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推荐8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1

徐宇鹏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沉重,竞争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于轻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做为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感悟,并通过学科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体育课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主要是心理障碍造成。“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也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1】 “湖南女作家阮梅7年来跨省对2000~3000名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做心理和生存问题调查。在她与孙云晓合著的新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讲述了10余名男女中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导致离家出走、沉迷网络、盗窃犯罪、割脉自杀、吸毒卖淫、同性恋等极端个案,让人触目惊心。”【2】此类现象和问题在网络和报刊屡见不鲜。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因学习压力而自杀的较少,但是沉迷网络的有之,离家出走有之。孩子们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我们经常高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可孩子们却好日子不过而自杀啊!反思我们教育方法的同时感到现在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承受压力,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太差了。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尊重、宽容和赏识而缺少挫折教育,惩罚教育,使本就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养成更加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二、体育课教学加强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由于功利思想严重,从家长、学校到教师多数轻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特别是初中学校,越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越不重视体育教学,一切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自身为了考入重点高中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不良的环境中竞争学习,恶性循环。因而导致学生的不良心理和极端行为的产生。在此,我结合体育学科的功能和特点及自身的实践和感悟,谈谈体育教学中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方法和认识。

1、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的自尊和自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因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存在个性差异。如:有的同学数理化学得好,有的同学喜欢音乐或美术,有的同学擅长体育运动。每个人都有“才”,都有各自优势和劣势。这一点在体育运动中非常明显,看似简单的动作要领,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差异,有的同学不但掌握快而且娴熟姿势优美,有的同学尽管很卖力气,不但学得慢而且显得很笨拙,这就是不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体育冠军的道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中也是同理。国家和社会既不能缺少体育健将,又不能缺少科技人才,更不能缺少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确定努力方向。学校和班级是一个整体,学生差别因人而异,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压抑心理,又可以为特长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由此就会是一些学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找回自尊。

2、在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这也是有些学生会走向极端的原因所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和教会学生调节情绪。不要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和行为判定学生的优劣,进而对学生进行怒斥或严厉批评。《体育与健康 》具有专门的内容和要求。不能把体育课看作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游戏。至于说体育工作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既是对体育工作者的不尊重,也是无知的表现。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课中间的游戏活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科学性的设置。它可以暗示、引导、调节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和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另外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宣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3、在体育活动中磨炼培养学生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当前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吃苦,见硬就回,经不起挫折打击。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运动项目,设定运动难度有益于培养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通过增加跑步距离,缩短跑步的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困难、挫折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应付困难的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在器械练习,如跳马时,经常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通过自身动作示范,学生榜样带头,教师语言引导鼓励等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旦学生闯过难关就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自信,反复的训练强化,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4、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今时代和社会,时时处处充满了竞争,社会越发展越进步,竞争就越激烈。“胜负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但要懂得和掌握竞争的原则,就如同体育运动竞赛要遵循规则一样。当前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都存在激烈竞争,有的同学害怕竞争,采取逃避心理和行为,如自杀、离家出走就是逃避竞争的一种表现。还有的同学采取不正确的竞争手段,如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不正当竞争是就是违背比赛规则,是不道德的表现,人生就是一场竞技赛。要把奥林匹克精神迁移渗透到学习、生活、做人之中。因此教师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用体育竞技规则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用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懂得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懂得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游戏,通过专项比赛,有目的的强化竞争与合作意识。如举行不同年组、校际间的篮球、排球、足球赛等活动。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其独特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创造性的上好体育课,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开齐上满体育课,让学生在得到体质锻炼的同时,也使其心理、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摘自http:// 2011年01月27日 08:32 东方网-文汇《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 6成称学习压力大》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2

加强和提高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更是关乎千家万户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笔者认为, 在团队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 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近两年开展了“美化绿化校园”活动, 先后投资五十余万元, 修建了学校大门、修葺围墙、翻修男生宿舍、重新装饰大礼堂、开辟健身乐园、安装健身路径等,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 美化学校环境, 让学生生活在“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里,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今, 走进通化师院分院海龙分校的校园,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花草树木高低错落, 和谐一致, 春夏花香四溢, 绿草如茵;秋季色彩斑斓, 景色各异;冬季银装素裹, 玉树琼枝。进入海师大门, 映入眼前的是由甬道两侧的宣传栏、读报栏、壁报栏所组成的文化长廊, 这些文化长廊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各班级学生轮流定期动手完成的。主要栏目有:学校简介、年度学校工作要点、师德建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热点、新闻传递、校园风采、推普专栏、名言警句、文学创作、读书心得等。这些栏目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相得益彰, 组成了一道海师亮丽的风景线, 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育人氛围和翰墨飘香的读书气息, 文化氛围浓郁, 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种自信、自强、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生动无声的校园文化成果主要是有学生会、团委、社团、各活动小组等团队完成, 他们在团队中承担各自的角色、承担各自的任务, 既有明确的分工, 又有协同的配合, 使他们能在团队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而提高了自信和抗挫折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在团队活动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我校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各教研室分别组建了计算机、音乐、舞蹈、口语、美术、英语口语、体育、文学社等课外活动小组, 并定期开展活动;大型文艺汇演都由学生组织, 专业教师作为技术指导参与;运动会由班级为单位组织竞标承办;定期举办全校演讲、作文大赛;学生才艺大赛从组织、筹备、演出、评选都是学生唱主角等;在毕业年级举办论文答辩会、说课竞赛、讲课大赛、微格教案展、年级毕业汇报演出等活动;大力推广“广播体操大赛”“越野赛”“远足”“踏青”“爬山”等适阳光体育活动, 努力掀起校园集体舞、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 抓好课间活动, 改革运动会的形式, 利用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乡土特色、地域特色、民族传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充满自信, 体验快乐, 愉悦身心, 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团结, 开发潜能, 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 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和退缩, 要有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相信风雨后阳光更灿烂, 成功更值得回味。

