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精选13篇)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真心鉴赏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调动多个感知通道,交流互动,升华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从“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创造声音——利用声音表现情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声音的初步探索。要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说一个关于“耳朵”的谜语,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说一说,然后教师会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分类,城市的、森林的、乡村的等等,最后学习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当我进行到让学生说说所听到的声音的时候,学生们没有了刚进来时的拘谨,开始争先恐后的回答着,我把孩子们说的这些声音归类后,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一条马路上有摩托车、警车、救护车、小轿车、公交车,上空还有一架直升飞机。用鼠标点击物体会发出相应的声音,学生们看得非常专注。我正要点击下一组声音,这时,一个男孩说:“老师,我可以给这幅图编个故事。”我本来没有设计这个环节,但是我没有拦住他,对他说:“那就试试吧。”小男孩说:“一天爸爸骑摩托车上班,在路上突然听到一声急刹车的声音,看到一辆小轿车撞到了一辆大客车,道路马上就堵车了,在空中巡逻的警察看到了,赶快拨打110,警察到了又通知医院,救护车来了之后把受伤的人送到了医院,不一会儿道路就通畅了。”小男孩连说带表演,其他小朋友好像受到这个男孩的启发,纷纷要把以下的几组声音串成故事。我立即决定改变剩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声音编小故事。虽然有时他们的语言还不是很通顺,内容也显得简单,但是孩子们说得很带劲,最后我总结:“小朋友们,正是这些奇妙的有趣的声音,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节课已经过去两月了,但是却留给我深深地思索,我庆幸自己的幡然醒悟,如果我当时坚持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孩子们那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怎么会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怎么会那么深刻,感谢那一刹那的清醒,在不经意中创设了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创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发挥学生想象力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记住那节充满情趣、欢乐的音乐课。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人们普遍认为:音乐能传递真、善、美的信息,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与艺术享受,甚至能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所以,音乐教学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初中音乐教学。广大初中音乐教育者都希望通过初中音乐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那么,初中音乐教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多年,在此发表一些拙见。
一、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也不是到了初中阶段就自然具备的。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必须通过正确的培养和引导,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外因一同起作用,才能很好地形成。在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和引导的:
首先,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让他们分辨美丑,即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粗俗。具体工作方法为:①从视听的角度让学生发现美。教学中,我常让学生观看一些演唱类视频(如以前的“银河之星大擂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等),鼓励学生纷纷试唱,引领他们分析和辨别。②发现歌曲的文辞美、旋律美。教学中,我诱导学生养成欣赏歌词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歌曲的文辞美;让他们肢体打节拍或闭目感受,又使之发现歌曲的旋律美。
其次,我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初中学生知道并感受到什么曲调慷慨激昂,什么曲调凄婉舒缓,什么曲调才称得上“高山流水”、“天籁之音”。我还让他们试着说说一些音乐曲目所表现的情绪、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音乐体验,感受到美。
二、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评价鉴赏能力
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评价鉴赏能力,不可能吹糠见米,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评价鉴赏能力:
第一,通过教学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谈得上对音乐进行评价鉴赏。所以,通过教学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显得特别重要。那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养呢?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懂得调值和音程以及一些乐器、乐理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正确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组织安排学生观看音乐“擂台赛”之类的视频,出示音乐素材让学生鉴赏。学生在观看视频或音乐素材后,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聆听专家的精彩点评,然后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跟同学边听边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在发现感悟的同时,音乐评价鉴赏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初中音乐特殊的学科特点及学科定位决定了,要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光靠课堂之力。所以,要真正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还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1)长期坚持原则。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学制3年,我们可以从初一就明确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和引导,最终学生将有3年的音乐积累、感悟,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
(2)课内外拓展原则。初中音乐课的特殊定位造成音乐课时很少,所以要达到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培养目标,还必须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的学习扩展至家庭或社会,以达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育教学的目的。如安排观看音乐选秀类节目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只有这样,形成能力的“教学时间”才足够,才有可能让初中学生具备音乐感受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师培养 音乐鉴赏 大学生素质 鉴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也在不断进步,大学生素质更是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音乐修养及鉴赏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加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现今在各大学中,也开设了有关音乐作品鉴赏等音乐方面的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人文修养提高的途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知识面。
一、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作用
音乐鉴赏作为以审美能力为基础的情感体验,具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使人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世界,从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自己内心的情感。可见,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对大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科学研究证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可以愉悦心神,更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于现代医学中也有很多依靠音乐治疗的方法,特别是被应用在治疗心理及精神疾病上,已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作为音乐本身,以其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音乐作为以旋律抒发美感和情感的艺术,其本身蕴含着情感的成分,悲壮,抑或是哀愁,都出自音乐演奏者的内心情感,而听者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自己内心的情感经历,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如在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那种生离死别,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哀愁和撕心裂肺的痛,在音乐中如行云流水般表达。而听者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带动了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不仅丰富了情感,也陶冶了情操。
(三)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音乐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其本身就具有提高人素质修养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透过音色触动人听觉,进而触动人的心灵,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达到情感上的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二、培养高师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一)普及大学生的音乐知识
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始终是由音乐知识的掌握决定的,不了解音乐知识,很难真正深入体会到相应音乐作品中,比如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各种乐器的选用,以及旋律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的都是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内涵。所以,要想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普及大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使其有音乐理论基础,在通过鉴赏提高能力。而且,多了解一些作曲家的创作故事和代表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时代背景的了解,丰富了人文方面的知识。
