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精选10篇)
一、从警察
自身来看
(一)没能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少数民警存在“我就是法,我说了算”的心理。工作中存在“冷、硬、横、推”的态度。对违法的群众常常不予解释的机会,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有的甚至不具体告知群众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就下决定、开单子。时刻以管人、管理者自居。没有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
(二)执法不公,徇私舞弊。由于行政干预和人情风气的关系,导致执法环境恶劣,对于同一种违法行为,出现多种不同的处罚结果。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时常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认为守法是老百姓的事,不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权谋利、徇私舞弊现象导致损民、扰民、坑民的事时有发生。
(三)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民警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职业道德差。在训斥教导违法群众时,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粗话随口而出,使用不文明的言辞。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有损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从群众自身来看
(一)部分群众法制观念薄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够了解,因而在民警工作时不但不予配合,反而产生与民警对立的情绪,不支持民警的工作。
(二)因少数而否定全部。部分民警工作时因自身的不足不能令群众满意,致使群众形成了对民警这个大群体的错误认识。觉得警察也不过如此,从而对公安机关失去了信任。
(三)对民警的错误认识。把民警看成“圣人”,觉得这些执法的人是万能的,不能犯一点错误,有任何的疏忽。不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民警,抓住一点小错误就不放。做一千件好事是应该的,有一点小错都是万万不能的。
三、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针对警民之间出现的问题,我们民警应该从自身抓起,消除警民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警民关系。
(一)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已不适应公安民警执法要求的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真正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规范执法行为,针对执法中各个方面和环境,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执法制度和程序规范,并严格遵守,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统一和执法随意性的问题。通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真正做到一视同仁,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获取理解和支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的认识。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
一、什么是和谐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是指警察在依法履行职责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达到警察热爱、尊重、服务人民, 真正保一方平安, 视人民如父母, 受人民监督, 让人民满意, 警民亲如一家、水乳交融的状态。
和谐警民关系, 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公安机关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 通过与人民群众的良性沟通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 旨在谋求公安机关的凝聚力与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使人民群众自愿与公安机关进行合作所形成的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
二、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当前, 警民关系的主流是和谐、健康、融洽的, 但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 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影响警民关系的原因很多, 既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 既有社会群体因素, 也有民警个体因素。
(一)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
1. 部分基层组织弱化, 对警民关系造成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因社会转型诱发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 由于一些基层组织、企业内部组织和人民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弱化或处置不力, 导致群众上访告状, 甚至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往往充当“消防队”, 但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在群众中形成积怨。
2. 社会舆论存在偏差对警民关系造成影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一些传播媒介为了吸引大众眼球, 对“涉警”问题喜欢以偏概全或推波助澜, 无限放大公安队伍中的负面因素, 致使公安工作陷于被动。
3. 群众安全感不强影响警民关系。
随着人财物的大流通, 社会治安愈趋复杂, 一旦社会治安欠佳, 大要案频发, 群众就会埋怨公安机关或办案民警, 致使警民关系紧张。
(二) 来自公安机关自身方面
1. 执法为民意识淡薄。
个别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有的民警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充当犯罪保护伞, 如“文强案”, 动摇了做群众工作的基础。
2. 执法行为不规范依然存在。
少数民警执法办案不公, 办理关系案、人情案, 在办理刑事案件中, 仍然存在对当事人进行打骂体罚、刑讯逼供的现象, 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3. 民警素质参差不齐, 执法水平不够高, 也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原因。
4. 基层警力不足, 影响了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来自人民群众方面
由于我国法制化程度还不高, 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还显落后,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以致公安机关正常的刑事侦查、治安查处、交通管理等警务活动都会被误解, 甚至产生不满和对抗情绪。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要从公安机关内部抓起, 强化公仆意识, 狠抓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一)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树立四种理念
1. 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理念。
警民和谐关键在民警。因此, 干警必须深入基层, 沉入辖区, 融己于民, 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 以平等、平和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 减少人民群众对公安的偏见。要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 做到警力前移, 让群众能时刻见得到民警, 有问题能找得到民警帮助处理。
2. 树立服务前移理念。
通过开展“大走访”、爱民服务活动, 在情感上贴近群众, 倾听群众的心声, 了解群众的难处, 视群众为亲人, 时时刻刻、事事为人民群众着想, 真正做到“走百家门、认百家人、帮百家忙、解百家忧、暖百家心”。
3. 树立规范警务理念。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正确执法理念, 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
4. 树立社会监督的理念。
要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使公安干警的执法行为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同时, 强化涉警舆论的正确引导, 驳斥揭穿谣言, 消除负面舆论影响。
(二)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要坚持以人文本
1. 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公安民警要充分履行职能, 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其次, 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着力化解矛盾。
公安机关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工作, 从源头上缓和社会冲突, 维护好社会政治稳定。
3. 创建城乡警务联动体系。
逐步实现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和实战化的运行机制, 建立城乡数字化的警务指挥系统和网络, 实施城乡警务联动战略, 加强城乡治安防范和治理, 打造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 形成多警种联动和广大群众配合的局面。
4. 打造亲民爱民的警察队伍。
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最大限度地做到亲民便民利民,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5. 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警民关系。
要注重警民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建立警民互动的有效平台, 使民警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 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服务。
摘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 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 对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方法建议;分析
