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1

学海无涯巧作舟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昆山市实验小学

陶沁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孔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两千余年后,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也听到了同样的劝勉——江泽明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说:“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走进昆山市实验小学,你就会发现学生人手一本《古诗文诵读》。不论早读、午休,还是课余十分钟,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时在校园上空回荡。

《全是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自从2001年开始,我校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信念,独特民族风格的下一代,进行了“加强中华诗词教育,提高学生中提素质”的专题研究,并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创“书香校园”的热潮。经过5年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笔者就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谈一些个人的做法:

一、注重归类,增加摄入数量。

古往今来的作家、诗人、科学家,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厚积言有物,白练笔生花”。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增加故事摄入量,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身的素质。自从2000年开始,我校在诵读诗词的途径和方法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诵读《古诗文诵读》全本。规定全校学生在每节课预备铃1分钟时间里诵读诗词。每种应背诗词两首以上,每学期按年龄段背诵诗词若干首。”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增加古诗词的摄入量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巧”字上做文章:

1、根据诗意巧分类。即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学校下发的《古诗文诵读》一书,将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两百余首古诗文笼统地汇编成册。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之前,先根据诗的内容分成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让学生分类诵读。在学段背诵汇报时,学生就采用了这种形式,背诵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一提“爱国篇”,学生就立刻背起了《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过零丁洋》;“劝学篇”,学生就背起了《长歌行》、《劝学》、《送友人》; 一提“思乡怀亲篇”,学生就背起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一提“边塞生活篇”就背起了《出塞》、《从军行》、《凉州词》„„这样的巧分类,为学生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背诵思路,当然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2、根据时令巧组合。即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组合背诵。这种巧方法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如在学校开展的班班“中华诗词背诵”活动竞赛中,有25%左右的学生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学生们“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他们从《春晓》、《江南春》、《江畔独步寻花》„„到《所见》、《夏日》、《小池》„„;从《暮江吟》、《秋词》、《秋夕》„„到《江雪》、《冬景》、《沁园春•雪》„„一年四季,诗泉如涌。这种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为大量诵读诗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根据时代巧指导。即根据诗词的朝代、作者进行指导背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历史背景及作者的了解;对诗人、词人的作品有较系统的认识。我校发放的《古诗文诵读》正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编辑的。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议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背。

4、根据情景巧设计。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比如,背诵《江雪》一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描绘冬天银装素裹的画面,再配上抒情缓慢的音乐,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气息里很容易地背下这首诗,其含义也不解自明。当背诵立意欢快的诗词时,为学生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应离愁别绪的诗词时,为学生配上哀怨的二胡曲,同样也据意投影相应的画面。这样,学生明白了诗的意境,背诵也就容易地多。同样,在语文活动课上,经常开展“看谁背得多”的主题竞赛,有些同学竟能一口气背上李白和杜甫的十多首唐诗。有了竞赛意识,同学们对背诵古诗词也甚感兴趣。

多种形式的巧背,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背得多,记得乐。

二、注重指导,增强理解能力。

人们常说:“诗词只可能意会,难以言传。”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聚居领会。对于课外诵读的诗文,只要求大致了解主要思想,即朦胧理解即可。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这种朦胧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以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呢?

1、在背中巧渗常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开办的“星语文学”设。这是学生获得诗文常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学社中,指导老师为同学们开设讲座,使他们懂得如何读诗、诵诗、品诗、评诗„„另外,在课外的师生交流中,教师也应时常渗透诗词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在愉快的交谈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对诗的理解能力。

2、在背中巧铺捷径。

“自查自悟”就是教师交给学生背诵古诗文的一种快捷方式。所谓“自查自悟”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上网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其方式可以有:校内查、校外查;询问老师、同学;询问家长;网上查阅等等。为了提高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时常开展一些激励性的活动。如“自主学习评比会”、“自查自悟交流会”、“背诗小能手”竞赛等主题活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获得知识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3、在背中巧设氛围。