(二)培养大学生听音乐的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大学生多听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如班得瑞的钢琴曲以及《梁祝》、《二弦映月》这样的有故事性的曲子,慢慢让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音色,强弱变化和节奏变化都分别表现了怎么的情感,例如在《梁祝》中的结尾化蝶的部分,是由竖琴和长笛演奏的,那种空灵唯美的音色,把化蝶之时的飘然若仙的情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学生通过对不同乐器的了解和音色的掌握,从而做到听音乐的时候不会只是简单听热闹,而是通过音色与旋律,感受音乐抒发的情感和灵性。
(三)培养大学生跟随兴趣带着疑问去鉴赏音乐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在任何教学和能力培养上都是最直接有效的源动力,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一样,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去鉴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有效地体会。而且,在学生鉴赏音乐时,要带着心中的疑问,比如说空灵的潺潺流水,用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表达最合适,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总 结
总而言之,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内容,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做到的,更是日后走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加强音乐鉴赏,对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也由积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因此,培养高师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峰.音乐欣赏课情感教学三部曲[J].北方音乐,2010,(10).
[2]黄琳.浅论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8).
[3]阳静.浅论高师音乐教育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J].北方音乐,2010,(02).
[4]贾伊娜.如何推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J].才智,2010,(31).
[5]李桂芳.浅谈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0,(34).
关键词: 中学 音乐 感受 鉴赏
摘 要: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利用讲故事、配乐诗朗诵、体态律动、音乐剧、卡拉OK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体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学新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教学领域,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针对其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与熏陶、意境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感知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完美能力,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由知识的被动传授与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尽量创设开放式欣赏教学,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体验。
一、针对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欣赏。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中央三台的戏曲票友大赛实况录像,舞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白燕升通俗的讲解,专家们独到的点评,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特性和风格。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三、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
课前,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教师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哪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马上说出了这些词。紧接着又问:“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放了一首“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最后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课是非常受中学生欢迎的。”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在整个初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或是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四、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欣赏。
中学生对叙述性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很感兴趣。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就为同学们讲述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五、以配乐诗朗诵引导欣赏。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姊妹艺术诗歌参与教学,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推波助澜。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我这样说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一句句热情深切的问语,伴随着壮阔、辽远的音乐,把同学们引领进抗战时期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同学们心潮澎湃,情绪激荡。欣赏结束后,我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仿佛走进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贞不屈,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诗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能使艺术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激发学生的情绪。
六、体态律动与歌曲欣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舞蹈与音乐是互相联系的,它富有动作性。初中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歌曲反映的内容编成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听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欣赏《青春舞曲》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电视画面欣赏维吾尔族的舞蹈,感知舞蹈特点,再听录音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节奏特点,最后师生一起配乐舞蹈。在唱歌和鉴赏的同时,结合节奏和舞蹈的创编,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又符合青少年活泼、富于朝气的特点,在这种欢乐、和协的气氛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创编音乐剧,领悟剧中角色情感。
鉴赏教学中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了各种动物头饰。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音乐的节奏及各种乐器所发出不同音色,来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然后选择动物头饰。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角色,创编音乐剧,这样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表演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以情感达到教学目的。音乐表现的情绪是多样化的,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通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部分大学对其音乐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鉴赏 途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目前热议的一个话题,提高大学生素质刻不容缓。音乐鉴赏作为大学中普及音乐知识的一门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大学生均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乐理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而是希望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使他们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通过自身与音乐的沟通,达到一个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1.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
对于音乐鉴赏的概念,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定义:刘海涛和魏饴认为,音乐鉴赏是鉴赏者透过音乐作品的感性形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黄玮认为,音乐鉴赏是以鉴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鉴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区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鉴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音乐鉴赏,又称音乐欣赏,指人们在接触音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认为,音乐鉴赏就是透过音乐作品,在体会作者情感及所表述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
2.音乐鉴赏的基本特征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的前提是多听。音乐被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让鉴赏者去聆听、去欣赏。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音乐,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去主动接受,而是被迫倾听,或是听而不闻。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好的音乐习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有区别的去聆听音乐。这里所说的有区别,并不是说对于不同的曲风的区别,而是对于不同的质量的音乐要学会去区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真正具有一定质量的音乐作品却并不是很多,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学生虽身处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却没有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现象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掌握一定音乐技巧学生的熟练水平、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良好的环境去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音乐鉴赏是“第三度创作”过程。作曲家创作音乐为“第一度创作”过程,由演奏家、演唱家们表演的为“第二度创作”过程,而我们鉴赏其表演则为“第三度创作”。人们在鉴赏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添加进去,加入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想。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所听到的音乐即使一样,在每个人的内心已经对这一音乐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三度创作过程。音乐鉴赏是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人们最初在鉴赏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包含对音乐的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而当感性认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表现为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因此,在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以及密切关注他们所掌握的程度,适时的加深难度,提高其鉴赏能力。