三、创设和谐课堂, 培养优秀品质, 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

按照教育局“实行精致化管理、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 我校在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创设宽松的人际情境, 改革教法和学法, 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参与活动, 创设和谐课堂, 提高自信、自强、自立等优秀品质, 进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摘要:加强和提高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而在团队活动中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3

一、从思想入手,让学生正视挫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每节课前的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并在挫折产生后不畏惧、不后退。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挫折为学生讲解“苦难促人奋进”的道理,即使痛苦,即使悲伤,那些挫折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强大的意志力,让我们逐渐成熟,成为更加坚强的人。当学生经过了多次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项复杂的体育动作时,教师可以适时教育学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进行斗争的过程,每次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种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努力,最终肯定能够战胜困难,打败挫折,赢得人生的胜利。而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二、为学生创设抗挫折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性格差异,因此,面对挫折,每个人的感受和态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承受能力的多样性,为学生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也能以较好的心态去面对挫折的情境,切勿选择那些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境,以免学生退缩,影响教育的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谨慎对待身体残疾或是父母离异的孩子,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不能草率处理。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在合适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具备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利用优美的动作来给学生做示范,利用完善的措施来保护学生的安全,利用恰当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的信心与参与热情,使学生克服内心害怕困难的因子。俗话说:“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多为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之中,学生就会鼓起勇气,从困难和挫折中成长,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稳扎稳打,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展开设计,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入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培养全局思想。当学生对于某些挫折和困难实在无法克服时,教师要伸出手来,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让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遇到挫折后不轻言放弃,形成良好的抗挫折品质。

三、让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是体育课中常见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要利用游戏和竞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当游戏或比赛中遇到挫折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在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要提醒他们请教其他同学,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集体强大的力量,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让他们从中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向其他学生学习,进而使自己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体育课的合作需要的不仅是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如体操表演,如果学生对于集体荣誉没有渴望,就很容易做错动作,给整体表演带来不协调的因素。

在当前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功,也要面临不同的挫折,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遇到挫折和挑战要勇于面对,增加一些与人合作的机会与技巧,使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最好课程,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别,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于内向型和抑郁性的学生,更要注意教育手段的合宜性。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感化学生;而抑郁型的学生则要讲究策略,要采取导引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他们参加培养团结协作的体育小游戏,如丢沙包、大网鱼、两人三足、小足球、小篮球等集体活动,可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参加如跳远接力、跳短绳等活动可培养他们坚强的自信心;参加如30米快速跑、垫上滚翻等运动项目可以培养他们果敢的意志品质。

除此之外,家长与学校沟通也是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对待生活中挫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因此,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要和家长携手共管,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4

近日,网上报道了一则大学毕业生因就业不顺,恋情破裂而失去理智抢劫银行的事。同样作为毕业生的我对此也深有感慨,我很理解他的痛楚,的确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要谋求生存很不容易,即使有的找上了工作也不是干的很顺利。大学生工作和恋爱不顺就去抢劫银行,不是自毁前程吗?遇到问题不好好解决,不用理智看待问题,工作不顺有什么,用得着去抢劫银行吗?这说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太低了。

我的一个跟我同样年份毕业的朋友,他也是跟那位毕业生一样,出来学校半年工作不顺,半年就换了3份工作,但是他与抢劫银行的那位大学生不同的是我朋友的抗挫折能力很强,没有因此怨恨社会,自甘堕落,而是在半年后他在父母的帮助下加盟了一间叫伊思曼牌子的环保油漆专卖店。因为他敏锐而聪慧的商业头脑,嗅觉到了环保的油漆是当今社会的趋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买房娶老婆了。说到挫折,那位大学生比贝多芬年轻时面对感情失意,耳朵失聪还要强吗?但贝多芬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奋发向上,创出出一首又一首震惊人世的歌曲。人生,真的没那么容易成功,人生也没有一帆风顺,成功者都会在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能走向成功的。挫折是人生难免的一堂必修课,人生路上难免有挫折,既然有挫折我们就应该正视它,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战胜挫折能力的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5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B11071

课题主持人:郭亚东

课题组成员:王启航

罗月丽

郭安乐

完成单位:鲁山县库区中心校

间:二0一二年九月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

内容摘要:

由于中学生自身身心特点、学校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存在着危机意识下降,缺乏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组申报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分析总结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独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差、心理承受力差、与父母关系不和谐、与老师的关系不融洽等;通过研究我们也探讨出了形成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学生自身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交流渠道断裂,学生缺乏必要的宣泄渠道、个别学生遭受意外刺激、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等;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形成了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策略:学校教育策略和家庭教育策略。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稳步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赞赏与批评,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承受挫折,能够乐观、向上、合群、积极地面对生活、学习等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挫折。另外通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所有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合理的工作分工能力和协调能力,组织、教育教学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抗挫折能力 家庭 学校 教育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虽然正在经历心里成熟期,但是还未完全成熟,社会化刚刚开始。激烈的学业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枯燥的学习生活,复杂的环境,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受挫等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就难以走出挫折困境,经不起风浪吹打,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便会产生极其痛苦的情绪和消极的处理方式,甚至走向极端。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中学生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挫折、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生活和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的分析讨论,确定申报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科研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2012年西南大学蒋峰硕士在《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化,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精神环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下成长,加之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教师、家长、社会带来的过度压力以及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广大中学生各种问题日益增多,面对挫折不能理性对待,以不 正确形式或极端形式表现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的事实证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当前中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2、2001年蒋重清、杨志在《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在挫折后奋起,有人在挫折后沉沦。其原因在于各人的抗挫折能力有强弱之分。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对于挫折及抗挫折能力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2011年胡晓兰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根据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2010年徐晓蕾在《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中学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积极热情,勇于展示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依赖性较强,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往往会不知所措,烦躁焦虑,有的甚至消极悲观、轻生厌世。因此,正确对待挫折,养成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于他们个性的培养,身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中华民族的未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5、2009年李梅云在《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 客观分析中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科学把握中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和表现,是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基础。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一定的指导理论,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少走弯路,更具可操作性。(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挫折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百年来,心理学者对挫折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但针对农村地区的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还较少涉及,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村中学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研究内容,并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腾飞,许多困惑和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地显现出来。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占87.6%,其中较严重的抗挫折心理缺陷者占 32.1%,而存在严重抗挫折心理问题的占7.8%,并且这个比例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和正确的疏导,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所以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经过教育实践与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努力寻求减少问题的途径,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健康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这 些研究能为一线中学教师提供抗挫折教育策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从而改善问题学生的性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内容与目标

