班干部,平时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干部观,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权让他们大胆干,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给他们树立威信,让同学们信服他,愿意听他指挥,对他们的过失及时予以纠正,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班主任得力助手,成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
4.制定班级目标,激励班级前进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能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来激励全班同学的斗志,任何事情没有目标动力就不强,有了适当的目标,就像快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给班级确定的一个长远目标,一个中期目标,一个近期目标,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且每一近期目标实现后,都要迅速进行总结,激励,确定下一个近期目标,这样滚动前进,就促进了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实现。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班级的生命,没有活动的班级将死气沉沉,不会有活力。因此,班级管理中要结合实际,结合目标,组织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去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培養能力,为班级做出个人的贡献,例如:在开展学习达标活动中,让学生确定奋斗目标,确定竞争对手,确定兴趣小组,确定帮扶对象,开展学习方法交流会等,全面促进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达标。
三、学生评价方式创新
班级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关系学生的发展,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全面,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了多少分,应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即要看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程度,更要看他们平时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兴趣浓淡,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即要看他们思维能力,理解 能力提高的程度。更要看他们非智力品质如毅力,心理承受能力,认识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即要看他们在学校表现状况,更要看他们在学校以外的表面状况,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发展评价。
(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新课程要求班主任在给学生评价时要有自己的评价还要兼顾其他科任教师的评价, 即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的互相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全面地、积极地、客观地、发展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前进动力。
总之,班主任只有从管理理念上,管理方法上及评价方式上全面创新,方能不断适应新课程实施下的班级管理。
作者简介:
蒙巧玲(1976-)女,旬邑县赤道乡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二级职称
单位:云阳县平安小学姓名: 李萍
电子邮箱:727907904@qq.com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小学生进行的绝大部分数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构建注重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式呢?本文试图从课堂管理目标、课堂探究学习管理、课堂合作学习管理、课堂管理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管理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内在与外在的互动交往,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因此,课堂管理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管理正从以“规定”和“服从”为特征的传统管理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有效管理。然而我们发现,改革后热热闹闹的小学数学课堂背后,也隐藏着这样的忧虑:“上课时热闹,考试时茫然”,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管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活力及数学思考?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多维的课堂管理目标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余文森教授对三维目标关系概括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三维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只有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制定课堂管 1
理目标时也应符合三个基本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同时制定规范性目标和促进性目标
规范性目标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确立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来管制或约束学 生,可以规范问题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以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性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目标的制定应该能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所以制定课堂管理的目标既要体现出维持课堂秩序,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应体现出具有助长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
2、师生共同制定,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如何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参与进来,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使学生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愉快、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安全感,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3、目标制定中,奖励与惩罚并举
制定好了的课堂管理目标,就要始终如一,坚决,果断的执行。如果学生遵守了目标,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了目标,教师就要立即指出其不良行为应伴随的自然后果。另外,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教师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引导新课程下的探究学习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课堂管理的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呢?
1、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理解、学习数学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总要涉及到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客观
事物不是象动物那样去盲目的尝试错误,而是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只有当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既一致又不一致,才能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等,确定学生探索活动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促进数学思考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要及时综合、归纳学生的见解,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3、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潜藏在知识表层后面深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学生思维是开放的,行为又是有序的。
4、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
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有效的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呢?