五年多来,学校为学生们学习古诗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学校的“聪明弄电视台”在每星期五晨会课,定期、定时播出一些精选的古诗文朗诵。在优美的乐曲中,琅琅的诵读声把全校师生带进浩瀚的诗海之中。同学们欣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法犹如一把开启学生理解大门的金钥匙,通过欣赏,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想像,感受到诗文的意蕴。学生们置身在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中,理解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增强。

三、注重实践,增长运用实力。

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达到一定量,并能对其所理解时,自然而然,便会旁征博引,表达自如、1、生活中巧运用。

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项综合能力。它是观察、想象、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综合体。自学能力属于语文教学中的技能目标,也是儿童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遵循儿童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科的感情,授予能理解接受的自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做法如下:

一、情理交融,诱发儿童自觉学习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儿童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决定了教师情感教学的必要。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能给儿童春雨润物般的熏陶,能保持儿童积极的情感和乐于接受新知的心境。所以,教师要将爱的甘露毫不吝啬地均匀地播洒到每个儿童的心田。

二、授之以法,强化儿童自觉学习的技能。

三、持之以恒,养成儿童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对儿童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儿童踊跃发言的名言是,“只要举手的就是好儿童,只要答问就会有进步”。并注意捕捉儿童的创造性火花,记载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每次作业,要求同座的儿童相互检查。作文草稿,儿童先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要求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摘,每人都有摘录笔记,每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

一、兴趣是学好语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闲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我从教的13年中,我不断摸索,现将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

1、设疑激趣:

2、情境引趣:

3、多读生趣: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四、注重质疑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2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也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自学兴趣的激发, 首先是由教学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特点直接引起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 它可以使人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其次, 运用已知探求未知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最好办法。知识是连贯性的, 初中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 让学生学新连旧, 能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再次,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以求在讨论中发表正确的意见, 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自学是学生独自思维的过程, 而思维活动有赖于疑难问题的激发。疑难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 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 开拓学生自学思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 笔者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时, 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1.范进“中”举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2.范进“中”举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空前的好, 为什么生活在范进周围的人对范进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对千千万万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并积极探讨, 再由教师点拨, 这样就达到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目的,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内容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 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讲讲练练, 讲练结合

所谓“讲讲练练, 讲练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启迪思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讲解时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讲一些规律性的知识, 以便指导学生去练, 学生练是为了掌握知识, 学到规律, 练出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真本领。比如, 笔者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先组织学生自学, 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重点讲了三个问题:1.“谤讥”一词的古今义变化;2“忌”不自信这一宾语前置现象;3“吾妻之我美者, 私我也”中“美”的意动用法。讲完后, 再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练题, 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

四、合理安排时间, 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加快教学节奏。

1. 教师精讲。

笔者认为教师应精讲一些涉及教材重点、难点, 学生急需的知识, 同时, 教师的讲解应带有启发性, 以能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为主。

2. 紧张、有序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思考时间, 要认真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各项教学目标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在分析问题时, 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在语言表达上, 注意训练学生准确、简洁的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彼此关系, 决定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3. 课堂教学时间观。

用创新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篇3

一、改变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也需要有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学生在接触一些新知识的时候,而学生往往借鉴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新知的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从课堂呈现新知识入手。对于新知识的呈现是学生感受新知识的第一印象,呈现的方式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果。现在我们在课堂经常看到的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数采用让学生唱一唱、说一说、猜一猜,不但让人感到俗套,学生也对这些千篇一律的方法也失去了兴趣。那么能不能改变一种方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亲身参与,更有效的感知新知识呢?如在教学《Unit3 Let's paint》时,面对那几个关于颜色的单词,教师该如何呈现呢?如果借助图片一次呈现一个,那样既浪费时间,学生也不感兴趣,对于单词的理解也只是在于死记硬背阶段,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于是我设计把这几个单词放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面呈现,在故事中不断设置悬念让学生猜、让学生一起与教师演、一起唱。这方法可真灵!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配合得也很好,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多种渠道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科融合和学生情感体验。而新课程要求“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游戏、讨论、对话,表演、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第一册《Unit4 We Love animals》时,我设计让学生带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娃娃,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互相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如:Look at this cat, It's lovely . I like it!...既能在同学中“秀”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又能互相交流英语,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还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完成小动物的拼图,然后把拼图贴到黑板上的心形里面,对学生说:“The animals are our friends,we should love the animals and protect the animals.”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和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意识教育。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是极为突出的。由于学生的背景、基础和秉性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差异也是难免的,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关爱和耐心。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但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求做到评价角度、方式、手段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一个以师评、他评和自评结合在一起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5