(一)课题界定

1、中学生:指在初级中学就读的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

2、抗挫折能力:现代汉语词典中指的是:抗挫折能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主动的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我们课题组经研究,确定本课题中的抗挫折能力主要指:中学生在家庭、生活、学习和思想等方面,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并且能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解决困难的能力。

(二)研究对象:

鲁山县第十三中学七------九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1.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表现 2.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成因分析 3.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四)、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七--九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控能力的方法。

2、通过对学生们的跟踪调查,适时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设情景等一些中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影响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有效掌握抗挫折的措施和方法,提高抗挫折的心理能力。

4、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以我校七—九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形成调查报告,建立学生的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的状况,并确定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对象。

个案研究法 在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深入典型、有代表性的学生中了解个体情况、家庭,实行跟踪调查研究、动态管理,为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一定数量的个案研究范例。

经验总结法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出来的科学有效经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资料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主题活动法

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谈心,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研究流程 调查统计----总结归类----分析成因----商讨措施----实践验证----反馈更正----论证结题。

(三)研究分工

郭亚东: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规划,人员调配研究报告撰写。

王启航:副组长:负责课题日常工作安排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撰写。

罗月丽: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研究结果总结。

郭安乐:实验操作管理与分析。(四)、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2.1)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工作。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验小组,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理论。

3、对课题研究的方案进行讨论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法。

4、组织编写“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问卷”。

(二)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2.2—2012.6)

1、根据调查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

2、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讨论、演讲、面谈、心理咨询、个案调查与分析等。

3、对课题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4、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经验研讨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7——2012.9)

1、搜集整理相关活动的资料和总结,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找出适应学生的相关应对措施。

2、做好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的撰写与收集,做好结题工作。

四、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调查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在学习、生活、与人相处时的能力却在下降。一部分中学生只要遇到挫折,常常成为了生活的弱者,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绝望轻生。

我们针对我校七—九年的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科学分析,主要问题统计如下:

1、自理能力差

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会合理的安排生活。例如:在平时的伙食方面不知道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餐费,每周内经常出现前奢侈后紧张的局势;不会科学合理的饮食,经常吃垃圾食品,生病的现象不断发生。

2、独立能力差

遇事不知道如何的处理,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基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不能清除的表达自 己的意图,以致于把很多事情搞砸。

3、学习积极性差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以正确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遇到问题退缩,不敢直面的应战,对于学习中的挫折,缺乏基本的深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4、心理承受力差

对于思想上的破折,不能坚强的应对。主要表现为不能以公正、平和的心态对待赞扬和批评,经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

5、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

当自己的相法和父母的相法不一致时,不能客观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惟我独尊!造成亲人之间不和谐情景。

6、与老师的关系不融洽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老师的教诲不能诚心地接受。不能理性的分析老师的良苦用心,有时甚至用敌对的态度反击。

根据以上分析,对今天的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已经不容忽视。增强中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一个人坚毅性格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较高的承受挫折、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学校、家庭都重视起来,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创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各方面坚持长期、一贯、一致的抗挫折教育。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成因分析

1、学业压力大

学业压力是学生最易受到挫折的一个方面。现在虽然都在大力提倡学生减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家长对成绩的过度重视,学校的质量评比,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甚至是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漫长的学习经历中,会承受到繁重的作业和学业任务,会遇到学习困难,会经历考试失败等,这些都在考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课题组设计了一份《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你感觉到学习有压力吗?选非常大占17.9%,较大占25.32%。

(2)如感受到较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多选)选择作业压力占32.6%,考试压力占44.2 %,升学压力47.4%,课外学习压力6.3%,家长压力8.4%,老师压力11.6%。

(3)你觉得学习是件很累很烦的事吗?选是的占13.7%,有时是占51.6%。

(4)你觉得作业对你来说多吗?选很多18.9%。

(5)你觉得作业对你来说很难吗?选很难占4.2%,较难占38.9%。

(6)当你的成绩下降,考试失败时:(多选)选会遭到父母的打 骂的占21.1%,遭到父母的批评32.6%。

(7)当你课堂提问回答不上来、考试成绩差时:经常遭受老师的体罚或羞辱的占14.7%,有时会遭到老师的体罚或羞辱20%,会受到严厉批评7.4 %。

现在的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老师,害怕教学质量下降,对孩子们一再加压。家长放心了,学校质量有保证了,却苦了孩子们:孩子每天生活在作业堆中,赶在培训班的路上。难免遇到学习的拦路虎,时常要承受一点失败,他们没有时间向家长倾诉,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和安慰,成长的烦恼不能及时的得到疏通,“问题”长期压抑在一些性格内向学生的心中,久而久之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生自身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簇拥下活动,在长辈的羽翼屁护下生活。生活条件变得很优越,但是磕磕绊绊变少了,经历也变得简单了,有的只是虚拟世界里为所欲为的满足,有的只是现实世界里是物质优越,比吃穿,比玩。心理变得十分脆弱,经不起风浪,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遇到阻力、遭遇失败、惨遭不幸都可能让这些一贯顺风顺水的孩子难以承受,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3、交流渠道断裂,学生缺乏必要的宣泄渠道