1、合理分组并指定组长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给学生选一个合适的组。一般地说,按照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状况、爱好等实际情况分组比较好。分组时尤其要重点考虑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以及性格内向、有才能但不敢适时展现自己的两类学生,把他们安排在有耐心、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小组,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
合作学习中“各自为政”、“一言堂”、“独守一隅”等现象,教师应注重指导合作技巧:指导学生倾听同伴发言;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指导学生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等。
3、安排适宜的合作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先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等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既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达到合作学习活而不乱。
四、确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方法
1.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包含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评价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价学生。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论,而且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重视学生自我在课堂中的表现,而且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2.让评价引导学生采用正确规范的表达
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所以当别人被表扬时,学生们自然会关注“他是什么原因得到老师表扬的?”,并且模仿这样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当通过评价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好的发言,找准评价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关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是会得到肯定的表达。
3.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
倾听,作为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学习习惯,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前面的课堂管理问题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都更愿意说,而不那么愿意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理解老师的提问、讲解;能听懂、思考同学的发言,那么他就会专注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刚开始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做到规范、完整,这时教师如果选择抽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示范,并注意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在听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过程中,必定能由“会听”转变到“会说”、“爱想”,问题行为在专注的倾听中逐渐减少。
4.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励学生
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内在动力的驱使,但外在动力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激励机制就是将外在动力因素激发转化为内在动力因素,抓住了激励机制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管理时,采用何种方法方式,在什么时机运用激励机制是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方面。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为他们分别设置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去实现目标,使学习处于兴奋状态;又如捕捉“闪点光”,特别是后进生,仔细洞察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励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落后为先进。只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我们的组织和管理就是成功的。”
课堂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课堂管理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而是要激起课堂上学生生命的活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课堂管理不是为了研究秩序本身而获得秩序,而是为了更有效的学习,在有效学习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故而让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都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两方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情境教学(1)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2)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
关键词: 情境 激发 兴趣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新课程春风下的教师,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的阴影,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我通过这两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情境设计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
生动形象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从而给学生更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一个好的情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可接受性: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恰当地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问题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2)开放性:情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大。
(3)挑战性: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其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积极参与,接受情境问题的挑战。
(4)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觥筹交错的知识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起作用,越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1)生活情境中“找”信息技术
新课程十分强调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和理解信息技术,体会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和作用,也体验了信息技术的魅力。
[案例1]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我以“天上会掉馅饼吗?”为例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文字展示:你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以香港某公司的名义发来的信息:“恭喜,你的手机得了三千元大奖!请您先把600元的纳税金汇寄给我们,我们将马上给您汇去奖金。汇款帐号410***********”
思考:收到此信息后你会按提示去做吗?为什么? 提示:“天上会掉馅饼吗?”这条信息是哪里发来的?这个信息源可靠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
[点评]情境导入生动平实,贴近学生生活,能从学生的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入手,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只有会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才不会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
(2)在游戏情境中“玩”信息技术
学生对单调、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知识寓于其中,就能帮他们从厌学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避免陷入理论学习枯燥、乏味,设计如下情境:
教师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在这一趟历史之旅中,由我担任此行的列车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现在让我们出发吧!
展示课件:旅行出发图(意图:使学生身临其境信息技术之旅,注意力跟着教师这位“列车员”出发。)
第一站:远古的信息技术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游戏活动“你演我猜”
活动规则: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由各组成员代表抽题,每组派两名选手,一个表演,一个猜。时间限定在60秒之内。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思考题,远古人类肢体动作目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信息的传递)
教师活动:信息除了肢体传递,还有何种方式?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第二站去瞧瞧!
…… [点评]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学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充满了情趣,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增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了解和互动,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3)在实践情境中“用”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性动手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4]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五章中《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和加工》一节时,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和建议: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设计如下实践情境:
师:2008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奥运健儿的精彩瞬间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播放事先制作好的短片)
师:在刚才的短片中,我们重温了奥运健儿的英姿也领略奥运的精神,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这样一个短片呢?
师:要制作这样的作品,我们首先得有制作的素材——图像。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图像?
1、学生讨论:采集数字化图像的几种途径。
2、学生现场实践以上几种获取图片的方法
师:很好,我们获取数字图像,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或者通过扫描仪扫描获取,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作品。
3、提供学习支架:
(1)、可以使用“我形我速”的“帮助”(2)、参考图像加工的范例(3)、图像资源可以到http://10.10.0.2下载
[点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探究与实践,实现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协作、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主编李艺
本学期学校安排了我在本周的专题讲座,当时一听这个消息,我非常的紧张、害怕,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达到讲座水平的一般都是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都非常丰富,也就是工作时间至少也应有三十年左右,年龄也就是四五十岁的人物了,但之后仔细一想,学校安排讲座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和各位同事探讨交流一下近几年来的教学心得,这样一想我心里的负担就减轻了许多。在此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与各位老师交流的机会,自从我进入岷阳一校以来,我就发现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花大量资金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同时真心感谢各位同事,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大家总是热忱相助,再次对大家表示感谢!
