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共13篇)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

一、营造氛围,享受话语权

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教师不能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这样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学生被牵着完成教学目标,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个性在活动中张扬。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享有话语权。首先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声音宏亮,有精神。数学课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充分思考、交流,对他们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二、陈述思路,养成好习惯

所谓陈述思路,就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思路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六人小组互相说,在全班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陈述思路。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如教学分数应用题“苍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时,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说出解题思路:由关键句“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可知道是把五月份捕鱼量当作“1”,六月份捕鱼的吨数就相当于五月份的(1+1/4),要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是求2400吨的(1+1/4)是多少,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400×(1+1/4)。又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学生说出解题程序,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三、精炼语言,提高条理性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地回答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18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精炼地、完整地叙述出来,当学生语言有错误或冗长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就得到了操练。

四、学会反思,增强学习力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也就是反思智慧。反思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对认识活动的再认知。反思性学习是对学习过程始终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具有一种执著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反思意识”的目标。

教师在课上要加强反思性教学活动,一旦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错解题,不仅让他把错解题改正过来,而且要他认真反思自己错解题的原因,在班上讲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对自己错解题负责的好习惯,自主进行错解题积累,自主分析错解题原因。如“多边形面积”教学后,我让五年级学生写“我与面积”的反思性数学“小论文”,一个学生在文中写道:你知道我11月12日的作业是怎样错的吗?说出来笑死你,梯形面积我全都没除以2,5道题全错,现在我已改了,请你别犯我这样的错。

五、分层要求,促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对于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思考、不发言。因此对学困生更要设法使他们学会动脑子,学会开口讲话,这就要给他们发言权。难的问题请优生回答,估计学困生能答对的问题只请他们回答。如果学困生上课时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学困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了,也就促进了中等生、优等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说”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立足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一、 问题激活,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成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因此,问题意识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中,我们可知,到公元1000年前和1500年,中国的科技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约计71%和57%,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隋唐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领先世界?学生们带着问题分组合作探究,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出唐太宗执政期间唐代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哪些社会因素会对科技带来影响。因为设计的问题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个性发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向思维,相互合作交流,课堂被激活了。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懂得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性因素,涉及政治和经济状况、中外交流、文化教育等诸多社会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使问题解决了一半。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公元1501~1840年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欧国家造成的。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并进行合理的迁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师生合作,构建知识框架,为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对于这道材料题所涉及的内容,教科书的表述精简概括,学生要是单纯围绕教科书是很难进行深入思考的。因此,我在学生具备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以隋唐为例,设计“为什么中国科技成就在这一时期能领先世界”这一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形成了隋唐时期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统治者开明的对外政策、科举制的实施、前朝文化积淀等等,这些都促使隋唐文化形成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体系。同样,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世界,也绝非偶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知道,从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文化政策上得到答案。而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迈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中西方发展的差异一目了然。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结构化的历史知识能反映历史间的有机联系,能为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搭建知识框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现行的高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摆脱盲从,这是高考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表现。质疑,是思维活跃并具有独立性的表现,常常也是创新的开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为学生作出解答。对于这道材料题,有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就提出问题来,“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远远不如西方大呢”,“为什么在唐朝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繁荣昌盛会对科技产生影响呢”,“近代的科技的落后对我们今天有没有影响”,本人在旁边倾听他们的讨论,首先鼓励并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然后对他们的讨论的结果加以指引,让他们不带着任何困惑,赋予学生自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英国学者诺曼·道格拉斯说:“如果有人问我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这种人能看出什么是错误,并能找出弥补方法。”我认为,我们能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价值的历史课堂,我们就能培养出诺曼·道格拉斯所希望的这类人,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历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

作者单位 南通市小海中学

立足园本,聚焦课堂,提升能力 篇3

------以教研课为依托,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大量的教学研究实践表明,幼儿园成功的教学研讨往往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一直都是我们最为关注和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对于只有一两年教龄且并非幼儿教育专业的青年教师来说,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问题是如何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如何较快掌握基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

朱家雄教授曾谈到:‚现在,人们大都赞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实,不仅儿童有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也有最近发展区,在教师教育中也要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地说,刚成为幼儿园教师的青年人,一般处于‚混沌‛状态,不懂得如何教育、教学,对他们来说,以比较确定的方式(如:为他们指定优质课程,要求他们把握教学基本功等等)让他们逐渐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也许是最具意义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关系到孩子成长发展的水平,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专业成长速度。