主讲人:王翠丽 讲座时间:9月24日 地点:二(1)班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充分了解教材是关键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前,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才有可能谈自主学习。

当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教材是教会学生使用工具的说明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工具的实践课;语言文字是使用的工具。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使用工具,只有认真阅读“说明书”,上好每节实践课。所以,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教学原则:当新学期开始,接手任何一个年级的语文课时,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培养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才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要使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燕子专列》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专列”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为燕子开的专列?为什么要为燕子开专列?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亡羊补牢》一文,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题目中的“亡”“牢”分别的意思。让学生对“亡”“牢”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的推敲,最终弄清两个字的含义。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对教《可贵的沉默》、《七颗钻石》等课文,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 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三)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燕子专列》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教师再对重点、难点的词句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的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的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改变观念和掌握方法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改变观念。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初读课文,引导自学:(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运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3)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找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解决了课文的生词的问题,同时对课文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出问题——理解课文——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 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课外多鼓励他们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扩宽知识面,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和生活小常识,增强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自学的方法是核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上课开始,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象小村庄原来的样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接着提出问题:“一切”指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消失了?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中。其次,引导学生理解小村庄变化,先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变化的时间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关键的句子找出来。再次通过对比小村庄的前后变化,找出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最后,对课文进行反思。学完这篇课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使他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环境。

有的课文各自然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可以教师先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段落,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引导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举一举例子。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某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初步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性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新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 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小议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

1.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在讲新课文时, 一定要创设好情境, 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香港回归》《二泉映月》等文章, 在教学时, 充分利用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同时可以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让学生视听结合, 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 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一定会被调动起来。

2. 激情诵读, 生成兴趣

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也可以反复朗读, 用读课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生成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乡愁》这首诗时, 我采用了“激情诵读”的方式, 用语音、语调去传情, 让学生用真情去领悟文章的内涵, 达到一种“知情合一”的境界, 同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法, 用浓浓的思乡之情去诱发学生的感情。另外, 运用男生朗读、女生朗读或学生齐读, 用“多读激发情思”的方法,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 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 进行品词品句, 理解课文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阅读、做练习、归纳等等, 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各类文章。

如《飞吧, 你飞吧》一文的教学, 我设计了多种练习, 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 通过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看人物的特点, 通过分析动作抓住人物的特点, 最后再通过心理描写找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最后归纳出:小萝卜头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思想感情。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 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 给文章分段, 概括段意, 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 给学生讲清楚自学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深刻了解自学既有利于现在的学业又有利于学生自身以后的发展。

2. 做好自学跟踪督查工作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 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自学任务, 然后在课堂上再进行检查、讨论, 对于那些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督促他们务必认真完成相关自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8

开启“学”的机器,让教学结构有用武之地

调动“学”的积极性,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前提。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和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学习主体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强化学生动用多种能力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句子I don't think he will fail (我想他不会失败)时,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两方面发散,一是将否定的转移从常用的think发散到trust、suppose、believe等动词加宾语从句组成的复合句中;二是引导学生把思维活动由否定的转移发散到字否定、句否定、部分否定、全部否定、直接否定、间接否定等。这种多向发散思维既能诱发学生有意识地选用相关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待定问题,又能从具体的、个别的问题中获得规律性知识去解决一系列相似、相类的问题。

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升华与运用,我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运用“单词伞”的方法来提高这类能力。在一把“单词伞”下面撑开无数把小“单词伞”,形成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方法,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其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会刺激智能的发展,获取的知识信息不但容易被接受,而且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

