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日趋明显, 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然而,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很艰巨, 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需要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当然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其最根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明确的提出了作为主体发展的学生, 其发展包括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领域, 这种观点比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 在社会稳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多年下滑, 严峻的现实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忧虑, 因此, 突出“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应有之义务, 又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诉求。终身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 所从事工作及所处环境, 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参加的体育活动和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同时它强调的是体育过程的连续性、整体性统一性、是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的各阶段体育教育的总和。综上所述, “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以生为本”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引, 它们形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应当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系。

2“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理念对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2.1 体育教学认识观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体育教师应该从知识、技术的传授, 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 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 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发展体能, 逐步形成学生身体健康和具有安全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所以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自我学习, 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还应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学是为了用”的观点, 努力创造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 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2.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

从目前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 体育教师以竞技体育教学和陈旧的“一个哨, 一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方式。原有的“传授加训练”的教学方法, 其形式单调, 方法陈旧, 形成了惯性大于创新, 实践落后于理论的局面。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 体育教学内容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要使学生达到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个性的新体育教学模式。新的体育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 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素质教育理念

3.1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对体育教师自身而言,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自我素养的提高, 包括高尚无私的人格、对学生的爱、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人文修养,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3.2 树立新的教学内容观, 加强学校体育教材建设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内容观。

所谓新的教学内容观, 是指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比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 运动技能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某一项的运动技能不能有效地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 可以不教不学, 而是应当选择对学生的身、心、社的健康、协调发展作用更大的运动技能, 因为体育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的时间有限等。再如, 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想当运动员的学生, 这就需要改变运动技能越教越多、越教越难、越教越繁的现象, 学生不愿学, 也学不会, 甚至还经常发生安全问题, 应该选择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 又生动活泼、简便易学、学以致用的技能。

其次,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里提出一个教学改革的方法 (3+2+2模式) 供大家参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大力实行选项走班、分项教学, 即每周3节体育课, 按照课程标准, 高一上学期采取教师走班、学生原班的模式, 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到学校的每一位体育教师, 并了解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为下学期开始选项走班, 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教师, 打下基础。学校可设定学生必修的模块, 学生修完必修模块后,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选择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田径、体育舞蹈、学校自创项目等几大板块, 进行选修。实行这种体育教学模式, 既可以让学生完成必修知识的学习, 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专项知识的需要, 更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

3.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一要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新课程要求。其中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第二, 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 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 使学生便于学习, 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提高体育与健康知识。并使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身体健康的影响,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第三, 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要体现、重视学生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公平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

3.4 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模式

体育态度、意识、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学校体育在形成这些素养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体育新课改也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模式。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 体育课教师语言要精简, 注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学习, 创设能够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各种教学手段。例如, 现在很多班级都是小组学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创编准备活动,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就由学生自己来带领,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指挥能力、组织能力等, 又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3.5 将体育纳入高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0月22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2]53号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很多学校都存在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大学招生并非是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而主要是择智育之优而录取。可见, 我们现在的高考升学率本身就是片面的, 其结果当然会出现“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我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会督促很多孩子主动锻炼身体, 肯定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4 结束语

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 更是挑战, 我们要更新教育知识, 转变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 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 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道德文化修养,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 主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 分析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这一理念对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进一步阐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体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华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8) :30-31.

[2] 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1) :799-800.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 管水法, 余云德.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11) .

[5] 王安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体育学刊, 2001 (1) .

[6] 王烈延, 蔡振萍, 董海峰.课改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2) .

[7] 徐仲书.体育课改促进我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2) .

上一篇:石化企业检修HSE管理实践下一篇:如何横向展开议论