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可能在家长眼里是稚嫩可笑,但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他们的交往圈子 恰恰是这些烦恼悄悄消失的自然通道。农村的现实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了父母还健在的孤儿,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更渴盼着父爱母爱的滋润。在他们面临一些困难和失败时,多么希望父母来扶一把,那怕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但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已经成为奢望。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让一部分学生逐渐变得内向、敏感、脆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性格发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4、个别学生遭受意外刺激

学生在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往往会使有直接关联的学生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或消极处世的心理,性格上也会出现种种不良倾向。如狭隘、抑郁、自卑、孤僻、对立等。当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增高,给孩学生个人造成的心理挫折也越来越大。

5、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传统与国外的教育有别。如日本教育很注意对孩子的意志的磨炼,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是“三思而后行”。中国教育自古以来提倡亲、善、友、爱,忽视了独立自主教育,缺乏社会锻炼教育,也是造成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

(三)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学校教育策略

(1)关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起点应该是及时发现问题,比如老师在接触学生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 度和学习方法等,以便随时准确地分析和观察出学生的异常反应及其心理状况,就能及时的对那些承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做工作。如八年级(2)班的韩顺祥同学,经常玩不成作业,说谎话,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时不时与班干部发生矛盾等。老师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他家是个富裕户,父母娇惯,不注重家庭教育。家长的钱随便乱放,他时不时就拿一些,家长也不过问,久而久之,养成了随便拿钱的习惯,手里的零花钱多了,就上网、打老虎机赌博。影响了学习,成绩下降以后,班长职务被老师撤掉,就自暴自弃,越发的上网玩游戏,打老虎机赌博,与新班干部作对。通过老师家访纠正了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通过与他谈话,帮助他树立目标,改正错误,过了一段时间,通过学生民主选举当上了劳动委员,又看到他在班级里非常积极活跃的身影了。

(2)利用课程资源的德育功能,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如在一节九年级数学课上,让同学们做操作并计算出概率的实验中,每组同学计算的差距都比较大,通过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戒骄戒躁反复实验计算,得出比较接近的结果。即解决了本节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在语文、体育与生活等科目的教材中还有很 多体现教育学生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3)巧妙地利用各种挫折事件,让教育融入生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初级中学的学生,针他们的认知规律,采用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进行耐挫折的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把握教育机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① 利用自然环境挫折,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自然灾害一旦爆发,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冬季送温暖活动中,在结合学校的捐款活动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向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联想“如果自己是一名非常非常贫困的孩子,在冬季到来时衣食都没有着落,该怎么办?”② 利用身边挫折,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对此心理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班干部选举之前,抓住时机,在班中开展“假如我落选”、“为啥别人不投我的票”的小型讨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心里准备,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

(4)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施抗挫折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课外活动是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有利阵地。学生都非常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我们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内容,让 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如春天时我们会安排学生进行登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磨练意志,表扬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效果要远比空洞说教好的多。再如设计一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完成的活动,像观察植物动物生长记录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5)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抗挫折教育,营造浓厚抗挫折教育氛围

我校在学生抗挫折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收到较好效果。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英雄人物的事迹图片以及身边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有我国的张海迪,英国的霍金等;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树立伟人榜样,树立身边的英雄,时刻激励每位学生

榜样给人以鼓舞,榜样给人以力量。我们要把课本、媒体的坚强典型介绍给学生,如: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我们还要把身边的坚强典型竖立起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更生活化的抗挫折教育,随时鼓舞有困难的学生。如七年级学生程景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该同学不仅学习优秀,团结同学,积极劳动,乐观向上。在家还能帮助母亲干农活,照顾父亲,懂事听话。通过共青团活动,号 召大家向程景同学学习,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程景同学更努力,更坚强了。

(7)学校教育不能回避现实

为了保持学生的心灵纯洁,学校教育总是把最好的、最美的一面教给学生,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总是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很茫然,无所适从。教育内容要实现社会化,要把社会上的贫富不均、城乡差别等社会现象让学生了解,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名利之争、违法犯罪案例,教给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正确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仅仅把学生看待为学生,还是社会人。尝试把各种社会“阴暗面”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正确认识社会和生活,学会处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学会保护自己。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合作。

2、家庭教育策略

(1)做一个了解孩子的家长

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每位家长都成为教育专家,但是,每位家长都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一些教育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关心孩子,引导教育孩子。家长不能借口工作忙,压力大就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重孩子吃穿上,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烦恼。需要有人倾诉,急需有人引导,在家庭中,父母就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和引导者。父母能坚持陪孩子,了解孩子,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最好。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常和孩子相伴,更要多和孩子联系,如和孩子耐心的煲煲电话粥,坚持写家信,告诉孩子在外的艰辛,告诉孩子你们有多想他,让孩子讲讲他的状况、所思所想,多些安慰和鼓励,多从心灵上弥补父母不在家所给孩子造成的空虚,切忌用物质金钱代替心灵的关怀。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困境,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我们不能把孩子保护的严严实实,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有条件的,还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活动、野外生存训练活动。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退缩时给予鼓励,并引导其正视挫折

拥有自信的孩子是乐观的孩子,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奋。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孩子 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积极面对、勇敢挑战。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基础。

其实家长培养孩子自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针对孩子的优点表扬鼓励孩子,消除自卑。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家长都有鼓励孩子的意识,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很少,家长要学会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进步进行有针对性和具体的鼓励和表扬。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孩子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

(4)设置交往情境,给孩子创设宣泄交流的空间。

孩子遇到挫折,心里肯定不好受,而宣泄一方面能起到缓解焦虑,难过等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宣泄完了自己就能很好地走出困境。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注意多跟孩子沟通,及时地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交朋友,遇到困难时找朋友倾诉寻求支持。