当下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与体现,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建设新时期的路线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这个基本纲领,做到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在推进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各级党组织要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做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供电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产品和服务,就是是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供电事业管理进步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党群关系建设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以及党的建设的日益提升,党群关系在整体上呈现良好、和谐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党群关系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党的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分析
在社会经济与党政建设发展中,和谐的党群关系主要是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和睦良好、平等协调、相互信任的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同样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够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向发展和进步,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电力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先行官”,其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与进步,而对于电力事业的建设发展来讲,在电力建设与发展中通过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为电力建设争取绝对的群众理解和支持,既能够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进步,在保证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为人民提供高效的电力服务,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同时也能够增强电力企业内部职工群众团结力和凝聚力,提升企业职工的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应注意满足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在进行社会经济与电力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要注意始终坚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党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一致性是实现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它需要在各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规定执行中,坚持以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目的,同时,人民群众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领导的认同,并且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保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还需要在党和人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和谐党群关系构建,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敢于面对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认真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理解决矛盾,以促进党群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对于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与结构体制的转变发展,党的建设中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分析,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党和人们关系改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为和谐党群关系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下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党与群众关系构建中,群众对于党的先进性以及执政能力的衡量判断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造成党群关系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首先,在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以及经济水平等相对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与满足,导致经济矛盾与经济因素成为诱发党群关系问题产生的主要矛盾问题和因素。比如,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由于受到人口多、底子薄等因素制约,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相对落后,不能够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行满足,导致部分群众对于党和组织产生极大的不满,成为影响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和谐党群关系构建时,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贫富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等情况,也导致党群关系出现紧张等矛盾问题,影响和谐党群关系的构架。再次,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败情况行为,也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对于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不利作用和影响。最后,党组织内部的一些不良作风,对于党群关系建设的腐蚀影响,也是阻碍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与实现的重要问题。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发展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受到了新环境以及新形势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影响制约,导致和谐党群关系建设受到相应的不利作用和影响,成为和谐党群关系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现状。
三、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方法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基本要求以及现状问题的分析,在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过程中注意结合其相关要求以及关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与进步提升。
首先,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应注意进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并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的速度,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建设形势下,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关键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题,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就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最新技术的运用,推动电力企业的建设发展,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力的需求,同时通过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上人民群众享受电力产品带来的便捷、舒适,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搭建起“光明之桥”。其次,在进行和谐党群关系构建中,还应注意对于党的利益整合功能进行强化,以实现党与群众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避免利益矛盾影响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电力企业中,党组织应注意充分发挥电力产品联系千家万户的作用,以满足和服务群众为目的,让人民群众通过电力这个窗口看到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对人民群众基础需求的投入是巨大的,真正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分享,实现了党和群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再次,进行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还应注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组织内部开展深入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反腐败工作,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廉洁从业,在避免党的作风以及腐败问题对于党群关系产生影响的同时,通过先进的群众工作机制,提高党政工作效率,提升群众对于党政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
四、结语
总之,进行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构建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党政工作的改进完善,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映雪,周红梅.列宁关于以党内民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13(11).