疏通“导”的渠道,挖掘教学结构的最大潜能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主张把握好“导”这个关键环节,做到“学”中有“导”、“导”以促“学”、“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取头脑中的记忆表现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组合的思维活动,是“善导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找准“出发点”,做好“引导功”,一是在思维易被阻塞的地方设置一两个疑问,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疑途经;二是在学生思维易兴奋的地方连续设疑,诱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共性认识;三是在学生思维容易产生混淆之处设疑,帮助学生辨析,认清特征、加深理解。

英语教学要善于设“障”生“疑”,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促使他们联想旧知识,对比新内容,思考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设想各种解答方案。学生联想、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在灵活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上。

创造“用”的环境,让教学结构产生最终效益

学习的最终检验标准是运用。“学、导、用”三步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我坚持每堂课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的重点内容用于实践;倡导课堂上不说或尽量少说汉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加大应用性题目的分量,创造应用英语的良好氛围;经常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情景会话等活动,在“真枪实弹”的较量中取长补短。此外,我还因人施教,对学习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他们总结经验体会、撰写学术研究文章、担任“代课教师”辅导学生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技巧,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提炼主题观点,运用已学知识和现有资料进行创造性思考,全面锻炼他们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而对少数基础差、学习吃力的学生,交给他们期限赶班、专题补差、定目标验收等任务,使他们在学习动力上自我强化,同时进行以弥补差距为目的的自学活动,增强他们自学的控制能力。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9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不是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如今高考也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中大量的信息给予题,其考查目的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 “学会” 到“会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自学的活动中培养。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预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自测等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

一、“阅读”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方面。阅读能力是自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获取自学能力的钥匙和基础,也是他们今后深造、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彻底改变学生不读书和不会读书的状况。

第一阶段,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在学生进行预习和阶段复习时,以精选课文为范例带学生一起阅读。从心理学说,模仿是一种自学效果,更是一种学习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对行动的有效刺激,可以引起同别人相似的同样反映。因此笔者让学生模仿教师在读书时大量的提出问题的方式,边读书边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模仿教师的联想和知识的大量提取,检查所输入的知识信息提取的准确程度;模仿教师的读书与常见的习题的联系。这一阶段的训练大约需时一至两周。

第二阶段,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适应自学的`方式,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对后续章节则由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拟定启发学生的自学提纲、小结检查提纲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维特点,把书面引导(阅读提纲)、口头提示和实验启发这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疑问和见解则引导学生议论和总结,甚至进行实验验证。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小结巩固学习收获。这一阶段大约需时两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在学生初步养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写出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不再给启发自学提纲,只指出应注意之点,鼓励学生边自学边概括,做笔记,全面因材施教,帮助差生转化到一般水平或先进水平,注意一般学生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力。这一阶段大约半年至一年。

第四阶段,要求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独立性。教学中,教师应坚持贯穿下列七条原则:(1)寓心理学原则与教学之中;(2)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3)强化动机;(4)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因材施教)相结合;(5)启、读、练、知相结合;(6)自检和他检相结合;(7)尽量采用变式复习,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二、“信息处理”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习信息,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评讲习题的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地想一想,这道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如果时间允许,每做一道作业题,都坚持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多动脑筋,把题目钻研得深些,从表面上看题目做得少了,做得慢了,但实际上却是做得多了,做快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在高考试卷中,考查自学能力的主要承担者是信息迁移式题型,以汲取—组织—分析—运用为运行机制。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具备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的信息的能力,将试题所给出的信息与课内学习中所获的知识相结合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考场上独立完成现场自学,接受新信息,将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化学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陌生度高,有利于公平竞争,能抑制“题海战术”,能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新信息的破译关键在于:信息变化点的寻找。信息迁移题的破译则在于:新信息的辨认与使用,加之牢固的基础知识。在认真剖析新信息、找出变化点、明了新信息贡献基础上,即可以把一个个未知的很高深的知识化为一种模仿。经过训练提高了对新信息的辨认能力,便可预知未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自测,深化自学过程

自学,不是自己阅读的书越多自学能力越强,自学的效果如何要通过自测来体现。自测能给学生带来自知,自知又能够给学生带来自励,有自励作为动力,自学能力就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其所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自学能力地理教学 篇10

