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推荐10篇)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1

资阳市乐至县劳动初级中学 王 忠

文章摘要: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练习;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应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思维”一词来说它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中学教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有严格的推理论证,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在中学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课标》中的规定在我们这些乡镇中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在一段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但谈逻辑思维却很少。尽管大家都知道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的缩影,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很难发展。因此如何贯彻和落实《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我们乡镇中学教师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跟学生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思路一样,也离不开练习这一步,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多做一些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梯。在练习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班级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来设计练习题,这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而且在设计练习题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数学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去设计,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外延;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设计练习题。

2.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难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而定。

3.层次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一般到特殊,由低到高的顺序或类比的形式去设计练习题。如教学“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时,可以在学生复习巩固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后,由浅入深地进行练习或者在练习时将这几个知识点设计在一个综合性的题里。

4.灵活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跃,能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去寻求最佳解题答案。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敏捷,能通过多条路径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5.多样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的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笔算和口算外,还能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当场训练。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和动手操作等,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习题及专题练习题,还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总之,形式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6.时效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是达不到对巩固知识及技能形成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劳而无功。而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变成一句空话。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2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目的为“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英语交际能力并非识别英语语言本身, 表达和识别交际意图对有效的英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口头 (书面) 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说话者 (写作者) 从听话者 (阅读者) 的角度来表达交际意图, 而听话者 (阅读者) 从说话者 (写作者) 的角度来识别交际意图;而文化因素对此交际的成功与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社会文化性错误往往会导致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的后果。

鉴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 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 语言文化背景的缺失常常导致语言交际意图表达和识别的失败,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的研究日益增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必将成为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文化体验”教学理论介绍

美国学者Patrick R.Moran提出了“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所谓“文化体验”, 是指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 它包括亲身参与另一文化的生活, 即直接体验;也包括在语言课堂上通过学习材料进行间接体验。

“文化体验”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即文化内容、学生参与这一内容的活动、预期或实现文化学习的结果、参与文化体验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实质。体验是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内容、方法、原因的理解, 并最终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

2 高职院校语言文化教学现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1 教材

苏州市职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外研社版《希望英语》和教辅材料是一套可操作性强, 选材真实, 具有时代感的富含西方文化的教材。课本和教参对于一些术语和文化背景知识做了解释, 但是比较生硬抽象, 而更多的出现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貌似简单的内容却因为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造成阅读理解的失败———不解或误解。

2.2 学生语言及文化能力

苏州市职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目的语国情文化知识都相对比较薄弱。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 专科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的生源地多为江苏长江以北, 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学填鸭式教育使学生知识面狭窄, 没有建立良好的习惯, 因而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薄弱。

2.3 教师及其教学方法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教师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法, 即语法翻译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文化能力和文化移情的培养。这一现状的主观原因为:很多教师已经养成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 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改变;而且, 有些教师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也有待提高。客观上来讲, 教学设施、场地、课时安排等无法辅助教师完成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文化体验”教学。

3 通过“文化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

3.1 教师的作用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文化的示范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而且自身也应是有效的文化学习者、积极的文化体验者和理性的分析比较者。在“文化体验”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文化性格, 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在“文化体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对思维过程的对比以及交际技巧的能力培养。教师本身要尽可能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能在“文化体验”教学的不同阶段推断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选择和建构不同的文化学习内容, 与学生有效沟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学生的努力

对于社会文化能力相对薄弱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 在课堂学习之余, 可以鼓励他们提高对于社会文化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社会文化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文化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 通过广泛阅读、收听英语广播、看原版电影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英语教学是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必修课, 如何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将“文化体验”引入英语教学, 既能解决语言能力提高的问题, 又能满足社会对语言能力之外的赋有文化因素的语言交际意图的识别和表达的要求。

传统的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育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 而目前有些研究一味提倡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不可行,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 而且应试仍然是在校学生不可规避的艰巨任务。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在“文化体验”的英语教学中敦促学生提高文化意识和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文化体验”教育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对于阅读英语文章的热情, 使学生移情于深入理解英语国家的深层国情文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阅读量增加, 而阅读量的增加不仅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 又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提升, 从而又促进交际意图的表达和理解, 形成一个语言水平和文化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S

摘要:本文以Patrick R.Moran的“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为理论基础,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基于外研社《希望英语》教材及教辅材料, 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现行英语课堂中社会文化能力教学的现状, 试探提高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体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Moran, P.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oston:Heinle&Heinle, 2001.