3.音乐鉴赏的作用
(1)音乐鉴赏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我国《礼记》中云:”经专家研究显示,音乐对于人的性情及心理发展有很大作用,甚至医学某些领域也已经引入音乐治疗的方法,尤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大学生多进行一些音乐鉴赏,有助于促进身心良好的发展。
(2)音乐鉴赏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音乐作品是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表达情感的,或忧伤、或愤怒、或愉悦。当我们听到音乐,可以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时,音乐本身对于情感便起到了激发的作用。例如当听到《为了谁》这首歌曲,我们会立刻想到1998年抗洪抢险的情形,心里会升腾起一种敬意。音乐可以带动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情。
(3)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创作能力。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会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诠释,或对于同一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在这一诠释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长此以往,个人的创作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4)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音乐与科学两学科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对一些著名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不难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音乐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时也是对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并把学习音乐放到“六艺”中,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科学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而创造发明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经常鉴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倾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各个乐器的不同音色,或强弱、速度的变化都分别代表了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聆听使学生了解,开始部分是长笛轻声引入,描绘了鸟语花香的背景,然后小提琴进入,缓慢优柔的旋律像在低声述说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第三部分低沉的旋律则是由大管和大提琴演奏,表述了祝英台抗婚的主题。而高潮部分由小提琴的华彩及打击乐组成,描绘了“哭灵投坟”的景象。结尾处由长笛和竖琴演奏,演绎了化蝶的故事。通过使学生了解每一部分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情感,学生们再次听这部作品时就不会只听热闹,而是会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体验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灵性。
(2)听音乐时要带着问题去倾听。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不能一味的灌输。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思考模式,不能强加。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倾听,效果会更加明显,能力会显著提高。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两种曲风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部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3)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想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否则,实践就会偏离方向。了解所要鉴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处于什么样的社会时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想要通过旋律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了解一同作品中表现的作用。我们熟悉的乐器有很多,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运用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种乐器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心情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有时会感到愉悦,有时会感到沉痛。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转调、音程、调式、节拍、速度等。当旋律上行、节奏明快时,会觉得轻松愉悦;而当旋律下行、节奏缓慢沉重时,会觉得压抑。熟知一些知名作曲家、音乐人的成长历程及代表作品。知道了作者的背景对于学生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更容易让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对音乐产生热爱。音乐对于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这样一个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热情,更能使他们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音乐鉴赏能力对高中学生促进的作用
1.音乐鉴赏能力的连接作用。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在学习音乐后,所做出的一种评判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审美活动和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强大的连接作用,通过音乐鉴赏能够帮助学生对外界事物建立主观与客观上的连接与联系。如在学习《南部之子》、《不知为何》等音乐课程时,教师可针对爵士乐的特征帮助学生对音乐建立相关的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鉴赏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爵士音乐感兴趣,而且对相关的爵士舞感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多层面的连接意识。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连接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技能与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音乐鉴赏能力的记忆作用。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能力。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增强外部肢体动作和心灵配合,有效提高个人的记忆功能。如教学《长江之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旋律与长江雄浑、壮观气势的动律。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外部肢体与内部心灵反应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真正魅力,表达出对长江、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提高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1.采用灵活多变的课程导入方式,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高中音乐鉴赏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点是为学生创建合理的审美空间,体验音乐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音乐课程导入方式,为学生增添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音乐课程时,可以配备不同的视频、图片等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贝多芬音乐的魅力。又如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象征生命力强盛和顽强抗争的图片,使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义。由于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凭借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配合视频与图片的视觉效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再如在学习《流行风》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演唱,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让音乐鉴赏课活力四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习得音乐知识,例如音色、音调等音乐基础知识等。
2.运用实物教学,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尽可能运用学校现有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物式的教学方法,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乐器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实物教学,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失误出手,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语言意境,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具体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会相关乐器的学生演奏,对不会乐器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实物帮助学生营造音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乐器的神奇,进而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通过实物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的能力,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敢于竞争与拼搏的精神。
