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

【摘要】进入中高年级后,小学学生开始逐渐接触习作教学,这个阶段的习作教学可以为学生初中及高中作文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进而在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习作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迎合新课改要求的情况下,加强对习作课程的建设,提高习作教学的水平,进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在小学习作课程中可以逐渐提高习作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水平

引言

习作能力作为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在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需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锻炼,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习作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重视习作课程的教学,并不断地对习作课程进行创新与完善,确保学生可以在习作课程中真正地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作文写作的方法,同时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习作水平。

一、现阶段中高年级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正确地认识习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提升中高年级学生习作质量前,教师要对现阶段习作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明确哪部分原因无法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建设。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习作学习的重要性,其认为习作学习所使用的学习时间较长,且不能形成良好的收效,导致学生不会在习作学习中投入较大的精力。另外,学生在学习中更重视对字、词的学习,忽视课外阅读、忽视大量的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不重视习作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习作学习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与积累

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也是影响习作教学工作的问题之一,导致学生一直无法充实作文,增加写作难度,降低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整体的习作教学工作均存在着负面的影响,难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虽然家长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有所熟知,但家长忙于生活打拼,对学生学习过程不怎么重视,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缺乏,导致学生没有自觉阅读自觉积累的习惯,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空间小,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以供习作时使用。另外,学生在快节奏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中,缺少家长的监督与正确的引导,难以细致观察发生的事件,导致学生在寫作的过程中不能加强对事件的利用。

(三)学生写作缺乏灵魂

在学生写作中常常出现作文缺乏灵魂的现象,导致作文难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限制着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成绩。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对情感的认识较浅,导致其在习作中难以表现出作文中的灵魂。另外,由于学生阅读量少,语言文字积累贫乏,写作手法、写作结构等多方面知识的限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使得作文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难以提升作文的整体质量。

(四)学生写作思路混乱

在对中高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后,教师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混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作文没有整体性、条理性,清晰性较差,极大地降低了作文整体的质量,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不利。因此,教师要对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写作方法,学生没有在写作前明确自身需要表达的情感,无法在明确的写作目标上实施写作,而在写作前,也没有根据写作目标的需要完成写作架构(写作提纲),表现出作文整体思绪混乱的现象,降低作文写作的水平。

二、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习作的重要性

在明确习作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纠正,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对习作知识的学习,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习作能力,为中学阶段的写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步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写作工作教学前,教师要使得学生明确习作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此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动力,保证学生可以提升对习作知识的学习。要改变学生思想,使其认识全面提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将精力只放在字、词等知识的学习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应该目光远大,广泛阅读与积累,厚积薄发。另外,要明确习作部分在语文能力考查中所占的比重,进而提升学生对习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对习作教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习作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习作知识,提升习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习作教学方式,寻找具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还要加强对多媒体的使用,在习作教学中,播放一段与写作内容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进行延伸,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以《我的妈妈》为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妈妈做饭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延伸,以此提升学生对习作学习的兴趣。

(三)抓好基础,积累语句

在中高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可以在习作课程中教授学生写作知识,更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作文写作修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抓好基础,保证学生可以积累语句。例如,在教材中出现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文进行短句写作,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语句的积累,更好地解决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现象。

(四)拓展阅读空间

在习作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明确不能只对写作知识进行教学,要明确教学工作与写作学习之间的联合性。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在作文阅读后,明确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及表达方式,理清作文的思路,明确作文的整体结构,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优美语句,保证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收获良多,使其可以将相关内容合理地应用在自身作文的写作中。

(五)重视口语交际

说与写均是表达学生情感的方式,说与写之间具备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保证在引导学生提升口语交际的過程中,使得学生逐渐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与条理性,进而提升其作文写作的质量。在日常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教师有意锻炼该能力,使得学生在课下也会对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另外,在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进行积累,保证在写作中可以做到有内容可写。

(六)坚持写日记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着没有针对性的素材进行写作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写作的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使得学生根据自身积累的素材充实写作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不要简单地记录自己一天的内容,而是要针对一个事件进行描述,并且要保证语言的连贯性、优美性,进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抽取与作文题目相似的素材。

(七)在日常课程中延伸写作

在课程中针对性地设置题目供学生进行写作,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无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因此,教师要将语文课文教学工作合理地与作文教学工作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地发展。在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等因素后,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对作文进行延伸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后,对蟋蟀如何在住宅里生活进行扩写,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素材,使得学生的素材库存量在不断地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并不能满足于充分了解事件的全过程,需要学生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加强对事件内容的观察,一方面是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完善学生的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能细致地描述相关事件,进而达到提升作文层次的目的。

(九)提升学生背诵与复述学习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语句的积累,但是这些句子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利用,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写作的质量。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背诵语句的方式,抓住重点复述语段的方式,使得学生掌握语句的表达形式、内容等等。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可以加强对相关语句的利用,使得平时的积累可以在学生写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写作的过程中,为提升学生学习的条理性,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的质量。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对题目要求进行深入的理解,保证立意的正确性;其次,在写作前,要确定写作的提纲,防止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离写作中心的现象,保证作文的逻辑清晰。最后,要引导学生通读作文,及时发现作文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使得学生在写作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十一)有效的习作指导方法

有效的指导方法可以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习作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学生走神的现象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写作任务,减少学生思路中断的现象出现。在学习完成习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写作的内容进行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对作文进行检查,进而明确作文中不合适的部分。在完成习作写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粗略的阅读,明确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记录的问题作为日后引导学生习作学习的基础。

(十二)提升习作品评工作

在习作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完成写作任务,还要在学生完成写作后对习作内容进行品评,进而在品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进而保证习作教学工作的完整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明确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其次,在明确学生错误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之间进行作文互换,保证学生可以在相互评价中,根据同学的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确保班级内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的评价明确自身的问题;最后,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投屏、阅读等方式,将学生的作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发现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的、普遍的问题,使得班级内学生避免出现相关问题。另外,在提升习作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对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并将作文的优秀之处进行标注,确保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作文,进而提升自身写作的质量。教师要保证及时更新优秀作文,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保持不断更新,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结论

中高年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接触与习作相关的知识,而这个阶段高效的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基础,使学生在后续发展中可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利用。虽然教师在习作教学工作中积极推动教学工作的改革,但是现阶段教学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无法加强对习作教学的认识、缺乏相关素材、缺乏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作文没有灵魂等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法提升写作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要明确习作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习作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对习作教学的兴趣,保证学生乐于接受相关的教育工作。而且教师、家长要注意引导学生坚持每日阅读、积累相关的语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使得学生在这些工作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切实地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惠萍. 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与习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汪君怡.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文“说写仿写改写三结合”训练方法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3]倪剑超.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体育参与和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4]孙世梅.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魏来. 以教材为依托的小学中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汝丹燕,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大专,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作者:汝丹燕