[2] 王本文,刘爱莲.党群关系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之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度变革和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党群关系的好坏。因此,充分认识警民关系的内涵,认真分析产生警民矛盾的不利因素,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寻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警民关系是指警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警民关系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特定时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只要国家存在,犯罪尚未消灭,警民关系就一直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警民关系一方面以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感情交流为纽带,具有人际关系的种种属性,另一方面是警察在执行各种警务活动中与公众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警民关系的外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一、目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警民关系较为和谐。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刑事侦查等工作,几乎没有妨碍公务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主力军的人民警察逐渐处于风口浪尖上。以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为主导的警务方针,弱化了中国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磨蚀着公众对警察的公信力;警民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执法活动不配合、交流沟通不密切、涉警舆情不支持等不利因素大量存在,阻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察道德建设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不可否认,一部分民警未能消除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人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沉溺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格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部分民警在实行管理时总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毫无感情,服务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耍特权,抖威风,以权代法、以权敛财、乱搞创收、以情代罚、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与民争利、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在公共生活中耍特权,向服务对象搞摊派,行“吃、拿、卡、要、报”等违法乱纪之事。据公安大学一项社会调查,群众对警察最不满意的首项因素是态度不好,耍横。1
(二)警民相互支持的力度不够。随着历史的进步,我国的社会关系由封闭转为开放,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的松动、政企分开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因素,弱化了公安管理和执法的凝聚力和控制力,部分群众的正义感和维护治安的自觉性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消极心理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发展到连“门前雪”都不肯打扫的地步;人民群众不愿协助,不愿作证,隐瞒、包庇违法犯罪,甚至抵制、对抗公安机关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公安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管理还是执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三)警民相互理解的程度不够。每位群众都希望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都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有一些群众看到有人打架,就会认为社会治安太乱了;看到街面发生了盗抢案件,就会质问警察都干什么去了。群众不理解就会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导致警民关系恶化。当前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据有关调查中显示,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此论据的出处?)群众都希望公安部门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要高、节奏更快、服务更优质;希望刑侦部门能及时侦破各类刑事案件,迅速有效的打击违法犯罪,尽可能挽回损失;希望公安机关构筑更加健全、更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保障平安。与这些期望和要求相比,尽管公安机关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力不从心,难以让群众全面满意。
二、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内涵
基于目前警民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在第六期全国县级公安局长“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工作上新水平”专题培训班结业上强调,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急需的1 《论和谐警民关系之要素》http://bbs.tiexue.net/
事情做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在一点一滴中体现公安机关的爱民之心,在一言一行中累计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2
简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法律所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警民关系在政治上是一种对等平衡的民主关系。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平等友爱的社会人际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因此,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平等属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特征。
(二)和谐警民关系在法律上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和谐社会要求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只有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和群众都严格按照法律这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杠杆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形成事实上的配合支持,才能使整个社会关系得到有效调节,社会秩序达到协调有序。警民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找准各自的法律定位,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双方有各自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即警察应严格执法、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支持警察执法,即人民有服从和支持警察执法的义务。,(三)和谐警民关系在感情上是一种理解包容的亲情关系。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真诚、理解和信任,全社会之间有一种宽容的氛围和宽容的精神,即使有了摩擦和矛盾,也能进行善意的化解,包容对方的过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的理解、缺乏足够的信任,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冷漠、对立甚至矛盾冲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谐警民关系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之间深厚感情之上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三、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着力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强化公安职能、提升公安工作水平、2 2009年5月31日《人民公安报》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新型警民关系,人民警察应树立警民平等的观念。为了避免警民这种对立,实现每个人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懂得如何运用人民交给的权力去履行职责,以良好的服务积极回报人民的需求。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必须予以破除障碍,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人民警察的尊重和信任。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坚决摒弃警察高于人民的特权思想,不得以管理者自居,盛气凌人,歧视人格,以此搭建起公道的平台,这是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依靠群众、取信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加强群防群治辅助力量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把“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落到实处。坚持多措并举发动群众,通过有奖举报、悬赏追逃等措施,挖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内在驱动力。通过警民双方的努力,最终达到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护,同时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警民沟通机制。变单向传达为双向沟通是促进警民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公安机关一方面要认真、广泛地听取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公开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这既便于群众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又可以使群众有目的地参与一些防范、打击犯罪的活动,还能监督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活动,避免违法违纪和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人民警察产生于人民群众,职权来源于人民,工作是为了人民,对人民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使命和宗旨。总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建立在安全信任、执法信任、互动信任、情感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人民警察要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警察在感情上应关心和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作出的“三项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消防工作和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公安消防部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根本保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成效,就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的主要因素、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谈几点认识。