下面我就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上的情境若构建得好,学生就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思路开阔,解答问题速度快,反之,就会使学生情绪低沉,精神不振,思路不畅,解答问题迟钝,由此我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听课的心得体会,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造成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的教学,估计已经没有一位教师还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了,取代的是不停的找问题来问学生,片面的强调提问面要广。老师接连地提问,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仓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课堂气氛很热闹,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老师还是以提问的方式在“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当学生习惯了总是由老师来提问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主动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就像黄爱华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这不能不说是从“满堂灌”的误区中又走向了“满堂问”的误区。
有一位学者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导学生来提问,并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能主动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而且在教与学方面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忽视教学中的陷阱,剥夺了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即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这一节,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将半径的平方,误认为是半径的2倍,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将学生的错解暴露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果不能发现,教师在进行提示。如果学生自己发现的话,教师在进行适当的鼓励,相信学生的影响会更深。因此,想要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败,课堂上应该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思维方法。
三、课堂教学追求形式,忽视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教师一味的追求情景新颖、课堂热闹,忽视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入学习。
1、教师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情景化,堂堂必有情景。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到底学了些什么内容,甚至连听课的老师也没法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位置的确定》一节时,进行了大量的情感教育,从国家的大好河山,到高科技的卫星定位,从电影票的设置,到课堂上互找座位,与其说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不如说“乱”字当头。而教师却没有真正让学生探讨位置确定的方法与本质以及方法的多样性。
2、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 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者整齐划一,但仔细分析,教师提问的问题大部分以记忆为主,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而且以不加思考脱口而出的问题居多。这种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3、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不敢“讲”的局面,把“少讲”作为原则,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往往就呼之欲出的结论和学生“兜圈子”,让学生不断地猜想,如在定理的学习过程中,课本上以明确了探索的结论,教师硬是安排“猜想”环节。在小结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但是一些思想方法学生是不易得出的。
4、盲目地遵循新课程的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课,因此在不需要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来个自主探究,在旁观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作秀”,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时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四、某些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过度拔高例题难度、过多增加习题数量,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严重后果。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花样多,掩盖了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1、“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往往会使之完全丧失“法力”,因此巧解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3、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 巧解方法后,就容易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讲解和训练,在对基本方法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实例,纯数学问题减少了很多。在听课中常看到教师拔高例题的难度和增加习题的数量,贪多求全,教学效果反而差,虽然教学过程中对例题的讲解是必须的,但不能忽视例题的真正功效,通过例题,介绍一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练习题也不应一味的多练,而应减少数量和难度。为此,在选取例题和习题时,应“精挑细选”,让所选的题目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否则将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严重后果。
五、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这里的“帮助”和“放手”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导的得体、放得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开展、调控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活动耗时长,活动效益低下。
2、学生在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时,教师未适时地加以引导或指导,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或一知半解,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学习,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在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同等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只不过与过去相比更要体现“少、精、活”三字方针;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数学活动与数学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利用摆小棒,弄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二是要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探究材料(如探索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问题),要尽力展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亲身实践、讨论交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教师指导时要适时、得体,要把握好“度”。在知识的疑点处要“导”,在知识的重点处要“引”,在知识的难点处要“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六、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效益低,实效性不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中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已被广大教师自觉地运用。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实效性还有待加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活动的开展形式化,教师游离于活动之外,只是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次数多,效益低;
2、组织不力,如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不甚明确等都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如合作交流的意识、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等。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思考,只有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确保其顺利开展,并真正收到实效。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地下达学习任务、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要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协调等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善于交流、密切协作等习惯;在合作交流时,要注意层次性,按照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的层次来进行;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要及时深入各小组了解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当小组合作学习有困难时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指导,以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方式是统筹兼顾式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 深入领会科学的发展观极为重要。首先, 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去, 教师就是指挥棒, 高高在上, 这样就无形中拉远了师生的距离, 妨碍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达不到统筹兼顾的要求。另外, 在陈旧的教学观念中, 教学的目的是单纯地为了学生的考试而教学,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能达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出现了“书呆子”现象, 甚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改革, 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提倡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 使师生之间达到一种默契。教学目的也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移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上来, 注重各种知识结构的协调和能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素质的目的。