3.发挥音乐鉴赏的连接与记忆作用,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音乐教师可以有效连接美术、雕塑、舞蹈等艺术的特征,让音乐与这些艺术之间产生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鸟儿在歌唱》、《美丽的小天使》等音乐课程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教学,完善学生对音乐鉴赏训练的记忆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鸟儿在歌唱》这首乐曲,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学生在鉴赏音乐过程中,能通过肢体的动作,促使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的能力。同时,通过改变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有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种方式,能够将音乐鉴赏的连接和记忆有机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结语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要主动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仅要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要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明.音乐心灵鸡汤—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1z).
[2]刘曙艳.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zo1z(1z).
[3]李雁.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U1.华章.zo13(1z).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是欣赏音乐的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主要包括: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 随音乐遐想的习惯, 随音乐默唱旋律的习惯, 听音乐自我陶醉、律动的习惯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教学中, 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然后通过各种有效手段逐渐培养学生良好倾听音乐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是由兴趣引发的。 兴趣在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这一转变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
如何做到让学生对音乐欣赏感兴趣, 爱学习, 主动学习呢? 经过实习摸索,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变学生为 “老师”。 让他们 “当家做主”, 逐步形成主人翁思想, 同时是给他们加 “担子”。 让他们重视课堂, 并且在准备中逐渐产生兴趣。 同时, 学生当老师, 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只要做到善于引导, 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展示活动, 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展示、小组对抗展示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音乐欣赏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1.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制,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探究, 增强教学效果。 降低教学难度的做法是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潜移默化地升华音乐主题, 开启想象的空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 极大地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主题, 将学生不能亲历的很多历史事件、艺术表演、民俗民风、地理图片等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表现出来, 将会更直观和丰富多采。
3.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 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除了课堂内, 在课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 ,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 配上自己的解说, 制作成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 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地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影响学生的行为, 也影响教师的成就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坦诚相见, 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互相监督, 共同进步。 教师的一切施教行为都要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 绝不盲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 教师要勇于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和学生一同进步, 这样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情谊, 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强化教学效果, 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 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首先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确立“服务意识”, 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其次要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尊重学生, 信任和关心学生, 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 才敢大胆地思考, 大胆地创新, 学会的才敢说一说, 不懂的才敢问一问, 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 才能真正体现主人的姿态。
一、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乐曲优美动听,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在聆听期间,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非常无奈)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唯恐语言不到位,学生不能全面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 【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我不禁沉思起来,《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不知所措。仔细想来,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听懂乐曲,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 【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是片面孤单的,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寻找,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探究去发现、去挖掘。在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明确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音乐欣赏审美享受;其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习探究完美的协调配合,既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有孩子们积极认真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左右失调;再次,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探究的完整协调,展现师生合作学习欣赏之美,还需要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熟悉和精心的预设编排,全面考虑课堂行为的发展;最后,尽力完善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坚决摒弃多余话语和无用的废话,合理使用激励语言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明德学校 311200)
一、培养音响感知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单纯是指他某一方面的技能或技巧的提高,而是包括他全面的音乐素质和对音乐的感觉。音响感知是一种通过听觉进行的感性活动。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再给学生们讲解每段乐曲的思想内容及音响感觉。如,在上《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的欣赏课时,我把乐曲的讲解分两层,第一层是音响的感知,第二层是内在的思想。此外还根据乐曲表现手法分三段欣赏,第一阶段是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通过快的节奏,把学生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第二段,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第三段是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遥相呼应,再次重现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
第二首乐曲是《海滨音诗》,选择这一乐曲是因为它易懂并富有特点,比较适合学生欣赏。我首先准备了文字材料,介绍作曲家和演奏家,分析乐曲思想内容和它的创作体系,然后准备了为乐曲配备的图片。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由著名的小提琴家盛中国演奏,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此乐曲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音型的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向大海尽情地倾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民的理想像大海一样坦荡宽广的胸怀。学生在网上图文音像并茂地欣赏这一乐曲,仿佛身临大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狂风暴雨的大海、风平浪静的大海、朝霞红日升起的大海,从而感受到了乐曲真正的内涵。我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平时對学生讲系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们理解音乐作品,加快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由一般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通过这种分层、分段的欣赏方式,使学生们的音响感知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音乐与情感的体验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每一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这是我们音乐课的主要目的。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是特殊的教育。如大合唱课就是学生受情感教育的最好的课堂,学生们通过大合唱课,把自己的感情和歌曲感情融为体,唱出歌曲的内容,表达歌曲的感情,从快乐中享受快乐,从娱乐中体验歌曲的感情。其次,欣赏乐曲的方式,也可得到情感的体验。如苏东坡听客人吹洞箫,能够听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白居易听舟是妇人弹琵琶,都是听得泪湿青衫。学生听这段音乐有同样的感受,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产生内心的共鸣。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仅针对音乐作品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针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一、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很多, 首先,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听觉, 学生通过听一首歌曲, 可以判断出音色、音调、音量等的特殊之处, 能够判断出在演奏这首歌曲的时候用了哪几种乐器。其次, 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判断真假音的转换、节奏的快慢等。