第2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

摘要: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只有明白了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注社会和他人,学会观察周围景物和自然现象。自觉地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让他们懂得习作是要说真话、表真情,进而形成看问题有独到的视角。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爱上习作。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素材;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实践表明,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学生绞尽脑汁,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仍然起色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实践体验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苦差事。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是为了表达与交流

在教学写作文之初,我尽量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入手。以往学生都认为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认识,第一次作文,我让学生回忆上星期自己用了多少零花钱,学生大部分都记得不清楚。于是我让他们从这个星期开始,写一句话日记,记的是今天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第二周星期一,我再问同样的问题。学生拿出自己的日记,说得清清楚楚,个个乐呵呵的。于是趁此机会,我告诉学生,写作能记录自己的生活,除了能记下自己买了什么,还可以记下自己做了什么等等。

在教学中,我把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只要有机会,如“六一”等重大节日或某天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就让学生写下来。可以是记事,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养成了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从此,学生渐渐爱上了习作。

二、关注社会和他人,学会观察周围景物和自然现象

让学生懂得习作就是说真话、表真情,进而形成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优秀的作文的闪光之处,往往在于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即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即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要使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就要解放学生,让他们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留给他们足够的能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时间。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或发生在身边的大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从而写自己想说的话。

三、在活动中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1、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家乡的风景名胜等。

2、找一些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视频或影片给学生看,触动学生的心灵。

3、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校内的环卫保洁等事务,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演讲比赛,访问社区,玩游戏,讲故事,文艺表演等。

5、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风俗人情。如过年、中秋、清明等。

6、通过观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四、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积累习作素材

1、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的语言是习作的关鍵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平时语文课本中学习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在课外书或电视媒体上看到自己喜欢的语句也记录在其中。并经常拿出来读,使其变成自己的语言。

2、要能运用好词佳句,课本中积累远远不够,只有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见多识广,习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分享好书”的兴趣组。兴趣组的口号是“有书一起读,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倡导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拿到班上来,并让小组长登记谁的书被分享的次数多。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几篇文章,边读边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抄在读书笔记上。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是非常宝贵的。因为那是自己的、是新的,所以一定要珍视,要及时写下来。除了自己读,我还适时地利用班会等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交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习作思维。

3、熟读或背诵。我们所学的课文,每一篇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的品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其中的精彩部分并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对于文中的词语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写作储备和财富。

4、读写结合。古人读书讲究“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既是阅读的方法,又是阅读的习惯。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体验文本,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为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进行各种读写结合练习。让学生边读边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或批注,优美语句进行摘抄或仿写。有些课文常常会有悬念,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或读后感。长期训练,学生就形成了自主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学生学会习作的基本方法

作文难,难就难在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写作。在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后,他们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把这些东西运用到习作中,所以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关键。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哪种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醒的思路,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总之,学生只有明白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要让他们关注社会和他人,学会观察周围景物和自然现象,让他们知道习作就是在懂得说真话、表真情,进而形成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学会自觉的广泛阅读,拓宽视野,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这样学生们才会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爱上写作,从而自然而然的提高其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2]网上论文:彭城小学龙颖颖老师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

(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中心学校)

作者:杨飞飞

第3篇:如何借助“互联网+”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摘要】传统作文评改方式费时费力,高能耗低效率的现状阻碍了作文教学的改革,而网络平台作为评改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尝试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几种评价方式进行了阐述。

【關键词】习作评改;“互联网+”;多元评价

多少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和家长也都认同此理,认为只有这样做的语文教师,才是最认真、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而处在风口浪尖的语文教师却叫苦不迭,将学生的作文圈点成“满堂红”, 鞠躬尽瘁不说,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未见多少起色。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遗憾的是,审视我国的作文教学,作文的激励功能微乎其微。在习作评改上,引导学生自改、互改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一般这种方法立足于课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评价人员认知基本相近,故激励作用也有限。

现代社会所经历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媒介等越来越分割不开,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数字技术已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教学现代化的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多样化、网络化的,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评改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互联网+”即“互联网+习作评改”,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等以及互联网平台,如博客、微课和论坛,让互联网与多样化习作评改方式进行有效融合。

一、借助班级博客等载体,拓宽评改的空间和时间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需“频改”,而习作者本人只有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终身需要。英国埃克赛特大学与开放大学教授克拉夫特(Allna Craft)在《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中特别指出,数字时代具备四个关键特征:多样性、娱乐性、可能性和参与性。各种数字设备,为参与性创造了大量机会。班级博客搭建了这个平台,打破了课堂界限,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封闭的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了一个集体交流平台。语文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用班级博客搭建习作评改空间,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创设民主评改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完成评改任务,培养评改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各年段作文要求不一,教师事前应将本次习作的评改目标告知学生,感兴趣的家长也可参与评改。习作自改结束后,要求学生晒晒自己的文章,阅读他人的习作,并进行点评留言。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公开发表自己的文章,让大众认识自己、欣赏自己;评价他人的作品,发挥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同辈,悦纳他人。评改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学习交流体验的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例如中学生评价他人习作《×××公园》,学生A:语句大致通顺,文章具有想象力,写出了秋天的美景,读了你的文章,我仿佛来到了你所描写的美丽公园了。开头能吸引读者眼球,但最后一段脱节了,写秋天“流泪”没有点到题目中的“公园”一词,最好能做到首尾照应。学生B:你写的公园真美。那花、那草、那树、那长廊,无不包含着无比喜爱之情。你是个会观察、会生活的人,我欣赏你!如果再加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前的环境描写进行对比,彰显珠海市民素质的提升,那就更好了。学生C评价他人习作《排队》:“排队”是件极平常的事,但你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你不只写事,还具体而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排队前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层次分明,语句生动,情节自然,富有感人的魅力。你在结尾处提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深思,传承中华文明,得从你我的一点一滴做起。

此外,教师也可在博客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学生的长处,放大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励学生,同时也应指出不足和改进之处。必须明确,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并非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评改文章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必要环节。学生互评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同步课堂等新媒介也同样有班级博客的相关功能,具有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都能拓展传统学校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使作文学习、教学及评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进行,“互联网+”这一新型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师生、家校的交流。

