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精选7篇)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1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人。”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我就浅谈几点自己的课堂实践。

一、变换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如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而面对正在成长的需要教育引导的学生,我们更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早在宋代,陆九渊就已经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学会提问,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古到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的一些质疑能激发 1

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

初源泉,更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在想

象的空间里,创新思维就得以很好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

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学

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更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2

一、创造创新条件, 开发创新土壤。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主阵地,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主体对象上, 要深刻分析学生层次、水平、个性

差异, 并做必要的记载, 再把教材与学生这一特定的个体相结合, 因材施教。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只有在教学设计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在教学内容上, 预设内容精练, 删繁就简, 设计新颖, 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图文并茂, 语言优美。

3. 在教学方法上, 尊重学生个体, 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

智力因素的开发, 追求活、乐、新, 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乐学善思。

4. 在教学习惯上, 吕叔湘说: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收集、分析、推理、整理资料或疑难问题, 养成一种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二、师生合作, 敢于质疑, 培养创新情趣。

课堂教学有其内在的复杂理性, 蕴涵着各种千丝万缕的科学美。师生之间是一种有准备的“同居”, 他们表情、语言、动作、心灵、思想相互交汇, 师生与知识本身又包含着广泛的认知与被认知的思想因素, 充满着各种智力的潜在价值。因此师生合作, 自主探索, 自主质疑, 敢于猜想,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抛给学生一个有目的性的情景问题, 学生根据情景大胆探索, 自主质疑, 相互启发, 把问题扩大化、一般化、特殊化, 师生之间不断地分析、归纳、总结, 充分展示了课堂创新思维。

新课标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数不胜数的创新教育因素, 每个单元中的文本资料都跟创新思维有密切关系, 都是难得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对象。如在八年级下册一的《喂———出来》一节教学中, 文章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结尾, 却留下了宽广的思维发散空间, 如:“天上的石头从哪里掉下来的呢?”“‘喂———出来’的声音又是从哪里来?”“文章结尾给读者什么启发?”学生在探究的乐园里大胆讨论, 敢于突破成规, 大胆设想, 开启感性思维大门, 循序渐进踏入理性思维空间, 思维的深度、广度及高度都得到潜在的发展, 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挖掘, 从而经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曲折过程, 得出各种让人满意的结论。一节课下来, 师生合作轻松、愉悦,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让学生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科学评价, 及时激励。

在班级管理中, 做到日评价, 周评价, 月评价, 学期评价, 科任教师评价, 班主任评价。在课堂中, 设计如“点子大王奖”、“脑筋急转弯奖”“创意奖”等有创意的奖项。课堂中的好奇心和独特的创意是激励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人类的三次科技革命, 正是科学家们好奇心、创新能力的体现, 才给人类创造了空前的财富。

教师通过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语言动作等方式将预定的期望值传输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对文本资料教学情境的过滤, 心灵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 就会产生一种美誉的礼赞, 身心的感化, 情感的升华, 从而亲信教师的课堂, 并给予积极的信息反馈,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或理性行为, 教师应及时作出正面评价, 给予充分的肯定,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 学生认知水平, 受到智力因素的客观与主观约束, 自身判断能力参差不齐, 他们的创新意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准确性、深刻性都会迥然不同, 不应立足于学生原始基础、学习时间、教师教学质量等这些主观的变量来生成教师的评价, 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评价, 特别对潜能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准确、客观、灵活、多样和全面地评价, 给予鼓励, 帮助其树立信心, 使他们在创新中取得成果, 从被动到主动参与, 从量到质的蜕变,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发散学生思维, 促进其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潜在动机,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为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原硕波.优秀教育论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10.

