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1篇)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合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是,也必须重视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楼厅布置来宣传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第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五、课题的设计思想(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总的指导方针,一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属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下的一种。二是探索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结构。即通过研究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四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是一种优化的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二是研究与优化的教学结构相配套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型,即形成一个模式群。(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行动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课题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强调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动态结合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初期,对学校现状做了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本底材料。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资料,对研究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后期,再使用这些方法作总结性分析和评价,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在部分学科中进行教学试验,主要进行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循环实验,并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总结和推广。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来大量拥有相关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判性的借鉴其中有用的东西,并融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收集和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2月--3月15号),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3月16号--2016年4月10号),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

六、研究人员的分工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2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创造者在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的支配下,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通过创造思维和创造方法产生出新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教师应不断摸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 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只有有了创新意识, 学生才能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动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应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哪些途径呢?

1. 树立创造志向。

向学生介绍中国物理学史中的发明创造。例如:牛顿受苹果落地这一简单现象的启迪, 进而找到了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规律。沈括从指南针指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这一现象中提出了“磁偏角”的存在, 等等。并向学生介绍中国在历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数、理、化等奥林匹克竞赛中的成果, 通过大量的创造发明事例让学生知道:创造并非是件难事, 即使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也是我们发明创造的源泉。创造并非是天才所独有, 只要是正常人, 都具有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育消除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 树立敢于创造, 勇于创造的信心。

2. 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有效抓住学生心理,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做好实验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时, 教师可将一空药瓶放入水中, 可见药瓶漂浮于水面。再在药瓶中放些螺母, 然后将药瓶放入水中, 又见药瓶下沉。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肯定会想, 药瓶为什么一会儿漂浮, 一会儿下沉呢?刚才教师在实验中改变了什么物理量才使药瓶下沉的?这样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努力寻找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进而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这样的情境下, 教师可启示学生制作潜水艇的模型,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物理故事、谜语等创设教学情境都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3.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 教师的设问、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要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教师当精心设计问题, 尽量创设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知识产生矛盾, 或是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障碍, 这样能诱发学生揭露矛盾, 寻找解决矛盾的意识。例如:有一次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长时间放于室外的木棒与铁棒, 用手摸一下为什么总是感到铁棒比木棒冷?有人提出:是铁的比热容小, 在室外放出同样的热量后温度较低的缘故。但又有人提出:根据热传递的知识, 长时间放于室外的二棒应温度相等才对。这样的矛盾就迫使学生产生继续寻找问题答案的意识。然后我就提示学生回到家中仔细观察厨房用品, 下节课我们再作讨论。第二天, 果真就有许多同学作了圆满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在创造意识的激励下灵活运用有关思维的基本方式 (联想、逆想、类比等) 和思维的基本变换功能 (置换、组合、增删等) 去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颖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 也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 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要精选例题, 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 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 改变题目类型等变式, 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2.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

许多物理题目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 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之后, 要求学生再寻找其它解法。此举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 引导“一题多拓”发展创新思维。

“一题多拓”是指将物理习题变更拓宽, 以此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精心备课充分挖掘习题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利用“一量多测”深化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要测某一物理量, 往往方法不止一种。例如:“测物质的密度”, 基本方法是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在这一实验中教师可制造矛盾将问题深化。例如:实验中无量筒如何来设计实验?实验中若物体的体积较大量筒中放不下又如何设计方案?实验中若天平无砝码实验又如何完成?这一系列实验方案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升华。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使学生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动作来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让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

2. 鼓励学生勤学多问。

“勤学”是一个人优秀学习品质的体现。古往今来有无数实例证明:非常聪明的人不一定就有成就, 而勤奋好学者却一定有成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为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问”是学生好奇心的一种表现, 而好奇心正是发明创造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提问要给予耐心的答复, 并善于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给予其肯定和表扬。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 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3. 指点学生多看善思。

“多看”即是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创造活动进行的源泉, 也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必由之途。“善思”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

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内容。任何设计方案的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 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动手实验的成功和喜悦。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3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愿望

学生产生了创造愿望,获得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才能最终经过辛勤劳动获得创造活动成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识,开发潜能。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复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接着提出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2.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增加表象积累

创造性想象需要原料,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没有相应的表象积累,是创造不出有关的新形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概念、规律的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发挥物理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课外活动,搜集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积累更多表象。