一、新形势下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做好消防工作的前提。警民关系搞得好,消防工作就能做好,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火灾形势就能保持稳定。当前,要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必须积极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做好消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警民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是好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警民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常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部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消
防法律和消防安全常识一知半解,对消防安全工作抱有侥幸思想。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积极主动地整改,认为消防部门对其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是与其过不去,以致对正常的消防监督检查活动产生误解。许多人常用“有钱就没事了”来解释在消防监督检查中采取的限期整改、罚款和停产停业整改等法律措施,由此群众对消防部门产生不满。
二是群众期望值过高。
随着消防部队担负灭火救援范围的扩大,有不少群众认为消防队是万能的,既能灭火、又能排忧解难、有求必应,一旦遇上不属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范围内的事和受车辆器材装备影响灭火救援的事,就产生消极看法,甚至转化为对整个消防队伍的怨恨、不信任。
三是干群关系淡化的影响。
社会上的极个别消极腐败现象,势必造成群众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怀疑。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警民关系作为干群关系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影响警民关系。
四是部分官兵对警民关系认识不足。
一些官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警民关系的理解模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推诿扯皮,联系群众不够;知民情、解民忧等基础工作薄弱,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五是做群众工作方法不适应。
一些官兵在工作中常以管人者自居,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对登
门求助、办事的群众不热情,有的接处警不及时,办事拖拉;有的在工作时耍特权,摆架子,门难见、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上种种不良行为,严重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疏远了他们与民警的关系。
六是执法活动不规范。
少数官兵法制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低下,致使消防监督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做好新形势下警民关系的探索和建议针对在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我们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站在执法为民、确保火灾形势平稳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警民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扎实有效开展执法为民教育。支队始终将执法为民教育做为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来抓,结合公安消防部队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十七大专题教育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专项教育等活动,教育官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完成每一次灭火救援任务。使执法为民教育做到了经常抓、抓经常。
(二)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支队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按时组织召开执法例会等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官兵的业务素质、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并结合奥运消防安全保卫、“两节”、“两会”消防安全保卫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采取联合检查和交叉检查的方式,在帮助有关单位发现火灾隐患的同时,组织官兵相互学习和借鉴在消防监督
中执法中好的做法,使支队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积极做好信访工作。支队以市公安局组织开展的“十进家”活动为契机,立足消防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通过在支队设立业务大厅,方便人民群众办理业务的同时,积极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并通过向社会上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与此同时,支队要求官兵坚持做到了对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单位和官兵扑救火灾、抢险救援单位的 “回访”率达到了100%,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帮助整改存在火灾隐患的同时,广泛征求对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有效地预防了上访现象的发生。同时支队也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了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积极开展警民共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队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警民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扎实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组织所属大、中队先后与10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并定期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并组织开展“献爱心”捐资助教活动和“济贫困”活动2次,资助了在校大学生3名。尤其是在四川地震后,官兵采取缴纳特殊党费、捐款捐物、短信捐款等多种方式资助灾区,共向灾区捐款59075元。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消防官兵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支队通过组织官兵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支队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了丰硕成果,支队连续两次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并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支队所属的十五个消防大队和六个消防中队全部跨入了市级青年文明号行列。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推进支队警民关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消防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支队以开展消防宣传“六进”为契机,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消防宣传活动,在开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消防监督执法中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关心消防、重视消防安全的氛围,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扎实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信阳市公安机关立足“六抓”,积极开展为民助民惠民活动,自觉融入和谐、锦绣信阳建设大局,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卓有成效地融洽了警政警民关系。
一、抓队伍,打造群众满意警队。全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民警队伍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流队伍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一是强化主体意识。以全市警务室、社区和乡村为依托,结合“警民恳谈•问计于民”、“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自觉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自己的真情感动群众,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扩大与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二是提升能力素质。全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提升民警“三懂五会”的能力素质,组织民警学习江西民警周俊军工作法,组织民警参加全省公安机关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巡回宣讲报告会,组织优秀责任区民警和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民警谈体会、讲感受、传经验,让更多的民警学会与群众面对面接触、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三是注重作风建设。坚持从严管理不放松、从严治警不动摇,把警风建设贯穿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创建无违纪所科室活动,围绕“五条禁令”、“六条铁轨”和“五禁止、十不准”等的落实,强化民警的作风建设,努力减少和杜绝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作风不良、执法不公、形象不好等问题,以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二、抓主业,打造和谐治安环境。注重打防结合,以防促打,以打保平安,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一是坚持慎用警力。对土地征用、违章建房、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利益分配等各种矛盾,坚持依法用警,既不盲目地当政府的挡箭牌,也不无原则地做群众的保姆,找准职能定位,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认认真真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二是加强治安防范。针对全市治安状况,立足现有条件,多渠道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治安防范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整合银行、旅馆、网吧等社会监控资源,扩充壮大保安力量和专职巡防队伍,充实各城区巡防大队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城乡群防群治组织作用,对全市所有的街面、路面、社区、村居等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巡逻防控,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三是突出打击职能。坚持把打击整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在破大案的同时,突出“两抢”、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和扫黑除恶等案件的侦破,以打团伙、打系列为切入点,力争多破案、多追赃、多返赃。