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使新的教学流程更具科学性和多样性
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思路, 极具科学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使教学方法由过去的“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在, 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能力。我认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注重平时的积累, 让学生先模仿, 渐渐的, 那些好的词语、文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并且应用自如。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我提倡注重积累, 面批面改。面批面改就是在批改作文方面, 在学生草稿形成后, 正式成稿前, 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通过直接指导, 启发学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加以改进。另外, 在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 教师是学生德育的先锋和主导者, 而语文课堂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基地。在语文课堂上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主辅结合的办法, 使德育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良, 促进了学习成效的提升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以其科学的定位、创新的模式、丰富的内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知识的热情。同时, 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良性改变。由原来“呆鹅”式的被动接受, 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主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涨的学习热情、富有见地的讨论发言, 带给我们的课堂是一派精彩热烈的可喜景象。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的教学流程的实施, 使学生禁锢的思维得到了解放, 畏缩的表达和发言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地讨论、大胆地发言、精彩地论述。课堂上是这样, 课下、课后学生的热情一浪高于一浪。在欢笑声中学到了知识, 在面红耳赤的辩论中得到学习的真谛, 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成功的行列, 素质教育的硕果已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由于方法得当, 原来班上的所谓尖子生越来越优秀。后进生也是奋起直追, 很多方面的才华开始逐渐显露。现在, 班级已没有了那种落后的学生等级之分, 每个学生都成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养成习惯、形成品德、获取知识、实现梦想, 杜绝了弄虚作假, 校园真正成了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学习乐园。而教师也在课改中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付出辛勤的劳作之后, 终得桃李成材, 是园丁们最大的心愿。
在当前所有教学组织形式中,占有中心位置的是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重视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才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正确途径。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对于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老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就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问题之一:公开课像在“走秀”,离现实的课堂教学相隔甚远。
公开课的开展为各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在一些公开课当中,老师“滴水不漏”地讲解,学生将问题回答得既整齐又准确无误、声音洪亮,…从表面上看,这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教的知识完整无误,师生有问有答,班上气氛活跃,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但实际上,这仍然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只是套用新课程改革的模式,走的却是老路,在授课中顾及了少数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而且在很多公开课当中,老师事先就将公开课中的问题和答案告诉学生,并通过课下反复演练,师生们对公开课中将要提到的问题和答案都已经“倒背如流”了,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流于一种形式,是演给听课者看的,这无疑会使听课者感觉到课堂教学不真实,有种像在“走秀”和“演戏”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也没有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
为何一堂重要的公开课上到这种地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一些教师为了表现自已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为了在公开课中获得奖项、赢得荣誉,于是就在公开课上进行近乎完美“表演”,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评委,心里也只想着怎样按部就班地、毫无悬念地把课顺利上完,他们唯恐学生回答问题时出错,甚至担心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影响自己早就“彩排”好的上课思路…毫无疑问,这种公开课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去甚远,不但无益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而且还传播了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公开课就没有开展的意义和价值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强化公开课作为传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要把开展公开课作为广大教师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和教研人员务必做到:
1、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在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中,应认识到新课程“最重要的是其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同时,教师在设置公开课课堂教学时,应始终把服务于日常课堂教学摆在首位,仔细考虑所设置的课程是否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尤其要注意城乡学校在教学上的各种差异。
2、公开课中的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都应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找得到、用得着。3、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学习、交流、合作、质疑、释疑和评价,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并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和疑难问题进行恰当地处理,开发出有用的课外资源,从而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公开课应该来源于我们日常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同时又不同于我们普通的课堂教学,而应是我们日常历史课堂教学的“精”和“炼”。其目的是能让每一位听课老师在听课后,能较好地在其日常课堂教学中加以吸收和运用,从而真正地使公开课发挥其公开、示范作用。
问题之二:前后排四个或六个同学的简单组合,便是小组合作学习。
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中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无论上哪一课,不管有无分组讨论的必要、有无分组学习的意义,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认为只要将前后排同学每四人或六人一组合,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美其名曰:新课程合作型学习。然而,这些没有经过优化组合的小组成员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吗?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和学习点吗?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质疑能力等方面能优化互补吗?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课前要做仔细分析和考虑的。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首先,在确定小组成员时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比较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将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并可以考虑将有共同兴趣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等等。也就是说,在分组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小组的优化组合,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经过老师认真考虑后的小组组合,相对于按座位前后进行简单组合的小组而言,既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小组同学能够互相带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和适合用分组学习来进行教学,也并非每一节课都需要设计或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教学方式。再次,在設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时,还应注意选取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应注意安排好学生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总结,逐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行也并非一次就能成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才能了解到这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否能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进行改进,使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问题之三:计算机和多媒体取代黑板,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新课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教学工具是教案、粉笔、黑板及图画等,老师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并在黑板上将教学内容详细地板书出来。