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
——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室 陈凤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 摘 要: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与机遇,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如何从省级电教馆层面提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还给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的信息素养务必得到提升。然而,在教育领域,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信息素养,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取向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素养,并掌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技能。纵观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角色。教学的对象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正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只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教育者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命题。
二、致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 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引导一些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开始组织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随后逐渐把课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做了几年后,一些教师开始写文章,谈感受,总结得与失。至此,围绕“一个好的课件,一节好的整合课,一篇好的整合论文”,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以下简称“三优联评”)初具雏形。活动主旨是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该活动与教师需求相吻合,参与面和影响力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已举办八届,累计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职学
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活动带动并提高了我省各地市电教机构和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水平。引领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走向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教学,会反思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骨干,促进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三优联评”活动在福建省一线教师心目中已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于“三优联评”活动的广泛教师队伍,每年我们把其中的获奖课件和课例推荐参加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都取得很好成绩,已经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团体最佳组织奖。
三、“三优联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三优联评”的组织形式
在每年的新春开学之际,省电教馆向各设区市电教馆系统,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发出通知,发布参赛信息指南,组织各个层面参与该项活动。各参赛单位在网络上报名并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评出作品等次并推荐其中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在一些地区,通过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行政领导已经感受到此项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效,他们提供好的机制体制,并把“三优联评”作为促进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在一些学校,各教研组先组织评比,再进行全校范围内筛选,最后送到市里和省里。这些举措成为该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三优联评”的具体内涵和做法
一个好的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是一节好的整合课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课件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基本能力。在“三优联评”活动初期,课件多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作用的观念,简单的PPT课件占参赛作品的80%以上,这样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难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可操纵的资源很少,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依然严峻。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请优秀课件制作者现身说法,不断推进活动进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课件越来越多,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如FLASH动画场景,OTHWHER网页设计、视音频技术介入;教学层面上更加人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近几年,由于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积极介入,我省“三优联评”中课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秒的认识》和《找规律》等作品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既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和欢迎。
一节好的整合课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设计。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就是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需要用什么样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组织活动初期,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概念,有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拍摄下来,再刻录成光盘,认为就
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有的把原来书上的图片、黑板上的文字做成PPT进行教学,认为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素养缺失有关,当然也与教师的信息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在信息化课堂中角色意识和功能的转变是整合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早期整合课作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如比较关注教材、关注电脑、关注技术的使用、关注按教案的顺序展开教学等,总之关注物的层面要比关注人的层面更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召开全省教师培训会议并下校指导,传播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介绍课件如何与学科教学更加有机融合,并把优秀整合课结集成册,供教师观摩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三优联评”活动。本世纪初,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该项目,“三优联评”活动的宗旨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篇好的整合论文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中,教师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任何时代的教师都不可缺少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会经历很多困难,有很多困惑、矛盾和冲突,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他们或许会豁然开朗,从中悟出门道,获取经验,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从教”经历,如果不去提炼和提升,这样宝贵的经验就无法广泛共享,惠及他人。一些教师总觉得很忙,口头说说还可以,但要动笔去
写还是挺困难的。但教师的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三优联评”其中一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比赛,为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活动初期,我们稍微放低门槛,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感想、课后反思、教学小片段,只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的好文章均可入围。我们还把每年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福建省三优联评优秀论文集”,进行总结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共享教育信息化智慧之果。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整合论文写作态势越来越好。2010年,以反映教育信息化成果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创新论文大赛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近800篇论文参赛,在国家级层面获奖的达80%,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教师论文大赛时,我省教师参赛论文数量达3000篇,获国家级奖项超过80%。事实表明,“三优联评”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论文写作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三优联评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同时我们感到: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如果说“三优联评”活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大舞台,那么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则是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台前亮相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幕后的冥思和苦练。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在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评审中,我们发现,凡是有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学校,他们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好,这些老师表现出来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也比较强。最近几年在国家级层面获奖层次较高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课题学校老师的作品。每年“三优联评”所设立的优秀组织奖也大都为这些学校获取。