二、借助微课指导与点评,家庭社区参与评改

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习作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教师通过“互联网+”用技术支持学习,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需要重点关注的参与形态。突破学习困难,发挥家长力量,参与习作批改,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写作水平,还可增进亲子关系。

(一)微课指导,家长参与

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随便布置家长评改孩子的作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应采用让学生接受、家长参与的方法。教育界近期流行微课,这种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媒介,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容量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教师可根据不同题材的作文教学内容,制作“写作目标”“写作指引”“评改要求”“评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3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放在学校网站或班级QQ群上,进行习作评改知识传授与指导。以初二记叙文就“评改要求”为例,教师制作微课专题。第一,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运用不当之处。第二,再读全文,修改语句。词语使用是否规范,语句是否通顺、简洁,表达是否清楚、具体,修辞是否恰当。第三,细读全文,修改内容、调整结构。中心是否明确,所选的事例是否真实,能否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中心,结构是否完整,布局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第四,评语客观公正,用语正确、中肯,既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学生自改的习作誊写完毕之后,提醒家长观看微课,家长独自评改或面批都行,以便于了解孩子思想动态,这是一个亲子活动环节,也是一个展示家长才华的平台。有的家长没有时间或不会批改,可由叔叔阿姨、公公婆婆、邻居大哥哥、大姐姐等参與,一人批、多人批均可,只要孩子愿意即可。以下是家长的评语。家长A:本文想象力丰富,描写生动,只是小作者欠仔细观察真正的秋天景象,所以我们要求孩子重新观察、重新描写,习作见下面。家长B:阿姨简直不敢相信是你写的文章,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来,看来你是做到了。文中有一两个错别字,阿姨已帮你改了。希望你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让我欣赏。多么中肯的评价啊!孩子看到家长这么重视他的习作,下一次习作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在人性化的习作评价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批改者,全家总动员,街坊邻里齐参与,家长们时而用心和孩子娓娓交谈,时而用无声的语言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多样化的评改方式使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的作文才会畅所欲言,才会有创新,有活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了。

(二)微课指导,社区参与

全员育人并不局限于老师和家长、学校与家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目前很多城市以社区教育“少年之家”为依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全力提升社区教育质量。言由心生,学生的思想教育、习作评改,同样可以借助社区教育,共同参与完成。

社工、大学生志愿者、“五老”人士、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志愿等民间人士所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团体,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提升公民素质。每天下午“四点半课堂”是“少年之家”的活动时间,除了组织青少年进行相关活动外,还有“课业辅导”环节。大学生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等,都是少年之家辅导老师的坚实力量。学生们在就近的社区参加“少年之家”活动,通过网络,让民间力量学习老师制作的“作文评改微课”,为习作评改提供另一途径。通过评改,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社区青少年的所求,及时疏通心困生,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达到双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者们从而更加积极地创设条件服务于社区居民及子弟。

(三)微课点评,及时反馈

评改结束之后,把学生、家长或社区人士修改过的习作收回,教师应全面了解习作及评改水平,并对以上两项再次做出点评。针对作文教学时间有限,对象不一的实际情况,教师再次制作“微课”,对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及时反馈,双方点评评改。教师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对于他人的评改,教师也应做出合理的评判,对整体评改工作予以肯定、鼓励,也可对其评改加以点评,帮助其扬长避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评改也能帮助教师从另一角度看学生习作,习作的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多元化评价带给教师的是思想的碰撞,带给学生的是思想的交流,相信少数的“一枝独秀”终会变成全班的“满园春色”。

三、借助习作论坛,网上互动多元评价

我们认为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师生、家长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支架工具,让技术成为问题解决的工作,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客观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可在互联网上申请“习作论坛”,让学生的习作、读后感、日记等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和家长在论坛上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过“互联网+”,网络互动培养孩子习作的兴趣,家长的支持、网友的鼓励,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助力。

每个学生、家长和网友都可评价他人的文章,每篇文章的后面也就有了很多个跟帖。在这期间学生随时关注自己的文章,参与点评与反思,同样以跟帖的形式来回应评改建议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允许学生随时编辑修改原文,只是必须用其他字体或彩笔将修改部分标明。以下是四年级学生的反思。学生A:谢谢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以后写完,一定会多读多修改,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学生B:谢谢大家给我的意见,下次写这种写人的文章时,一定会加上人物的外貌和神态,还要起一个好的开头,使文章更好。学生C:我以后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多阅读多积累,再把字写得更好一些,感谢同学和老师的点评。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名学生看看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论,疏理各自的帖子,并对自己的文章和跟帖进行归纳总结,写出写作后记,最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再根据学生评改结果、写作后记以及作文评分要求对此文给予相应的评分与评语,也还是以跟帖的形式发表。同时,利用BBS这个交互平台,学生作品还可集结成书,是对学生习作的一大肯定。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机制,不再是单纯的总结性评价,完善了作文评改体系。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想境界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诚然,在习作评价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自改互改这是语文教师采用的好方法,尝试借助“互联网+”,以微课、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同步课堂、习作论坛等载体,网上互动,学生家庭社区齐参与,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变为多维的、交叉的、立体式的评价——多元评价,共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做的一项积极尝试与探索。(见图1)

这种模式发挥众人之长,集精华于大成,其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本身就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信“互联网+”带给大家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教师可根据学情、家情、社情,采用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小学生习作水平。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我们变革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育内部及外部各要素的内涵,赋予教育新的活力,从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静.班级博客在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实践与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王斌华.微视频是一把双刃剑[J].上海教育,2015(3B).