[2]陈运香, 王海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现状的再透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0期.

[3]高一虹.语言文化的认识与差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李月莹.双向文化导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刘金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验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3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课本的始终,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又起着核心作用,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本文就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与同行商榷。

一、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学校仍然以升学为评价标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室里教师只单纯讲实验,或者教师做几个演示实验,也只有讲台周围的几个同学能看清楚,考实验操作之前拿几天突击一下就应付了。

要改变以上观念,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试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因此,物理实验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初中阶段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天平、量筒、温度计、测力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要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时应抓住各种基本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使用前都要观察零刻度的位置,进行调零和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仪器前调解零点和校正零点的习惯。

2.使用前要指导学生观察并搞清仪器的量程,会选用适当量程,超过量程可能会损坏仪器,并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教会学生正确读数,先看所选用的量程,然后弄清仪器的分度值,找出指针的总格数,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学会正确的读数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若是凸液面则读凸处。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其个性。如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流的,因此接线时应遵循“一上一下”原则,同时接下面或上面两个接线柱,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作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等。这样将各种仪器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学习与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有些学生实验,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可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实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实验课前以思考题的形式,向学生出示将要实验的课题,要求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做到以下几点:

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关键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这样变限制性实验为开放性研究性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或以前的旧材料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

利用学生特有的好奇心,以实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知识的热情。

1.在实验中不限定实验原理,不框死实验步骤,不定向实验归纳,实验时不固定方向。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不干扰和抑制学生的探究精神,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和提示,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让他们获得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结论的表达能力。

2、评估。回顾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与实验结论相吻合,若有差异或不符,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交流与合作。各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在小组间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协作的情况下探究和发现知识。

五、加强虚拟实验教学的开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虚拟实验也随机而生,它可以极大地扩展教学实验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观察到真实实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理论知识。

总之,课堂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物理教师,应抓住實验教学这条主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4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ses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s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将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的联系,列举出诸如:“Maybe a naughty boy can sound a fire alarm to play a joke, and some people won’t believe that a fire has broken out till they have seen it themselves.”之类的情形,为培养其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好学习情景。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

又如,SEFC BOOK 1A, Lesson 37, 主题是关于sports的对话,因为学生年轻活泼,爱好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体育用语,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L66)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L69)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L37)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例如,教完SEFC BOOK 2A L26-27 Canada后,可让学生命题作文:China and Canada;学完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后,让学生讨论: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5

李 勇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连续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政治是思维的体操,政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很有必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新闻发布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发布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发布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发布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 自主学习教育观念 师生关系 归因 学习方法 自学习惯

协作能力 自律意识

摘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讲究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教育力量。正确的归因师生关系有助于高中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竞争合作,发展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树立学生自律意识

加强常规管理 ,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具有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传统教育却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提高重应试训练。因此,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认为学生素质的培养可有可无,人为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不少高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课内忙于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负担过重,成了知识的消极接受器,学生自主学习环境难以创设,综合能力难以培养,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认真探索高中教育教学规律,仔细研究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课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就此,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从以下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影响很大,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现代教育思想严重脱节甚至背离的。

自主学习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结构理论为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再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成为目前西方极为流行的学习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

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大脑的巨大潜能,相信高中学生已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相信他们中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可塑性,能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与学生默契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在日常学习中,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网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听课、复习、作业、思考、发言和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精心安排计划观察分析事物,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求知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通过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学习相互作用,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2.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众所周知,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这个自主学习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潜能,对英语学习充满自信,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参与,公平竞争,密切合作,共同进步,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讲究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原则,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编对话、角色表演、热点问题讨论与英语演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和表现,努力为学生展现个性自主学习获得成功创造机会。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对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顺利掌握,基本不讲;对全新的知识,教师要寻找新知识呈现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讲解;对练习与复习课,教师也不忘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各抒己见,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呈现、整理、质疑与提高,不断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使自己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教育力量。