音乐的节奏不同、速度不同, 就会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音乐教育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感知、感受音乐。比如, 在听韩红的《天路》的时候, 这首歌高亢嘹亮, 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辽阔的画面, 我们仿佛看到了蜿蜒曲折的青藏铁路, 一条连接西藏和其他地区的云梯, 不禁从心里赞叹修建这条铁路的工人叔叔们。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强调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而是应该多让学生聆听几遍, 让他们在倾听中学会自我欣赏和感受, 培养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 点燃他们热爱音乐的火花。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都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要用一定的方法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自由驰骋, 放飞心灵, 在感受音乐美的时候, 插上想象的翅膀, 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的学生胆子小, 需要教师多加鼓励, 把他们的表现欲激发出来, 敢于在众人面前进行表演。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小时候, 在大人的鼓励下, 很多人都能勇敢地表现自己, 喜欢在众人面前表演, 获得掌声, 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大, 尤其是学生知道要面子之后, 反而变得害羞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与引导和鼓励,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 要多加鼓励和赞美, 及时寻找出学生发言中的可取之处, 培养、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由于音乐具有多解性、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些情景, 运用幻灯、语言、场景设置或录像等形式,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享受音乐, 使他们从流动着的音乐艺术中, 能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加强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一首歌曲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表现形式上加上自己的理解, 或者给歌曲配上相对应的舞蹈, 让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表演自己所理解的音乐内容。教师在一旁及时捕捉住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 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创造空间, 让他们能够积极创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说明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是动手实践。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
三、在合唱、合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音乐课“表演”领域中, 合奏、合唱教学活动具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群体意识的功能。在这一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 还应通过合奏、合唱的教学及练习, 使学生明白合作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性是音乐课人文性属性的集中表现, 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各个方面。在合作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同时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表现自己的优点。只有将自己的闪光点与别人的闪光点交合在一块, 才能奏出一曲和谐优美的乐章。
在合奏、合唱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演唱、演奏形式做出不同的表演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演唱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好歌曲的情绪, 分声部时, 首先对各声部的音乐表现要素提出严格的要求, 使每个声部成为一个独立的表演整体。其次, 各声部间要默契配合、通力合作, 对音乐作品做出尽可能完美的诠释。
四、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首优美的歌曲的演唱成功是需多方面配合的, 要想唱好一首歌, 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关键, 如果发声的部位不正确, 很容易一会儿嗓子就嘶哑了, 只有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发声, 学生才能轻松自然地把歌曲唱出来。音乐教师在教给学生发声的时候, 要一点点地带唱, 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 对于难以学习的部位, 要反复地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愿意继续学下去。
一、激发学习兴趣, 乐于欣赏和享受音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音乐同样如此, 他们有喜爱音乐的天性, 有探索音乐世界的欲望, 而激发他们探索音乐欲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保护好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真正产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使其身心融入到音乐实践中, 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体验来认识音乐、感悟音乐的真谛。为此, 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 设置疑问,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好奇心, 可通过流行歌曲、音乐名人轶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 从欣赏刘欢的《好汉歌》到中国民歌, 从谢津的《说唱脸谱》到传统京剧, 既使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其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精选教学内容, 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能够直观地反映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特点、内涵要丰富。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内涵丰富的作品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让学生在适当了解音乐相关背景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其所包含的音乐要素, 并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和联系, 使学生可以通过感官来辨别作品不同的审美特质, 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作品的分析之中去, 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
三、整合作品的形象特点,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1. 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 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 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 使音乐作品形象化, 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将比较法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使学生能准确地感知音乐形象, 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以提高其对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2. 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 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 引导性、示范性地剖析音乐元素及其内在结构, 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 便于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 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 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 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 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音乐美的感知和长期积累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情趣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事物, 教师应在加强学生音乐技能的基础上, 加强对音乐情感的训练和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融入美感训练要素, 使学生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美感认知和练习理解美的类别和特征, 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记忆、音乐认知、音乐想象的能力, 获得音乐艺术的愉悦感。此外,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施条件和良好的软环境, 为学生创造适合音乐审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积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在讲到某一器乐、声乐或者表演的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让一些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上台表演,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增强自信心和团结协作意识, 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都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 虽然他们比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的局限, 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不高。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应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美育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此外, 高中生面对高考大关, 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 音乐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6) .