而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空前发展。“它既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又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形式。它的诞生和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使当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以致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都产生了继续变化的空间。”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CAI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将上课的内容列成框架,做成PPT课件,上课依据PPT上的知识框架进行讲解就行了;并且认为只要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就是新课程教学了。但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止于此,那么又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将黑板变成了电脑屏幕,这就明显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实际意义——没有达到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滥用了多媒体设备。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事实上,此次历史新课改就明确提出,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里指的主要就是计算机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
一、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高水平地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软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会更喜欢哪些类型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软件制作上应注意避免低水平重复现象。
二、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把握住使用的“度”。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过多的多媒体呈现往往使学生看到了精彩的图片,听到了精彩的历史故事,而忽略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三、深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避免走“新技术主义”的极端,即以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走出当前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这种形式主义的误区,在教学中合理地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切身感受,针对历史公开课以及新课程改革中的日常历史课堂教学开展的现况和不足谈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事实上,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那么无论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此,作为一个处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的一线老师,我期待着有着一种更为实用的、常态的历史公开课出现,能够“去奢返本”,能够有一种为普通学校,尤其是为设备落后的农村中学提供实用的、适用的、高效的公开课。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感觉到确实有东西要改,有具体可行的方法要学,从而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从本身最症结的地方得到切实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朱天利.新课程学习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宋乃庆,徐仲林,勒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23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6
所谓观察就是对周围世界的各个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特征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方法。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觉过程,而且包括积极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或判断事物的真伪、是否,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包括我们身边物体在内的各种图形,而这些图形有的具有(轴)对称性,有的却没有,通过观察会发现具有(轴)对称性的一些图形,并能进一步观察到这些“对称性”图形,都能用某条直线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如果沿这条直线折叠起来,就会使这两部分完全重合。“非对称”图形就找不到这样的直线。这样,稍加观察身边的“对称”图形(建筑物、装饰图案、机器的零件、花草树木的叶子等)之后,应用特别的实验(如折叠等)就可以自然转入轴对称的学习。通过观察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而且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判断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这些图形都有哪些性质,为以下新课内容作准备。经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让每一名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实验和善于观察、实验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不错,有问题而激发思考,有思考而提出问题。美国的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地对所学新知和应用新知过程提出问题,这是更深地了解知识内涵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很好路径。因为学生要提出问题就必须经过几次反复的考虑,确实有疑惑才会产生问题,所以当你的学生提出问题或对某个知识点有质疑时,我们不仅要鼓励他们的这种做法,而且要大力提倡他们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绝不能随意地否定他们。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提出的问题上做到理性、客观而有价值。
三、要让学生学会归纳与猜想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和作出大胆的猜想,是活跃思维、放胆思维的重要渠道。而在数学归纳过程中又必须参与猜想,这样思维的培养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而合理地归纳与猜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明和验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思维过程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解决问题之前能冷静地思考,这无论是对解决数学问题,还是对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有帮助的。通过尝试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就能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和淘汰无效的尝试,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再通过综合各个条件,作有方向性的分析,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分析和综合,这两者对思维的顺利进行非常必要,分析可以被看作是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一种思维方式,而综合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从原因推导到由原因产生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文秘站:<维的好方法。
五、要让学生体会比较的重要性
有比较才能进行鉴别,在比较中认识一切,这也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增加思维的量和参与对象的人数,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上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一般分数通分、约分,以此来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把分数改成分式,自然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来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让他们在比较中判断,在比较中思维,在比较中确定新的知识点的重要之处以及与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比较是获得直觉思维的有力工具,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的很好的方法。
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1)彼此之间具有确定联系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即比较要有意义;(2)比较应当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即要求准确地区分比较的性质;(3)对于数学对象的同一种性质做的比较应当是完整的。
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欲和积极性,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提炼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和发展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学得轻松。
祝站镇中心小学李锋
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一、科学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新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培养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而提出问题是教材与教师的职责。事实上,让学生学习时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心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人类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价值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欲望。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 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5-2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12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浅谈新教师备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0-27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09-21
浅谈新教师成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