三、抓规范,提高执法为民水平。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市民警的执法水平,以优质的执法态度和优良的执法质量取信于民。一是健全日常执法制度。以执法质量考评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处理群众信访案件、办理110举报投诉件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为基点,进一步查找执法执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出台相关制度,使执法活动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执法执勤源头上解决不规范的问题。二是提升执法主体素质。紧紧抓住中层干部、新民警、社区民警这三个弱点和办案民警、兼职法制员、法制部门民警这三个重点以及部门法制领导、法制室、局领导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新警执法基础培训、法制视频讲座、民警到法制室跟班学习、以案释法、旁听庭审等形式,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办案竞赛、优质案件展评和案卷考评等活动,提升民警的的法律素养,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三是改进执法方式方法。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依法保障人权,既严格执法又文明执法,既公正执法又高效执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有效解决民警简单执法、粗放执法和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等问题,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抓中心,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全市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出
具体服务举措,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维护社会稳定。一是成立企业服务队伍。各县区公安分局、抽调经侦、治安、办证等部门和派出所民警组建企业服务队,每月到全市重点企业和重点商户,现场办理公安业务,指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落实防范措施、排查安全隐患,协助企业健全内保组织、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服务,为企业员工进行法制培训和预防经济犯罪培训,帮助企业核对员工身份等。二是开通网上服务企业专栏。在全市公安机关互联网站上开设了服务企业专栏,提供法律咨询、解释政策法规、开展网上法律宣传;接受企业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即时解答网民问题;及时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发布预警信息,提出注意事项;开展网上法制培训等业务。三是建立警企联系制度。建立各县区、公安局局领导联系龙头企业、职能部门和派出所联系规模企业、社区民警进驻企业制度,明确要求联系人每周不少于一次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对公安工作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整治各县区、工业园区周边治安环境,强化工业园区的治安巡逻,建立经济预警信息机制,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等举措,全方位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五、抓民生,帮扶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尽力化解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是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坚持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置身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之中,充分履行公安职能,从解决小矛盾、化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入手,最大努力地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最大成效地办理各种信访投诉案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是开展多种帮扶活动。结合“爱民实践月”、“大走访”、“人民满意年”、行风评议等活动,组织民警深入社区、村居、学校、企业和暂住人口家中,了解群众的诉求,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架起警民“连心桥”。三是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围绕市委政府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推出了保障和服务企业21条措施,围绕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出便民、利民、安民15条新举措,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管理,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入手,简化办事程序,拓宽服务领域,让群众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就能把事情办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和谐警民关系的心理诉求
和谐强调“和而不同”, 其中蕴含和衷共济、协调之意。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实质就是在具有矛盾关系的警民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一方面群众享受警察创造的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民警工作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配合, 警民之间相互依存与认可, 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
(一) 和谐需要相互尊重
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法则, 古人云“敬人者, 人恒敬之;爱人者, 人恒爱之”, 而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就是和谐社会。
警察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 拥有一系列的强制权。诸如立案侦查权、留置盘问权、刑事拘留权、行政处罚权等。这些权力的使用, 涉及并影响到群众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但是打击犯罪不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借口, 警察执行法律赋予权力的底线在于对公民的最基本权利不构成侵犯。例如, 对公民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生命权的尊重是警察最受人关注的事情。近来频繁曝光的刑讯逼供、在押人员在公安机关离奇死亡等恶性事件使群众对公安机关抱着否定和抵触情绪, 产生巨大的信任危机, 对公安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警察必先树立平等人权的观念, 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 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帮扶, 更能赢得群众对警察的尊重和信任, 而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保障已经成为检验警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表现。
警民关系是警察和群众的互动结果, 群众应该充分认识到支持警察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就是保护自己、保护社会稳定。警察的工作充满着危险、不确定性, 警察在无私奉献的同时, 也迫切希望全社会对特殊背景下的警察群体提供一种现实关照和理解, 期盼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警察执法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除了警察自身行为失范、执法权威下降以外, 也与部分群众缺乏法治观念密切相关。纵观全国200余万公安干警, 像任长霞、吴光明等为民谋利、执法为民的好警察是主流, 不能由于个别警察的失范就导致对全体警察的愤恨, 这是社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二) 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条件。服务人民既是要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工作中时刻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公安机关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 个别警察工作方法简单, 工作效率低下, 粗暴执法类似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都给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同时, 群众也要认识到, 公安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警务模式、科技应用以及民警的单兵作战能力, 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对日益复杂的治安现状还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1981年以来, 全国公安机关先后有14万多名民警因公负伤, 8000多名民警为国捐躯。极端地将警界中个别人的所作所为扩大到整个警察群体是不恰当的。群众只有了解、理解了公安机关的职责、权力和执法方式, 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有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才有助于消除某些误会。
(三) 和谐需要相互扶持
警察来自群众, 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警察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 需要群众的配合与支持;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需要警察提供各种服务。警察与群众之间虽然有很多冲突存在, 但是这些并不能磨灭警察和群众依存的关系, 这是警民关系的重要心理机制。