(5)多渠道地教育、熏陶,加强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

家长可在平时的教育中教给学生对抗挫折的方法,如给孩子讲自己在碰到一些类似的情况时是怎么处理的;或者给孩子看一些世界名著(如《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轮椅上的梦》等),从名著中学习如何对待挫折;或者放一些励志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真心英雄》等,通过音乐的熏陶,使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出去体验一些艰苦的生 活,如到敬老院去帮老人做家务。总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来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以自信乐观的状态展示给孩子。(6)创造挫折情景,要由易入难,把握适度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走极端,要么不管不问,要么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挫折教育是应该的,但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实施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孩子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孩子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要注意观察,及时调整。

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五、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工作,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研究作为教师、学校在学生抗挫折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方法;研究了家庭教育抗挫折教育现状和问题,为学校的抗挫 20 折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提高了学校学生抗挫折教育效果,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中学生在学习中抗挫折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能够客观的面对和分析自己在学习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来自于学习中的挫折。能够在学习中自觉地做到提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及时的复习。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认真的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学习的积极性得到稳步的提高。

(二)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本次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法得当、科学合理,学生在我们每次所预设的活动和情景当中,都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并且在完成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主要表现为:衣洁脸净、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食宿等,因为生病和想家等种种原因请假的现象明显的消除。

(三)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学生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与以前相比,他们的轻率和优柔寡断的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稳、快捷。

(四)自制能力增强

他们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此时,他们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稍微的冲动。

(五)富于坚持精神

由于在研究中我们的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到位,使得我们的研究对象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坚持性明显增强。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的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

(六)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刻苦钻研、探究,工作的细化上做到了合理分工,课题组成员的配合到位。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仅开展的很顺利,而且取得了预想到的成效。我们在抗挫折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的案例:有课堂教学渗透挫折教育方面的,有挫折教育主题活动,有挫折教育主题班会等。同时在收集资料和查看文献当中,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科研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六、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由于学校领导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配合,最终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条件有限、经验不足和我们课题组成员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社会教育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还不够,如何保持中学生抗挫折教育的良好效果,做到不反复,不走形式,坚持持久;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将来着重努力解决的 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的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如果有机会会将本课题做进一步探究,达到推广的程度,进一步拓宽教学、科研、育人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海洲 《挫折教育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9月出版

2、张仁贤 《零距离接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解读》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7月

3、朱月龙 《人一生必须突破的心理障碍》 海潮出版社 2006年9月出版

4、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5、朱伟生、邹云龙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节》 200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

6、张俊丽 《教育领域中的“惩罚”问题试探》教育科研 2002(11)34-35

7、白日勤 《抗挫折教育断想》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附录:

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状况,以及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改进教育工作,促使广大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地发展,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调查。本问卷不记名,希望同学们能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填写问卷,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多谢同学的合作。

学校: 年级: 是否独生子女: 是否留守儿童: 选择。(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答案。)

1、你感觉到学习有压力吗?()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不确定 E2、如感受到较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A、作业压力 B、考试压力 C、升学压力 D E、家长压力 F、老师压力

3、你觉得学习是件很累很烦的事吗?()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D、很开心 E4、你觉得作业对你来说多吗?()

A、很多 B、较多 C、一般 D、不多

5、你觉得作业对你来说很难吗?()

A、很难 B、较难 C、一般 D、不难

6、你觉得考试、测验的次数多吗?()A、很多 B、较多 C、一般 D、不多

7、你觉得考试、测验的内容难吗?()A、很难 B、较难 C、一般 D、不难

8、对教师的提问你感到紧张吗?()A、很紧张 B、有些紧张 C、不紧张

9、考试前你感到紧张吗?()

A、很紧张 B、有些紧张 C、不紧张

10、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在意吗?()

性别: 年龄:、没有)

课外学习压力、较开心 A、很在意 B、有点在意 C、无所谓

11、你感到老师对你的批评次数多吗?()A、太多 B、较多 C、一般 D、不多

12、你觉得家长对你的期望:()A、要求过高 B、要求适中 C、要求过低

13、当你学习遇到困难时:()

A、及时得到家长的帮助 B、偶尔得到家长帮助 C、很少得到家长帮助 D、家长从不帮助

14、当你的成绩下降,考试失败时:()(可以多选)A、总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B、有时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C、很难得到父母的安慰 D、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E、会遭到父母的批评 F、父母从不过问

15、当你课堂提问回答不上来、考试成绩差时:()

A、经常遭受老师的体罚或羞辱 B、有时会遭到老师的体罚或羞辱 C、会受到严厉批评 D、会得到老师的耐心帮助

16、你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有自信心吗?()A、有 B、不强 C、没有

17、当你学习有了进步或取得好成绩时,你希望怎样?()(可以多选)A、家长表扬 B、老师表扬C、让同学知道 D、自己知道就行了 E、有物质奖励

18、当你学习进步时:()

A、能得到家长的表扬 B、家长提出更高要求 C、家长没态度

19、你在生活中是否有以下感觉?

(1)早上起来还很困乏,还想再睡会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2)白天眼睛会疲劳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3)喉咙痛、容易感冒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4)自己玩的时间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25(5)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看书、写字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6)不顺心就会生气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7)头晕眼花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8)手脚发冷、出汗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6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途径

一、挫折的内涵

在《辞海》中“挫折”一词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挫折心理学》一书中对挫折的定义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活动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11, 2页) 。李海州、边和平在《挫折教育论》中指出:挫折就是俗话讲的"碰钉子", 是一个人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 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内心的某种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 就会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其实无论是在工作中或是在生活中, 我们都会时不时地“碰钉子”,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正如俗语所说, 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如意,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 这些需要分两大类, 就是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为生存、生命安全和繁殖后代, 本能的保持身体内部稳定 (如食物和水量) 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和性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需要, 包括为了生活更好的一些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就会产生动机, 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并力求这一目标的实现, 而一旦目标受阻, 无法实现, 就会给人带来挫折感。只是挫折有大有小, 小的挫折通常是我们很容易就解决的问题, 不会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而大的挫折不仅阻碍目标的实现, 而且会给个体带来烦恼和痛苦。

