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推荐10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学物理课程新标准中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新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必须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途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纵观现在的物理课教学和今后的物理课教学,最大的转变就是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在物理课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我们教师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营造探究氛围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光的折射”一节时,我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烧杯热水(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的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

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

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

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

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8、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

9、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真是不探究不知道,相信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知识,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创造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二、激发兴趣

诱发探究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堂上我先并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同学们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相关课堂教学前后,我都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如观察水的沸腾、“神州”五号发射升空之际,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并通过媒体收集信息,了解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况等。这样,学生们手脑并用,兴趣盎然。

三、重视引导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最后教师还要采取“放”的手段,在出示观察对象,提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科学素质的人,重要的是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四、注重生活实际

培养探究能力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相当密切,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姓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得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索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自己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配片的配制过程。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物理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其探究性的特征,实验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强调实验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提出的。过去强调“讲授为主、实验为辅”教学方法,实验仅仅被看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种附属,它没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实验教学会让学生误认为“科学是不可变的真理”“科学是完备的”,自然无需再探索,只要准确记住科学结论,知道如何按部就班地去验证课本中的内容就可以了。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时, 应创设情境, 设计具有新颖性的探究问题, 使问题能牢牢地吸引学生, 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从实验和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情境中去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探索和研究。问题一定要有趣,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压强教学引入探究课题时, 可准备两把锥子 (一把磨得头很尖, 一把头磨平、磨秃) , 请全班推举公认的力气最大的一男生和一力气中等的女生上台比赛, 让男生使用平秃的那把锥子, 看谁先把木板钻透。这个实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时全班男女生兴致很高, 都希望自己的一方能获胜, 特别是男生, 自以为力气很大, 一定能胜。实验结果却是女方获胜, 这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困惑, 顺势提出这样的解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压力大小有关系, 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 这种解答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过渡到操作实验进行探究的阶段。

二、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

教师根据提出的探究问题, 在课前精心制定实施计划和设计相关实验, 制定实施计划和设计相关实验时要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 形成具体化操作步骤, 并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相关知识结构。在设计相关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物理变量的控制, 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些实验方案与步骤确定好后, 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科学探究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要主导一切,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注意不要对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不管不问, 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例如, 在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探究实验中, 教师要事先让学生准备8~10根圆珠笔芯, 与学生沟通后一起确定实验操作和探究方法, 以保证整个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分析论证, 交流合作

在实验过程中, 物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实验进行充分的质疑和反思, 在各小组探究实验之后, 让各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展示, 并阐述各个小组实验的观点, 鼓励学生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 展现各自实验体会, 必要时还要多加提示。当然在这个操作环节每个小组都会有各自实验体会、观点或不同结论, 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想法, 发表观点时要注意先后顺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实验经历的操作探究过程。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准确判断及评价。

四、强调应用, 拓展创新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观。

一、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1、指导预习、讨论交流

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有目的的地看书,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

2、定向思维、实验探究

选择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进行的,提出问题,猜想成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等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导学导议、归纳新知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掌握重点。

4、巩固应用、反思质疑

设计跟学生联系较密切的问题、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引起对知识的探索,提出质疑。

5、课外延伸、自主探索发展

通过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做课外实验,以期获得对物理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这只是一般的结构,具体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教师做魔术表演“水淹蜡烛”: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呢?怎样形成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

又如在“惯性现象”一节,可首先演示“击出木板,鸡蛋落入水杯”的惊险实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幅“两个学生在行驶的火车上,沿列车行驶的同向或反向跳远”的投影片,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这两位同学谁会跳得更远一些呢?同学们想得出正确答案吗?想揭开实验中鸡蛋没随木板飞出而落入杯中的奥秘吗?引导学生探究“惯性、惯性定律”后,得出满意的答案。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为自主探究作好准备。其中教师最常用、有效的方法有设计实验、直观教具、挂图、物理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技术等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 将探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应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向科学的思维模式发生顺应,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运用最多的是以下几种:(1)控制变量法;(2)转换法;(3)类比法;(4)理想化法;(5)归纳法。