基于此,我园开始尝试以‚一课三研‛、‚一课多教‛、‚研磨课‛等教研形式为依托,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加强青年教师自我反思的力度,通过现场‚观课‛与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分享经验,解决重点问题,提出困惑与对策。让教师在反思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调整策略和再实践。我们遵循‚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园本教研基本思路,在亲身实践和反思中也做了一些积极而有效的尝试,使幼儿园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和专业素养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一、以多种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建立成长信心。

在实施《幼儿创意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如何解读课程的思想和理

念,使课程能以园本化的方式实施,青年教师感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此教材的思想内涵上理解不透,影响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在讨论和交流中认为:青年教师最缺乏的经验,就是缺乏‚自我反思‛的一种能力,就是分析教材特点,调整机制不够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自己的课程活动缺乏认识理解,从而影响到自身专业成长的信心,这也是青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帮助她们逐步建立起教育信心是她们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以汇报课、成长课、展示活动等方式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自己的收获、体会以活动观摩的方式与老教师交流,分享自己在其中的困惑和问题,借助老教师的经验,使自己在个人成长中少走弯路。

二、以老带新,分享教育团队智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每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组织与实施水平存在差异,但合理有效的利用团队力量却可以化差异为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研磨课‛教研活动,利用团队的智慧促进了青年教师反思能力和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的提高。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驾驭能力提高的同时,老教师的反思、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1、老教师给青年教师做榜样、上示范课。

老教师在从教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清晰地课程实施、教学组织思路。因此,充分发挥老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讨论,从教学组织的基础做起。如:教材编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主题、分题及教学个案?而后做好活动目标的理解、驾驭;对活动内容的把握、选择;对教学方法的确定、使用以及教材资源的收集、准备、主题环境的设计、实施等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步骤使青年教师了解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习得具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逐步理清了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该注意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例如:在小班主题《故事屋》的语言活动《跷跷板》中,老教师就

带着新教师学习:从教材的分析到活动设计的思路;从预设目标到组织方法的运用,使新教师切身感受着《幼儿创意学习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而活动设计中又结合了新教师的做法,使活动集合了大家的教育智慧。青年教师从最基本的教学提问设计开始学习提问的方法,而老教师在其中更加清楚如何根据幼儿的活动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并把自己的认识思路与青年教师沟通和交流,从而得以共同提高。

2、‚一课多研、研磨课‛,提高驾驭水平。

(1)、一课多研活动:在中班主题《我的发现》的一个生成的语言活动《蚂蚁王国》中:青年教师葛卉大胆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了让幼儿通过观察故事内容图片,提高其分析能力,可以打破故事阅读的常规方式,打乱故事的顺序,让幼儿自己观察线索,按照发现的线索尝试进行故事排序,并说出理由,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活动实施后老教师反思后指出: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对故事的线索引导不到位,导致幼儿在观察图片时比较宽泛,没有抓住主要线索,建议先引出线索再进行预测,问题要细致有针对性。

在二研中,教师进行了调整:把故事的第一页作为关键页,目的是引起幼儿进行合理想象,为后面故事排序奠定基础。每组投放拆撒的小书,教师的提问简洁、点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线索,并把小组排列图书进行装订。教师深入倾听幼儿的想法发现:在此次观察中孩子均发现了主要线索,讲述时,都能合理讲述故事排序的理由。通过观察活动,老教师分析到:教师在活动时运用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应注意孩子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优化提问。切入点应放在第一次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要围绕故事中心线索,把孩子的兴趣点引到排序的合理性上来,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在第三次活动中,教师关注到各层次幼儿,采用了延伸式、发散式的引导方式,让幼儿充分去想象、表达,激发他们进一步进行故事拓展。老师结合班级幼儿创作、表现力强的特点,把故事向社会、艺术领域拓

展。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彩色卡纸、纱巾、即时贴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制道具,扮演小动物参加小蚂蚁的宴会,在其中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动作,提升了孩子运用动词的经验,同时也使幼儿在制作、表演、合作、想象等方面得到发展。

2、研磨课:大班活动《《聪明的小鸡》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组织并驾驭教学活动有难度,而对于非专业只有一年教龄的新老师,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这种状况,研磨课是一种比较奏效的途径;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五大领域的内容,语言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多元发展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教师对于语言活动的关注自然就成为‚最近发展区‛首要解决的问题,新教师龙艳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主题《动物真有趣》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故事《聪明的小鸡》很感兴趣,它包含了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方面的内容;它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现能力。当她发现这个活动的价值时,也产生了困惑。在她的教研成长心得中写道:‚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三个领域的内容如何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呢?在语言领域,首先要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故事发展过程几个阶段进行梳理,应该怎么梳理,具体怎么做?在社会领域,当幼儿找出原因后应如何帮助他们构建必要的社会经验?当自己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解决?如何与同伴沟通、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