然而, 目前在相当的程度上人们对于警民交往的互利性还缺乏认识, 仍然把交往的双方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其直接表现就是“冷硬横推”, 造成群众的不满。少数群众只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不履行法定义务, 法治观念淡薄, 同时恶意投诉, 甚至辱骂、殴打执法执勤警察, 妨碍执法。更有一些群众把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其它职能部门的问题转嫁到公安机关身上, 把警察作为发泄的对象。这种情况本身不利于警民关系的建立。因此, 民警必须牢记服务宗旨, 主动为民众服务, 以赢得民众的信赖和爱戴。群众也需要树立法治观念, 既要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二、和谐警民关系的心理构建
从警民关系的内涵外延来看, 警察始终处于主动性的地位, 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因此, 只有最大限度地从警察自身查找原因, 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 逐步改善社会环境和警民关系。
(一) 修正执法观念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增强警察的法制观念, 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坚持执法规范化, 提高执法水平,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才能以自身公正执法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才能有效树立执法权威。否则, 权威容易演变成“强权”, 就会导致警民关系从压制到对抗。例如, 部分民警思想上存在的特权思想, 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耍特权、抖威风, 以权谋私, 执法随意性强, 不仅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也使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公正执法产生了信任危机, 伤害了警民关系。公安机关要规范警察执法行为, 加大公安内部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力度, 坚决纠正执法随意性, 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 尽可能减少不规范的人为因素, 缔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 加强正面舆论导向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树立警察良好形象, 而舆论导向在警察形象的塑造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当前的各类宣传媒体中, 经常能够看到警察极具冷漠、滥权、缺乏感情的一面, 在群众中造成了警察冷血无情的负面影响, 影响警察的形象和工作积极性。
密切警民关系需要舆论监督, 更需要树立公安队伍的正面形象, 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 感染群众;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 提高工作透明度;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打击敌人, 保护人民, 惩治犯罪, 服务经济”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反映民警的疾苦, 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等方面都是公安宣传的角度。把宣传工作作为联系群众、增进理解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可以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 有助于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 有效消除对公安机关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学习心理知识, 了解心理规律
人际交往更像是博弈, 警察与群众都要在平等的对局中根据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选择, 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 警察了解心理规律, 掌控交往节奏是解决警民关系现状的重要手段, 成为警察的必修课。
首先, 警察要警惕交往中的认知偏见。个体交往的原有经验、当时的情绪情感体验、交往的场景都潜在的影响对他人的认识。警察在交往中要注意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也要有效防止群众的认知偏见,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 把握人格特质, 进行有效交往。在人生的舞台上, 每个人都在依据自己的人格与他人交往, 识别人格, 进行因人格而异的交往便可获得他人的好感。
最后, 有效利用心理效应, 使用心理策略可以提升交往效果。例如, 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交往的方向, 如果警察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被调查人, 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而当结束交往时, 礼貌、客气的送别更会产生近因效应, 即使群众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但公安机关平等、亲切、谦和、真诚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会给群众形成良好的印象, 有助于消除群众对警察的某些消极心理定势, 形成信任感, 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在人际关系中, 人们一般对那些能力强的、外表吸引人、与自己熟悉、相似或者临近的人产生更多的好感。因此, 警察在工作当中要多深入群众, 与群众建立广泛而亲密的关系。在交往中塑造自己的良好警容风纪, 多展示自己来自于群众, 服务于人民的身份, 会获得群众更多的信赖与支持。
(四) 掌握沟通方法
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 是指通过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态度交流、信息交流, 将公安机关希望群众获悉的情况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群众, 并使其接受, 达到友好合作的目的。
高效沟通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是工作的利器, 也是最具生产力的资源。有谏言曰:“措辞差之毫厘, 实去之千里”。警察要根据沟通对象的年龄、性格、修养、职业等特点采用相宜的语言, 利用适合的沟通方法, 掌握好沟通的时间, 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 强化人际吸引力。此外, 交往双方服饰、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姿态、声调等非语言行为能微妙地传递语言难以表达的“弦外之音”, 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 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 注意训练非语言交往技巧也十分必要。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听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一种专注的姿态, 用心的听取对方的陈述。从心理交往的角度来说, 人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耐心地倾听是交往的法宝, 当个好的倾听者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青睐。在倾听时要避免打岔、插话, 否则就会使对方产生受打压, 不被尊重的感觉。
一、转变执法观念,改变执法方式,树立良好形象。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切实认识到交警的执法,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和谐大局,不能脱离社会的效果而孤立的看待执法问题。为此,在思想上要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执法为民作为执法的目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执法办案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艰辛,了解群众愿望,真正把“压事故、保畅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统一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确保执法严格、公正、文明。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法制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法制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继续提高公安法制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三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系统规范执法工作,开展文明、规范执法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努力取得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首先要强化民警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使民警对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胸,准确理解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法的精神,熟练操作法律事务,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把好执法每个环节,确保不出疏漏。作为人民的警察,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让群众满意,让老百姓认可。要通过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公安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整治行动,确保整治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公安工作的成果。
总之,新时期法制民警必须要站在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的高度去执法、去服务,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只有警民关系和谐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要常怀爱民之心。怀有对人民
群众的深情厚意,是做好群众工作,彰显“窗口”效应的先决条件。户籍警每天都直面群众的咨询和交办的事务。办事效率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主要还是看对群众有没有深厚感情。户籍警要爱工作、爱群众,将工作融入到服务中,将服务展现在工作上,自觉地将群众当亲人和朋友,对群众的事不推诿、扯皮、刁难,别不把群众的事当事。要把群众的事当事,要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要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