3.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想象有赖于人们的积极思维活动,它是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以后而进行的构思过程,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想象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液体的压强”一节,教材通过实验得出了静止液体内部相同深度各点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的规律,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设想在液体内部沿水平方向隔离出一横截面积很小的圆柱液体,由于液体静止可知圆柱形液体两底受的压力相等,而两底面积又相等,所以学生从理论上也就论证了静止液体内部相同深度各点各个方向压强相等的结论。经同样的思维活动,可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求知欲

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才能提出问题、深入地钻研问题,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对“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处理,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设疑的方法,教师将一木块放在水中,木块浮在水面,而将一铁块放在水中,立即沉底。让学生讲述上述现象,并回答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大多会回答“因为铁重木块轻”。教师再演示将一瘪牙膏管放在水中,可见它沉底,接着又将瘪牙膏管整成穿心鼓状,再放入水中,鼓的牙膏管则浮在水面。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同一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浮在水面。这样对学生前面回答的“因铁重下沉,木块轻漂浮”的理由作出否认。这样在学生中设下疑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并由此引入课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很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励求异

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新见解,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初中物理关于密度这一概念,在学完压强浮力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密度的测定可通过哪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特点,以密度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扩散中又不断综合各种已有条件,促进思维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思考、扩散,最终对密度的测定提出几种方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

1.在实验中强化独创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边学边实验,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挥其创造性。如在“液体的压强”教学中,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可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选取等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索实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创造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能扩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眼界,激励学生对有关科技知识领域作较深入一步的探讨,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技能。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举行科普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等。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既要进行积极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创造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4

《小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生普遍表现出阅读能力不强,对阅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需要,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组成学生冬季的重要因素。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受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本能,良好习惯的养成,让人一生受益。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与反思。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保姆式”为“自主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文献法

通过阅读资料,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理论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运用科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自主阅读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实验总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提取研究过程中第一手事实材料,总结归纳提高自主阅读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

4.行动研究法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比赛,举办故事会、辩论会,进行小组学习交流,撰写心得体会、读后感等。

三、研究活动的组织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分工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5

涟水一中 王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教改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大力培养规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 物理 创造 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建立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片面依靠“题海战术”,片面强调“熟能生巧”,片面按考分评价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

步带领学生走向释疑的大路。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常用的求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2)原因法:F浮=F上-F下;(3)漂浮法:F浮=G;(4)阿氏法:F浮=G=ρ液gV排。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一题多测”,深化创新思维。“一题多测”是指改变物理实验的题设条件或改变测量仪器时,用相应的实验设计方案来测同一物理量,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有:比重计法、同瓶换液称量法、U型管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天平量筒法、浮体法、杠杆法等。“多而新,独而异”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多、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研究性课题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某些对理论问题或生活实践问题有兴趣探索的同学,可循着问题的思路,访问学者或者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把得到的佐证材料收集起来,解释、说明、论证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某些规律,某些方法加以研究、归纳和总结,并从中有所发现,将独立见解写成心得体会、知识总结;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课题,写出论文或做成实物。这种做法重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己有不少学生积极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写出了课题小论文。在此仅列举几例:

1、菜刀上的力学知识;

2、从电冰箱到臭氧层;

3、调查家用电器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4、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

5、温室效应的内幕与利弊等。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发明家创造的事实可以看到,创造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思考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综合。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1.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抓住学生心理,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图表及故事、谜语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的压强”时,用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导入新课,造成悬念,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6

开题报告

土默特左旗民中附属小学 许有权

2013年3月15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但是指掌握基础,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作激情,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在教学中如何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和美术作品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方式、解决教师一刀切,能够结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指导,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提高参与研究老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力的发展,重点研究怎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有利于提升研究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科研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的变化。

2.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或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美术作品。

2.目的性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3.自主性原则。要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独立创造的需要和欲望。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发展性原则。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原则,教师才能改变观念、优化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差异性原则。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然也会不同,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指导与评价中要正确看待,多采取纵向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时间、人员、场所及经费,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的研究资料,并能保证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参与各种研究活动。

2.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六、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课题研究周期内所有研究成员及所担任班级的所有学生。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许有权:课题负责人。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设计等工作.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时间性,确保课题组人员的稳定性。