二、挫折的特性

1. 挫折具有必然性

人做为个体存在于社会中, 社会的高速发展, 常常使人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难以企及, 在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实践活动中不能驾轻就熟, 都说明面临挫折是难免的、必然的。

2. 挫折具有普遍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挫折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纵观人的一生, 大小挫折与之相伴。幼儿时期学步摔跤, 想要的玩具家长不给购买, 不想吃的食物家长偏让吃, 想吃的家长又加以限制等等, 这些都会让孩子觉得不如意, 只不过这些不如意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挫折, 可以很快被忘掉, 在小孩子的心里也不会留下痕迹。上学后总觉得成绩与自己的努力不相匹配, 老师与家长的埋怨、批评, 与同学相处出现的摩擦, 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尤其是升学考试会让绝大数人都觉得不如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 恋爱、就业、薪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 不尽人意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是否能把挫折变成动力, 振奋精神, 使自己愈挫愈勇, 不断前进。

3. 挫折具有否定性

个体在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 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不能达到希望的目标, 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怀疑, 甚至于完全放弃。挫折是前进中的跌倒, 关键的问题是跌倒后怎么办, 如果不再爬起来, 那就把自己彻底否定了, 如果爬起来继续前进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那就会把自己前面对自己的否定、怀疑再次否定, 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4. 挫折具有双重性

挫折其实同时具有阻碍与促进作用, 关键是我们应该客观、辨证地对待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很多同学上课能听明白, 但是自己做题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有的不知从何下手, 有的总是解不出正确答案, 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解决, 就会对自己产生沮丧的心理, 惧怕学数学, 就会有一种心理, 学也不会, 不学也不会, 干脆不要学了, 这样不仅自己省了很多劲, 也会有一点面子, 不是自己学不会, 而是不稀得学。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 尽管也会有不会做的题, 可是他们会想尽办法, 绞尽脑汁进行各种探索, 或是请教同学或是老师, 直到把问题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意志力得到了磨练, 能力也有所提高, 再遇到挫折时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英国心理学家布朗曾说过:“如果没有任何阻碍, 一个人便会继续保持其平庸、愚蠢、无想象力, 而挫折可能产生鼓舞的效果, 成为促进人上进的力量。”

5. 挫折具有差异性

挫折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它会因个体的动机、心理发展、认识方式与承受能力的不同, 而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样的一件事, 对于有些人来说, 那是一个过不去的坎, 痛苦万分, 无法对于有些说来说若无其事。有人遇到挫折就妥协, 有人愈挫愈勇, 这跟人的抱负水平与心理承受力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代学生面临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会伴随着机遇与挫折。毕业就要面临就业、恋爱、自立、人际交往等问题, 他们必须面对经济、情感、社会角色转换等问题, 遭遇挫折成为必然。可是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们出于爱, 想尽办法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总是在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代替孩子去应聘、恋爱、去解决工作中或是与人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残酷的竞争等让很多大学生产生焦虑、失落、仿徨的情绪, 从而产生挫折感;有的人因为无力无力跨越所遇到的挫折走上了轻生的道路。2013年月1月江西中医学院某大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 久欠学费, 学业不佳, 难以毕业, 在临近毕业找工作之际, 不堪各方及种种压力, 抑郁之中, 跳湖自杀。2013年6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因为厌世跳楼自尽。江西省某高校前后有三名女生因为外国留学生的性骚扰而投湖自杀。最近, 据悉东华理工学院一名大学生因学业问题跳楼自杀。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邱鸿钟教授介绍, 广东省148所高校每年死于自杀的大学生人数在10个至20个之间, 这个数字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良好的挫折承受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是否健全和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挫折承受力弱的人容易被挫折击垮, 容易走极端, 即使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 也能摧毁他们的意志, 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可以说, 正是因经不起挫折, 也不积极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 才最终导致了自杀的结局。大学生自杀, 既是个人的惨剧, 也是家庭的悲剧, 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只有人人都有一个个健康的心理, 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发展。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刚刚从高考中经历了不如意, 自信心受到挫折, 怀疑自己的能力, 面对挫折没有信心, 缺少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的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的学生只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健康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如此迅速, 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受用终身, 而学生能力上的获得、健康心态的拥有、意志品质的培养却是让学生终身收益的, 而我们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长期以来都是“分数一高遮百丑”。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固然重要, 但不能忽略了意志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的性格、不怕困难的精神、战胜挫折的信心, 都是他在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消极的挫折心理对身心健康会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而战胜挫折, 就会学到应对挫折的能力, 从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挫折, 不断成长, 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不被困难所吓倒, 面对困难能激发出坚韧的信心和勇气, 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行动, 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人人都在传递正能量, 社会就会繁荣昌盛, 祖国就会日益强大。

3. 有利于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大学生如同温室中的花草, 没有见过风浪, 经历的挫折少, 心智不很成熟, 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差别时容易迷茫, 失去方向, 找不准位置。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独立规划自己的人生前景, 独立思考、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客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理性地对待不如意的事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大学阶段阶段又是学生参加工作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 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抓住各个细节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应对挫折的技巧,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身心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现阶段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都是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 他们是伴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 思想解放, 接受新事物快。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 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衣食无忧, 受不得委屈, 自我意识强, 约束能力较差。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社会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好, 对父母的回报以及优秀的标准就是考取名牌大学;忽略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很少有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孩子遇到棘手的问题, 家长跑前跑后前去解决, 忽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更谈不上战胜挫折。家长普遍认为对子女的爱就是让他过得舒适, 帮他解决一切问题, 习惯为孩子按排好一切, 希望孩子的学习、生活诸事如意顺利, 如此长期的呵护, 使如今的年青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依赖性强, 意志品质薄弱。