四、“三优联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近十年的“三优联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参赛队伍结构看:2006年仅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参与,2007年农村远程项目县教师参与了;2008年,中职教师参与了;2009年,幼儿园教师参与了;2010年,特教教师参与了。从参赛教师数量看:2006年仅300人次;2007年800人次;2008年1300人次;2009年1600人次;到2010年近2000人次;从活动设置项目看,2005年,仅有课件项目,随后陆续增加了各学科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近两年与全国大赛对应增加了一对一教学设计、主题学习社区等项目。从全国获奖情况看,2006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1件。
在“三优联评”活动伊始,我们有过困惑:教师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作品的质量怎么保证?评审专家队伍如何组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对教师参与的认可度如何?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困难逐一解决,并且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凡事先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一个以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旨的活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要让这项活动
1. 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主要包括: (1) 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 (2) 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有对信息的需求外, 还应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 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 如信息的滥用和泛滥、计算机病毒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 这就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 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要信息责任感, 能抵制信息污染, 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 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
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包括: (1) 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尽管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读、写、算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仍然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在信息时代, 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的方法与原则 (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 。 (3) 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 、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未来等。 (4) 外语。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 在互联网上有8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 此外还有其他语种。要相互沟通, 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 就要了解国外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应掌握1~2门外语, 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个体应有在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新角度、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创新, 从而产生新信息的能力, 同时, 有了新创造的信息, 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递给他人, 与他人交流、共享, 从而促进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在要求
目前, 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此外, 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具备如下要求:第一, 具备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 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第二, 具有信息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三, 对教学媒体及其功能的选择能力。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 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第四, 媒体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优化组合媒体, 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教师, 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 还要能够将体育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 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条件下, 高校教师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学习者学习中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关注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他们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寻找恰当的资源、决定使用的方法和评价他们的进步。第二, 批判性反思。要关注学习者提出问题、取代或者重构一种假设的过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以往想当然接受的观点、行动以及推理和意识形式的过程;学习者最终认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霸权内容与理解世界的“本质”所产生的表现, 是如何支持没有代表性的少数人权力和自我利益的过程。第三, 实践学习。高校教育是“持续的评价经验的过程”。高校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经验, 这些经验代表着有价值的资源。经验的方法包括游戏、模拟、案例研究、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实习等。
三、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 坚守专业理念。
多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中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 但教师必须明白: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辅助教师教学, 使课堂气氛活跃, 开阔学生视野, 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信息技术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信息技术, 而是为了教育, 不论技术如何玄妙, 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支配者, 技术应当永远为实际教学服务, 并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无条件服从。教师应当永远坚守自己的本色, 跟随自己的专业理念, 而不可沦为技术的附庸。
2. 提高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只有良好的环境这个“外因”是不行的, 教师这个“内因”还要起作用, 最终实现专业发展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应该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 深入了解并且具有良好的悟性, 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 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有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 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
3.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的应用,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 应用信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运用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这样可立足于本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学实际, 以促进本校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 是一种直接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有其鲜明的特点, 如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体性发挥好、培训效果好、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使教师所学到的信息技能、信息理论能迅速地与工作、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 直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2) .