[3]何正武.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作者简介:张双庆,女,1969年生,重庆人,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教研员及中小学教师培训。

(编辑:龙贤东)

作者:张双庆

第4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可以说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他们的阅读量少、见识不多,不可能像城市孩子那样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再加上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写作起不了帮教作用。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情况,造就了农村小学的习作难、难教习作,老师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很多同学一提到习作课,眉头就紧锁;考试时,也完全靠背诵范文来应付„我任教小学语文中高段也多年,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懊恼、惆怅过,在心灰意冷之余,我也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情为何不能有不一样的教法呢?于是,我多次认真解读<<课标>>中对中高段学生的习作要求,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本地学情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方案。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与之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 、培养写作兴趣,促进写作态度主动化

写作态度主动化,就是让写作成为学生主观的需要。怎样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呢?那就需要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有写作的欲望。

(一)建立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关系

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打开学生畏惧作文的心里枷锁。我告诉他们:小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写的就是自己,表达的就是真情实感,不怕写不好,就怕不敢写,只要敢写、想写,表达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同时,在课堂内外,我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始终相信一点,学生既然喜欢你这个人,那么一定会喜欢你这门学科。 (二)指导观察生活,抓准引导时机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但却不知写什么,这就说明在生活中未做到有心观察。培养如何观察周围事物,成了平日习作训练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学习任务。

1.培养学生扩大观察范围。学生的视野往往只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对社会、自然的景物观察很少,这就使得写作素材匮乏。于是,我安排他们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怒哀乐的事。我还经常利用春游、秋游及平时家访日,带领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变化,以此扩大他们的观察范围,让他们明白:生活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不是没有素材可写,而是我们没有用眼睛去发现,没有用感官去接触而已。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致的培养。观事,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观景,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我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景物时,教会他们要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并让他们说出观察的景物最远的是什么,最近的是什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使他们在观察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说得比较粗略,可让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老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提高观察能力,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而且要自觉观察,这样才会有话可说,写作兴趣也就浓了。

二、爱上阅读,为写作水平提高导航 众所周知,农村孩子受家庭、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阅读量太少了,甚至可以说一点阅读习惯都没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告诉了我们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阅读量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写作的质量。<<课标>>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阅读不少于100万字。面对<<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因地制宜,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班级成立图书角,人人争当阅读王

我利用班级的一角,建立了"阅读共享"的图书角。首先我自己拿出许多对学生有益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同时鼓励班上同学人人参与,把自己的图书拿到班级中与他人共享。很快的,教室的一角堆放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作文书居多)。下课十分钟、午晚饭后,教室里都有学生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为保证图书角的书籍安全,我还派专人进行管理,给图书分类,办借阅登记卡,使阅读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还要求学生把优秀的文章或片段背诵下来,以充实自己的大脑;平时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课外书籍与其他班的同学互借,从而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二)、勤积累、写心得,架设倾吐的桥梁

阅读书籍,不仅仅只是读书,更重要的是勤于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的片段,为写作的生动、具体提供资源。只读不思、不想、不学、不写已不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讲的就是积累的好处。除了告知学生读书时勤于思考、勤于做读书笔记外,我还要求他们对写得好的、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或片段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是为文章的“实”打下基础。我曾经以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凡卡》为例,写出了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以此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我抓住课文中三个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来写。一是凡卡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唯一疼爱他的爷爷也因为实在无力抚养他而把他送去当学徒,9岁的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孤苦无依,整天不停做工,睡不好觉,还挨饿受冻,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读到这儿,想起他年级小小,就遭遇那么多的磨难,内心十分酸楚。而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年代,吃好的、穿好的,被父母宠爱着,没有做过一点家务,比起凡卡,的确幸福多了。二是抓住凡卡不仅挨饿受冻,稍做一点错事,就受到老板娘的暴打,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尤其是他背着老板娘给爷爷写信时呼喊:“爷爷,快带我走吧,我快要死了…”我的心更痛了。作为小孩子,受一丁点痛苦,他们是不会在意的,可凡卡过的日子连狗都不如,简直生不如死,沙俄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实在太可怜了,连小孩都不放过,这是怎样的时代啊,比起我们如今的社会,简直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啊!三是抓住凡卡寄出的信暗示着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希望将会彻底破灭来体会凡卡的悲惨人生不会改变。读到结尾处,我仿佛看见凡卡哀怨的眼神、无助的命运,我的心揪得更紧了…当我读到这儿,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沉浸在凡卡悲惨的命运里。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该如何写心得体会?他们立即各抒己见,我及时总结:1.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2.结合生活实际来对比体会;3.大胆说出内心所想更有真情实感…看到教室里同学的情绪高涨,我还总结一条: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同,体会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可千篇一律。 (三)、多练笔、善运用,让写作的翅膀放飞

写作来不得半点懈怠,我从接新班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记一篇日记,我告诉他们,材料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使写作水平提高,做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得需要坚持记日记,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找真、记真并写真”,找真体验、说真实话、写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写作素材 就会这样积少成多。当提笔学文章时就不会显得无话可写,空泛空洞了。在学校里,我时刻注意发生在同学间及周围的事情,也常随机引导他们该如何观察生活,抓住可写素材。记得有一次早上,我正上着语文课,学校的广播响了,通知我班同学去搬营养奶,我话刚落,同学们蜂拥而至冲出教室,冲向校门口,在班长的组织下兴致勃勃的去完成这次任务,而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观看着他们的劳动场面:刚开始大多同学干劲十足,一件奶不够,再两件、三件……跑着、笑着、说着,奔向放奶室,这样来回几趟下来,他们也是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不知谁说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来接力赛,于是大家自觉排成几条“长龙”,搞起“运奶”接力棒,他们仍旧大声笑着、说着,场面十分热闹……我被这种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场面感动了,不觉眼眶有点湿润……终于,运奶大队蔫蔫地回到了教室,我停下正在上的语文课,对他们的行为即时进行了表扬,并适时引导他们说出这次运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说得生动、具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事情的过程……有些同学未说清楚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们

说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我又叫同学们拿出平时的积累本,找出自己的词句资源把这件事写得生动、具体。生活中不乏写作素材,只看你恰当运用好词句。是否注意去发现,观察并坚持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说些水平定会提高。

三、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使写作水平步上新台阶。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作诗,“推敲”成为典故,欧阳修快马追字,被人们视为美谈。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都会这样做,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应正视自己的文章,认真修改。于是,我在写作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能力。我通过几种形式是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道理,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一)示范改文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展示在屏幕上,用彩笔修改给同学看,并且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让学生从老师的修改示范中,具体而直观的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原因。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之可以效仿。

(二)集体评改

选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打印发给人手一份,然后根据习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案,请同学们人人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改得不是很理想中差作文的,再根据情况选典型在班上指导如何修改。

(三)评讲自改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大作文,我会收齐先阅读一遍,根据作文上反映出的问题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讲。这种讲评有时着重评审题、立意、选材的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文章结构关;有时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的运用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然后让学生具体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该怎样改的道理。这种评讲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抓住了重点修改的范围,减缓了修改习作的坡度,让学生在愉快的作文自改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总之,农村习作教学有难以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困惑,因为学生的个体实在存在较大差异,但如果老师能根据学情设计习作教学的方案,并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慢慢引导,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定会有所进步。

第5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

1 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 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

2 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 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3 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