二要长久保持为民的热心。群众来公安机关办事希望受到的是热情接待和真诚服务。户籍室作为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窗口”,户籍警接待和服务群众的效果如何,最终都体现在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上。作为户籍警要胸怀全局,自觉将自己置于整个公安机关的服务工作中去。工作中,要文明礼貌,热情周到,张弛有度。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弹性工时制、错时工作制,严格履行告知手续,倡导微笑服务等,通过热心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亲民”指数,塑造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三要历练滴水穿石的耐心。接受群众咨询或办理群众事项,要有足够的耐心。群众来公安机关办事总要反复、仔细询问,特别是对农村的群众,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自己关心的问题会反复地重复地“提问”,直至民警“心烦”。对群众的这份需求,户籍警要充分理解,不能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关系公安机关形象。户籍警对群众咨询和办理事项,要问清干什么、为什么,告知要什么、补什么,戒骄戒躁、耐心细致。能办理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办理的要讲明原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尤其要反复讲解,不能简单应付、语气生硬、一口回绝。要通过直面服务尽量减少群众的往返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民力消耗。
四要时刻牢记细节决定成败的细心。公安机关“窗口”服务群众是一项政策性、时效性、关联性较强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户籍警要谨慎细心,防止因疏忽大意造成群众利益受损。在办理群众事项时,要真心接待、把握政策、仔细办理。但对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户籍警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甄别真伪、坚持原则。不能因熟人、朋友而违规办理,也不能怕得罪人而一味迁就。户籍警服务群众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既要细心办好事,也要好心办成事。对不同的群众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各种群众工作方法,才能让服务群众的效果放大倍增,诚心成事。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Xuanwu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No.45,Changchun Street,Xuanwu District,Beijing,100053,PRC
医患关系紧张是现今社会的一个十分敏感的焦点问题,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的诸多层面。缓和医患矛盾,重构和谐医患关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北京市医患关系现状进行多维度调研,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1 政府宏观调控
1.1 政府与市场
医患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是医疗市场化改革的一个负面效应,成为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在医药卫生管理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有效避免医患利益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政府是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重要力量。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干预和监督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有效的资金投入可有效解决公立医疗机构“以药养医”问题,减少患者个人负担。政府的监管作用则主要体现在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加强医疗品质监管,维持医疗市场秩序,为国民健康管理充当代言人和监管人,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场机制在医疗改革进程中仍将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公共卫生和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以非市场化的手段提供。医疗具有较强的私人消费性质,但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医疗服务应该界定为准公共产品[1]。医疗服务可以在政府的监督调控之下,适当引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提供。市场可以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有效配置资源,医疗服务在实现方式上利用市场化手段仍是一种有效途径。
1.2 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服务的奋斗目标。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增强保障力度,缩小人群间保障的不平等差距,可有效缓解患方的医疗经济负担,解决国民“看病贵”问题。
建立制度覆盖广泛、保障方式规范灵活,以保障基本需求为主、多层次兼顾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时代提出的具体要求。要以医疗保险为基础,以保障基本医疗为重点,以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渐进式的方式推进制度改革。多形式就是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特点,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多种形式相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多层次就是尊重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个层次的医疗保障措施并行,并加快公费医疗向医疗保险过渡。多渠道就是采取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共同参与。渐进式改革就是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城近郊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统筹区域,以点成线,以线联网,循序渐进的向一体化的网状医疗保障体系迈进。
1.3 药品流通及价格
药品在医疗费用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是缓解百姓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政府除增加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偿、消除药品加价外,完善药品流通体制、规范定价机制是另一重要举措。
完善药品流通体制,必须下大力气减少药品供应的中间环节,实现药品从生产企业以最短路径配送到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模式可以是在政府监督下,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联合招标,集中采购,集中建立或托管建立药品物流配送中心,由物流中心直接从生产企业进货,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通过这种合作机制,药品物流企业同样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并可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药品定价机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调控,采用市场手段进行管理,对影响价格形成的重点环节进行干预。物价部门应深入了解原材料市场情况,有效核定药品生产成本,确定生产、流通企业的合理利润,制定药品零售最高限价。政府还可使用政策手段调控药品供应结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通过采取这些制度和措施,可有效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
1.4 纠纷解决机制
法律是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是调解医患矛盾的底线。除提倡医患双方依法维权,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医疗争议外,政府还应善用行政手段,积极推广和完善“独立第三方”机制,形成医疗纠纷科学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独立第三方”调处机制的核心是调解机构的独立性,既受多方监督和制约,又不与医患任何一方产生利益关系,保证机制的公平性和调处结果的公信力。机制的保障是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推动,并把其调处行为作为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理赔方式可通过医疗责任险及其配套保险解决,调解方案接受保险公司的监督,防止出现不合理的“畸高赔付”。机构运行经费可由受益的医疗机构或保险公司通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间接支付,防止直接利益关系影响调解结果的公正性。调解团队素质要求可以是多专业的融和,包括医学、管理、法学、律师和社会学等等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崇高的职业素养。此外,还可进一步尝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第三方”途经解决医患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1.5 媒体
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宣传报道中,政府应不断规范、引导和监督舆论媒体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宣传导向,有效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投诉成为热点,医疗部门和医务人员几乎成为舆论宣传的众矢之的,状况堪忧。而缺乏卫生领域舆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扭转是其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究其原因,是与目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运行机制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模式分不开的。
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医务界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思路不够开阔,对社会的融入不够。若想转变这种不利局面,一方面,医疗卫生领域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多角度的加强正面宣传,展示医务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即要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又要疏导公众情绪,促进医患和谐。
2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
2.1 功能定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公立医院将发挥主导作用。城市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随着改革一系列综合措施的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成为必然。
改革要重新确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公立医院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和服务结构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医患关系需要重构。积极应对医改,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区域卫生服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在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的同时,突出加强特色学科建设[3]。通过调整业务重心和结构,积极应对一般诊疗任务“下沉”基层的趋势,适应新的医疗格局变化。突出服务的公益性,承担更多社会职责是公立医院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2.2 管理理念