四、探究教学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教学”还要求让学生亲自、主动地去探究,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探索真理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技能,不能只满足于验证一条规律或发现一则已被证实的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提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使物理教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卫华.高校课堂:模式与案例[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2 赵恒孜.浅析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二重性[J].物理教师,2000.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 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强弱。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之前的“满堂灌”、“先教后学”现象,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时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又要重视基本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营造探究氛围,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字 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 探究思维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探究精神和探究人才的摇篮。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立足于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注重探究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强调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实践制作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设疑激趣,培养探究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想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直接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探讨“压力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通过从学生经历或看到的现象进行情景创设。情景一:我们平时都用刀切菜或削苹果,每个人都懂得用刀口而不用刀背工作。针对

这一情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刀口、刀背进行切菜、削果效果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情景二:组织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让学生自己体会:压笔尖处的手指比压笔尾处的手指疼。学生感受后,老师引导:(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发学生猜想:①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②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制订计划设计实验。(3)收集数据。(4)分析论证。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可根据情况多加采用。

三、注重启发,调动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探究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运用直观启发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对于“响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中,我给学生做了乒乓球被振动音叉弹起的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响度时乒乓球的弹起幅度不同的物理现象,抢答出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效果良好。

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⒈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⒉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如何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问,使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

元性、灵活性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电学这一部分教学中,刚接触串联、并联电路时,以往教学只按定义讲解时,学生能记住,但连接实际电路时,很容易出错,不会连接实物图,画不对电路图,但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课堂上我列举了学生上体育课做游戏时,站成一横排,同学手拉手,即第一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二位同学的右手,第二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三位同学的右手,以此类推,这种手拉手可以理解为串联;另外,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两人双手互拉,可看作是并联。每位同学相当于一个用电器,两个肩膀相当于用电器的接线柱,两条胳膊相当于连接导线。这些形象的实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电路串、并联的连接方法和实物连接,所以学生在做题或练习时,就很少出错。

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对演示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把握本质。

物理演示实验,常常是要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对此学生的观察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

同层次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分清主次,明确观察目的与对象。例如在透镜成像实验中,不仅要观察几种特殊情况下的静态成像规律,还应由此推之并观察物距变化过程中的动态成像规律。

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一个富有创意的小实验,能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还能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导出教学重点。

2.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实验室里,常有些学生爱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实验,教师一定不要单纯地批评制止。因为喜欢探索异常现象,不循归蹈矩,正是“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教师要克服偏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要载体,在安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不局限于教材中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实施探究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探究能力的 培养。

五、开展课外活动,陪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建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活动,参加各种物理知识竞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确立献身物理科学,推进人类文明的远大志趣,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间接兴趣,这样

他们的学习和钻研就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自觉动力。此外课外科技活动还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是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组织九年级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活动。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话题特别多,思维也积极调动起来了,对没有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也敢于提出大胆地想象,说刹车块与轮圈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减小,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小而要加润滑油;手刹车把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座垫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轮胎、脚踏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自行车的尾灯则是角反射器,电动自行车的后视镜则是凸面镜……学生们分别指出他们所使用的自行车有哪些物理上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老师则到处走动,指导他们拆装,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考核评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觉得物理有趣有用,有成就感。又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如:制作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5

生物教研组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㈠选题背景:

传统生物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某些新知识的学习,虽然也借助于实验引入,但往往在处理实验时,忽视其所蕴含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造成教师的讲实验与学生的记结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要加强初中实验教学,尤其是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典型实验,多进行探究性的实验的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移植应用能力、探索实验新现象等探究能力,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也对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㈡选题意义: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课题的研究就是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新课程的要求,剖析典型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本来单调的演示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将学生的被动听课、“看实验”转变为主动探索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主动地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从而让学生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实验技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以适应当前生物学科中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课题针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进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剖析典型实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过程,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并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自主化。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内容: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形成假设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探究计划、进行设计与实践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2.典型实验,在本课题中界定为: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简单理解为运用一 些已经知道的外部因素去研究一些我们未知的东西,然后得到一个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探索的结果。

三、课题研究目标:

①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生物中的典型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做法:

㈠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②借助依据,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在设计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猜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④领悟过程,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㈡借助典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阐明一类实验规律,在剖析、总结、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①引用典型选题,把握原理,多方求证。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②改进和重设计典型实验,挖掘内涵,形成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㈢根据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典型实验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㈠人才条件有足够保证。课题主持人刘焕升是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先后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理论水平很高;其它成员都为中学一级教师,教科研能力强,先后发表论文多篇,都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㈡经验积累丰富。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㈢教学设备齐全。作为省规范生物校,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优越。