[2]彭先兆.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神秘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7, 06.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中职电工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TM1-4;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4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工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具有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提升自身专业性,强化专业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1.中职电工教学现状

在中职电工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总体而言,实践的内容较为局限,无论是实践的内容广度、深度还是频度,仍旧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教学模式也主要集中在教师满堂灌的方式,以教师为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师生良好互动沟通,教学过于死板。同时教师更注重完成自身的教学内容,而缺乏对学生实际知识难点与兴趣点的关注,同时也缺乏建立起学生完善健全的知识体系,没有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系统的结合运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情况差异较大,如果采用统一性教学,则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个体优势的提升与关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缺乏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关注,仅仅注重课堂进度的推进,没有积极的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培养中职电工教学创新能力的方法

2.1 注重实践与质疑精神

在电工教学中,要加大实践、实验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对实际的工作情况与动手操作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能够将理论有效的转化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依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状态,对其中不理解的问题做充分的质疑,从而寻求教师的解答,让学生对于知识难点做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上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维问题,积极的鼓动学生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或者质疑上大胆提问,而后教师依据理论与实践操作让学生明白其过程与原理。也可以充分的依据问题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操作来积极的发现问题出口,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能力应对实际问题,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这种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的树立学生自信心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热情,要积极的鼓励表扬,促使学生在电工学习上能够积极的多角度思维与多方位的解决问题。

2.2 改良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改良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教学的滞后,充分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中,在实验的电路已经连接完成,但是无法有效的正常运行,在问题处理上,教师不要急于自行解开谜底,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与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有效的运用已经学习的电路与芯片等原理,让理论能够运用在实际操作中。避免笼统的满堂灌,要积极的开拓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让其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提升其学习的热情,调动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吸引学生关注。如果笼统的满堂灌,学生容易在教学中偏离教学中心,发生思想的游离,注意力不集中问题会较为凸显,从而无法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

2.3 创造条件打破思维定式

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刻意的制造一定实验条件问题,让学生能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发生原因。让学生能够较好的适应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达到灵活应变的效果。这种错误可以考验学生的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同时要充分的对学生思维模式做有效了解,针对其思维定式情况做对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努力的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性。同时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主要是作为引导的角色出现,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自主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法来完成操作,无论是结果如何,学生都可以发现其中操作的正确与错误,从而积累自身的专业经验。

2.4 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综合素养的积累,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转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丰富与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同时要积极的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教学效果,从而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多角度多思维模式的转化,进而达到创新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是通过多种生活体验与知识的综合感受,而后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而成,这种联想运用能力需要个人在多学科上有更多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是创造方面提供基础条件。创新不是盲目的创造,是有根据,且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创新,这种创新才能发挥出其实际的价值。

2.5 举行创新活动竞赛

在学校内部或者班级内容,可以定期举行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所需的知识与对创新的欲望得到较好的发挥,让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间。教师可以提供一定辅助与指导,但是具体的设计理念与操作需要学生自行完成,同时对于优秀学生进行一定奖励来鼓励其不断地创新与提升自己。同时也有效的丰富了校园生活,提升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中职电工教学有了多年的教学沉淀,但是在教学水平上由于没有受到社会的各界的重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持续不前,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热情,教师也缺乏改良创新的精神,进而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需要从师生双方做思维的转化与改良,促进其创新意识的逐步培养。这需要循序渐进的推行,充分依据实际情况做教学改良。

参考文献:

[1]王彦.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37):126-126.

[2]胡宏艳.探析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A3):179.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5

摘要: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这就要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打破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用数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本课题就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些探讨。

素质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教育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系到如何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标新立异,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性问题要及时予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从而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无不是从置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才能有所创新。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生敢于置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知识或前人的 结论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只停留在前人的理论阶段,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发展,大胆提出问题,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个定理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等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和协愉悦的情境,设置疑问和查找破绽等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使他们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复杂的疑问转化成接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大胆质疑并设法去验证。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某个命题后,变更原命题的某些条件或结论去提出新的命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有问题不一定就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必须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要舍的花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归纳与猜想,参与概念的引入,问题,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们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和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不仅希 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发现知识,更新知识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数学学习具有价值,赋予意义。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归纳是对事物的若干个体或若干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的一中思维方法。归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归纳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比如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添(去)括号法则等等。在数学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解题步骤的归纳训练,学完各章节后对章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的可能相同或类似的属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较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与除法法则的类比,角的比较,和差,倍分与线段的比较,和差,倍分进行类比等等,加强类比,归纳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为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提供有效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同时渗透数行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这样面对陌生的数学问题,学生就能将它和熟悉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 法都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图多做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数学中的逆向思维寻求结果,数学中得变置代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代数问题的几何化与几何变换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求一个问题的简便解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