在老教师鼓励下她承担了这个‚研磨‛活动。由于龙艳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比较茫然,老教师就从一研的教案开始帮她进行梳理每个步骤。请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课后不仅她自评,其他老师也进行了点评。在对活动开展进行充分交流后发现:活动中梳理故事线索的环节教师抛出的问题太多,重复性强,比较枯燥乏味,师生互动的组织方法单一。针对如上问题新、老教师进行商讨,开展了第二次试教:在活动中主要解决的环节是梳理故事的结构,使用的方法是对照故事结构表格

梳理三项比赛,以不同的方式出示与提问及回答相对应图片与字卡。

在第二次试教后发现:使用表格梳理的这种方法利于帮助孩子提升故事阅读的关键经验,但进行梳理时教师的提问过多,衔接松散以致于抓不住重点,显得很慌张。经过再次讨论,教师给予意见帮助梳理了驾驭活动的关键问题:老师在组织活动中太注重教学流程,和孩子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她接受意见,尝试新的组织方式。(教师自己先反复练习后进行了第三次试教)在活动中设计了创编、表演故事的环节。从活动来看,教师的提问精炼、目的明确,能够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大胆进行创编、表演,但老师在活动组织的灵活性上还缺乏随机性,对于孩子的表现老师给予的回应不够。在这一问题上,老教师一对一的教授策略和方法,使她在模仿中体验到教师这一角色在活动中的不同转换。龙艳通过反复尝试,感受到师生互动给活动增添的色彩,也使自己在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上得到了提高

就是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实践活动,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她们在参加自治区、市、区征文和教学比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驾驭活动的实战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经过如此反复修改后的活动方案能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师幼互动,孩子们学的开心,正真体会、领略到了创意课程给教师理念提升的有益成长和多元发展。

三、注重反思,提炼有益经验。

如果单一的停留在教学实践操作这一层面,对于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将会是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加强她们的反思、总结与提炼,能大大缩短她们专业成长的速度

教师在这样的反思整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和驾驭机智得到了锻炼,在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同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使她们教学总结与评价能力得到了提升。正是我们搭建了的这样的成长平台,青年教师在交流、质疑、践行的过程中,在学→习→学→习的循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4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财军

【摘要】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作;创编;多样化

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和陶冶情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许多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一堂课音乐课的开始阶段。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音乐课上, 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再问,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连贯、圆润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学生通过联想和视唱,有的同学会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这样一唱,声音果然连贯圆润了,教师再问,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有同学想到用跳音记号(。)

通过一次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让学生先读会歌曲的节奏,然后再学习曲谱。这样表面上看,学生们把歌曲学会了,但让他再读一读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着重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上,我除了把歌曲中的重点节奏提出来让学生读外,还让学生听我拍节奏,然后跟拍,最后让学生把这节奏写出来。大多数学生会读,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写,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会写的孩子就越来越多了。我还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给节奏稍作变化,改变它的速度和情绪,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对节奏的时值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行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谰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会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这样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活跃,敢于想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学生牢记了歌曲中的重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歌词创编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二年级《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换种动物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编《数兔子》: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还有的编《数鸭子》、《数猫咪》……

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展示自己的创作,不仅锻炼了创作能力,还鼓励了他们的原动力,让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也受到了启发。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表演和打击乐器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如第一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歌,要求学生用响板和碰铃为歌曲伴奏。我首先让学生听辨两种打击乐器的声音,一个清脆,一个悠扬。那么它们选择的节奏就不一样,响板应该用四分节奏,碰铃有延音,就应该用二分节奏。把学生分成两组,用响板和碰铃一起为歌曲伴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再让学生把响板用八分节奏拍出来试试,让学生说出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明显感觉快些,急促些。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情景可以用这种快的节奏,学生说了好多:跑步、骑马、火车声音……这样,学生对不同时值的节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5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6

一、挖掘数学阅读素材, 感知知识生成过程

新课改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强化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揭示, 在各章节提供点明该章内容学习主旨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同时注意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化,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其深意.随着课程概念的深入理解, 课程素材的丰富多彩开发, 尤其国内一些知名学者撰写大量深入浅出的数学类科普读物,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些读物,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逻辑化的梳理,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其引入课堂.