4 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

5 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

6 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

7 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6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2009级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 姓名:张成林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培养 农村 小学生 习作 能力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

1 重以下几点。

一、 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 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

2 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 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

3 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

4 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

6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7篇:《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为了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并以文载道,在习作教学中求创新,求发展,使兴趣与能力在习作教学中优化互补。《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实践、观察、调查、对比等方法,取得了具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简介 1、课题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非得说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习作成了蒙蔽老师和自己的帷幕,而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对习作自然兴味索然了。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有所缓和。但许多学生仍然存在着习作畏难情绪,依然视习作为“苦事”。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2 、课题的界定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

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一)、转变观念,倡导自改

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其中一段关于改作文的论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繁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能力的锻

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因此,叶老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老师要做的事是转变习作评改观念,切忌大包大缆,不应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是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因此,提倡让学生自改作文,自主参与作文的全程训练,既可减轻老师沉重的改作负担,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兴趣,乐于自改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导师,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种潜在力量。但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有的懒于修改,有的想改,但无从下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有的是“奉命修改”,“师命难违”。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作文的修改缺乏正确的认识,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这自然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常常背诵修改文章的名句“文成于改”“千修百改成华章”“文章不厌反复改”,了解名人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如《欧阳修追字》《推敲的由来》,鲁迅创作的严谨风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经过反复酝酿才确定,使得该句成为千古名句,从而激发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原稿以及修改稿印发给每一位同学,

组织他们读原稿和修改稿,并且组织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谈谈读后的感想,体会修改后的好处,让习作修改“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三)、教给方法,学会自改

1、以学定教,重视讲评。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先学后教”“作后讲评”。 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按着老师的步伐,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在批改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 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

2、示范引路,由扶到放

下水示范。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

具体做法:(1).欣赏。讲评课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诸如学生作文中“神说:世界要有光。于是光芒普照大地。比尔·盖茨说:我要有钱。于是微软垄断全球。老妈说:我要更漂亮。于是她就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类的话,不仅本身精彩,还能使课堂上产生欢快的笑声,笑声里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有魅力的语言、有情趣的语言。

(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出现的。挑刺,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如“我”病、“我想”病、“在”病、“今天”病等。如:“我跑到了一个墙角,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一滴,两滴„„我想:我也想为班级增光„„”句中的“我想”完全不需要,有了,反而阻碍语言的流畅。

(3)训练。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好对话,写好场面,写好心理活动,写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①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②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走“无序之序”的训练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所指引出的“序”,就是最好的“序”。

另外也要教给学生自改习作的一般步骤:如中年级的“三读三改法”:

(1)、一读,通读,改正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词语及不正确的标点。

(2)、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改正不通顺的句子。 (3)、三读,默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发现成功精彩之处,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进行自主修改。

这样,学生清楚整个评改过程,使得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时可以效仿。

3、集体合作,共同提高

因自改后,习作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互改是建立在自改的基础上的。互改时,首先把每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互换作文后,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三人听,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多看别人的闪光之处,哪怕有一个好词、有一个好句都要给予肯定,多看他有进步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善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换读,讨论修改之处,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在

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其次,是在上述训练一段时间后,改四人一组为二人一组进行互改,就是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后,可设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前后交叉互改。改后换回自己作文,再次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

4、面批面改,呵护心灵。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在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就学生的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备课”。例如,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作文,和学生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改完以后让他读一读,并适当加以鼓励。这既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孩子所写的习作的高度关注。采用面批这一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边读边谈,有时还会心灵上的近距离接触,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冲出火花。在谈话的过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师有讲有析,学生有听有问,随时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的充分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激情。

(四)、展示成果,善于自改

通过“佳作欣赏”、“经验推广”、“得到启示”等多个角度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体验自改习作的喜悦。“佳作欣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经验推广”优秀习作作者从自己写作体会或构思方面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得到启示”谈谈自己通过在作文修改上得到的启示和收获, “你认为本次习作中,你最满意的修改在哪里?”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等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方法?”如怎样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等。老师评定等级时,习作等级可设为“习作等级+修改得分”,习作等级在学生第一次完成习作后就评定,修改得分在学生自改后评定,老师针对学生的修改,采用加分的方法,而且不封顶,可超过百分,让学生看到到自改习作的成绩。哪怕他们只改出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应该得到肯

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的进步,尝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还可把学生修改后的原稿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把自改后的习作发布到“班刊”“博客”“班级网站”、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体验到自改习作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意自改习作。

“文从改中出”,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裕的修改作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学生才会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相信孩子的语言会在一次次修改中亮起来的。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将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等情况,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自我写作与评改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写作与评改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的步骤

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 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

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 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

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

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 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

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 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

六、具体措施

本课题从2012年9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虽然研究时间比较短暂,但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课题实践力度较大,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1夯实管理,健全研究机构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为了确保研究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步骤,为课题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四周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

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理论引领,创设研究氛围

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

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等活动,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定期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共营互惠。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课题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中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演练、学雷锋活动、庆六一征文、读书笔记评比、小组流动日记竞赛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

七、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作文兴趣有明显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一个多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3)提升了学生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此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虞快同学的作文《小章鱼脱险记》发表在《新作文》周刊上。《请为我送上祝福的掌声》发表在《常州晚报 小记者》等。蒋妍、蒋依辰同学在溧阳市作文选拔赛中,获二等奖。

(4)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写作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写出佳作。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写作教学中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陈丽娟老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陈学秀老师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效指导小练笔》,戴惠仙老师的《想象作文设计举要》《探究作文教学之“三源”》,黄爱红老师的《培养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半,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有几点思考需在这里提出:

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虽在提高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缩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

2.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需要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如何调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走很多弯路。希望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第8篇: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习作能力正是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 当然,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也会大有收获.近几年来,我在培养训练学生习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现在就简单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我们都知道习作必须遵循〝阅读----积累----感悟----习作〞这一过程,所以我先从阅读谈起. 一. 阅读读什么? ㈠读课本