㈣研究的保障措施:

①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

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③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的有序开展。④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基金,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原则,以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②创新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③开放性原则。即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将“大社会”引进小课堂。

④激励性原则。培养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科学理论设计实验,从实验中探索总结内含的生物知识、原理,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①理论研究。学习有关教学理论,依据现代教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构建与教学模式匹配的教学策略。

②文献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研究进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和理论指导。

③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素材,随时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

④行动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⑤案例研究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代表性的典型实验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积累教学经验。

此外,我们还将结合课题研究实际,采取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九、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

㈠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关教育创新要求的理论。

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㈡用典型实验设计教学活动。

①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②变讲授式为探究式,深入挖掘实验的原理,将知识形成过程重新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假设、论证,探索生物学科的探究方法。③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④注重实践运用。新课标中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应用,所以教师设计的选题,不仅要有利于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㈢辨证地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①提高素质,驾驭课堂。时刻关注学生参与,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②积极探索,注意引导。课题的顺利开展是以全体学生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探究为前提,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他们构建开放的空间。

③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㈠课题实施步骤及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②学习相关理论,着手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①确立探究的典型实验。

②按照教学进度,对典型实验进行研究。③形成有关典型实验的案例。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做好结题材料的整理和汇编,全面展示结题成果。

㈡预期结果:: ①形成研究报告 ②典型实验案例汇编 ③课件证书等形式。

㈢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成员:鹿翠萍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6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7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的规律更是少而又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路,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受到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

(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

(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

(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质量其实都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质量有关。

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猜想的重要铺垫。

比如,在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时,一般学生比较直接的就能猜想到电流的大小,至于与电阻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先亲自体验一下“电路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发热”的生活实景,再让他们进行猜想。也可以创设物理情景:“用电热水壶烧开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猜想电热与时间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8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夯实初中物理探究能力基础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加有效的能力和方法来解决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这也与新课标所要求的持续全面发展的学习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在比热容这一节教学中,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出影响晶体融化的因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教材的处理者,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仅仅是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对课本上出现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深刻、清晰的把握,明白每个实验所包含的知识点,交给学生的知识要体现科学思想。同时,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提出的疑问,可能出现的场景要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麻烦,有成熟的控制方法和应对策略,并及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师生合作所做的实验过程或结果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并准确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主动求知的能力,当学生的实验出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或查阅资料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实验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实现的。

例如在《物质的组成》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利用放大镜来观察铅笔的线条,在玻璃管中乙醇和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液以及被投掷到水中的苯颗粒。然后让同学们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来选择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1)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是由一个个紧紧依靠在一起的微小颗粒所组成的连续体;(2)组成固体的微小颗粒可以挤进连成一片的液体之中;(3)那些做成物质的微小颗粒之间是有间隙的。

学生要选择以上三种模型来作为自己的猜想,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要亲自去收集一些证据,例如充满气的气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变小,这就印证了模型(3)的正确性。为了让学生在了解物理知识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物理的乐趣,我们的探究方法力求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探究活动相一致,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探究式教学相对传统教学作出的改变。

2培养学生独立团队意识,落实初中物理探究能力提升

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物理奥秘的能力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改变以往老师教授,学生记忆的模式,老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在认识自然规律上的引领者合作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加踏实,认真践行科学探究的思想,运用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来验证课本上所提到的知识点,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空中阁楼是形象工程,要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

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与人交流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收集更多的有用的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牢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学会如何合作,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这是对学生乃至其一生都非常重要的意识,也是我们身为教师的责任。信息收集要多元化,可以在图书馆收集,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收集他人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应本着服务于自己的态度,来收集分析这些信息,从中寻找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之一,当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己探索的科学精神。