现代教育观提倡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而在各种活动中又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具有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以个人的良好人格、威望和精湛的教学能力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建立,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具有宽容的精神和多元化的现代意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教师角色,使自己从原来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刻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爱是学生接受教师的情感基础,是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强化自主意识的外部条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也正是在教师自己创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经常用赞许的话语激励学生,不简单地否定学生回答的问题 ,发掘学生错误回答中的闪光点,多让学生解答疑难思考提问,激励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产生兴奋和愉快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教师的爱,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移情体验是个体通过移情对移情对象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师生双方彼此的移情体验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代际距离增强代际协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有熟悉感、和谐感、理解感、依赖感、睿智感以及学生对教师接近感、安定感、共鸣感、依赖感等师生双方彼此的移情体验会促使师生感情的沟通和融洽,能对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移情能使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对教师的言语产生认同感,让教师对学生具有感召力;而教师对学生的移情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增强教师对教师价值以及对学生所赋予的使命的认识,更有效地搞好教学工作。实践证明:即使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也会因拥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三分管理七分情感。这道出了师生双方彼此的移情体验的特殊作用,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

四、正确的归因有助于高中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归因指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理解的过程,学习者可能用各种原因解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四个方面的原因起支配作用。按学习者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来源来看,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为内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好坏为外部原因;按其变动性来看,能力高低、任务难度归于稳定因素,努力程度、外部环境归于不稳定因素;按其是否能受自己控制来看,能力和持久努力虽都属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但前者不受意志支配,而后者受意志控制。

不同归因方式的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觉调节程度存在差异。调查表明:一些高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惧怕学习,讨厌学习,并非是智力运气等问题,而是对自己的学习现状缺乏正确的归因,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不能积极迎接挑战性任务,采取回避的办法,人为影响了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外控型学生过多地将自己的学习归因于题目太难、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很少在自身努力等主观因素方面寻找答案,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而内控型学生却总是倾向于把学习活动归因于自己的智力、能力和努力,常常通过对自己的努力程度、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调控,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控制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三个原因特性组成的因果关系结构,以给学生成功的希望为总原则,做出对学习有利的正确归因,让学生对学习评价具有清醒的心理和认识,及时帮助学生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激发学习动机,调整学习策略,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审题,帮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掌握解题技巧,在讨论思考中分析判定最佳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交流学法,取长补短,规划学习;教师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感悟解题思路,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是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由易到难,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材料,练习及问题可以是语言知识方面的口笔头材料,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预习的练习材料,也可以是学生改编对话课文发表自己观点的活动训练材料,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或复习过程中遇到疑难的反馈信息,但不论什么的材料都应对学生的自学具有指导性,都应从拓宽学生的思路出发,把教师抽象的讲解变为学生主动进行的预习和复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动手、动脑、动口,独立地摄取巩固拓展知识,形成自我探究与反馈能力,使学生由长期完成预习复习作业逐步转向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

六、学会竞争合作,发展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容易沟通,喜欢从众,会自发地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形成若干非正式群体,但竞争意识强,不愿服输,这有利于他们形成主动学习团结竞争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对学生合理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在具体活动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与评估机制,采用分组竞争与及时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学会同学间相互合作与竞争。为了能让小组在比赛中获胜,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常常以旺盛的学习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中去,主动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解决疑难,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树立学生自律意识,加强常规管理

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是培养学生自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规范的常规管理,有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律意识。教师要循循善诱,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育教学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育切入点,让学生对纪律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懂得违反纪律的错误性与危害性,形成遵守纪律的信念,让学生对纪律具有正确、积极的态度,自愿遵守、积极执行、坚决维护,利用集体力量,形成人人遵守纪律的集体舆论,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执行维护纪律的意志力,增强自控能力。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控的习惯。教师要把严格要求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相结合,从学生课前准备、课内参与、课外复习等环节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以学生自控为主,外加的他控为辅,以他控开始,实现自控为终,以积极引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执行为辅,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纪律处罚为辅, 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控制、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自我调控能力训练,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促使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独立地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欣赏运用自我调控给学生所带来的良好学习效果,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行为。