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就是一种阅读.别人的文章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因此,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感悟内容,体会思想,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例如:《一夜的工作》的第6自然段〝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去掉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一细节更能体现总理不仅工作细心,在生活上也是一个有心人,让我们更加佩服总理.同时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想对自己和全世界说的话为什么是相同的?这样不重复吗?同样引导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实在是太激动了,他不仅要对自己说,更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此刻的激动心情,他激动得无法用其他的语言也没有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可见总理一夜的工作实在让人钦佩.还有《黄河象》《琥珀》这两篇文章是一个类型的,都是说明文,可是前者是先写了黄河象的外形,后写了科学家的猜想;后者是先写了猜想,后写了琥珀的外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我与学生的探讨,使学生明白那是因为黄河象外形比较庞大,有气势,先写容易使人产生想知道来历的感觉;而琥珀由一个情境式的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让人入情入境,再交代琥珀的外形,水到渠成.这样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就更明确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再如《林海》《桂林山水》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军神》《丰碑》侧面烘托的写法,《荔枝》中的细节描写,《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等,都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感悟,这样才真正达到了阅读课的目的. ㈡读课外书

谁都明白读课外书好,但如何使孩子爱读,会读呢?这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我的方法就是多说,多交流,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我让孩子回家读书,并回来交流读书感受,孩子们找的多是各种小学生作文选中的片段或文章.这些内容跟他们的水平相当,不管是语言上,结构上,还是思想上都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 记得在学过《争吵》一课时,我就趁机向同学们介绍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孩子买回了这本书;在学过《麻雀》一课后,我讲过《猎人笔记》;在讲述《蟋蟀的住宅》一课,我讲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当孩子们从我口中得知《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就是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时,孩子们那种崇拜的眼神,让我充满了自豪感.的确,在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你的一句话会使他们终身难忘,像这种自然而然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多说一说又何妨呢? 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书,还经常与学生交流.我经常看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甚至武侠小说我都推荐给学生,只要我觉得好的文章我总是随时推荐给学生,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如果有看过的正好作一下探讨,经常这样做,孩子的读书兴趣就会自然而然提高上来.孩子们读了课外书,也一定要给他们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别人不知道的知识,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阿!当然开始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只要班里有几个,老师就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这样〝以点带面〞,读书的氛围就出来了.现在再让孩子们做读书交流,他们一定会谈到古今中外,深入浅出,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孩子读书氛围的营造.有了读书的氛围,什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他们都会涉猎到,至于书中的文字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就会潜移默化的成为孩子们的经验.有了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 积累怎样做? ㈠积累生活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而小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认识,必须依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生活.如:今天的语文课你学得怎样?对于同学打架事件你怎样看?爸爸妈妈最近关心你吗?-----这些都是生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这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写得好与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留心生活勤于动笔,就应该得到表扬.孩子的日记本我是定期批的,我的评语几乎没有针对哪一篇日记的,大多是一些鼓励表扬的话,有的话甚至有点夸大其词,当孩子捧着我的评语开心得与父母分享时,我想日记就会成为一个好习惯.生活的积累就水到渠成. 为了使孩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有一个班级日记本,首页是我写的,我用最认真的态度写下我的感想,对他们的期望.并让学生轮流记.由于我的示范在那儿,每一个孩子都认认真真地写,在班级日记中你几乎找不到所谓的差生,因为大家要看,拿回家父母也会看,所以谁也不想落后,而且在传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文章都要被拜读,怎能不认真呢?我想这就是〝良性循环〞吧?生活的积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㈡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的方式就更多了,读书笔记,日记,朗读,浏览,辩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剪贴〞.也就是把你看过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固定的地方,并在旁边作批注.这样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积累与运用兼得,事半功倍.定期将学生的〝资料小锦囊〞带到学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做〝资料小锦囊〞的过程中有那些想法收获,哪些文章可以推荐给大家,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真是受益匪浅. 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作文集 〞.在每个学期末,学生都把自己这一学期写得较好的文章整理出来,当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藏.实践证明,孩子们对这件事情非常热情,看到自己的文章像一本出版的书一样,能不高兴吗?特别是老师还要展评,奖励先进,孩子的所有热情全被激发,有了兴趣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㈢积累认识

自古以来, 〝人文合璧〞便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有了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就会促动学生主动去感悟.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念头,这样习作就成了表达自我的需要了.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习作要求.积累认识也有很多方法,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结合身边小事:例如学生打架了,不仅要批评学生,更要分析老师为什么要批批评,打架既影响团结,又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麻烦,严重的还要赔偿,真是有百害无一利.课任课学生纪律不好,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这些科目,这些科目里包含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味.用事实说话,用道理阐释,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在文章中就会或多或少的体现. 2.结合文章:教材和我经常推荐的文章都是很好的提高学生认识的渠道,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文字的力量,因为文字可以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加上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引发孩子思考.认识的提高也是自然的.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邱少云的外表体会人物的伟大,那种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语言文字就可以体会;《梅花魂》中外公的爱国心都可以通过文字让孩子去体会;而且这种认识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长期引导学生感悟的.可以说多读书多交流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最好途径. 3.结合时事:这要求教师本身也应该关注时事,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时作到心中有数.例如:今年的奥运会就是在暑假里召开的,开学第一天,我就上了〝我看奥运〞一课,大家在热烈的氛围中交流各自的意见,碰撞思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像这种及时学生又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你必须比学生知道得多,理解得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三、习作如何练? 不可否认,以往的习作训练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难免使孩子产生厌倦情绪,包括现在的习作训练虽有变化,但仍有束缚学生和老师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不按照教材进度进行,而是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合时,合地,合式而练. ㈠习作课的指导

1.现在提倡课前酝酿,但是并不等于教师不闻不问,可以定期问一问学生做了哪些工作,或者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写法,就象我上的习作课《〝以小见大〞看生活》。学生开始也是觉得无从下手,我就给他们推荐了好多类似的文章,读给他们听,并且也推荐了好多我认为比较好的题目.这样第二天再问时就有好多学生试写了,交流后又会启发其他的同学打开思路,或者继续修改.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会自然行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等到上习作指导课的时候学生的文章基本成型了. 2.习作课上,针对学生的试写情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安排所选的材料,也就是如何写才会更吸引人?题材选好后,到底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是指导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材料进行构思,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融会贯通.相信每节课教师都这么做,定会使学生有所收获. 3.赏析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评价,学习别人文章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容易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你会发现更有实效.要想让学生评价,首先得教会孩子评价的方法,从字,词,句开始,先通览全篇,如果读懂了,说明这是一篇二等以上的好文章.再找闪光点,把凡是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圈起来,可与小组成员互相沟通一下,再综合评价,闪光点越多,文章就越好.我觉得教给孩子评文章,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其他方面则需要学生量力而行,自己感悟.学生把看过的文章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再把自己的感受评价写出来,那就更是一种高水准的习作了. 事实证明,孩子的评价能力有时远远高于教师,记得在领着全班同学批〝读后感〞的时候,有些孩子的评价语言真是妙语连珠,意味深长.像杨森(学生名)写的:开头吸引人,感想很深刻,要想好上好,注意小细节,虽然写得好,但有错别字,举出实例来,这点非常好.另一个学生写道: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想象中美丽的生活,生活中美丽的想象,让我们享受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精彩绝伦的点评,多么让人佩服的孩子呀!也许这些语言未必经得起推敲,却字字句句闪耀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其实只要方法得当,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语言魅力. 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孩子批,这要依据习作的内容,习作难易程度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我的评价语言同前面讲到的一样,多数以激励为主,注重对孩子习作态度的肯定,对孩子语言构思大都给以肯定,这样就就极大地开发了孩子的语言热情,有了热情,他们就会对习作产生情趣了. ㈡巧练立意