[2]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 2006 (2) .
关键词:小学音乐;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是艺术,也是生活,学生有了音乐细胞,有了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水平,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体会生活的美。
一、放飞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远比成人丰富。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想象和音乐结合起来,给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在听的同时想象小草破土而出,想象小花在静悄悄地开放,想象小溪潺潺流水叮咚,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二、体验“唱”的乐趣
歌唱歌唱,好的歌曲必然离不开“唱”。音乐教学正是如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开口唱出来。否则,不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生动,配合多么到位,演唱多么动听,学生不开口唱,那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白费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单句单句地教会学生唱,还要在学完之后自己把歌曲唱出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歌曲抒发心情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每教完一首歌,都会专门抽出一节课开办“演唱会”。由笔者弹琴配合,学生站在讲台中间,面向全体学生唱歌。即使学生唱得不好,但敢于发声,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唱出来的勇气也是可取的。
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体验“唱”出来的快乐。如,丢手绢游戏,如果只是學生单纯地蹲在地上,那毫无游戏的乐趣可言,但伴随着《丢手绢》这首儿歌,游戏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小学阶段,学生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是惊人的,而且接纳速度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快捷、容易。教师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既容易达成,又重要且必要。
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彩丰富的。多媒体动画、音效一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如设置“捉迷藏”游戏环节,随机播放《捉迷藏》这首歌曲,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歌曲,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8.
一、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处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与恐惧感,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 调动学生的音乐细胞,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者, 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 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是知识的接收者, 教师与学生是对立关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播放与讲解, 而学生只是倾听与接受。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就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架起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 带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作品的品评中, 为学生创造机会、开拓平台。首先, 尊重、热爱学生。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体, 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其次, 信任鼓励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 坚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与空间, 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 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励与鼓舞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挖掘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再次, 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 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展开多向交流与互动, 让教师成为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者、音乐生活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与学生一起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的学堂。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进行音乐教学时, 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 打破思维定势,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音乐的专门性学习方式, 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实现全面与个性化发展的协调统一。首先, 要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成功的先导。学生只有对音乐本身感兴趣, 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音乐学习才会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愉悦身心,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 陶冶学生的性情, 让学生乐观生活、积极面对。其次,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现代教育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整齐划一的机器零件, 而是要促进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在音乐鉴赏时不能以所谓的标准与权威限制与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挑战, 敢于发表, 鼓励学生将鉴赏与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与灵活性, 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开展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与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中不要一股脑地将知识“抛”出来, 而是要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构建, 将知识与能力“引”出来。问题不仅在于激疑导趣, 让学生解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探索性与启发性, 增强问题本身的思考价值与探究价值,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使学生的探究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提问技巧, 要通过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刺激学生的大脑, 激发学生探究欲, 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进行鉴赏, 如通过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自填歌词、创编故事等创造性活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加强自主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构建开放、富有活力与魅力的音乐课堂,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加强自主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构建开放、富有活力与魅力的音乐课堂, 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 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推荐阅读:
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教学反思10-06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10-11
感受音乐鉴赏10-10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的论文05-24
如何培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6-21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9-30
浅析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方法10-05
音乐知识与鉴赏——摇滚乐09-11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07-15
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感受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