公立医院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病人的就医感受。切实解决医疗服务不满意问题,实施路径是进行人性化管理,核心理念是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营造和谐相处的柔性环境。医疗机构的人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医务人员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对医疗服务的接受者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
公立医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现实体现就是要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把满足医务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作为重要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引导,使之逐步切合组织的战略目标。不断激发医务人员良好的心理感受和工作积极性,促进医疗机构的整体和谐。组织和谐才可培育员工的心理和谐,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和责任心为病人做好服务。对病人进行人文管理的核心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流程设计,方便病人就医。克服传统的医疗设置模式束缚,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多技术、多专业人员的有机结合,按疾病症状为病人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提高诊治效率。
2.3 运行管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医疗作为一种社会服务行为,医患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形式。患方需为所获得的医疗服务付费,医方得以对医疗服务生产力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但是,医疗服务又非一般性商品,而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特殊商品[5]。
医疗服务商品的特殊性体现在高技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以及实现手段、形式的多样性。我国的公立医院享受政府财政拨款,其医疗服务具有福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要充分适应这些特点,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来。公立医院的自身效益可通过强化管理、优化临床路径、严格控制药品使用、杜绝不合理检查、降低医疗成本等途径,在降低病人花费的同时得到实现。随着政府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的运行管理会逐渐回归到公益性上来。今后,公立医院是政府保障国民健康职责的直接体现者和实施者,以满足社会需要获取自身价值,借助市场手段促进运行管理效率的提高。
2.4 补偿机制
医院的补偿机制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卫生资源的耗费进行弥补、充实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耗费有补偿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6]。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消耗获得补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政府途径和市场途径。
政府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主体,由此而产生的卫生资源消耗必然要通过政府途径进行补偿。政府资金可以按照等量置换的方式直接进行投入,也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市场机制间接支付。针对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以及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扩大规模、基本建设、学科培育、设备购置等方面,政府可采取直接补偿方式。公立医院承担的基本医疗职能可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并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减少个人负担比例。特需医疗服务则可采取市场途径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要逐步消除公立医院通过药品或耗材差价方式获得补偿,并逐渐提高技术性费用,体现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
3 医疗活动参与者的培育[4]
3.1 医学生教育
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生物医学知识为主导,繁重的专业学习负担使得医学生更加不重视人文学科学习。这一培养模式常会造成医学生知识单一,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能妥善处理医患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人文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缺乏人文学科知识的结果已不仅仅是处理不好医患关系问题,而是无法胜任医务专业人员角色。
新的医学模式使得病人不仅是患病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独立心理理念和情感的“社会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育要从医学生抓起,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一方面是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优秀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接触社会,增强医学生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深思。消除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形成全方位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
3.2 医务人员素养
现代医学不再单纯是一门自然科学,而是集自然、社会、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当今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具有综合属性的特殊人际关系,处处渗透着医学、伦理、法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内容。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既要发扬医学科学精神,精益求精,还要处处充满人文魅力。新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强化人文精神,要求医务人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的关怀与关注。要求医务人员要做到:尊重病人的生命,认同生命价值高于经济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认同人道价值,以尊重和爱护取代同情与怜悯;尊重病人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病人权利;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在生命价值与经济价值对立时,在政策和法律的盲点下,弘扬生命权利的至高无上,充分发扬充满人性的医学精神。
3.3 社会人群健康宣教
随着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健康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心理不健全,而是涉及家庭、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诸多领域。所谓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指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完满状态。健康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使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
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行动的干预措施,以卫生知识宣传为手段,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意识和观念,从而改变不良行为,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自我保健在维持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身价值观,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达到控制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人群的医学健康知识,缩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差距,还可以防患于未然,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治愈率,起到减轻患方医疗经济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虎峰.解读中国医改[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2]杨.加强新闻舆论宣传——我国公共卫生的一项战略选择[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3):182-183.
[3]张建,吉训明,吴宇彤,等.加强医疗技术全面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2007,11(3):50-52.
[4]王晓安,杜淑英,李作兵,等.医患关系紧张的人文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2008,12(12):61-64.
[5]印石.医患关系具有多种属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3,184(1):20-22.
【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推荐阅读: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0-14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11-23
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09-23
桥头镇如何构建和谐环境吸引外资10-17
论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05-26
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12-09
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12-07
构建和谐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系06-15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李爱霞06-24
用法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