[2]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关键词:信息时代;新课改;新要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91-01
0
按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要求的实现创造了极大有利条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固有的知识传授系统被打破,信息高效的互通和网络平台的丰富使知识进入共享时代。这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给教师职业环境、课程资源、授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服务教育上发挥最大效用。
1. 信息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
1.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当前形势下,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成为必然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解疑释惑的作用,又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现代网络信息庞大而繁杂,易使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不当,还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或沉溺。因此,教师还应有信息甄别和有效获取的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优质信息进行整合,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指导学生正确获取资源,避免由此导致的方向性失误和效率的低下。
1.2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教学
在美国,大数据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在我国,运用大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运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师,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做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要掌握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与教学有关的结论。做到这些,应加强大数据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
1.3探索适应信息技术条件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是课堂的权威,其主要任务是把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极大丰富,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选择名师课程,教师“垄断者”、“权威”的角色得以根本性的转变。对此,教师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单纯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重方向转变,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而在线下指点迷津,加强个性化辅导,把课堂变成解疑释惑、讨论交流的场所。
2. 信息时代条件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
2.1加强信息技术学习
一是学习基础知识。如互联网基本技术知识、PPT制作、动画制作、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以便于根据教学目标自如地制作教学课件,作为课堂和网络教学资源。二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主要内容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技术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做到扬长避短。三是丰富载体。能够自主开发、丰富和运用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载体,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终端、不同个性群体的教学中。四是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活动针对性。
2.2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表面上看是技术手段的变化,但其深层次的转变却是理念性的、根本性的。在此背景下,教师面临的考验也不只是技术的、手段的,而首要的是理念层面的。当前知识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样化、快节奏、变化频繁、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要求教师境界要更高、思维更广阔、思想更深入,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一个開放、自由、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2.3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工具与手段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得到极大丰富,多媒体、网络和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这些工具和手段为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教师教学方法也必然相应地加以改进。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工具,而是利用这些工具与手段构建更加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有机融合、整体提升的途径,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打造高效课堂。当前,各校网络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都比较完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网络资源、网络平台、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教学的高效手段。
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这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切实加以转变和改进,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泳川.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教与学模式研究——谈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54-156.
[2]孟涛,汪颖.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研究回顾与反思.教育导刊(上半月),5019,9:55-56.
[3]李礼.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2015,20:206-207.
1、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德育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德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去的意识。
2、教师要有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的立场问题。教师的信息行为应在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生,也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学生。互联网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空间限制。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信息能力是指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以下三点: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系统的操作以及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一些常用应用软件和打印机的安装和使用。
(2)课件制作素养。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个人网页或Blog发布自已的认识和观点。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计算机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信息素养变得更加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的是模块操作、任务驱动式教学,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差。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为了尽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
4、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
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物质基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经济条件许可的学校可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所有教室配备大屏幕彩电和计算机并全部联入互联网,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可成立信息技术教科研领导小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5、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1.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指的是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教学能力,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各种数学综合能力,如数学的思考能力、数学论证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能力、交流观点能力等。只有充分具备各种数学综合能力,才能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主要数学概念。
主要数学概念指的是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慎重选择机会、变化和增长、从属性关系等概念作为其需要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素养不仅需要数学技能,还需要一定的数学概念,这样才能使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更加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途径
1.提高自身素养,需要不断“充电”。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今已迈进经济时代,面对已逐渐老化的知识,日益更新的知识时代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快的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数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还要学习儿童心理学,同时还要加强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数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快速的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不仅要从专业方面提升自身素养,同样还要向同事学习,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和经验,与同事多沟通多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自身的进步。
2.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看出,数学教师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还要学会勤于思考,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经常反思自己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在日常教学时,教师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又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用心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钦佩与折服。