习作就像画画一样,一味地模仿别人,只会画得像,却永远无法使别人记住你.所以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立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角度的写出特色.例如学校其中考完试后,我出了这样一篇习作《考试----》.学生一看题目,立刻就会想到考前,考中,考后自己是如何做得,别人是如何做得,如果这样写下来,就会很平淡.可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比如“人生是不是一次考试?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是不是一场考试?未来的考试会怎样?-------”或者借用 “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考试,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类的题目,会不会使文章更加地彰显特色呢?孩子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原来同样是考试,还可以这样写! 再比如我们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个难忘的人”, “一件有意义的事”----都可以引带学生多角度立意.难忘的可以是这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不一定非得是这个人的什么品质,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已经显示出他的品质了.所以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反映生活,反映思想. ㈢勤练细节

有了好的立意,还需精彩的细节去丰满.这些细节描写可以割裂为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例如围绕“冷”写一个小片段,而不准用冷字;围绕 “高兴”写一个人,而不用高兴;围绕“紧张激烈”写一个场面,而不用紧张激烈,像这种形式的小片段练习,既可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描写的能力,也会使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 就像数学学科中用多种方法解题一样.而且这种小练笔可以随时进行,短时高效.例如:学完《一夜的工作》,学生将想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画面上,写完就交流,好的大家吸取,不会写的有个印象,既省时又有效.再如学完《游子吟》立刻让学生改写成一个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提供了练笔的机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有了平日的积累,害怕写文章时没有精彩的语言么? ㈣渗透技巧

习作技巧对学生而言很有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悟,则是教师的责任了. 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着极高文学价值的,所以当然会有很多技巧.例如《军神》一课,为了体现出刘伯承那种钢铁般的意志,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用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来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用“侧面烘托”法写一写“凶恶的人,严肃的人,善良的人,狡诈的人------”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在写人,却能使学生忘记“一个----的人”的文题带给自己的苦恼,而变得跃跃欲试了. 再比如《夕照》一课,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三峡之秋》中按时间顺序写;《桂林山水》中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这些写作技巧妄想使学生一下就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只 有在平日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让学生感悟,才会使学生慢慢掌握,直至灵活运用. 另外,我曾训练学生用“情境式”开头,这样既使学生明确开头的重要,也使学生学会情境描写,那其实就是写具体的一种训练方式. 综上所述,我的做法更多的是学生情绪上,感情上的激励,方式上的灵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去读书,去练笔,老师就可以坐收 “渔翁之利”.如今我带学生三年了,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越来越喜欢习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写小说,写诗歌,各种特点的文学小才子越来越多,这些都归功于教师平时的功夫. 当然,训练习作的方式还有很多,习作时的技巧也有很多.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实践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而已,仅供大家参考.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坚持不懈,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习作,学生一定会开开心心地去读,认认真真地去记,满怀激情地去写。

第9篇:浅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话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勤动笔,树立写好习作的自信心,提高习作能力。

一、 细心观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习作素材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平时我们教师要逐渐培,养孩子们观察身边事物,积累生活体验的能力。学生的体验多了,观察得细致了,眼中的生活就更加精彩了,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提高习作能力的前提需要细心观察。在春暖花开的春天,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们回答:“春天。”“那你们说说什么是春天?”这时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春天花开了。”有的说:“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小草也都钻出了地面。”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眼中的春天,这些感受可能是自己看到的,也可能是从书本中积累的,但是我总认为这样的语言有些乏味,略显干瘪。于是,利用大课间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同学们兴致勃勃,此时的他们正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我们走在操场上,感受着徐徐的春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赏着百花盛开。有个同学突然说:“老师,春天真好,春天里的我们像快乐的天使,我好想再插上一对翅膀飞翔蓝天。”听到这里,我真是开心,因为这是孩子们独特的感受,他的这种感受赋予了春天神奇的力量,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独特的感性材料。接着我们来到了海棠树旁,这时的海棠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骨朵。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老师快看,海棠树长花骨朵了!”一个同学惊奇地叫了起来。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进行细致的观察,问道:“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海棠花?”有的说:“它很漂亮。”有的说:“颜色也很美,红红的花,绿绿的叶子。”我接着问道:“那你们说现在的花像什么?”突然之间学生的灵感被触动,思绪活跃起来,争着说:“老师我知道,海棠花像红红的宝石,你看他们仿佛镶嵌在绿叶之中。”另一个同学马上说:“我看像玛瑙,圆圆的,多有意思!”“老师,我说像珍珠,红珍珠,还闪闪发亮呢!”同学们争辩着。一瞬间,我被他们的语言所吸引,他们的描述那样贴切,语言那样生动,我想这正要归功于“观察”。此时我灵机一动,把他们的语言进行提炼,整理,对他们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老师都听得入了迷。是啊,春姑娘把海棠花吹开了,小小的花骨朵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像宝石,像珍珠,像玛瑙,点缀在绿叶之间,春风中它们如同快乐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话音刚落,同学们鼓起了掌,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你们说的,我不过是重复了你们的语言,应该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才对。”同学们听了我的鼓励,个个脸上笑开了花。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连续观察的好习惯,我接着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宝石、玛瑙、珍珠每天都会发生变化,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希望你们用笔和纸记录下来,好吗?”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总能看到同学们课间时,三五一群地来到操场,对着海棠树指指点点,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他们把每天的观察写成了一篇篇的日记,从花骨朵写到花瓣凋零,从生机勃勃写到对花儿生命短暂的惋惜……当他们再次拿起日记本读起当时的日记时,从开花到结果的生命历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写作能力就在不经意的观察中得到了提高,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 善于积累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保证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记本,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类摘抄。因为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于语言文字的鉴别水平不同,所以在摘抄过程中不能采用同等标准,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只要他们喜欢的、欣赏的都可以作为积累素材。