高职学生除了这些特点外, 还有一些他们自身的特点。考入高职的学生, 就大多数而言, 他们的确不如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优秀, 但他们还是要强的, 只是有时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 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意志品质薄弱。他们经历的挫折不少, 只是战胜挫折的能力不是很强。在初高中阶段, 他们在数学方面遭受到的不如意或者说是打击不少, 有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数学就不及格。经过观察发现,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 成绩尽管不如意但不是最差的, 他们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笨。他们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 但由于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得当, 或意志力不够顽强等等, 遭遇了种种打击, 挫败的感觉比较强烈, 自信心不足, 他们害怕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 很多同学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努力, 挫折面前习惯于逃避, 缺乏战胜挫折的信心。比如在数学课上, 遇到一道不会解数学题, 很多同学不是想办法, 而是在那里坐着等, 等老师来讲解, 这种消极态度是不可取的.也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的。

五、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途径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 困难与逆境也常伴左右。美国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指出:引起人们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决定性因素是对诱发事件所持的观念, 而不是挫折本身。合理的信念可以帮助人类产生对事物理智的和恰当的情绪。研究者们在分析大学生挫折过程的时候, 发现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真实原因, 是当事人对挫折的认识信念及其抱有的态度, 而不是通常大家认为的他们遭遇的挫折。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是引导学生避免困难挫折, 而是引导他们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 学好本领、增强能力去战胜挫折。在教学工作中, 课堂中我们会经常提问学生, 一是为了督促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二是锻炼他们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我发现有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 因为问题回答不好很沮丧, 感觉自己没面子, 后面的课都不愿意听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做一下引导, 其实别人没有你那么在意你回答的怎么样, 就像别人回答问题没有回答上来一样, 你会很在意吗?再说人生会有得意的事情, 也会有失意的时候, 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灰心, 就对后面的事情没有信心,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糟糕”, 不要对挫折产生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凡事只要尽力就是最好, 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再加上自己的努力, 挫折没有那么可怕。

2. 通过成功的体验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自信是曾经获得的成功体验的结晶, 每一次成功都是获取自信的源泉, 面临挫折时需要自信心的支撑。考入高职的学生通常是在高中学习中不太得志的那一部分, 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升入普通高等院校, 他们会有一些沮丧, 而没有考入普通高校, 很多同学都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 因而导致其它科目的成绩也不理想了, 所以他们对数学有一些无奈也比较厌恶。好多同学诚实的讲, 小学时数学成绩还行, 在初中或高中的某一个阶段数学没有学好, 自己就不愿意学了, 上课听不进去也不做作业, 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以致现在见到数学都头疼, 其实就是意志品质薄弱, 面对挫折当了逃兵。我们把数学做为突破口, 在他们认为无法学会的数学上找回信心, 让他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想到, 那么难学的数学我都能学会, 还有什么挫折我战胜不了, 我觉得这个心气是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高等数学中, 导数比较容易也很关键的一章, 因为积分是导数的逆运算, 学好导数有助于积分的学习, 而且导数还可以用来解决极限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自信, 具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为了讲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先复习他们忘记了的基本初等函数, 讲的时候告知他们这些以前学过的知识忘记了也没关系, 你只要记住了他们的形式就可以。然后再讲复合函数, 重点关注成绩差、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的同学, 对他们提问, 不放弃任何一名同学, 不断的表扬、鼓励, 通过对一个同学的表扬、鼓励, 带动其他同学。让他们能顺利地把任意一个函数复合函数拆分成是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的, 然后让他们熟记导数的基本公式, 并提前就告诉同学学好导数有什么作用, 可以解极限的题, 也有助于积分的学习, 我们只要记住了导数的公式再会求复合函数的导数, 就可以解导数的所有问题。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老师的信心一定要足, 因为老师的自信可以感染学生, 有了自信心也就有了战胜挫折的勇气。其实学生的内心是渴望成功的, 老师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与他们沟通, 不断地鼓励他们, 这样很能打动学生,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多关注, 多帮助, 及时鼓励, 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所获得的成就感, 每当我看到学生眼睛里流露出来那种自己能做对数学题时的兴奋, 自己也很愉悦, 也有成就感。我会不断地鼓励他们说, 你看在你看来那么难学的数学你都能学会了, 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你, 只要你肯努力, 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挫折不可怕, 可怕是自己不努力。做为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 独立思考的能力, 顽强的意志品质, 面对挫折时不逃避, 失败了不气馁, 遇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不惧怕困难, 勇往直前, 不轻言放弃。

3. 引导学生发展积极自我防御机制, 提高抗挫折能力

个体遭受挫折后必然会有所表现, 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 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这是自我意识的防御作用, 称为自我防御。自我防御机制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 增强挫折的免疫能力。

首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给自己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 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目标一旦确定, 就要全身心为之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鼓励或敲打, 避免努力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浮躁的情绪。引导学会积极的预期, 不要等不利的情况出现后才消极应付, 而是善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 未雨绸缪, 拟定合乎实际的应对计划, 做好准备, 包括心理准备, 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防御机制发展积极而成熟的人。引导学生在考试前估计到各种困难和不良后果, 及时做好各种准备, 力争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学生, 就不容易出现消极自我防御特征。当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发现制定的目标与自身能力不符合, 拼尽全力都无法完成时, 也不必再死撑, 可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或及时调整目标。

其次, 培养学生通过集体主义和为社会服务行为满足心理需要。人生在世, 总是伴随着各种需要, 当个人的需要不能满足时, 不要强行索取, 也不必消极不满, 可以采取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集体的利益相一致, 以其它的途径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赞许, 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十分突出, 但在学校运动会中为班级争光, 或为其他同学服务、为人处事方面做得很突出, 同样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赞扬。这种人格化的自我防御机制, 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之一。应该教育学生懂得, 个人需要的满足既不可能离开社会, 又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个人只能把自己积极地社会化, 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才会经常得到高尚、积极的心理满足和平衡。