例如, 在进行“导数概念”的教学时, 展示阅读材料:

琢磨不定的鬼魂——流数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鼻祖, 他所创立的牛顿三大定律揭开了宏观世界运动变化的秘密, 是他给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量化关系……但是, 当牛顿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时却遇到极大的困惑.

然后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可动态阅读) 按教材顺序将研究瞬时速度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于是, 牛顿认为当Δt无限趋近于undefined也无限趋近于某数值, 而这个值就是物体在t1的瞬时速度, 牛顿把它称之为流数.

然而, 牛顿的思想并不为世人所接受……这就是数学史上所说的无穷小悖论.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对流数的攻击最为激烈, 说它是“逝去的鬼魂”.后来随着极限理论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当Δt无限趋近于undefined也无限趋近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数值, 流数才为人们所接受.

对数学阅读材料进行逻辑化梳理、通俗化处理后走进课堂,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鬼魂”, 而是经过无数科学家艰辛卓绝的创造,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精读定义、定理、公理, 强化语言转译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公理是经过几百年千锤百炼的结果, 是对数学命题最精准、最简洁的表述, 加之定理的表述过程常伴有抽象化符号和图形, 从而给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精确语言”进行“通俗化”转化, 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相互转译.

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内容进行反复诵读, 熟悉文字的规范表述, 明确符号的含义, 理解图形所表示各数学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对数学命题的文字表述、符号表述、图形表述之间进行正向和逆向的转译, 借以增强学生的“数学语感”, 为他们阅读更多的内容, 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三、研读例题、习题, 提高数学问题感悟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很多以“数学阅读理解”为背景的试题, 学生难以解题的原因就是不能通过阅读快速理解题意.实质上这些试题仍然源于课本的例题、习题, 在课堂例题教学时可加强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1.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关键条件把握力

数学问题的解决, 即是对问题的诸多条件进行整合, 对条件与结论的关系进行梳理.在阅读问题过程中, 若能敏锐地察觉问题的关键条件 (问题表述的关键语句) , 则无疑取得了问题解决的金钥匙.

如常见习题:“f (x) 对任意x∈R满足f (x+1) =f (x-1) , 试讨论函数f (x) 所具有的性质.”题中的关键词是“对任意x∈R”, 既然“对任意x∈R”等式f (x+1) =f (x-1) 皆成立, 那么x就可以替换成任意的常数或表达式, 若将x替换为x+1, 则f (x+2) =f (x) , 可知f (x) 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2.用自己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转述

当学生读完题后,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换一种说法”表述问题,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中流动起来, 实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转换, 在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转述过程中达到对问题逻辑关系的清晰化.如:

2010年江苏高考卷第20题:设f (x) 是定义在区间 (1, +∞) 上的函数, 其导函数为f′ (x) .如果存在实数a和函数h (x) , 其中h (x) 对任意的x∈ (1, +∞) 都有h (x) >0, 使得f′ (x) =h (x) (x2-ax+1) , 则称函数f (x) 具有性质P (a) .

(1) 设函数undefined, 其中b为实数.①求证:函数f (x) 具有性质P (b) ;②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2) 已知函数g (x) 具有性质P (2) , 给定x1, x2∈ (1, +∞) , x11, β>1, 若|g (α) -g (β) |<|g (x1) -g (x2) |, 求m的取值范围.

考生普遍反映不能理解题意.首先题设部分表述比较抽象, 可将条件与结论调换以后进行转述:若要使f (x) 具有性质P (a) , 则要存在实数a和函数h (x) , 使f′ (x) =h (x) · (x2-ax+1) , 其中h (x) 要满足性质……这样问题的重心就落在“h (x) 是否满足性质:对任意的x∈ (1, +∞) 都有h (x) >0”, 也就是“在x∈ (1, +∞) 上h (x) >0是否恒成立”的问题.理解题意以后, 对问题 (1) ①可转化为undefined在x∈ (1, +∞) 上恒成立问题.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7

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学者们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必然性

人们知道,课堂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学生灵魂,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诸多技能之一,它必然也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来培养。因此,教师主要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然的。

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应遵循的原则

对大多数人来讲,在理解和用外语交流时必须遵循该语言的社会规范、文化规则或语用规律,也就是说要具有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而我们在课堂上又如何对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进行培养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应遵循平等、同步和兴趣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立足课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与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广泛,其中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例如,人教版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中就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从Pygmalion一词出发,向学生初步讲述希腊神话及皮格马利翁效应,并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2、悉心传授文化知识

在交际中,说话人未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会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人手。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礼貌用语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语中充满了Thank you.Please这类礼貌用语。因此,教师需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西方人士交谈的规则。其次,英美国家人士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话题涉及个人隐私,询问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人的谈话禁忌,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做到尊重他人的文化。

3、注重对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1)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

Man:0h.You look so pretty.