3引导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拓展初中物理探究能力应用

当学生身边发生了物理现象时,教师会问学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自行设计实验来解释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观察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好习惯。此外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减少师生结合的实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或知识的掌握程度来为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来验证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现象,但是为了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应该设置相应的奖惩机制,当然鼓励学生多发言提问,耐心为学生指导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要对倦怠的学生进行批评,如此才能保护学生对自主求知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发明,比如不倒翁,土电话等一些涉及所学物理知识的,简单易做的小模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方式。比如《纸锅烧水》这个小实验,就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纸的燃点远远大于水汽化的温度要求,这样就把书中抽象的知识点更加形象具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长此以往当学生建立起对物理的信心,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上去,也会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所以多鼓励学生做实验,但是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要求学生先看一遍课本,了解课本中所提到的知识点,做好预习工作,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器具,当然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之中有条不紊,之后对实验结果有一个心理预期,在之后的实验设计中进一步分析,论证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也许实验结果会与课本给出的结果有出入,但是通过控制变量法总是可以把条件限制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无论学生做出的实验结果如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多表扬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帮助他们改正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进步。但是要注意不要对学生批评过多,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科学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9

名 :秦

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秦泗菊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1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学什么,怎样学。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的错误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从不同角度探索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一个人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的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知识水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要调动学生语言实践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构建,形成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一种“先问后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评”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读—问—思—悟—试—用”的过程。其中“读”和“问”是前提,是基础;“思”和“悟”是理解,是关键;“试”和“用”是目的,是发展。语文课要营造一种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体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朗读、、对话表演、演讲、辩论、背诵、习作等,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的学,积极主动的想,实实在在的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方法。

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渔”。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二、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1 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学科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学生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课,对仿生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突破课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该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读多篇,学一点带一面。比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语红彤彤,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语;学会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葡萄灰”等40多个词语。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习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主动写些观察日记、随笔等来练习语言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代教育的探究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其知识的自主建构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模式;阅读,探究

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阅读,因而,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之一。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1 问题的提出及教育理念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预定了一个思路,期望学生沿着教师预设好的思路一步一步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这条预定思路。甚至与之相反,教师就要设法去“启发”、“诱导”学生回到预定的思路上,而不是灵活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握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忽视了课堂活动的复杂性。殊不知像这样的课备课愈是严密,就愈束缚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教学任务的基本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继续独立地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使他们在有限学校学习时间内学会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效果不仅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密切关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学习知识的消极接受器,他们有主动学习与自学、独立学习、自我调控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通过合理教学活动组织,把学生引进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注意合理组织现有的学科知识结构,注意建立起学生当前所学习的知识与其头脑中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已有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对将要习得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2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主动深入探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假设各种解疑释疑的方法,尝试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2。1探究性

强调探究性阅读是本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给学生适度学习内容探究和学习方式探究的`空间。教师在学生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使学生大胆尝试探索,从而掌握现代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

2。2自主性

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体现在预期性和参与性上。本模式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及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计划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对所学的内容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适应新的情况,探究新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结果有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这是学习的预期性。本模式更强调参与性,要求学生具有人际交往内的意愿和能力,能和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尊重,主动参与集体的探究学习活动。

2。3独立性

从模式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是自主的、合作的,又有独立性。在各个步骤中都体现出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调控、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意识和特点。这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对自己要教什么可以有很大的控制,但对学生要学什么的控制就小得多。因而本模式设置一个独立探究的步骤,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潜能,发展个性。

3 操作步骤

第一步:独立探究。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层次的5个探究性环节是:

①自读感知。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知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的,而自己应怎样理解,应得到什么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②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定向,寻找探究点,提出实现阅读目标所必须理解的问题。

③假设策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解答这些问题。

④尝试解答。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大胆尝试解答所出现的问题。

⑤整理答案及问题。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示学生从课文的题目处,从非常规用法的标点、语句处,从语言、语法,从结构谋篇上,从内容上,从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等去发现问题,或引导学生把大问题化小,使所探究的问题变得更具指向性。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在完成了第一层次的阅读探究后。就要把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一个层次,甚至让他们带着更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从课堂外收集相关后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交往。这个层次的5个环节是:

①组内交流体验;

②呈现问题;

③选择策略;

④尝试解答;

⑤整理答案归纳问题。

最后。小组集体进行探究的反思、整理,以备全班交流。

第三步:全班合作探究。这是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学习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人人参与,而且能相互激励,共享信息。在全班合作探究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小组之间的交流,即使学生最初的解答是正确的,教师也要对其思考提出挑战,以引导其余学生质疑,以便深入地探究问题;要处理好小组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要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在阅读探究中的思维流程和感受;要善于发现学生带有独特性和新颖的思想,及时给予以鼓励。

上一篇:不能撒谎叙事作文500字下一篇:呼吸科护士实习心得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