3.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善于积累。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除了要丰富自身的各项知识外,还要善于积累。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学会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和信息,丰富自己的内涵。在平时浏览网页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应特别关注有关于数学方面的信息和新闻,凡是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材料或问题时,应及时记录下来。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信息和新闻,也要试着留心其中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公交车的问题:3路车每5分钟发一次车,6路车每10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车要过多久后会同时发车呢?若是在课堂中教师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学生,会使学生感觉到真实和亲切,同时也可以把“求最小公倍数”这样枯燥无味的问题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勇于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教材,虽然如此,但教师不能一味的只采用课本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应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多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很容易在解题时钻牛角尖,不能用逻辑思维处理问题。因此,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用创新的精神来对待数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5.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的主要一部分。如今,数学科目作为各门科学的重要基础,在很多领域中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数学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每位公民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备一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随着社会科学的逐渐进步与发展,目前已经逐渐采用概率统计方式来播报天气预报,或用图表来表示工作速度等。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做好这方面教育的重要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增强自身运用数学的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数学来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变革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阐述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1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4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发布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2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化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主要领域。信息技术将向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方向发展。目前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已达到极限。同时,英特网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社会的到来已成必然。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所展开的科技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上,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国的“863”计划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七项高科技发展项目之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对象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则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毫无疑问,这场迅猛发展的“信息革命”必然会在教育领域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的共享。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学生求知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角色的转化,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教师是实现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网络时代的创新性,对教师的要求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教学研究者、从学生品德的培养者变成让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生活的引导者、从教育教学管理者成为人际关系的指导者变单一传统教学手段为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应用者、变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创新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推动着。这些方面都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当然也包括了具体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方面的变化和创新。
1 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学习者通过网络便可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当然,学习者的发展水平除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程度以外,还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与参与。信息化时代学生将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教师因此不再单纯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本,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悉知识脉络,分析知识的重点、疑点和难点,明确学生能力培育的方向,在讲课的过程中从分把握好哪些知识是应该重点讲授的知识,哪些是提示行讲授的知识,哪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从更高的层面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才能完成指导任务。
2 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教学研究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以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并在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下,灵活编制一些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由统一化走向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主题,而是灵活驾驭教学的主体,是教育内容表现形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教师必须主动投身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使自己在一节课的教案能够达到重点、提示、引导等这三个层面,重点讲授的内容是应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给学生交待清楚,提示性讲授的内容应是将于重点内容的关联将清楚,引导性讲授的内容应是将事件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好地服务教学,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学校的教学特色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个性化教学。
3 由学生品德的培养者变为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生活的引导者
让网络时代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但网络本身的复杂性使网络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教育,必须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才能使学生在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理性设计者。当代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加,信息的获取量增加,或者说当代的学生处在信息的包围当中,容易使学生分不清是非,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渗透正确而现代的道德理念,正确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理想信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行为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也是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教育学生正确区别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 从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指导者
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元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的指导者,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以适应网络时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同时,网络时代使师生知识的获得实现同步,甚至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了解的更多,教师很难再是全部知识的先知者,因此,师生间开展平等对话,在网络上进行博客对话是营造探讨是教学的前提,而提高相互协作的水平,相互认同,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是要到达的目标,对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
5 变单一传统教学手段为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应用者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多媒体教学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相关紧密。多媒体教学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型的问题。不是了解一些概念,掌握几种套路,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应用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努力为教学改革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从热点走向制高点,从低层次徘徊向高水平发展和持续发展,形成规模和整体优势,真正担负起承前启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5.1 所谓多媒体教学演示
即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大屏幕上,以辅助教师讲解。目前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比较多的是采用这种形式。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信息,与以往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内部结构或内在关系,提高学生正确观察、理解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二是可以利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收信息,提高学习者接收信息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将静态的对象赋予动态特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同时,借助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可以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院校开展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遵循先普及后提高的原则,多媒体的优越性应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收益,作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积极主动去适应新的教学手段,尔后再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5.2 多媒体模拟教学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摸拟演示。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得到提高。另一类是模拟训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两大支柱,而模拟训练则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手段。