王娜、王慧枝:课题实验实施的主要行为人。实验过程的参与者,开展课题实验的主要教师。

十一、参考文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7

一、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 从而促使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何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关键是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发挥他们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把握住认识的对象和任务, 把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 以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 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才能真正把物理知识学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 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喜欢物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编写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讲到阻力问题时, 介绍了小轿车、气垫船等;在各章前专设一页, 印有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图片, 如我国最新设计制造的“飞豹”式战斗机、运动员赛跑、南浦大桥等;在讲到反冲运动时介绍了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等。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趣味性也较强, 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劳动, 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 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 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技术, 设计、制作出许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用图、文、音、影、动画并茂的课件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灵活渗透, 扩展知识面

物理知识浩如烟海, 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也没必要。有些知识可以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如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 用起来也很方便, 但课本没有单独设节讲述, 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介绍, 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 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 教材也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 以确定矢量的正负, 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 在适当的时候, 由教师点拨再加以提高。为此, 书中设有一个专题, 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 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钻研。另外,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 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 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 同时, 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 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 扩展眼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 就便于他们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他们受到启发, 触发他们的联想, 进而产生知识迁移, 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可以说谈不上物理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为加强实验, 新大纲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必修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 (4个新的) , 必修和限选修的必做实验共23个 (7个新的) , 现行必修加选修共17个学生实验, 这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实际上增加了学生实验所占的比例。教材编写中, 除按大纲的要求合理有效安排所规定的学生实验外, 还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选做) ”两个实验;在正文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设了“做一做”栏目, 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 鼓励学生多动手。比如, 在执教《曲线运动》一课时, 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视频、课件和随堂小实验形象地展示了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的方向及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生对小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印象深刻,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全面、灵活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 要有效地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 我们应从平时做起, 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不仅从培养兴趣、扩大知识面和加强实验等方面出发, 还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课题, 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 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热情。

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讲故事、做实验、游戏活动等方式,营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这种教学形式是可以在许多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应用的。如笔者曾在讲“光的折射”这一课时,通过“海市蜃楼”来引入这一课题,宽松的环境,活泼的话题立刻激发起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而一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 丰富知识,夯实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头脑空空是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同时还应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利用现代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不仅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自我钻研。这些知识的补充,起到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的作用,使他们既有一定的感性材料,又有一定的理性知识,才能逐步具备起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3 巧设疑问,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机械背诵,反复模仿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受侵蚀。现代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僵局。

活跃学生思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要巧设疑问,需要教师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握提问的时机。如“速度和平均速度”一节“速度”的概念非常重要,能否恰当引入“速度”概念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4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加强实验:一是增加、改进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但具有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二是增添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口、动手、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实验前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直接答复,而是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实验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实验发现,引导他们分析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对实验方法多、灵活性大的某些实验,可采用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进行教学。不把学生束缚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

三是充分利用小实验。小实验具有题材广泛,简单易行,生动有趣的优点,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或和其他学生合作设计、动手做小实验。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小实验活动,不但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同时也培养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5 一题多解,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

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形式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利用题解教学,在教学中选编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条件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克服思维的障碍,打破思维定势,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多种解题思路,然后再引导他们找出多种解法的最佳解法和共同规律。通过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强化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打破基于原题的思维定势,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多变的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无论哪种方法,都应体现出教育的全面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及多元化等基本特征。当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重任,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恒心,就一定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9

1、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李中健负责典型学生的交流谈话。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罗小霞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制定及问卷调查。

3、分类、比较研究法: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按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黎孝江负责学生、老师、家长问卷调查分析。

4、评价研究法:对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俞华平负责对每阶段研究工作进行评价。

5、对比实验法:跟进个案的变化,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作横向、纵向的比较,不断改进方法。余维蓉负责此项工作。

研究对象:天河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组织机构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组成员:

师培中心 罗大文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 代志荣主任

市师培中心科研室研究人员 范俊

2、课题核心领导组成员

组 长:王琴 学校校长

副组长:

张杰先 学校副校长

尹显华 学校副校长

主研人员:

李忠建 学校学生处主任

杨广军 学校办公室主任

俞华平学校教导主任

黎孝江 学校教导副主任

罗小霞 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

3、参研人员:

1――6年级班主任。各年级具体负责人:低段(佘映堂)中段(张建玲)高段(陈明宇)