六、重视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运用推理过程而直接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能力的一种事物方式。多年来,人们一贯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忽视直觉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及思维僵化与保守,不利于数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明。事实上,许多数学家都很强调“直觉”他们对某些问题提出著名的猜想,这反映了他们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一眼发现有意义的命题,然后再加以证明。证明有时能实现,有时不能实现,但寻求证明的活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多思多想。

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扎扎时时地地打“双基“,使学生有过硬的基本功,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各学科知识,积累经验。另外,除了利用归纳,类比,逆向思维,化归等思想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反证,配方,分类等。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并渗透数形结合,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维方法,逐 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落实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实例教学,要进可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背景资料,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八、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成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材知识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知识更新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学习在网络空间里自主,自由探索,有利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情境,把外部世界引进课堂,使学习获得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的体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可以化难为易,使抽象话化的概念变的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6

一、激发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好奇心较重, 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普通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 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 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度宽松的创新环境,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积极鼓励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所以设计实验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是最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之一。创新思维能力开始于问题, 也存在于问题中。也就是说, 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可能存在着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式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易于生成新的问题, 同时, 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所以, 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 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为了避免小组内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 只动耳的习惯, 我要求小组的分工不能固定, 组长轮流当, 操作员轮流做, 汇报员轮流“说”,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摩擦力》一课有关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教师给出实验材料和思考问题,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认真阅读教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他们互相补充, 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 完全有能力设计出一个实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作启发和点拨。在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确定了实验步骤后, 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 各小组通过分析自己的数据, 很容易地得出了结论。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的思维更加严谨,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 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 自己动手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活动, 锻炼学生, 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在《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中, 在围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问题上, 原来预定有三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用力大小;摆线的长短;摆自身的轻重。但在教学中学生还提出其他的设想, 如与摆角的大小有关, 与平衡装置有关等等, 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准备选择这些方案进行研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研究, 还是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 最终教师选择了后者并提出了实验的具体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个或几个大家喜欢研究的问题, 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

整个探究过程就是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验探究验证→交流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样的学习, 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不再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整齐划一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因“选择”而得到张扬, 学生的创造因“自主”而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学,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经历与体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 教师从准备材料、激发兴趣入手, 启发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 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思维, 大胆动手,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中的创新能力, 就需要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中学英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靠的是后天的培养。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们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把培养创新能力落实到中学英语教学中来,是中学英语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开发创新的源泉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已由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现在的“组织、引导、帮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然先需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是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英语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勇于承担教育任务,要以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热情投身于教学,不畏艰难,一丝不苟地对待教学工作。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不断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不断了解新的形势对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培养學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师要有丰富而广博的英语学科理论,全面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译、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与英语相关的背景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言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滋润和浇灌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有效地设计、把握教学的环节和进展;才能更好地按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摆脱老套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乐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英语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探索的条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How is Disneyland managed?

2.If you are the manager of Disneyland, what will you build in it?

学生分组从文章中寻找迪斯尼乐园的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评价,畅谈了如果自己当上迪斯尼乐园经理后的打算。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都能开动脑筋,查资料,相互讨论,互相启迪。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没有压力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易被激活。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营造良好的、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当学生出色完成了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如“Well done!”“Great job!”“Excellent!”等,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应采用宽容的态度,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他们正确的部分,对不足之处提出期望,可以这样对他们说:“Do you think its better to say like this?”“Think it over,and youre sure to give a better answer.”此外,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用眼神、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克服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的做法,消除学生对权威和错误的紧张、畏惧心理,让他们享受更多的爱和尊重,建立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设计一个个可望而又可即的小目标,使他们通过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正是创新教育所期待出现的那种自由局面。

四、设置疑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然有疑,就需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疑,善于质疑,有意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的逻辑思路逐步深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的创造品格。总之,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备—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不但教给学生学英语的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寻求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生掌握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创造创新环境,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就一定能使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的题海中“磨炼”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品行下一篇:ERP模拟实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