5.3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有专业公司为教材被套开发的,一般而言开发的比较新颖与教材的结合较好,但不具备真对性与学生的结合性较差;第二种形式是由教师自己创作的,可能新颖上还有待提高,但是与学生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可能有些老师还有待于培训提高,但是学校应为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组织有编写能力的老师为学校统一创作课件,这样会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
6 变多媒体与网络结合,进行创新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推动着
6.1 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将多媒体与网络结合是未来的主题
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建设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实现实时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与广播电视影像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离线式(E-mail)或非实名式的探讨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或共同探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交互式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网络教学比智能化教材的发展要快的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在网上才能最广泛地,最自由地被充分利用,应用范围广,见效快。
6.2 网络教学的意义主要功能是推进了开放式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教育新方式
网络教学由于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接受优等教育和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在校教育。学习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的,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近亲繁殖”,而是可以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多元性。协作学习是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先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方法更多样,智能培养更高效,学习效率也更高。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博学多识,不单要看你掌握多少知识,而且要看你能在多么广泛的和定向的程度上建立信息的联系渠道。
6.3 网络教学的多向性、反馈性
可以使学习者成为教材制作的设计者,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可以是从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中产生,并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这如同新产品是市场调查和客户思想的反映和实现。网上教学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如何运用网络功能进行教育应用的研究,进行教材制作的研究,适合网络教学的教材有什么特点,教学方式有什么创新,需要大家共同深入的探讨。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培养强烈的教学上网意识,考虑做的课件在网上怎么用,而不是不管什么样教材放到网上就行。
总之,网络时代的新技术给教育赋予了新的含义,教师也必须走出传统的角色,扮演好新的角色。只有顺利实现教师角色的时代转换,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教师角色;信息技术;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4-02
一、挑战——多重角色的社会期待
信息技术己经渗入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引发广泛关注。“由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形成所掀起的‘教育的第四次革命’,无论从时间、空间、结果看,都称得上是一次名符其实的革命,……从这场革命产生的影响看,它也不像以前的革命那样产生局部的作用,而是引起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态度的改变,引起了学习者学习及思考方式的改革,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组织形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对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将教师职业带进信息化环境,带来教师职业状态的新变化。有研究者做过不完全统计,教师的角色称谓达200余条。如此众多的教师角色表明:教师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变革发展的中坚力量。仅就教学过程而言,人们总是期望教师能够承担起传授者、辅导者、组织者、心理咨询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等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及知识,还要具备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运用技术变革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2001年前后,我国对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素养、ICT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描述上。详细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2004年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一年。同年,《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与《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先后出台,成为当前我国两个重要的用于评价与规范教师信息化环境中专业发展的标准,标志着中国教师在信息化进程中以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能力评价与考核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已颁布的标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大多是针对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规定,但却为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整理与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然而,很多的教师在面对“新课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极为不适应,很多教师表达“不知道应该怎么教了”。其问题本质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及其信息化环境带给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影响认识不深刻,单纯将技术工具化,将技术视为一种知识、一种操作技能、一种方法,而忽视了技术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即新技术的使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改变了人的思维和观念,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深远影响。
二、机遇——教师自主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技术的进步及普及引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同时,带来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加之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这三大变化引发全球性的人类生存思考,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转变便是“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应当倡导并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叶澜则从教育对象(教师、学生)的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发展应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师生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吴秉健老师是粤北山区韶关市执信小学的英语教师,他很早就意识到并开始引导自己的学生与世界各地小伙伴交流。电子邮件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便利,通过电子邮件,他和他的学生认识了更多异国他乡的朋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吴秉健和他的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一起在网上开展了跨文化的课堂教学。
吴秉健老师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信息环境下允许(实际上,更鼓励)教师抛开既定的课程内容、教材,创造性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而这种尝试,更加贴近师生的现代生活世界,也重塑了教与学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鲜活的生命力;(2)教师主导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过程;(3)以往教师发展主要依靠外力、由上至下、行政干预的培训方式推进,而教师的被动接受及盲目抗拒都不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支持增加了教师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李政涛认为,技术诞生新人——技术人,关注技术时代师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而最好的教育技术是“向人的生命成长开放的技术,能够实现在虚拟课堂讨论中,仍能维持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精髓的技术。”黎加厚教授则从“生命环境”的视角,探讨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创造学生和教师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提高师生的精神生命质量。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的价值观。
三、结论——新时期的新思考
当前信息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信息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发展已成为共识,也是教育不可回避的发展态势。(2)重视教师自身发展,师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面对信息化,教师面临机遇与挑战。而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支持。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应指向于人的丰富性发展。技术的应用倡导以人为主,以用户(教师)为中心,以用户(教师)需求表达及满足为核心,应当促进教师主体意识觉醒,促进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应当将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定位于“教师的发展”、从“信息化生命环境”的视角,从“人之丰富性发展”的价值导向出发去探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11.
[2]吉仁泽,著.适应型思维[M].刘永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3]张诗亚.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J].教育评论,2001,(2):4-7.
[4]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吴秉健的教育信息化故事[DB/OL].(2006-02-11).
http://storyonline.blog.com.cn/archives/2006/356823.shtml.
[6]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3-8.
[7]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信息化环境中工科院校教师发展探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堃(1980-),男,讲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推荐阅读: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转换11-23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走进信息时代例题10-28
信息时代未来以来11-03
最新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心得体会06-15
信息时代的美好生活作文600字-700字09-07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看法及建议11-23
浅析网络时代信息传播06-26
走进信息网络时代作文06-27
信息化时代毕业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