(二)课题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全校性课题实施规划;

2、确定课题研究重点,人员分工;

3、指导项目组科研工作;

4、监督各项目组按计划如期完成阶段成果;,

5、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汇编工作;

6、及时矫正研究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建立课题保障系统,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8、及时与上级科研部门沟通,汇报研究情况;

9、按期结题,按期完成各项成果总结编撰工作。

(三)课题研究小组工作职责:

1、确定研究项目,向领导组申报、批复;

2、制定研究计划,分步实施;

3、积累案例,分工协作、深化研究;

4、按期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5、定期发表、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6、及时向领导组汇报研究中的问题,请示解决办法;

7、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研究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如期结题,汇总成果及时上报。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计划在我校本部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和教师中开展研究,研究周期为3年。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认知阶段(.09―.9)

此阶段目标:初步了解灾区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能力现状,达成对“灾后小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共识。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调查班级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及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2、立项申报课题,得到课题组审批。

3、分工研究专题。

4、邀请专家讲座,召开开题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课题践行阶段 (2009.09- .11)

此阶段目标:行动探索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途径,与《城乡结合小学学生生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联系,和学校德育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2、先培养习惯,再学会自理,然后形成能力,最后落实到实践,帮助别人。

3、细化实施实验措施,通过多项工作布置,深入调查、收集有关实验资料,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现状、学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联系;发现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4、以安全为先导。在各项活动尤其是动手、校外实践活动中切实进行安全教育。

5、分工明确,合作共进。李中健、罗小霞、陈明宇主要负责学生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杨广军、俞华平、佘映堂主要负责家长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黎孝江、张建玲、余维蓉主要负责老师活动的具体策化、组织工作。

6、进行中期论证,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11―.09)

此阶段目标:总结灾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的途径,撰写结题报告。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全面总结,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

3、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组织结题评估。接受验收,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表现方式

1、努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发展人际交往,初步养成合作品质。相信在3――5年后,重建的不仅仅是新的家园,还有我们这一批灾难健康成长的孩子。

预期研究成果:

1、各年级段有关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方面较为详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

2、学校关于交通、食品、生活能力方面开展活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家长、教师关于此课题的文章及原始资料。

4、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总结。

5、中期研究报告。

6、经验总结、论文、案例集。

7、《我能行》学生主题活动集。

8、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

1、人力保障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多次主持、参与德育的项目研究。课题组多数成员发表过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近的论文,研究起点较高。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及相关骨干教师,受过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或训练,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流程,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制度保障

课题采取分层管理,逐层负责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课题总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规划和全面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阶段反馈会议,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与进程。组员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工作进程与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组同时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督导,促使课题项目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有效开展和完成。

3、资源保障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教育,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剪辑等资料,以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制订奖励办法,按课题进度予以奖励,提供课题经费,同时充分依托天河小学优质资源推进课题有效开展。

4、措施保障

我校鲜明地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办学思路,高度重视科研室的建设,科研资料配备齐全,并且配备了专用电脑。5.12地震后,在紧张的抗震救灾和校园重建过程中,申报课题《灾区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已在全校引起了共识,得到了家长、社区的强烈反响。

同时,我校拥有重科研,具有多年科研领导经验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科研意识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充满科研热情的教师队伍。我校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省级课题《中国经典文化诵读与小学生德育素质培养途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市级课题《赏识教育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策略研究》,有着充分的精力、知识与时间准备。

5、经费保障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0

实施方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我市教科所批准的立项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试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远比掌握新知识更有积极意义。教育工作的中心必须从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传统教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教育目标,以教材为本,通过教师讲解把知识硬往学生的脑子里塞,其实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接受。这种教学缺陷十分明显,在教学中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不懂知识的由来,只靠死记硬背,很少动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学习已成为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提倡学生主动、积极的构建知识,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不能只讲究传授了多少,而应该把学 1

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内容。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提出“任务型”教学要求,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本课题着重解决薄弱学校学生“会学、乐学、学好”的问题。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能力培养策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变封闭、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为开放、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农村乡镇学校有效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道路。

三、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1、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形成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展示自尊、自信、自律这一进取性人格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新课程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做学习的主人。故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必须高举“自主、合作、探究”的大旗。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地处柳林北山,虽有五十四