八、结束语

要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应从培养高中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入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讲究教学方法,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引导高中学生学会竞争协作,进行正确的成功归因,增强自律意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月第1版

2.刘 琴 《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瑰宝》

3. 常熟市孝友中学 《学习型校园网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7

一、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然而学校仍然以升学为评价标准, 学校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室里教师只单纯讲实验, 或者教师做几个演示实验, 也只有讲台周围的几个同学能看清楚, 考实验操作之前拿几天突击一下就应付了。

要改变以上观念, 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试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与人共事的能力, 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因此, 物理实验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初中阶段基本仪器主要有: 刻度尺、天平、量筒、温度计、测力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 要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读数, 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 掌握仪器的量程, 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 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读数, 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时应抓住各种基本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 使用前都要观察零刻度的位置, 进行调零和校正零点, 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 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仪器前调解零点和校正零点的习惯。

2. 使用前要指导学生观察并搞清仪器的量程, 会选用适当量程, 超过 量程可能会损坏仪器, 并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教会学生正确读数, 先看所选用的量程, 然后弄清仪器的分度值, 找出指针的总格数, 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学会正确的读数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 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 不能仰视或俯视, 若是凹液面读凹处, 若是凸液面则读凸处。

4. 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 掌握其个性。如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流的, 因此接线时应遵循“一上一下”原则, 同时接下面或上面两个接线柱, 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作用;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所以, 根据热平衡原理, 测量液体时, 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等。这样将各种仪器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学习与记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有些学生实验, 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 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 可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实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实验课前以思考题的形式, 向学生出示将要实验的课题, 要求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做到以下几点:

1.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关键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 这样变限制性实验为开放性研究性实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在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 或以前的旧材料进行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3. 自由组合探索研究,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

利用学生特有的好奇心, 以实验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知识的热情。

1. 在实验中不限定实验原理, 不框死实验步骤, 不定向实验归纳, 实验时不固定方向。在实际过程中, 教师不干扰和抑制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和提示,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 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 让他们获得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结论的表达能力。

2、评估。回顾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与实验结论相吻合, 若有差异或 不符, 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交流与合作。各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在小组间交 流, 让学生在互相协作的情况下探究和发现知识。

五、加强虚拟实验教学的开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 虚拟实验也随机而生, 它可以极大地扩展教学实验的内容, 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观察到真实实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巩固理论知识。

总之, 课堂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物理教师, 应抓住实验教学这条主线,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发挥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由于种种原因, 落到实处较少, 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实验中多方面能力得不到培养, 就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与同行商榷。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8

摘要:数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应用的广泛性,而数学建模活动恰是一种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通过加强高职数学建模的教学,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计算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应用能力

1 高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1.1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从1999年始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急剧增长,高职教育己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更应注重所掌握知识的应用,更需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职数学学习方面,首先需要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工具数学”,其次需要为从业服务的“实用数学”,因而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培养高职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

1.2 高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现状 虽然高中数学教材增加了数学应用的素材,增添了研究性课题,但是现阶段高职生数学应用能力总体水平较低。例如在对学生数学应用情况的一次调查结果可以说明这一情况:①你认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0%认为作用很大,16%认为作用不大,4%认为没有作用;②你知道有些比赛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原因吗?只有8%学生知道,而92%学生不知道。