[内容摘要]: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面对我们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应该不断努力,找到适合 的教学方法.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

[关键词]: 课前 预习重要性 目的 方法 指导

一看这个标题,或许有些诧异。课前预习这一项工作对于理科等其它学科非常需要,难道英语也有这个必要吗?有,当然有。现在外研社的新教材New Standard English 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广泛,内容非常新颖,语言知识丰富,涉及的词汇量大。特别对于我们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困难更大。所以,有的老师抱怨内容太多,有的抱怨课时太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感到力不从心而选择了逃避或放弃。我认为我们教师本身应尽快的适应英语改革的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应让学生在鲜明而正确的向导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让我们的农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体会到一些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把老师即将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思考。把许多的生词提前认识,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信息。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上七年纪下册Module 6 The Olympic adventure 这个模块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去收集奥运有关的历史,以及有那些比赛项目,用英语又该

如何说那些参赛项目。虽然上课时词汇较大,而且许多词汇又时不常用的,但经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上课时轻松了许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仅靠上课时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目的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谁跑在前面,谁可能收获较多。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我们的这本新教材词汇量较大。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使先学后教落实到实处,同时通过学生预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备课,为上课提供依据,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课前的预习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生对生字词进行预习。

因为New standard English与以前的Go for it 等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汇量特大。每一个单元少则十来个新词,多则二十几个。有的词字母较多,以前的学生可能在进入高中才学的词汇,现在居然出现在初中一年级的教材里例如:international、calculator、dangerous、decoration等。还有laptop,和初二学的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流行词汇也加入初中的教材中。而且每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按要求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模块。所以难度更大。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城里的相对要弱,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要少。你与他们谈音乐,他们许多人都没学过钢琴和其他乐器,叫他们如何去区分什么音乐是Juzz 什么是 blues什么是 classical可能许多老师自己也无法区分。所以通过对词汇的大意的理解和基本读法的预习,教师在受课时,可以在师生互动上更加方便,也不会出现 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其次,让学生对课文或对话进行预习。

我们的对话比以前的要长,课文内容也要丰富许多。光靠我们老师上课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要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都要兼顾到,实在是心有余力而力不从。所以初二的学生去年学习Go for it教材,今年突然改学New standard English,许多学生无所事从。有的人连基础的读都不会了,谈何去听,去说,去写呢?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心去事先有准备的把课文内容先看一次,通过简单的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并试图去学会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也可以形成他们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再次,让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进行拓展性的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模块让学生事先去找一下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Spring Festival 这一模块我让同学们事先去查找春节的起源,“What traditions do we have at Spring festival? ”and “What people in other country do at Spring festival?”上课时,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一谈,对表现好的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People and Place这一模块时。让学生事先去看看,什么是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对时区和不同国家的差异的了解,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教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四,预习的方法及教师如何去指导。

预习,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把书和词汇看一下。我认为好的课前预习,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课型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也应做适当的指导。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每一天学生的学习都挺忙的,那何时去预习呢?预习的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里进行,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一直坚持这项工作的话,学习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也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发现,每天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做练习。他们听懂课后,做得比较快。反而是那些是懂非懂的同学,一直比较忙。所以我认为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预习的方式 A 预习时要朗读

英语是一们交流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以前的应试教育学生做题还好,但许多是哑巴英语,遇到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现在的New Standard English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兼顾到了。所以在预习时首先要读。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朗读所学生词、句型及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B 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

但正由于预习时朗读的方式简单,效果往往一般。应此,还可以采取发现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有关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确要解决那些问题,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通过作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去看学生是否将这一工作落实。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C材料准备式预习的方式

预习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内容比较广泛。D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以前我在实习时,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说过“老师上课前要写教案,同学们也要写一个简单的学案。”所谓的学案,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好适当的记录。在我老师的班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所认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很好。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

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中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英语生词。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E小组讨论的方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克服个人的思维局限,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使一些学习差的、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在班级里可以形成一股共同学习的风气。

上一篇:2024沙沟小学六一儿童节主持词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天天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