Woman:(with a red face)…Don't be joking.I'm ugly.

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一番。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的不合适。例如:

A:l am very busy these days.

B:I think you should not be too tired.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B本意是出于关心,但A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4、改革教学方法

英语课传授给学生的不应是孤立死板的语言形式,而应是鲜活生动的语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只重视精读,忽视听说;老师满堂灌,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各种语言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如:Role-play,Pair-work,Groupdiscussion等等,鼓励学生尽可能置身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之中,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会运用英语思维,并充分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5、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8

【摘要】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积极引导,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23-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完《将相和》一课后,开展一个“历史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草船借箭》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二、教师积极引导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改变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司马光》一课,课后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将相和》 一课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良好的课堂激励机制能有效促进自主学习

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数学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能力

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使高中的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能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还能消除他们的学习疲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生是容易和老师交流的;要多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自己的益友,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的去问老师,就喜欢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得到增强,就愿意积极的去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内因的保证。

二、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论这个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他们能顺利正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够圆满,教师也应该肯定和发展学生有价值的思路。对于胆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发言,他们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要能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那里,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会积极的改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优等生,要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但也应该循序渐进,控制在学生所能突破的难度,以开阔他们的数学视野,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精心备课,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收集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题目,根据这些题目向学生们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做类似的练习题,这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使学生机械模仿而不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常见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如果试题发生变化,就不会做或做不完整,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缺少自主探究,知识很难升华为能力。因此,精心备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征服一道道的数学难题,那么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老师精心地准备和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层次地设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和障碍,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有限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而不是用教师的答案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备课,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要随便地否定学生,要巧妙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协调的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唱独角戏,学生不能只做观众,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讨论和交流,教师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在互动中矫正自己的错误或交流彼此的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的提问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技巧的,下面就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

1.提问的针对性和难易度

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提问,对于问题的难易度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整,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深奥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知所云,而太简单的问题又使学生感觉到没意思,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

2.提问应准确、简洁

在提问的环节要做到语言简练,而不是繁琐重复,要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述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表达准确,要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参照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老师的提问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要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体会和总结该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数学能力中的指导作用。

五、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容量和难度

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学的速度过快或内容密度过大,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疲劳,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困难,或者巩固落实不到位,或者因内容密度大而产生信息壅堵;反之如果教学的速度过慢或容量过小,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精神产生松懈,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而随意地加快教学速度,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和知识容量,给学生留出恰当的让知识内化为能力所需的思考、讨论和巩固、练习的时间。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学的难度过大,学生就不能理解掌握,甚至会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学的难度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就会下降。因此,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难度,也不能简单重复降低要求,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从而真正地立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0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成为新一轮课改中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事例, 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热点问题等, 让学生进行材料、事例分析,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 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讲授七年级《性格的形成》一课时, 就不能只简单地讲述有关性格的知识, 而应设计出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看法把自己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按性格进行分组, 并提出问题:假如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家庭, 在同一班级学习, 请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检验和运用知识, 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善于发现、认识新问题, 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问题。例如, 在讲授九年级《认识基本国情》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阐述, 重点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讨论, 学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包括许多知识:第一,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 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 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 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 又是社会稳定战略, 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 而是通过思维扩散,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 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 拓宽了思路,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 就是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规律, 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另辟蹊径。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1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记得我在上《包公审驴》这一课时,我就精心设计导学案,将问题细化,再采取由易到难,给学生适当的坡度,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

其次教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能引发学生迅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三、评价分析要得当,提高效率是关键,培养自信是根本。教学评价中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碰撞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2

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世界,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激增,每个人均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各方面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会现成的结论,必须具备主动选择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勇于创造信息的精神。要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实际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最终目的。

一、正确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基本的计算指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万以内的加减法等。计算的合理、灵活指不仅要计算准确,而且要计算速度快,计算得巧。要使让学生的计算逐步由技能转化成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多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学生在运算中进行智力加工的自觉性。