2 开展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能促进应用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缺乏。正是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国际和国内的数学建模竞赛在近十年来迅速发展。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由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它不要求有十分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涉及的面很广;并且一般没有事先设定的严格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参赛者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数学建模采用开放式,可查阅资料和使用计算机,参赛队必须在三天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因此,开展数学建模对于加速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2 开展数学建模教学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内容很广,用到的知识面比较宽,不但包含了较广泛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技巧,而且联系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背景:如生物、物理、医学、化学、生态、经济、管理等。单靠数学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知识传授可能不够深入全面。因此,学生在课下还需要自学如建模方法与应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概率统计排队论、层次模型分析、图论、离散数学、计算机仿真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视野。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努力自学,有利于将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发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开展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数学建模方法和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冲动,唤醒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因为建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又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其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类比等各种综合能力。对一个实际问题而言,一般不是只有一个正确模型,许多不同的模型都可以用来解决相同的问题,而同一个抽象模型又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和规定的数学工具,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模式可以遵循。其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样数学建模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认真探索的实践过程。给学生带来了灵活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它鼓励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才能的氛围和条件。通过建模,学生要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问题的要点,使问题逐渐明确,并将问题中的联系归成一类,揭示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得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开展高职数学建模教学的实际作法分析

3.1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地推进 数学建模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应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始点要低,形式应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比如在初始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知识的应用背景,在应用的重点环节有比较多的训练,如实际语言和代数语言(用字母表示某种量,用代数式表示某些条件和结果),列方程和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等,逐步扩展到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描述一些实际现象,模仿地解决一些比较确定的应用问题,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数学应用问题和建模问题,最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

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或部分解决)它。

3.2 结合正常教学的教材内容,注重数学建模的“活动性”,把握教学“切入点” 数学建模应与正常教学的数学教材有机结合,把应用和数学课内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要形成两套系统。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与高职学生现实所学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数学建模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给学生扩充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不希望数学应用和建模又变成老师讲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套路,而应该重过程、重参与,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特性。数学建模教与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结合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在部分环节上“切入”应用和建模的内容。“切入”是指教师可以把一些较小的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问题,通过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解后,放到正常教学的局部环节上去做,并且注意经常这样做,我们可以用“化整为零”、“细水长流”来描述这种做法。比如在新知识的引入、复习课时,可以用一点时间穿插介绍一个数学应用或数学建模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仅仅完成“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比如建立起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而把问题的具体求解过程留给学生放到课外完成。较大或较难的问题可与假期作业和科技小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放到假期或给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杨晋浩.数学建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9

摘要:理财是人们适应商品经济,是进一步社会化所必须的,理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理财应当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身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其中财富的增加只是一个方面,财富的安全,个人的现实的社会责任都是理财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理财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有钱人也有不善理财的,而没钱的人通过系统的人生规划,科学地理财,同样可以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对于高中学生,每月回家拿一次生活费,每月的生活费如何有序的运用,对身体的成长、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正常运转都有好处,为此,在这里指导学生理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高中生 理财

一、高中生理财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消费的敏感期,或者说是学生消费欲望与支付能力之间矛盾最尖锐、碰撞最激烈的时期。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新潮,种种时尚,种种诱惑,有的学生用发奋读书来转移自己的视线,让自己的眼球从这种欲望的聚焦中解脱出来;有的学生则进行自我调控,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将来“面包总会有的”;还有的学生,经过打理好自己的财务,节省一些零花钱、生活费,努力学习以获得“奖学金”,也有一些学生,将父母当作“提款机”,想要什么都向父母要,父母不给钱就罢课、罢饭,与父母赌气,直达目的才罢休;还有一些学生,实在经受不住诱惑,便想千方,设百计,到处“弄钱”,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上述讲的只是在高中生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但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有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因为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属于寄宿生,家长每月都会支付子女一笔数目“不小”的生活费,又因为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以这笔生活费也仅是必要的生活消费。很多学生就存在月初出手大方,没几天就花光所有生活费,剩下的日子又百般拮据的状况,有的同学选择向老师同学借钱度日,下个月的生活费又用来偿还上个月的外债,由此进入恶性循环;也有甚者则忍饥挨饿度日。此外还存在另一些同学则是与之相反,节省过头了。每日在吃饭上做节省,甚至选择不花钱吃饭,只吃自备的干粮之类,由此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健康问题,花费大笔医疗费,如此得不偿失。当然普遍存在的状况那就是学生都对自己每个月的消费没有合理规划,大部分都属于“月光族”,没有自己必要的结余和储蓄。