最后, 培养学生坚强的自我克制心理品质。心理学认为, 通常情况下人人都会有某些不现实、不正确乃至不健康的欲念或冲动, 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同而已。有的人不能控制, 有的人消极压抑, 有的人却能以理性的自觉和坚强的意志去克服、消除或用其它的事情转移某些不良意念和冲动。这种差异, 并不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 而是长期形成的思想意识的必然结果。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消极防御机制及错误行为的思想根源, 认识意识、意志、人格在调控行为方面的作用。每当看到电视中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事例, 我会找时间简单地陈述给他们听, 并帮助他们自觉加强心理品质修养, 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良好心理品质, 以便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正确健康的思想行为方向。

大学生即将面临众多的挫折。毕业找工作, 工作能否胜任、能否得大家认可;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相处、社会交往, 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课题;年龄的原因又面临着恋爱、结婚成家。从单纯、依靠父母的学生生活一下子面临着众多人生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需求,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挫折感。这些挫折综合了自然、社会、个体等因素, 自然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和左右的, 所以最好坦然面对;社会因素会比较复杂, 打击也较深些, 对人的影响较大, 人存在于社会中, 只有在社会的变化中才能获得发展, 社会因素的制约可能一时让你无法适应, 但是时间会冲淡一切, 加强挫折承受力就会让你更快的适应。而个体因素才是最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是内部原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内因才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不惧怕困难挫折,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增强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 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唐书怡.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6)

[2]任炜伟.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文) , 2011 (11)

[3]魏毅.对加强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2)

[4]陈炎.在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9)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篇8

挫折怎样形成?

形成挫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类是引起挫折的根源,一类是形成的挫折感。挫折源通过对个体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身心状态影响个体心理,形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三者的结合,這时就构成了心理挫折。

挫折情境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包括人们受到挫折的程度、性质。幼儿对待挫折的感受受挫折阈的影响。个人对挫折的感受和对挫折的承受程度不同,与挫折阈(用来说明人的感觉能力的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叫感觉的“下阈”,即使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的刺激程度叫“上阈”)不同有关。心理学上讲挫折阈越低,对轻微的挫折就感越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较低;挫折阈越高,对挫折就越不敏感,挫折承受力也相应越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关键是让幼儿怎么去认识、对待、克服它。采取正确的途径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遵循正面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幼儿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有效的挫折应对影响到幼儿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

幼儿怎样克服挫折、培养抗挫折能力?

首先,要培养幼儿正确对待挫折。一般人们对待挫折有两种态度:外归因和内归因。外归因,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到外界无法控制力量的影响,如运气、机会、命运、他人、自然界力量等;内归因,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受到自身力量的控制,如自己的努力程度、技能等。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正确归因,幼儿要对挫折的形成有个正确的认识,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找出形成挫折的主要原因是内部还是外部,找出症结所在,这是克服挫折、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基础,是行动的心理指南。若是内因则在于改变自身,若是外因则在于通过主观努力改变客观环境。反之,若一味的归为内因,认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就会造成不自信,不会有效的克服挫折;若一味的归为外因,认为是外部条件制约,就会造成不乐观,也不能有效的培养抗挫折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的学习能力千差万别,认知能力不同造成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不同,有的幼儿可以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但有的幼儿则做起来非常吃力。对于后者,就等于遇到了挫折,他们会表现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哭闹的反应,教师这时就需要对他们“开小灶”,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说在学习简单的英语打招呼用于的时候,孩子可能记不住“hello”这个语言,越是紧张有时候越记不住,教师就要与幼儿进行沟通,单独分析其掌握不了的原因,是由于情绪过于紧张造成的,还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造成的,帮助孩子们了解了记不住hello的根源,才能让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及时的赶上来,克服学习当中的挫折。

其次,通过体育运动来创设挫折情境,积极鼓励幼儿克服挫折。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就需要创设他们能力范围内的的挫折情境,通过人为的创设,引导他们去克服挫折。作为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的情景。其中健美操的锻炼就是一项很好的培养方式。选择不同内容的健美操——简单动作、高难度动作,对于素质好的幼儿教给他们简单的动作,对于能力稍微差点的幼儿教给他们难度相对大些的动作,并根据他们的认知、学习进程不断的更改健美操的内容,适应幼儿的需要。

开始学习阶段,幼儿可能产生对健美操学习的抗拒,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这时,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对挫折的正确反映成为关键。当幼儿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时,积极的鼓励他们,微笑、表扬、集体锻炼都是良好的方式,比如轻轻的跟孩子说:“你很棒,你跳的真好看。”“你一定会成功的!”“你一定能做好。”类似的鼓励,主动帮助他们勇敢的面对儿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帮助他们解决,比如教师手把手的教给他们动作,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这种做法,既培养他们克服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于兴趣的认识。 第三,家园互动,双向出击。对于幼儿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双向互动,即使的联系,将孩子的表现告诉对方。良好的沟通是有效培养的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挫折有的孩子聪明伶俐,有的孩子谦虚好学,有的孩子骄横傲慢,有的孩子好胜好强,他们面对挫折的反应时不同的。教师可以在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通过谈话的方式,将孩子的表现告诉他们。比如孩子今天学习的儿歌内容,有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或良好或消极,都告诉家长,可以适当嘱咐家长在家中对其补课,可以让孩子们及时的补上不足,在学与乐中完善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箱子苦寒来”“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旦夕祸福。”抗击挫折的能力和精神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高度竞争,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独立生活、吃苦耐劳、挑战困难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重视挫折教育,增强孩子们自我发展、自我挑战的能力。

上一篇:别人帮助我作文400字下一篇:落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