要重视验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学会验算的方法。验算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和对结果认真负责的态度。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买菜时估算花去的钱数,超市购物时估计要用多少钱等,估算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重要途径,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使他们尽早适应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采取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并且要运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要求小学生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准确地形成并使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能力。概念的内涵要确定,不允许含混不清,概念的外延要确定,不能变化无常。要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坚实、牢固的掌握和正确、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经常注意纠正学生中常见的思维错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要重视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保留在人体大脑中的表象。表象有直观性、概括性,是从感知到概念的一个过渡。积累空间观念,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体的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像力。对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的要求是: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大脑中再现它的形象;独立地看懂画出的学过的图形,并掌握其名称;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主要做法是:通过画图、拼摆、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面”的空间观念;通过多角度观察、演示、比较等感知活动,初步感受“立体”的空间观念;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运用,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开阔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经常处于各种问题的情境之中,他们总是去寻求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首先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检索出适用于新情境的数学知识,把它作为支撑点,然后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一旦问题解决后,又把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要求是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进行简易测量、作图、制作简单的模型;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数学处理的最初步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理解事物,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四是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机会;五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六是编制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3

一、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灵活性

知识本身是灵活的,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常常依赖于课堂学习,因此思维灵活性也有所欠缺。而一题多解可以有效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例题:60℃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80g,将其温度降低到20℃,问有多少克硝酸钾晶体析出?(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60℃时为110g,20℃时为32g)。这道题涉及的知识:当溶液剂量不变,饱和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时,要使溶液变成另一状态下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溶质析出或加入。这道题一般有两种解法。解法一:设60℃时8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硝酸钾x克,列得比例等式:110∶(100+110)=x∶80,解得x=41.9,其中水为38.1g。再通过列比例式,算得20℃时,38.1克水能溶硝酸钾12.2g。那么析出的硝酸钾就是41.9-12.2=29.7g。解法二: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20℃时溶解度为32g,(100+110)g的硝酸钾溶液从60℃降到20℃时有(110-32)g硝酸钾析出,本题设有xg硝酸钾析出。(110-32)∶(100+110)=x∶80,解得x=29.7。本题解法一是很容易想到的,很多学生也是采用解法一。但是很明显解法二比较简单,只要坚持在解题上再“多想一步”,付出点时间,那么获得的回报将是节省更多时间。

灵活思维就是要绕过解题的烦琐过程,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直击解题关键。当然,这是所有学生都想达到的一种境界,也是思维训练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化学中灵活思维的训练,就是不断寻找“解法二”,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灵活的解题思维。

二、触类旁通,深化思维敏捷性

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因此在考试时,在运用化学知识方面会表现得有一些生疏。而对于考试来说,思维的敏捷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所有考试都是限时的。敏捷性不同于追求速度,而是通过长期训练、总结获得的一种思维能力。

例题:在下面几种含氧化合物中,哪种化合物的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NO、N2O3、N2O、NO2)这道题最常规的解法就是直接求出每个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再比较大小。一般来说,选择题最容易出快速解法,这道题也不例外。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四种化合物都是氮氧化合物,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四种化合物的分子式统一写成N2O2、N2O3、N2O、N2O4。经过这样一个转化,每个分子式里的氮原子数目相同,那么很容易观察出N2O4里的氧原子数目最多,也就是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因此,答案就是变形前的N2O4即NO2。对于选择题,学生还是比较敏感的,一般都会想到通过类比寻找快速解法。这种想法很好,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导,力求做了这道氮氧质量分数的题,其他的质量分数题也就“拿下”了。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思维敏捷性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不要只针对某个题目、某个知识点的所谓快速解法,而是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触类旁通,建立头脑中的“高速公路”,让思想畅行无阻。

三、由表及里,培养思维深刻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学生接触到的实验现象是表象,而从现象看到本质,体现的则是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化学实验中有各式各样的实验现象,其中显色反应是极其常见的一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苹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其表面会逐渐变褐色。对于这个表象,大家往往熟视无睹,不明就里。为什么会变色?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刻性的形成过程。学生都知道二价铁离子溶液显绿色,三价铁离子显红色。铁离子的颜色变化就是苹果变色的原理,其中需要补充的知识就是苹果汁中含有铁离子。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实验现象和原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思维是否深刻,我们仅仅从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方面是无法看出来的。可以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不能让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恰恰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很有必要。化学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化学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应当立足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上一篇:以成长为话题的中考作文550字下一篇:培训与保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