正是由于我们的高中生在理财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自己的生活费及零花钱没有合理规划,大部分都属于月初“阔绰”,月末“难过”一族,或是“月光族。这就使得提高他们的理财能力变的十分必要了。

二、通过政治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1、通过课堂教学树立中学生的理财意识,培养中学生的理财能力。结合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开展一堂针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投资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树立投资理财意识,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进行投资实践,以及在生活中如何理财。培养学生学会组合投资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合理投资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科学理财的能力。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到投资理财不是很深奥的学问,它就在我们身边.其次,通过课堂讨论环节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领会到学会投资理财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中学生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将来参与经济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能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身份和所处的阶段是不适合现在就去进行投资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现阶段是不提倡中学生进行投资的。

再次,通过情景假设,模拟投资环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放在投资者的角度,去设计投资方案,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假设情景,紧扣剧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再现、比较、筛选中锻炼思维,并初步把自己放在投资者的角度,去设计投资方案。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互评,师生的共评,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后,通过对国外理财教育的介绍,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理财意识,懂得理财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理财要从小做起,从管好自己的零花钱开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学生在生活中怎样理财的小窍门、小方法自然形成,实现中学生理财的自我教育,更利于中学生理财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也可让学生帮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份理财方案,由此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理财观念,提高学生理财能力。第一,建议我们的家长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如何使用和管理自己的零花钱的能力和按月给孩子零花钱,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的进行理财。第二,建议学生有规律的统筹自己的零花钱。建建议学生有计划的把自己的零花钱进行分开管理,一部份进行活期存款,以供每日的日常开支;一部份进行一年的定期存款,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持续的升息阶段,同时也可以保证资金的稳定增值;一部份进行投资,如:投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期货、投资邮票、投资艺术品或古董等。第三,让学生明白钱是父母的劳动成果,我们必须懂得珍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地花钱,算账的观念,更加合理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买了划算。要懂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3、建议学校开展关于学生理财的主题活动,造就良好的理财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理财。学校可多开展关于投资理财的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的途径。还可通过举办投资理财竞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方案设计等具体理财操作环节,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班主任开展关于如何理财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理财意识。总而言之,学校应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投资、理性理财的观念;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科学理财的能力。

4、教师可对于学生如何支配自己零用钱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如:

(1)、可以贴补家用,用压岁钱来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也许自己的父母能够承担这冰山一角,但是用压岁钱来交学费也可以帮助家里节约一点资金。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能够节约就尽量节约,可以增强家庭观念,增进亲人间关爱情感。(2)、可以订购报刊和学习资料。这种方式有利于中学生学习开旷视野,增长见识,增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

(3)、办理保险。用我们的资金办理保险,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理财方式,可以给父母减轻一点负担,不用让父母为我们的安全而担心。(4)、给长辈或孤独老人赠送小礼物。可以赔养孩子敬老,扶贫济贫的美德。

通过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初探论文 篇10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因此计算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内容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加上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从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在教学中,我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调动他们的计算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走进并喜欢上计算。而新的一轮课改也避免了原来教材中计算内容教学的呈现方式的单一性,更加注重了生活性,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和用好教材,使教材中的素材真正地发挥其显性和隐性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开始并进行计算内容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计算练习可设计成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二、注重计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1.注重算法、算理的整合。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2.鼓励算法“多样化”,而不失“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

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三、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提高计算能力。

1.注重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能力也一定较好。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易见到成效。培养口算能力,教师一般可采取如下步骤进行训练:可在课堂中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班长或教师组织进行。

2.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教材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数学计算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一能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二可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三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四能检查结果是否基本正确。

3.注重简算意识的培养,提高计算的灵活性。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4.加强记忆性训练,可以提高计算能力。教学中,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数据,要求学生记熟,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若学生记熟这些数据,对进行分数、小数的计算,对许多几何图形的计算可收到快束、准确之效。

(1)常用的特殊积。如:25×4=100,125×8=1000。(2)常用分数、小数对应值。(3)熟记1-25的平方数;(4)熟记2π到10 π的值。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4.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上一篇:大海的范文下一篇:客服部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