年的历史,但地处偏僻,学生来源于分散的自然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陈旧,基本处于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致使学校后进生面很大,教学质量处于低谷。为此,学校要进行一次空前的改革,首先解决学生自主学、自动学的问题:

1、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3、自主学习与课前预习性作业的布置与处理;

4、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构建;

5、自主学习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处理;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5---2012.12)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完成实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

(2)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讨论、理解、熟悉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研究对象:成家庄中学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阶段(2013.1---2013.12)

(1)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编制自主教学方案,开展自主教学实践;评定自主教学效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

写论文。

(2)达成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指导他们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协调,通过行动研究构建“中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3)实施原则

民主、和谐、平等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热情关心、支持、尊重人格,不歧视,不偏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主动参与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

自主学习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氛围、体现自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感受、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

评价原则: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价学习,我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应采用多样的方式:

(1)学生自己评价;

(2)学生自己和老师的评价;

(3)学生自己、同学和老师的评价;

(4)学生自己和同学的评价。

3.总结阶段——(2014.1---2015.12)

采用阶段评价学习和最后总结相结合,在实施阶段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课题研究,懂得重点成果,汇编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教师研究论文和自主学习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探究学科课程创新教学策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

(3)经验研究法:在自主、创新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自主、创新教学资料,针对有关教学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查、概括,得出科学性结论,并撰写成论文和课题实验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

王翠娥 中教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负责对课题的启动,课题计划的制定。确定研究对象,范围,方法,主要内容。

2、课题组成员:

穆宝金: 中教一级教师 研究生;梁艳:本科学历。负责对《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报告》的填写

薛耀珍:本科学历。

负责《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论文撰写。

张贵照: 中学高级教师,专科;刘彩凤:中教二级教师。负责《学生自主学习内动力》论文初稿。

柳英芳:中教二级教师,本科学历。张海燕:本科学历。负责调查“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撰写《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因素》的调查报告。

刘美琴:中教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杨娜娜:本科学历。负责对《学生持久自主学习方式》论文的撰写。

杨娜娜、梁艳、刘彩凤负责记录整理相关材料,论文。

七、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教学案例集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篇11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飞跃标志。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并且在思路的选择、思考的技巧或者思维的结论上也有着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知识量,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还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 切实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者们指出: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事实上,天才仅是以非习惯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而已。从某种意义来看,所谓的创造只不过是换个崭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把本来就隐藏于自然界中的规律揭示出来罢了。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进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2. 重视过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揭示思维规律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列为三个维度目标之一,值得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深思。传统教育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满堂灌”、“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这样的教学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又何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创造民主化、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发现教学法,并通过严密的教学组织,将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思维方法一起让学生去探究、反思、感悟、体会。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规律性认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还必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正如皮亚杰竭力主张的“一切真理都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这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发现真理的全过程,从而逐渐养成其观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加强其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够乐于探究、乐于创新,而且善于探究、善于创新,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爱好。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满足于记住一些公式、规律,更期待的是掌握物理公式适用范围、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弄清物理过程依据的原理(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运用观察、联想、类比、练习等方法独立思考,既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又要研究探索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遗憾的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手段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单输入、多产出”的功效。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三点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抓住每个培养发散思维的好时机,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培养这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顺利展开,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创造意识。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对错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4. 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方面的模范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保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培养出真正富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现身说法,把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见解和方法传递给学生,学生才会有法可依,才不会觉得创新多么高不可攀。

如:2006年,笔者有幸参与了第四届河北省物理教学大赛,由于机会难得,极大地调动了自己的创造力。“库仑定律”为三个候选课题之一,高中物理在进行“库仑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先进行定性实验,然后再介绍“库仑扭秤”装置。限于仪器的精度及操作不便等方面的原因,定量实验无法在课堂上演示,而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片面、不深刻的理解,而且缺乏实践方面的体验。在这节课中,笔者凭借独立研发的一种精确验证库仑定律的实验装置而获得一等奖,且同时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在后来的“库仑定律”教学中,笔者不仅适当地介绍了自己专利仪器的原理及结构,还介绍了后来又研究出的另一种精确可行的方法,并组织学生用仪器在课上定量测量、验证,实践证明: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库仑定律“的理解,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一篇:《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及任务单下一篇:镇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