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浅探——以植物生产环境课为例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的核心载体和平台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本位特征仍然十分突出, 主要问题在于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轻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重知识的传授, 轻学生能力的形成[1]。职业院校如何按照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职教课程, 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是职业院校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2~3]。本文以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提高光能利用率”这节课为例对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哲学上将能力定义为“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心理学界将能力定义为人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能力是心理特征, 是能够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 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人的能力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标准可将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将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

1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一种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集观察、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为一体的能力。人们认识客观世界, 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 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它能帮助人们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 包括事物的构成、性质、发展、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 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立体认知, 而不是片面的。

植物生产环境课程针对的是高职二年级学生, 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由于年龄所限, 他们不可能完全自觉地发挥认知的作用, 必须在教师不断培养和指导下, 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内容, 挖掘自身的认知潜力。例如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这一课中, 我事先让学生分组走进社会, 走进图书馆, 进入电脑里去调查、搜集当今社会的粮食问题。课上则先让学生观察一组有关饥民的图片创设出一个有效的社会情境, 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意识到本次课的重要社会价值,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找到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数据等信息, 挖掘与本次课相关的信息和突破点如“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粮食产量”等字眼。教会学生在收集的资料中如何筛选、处理、整合信息, 整理形成小调查报告, 从而达到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2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如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认知能力的积累程度影响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 操作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会限制认知能力的积累。

植物生产环境是园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与后续的种植类课程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与三年级课程相结合, 在三年级学生种植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种植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如:土壤温度的测定、空气湿度的测量、光合强度的测算等。再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提出合理的生产种植方案 (如:种植密度) , 也可对植物生产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改造, 提高理论运用和实践的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知识与资料的获得变得快捷便利, 因此, 在固有知识的学习面前, 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而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意义重大而深远。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是发散性的是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突破已有的认知从而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创造潜质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 敢想敢问敢做。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引导, 并准备一些有助于释放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设施, 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水与植物生产”中, 可安排探究蒸腾作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 “温度与植物生产”中, 可用相关的教学视频来形象植物的春化作用。允许学生走入“误区”, 如“呼吸作用与植物生产”教学过程中, 由于生活中过度强调了植物对环境空气的净化作用, 让学生误以为植物只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 自省自悟, 原来植物和我们人一样, 也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探索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 对于这些错误, 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 而是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 促使学生继续思考, 不断改进学生自己已形成的观点,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潜能的目的。

在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敢于冒险, 不怕犯错, 再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动手实践, 在一次次失败中探寻出真理, 获得“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快感。

4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组织团体、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倡导的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活动中, 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 如在“提高光能利用率”一课中, 根据各组的关注角度不同将学生分为内因影响分析小组、外因 (环境) 影响分析小组、基础设施影响分析小组等。由组长组织讨论和本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 完成先组内讨论, 后组间交流, 最后总结完善的任务实施过程。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入。实现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社交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职业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以教学改革为契机, 从课堂改革入手, 再配以恰当的考核改革来检验结果, 效果可能会更好。

摘要:植物生产环境是高等职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础上, 对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 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植物生产,高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 2006 (4) .

[2] 张德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

上一篇: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下一篇:德国住房储蓄初探及其对我国公积金制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