首先应注重积累我们教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的精妙,甚至标点的运用等,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可读性较强。如在教学《白鹅》一课,体会第三段白鹅的叫声严厉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到哪些词语写出了鹅叫声的特点。接着体会哪句话写出了它能看守门户?学生找到句子“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首先我先从标点入手,让学生观察分号前后各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分号前写的是有人进院子时鹅的表现,分号后面写的是篱笆外面有人走路时鹅的表现。”这时我马上补充:“对,作者举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中间用分号把它们隔开。”这时我接着问:“有人进院了,鹅怎样?”生答:“厉声叫嚣。”我问:“有人在篱笆外时,鹅怎样?”生答:“引吭大叫。”我问:“这两个词能调换一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议论纷纷,各自持有不同观点。接下来我从“嚣”和“吭”字加以引导:我说:“我们来看这个‘嚣’字,中间一个‘页’,周围四个‘口’,各代表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一个脑袋上长了很多张嘴,看到陌生人进院时,每张嘴都张开大叫,不让生人进院。”我马上问:“你们猜猜它会怎样‘厉声叫嚣’呢?”有的说:“你是谁?为什么上我家来?”有的说:“快出去,不要再走半步!否则我会对你不客气!”还有的说:“赶紧给我出去,不然我就要咬你!”我接着说:“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吭’字,口——代表鹅的嘴,点横——代表鹅的脑袋,几——代表的是鹅的长长的颈子,现在你能解释这个词语了吗?”学生答道:“就是指鹅看到篱笆外有人,它也要伸长了脖子,扯开嗓子大叫。”“可能是因为篱笆外的人离它较远,所以它才要伸长脖子去叫吧。”另一个学生补充道。我问:“这时鹅会对篱笆外的行人说什么?”生答:“可能在说,离我家远点,别在这走。”生答:“在我家门口走也不行,赶紧离开,离远点!”生答:“外面的路是我家的,快给我滚,否则我要给你点儿颜色看看。”此时学生明白了“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的区别,真正感受到了丰子恺先生用词的精妙。接着我让孩子们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并背诵下来,学生在标点的使用和准确运用词语方面有了积累,为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

其次还要鼓励孩子们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的赏析能力,不断学习作者精彩的、优美的语言,把好的内容摘抄到积累本中。另外,在我班我们每天都要利用早读的五分钟进行优美佳句的欣赏,从准备到组织全部由学生们自己完成。每月我们还要评选出10名同学为我班的“语言之星”,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坚持积累,并且能够准确运用好词好句的同学都能参评,这一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学生们习作能力的提高。 三 、 巧抓时机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法宝

叶圣陶先生言曾说:“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巧抓时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利用好文本语言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战争的理解与感受。课上我引导孩子们进行分节朗读,体会每小节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同时我出示了许多战争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孩子们的心灵一下子被震撼了。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我想此时正是训练他们语言能力的良好时机,我问:“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可以扰乱我们的幸福生活,摧毁我们的家园,甚至伤及无辜生命,老师仿佛听到了你们内心对于和平的渴望,现在拿起你们的笔,仿照课文中的样子,每人写一个小节。”孩子们的能力有时是我们老师所意想不到的,有的孩子写道:“五彩缤纷的花园,本来飘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是四处飞窜的子弹,把这里变成死一样的寂静,这究竟是为什么?”还有的孩子写乡村,写校园,写广场……他们神奇的想象力,准确生动的语言令我惊讶,于是我让他们写不同内容的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修改,誊抄,孩子们兴趣高涨。36名同学半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9篇诗歌,然后把他们的作品进行张贴展览,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称赞。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习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在语言文字之中真实地流露。

巧抓时机不单单在课堂之上才能进行,平时班中、学校中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是提高学生们习作能力的好时机。比如平时如果我们让同学们记一次比赛活动,很多孩子都是愁眉苦脸的,不知从何写起。三月份的一天,我校要举行长跳绳、短跳绳和踢毽子比赛。由于这次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我想又一次锻炼学生们习作的机会来到了。比赛前的半小时我来到教室,对他们进行采访。有的孩子说:“老师,我现在就想着比赛时间赶紧到来。”“为什么?”我问。“我为了这次比赛练了好长时间,就想一会儿大展身手,给咱班争光。”有的说:“老师,我现在很紧张,因为我害怕。”我问:“怕什么?”“我怕一会儿比赛时,我跳不好,我现在的心砰砰直跳。”还有的说:“老师,虽然我今天没有比赛,但是我好希望我们能赢,我也相信胜利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很多同学为了这次比赛付出了巨大努力。”我接着说:“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的心声,看看窗外阳光明媚,它如同你们的笑脸,对所有选手充满期待。现在我们就拿起笔记录下你此时的心情。”其实这就是此次习作的开头,在交流沟通中悄然开始,每个孩子都用了最短的时间写出了精彩的开头。巧抓时机,润物无声,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就这样得到了提高。

四、 增强信心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鼓励,它足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平时我总会对于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要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而不是仅限于每单元后的习作。我们要随时随地用一双“放大镜”的眼睛去寻找每个孩子习作中的优点,只要跟自己比进步了就值得表扬。有时我们的表扬也许是一句评语,有时也许是一个微笑,有时还可能是一个动作。我班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生,他的习作水平真的算是一般。那次我们续写作文《狼和羊的故事》,他很认真埋头就写,写完后我让他好好改一改,当他那着改好后的文章给我看时,我真为他神奇的想象和通顺生动的语言感到意外。于是我说:“你很有想象力,这次的习作比以前真是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你有能力写好今后的每一篇作文。”没想到这个孩子听了我的表扬,兴奋不已,说:“老师,我一定写好今后的每次习作。”例如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后,进行仿写时学生们自由组合完成诗歌,我首先用赞赏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孩子,接着表扬道:“没想到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诗人,你们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我为你们而骄傲!”从孩子们的眼中我读到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信,为他们提供了习作动力。 五 、 勤于动笔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根本

勤于动笔,经常进行语言实践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孩子们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冬天下雪了,我会让孩子们好好欣赏雪景,带他们堆雪人、打雪仗,写下自己的见闻。又如班里有一个同学生病没来校上课,他的同桌主动去家里补课,你怎样评价这件事,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

总之,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细心,耐心,用心做好每个环节,想尽好办法,达到好效果。

上一篇:合唱歌曲集曲目下一篇:临教人发38号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